【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方格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女科寶鑑】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13:55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一、血熱證


㈠ 實熱


「主證」 月經先期,量多,色紫紅或深紅,質黏稠,或伴見一組裏熱⑹之症。


「病機」 裏熱熾盛,迫血妄行。


「治法」 涼血清熱,養陰調經。


「方藥」 先期湯(《證治準繩》)加減。


白芍 生地 黃柏 知母 黃芩 黃連 阿膠 艾葉 旱蓮草 益母草 玄參


本蚊為先期湯去當歸、川芎、香附、甘草,加旱蓮草、益母草、玄參。


方中黃柏、黃芩、黃連清熱涼血;


白芍、生地涼血養血;


阿膠配艾葉生血止血,且無留瘀之虞;


玄參、知母滋腎養陰,清熱涼血;


旱蓮草涼血止血;益母草活血化瘀,以防使用涼血之品而致血行不暢。

諸藥合用,共湊清扼要涼血、養陰調經之功。


㈡ 肝鬱化熱


「主證」 月經先期,量時多時少,色或紅或紫,經行不暢,或有瘀塊。


舌紅苔黃,脈弦數。伴見一組肝氣鬱滯⑼之症。


「病機」 肝鬱化熱,熱迫血行。


「治法」 疏肝清熱,涼血調經。


「方藥」 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加減。


柴胡 白芍 白朮 茯苓 甘草 薄荷 丹皮 梔子 益母草 白茅根


本方是丹梔逍遙散去當歸、煨薑加益母


若月經量多者,酌加茜草炭、仙鶴草;


少腹脹痛較甚者,可合用金鈴子散(《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肝熱較甚者,酌加龍膽草、夏枯草;


便秘者,酌加生地、火麻仁。


㈢ 虛熱


「主證」 月經先期,量少,色紅,伴見一組陰虛⑺之症。


「病機」 陰虛內熱,迫經先行。


「治法」 滋陰清熱,寧血調經。


「方藥」 兩地湯(《傅青主女科》)加味。


生地 玄參 白芍 麥冬 地骨皮 阿膠 青蒿 銀柴胡


本方為兩地湯加青蒿、銀柴胡。


方中生地涼血養血;玄參、麥冬滋陰生水;阿膠、白芍養血寧血;地骨皮、青蒿、銀柴胡清退虛熱。


若經量較多者,酌加旱蓮劃、仙鶴草、白茅根等滋陰止血之品;


若伴見瘀痛者,酌加川楝子、玄胡、益母草等行氣活血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14:38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二、氣虛


「主證」 月經先期,量多,色淡,質清稀,伴見一組脾氣虛⒅之症。


「病機」 氣虛失攝,衝任不固。


「治法」 升陽益氣,健脾調經。


「方藥」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黃耆 甘草 人參 白朮 當歸 陳皮 升麻 柴胡


方中黃耆、人參、白朮、甘草補中益氣;


當歸補血;


陳皮運脾理氣;


升麻、柴胡升舉脾陽。


若月經量多不止,酌加龍骨、牡蠣、血餘炭、艾葉等固澀之品;


若月經量少,杜仲等補腎調經之品;


若見心悸怔忡等心脾兩虛


⑶之症,方易歸脾湯(《濟生方》)治之。


白朮 茯神 黃耆 龍眼肉 酸棗仁 人參 木香 炙甘草 當歸 遠志 生薑 大棗


方中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生薑、大棗健脾益氣;


當歸補益陰血;


茯神、棗仁、遠志養心安神;


木香醒脾理氣。


(二)月經後期


月經較以往恒定週期延後七天以上,甚至四、五十日一潮,連續三個週期以上者,稱「月經後期」。


若偶爾延後三、五天而無其他明顯不適者,不作病論。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外邪侵襲,飲食失調,情志所傷,產乳過多及正氣不足等因素,使血海空虛,衝任不充或氣血不暢,衝任受阻而致。


一、血寒 經行產後,過食生冷;或冒雨涉水,外感寒邪,以至寒凝血滯,衝任受阻,發為月經後期。


二、腎陽虧虛 腎陰素虛,或房勞多產,耗傷腎氣,或久病虛弱,以至精血不充,陽虛內寒,衝任不暢,發為月經後期。


三、血虛 體虛久病,或產乳過多,營血耗傷;或飲食勞倦,思慮傷脾,化源不足,血海空虛,發為月經後期。


四、氣滯 情志過極,氣鬱傷肝,肝失疏泄,氣滯血瘀,衝任受阻,發為月經後期。


五、痰阻 多食肥甘、脾失健運,痰濁內生,痰阻衝任,經隧不利,發為月經後期。


【辯證施治】


臨證當結合月經的量、色、質及全身情況,辯清虛實。


一般月經量少,色黯,小腹冷痛拒按為寒實;


量少色淡,質清稀,小腹冷痛,喜暖喜按,腰膝酸軟,為腎虛;


量少,色淡,質稀薄為血虛;


量少色黯有塊,小腹脹而痛為氣滯;


色淡而黏,挾帶而下為痰阻。


臨床治療應根據虛實的不同分別施以補、瀉之法。


或益氣補血,或溫經散寒,或行氣開鬱,或祛痰行滯。


一、血寒


「主證」 月經後期,量少,色黯有塊,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


「病機」 寒凝血滯,衝任受阻。


「治法」 溫經散寒,養血行瘀。


「方藥」 溫經湯(《金匱要略》)加減。


吳茱萸 當歸 白芍 川芎 人參 桂枝 阿膠 生薑 甘草 艾葉 烏藥


本方為溫經湯草、白茅根。


方中柴胡、薄荷疏達肝氣,解散鬱熱;


丹皮、梔子清肝瀉熱涼血;


白芍養血柔肝;


茯苓、白朮、甘草健脾和中;


白茅根涼血止血;


益母草活血化瘀。


方中吳茱萸、桂枝、艾葉溫經散寒;


當歸、芍藥、阿膠補血養肝;


川芎活血行瘀;


人參益氣;


烏藥暖肝散寒;


白芍配甘草緩急止痛;


生薑、甘溫中和胃。


若畏寒肢冷,加附子;


若腹痛較甚而時下血塊者,加炒蒲黃、五靈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15:04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二、腎陽虧虛


「主證」 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清,小腹隱痛,喜熱喜按,伴見一組腎陽虛⒁之症。


「病機」 陽虛內寒,衝任不暢。


「治法」 溫陽補腎,養血調經。


「方藥」 右歸丸(《景岳全書》)加味。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枸杞 鹿角膠 菟絲子 杜仲 當歸 肉桂 制附子 台烏 小茴


本方為右歸丸加台烏、小茴。


方中附子、肉桂溫補腎陽;


山茱萸、枸杞、鹿角膠、菟絲子、杜仲、山藥滋腎填精;


熟地、當歸養血調血;


台烏、小茴調氣溫經。


諸藥合用,共湊溫陽補腎,養血調經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15:26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三、血虛


「主證」 月經後期,量少,色淡紅,或少腹Y痛,伴見一組血虛⑹之症。


「病機」 營血不足,衝任虧虛。


「治法」 健脾益氣,補血調經。


「方藥」 歸脾湯(《濟生方》)加味。


白朮 茯神 黃耆 龍眼肉 酸棗仁 人參 木香 甘草 當歸 遠志 山茱萸 菟絲子


本方為歸脾湯加山茱萸、菟絲子。


方中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益氣健脾;


當歸、龍眼肉補養陰血;


茯神、遠志、棗仁養心安神;


山茱萸、菟絲子滋肝腎、益精血;


木香理氣醒脾,使滋補而不滯膩。


若兼見一組陰虛⑺之症,酌加旱蓮草、地骨皮、女貞子等滋陰清熱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15:50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四、氣滯


「主證」 月經後期,量少,色黯,有塊,少腹脹痛,伴見一組肝氣鬱滯⑼之症。


「病機」 氣滯血鬱,衝任受阻。


「治法」 理氣行血,疏鬱調經。


「方藥」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味。


陳皮 柴胡 川芎 香附 枳殼 芍藥 甘草 玄胡 烏藥


本方為柴胡疏肝散加玄胡、烏藥。


方中柴胡、香附、枳殼疏肝理氣;


陳皮、烏藥理氣行滯;


川芎活血祛瘀;


玄胡活血止痛;


白芍、甘草平肝緩急。


若見心煩口苦,苔黃,脈弦數者,此為氣鬱化火之象,酌加丹皮、梔子等清熱涼血之品;


若月經量多,腹痛拒按者,酌加益母草、地榆炭、蒲黃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17:32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五、痰阻


「主證」 素體痰盛,月經後期,色淡而黏,挾帶而下,胸脘脹悶,食少神疲。苔膩,脈滑。


「病機」 痰阻衝任,經遂不利。


「治法」 化痰行滯,健脾調經。


「方藥」 啟宮丸(《醫方集解》)加味。


川芎 白朮 半夏曲 香附 茯苓 神麯 橘紅 甘草 蒼朮 遠志


本方為啟宮丸加蒼朮、遠志。


方中橘紅、半夏曲、白朮、蒼朮燥濕祛痰;遠志祛痰寧神;香附、神麯理氣行滯;川芎活血調經;茯苓、甘草祛濕和中。


若經期愆延日久,甚或數月一行,量少者,酌加淫羊藿、仙茅、牛膝、紅花、桃仁。


(三)月經先後不定期


月經較以往恒定週期提前或延後七天以上,時前時後,連續三個週期以上者,稱為「月經先後不定期」。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情志所傷,飲食失節或正氣不足等因素,使氣血失調,血海蓄溢失常而致。


一、肝氣鬱滯 情志過極,氣鬱傷肝,肝失疏泄,以至氣血逆亂,血海蓄溢失常,發為先後不定。


二、脾虛氣弱 素體脾虛,或飲食失節,損傷脾氣,脾虛失運,以至氣血失調,發而為病。


三、腎氣虧虛 素體腎氣不足,或久病失養,或房勞多產,以至腎氣虧虛,封藏失司,衝任失調,血海蓄溢失常,發而為病。


本病若經量過多,經期延長,或可轉為崩漏,當予重視。


【辯證施治】


臨證應結合月經的量、色、質及舌脈象等情況進行辯證施治。


色黯紅有塊,小腹脹痛,連及胸脅者,多屬肝鬱;


量多色淡,食少便溏者,多為脾虛;


量少質清,腰酸痛者,多為腎虛。


治療以調理氣血衝任為大法,再根據不同證情,分別施以疏肝、健脾、補腎等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17:56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一、肝氣鬱滯


「主證」 經期先後不定,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塊,經行不暢,伴見一組肝氣鬱滯⑼之症。


「病機」 肝氣鬱滯,氣血失調。


「治法」 疏肝行滯,調理氣血。


「方藥」 逍遙散(《和劑局方》)


柴胡 當歸 白芍 白朮 茯苓 甘草 煨薑 薄荷


方中柴胡、薄荷疏肝解鬱;


當歸、白芍補血調經;


茯苓、白朮、煨薑、甘草健脾和中。


蒲黃、益母草;


若見量多色紅,質稠者,此為肝鬱化熱之象,去當歸、煨薑,加丹皮、梔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18:26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二、脾虛氣弱


「主證」 經期先後不定,量多色淡,伴見一組脾氣虛⒅之症。


「病機」 脾虛氣弱,統攝無權。


「治法」 健脾益氣,助運滲濕。


「方藥」 參苓白朮散(《和劑局方》)


蓮子肉 苡仁 砂仁 桔梗 扁豆 茯苓 人參 甘草 白朮 山藥 大棗


方中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大棗健脾益氣;


扁豆、山藥、蓮子肉、苡仁健脾滲濕;砂仁醒脾和胃;


桔梗調暢氣機。


諸藥合用,具有健脾益氣,助運滲濕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18:55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三、腎氣虧虛


「主證」 經期先後無定,量少、色淡、質清稀,腰骶酸痛,或頭暈耳鳴,夜尿頻。


舌淡苔薄,脈沉弱。


「病機」 腎氣虧虛,衝任失調。


「治法」 補益腎氣,和調衝任。


「方藥」 固陰煎(《景岳全書》)加減。


人參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甘草 菟絲子 桑寄生 阿膠


本方為固蔭煎去遠志、五味子,加桑寄生、阿膠。


方中熟地、山茱萸、菟絲子、桑寄生補腎益精;


人參、山藥、甘草健脾益氣;


阿膠補血養肝。


諸藥合用,共收補腎調經之效。


(四)經期延長


月經週期基本正常而行經時間超過七天以上,甚至淋漓不盡達半月之久,稱為「經期延長」。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飲食勞倦、情志所傷、感受外邪、房勞多產或正氣不足等因素,使衝任不固,或瘀阻衝任,血不歸經而致。


一、脾虛氣弱 中氣素虛,或飲食失調,或勞倦傷脾,脾虛失攝,衝任不固,發為經期延長。


二、陰虛血熱 素體陰虛,或房勞多產,以至精血內耗,陰虛血熱,熱擾衝任,血海失守,發為經期延長。


三、氣滯血瘀 情志過極,肝失疏泄,氣滯血瘀,或外受寒邪,寒凝血滯,以至瘀血阻於胞脈,發而為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19:19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辯證施治】


本病臨床當分虛實,虛證多為脾虛氣弱和陰虛血熱;實證多為瘀阻衝任。


治療時虛證以扶正補虛為大法,實證則應祛瘀止血。


一、脾虛氣弱


「主證」 經期延長,淋漓不盡,色淡,質清,伴見一組心脾兩虛⑶之症。


「病機」 脾虛氣弱,衝任不固。


「治法」 健脾益氣,止血調經。


「方藥」 歸脾湯(《濟生方》)加減。


白朮 茯神 黃耆 龍眼肉 酸棗仁 人參 木香 炙甘草 海螵蛸 茜草 棕櫚炭


本方為歸脾湯去當歸、遠志,加海螵蛸、茜草、棕櫚炭。


方中人參、黃耆、白朮、甘草健脾益氣;


龍眼肉補血和營;


茯神、酸棗仁養心安神;


木香醒脾理氣,使補而不滯;


海螵蛸、棕櫚炭固澀止血;


茜草活血止血。


諸藥合用,共建健脾益氣,止血調經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19:39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二、陰虛血熱


「主證」 經期延長,持續不淨,量少色紅,伴見一組陰虛⑺之症。


「病機」 陰虛內熱,擾亂血海。


「治法」 滋陰清熱,涼血調經。


「方藥」 兩地湯(《傅青主女科》)加味。


生地 玄參 白芍 麥冬 地骨皮 阿膠 艾葉炭 旱蓮草 龜板


本方為兩地湯加艾葉炭、旱蓮草、龜板。


方中玄參、生地、麥冬、地骨皮滋陰清熱涼血;


龜板滋陰養血,固護衝任;


白芍、阿膠養血止血;


艾葉炭、旱蓮草調經止血。


諸藥合用,共收滋陰清熱,涼血調經之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20:18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三、氣滯血瘀


「主證」 經期延長,淋漓日久,量少,色黯黑有塊,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澀。


「病機」 瘀阻胞脈,血不歸經。


「治法」 行滯祛瘀,活血止血。


「方藥」 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加味。


熟地 川芎 白芍 當歸 桃仁 紅花 益母草 茜草 香附


本方為桃紅四物湯加益母草、茜草、香附。


方中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當歸、熟地、白芍養血調經;香附理氣行滯;益母草、茜草化瘀止血。諸藥合用,具有行滯祛瘀,活血止血之效。


(五)經量過多


月經週期基本正常而經量較以往明顯增多者,稱為「經量過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22:57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飲食勞倦,情志所傷,瘀留著及正氣不足等因素,使氣虛不攝,或血熱妄行,衝任不固,血不歸經,發而為病。


一、氣虛 素體虛弱,或勞倦過度,或飲食失節,損傷脾氣,氣不攝血,衝任不固,發而為病。


二、血熱 素體陽盛,或過食燥烈,或情刀過極,鬱而化熱,或外受邪熱,化火成毒,熱迫血行,血海受擾,發而為病。


三、血瘀 情志過極,氣鬱傷肝,肝鬱日久,氣滯血瘀,或經產之後,瘀血留著,阻滯衝任,血不歸經歸發而為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23:21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辯證施治】


臨床當根據月經的色、質及舌脈等情況,以辯病之所屬。


一般量多、色淡、質薄者,為氣虛;量多、色紅或紫、質稠者,為血熱;量多,色紫黑有塊,小腹疼痛者,為血瘀。治療以止血安衝為大法。


一、氣虛


「主證」 月經量多,色淡紅,質清稀,伴見一組氣虛⒅之症。


「病機」 脾虛失攝,衝任不固。


「治法」 健脾益氣,攝血固衝。


「方藥」 舉元煎(《景岳全書》)加味。


人參 黃耆 炙甘草 升麻 白朮 海螵蛸 血餘炭 阿膠


本方為舉元煎加海螵蛸、血餘炭、阿膠。


方中人參、黃耆、白朮、炙甘草補中益氣;


升麻升節舉陷;


阿膠補血止血;


海螵蛸、血餘炭固澀止血。


若見腰腹冷痛,加艾葉、補骨脂、續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23:4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二、血熱


「主證」 月經量多,色鮮紅或紫紅,質黏稠,或有塊,伴見一組裏熱⑻之症。


「病機」 熱擾衝任,迫血妄行。


「治法」 涼血清熱,止血固經。


「方藥」 保陰煎(《景岳全書》)加減。


生地 熟地 白芍 川斷 黃芩 黃柏 生甘草 茜根炭 側柏葉 海螵蛸


本方為保陰煎去山藥,加茜根炭、側柏葉、海螵蛸。


方中熟地、白芍養血斂陰;


生地涼血養陰;


黃芩、黃柏清熱泄火;


川斷補腎固衝;


茜根炭、側柏葉、海螵蛸止血固經;生甘草清熱和中。


若兼見月經臭穢、發熱惡寒、少腹硬痛拒按者,此為外感熱邪,化火成毒,酌加黃連、紫花地丁、敗醬草、紅藤、丹皮、桃仁等解毒化瘀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24:07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三、血瘀


「主證」 經行量多,色紫黑有塊,小腹疼痛拒按。


舌紫黯,或有瘀點,脈細澀。


「病機」 瘀血內阻,絡傷血溢。


「治法」 活血止血,行滯化瘀。


「方藥」 失笑散(《和劑局方》)加味。


五靈脂 蒲黃 三七 益母草 茜根炭


本方為失笑散加三、益母草、茜根炭。


方中蒲黃、茜根炭、三七活血止血;


五靈脂、益母草散瘀止痛。


諸藥合用,有化瘀止血之效。


(六)經量過少
 

月經週期基本正常而經量較以往明顯減少者,稱為「經量過少」。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外感寒邪,飲食勞倦,情志過極或正氣不足等因素,使精血衰少,血海空虛空虛或瘀阻痰凝,經脈壅阻而致。


一、血虛 飲食失節,或勞倦過度,損傷脾氣,脾虛失運,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虧耗營血,以至血海失充,發而為病。


二、腎虛 多產房勞,或少年腎未充,以至精衰血少。血海不盈,發而為病。


三、血瘀 情志過極,氣鬱傷肝,肝失疏泄,氣滯血瘀,阻滯胞脈;或外受寒邪,客於胞宮,血為寒凝,行而不暢,發而為病。


四、痰濕 飲食失節,損傷脾氣,或冒雨涉水,外受濕邪,濕阻脾陽,水濕不運,濕聚成痰,下阻經脈,血行不暢,發而為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25:30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辯證施治】


臨證應根據月經的色、質、舌脈及有無腹痛等情況,辯清虛實。


一般色淡、質清、腹綿痛者,屬虛;


色紫黯有塊腹痛拒按者,屬瘀;


色淡紅,質黏膩者,屬痰濕;


經量驟然減少者多實,逐漸減少者多虛。


由於本病臨床虛多實少,故治療時以濡養精血為大法。


一、血虛


「主證」 月經量少,或點滴即淨,色淡,伴見一組血虛⑹之症。


「病機」 陰血不足,血海空虛。


「治法」 補血益氣,健脾調衝。


「方藥」 滋血湯(《證治準繩》)加味。


人參 山藥 黃耆 茯苓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 山茱萸 枸杞 陳皮


本方為滋血湯加山茱萸、枸杞、陳皮。


方中人參、黃耆、山藥、茯苓益氣健脾;


川芎、當歸、白芍、熟地養血調經;


山茱萸、枸杞滋補肝腎,填補衝任;


陳皮理氣醒脾,使補而不膩。


諸藥合用,共收補血益氣,填精調衝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26:44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二、腎氣虧虛


「主證」 經來量少,色淡黯,質薄,腰膝酸軟,夜尿多,脈沉。


「病機」 腎氣虧虛,精血不足。


「治法」 補腎填精精養血調經。


「方藥」 歸腎丸(《景岳全書》)加味。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茯苓 當歸 枸杞 杜仲 菟絲子 補骨脂 益智仁


本方為歸腎丸加補骨脂、益智仁。


方中菟絲子、杜仲、山茱萸、枸杞平補腎氣;


熟地、當歸補血調經;


益智仁、補骨脂溫養腎氣;


山藥、茯苓健脾和中。


若見小腹冷痛,畏寒肢冷等症,此為腎陽虛之象,酌加淫羊藿、巴戟、仙茅等溫腎助陽之品;


若證見手足心熱,顴紅咽乾等,此為腎陰虛之象,酌加女貞子、知母、丹皮等滋陰清熱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27:15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三、血瘀


「主證」 經行量少,色黯黑有塊、質稠,小腹脹痛或刺痛拒按,血塊排出而痛減。舌質黯有瘀點,脈弦澀。


「病機」 瘀阻經遂,血行不暢。


「治法」 活血化瘀,補血調經。


「方藥」 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合失笑散(《和劑局方》)


熟地 川芎 白芍 當歸 桃仁 紅花 五靈脂 蒲黃


方中桃仁、紅花、川芎、蒲黃活血化瘀;熟地、當歸、白芍養血調經;五靈脂活血止痛。


若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此為寒凝血瘀之象,酌加台烏、吳茱萸、桂枝等溫通血脈之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27:34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四、痰阻


「主證」 經來量少,色淡紅,質黏膩,挾帶而下,形體肥胖,胸悶嘔惡。舌淡苔白膩,脈滑。


「病機」 痰濁內停,阻滯經絡。


「治法」 腱脾燥濕,化痰調經。


「方藥」 蒼附導痰丸(《葉天士女科診治秘方》)


茯苓 半夏 陳皮 甘草 蒼朮 香附 南星 枳殼 生薑 神麯


方中半夏、南星燥濕化痰;蒼朮、陳皮、茯苓健脾燥濕;香附、枳殼理氣行滯;甘草、生薑、神麯培中和胃。諸藥合用,共湊健脾燥濕,化痰調經之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2:39 , Processed in 0.12499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