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方格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女科寶鑑】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6:15:39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六節臟躁


婦女精神憂鬱,煩躁不寧,悲喜無定,哭笑無常,呵欠頻作者,稱為「臟躁」。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精血內虧,心神失養,或情志過極,化火傷陰,或陰虛陽亢,擾亂神明而致。


一、心神失養 素多抑鬱,憂愁思慮,暗傷心脾,脾不化精,心血虧虛,臟陰不足,心神失養,發而為病。


二、陰虛陽亢 病後陰傷,或情志過極,化火傷陰,臟陰不足,虛陽上亢,發而為病。


三、肝腎陰虧 素體陰虛,或產後亡血,耗傷肝腎精血,或肝鬱化火,灼傷陰津,肝腎陰虧,影響心神,發而為病。


【辨證施治】


本病多發於中、青年婦女,為內傷虛證,然雖虛而不宜峻補,有火而不宜苦降,有痰而不宜溫化,唯以甘潤養神,最為妥當。

 

一、心神失養


「主證」 精神抑鬱,情志恍惚,情緒易於激動,睡眠不安,發作時,言行失態,哭笑無常,呵欠頻作,不能自止。苔薄,脈緩或數。


「病機」 精血內耗,心神失養。


「治法」 甘平滋潤,養心安神。


「方藥」 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加味。


甘草 小麥 大棗 棗仁 茯神 當歸 白芍


本方為甘麥大棗湯加棗仁、茯神、當歸、白芍。


方中小麥、棗仁、茯神養心寧神;大棗補益脾氣;當歸、白芍養血斂陰;甘草配白芍柔肝緩急。


若見胸悶,加石菖蒲、紫蘇、合歡皮;若失眠較甚,加夜交藤;心悸者,加磁石、龍骨;痰多者,加膽星、茯苓;體虛較甚者,加紫河車。


二、陰虛陽亢


「主證」 神思恍惚,煩躁不甯,言行失態,哭笑無常,胸悶嘔惡,失眠,口燥咽乾,心悸盜汗,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


「病機」 肝鬱化熱,虛陽上亢。


「治法」 清潤除煩,寧心安神。


「方藥」 竹皮大丸(《金匱要略》)加減。


生竹茹 石膏 甘草 白薇 大棗 棗仁 柏子仁 龍骨 牡蠣 鬱金石菖蒲


本方為竹皮大丸去桂枝加棗仁、柏子仁、龍骨、牡蠣、鬱金、石菖蒲。


方中竹茹、石膏清熱除煩,降逆止嘔;龍骨、牡蠣鎮心安神;收斂浮陽;棗仁、柏子仁養心安神;鬱金行氣解鬱;石菖蒲開竅寧心;白薇清退虛熱;甘草、大棗放中緩急。


若大便秘結較甚者,加首烏、麻子仁;兼談濁者,加明礬。


三、肝腎陰虛


「主證」 煩躁易怒,言行失態,哭笑無常,敏感善疑,或手足拘攣,甚或昏厥,伴見一組腎陰虛⒂之症。


「病機」 肝腎陰虧,影響心神。


「治法」 滋補肝腎,養心安神。


「方藥」 百合地黃湯(《金匱要略》)加味。


百合 生地 白芍 枸杞 棗仁 茯神 龍骨 牡蠣 鉤藤 麥冬 甘草


本方為百合地黃湯加白芍、枸杞、棗仁、茯神、龍骨、牡蠣、鉤藤、麥冬、甘草。


方中百合潤肺脯熱;


生地滋陰養液,補益肝腎;


白芍養血柔肝;枸杞補腎養血;


棗仁、茯神養心安神;


龍骨、牡蠣鎮心安神,收攝浮陽;


鉤藤平肝熄風;


麥冬滋陰養液;


甘草配白芍柔肝緩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6:22:2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七節陰冷


成熟女性性欲淡漠,或伴見陰中及少腹寒涼者,稱為「陰冷」。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腎陽虛衰,命火不足,復感風寒所致。


【辯證施治】


「主證」 性欲淡漠,陰中及少腹寒涼,伴見一組腎陽虛⒁之症。


「病機」 腎陽虧虛,命火不足。


「治法」 溫腎填精,補益命火。


「方藥」 右歸丸(《景岳全書》)加減。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枸杞 鹿角膠 菟絲子 杜仲 當歸 紫河車 肉蓯蓉 淫羊藿 紫石英 女貞子 黨參


本方為右歸丸去肉桂、附子,加紫河車、肉蓯蓉、淫羊藿、紫石英、女貞子、黨參。


方中紫石英補助命火;


山茱萸、枸杞、鹿角膠、菟絲子、杜仲、紫河車、肉蓯蓉、淫羊藿填補腎精;


熟地、山藥、女貞子滋補腎陰;


使陰生陽長;


當歸養血;


黨參健脾益氣。


若畏寒肢冷較甚者,酌加肉桂、附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6:27:1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八節 陰癢


女性外陰及陰道瘙癢,甚或癢痛不堪,或波及肛門周圍,大腿內側,或伴帶下者,稱為「陰癢」。


【病因病機提要】


陰癢多由蟲蝕陰中,濕熱下注,或脾虛血少,或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而致。


一、濕熱下注 下陰不潔,或久居陰濕之地,以致蟲濕浸染,或肝鬱脾虛,脾虛生濕,肝鬱化火,濕熱生蟲,發而為病。


二、脾虛血少 素體脾虛,或飲食失節,損傷脾氣,脾不化精,氣血不足,血虛生風,發而為病。


三、肝腎陰虛 肝腎之陰素虛,或年老體弱,精血耗損,或久病傷血,血虛生風化燥,陰部肌膚失潤,發而為病。


【辯證施治】


陰癢屬於婦科的一種常見症狀,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老年性陰道炎、白斑、外陰乾枯症以及糖尿病、卵巢功能低下、白血病、甲狀腺機能紊亂等病都可引起陰癢,但這些病證不能完全代替陰癢症,因此,這裏仍然單列論述。


臨證之時,以濕熱為患居多,治以清熱、除濕、疏風。對肝腎陰虛,則治以滋陰補腎,柔肝疏風。在內服藥物的同時,還當配合外治,並保持下陰清潔。


一、濕熱下注


「主證」 陰部瘙癢,甚或癢痛難忍,坐臥不安,帶下量多,色黃,臭穢,或色白如米泔,心煩難寐,胸悶口苦,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而數。


「病機」 濕熱下注,蟲蝕陰中。


「治法」 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方藥」 萆薢勝濕湯(《瘍科心得集》)加味。


萆薢 薏苡仁 黃柏 赤茯苓 丹皮 澤瀉 通草 滑石 蒼朮 苦參鶴虱 知母


本方為萆 勝濕湯加蒼朮、苦參、鶴虱、知母。


方中知母、黃柏清熱瀉火;丹皮清熱涼血;薏苡仁、蒼朮健脾燥濕;萆薢、赤茯苓、澤瀉、滑石、通草利水滲濕;苦參、鶴虱殺蟲止癢。


若帶下較甚者,酌加魚腥草椿根皮;若伴見心煩易怒、口乾苦、兩脅灼痛者,此為肝經濕熱之證,方易龍膽瀉肝湯(錄自《醫方集解》)加味。


龍膽草 黃芩 梔子 澤瀉 木通 車前子 當歸 生地 柴胡 生甘草 苦參 白蘚皮 鶴虱


本方為龍膽瀉肝湯加苦參、白蘚皮、鶴虱。


方中龍膽草清瀉肝經濕熱;黃芩、梔子清熱燥濕;澤瀉、木通、車前子滲濕利水;當歸、生地滋養陰血;生甘草清熱解毒;柴胡引藥入肝經;苦參、白蘚皮、鶴虱殺蟲止癢。


二、脾虛血少


「主證」 陰部瘙癢乾澀,帶下量多色淡,伴見一組氣虛⑵和血虛⑹之症。


「病機」 脾虛血少,血虛生風。


「治法」 健脾養血,疏風止癢。


「方藥」 歸脾 湯(《濟生方》)加味。


白朮 茯神 黃耆 龍眼肉 棗仁 人參 木香 炙甘草 當歸 遠志 生薑 大棗 白蘚皮


本方為歸脾湯加白蘚皮。


方中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生薑、大棗補益脾氣;當歸、龍眼肉滋補陰血;茯神、棗仁養心安神;遠志寧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膩;白蘚皮疏風止癢。諸藥合用,具有健脾養血,疏風止癢之效。


三、肝腎陰虛


「主證」 陰部瘙癢,乾澀灼熱,帶下量少,色黃,或見赤帶,伴見一組肝腎陰虛⑿之症。


「病機」 肝腎陰虛,生風化燥。


「治法」 滋補肝腎,疏風止癢。


「方藥」 滋水清肝飲(《醫宗己任篇》)加減。


生地 山藥 山萸肉 茯苓 澤瀉 丹皮 當歸 白芍 梔子 大棗 首烏 白蘚皮 知母 黃柏


本方為滋水清肝飲去柴胡,加首烏、白蘚皮、知母、黃柏。


方中生地、白芍、丹皮滋蔭涼血;


知母、黃柏滋陰瀉火;


梔子清熱;


茯苓、澤瀉利水滲濕;


當歸、首烏養血疏風;


白蘚皮祛風止癢;


山藥、山萸肉滋補肝腎;


大棗健脾益氣。


諸藥合用,共湊滋補肝腎,疏風止癢之功。


【其他療法】


一、外洗方


㈠ 塌癢湯(《瘍醫大全》)


鶴虱30克,苦參、威靈仙、歸尾、蛇床子、狼毒各15克。


煎湯熏洗,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若外陰併發潰瘍者忌用。


㈡ 蛇床子散(《中醫婦科學》1979年版)


蛇床子、川椒、明礬、苦參、百部各10 ̄15克。


煎湯,先熏洗,後坐浴,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若陰癢破潰者,去川椒。


㈢ 潔陰煎(作者經驗方)


蛇床子、苦參、百部、蒼朮、黃柏各15克,苦楝子、明礬、黃耆、石榴皮、生薑各10克,冰片1.5克炒鹽30克。


煎湯,先熏洗後坐浴,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外陰潰瘍者,去生薑。


㈣ 椒茱湯(《景岳全書》)


花椒、吳茱萸、蛇床了各30克,藜蘆15克,陳茶一撮,炒鹽60克。


水煎,趁熱熏洗。


㈤ 陰癢外洗方(天津南開醫院)


蛇床子1地骨皮各30克,黃柏1玄參、百部各15克,枯礬9克。


用紗布袋裝好,水煎,熏洗,每天三、四次,每劑藥用二天。


二、外搽方:適用於陰癢皮膚破潰者。


㈠ 珍珠散(《中醫婦科學》1979年版)


珍珠、青黛、雄黃各3克,黃柏9克,兒茶6克,冰片0.03克。


共研細末外搽用。


㈡ 蛤粉3克,冰片0.3克。


共研細末,塗撒於外陰患部,或用香油調塗。每日1-2次。


㈢ 黴滴淨丸(浙江《科技簡報》1972年第4期)


飛雄黃10克,蛇床子12克,老顴草12克,硼砂9克,元明粉4.5克,青黛4克,冰片2克,樟腦1.5克。


上藥共研細末,裝入零號膠囊,每粒裝藥粉0.5克。


每晚局部衝洗後,塞入陰道一粒,十二天為一療程。


適用於黴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6:30:44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九節 陰瘡


婦女前陰部發生腫痛,繼而化膿、潰瘍;或前陰一側突然腫脹疼痛,繼而成塊堅硬,形如蠶繭者稱為「陰瘡」。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熱毒侵染,或寒凝痰阻而致。


一、熱毒侵染 經行產後,下陰不潔,或前陰破損,熱毒侵染;或肝鬱脾虛,脾虛生濕,肝鬱化火,濕熱蘊毒,流注下焦,與血氣相搏,發而為病。


二、寒凝痰阻 素體陽虛,內寒偏盛,氣血不暢,寒邪與痰濕凝結前陰;或寒邪侵襲,氣血凝滯,邪氣不得外達,內陷肌肉發而為病。


【辨證施治】


本病臨床有寒熱之。熱者,又可分為初期、釀膿期和潰後期。但熱者總以發病急驟,紅腫熱痛,黃水淋漓,或伴全身發熱為特徵;寒者,則以腫塊堅硬,不痛不癢,日久不消,身體羸瘦為特徵。


一、熱毒侵染


㈠ 初期


「主證」 陰部一側或兩側突然腫脹,或疼痛,行動艱難,繼而結腫處突起,形如蠶繭,不易消退,伴見發熱惡寒,口乾、便秘,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 邪毒侵染,正邪交爭。


「治法」 清熱解毒,利濕散結。


「方藥」 龍膽瀉肝湯(錄自《醫方集解》)加減。


龍膽草 黃芩 梔子 澤瀉 木通 車前子 當歸 生地 生甘草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魚腥草 乳香 沒藥 赤芍 丹皮


本方為龍膽瀉肝湯去柴胡,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魚腥草、乳香、沒藥、赤芍、丹皮。


方中龍膽草、黃芩、梔子清熱燥濕;


蒲公英、紫花地丁、魚腥草、生甘草清熱解毒;


澤瀉、木通、車前子利水滲濕;


當歸養血活血;


生地涼血養陰;


赤芍、丹皮涼血活血;


乳香、沒藥活血散結。


若便秘較甚者,加大黃。


㈡ 釀膿期


「主證」 初期不治,三至五天即可化膿,並易向大陰唇內側黏膜處潰破,形成膿時,腫塊大如雞卵,疼痛劇烈,拒按,按之有波動感,伴見一組裏熱⑻之症。


「病機」 熱毒瘀結,血腐肉敗。


「治法」 清熱妥毒,化瘀消痛。


「方藥」 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加味。


白芷 貝母 防風 赤芍 歸尾 甘草 皂角剌 穿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沒藥 銀花 陳皮 蒲公英 連翹 黃連


本方為仙方活命飲加蒲公英、連翹、黃連。


方中銀花、蒲公英、連翹、黃連、甘草清熱解毒;


赤芍、歸尾、乳香、沒藥活血化瘀;


皂角剌、穿山甲削堅透膿;


白芷、貝母、防風、天花粉排膿消腫;


陳皮疏理乞機。


若便秘較甚者,加檳榔、大黃;


若內膿已成,不易外潰者,可用透膿散(《醫學心語》)治之。


生黃耆 皂角剌 白芷 川葦 牛蒡子 穿山甲 銀花 當歸


方中生黃耆托毒排膿;


當歸、川芎養血活血;


穿山甲、皂角刺削堅透膿;


白芷排膿消腫;


牛蒡子宣透散結;


銀花清熱解毒。


㈢ 潰後期


「主證」 膿潰之後,諸證具減。


此時一般不需內治,只用外治即可。


但若瘡口日久不愈,伴見一組氣虛⑴和血虛⑵之症者,仍需內治。


「病機」 氣血虧虛,余毒殘留。


「治法」 益氣養血,清解余毒。


「方藥」 聖愈湯(《醫宗金鑒》)加味。


熟地 白芍 川芎 人參 當歸 黃耆 蒲公英 銀花


本方為聖愈湯加蒲公英、銀花。


方中人參、黃耆益氣生肌;


熟地、白芍、當歸補養陰血;


川芎活血行瘀;


蒲公英、銀花清解余毒。


諸藥合用,共湊益氣養血,生肌斂口之功。


二、寒凝痰阻


「主證」 前陰腫塊堅硬,經久不消,皮色不變,腫痛不甚;


或終至潰爛,膿水清稀,瘡口日久不斂,神疲體倦,心悸煩躁,食欲欠佳。


舌淡嫩,苔淡黃膩,脈細弱無力。


「病機」 寒凝痰滯,氣血虧虛。


「治法」


㈠ 對腫脹結塊,經久不消,皮色不變,疼痛不甚者,治宜溫經散寒,化痰養榮。


「方藥」 陽和湯與小金丹並用或交替使用。


陽和湯(《外科全生集》):


熟地 肉桂 麻黃 鹿角膠 白芥子 薑炭 生甘草


方中熟地滋補營血;


鹿角膠助陽養血;


薑炭、肉桂溫經散寒;


麻黃通陽達表;


白芥子祛痰;


生基草解毒和中。


諸藥合用,具有溫經散寒,化痰養榮之功。


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白膠香 制草烏 五靈脂 地龍 木鱉 乳香 沒藥 歸身 麝香 墨炭


本方為臨床常用中成藥。


方中草烏溫經散寒;


五靈脂、乳香、沒藥活血祛瘀;


當歸補血活血;


地龍通絡;


白膠香調氣血,消癰疽;


木鱉祛痰結,消結腫;


墨炭消腫化痰;


麝香走竄通絡,散結開壅。


諸藥合用,具有散寒通絡,消痰化瘀之功。


㈡ 對於終至潰爛,膿水清稀,瘡口日久不斂者,治宜益氣養血,托毒外出。


「方藥」 托裏消毒散(《外科正宗》)


人參 川芎 白芍 白朮 黃耆 當歸 銀花 茯苓 白芷 甘草 皂確刺 桔梗


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益氣生肌;


當歸、川芎、白芍養血活血;


黃耆托毒排膿;


桔梗、白芷排膿消腫;


銀花、皂角刺解毒消腫。


諸藥合用,具有益氣養血,托毒外出之功。


【外治法】


㈠ 如意金黃散(《外科正宗》)


天花粉120克,黃柏、大黃、薑黃、白芷各90克,紫厚朴、陳皮、甘草、蒼朮、天南星各24克。


上藥共為細末,用酒或香油調敷。適用於初期陽證。


㈡ 生肌玉紅膏(《外科正宗》)


白芷 15克,甘草36克,歸身60克,血竭、輕粉各12克,白蠟6克,紫草6克,麻油500克。


先將當歸、甘草、紫草、白芷四味,入油內浸三日,置鍋內熬煎微色,過濾去渣,將油復入鍋內煎滾開,入血竭化盡,次下白蠟,微火化開。

用茶杯四個,預放涼水中。


將膏分作四份,倒入茶杯內,候片刻,放入輕粉,每杯3克,攪勻即成。


將膏勻塗紗布上,敷貼患處。


適用於潰膿之後。


㈢ 生肌散(經驗方)


炙象皮、煅龍骨、赤石脂、血竭、制乳香、制沒藥,兒茶各30克,冰片10克。


共研細末,裝瓶備用。


撒敷瘡面,每日換藥一次。


適用於潰膿之後,久不收口。


㈣ 二寶丹(經驗方)


煅石膏8克,紅升丹2克。


共研細末。


將藥粉摻入瘡口中,或黏敷於藥線上,插入瘡口。


外蓋膏藥,每日換藥一次。


適用於潰膿之後,膿流不暢,腐肉不化。


㈤ 蛋黃油(經驗方)


用雞蛋四、五隻,煮熟,剝去外殼,去蛋白留蛋黃,放入小鍋在火上熬,用小勺壓碎,不停的拌炒,蛋黃末由黃而焦黑,最後出油,連渣倒入瓷杯中,濾出蛋黃油,冷卻後裝瓶務用。


用時取油少許,滴入瘺孔內。


如瘺孔較大,可用蛋黃油浸軟紗布塞入;


瘺孔較深,可用注射器裝上粗針頭輕輕注入,每日二次,十五天為一療程。


適用於反復出膿,已成瘺管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6:32:02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十節 外陰白斑


外陰白斑是指婦女外陰部的局限必或彌散性白色病變。


病變部位可在大小陰唇、陰蒂、還可能蔓延到會陰部、肛門周圍及陰股部。


臨床可表現為外陰皮膚乾燥變粗,肥厚,高度角化,變白,失去彈性,局部瘙癢,疼痛,有燒灼感等。


若局部形成裂紋或潰瘍,當警惕癌變發生。


【辯證施治】


由於外陰癌有近50%糸起自外陰白斑病,因此臨床一旦確診,當予高度重視,積極治療。


一、濕熱蘊結


「主證」 除上述白斑主症外,可見外陰瘙癢或疼痛,帶下量多,色黃,其氣臭穢,口苦,胸決悶,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見外陰潰瘍,浸淫癢痛。


「病機」 濕熱下注。


「治法」 清熱利濕。


「方藥」 龍膽瀉肝湯(錄自《醫方集解》)加減。


龍膽草 黃芩 梔子 澤瀉 木通 車前子 當歸 生地 生甘草 蘆薈 蒲公英 銀花


本方為龍膽瀉肝湯去柴胡,加蘆薈、蒲公英、銀花。


方中龍膽草、黃芩清熱燥濕;梔子、甘草、蒲公英、銀花清熱解毒;蘆薈瀉火通便;當歸養血活血;澤瀉、木通、車前子利水滲濕;生地涼血養陰。


二、肝腎陰虛


「主證」 除白斑主症外,外陰皮膚乾燥,甚至發生裂紋,伴見一組肝腎陰虛⑿之症。


「病機」 肝腎不足,血虛生風。


「治法」 滋補肝腎,養血祛風。


「方藥」 二至丸(《醫方集解》)合左歸丸(《景岳全書》)加減。


女貞子 旱蓮草 桑椹 熟地 山藥 枸杞 山茱萸 菟絲子 鹿膠 龜膠 首烏 白蘚皮 黃柏 蒲公英 銀花


本方為二至丸合左歸丸去牛膝,加首烏、白蘚皮、黃柏、蒲公英、銀花。


方中女貞子、旱蓮草、桑椹、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菟絲子、鹿角膠、龜膠、首烏滋補肝腎之精血;黃柏、蒲公英、銀花清熱解毒,白蘚皮祛風止癢。


【外治法】


㈠ 當歸、地膚子各30克,鶴虱、補骨脂各15克,防風、川椒、淫羊藿各9克。


煎湯熏洗患處,一日一次。


㈡ 野菊花30克,荊芥、防風、透骨草各15克,連翹、蒲公英各15克。


煎湯熏洗患處,一日一次。


㈢ 淫羊藿、鹿銜草各30克,蟬蛻9克,;連翹、蒲公英各15克。


煎湯熏洗患處,一日一次。


㈣白礬、雄黃、補骨脂各3克,冰片0.6克。


共為細末,用75%酒精100毫升浸泡後塗抹患處,一日一次。


㈤ 生石膏、煅蛤粉各30克,冰片3克。


共為細末,香油調敷患處,一日三次。


【西醫治療】


早期外陰白斑病,局部洗淨後,可用魚肝油軟膏與可的松,或氟氫松軟膏交替塗抹,每日二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6:33:05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十一節老年性陰道炎


因年老絕經後,陰道抵抗力降低而引起的陰道炎症,稱為「老年性陰道炎」。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年老絕經之後,腎氣虛衰,天癸竭,肝腎之精血不足,以致濕熱乘虛侵襲,發而為病。


現代醫學認為,絕經之後,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逐漸減少,生殖器官萎縮,陰道上皮變薄,局部抵抗力減弱,細菌易於侵入,引起陰道炎症。


【辯證施治】


本病不僅多發於年老自然絕經之後,亦可發生於哺乳期過長以及人工絕經之後,如雙側卵巢切除等。


「主證」 陰道有燒灼感,帶下量多,色黃,帶有膿性或血性分泌物。

小便短赤,檢查時陰道壁及宮頸黏膜發紅,輕度水腫,觸痛,可見散在點狀出血或大小不等的片狀出血斑。


或可見陰道黏膜黏連。


或伴見一組肝腎陰虛⑿之症。


「病機」 肝腎不足,濕熱侵襲。


「治法」 滋補肝腎,清熱解毒。


「方藥」 杞菊地黃丸(《醫級》)合二至丸(《醫方集解》)加味。


熟地 山茱萸 山藥 澤瀉 茯苓 丹皮 枸杞子 菊花 女貞子 旱蓮草 桑椹子 生地 地榆炭 土茯苓


本方為杞菊地黃丸合二至丸加生地、地榆炭、土茯苓。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女貞子、桑椹子滋補肝腎精血;


澤瀉、茯苓利水滲濕;


丹皮、生地、旱蓮草、地榆炭涼血養陰,止血化瘀;


菊花、土茯苓清熱解毒。


若帶下過多臭穢,酌加魚腥草、蒲公英、梔子、黃柏以加強清熱解毒之力。


【外治法】


㈠ 用1:5000高錳酸鉀溫液灌洗陰道或坐浴,局部塗抹紫草油。


㈡ 苦參、蛇床子各15克,黃柏10克。


煎湯過濾,衝洗陰道,每日一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6:37:08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十二節 不孕症


育齡期婦女結婚後夫婦同居兩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又丙年以上不再受孕者,稱為「不孕症」。


前者稱為「原發性不孕」。


後者稱為「繼發性不孕」。


對於先天性生理缺陷,如前人所謂五不女(螺、紋、鼓、角、脈)所導致的不孕,非藥物所能湊效,不屬本節討論的範圍。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腎氣虧虛,氣血不足,肝鬱不舒,濕熱下注,痰濁阻遏,瘀血內阻所致。


一、精血虧虛


㈠ 腎氣虧虛 稟賦素弱,先天腎氣不充;


或房勞多產,耗傷腎精,以致衝任不足,胞脈失養。


腎陽不足,則溫煦不力,下元虛冷,子宮不能攝精成孕;


腎陰不足,則虛火內生,血海蘊熱,不能成孕。


㈡ 氣血虧虛 氣血素虛,或失血過多,或大病久病,氣血耗傷,以致任空虛,氣虛血少,胞脈失養,不能攝精成孕。


二、衝任不通


㈠ 肝氣鬱結 情志過極,氣鬱傷肝,肝失疏泄,氣血失和,衝任不能相資,發為不孕。


㈡ 濕熱下注 經期產後,胞脈虛乏,攝生不慎,下陰不潔,或妄行房事,濕熱邪毒乘襲,以臻經脈阻遏,發為不孕。


㈢ 瘀血凝滯 經期產後,衝任虛乏,攝生不慎,妄行房事,以致濕熱邪毒乘襲,經脈阻遏、氣血瘀阻,任脈不通;


或經期產後,感受寒邪,寒凝血瘀,阻遏經脈,衝任不通,兩精不能搏結,發為不孕。


㈣ 痰濁阻遏 素體肥胖,或飲食不節,偏嗜肥甘厚味,以致痰濁內生,氣機不暢,衝任阻遏,發為不孕。


【辯證施治】


由於腎氣、精血與經孕的關糸十分密切,而腎為生殖之本,故不孕症的發生,主要責之於腎氣、精血的虧損,治療時當以益腎調經為大法。


然而臨證之時,又可見由於肝鬱、瘀血、濕熱、痰濁等因素而臻經脈阻遏,衝任不通的證候,因而又當辯證求因,審因論治,分別施以理氣開鬱、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祛痰化濁等法,俟經脈流暢,衝任開通,再施以益腎調經之大法,自然可以成孕。


下面,以精血虧虛和衝任不通分類敍述,精血虧虛包括腎陽不足,腎陰不足,氣血俱虛三型,此為病本之所在;


衝任不通包括肝氣鬱結、瘀血凝滯、濕熱下注和痰濁阻遏四型,此為病標之所在。


一、精血虧虛
 

㈠ 腎陽不足


「主證」 婚久不孕,初潮較晚,月經後期,量少色淡,性欲冷淡,伴見一組腎陽虛⒁之症。


「病機」 腎陽虧虛,胞脈失養。


「治法」 溫陽暖宮,補腎填精。


「方藥」 斑龍丸(《醫統》)合二仙湯(《中醫方劑臨床手冊》)加減。


鹿角霜 鹿角膠 菟絲子 補骨脂 熟地 茯苓 仙茅 仙靈脾 巴戟紫石英 紫河車 狗脊 肉蓯蓉 香附


本方為斑龍丸去柏子仁合二仙湯去黃柏、知母、當歸,加紫石英、紫河車、狗脊、肉蓯蓉、香附。


方中補骨脂、仙茅、仙靈脾、巴戟、紫石英溫陽暖宮;


鹿角霜、鹿角膠、菟絲子、熟地、紫河車、狗脊、肉蓯蓉補腎填精;


茯苓健脾滲濕,使補而不滯;


香附舒肝調經,疏解不之鬱。


若兼脾陽虛,大便稀溏者,去肉蓯蓉,加炮薑;


若兼見經行小腹冷疼,腰痛如折,畏寒,小便頻數清長,舌淡脈遲者,此為宮寒不孕,治宜暖宮散寒,方易艾附暖宮丸(《沈氏尊生書》)加味。


當歸 生地 白芍 川芎 黃耆 肉桂 艾葉 吳茱萸 香附 續斷 附子 紫石英


本方為艾附暖宮丸加附子、紫石英。


方中當歸、生地、白芍、川芎補血調經;


黃耆扶正益氣;


肉桂、附子溫腎助陽;


艾葉、吳茱萸紫石英暖宮散寒;


續斷滋補肝腎;香附理氣調經。


㈡ 腎陰不足


「主證」 婚久不孕,月經先期或先後不定,量少色紅,或有流產史,伴見一組腎陰虛⒂之症。


「病機」 腎陰不足,胞脈失養。


「治法」 滋補肝腎,調補衝任。


「方藥」 左歸丸(《景岳全書》)合二至丸(《醫方集解》)加味。


熟地 山藥 枸杞 山茱萸 牛膝 菟絲子 鹿膠 龜膠 女貞子 旱蓮草 桑椹子 黃精 穿山甲 香附


本方為左歸丸合二至丸加黃精、穿山甲、香附。


方中熟地、枸杞、山茱萸、菟絲、龜膠、女貞子、桑椹子、旱蓮草滋補肝腎之真陰;


山藥、黃精健脾益氣;


鹿膠補腎填精,陽中求陰;


牛膝、穿山甲活血通絡;


香附子疏肝理氣。


若經行少腹 兩側疼痛,帶下臭穢者,此兼濕熱之象,加紅藤、敗醬草、蒲公英;


若潮熱盜較甚,加知母、黃柏。


㈢ 氣血俱虛


「主證」 婚久不孕,月經後期,或期長不淨,量少色淡,或月經稀發,甚或閉經,腰酸腹痛,伴見一組氣虛⑴和血虛⑹之症。


「病機」 氣血虧虛,胞脈失養。


「治法」 益氣補血,填補衝任。


「方藥」 毓麟珠(《景岳全書》)加味。


人參 白朮 茯苓 白芍 川芎 炙甘草 當歸 熟地 菟絲子 杜仲鹿角霜 川椒 香附 黃耆 桑寄生 紫石英


本方為毓麟珠加香附、黃耆、桑寄生、紫石英。


方中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


當歸、熟地、白芍、川芎補益陰血;


菟絲子、杜仲、鹿角霜、桑寄生滋腎填精;


川椒、紫石英助火溫督;


香附子疏肝理氣。


若少腹冷痛,脈沉遲者,加巴戟、仙茅、仙靈脾、補骨脂。


二、衝任不通


㈠ 肝氣鬱結


「主證」 婚久不孕,經期先後不定,經來腹痛,行而不暢,量少,色黯有塊,伴見一組肝氣鬱滯⑼之症。


「病機」 肝失疏泄,衝任不調。


「治法」 疏肝解鬱,調理衝任。


「方藥」 逍遙散(《和劑局方》)加味。


柴胡 當歸 白芍 白朮 茯苓 甘草 煨薑 薄荷 香附 花粉


本方為逍遙散加香附、花粉。


方中柴胡、薄荷、香附疏肝解鬱;


當歸、白砹 養血柔肝;


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


煨薑溫胃和中;花粉生津清熱。


若胸脅脹滿,疼痛較甚者,去白朮,加青皮;


失眠者,加酸棗仁、夜交藤;


若口苦咽乾,加丹皮、梔子。


㈡ 濕熱下注


「主證」 婚久不孕,少腹一側或兩側疼痛,帶下量多臭穢,小便熱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 濕熱下注,經脈壅遏。


「治法」 清熱利濕,活血通絡。


「方藥」 銀甲丸(《王渭川婦科治療經驗》)


銀花 連翹 升麻 紅藤 蒲公英 生鱉甲 紫花地丁 生蒲黃 椿根皮 大青葉 茵陳 桔梗 琥珀末(沖服)


方中銀花、連翹、升麻、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葉清熱解毒;紅藤、椿根皮、茵陳清熱燥濕;生蒲黃活血通絡;琥珀末活血通淋;桔梗宣氣排膿;生鱉甲軟堅散結。諸藥合用,具有清熱利濕,活血通絡之功。


㈢ 瘀血凝滯


「主證」 婚久不孕,月經不調,經行不暢,色黯有塊,或痛經,平素少腹一側或兩側作痛,按之有塊,腰骶酸痛,性生活時疼痛,白帶量多。


舌黯有瘀點,脈弦澀。


「病機」 瘀血凝滯,衝任不通。


「治法」 行氣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 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加味。


五靈脂 當歸 川芎 桃仁 丹皮 赤芍 烏藥 玄胡 甘草 香附 紅花 枳殼 桂枝 穿山甲 路路通


本方為膈下逐湯加桂枝、穿山甲、路路通。


方中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活血化瘀;


烏藥、香附、枳殼理氣行滯;


五靈脂、玄胡活血止痛;


丹皮涼血活血;


桂枝、穿山甲、路路通化瘀通絡;


甘草和中調藥。


若形寒肢冷,少腹冷痛者,去丹皮,加小茴香、乾薑;


若腰骶酸痛較甚者,加桑寄生、杜仲、川斷;


若包塊突出者,加三棱、莪朮;


若見帶下量多臭穢者,酌加敗醬草、黃芩、苡仁。


㈣ 痰濁阻遏


「主證」 婚久不孕,形體肥胖,月經後期,甚或閉經,帶下量多,質黏稠,頭暈心悸,胸悶嘔惡,面色 白。苔白膩,脈滑。


「病機」 痰濁內生,衝任阻遏。


「治法」 祛痰燥濕,亙氣調經。


「方藥」 蒼附導痰丸(《葉天士女科診治秘方》)加減。


茯苓 半夏 陳皮 蒼朮 香附 南星 枳殼 生薑 神麯 川芎 菖蒲 遠志 檳榔


本方為蒼附導痰丸去甘草,加川芎、菖蒲、遠志、檳榔。


方中半夏、南星燥濕化痰;茯苓、蒼朮健脾燥濕;


陳皮化痰醒脾;


香附、枳殼、檳榔疏理氣機;川芎活血調經;


菖蒲化痰開竅;


遠志化痰寧心;


生薑溫胃和中;神麯消食導滯。


若經量過多,去川芎,加黃耆、續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6:41:39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附:男性不育症


生育年齡的男性結婚後,夫婦同居兩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配偶未受孕者,稱為「男性不育症」。


對於男性先天生理缺陷,如前人所謂五不男(天、漏、犍、怯、變)中的天、犍、變所致的不育,非藥物所能湊效,不屬本節討論範圍。


【病因病機提要】


導致本病的原因可歸納為三類,即性功能障礙,精液異常,先後天生殖糸器質性病變。


由於姓機能障礙中的大爽數病證在內科或男科中已有論述,而先後天生殖糸器質性病變又非單純藥物所能湊效,因此,這裏公針對精液異常和九功能障礙中的不射精進行討論。


精液異常是現代醫學的名稱,凡符合下列兩項條件以上者,可視為精液異常:


㈠ 禁欲三天以後,精液量低於1.5毫升,或高於8毫升;排精後一小時精液液化不全;


㈡ 精子密度小於60*10 / 毫升;


㈢ 精子活動率低於60%;


㈣ 精子運動度低於Ⅲ級;


㈤ 精子畸形率高於30%;


㈥ 精液中膿細胞每高倍鏡視野超過10個。


依照中醫學的認識,男性不育症多由腎氣虧虛,氣血不足,濕熱侵染,氣血瘀滯和痰濁阻遏所致。


一、腎氣虧虛 稟賦素弱,先天腎氣不充,或恣情縱欲,房勞過度,或手淫過頻,耗傷腎精。


腎陽不足,則氣不化精,發而為病;


腎陰不足,則虛熱內生,虛熱灼絡傷精,發而為病。


二、氣血不足 素體虛弱,或大病久病,氣血耗傷,或勞心過度,氣血暗傷,以致後天精血不足,先天精氣不濟,發而為病。


三、濕熱瘀滯 攝生不慎,下陰不潔,或包皮過長,濕熱邪毒侵染,精室受損,氣血瘀滯;


或飲食不節,偏嗜辛辣燥烈,過度飲酒,以致濕熱內生,鬱遏下焦,精室受損,氣血瘀滯,發而為病。


四、氣血瘀滯 濕熱日久,壅遏氣血,以致氯滯血瘀,或肝鬱血滯,或感受寒濕,血為寒凝,或會陰部外傷,以致氣血瘀滯,經脈阻遏,發而為病。


五、痰濁阻遏 素體肥胖,或偏嗜肥甘厚味,以致痰濁內生,阻遏氣機,精竅不利,發而為病。


【辯證施治】


由於腎藏精,主生殖,因而本病的發生主要責之於腎氣和精血的虧損,故治療當以補腎填精為大法,然而臨證之時又可見濕熱、血瘀或痰濁等證候,所以又當辯證求因,審因論治,分別施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祛痰化濁等法。


諸證消失,繼施益腎填精之大法,或可自然使孕。


臨證時當結合西醫精液化驗指標靈活施治。


下面按精液異常和不射精分類敍述。


一、精液異常
 

㈠ 腎氣虧虛


「主證」 婚久不育,精子密度低於60*10\毫升,偏腎陽虛者,性欲低下,伴見一組腎陽虛⒁之症。


偏腎陰虛者,性欲亢進,伴見一組腎陰虛⒂之症。


「病機」 腎氣不足,精血不化。


「治法」 偏腎陽虛者,治以溫腎助陽,填補精血。


「方藥」 贊育丹(《景岳全書》)加減。


熟地 枸杞子 杜仲 仙茅 巴戟 山茱萸 淫羊藿 肉蓯蓉 韭子 蛇床子 黃狗鞭 鹿角片 菟絲子 五味子 胡蘆巴 茯苓


本方為贊育丹去白朮、當歸、附子、肉桂、加黃狗鞭、鹿角片、菟絲子、五味子、胡蘆巴、茯苓。


方中杜仲、仙茅、巴戟、淫羊藿、肉蓯蓉、韭子、蛇床子、胡蘆巴溫腎助陽;


熟地、枸杞子、黃狗鞭、鹿角片、菟絲子填補精血;


山茱萸、五味子補腎固精;


茯苓健脾滲濕,使補而不滯。


若畏寒肢冷較甚,加附子、肉桂;


若睾丸冷痛,加橘核、小茴香。


偏腎陰虛者,治以滋補腎陰,填補精血。


「方藥」 五子衍宗丸(《丹溪心法》)合左歸丸(《景岳全書》)加減。


枸杞子 菟絲子 復盆子 五味子 車前子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鹿膠 龜膠 沙苑蒺藜 首烏 紫河車


本方為五子衍宗丸合左歸丸去牛膝,加沙苑蒺藜、首烏、紫河車。


方中枸杞子、菟絲子、熟地、山藥、龜膠、首烏、沙苑蒺藜滋補肝腎陰精;


復盆子、五味子、山茱萸益腎固精;


鹿膠、紫河車補腎填精;車前子泄腎中虛火。


若遺精滑泄較甚者,酌加蓮子肉、金櫻子;


若虛火較甚者,酌加知母、丹皮、黃柏。


㈡ 肝腎陰虛


「主證」 婚久不育,排精一小時後液化不全,精液中或挾有膿細胞,伴見一組腎陰虛⒂之症。患者或曾有前列腺炎或精囊炎史。


「病機」 肝腎陰虛,虛火灼精。


「治法」 滋陰泄火,活血祛瘀。


「方藥」 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加減。


熟地 山茱萸 澤瀉 茯苓 丹皮 知母 黃柏 生地 赤芍 白芍 花粉 丹參 麥冬 淫羊藿


本方為知柏地黃丸去山藥,加生地、赤芍、白芍、花粉、丹參、麥冬、淫羊藿。


方中熟地、山茱萸滋補肝腎之陰精;


知母、黃柏、生地滋陰泄火;


白芍養血斂陰;丹參、丹皮、赤芍活血化瘀;


花粉、麥冬生津增液;


淫羊藿助陽溫化,以防寒涼太過;


澤瀉、茯苓健脾滲濕。


若精液中挾有膿細胞,酌加蒲公英、銀花之類。


㈢ 氣血不足


「主證」 婚久不育,精子運動度低於Ⅲ級,或見精子量少,活動率低,伴見一氣虛⑴和血虛⑹之症。


「病機」 化源不足,腎精不濟。


「治法」 益氣補血,滋腎填精。


「方藥」 毓麟珠(《景岳全書》)加減。


人參 白朮 茯苓 白芍 川芎 炙甘草 當歸 熟地 菟絲子 杜仲鹿角霜 枸杞 山茱萸 巴戟 黃耆 桑椹 首烏 黃精


本方為毓麟珠去川椒、加枸杞、山茱萸、巴戟、黃耆、桑椹、首烏、黃精。


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黃耆、黃精健脾益氣;


白芍、川芎、當歸、熟地、首烏、桑椹補益陰血;


菟絲子、杜仲、鹿角霜、枸杞、山茱萸、巴戟填補腎精。


諸藥合用,具有益氣補血,滋腎填精之功。


㈣ 濕熱瘀滯


「主證」 婚久不育,精子活動率低於60%,精子畸形率高於30%精液鏡檢可見細胞,前列腺液鏡檢可見紅細胞,卵磷脂小體減少,或精液中挾雜血液,少腹或會陰部脹痛,尿末滴白,淋漓澀痛。


舌紫黯有瘀點,苔黃膩,脈弦澀。


「病機」 濕熱瘀滯,精室受損。


「治法」 清熱利濕,活血散結。


「方藥」 前列康 號方(作者經驗方)


蒲公英 敗醬草 黃柏 夏枯草 虎杖 丹參 澤蘭 王不留行 玄參 牡蠣 浙貝 琥珀 川楝子 木通


方中蒲公英、黃柏清熱解毒;


敗醬草解毒祛瘀;


虎杖祛瘀利濕;彤參、澤蘭、王不留行活血通絡;


夏枯草、玄參、牡蠣、浙貝軟堅散結;


琥珀活血通淋;


川楝子理氣行滯;


木通清熱利尿。


若見少腹急痛,尿末滴白,尿急尿頻,淋漓澀痛,小便渾濁,甚或血尿、血精、少腹、會陰部及睾丸脹痛,口乾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前列腺液鏡檢膿細胞(++)以上者,此為慢性前列腺炎急性發作。


治以清熱利濕,活血解毒。


方易前列康 號方(作者經驗方)。


土茯苓 馬齒莧 蒲公英 魚腥草 紫花地丁 車前草 萆 黃柏 丹參 澤蘭 川楝子 木通


方中土茯苓、馬齒莧、車前草、萆 清熱利濕;


蒲公英、魚腥草、紫花地丁清熱解毒;


丹參、澤蘭活血行瘀;


川楝子理氣行滯;


黃柏清熱燥濕;木通利水通淋。


【外治法】


黃柏、芒硝(衝兌)、丹參各10克,枯礬3克,薄荷油少許(衝兌)


用1500毫升水,煎湯,將芒硝、薄荷油溶於藥液,趁熱熏洗坐浴,每日二次,十次為一療程。


㈤ 寒凝血瘀


「主證」 婚久不育,少腹睾丸拘急、冷痛,遇寒痛甚,小便渾濁。舌淡,苔白,脈沉弦。


「病機」 寒凝血瘀,經脈遏鬱。


「治法」 活血化瘀,溫經通絡。


「方藥」 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加味。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 赤芍 丹參 牛膝 紅花 橘核 烏藥 川楝子 鹿膠


本方為桂枝茯苓丸加丹參、牛膝、紅花、橘核、烏藥、川楝子、鹿膠。


方中橘核、烏藥、川楝子理氣止痛;茯苓健脾行水;丹皮、桃仁、赤芍、丹參、牛膝、紅花活血化瘀;桂枝溫經通絡;鹿膠溫腎助陽。


若兼氣虛者,加人參、黃耆;睾丸冷痛較甚者,加小茴香、荔枝核。


二、不射精


㈠ 腎陽不足


「主證」 婚久不育,性欲冷淡,勃起無力,交接之時,並無射精,伴見一組腎陽虛⒁之症。


「病機」 腎陽不足,精血不化。


「治法」 溫腎助陽,填補精血。


「方藥」 左歸丸(《景岳全書》)合右歸丸(《景岳全書》)加減。


熟地 山藥 枸杞 山茱萸牛膝 菟絲子 鹿角膠 龜膠 仲杜 當歸淫羊藿 巴戟 仙茅 肉蓯蓉


本方為左歸丸合右歸丸去肉桂、附子,加淫羊藿、巴戟、仙茅、肉蓯蓉。


方中諸藥皆為溫腎助陽,填精補血之品。


㈡ 腎陰不足


「主證」 婚久不育,陽強不倒,交接雖久,而終不射精,心煩失眠,急躁易怒,伴見一組腎陰虛⒂之症。


「病機」 肝腎陰虧,虛火灼精。


「治法」 滋肝補腎,泄熱通關。


「方藥」 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加味。


熟地 山茱萸 山藥 澤瀉 茯苓 丹皮 知母 黃柏 菟絲子 枸杞黃芩 柴胡 牛膝 急性子


本方為知柏地黃丸加菟絲子、枸杞、黃芩、柴胡、牛膝、急性子。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菟絲子、枸杞滋補肝腎之陰精;知母、黃柏滋陰降火;黃芩、丹皮、柴胡疏肝清熱;茯苓、澤瀉健脾滲濕;牛膝、急性子通達精關。


諸藥合用,共湊滋肝補腎,泄熱通關之效。


㈢ 主證婚久不育,交接正常而射精不能,心悸失眠,腰酸,伴見一組氣虛⑴和血虛⑹之症。


「病機」 氣血不足,腎精不濟。


「治法」 益氣補血,養心滋腎。


「方藥」 歸脾湯(《濟生方》)加味。


白朮 茯神 黃耆 龍眼肉 棗仁 人參 木香 炙甘草 當歸 遠志 菟絲子 補骨脂 巴戟 山茱萸


本方為歸脾湯加菟絲子、補骨脂、巴戟、山茱萸。


方中白朮、黃耆、人參、炙甘草健脾益氣;


龍眼肉、當歸補益陰血;

 

菟絲子、補骨脂、巴戟、山茱萸益腎填精;


茯神、棗仁、遠志養心安神;


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


諸藥合用,具有益氣補血,養心滋腎之效。


㈣ 主證婚久不育,交接時久,陽強不衰,射精不能,煩躁易怒,少腹憋脹,或見遺精。


舌紅苔薄,有瘀斑,脈弦澀。


「病機」 氣血瘀滯,精絡不通。


「治法」 疏肝理氣,祛痰通精。


「方藥」 四逆散(《傷寒論》)加味。


炙甘草 柴胡 枳實 白芍 菖蒲 王不留行 路路通 穿山甲 牛膝 蜂房 急性子


本方為四逆散加菖蒲、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牛膝、蜂房、急性子。


方中柴胡、枳實疏肝理氣;


王不留行、牛膝、蜂房活血祛瘀;


路路通、穿山甲、王不留行、急性子祛瘀通關;


菖蒲香竄開竅;


炙甘草、白芍酸甘緩急。


若見口乾舌紅,脈弦數,此為瘀滯化熱之象,酌加丹皮、黃芩、龍膽草。


㈤ 痰濁陰遏


「主證」 婚久不育,雖交接而射精不能,或雖射精而精液黏稠不化,體態虛胖,面白氣短,神疲乏力,頭暈心悸。舌淡,苔白膩,脈沉細。


「病機」 痰濁阻遏,精室不利。


「治法」 祛痰化濁,利氣通竅。


「方藥」 蒼附導痰丸(《葉天士女科診治秘方》)加減。


茯苓 半夏 陳皮 蒼朮 香附 南星 枳殼 生薑 神麯 菖蒲 遠志 檳榔


本方為蒼附導痰丸去甘草,加菖蒲、遠志、檳榔。


方中半夏、南星燥濕祛痰;茯苓、蒼朮健脾化濁;


陳皮化痰醒脾;


香附、枳殼、檳榔疏理氣機;


菖蒲化痰開竅;


遠志化痰寧心;


生薑和胃行水;


神麯消食導滯。


諸藥合用,共湊祛痰化濁,行氣通竅之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6:44:27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十三節 乳癌


癌瘤發生於乳房之內者,稱為「乳癌」。


初起時或乳房內有小塊結核,不痛不癢,經久不消。


歷時數年,塊核漸大、疼痛,由內向外潰破,堅洞深陷,形如山膿水淋漓,或初起乳暈皮膚泛紅,生髮小瘰,表面腐爛,現血水,而後乳頭漸漸向內凹陷,四周堅硬,皮色紫褐,形如山岩,不易痊癒,最終多因氣血衰竭,或血絡斷爛,出血不止而致死亡。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悲在心,所求不遂,致使氣滯血瘀,痰濁凝結,復因正氣不足,抗邪無力 ,以至經絡痞澀,發而為病。


【辯證施治】


本病臨床當與乳房增生性改變、乳癖、乳癆相鑒別:


乳房增生性改變常見中青年女性,增生組織活動度大,並隨月經週期而變化;


乳癖(乳房纖維腺瘤)多發於20~35歲女性,腫塊形如雞卵,表面光滑,與周圍組織分界明顯,活動度大,嶼 皮膚不相黏連,不潰破,腫塊隨喜怒而消長;


乳癆生於乳房上方,早期乳房內腫塊呈結節狀,根腳可推動,表皮與結核不相黏連。


本病多發於40~60歲女性,尤其是寡居不嫁者,或雖婚而未生育,或雖育而未哺乳,或雖哺乳而非正常中斷者。


早期多無明顯體徵,患者多無意觸及乳部質硬不痛的腫塊,或發現原有腫塊增大而就診,腫塊邊緣不整,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推動時固定不移,部分患者,在推動腫塊時,或見乳頭溢出血性液體。


中期可見腫塊繼續增大,疼痛漸劇,乳頭抬高或內縮,患側腋下淋巴結腫大,質硬無壓痛,開始時呈散在性,以後成塊並與皮膚黏連。


發展到晚期,或見上肢水腫,病變部位皮膚呈「橘皮樣」,或腫塊破潰,空洞深陷,形如山岩,膿水淋漓,惡臭難聞;


患側鎖骨上或對側鎖骨上和對側腋下淋巴腺腫大,並根據癌細胞轉移的部位而出現相應的證候。


治療時應本著早發現、早根治的原則,早期氣血津液沿未過耗,可以手術切除局部,或攻堅破積,以藥物直攻。


亦可選用放射線或化學療法。


病至晚期,氣血津液大虧,或癌細胞已轉移,或手術已無能為力,此時以攻補兼施,扶正祛邪為宜。


早期時,乳房腫塊初起未潰,病機多為氣血痰濁,集結乳絡。


治宜行氣活血,化瘀散結。


方用內消腫瘤丸或乳癌方小金丹。


內消腫瘤丸(《中醫治癌方藥選集》)


夏枯草 紫草 龍膽草 甘草 玄參 丹參 三棱 莪朮 乳香 沒藥 血竭 苡仁 桃仁 紅花 蜀羊泉 番木鼈子


方中夏枯草、玄參清熱散結;紫草、龍膽草、甘草、蜀羊泉清熱解毒;

三棱、莪朮破氣散結;


丹參、乳香、沒藥、血竭、桃仁、紅花活血散瘀;


番木鼈子通絡散結;苡仁健脾滲濕。


乳癌方(《中醫治癌方藥選集》)


山慈菇 夏枯草 漏蘆 瓜蔞實 貝母 連翹 蒲公英 乳香 沒藥 茜草 橘葉 甘菊花 白芷


方中山慈菇、漏蘆散癰結,消癌腫;


瓜蔞實、貝母、白芷化痰散結;


夏枯草、連翹、蒲公英、甘菊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橘葉疏理氣機;


乳香、沒藥、茜草行血化瘀。


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白膠香 草烏 五靈脂 地龍 木鱉 乳香 沒藥 歸身 麝香 墨炭


本方為常用中成藥。


方中草烏散寒通絡;


五靈脂、乳香、沒藥活血祛瘀;


當歸補血活血;


地龍通絡;


白膠香調氣血,消癰疽;


木鱉祛痰散結;


墨炭消腫化痰;


麝香走竄通絡,散結開壅。


上三方用法:用內消腫瘤丸或乳癌方,濃煎吞送小金丹,連服兩月為一療程,第一月每日一劑。第二月隔日一劑。


除上述治法外,亦可選用平消片或金星散治之。


平消片(《中醫癌瘤證治學》)


枳殼30克,火硝18克,五靈脂15克,鬱金18克,白礬18克,仙鶴草18克,乾漆(炒)6克,制馬錢子12克。


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次一點五克至三克(原用法:每次一點五克至六克),一日三次,開水送下。


據本方擬定者賈 先生稱:本方「有攻堅破積,去息肉,蝕腐肉,解毒強心,利氣止痛,健胃養血,健脾理氣之功。


從而,能推陳致新,強壯神經,促進組織細胞的組成和結構的營養恢復,健脾理氣,糾正脾虛,糾正血液黏度,糾正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包括微量元素)、水分代謝的紊亂,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消除病邪的有害反應,扶正祛邪。使癌細胞退變,體積縮小或消失,或使癌細胞逆轉」。


金星散(《中醫癌瘤證治學》)


鬱金20克,白礬20克,火硝20硝重樓20克,蟾酥3克,紅硇砂6克,雞蛋殼30克,料薑石30克,仙鶴草30克,天南星30克。


上藥共研細末,每次服1-6克,一日三次。開水送下。


據本方擬定者賈 先生稱:本方「有攻堅破積,清熱解毒,利氣止痛,養血健脾,降逆鎮衝,強心滋補,調節機體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消除病邪的有害反應,扶正祛邪,使癌細胞退變,體積縮小以致消失」的作用。


到了後期,腫塊上面皮膚發硬變紫,全身發熱,或癌腫潰爛,膿血淋漓,可用平消片(見上)合礬酥丸內服。外敷雄參膏。


礬酥丸(《中醫癌瘤證治學》)


穿山甲30克,蜈蚣20條,雄黃30克,白礬30克,龍膽草30克,仙鶴草60克,紅花30克,蟾酥3克,桃仁15克,雞內金30克。


上藥共為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小,每次1*4-3克,每日三次,黃耆煎湯送下,或開水送服。


方中雄黃、白礬、蟾酥解毒止痛;蜈蚣、龍膽草瀉肝熄風;穿山甲、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仙鶴草滋養蔭血;雞內金健胃散結。


雄參膏(《中醫癌瘤證治學》)


雄黃15克,乳香15克,硇砂1克,黃柏30克,乳香15克,沒藥15克,麝香2克,蟾酥2克,苦參30克,冰片3克。


上藥各研細末,和勻,用蛋黃油調膏,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


若潰後日久不愈,身體衰弱,可用益氣養榮湯(《證治準繩》)治之。


黨參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熟地 白芍 當歸 川芎 柴胡 黃耆 陳皮 貝母 桔梗 香附


方中黨參、白朮、茯苓、黃耆、炙甘草健脾益氣;


熟地、白芍、當歸、川芎補血活血;


柴胡、香附、陳皮疏肝理氣;


桔梗、貝母化痰排膿。


同時用礬倍散(《中醫癌瘤證治學》)外敷。


苦參50克白礬20克,五倍子50克。


上藥各研細末,和勻,蛋黃油調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6:50:1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十四節宮頸癌


癌腫發生於子宮頸者,稱為宮頸癌。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早婚,房勞多產,或情志過極,氣鬱傷肝,或濕熱侵襲,以至氣血瘀滯,經絡阻塞,或濕熱瘀毒互結於胞宮,血腐肉敗,發為癌腫。


【辯證施治】


本病臨床常見白帶增多,氣臭,陰道不規則出血,月經週期縮短,經期延長,血量增多,可伴見性交後陰道出血;


下腹及腰部不適,隱隱作痛;


到了晚期癌腫侵犯膀胱,病人可出現尿頻、尿痛、血尿、甚或出現膀胱陰道瘺;


若癌腫侵犯輸尿管,則可見尿閉、尿毒;


若癌腫侵犯直腸,可見大便困難,便黑,甚或糞瘺。


婦科檢查:宮頸呈糜爛型、菜花型、結節型或空洞型。


陰道細胞塗片、組織活檢,可見癌細胞。


宮頸癌根據病程的長短和病情輕重,可分為五期。


0期:原位癌,病變未侵犯基底膜;


Ⅰ期:癌瘤局限於宮頸;


Ⅱ期:腫瘤侵犯超過宮頸;


宮旁受侵未達盆壁,腫瘤侵及陰道,但未達下1/3;


Ⅲ期:腫瘤侵犯達盆壁,穹窿受侵達陰道1/3;


Ⅳ:宮頸癌廣泛侵潤,盆底如冰凍狀,尿道膀胱直腸受侵,甚至有遠處轉移。


本病的早期治癒率較高,一旦確診後,可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治療。


在中藥治療時,可內治與外治法結合進行,內服藥中可選用具反唇相譏抗癌作用的藥物以增強療效,如半枝蓮、昆布、海藻、烏賊骨、銀花 、連翹、敗醬草、山豆根、黨參、黃耆、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等。


臨床之時,除癌腫之主證外,可根據不同的徵候特徵辯證施治。


一、肝氣鬱滯


「主證」 小腹疼痛,陰道接觸出血,月經失調,白帶量多,色黃,局部輕度糜爛,或小菜花樣損傷,便秘尿黃,伴見一組肝氣鬱滯⑼之症。


「病機」 肝氣鬱滯,邪毒蘊結。


「治法」 疏肝解鬱,卻毒散結。


「方藥」 逍遙散(《和劑局方》)加減。


柴胡 當歸 白芍 白朮 茯苓 甘草 丹參 鬱金 佛手 仙鶴草 半枝蓮 蜂房 蜈蚣 白花蛇舌草


本方為逍遙散去煨薑、薄荷,加丹參、鬱金、佛手、仙鶴草、半枝蓮、蜂房、蜈蚣、白花蛇舌草。


方中柴胡、鬱金、佛手疏肝解鬱;


當歸、丹參養血活血;


仙鶴草補虛止血;


當歸配白芍養血柔肝;


茯苓、白朮、甘草健脾利濕;


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蜂房、蜈蚣解毒散結。


二、濕熱瘀結


「主證」 帶下量多,質黏稠,其色黃赤,或赤白相兼,臭穢難聞,局部有空洞,或呈菜花樣壞死潰瘍,少腹疼痛,口乾苦,大便乾結,或尿頻、尿急,短少黃赤。


舌黃膩,脈弦數。


「病機」 瘀毒互結,濕熱下注。


「治法」 解毒化瘀,清熱利濕。


「方藥」 二妙散(《丹溪心法》)加味。


黃柏 蒼朮 土茯苓 豬苓 苡仁 茵陳 椿根皮 蒲公英 重樓 半枝蓮 龍葵 白花蛇舌草 黃藥子 蜂房 全蠍


本方為二妙散加土茯苓、豬苓、苡仁、茵陳、椿 根皮、蒲公英、重樓、半枝蓮、龍葵、白花蛇舌草、黃藥子、蜂房、全蠍。


方中黃柏、蒼朮、土茯苓、豬苓、苡仁、茵陳、椿根皮清熱利濕;


蒲公英、重樓、半枝蓮、龍葵、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


黃藥子化痰散結;蜂房、全蠍活血化瘀,解毒散結。


三、肝腎陰虛


主證陰道流血,帶下臭穢,小便頗數,伴見一組肝腎陰虛⑿之症。


「病機」 肝腎陰虛,虛火灼絡。


「治法」 滋補肝腎,清熱活血。


「方藥」 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加味。


熟地 山茱萸 山藥 澤瀉 茯苓 丹皮 知母 黃柏 夏枯草 珍珠母 女貞子 夜交藤 蜂房 蜈蚣 龜板 鱉甲


本方為知柏地黃丸加夏枯草、珍珠母、女貞子、夜交藤、蜂房、蜈蚣、龜板、鱉甲。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女貞子滋補肝腎之陰;


知母、黃柏、丹皮滋陰涼血;


茯苓、澤瀉健脾滲濕;


夏枯草清肝散結;


珍珠母、夜交藤柔肝寧神;


蜂房、蜈蚣


活血解毒;龜板、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四、脾腎陽虛


「主證」 陰道出血量多,帶下量多臭穢,伴見一組脾腎陽虛⒇之症。


「病機」 脾腎陽虛,瘀毒互結。


「治法」 溫補脾腎,解毒祛瘀。


「方藥」 附子理中丸(《閻氏小兒方論》)加味。


人參 白朮 乾薑 炙甘草 炮附子 黃耆 補骨脂 仙靈脾 苡仁 牡蠣 蜂房 蛇蛻


本方為附子理中丸加黃耆、補骨脂、仙靈脾、苡仁、牡蠣、蜂房、蛇蛻。


方中人參、白朮、苡仁、夥甘草、黃耆健脾益氣;


乾薑、附子、補骨脂、仙靈脾溫補脾腎;


牡蠣軟堅散結;


蜂房、蛇蛻解毒活血。


對於宮頸癌後期各型,均或內服砂雄丸(《中醫癌瘤證治學》)


制馬錢子0.18克,雄黃0.6克,青黛0.6克,烏梅0.6克,硼砂0.6克,硇砂0.6克。


上藥研為細末,每次服0.5克,每日二次。


黃耆煎湯送服。


方中馬錢子、硇砂通經破結;


烏梅、雄黃、青黛解毒蝕腐;


硼砂消痞除汙;


黃耆益氣補虛。


【外治法】


㈠ 青硼散(《中醫癌瘤證治學》)


黃柏15克,紫草15克,硼砂30克,枯礬30克,冰片30克青黛30克。


上藥共研細末,撒患處。或用凡士林配膏擦患處,每日1-2次。


㈡ 平消栓(《中醫癌瘤證治學》)


明雄黃30克,枯礬15克,乳香30克,沒藥30克,蛇床子30克 五倍


子100克,炒烏梅50克,炒蒲黃30克,山豆根30克,冰片15克。


上藥各研細末,和勻,製成栓錠,塞入陰道,每日一次。


㈢ 宮癌粉1-7號(錄自《實用中醫婦科學》)


1號:敗毒去腐。


烏梅炭30克,鴉膽子、輕粉、生馬錢子各3克,生附子6克,雄黃12克,砒石0.6克,硇砂0.?克,麝香0.015克。共為細末。


2號:清熱解毒。


黃連、黃芩各15克,黃柏、枯礬、紫草各30克,硼砂9克,冰片0.9克。共為細末。


3號:斂瘡生肌。


血竭、爐甘石、白芨、象皮、枯礬各15克,煅石膏30克,青黛9克。共為細末。


4號:軟堅散結。適用於結節型。


血竭、爐甘石各15克,黃柏30克,兒茶、銅綠各6克,穿山甲9克,蜈蚣3條,麝香0.015克。共為細末。


5號:


蟾酥、制白砒、五倍子各0.15克,雄黃6克,白芨12克,明礬60克,三七3克,紫硇砂0.3克。共為細末。


6號:


乳香、沒藥各9克,兒茶、冰片、硼砂、硇砂各10.5克,蛇床子12克,雄黃、鐘乳石13.5克,血竭7.5克,樟丹46.5克,白礬570克,麝香0.012克。共為細末。每週塗宮頸二次。或加凡士林、羊毛脂調成糊狀,局部敷用。一般每三-四日換藥一次。


7號:


輕粉3克,雄黃9克,冰片0.3克,麝香0.015克,蜈蚣2條,黃柏15克。

共研細末。


取藥粉3克放在大棉球中間送入陰道穹窿部,使棉球中間有藥部分緊靠宮頸,最初每天用藥一次,月經期停用,以後根據病情減少用藥次數,直到活組織檢查查不到癌細胞為止。


根據臨床經驗,用低價硇砂代替貴重的麝香,並未減低療效。


【參考方】


㈠ 昆藻湯(錄自《實用中醫婦科學》):軟堅散散結,解毒抗癌,適於初病身體情況較好者。


昆布15克,山豆根、柴胡、香附、烏賊骨各9克,全蠍6克,蜈蚣2條,炒白芍12克,海藻、半枝蓮、夏枯草各30克。水煎2次分服。每日一劑。


㈡ 鎮衝湯(錄自《實用中醫婦科學》):補氣養血,解毒止血。適於久病虛弱,流血腥臭及腹痛下墜者。


黃耆、生龍骨、生牡蠣各15克,知母、黃柏、當歸、炒白芍、茜草炭、血餘炭、芥穗炭各9克,三七粉3克(分二次衝)。水煎二次服。每日一劑。


㈢ 愈黃丹(錄自《實用中醫婦科學》):破瘀散結,消炎解毒。


適用於宮頸癌早期浸潤型,頸堅硬,接觸出血者。


水蛭、虻蟲、制乳香、制沒藥、黃連各6克,黃柏、蜂房各9克,丹皮12克,龍膽草15克。共為細末。


照方配30料,用銀花90克煎湯泛如梧桐子大,雄黃3克為衣,忌高溫烘。每次1*5克,每天二次,白開水送服。


據報導,內服愈黃丹,外塗宮癌粉6號,效果良好。


㈣ 徵癌丸(錄自《實用中醫婦科學》):止痛止血,消炎解毒。適用於宮頸癌潰瘍而身體情況一般者。


乳香、沒藥各15克,生大黃60克,紫石英、白石英各15克,白礬30克,白藥子180克,紫草、仙鶴草各500克,雄黃90克,草蔻、炒乾漆各150克、木香60克,黃芩30克,白芍300克,銀花360克。


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十五-三十粒,日三次,白開水送服。


㈤ 宮頸癌丸(錄自《實用中醫婦科學》):補氣和血,滋腎養肝。適用於體虛而帶血淋漓者。


黃耆15克,焙牛角腮、海螵蛸、桑螵蛸各9克,茜草炭、紫河車、黃魚膘各6克,鹿角霜、血餘炭各3克,炙龜板、生牡蠣各12克。


配5公斤(5000克)為一料,共為細末,加豬脊髓一條(煉化為油),合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


每次一丸,日二次,淡鹽湯送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6:52:34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二章性病


性病指以主要通過不潔性交而感染,發生於外生殖器部為主的傳染性疾病。本節著重介紹淋濁、梅毒、軟性下疳、尖銳濕疣、陰虱、黴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等。


性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不潔性交,以至濕熱邪毒之氣乘機侵襲,導致機體正氣虧虛,氣血失和,發而為病。


性病的治療應根據辯證求因,審因論治的原則,著重祛邪解毒,再根據兼挾的不同證候辯證用藥。


同時,應配合現代醫學抗菌等療法進行治療。


鑒於本書的特點,本章進行的性病討論僅局限於女性。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6:55:20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二章性病●第一節淋濁


凡小便短澀頻數,滴漓刺痛,欲出未盡,小腹拘急,陰道口溢出膿性分泌物者,稱為「淋濁」。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性交不潔,濕熱侵襲,或濕熱留戀,以至脾腎虧虛,發而為病。


一、濕熱下蘊 不潔性交,或下蔭不潔,濕熱穢濁之邪侵染下焦,水道不利,發而為病。


若熱毒熾盛,還可導致熱傷血絡之症。


二、脾腎虧虛 久淋不愈,耗傷脾腎之氣,脾腎兩虛,濕濁留戀不去,以至小便淋漓,遇勞則發。


若濕熱化火傷陰,還可出現虛火灼絡之症。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淋病雙球菌引起的最常見性病。


多由不潔性交而直接傳染,偶爾也可通過被淋菌污染的衣物、毛巾、便桶、浴盆等間接傳染。


現代醫學還認為:女性淋病主要表現為泌尿、生殖道的感染而形成子宮頸炎、尿道炎、尿道旁腺炎和前庭大腺炎。


並且女性淋病表現出的症狀比較輕,甚至有很大部分女性淋病患者可不出現明顯症狀,因而,避免不潔性交就更顯得重要。


子宮頸炎:可見陰道口有膿性分泌物溢出,婦科檢查可見宮頸紅腫、充血或糜爛,由於帶菌的分泌物污染外陰或由於摩擦,可引起外陰紅腫發炎或糜爛。


尿道炎:容易引起膀胱炎,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尿血或尿道口燒灼感並充血發紅,出現膿性分泌物。


尿道旁腺如發生感染,擠壓時可出現膿液,若進入慢性期,則分泌物減少,幾乎無症狀。


前庭大腺炎:可見前庭大腺紅腫,疼痛,嚴重時,可形成前庭大腺膿腫。


【辯證施治】


本病監證有虛實之分,濕熱下注或熱傷血絡屬實,脾腎虧虛或陰虛火旺屬虛;


新病屬實,病久則由實轉虛或虛實挾雜。


治療時實證以清利除邪為主,虛證以健脾


補腎為主。


與之同時,可結合西醫抗菌療法進行治療。


一、濕熱下蘊


「主證」 小便熱澀疼痛,濁如米泔,置之沉澱如絮狀,上有浮油如脂,或挾有凝塊,或混有血液。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病機」 濕熱下蘊,水道不利。


「治法」 清熱利濕,分清別濁。


「方藥」 萆薢分清飲(《醫學心悟》)加味。


萆薢 黃柏 石菖蒲 茯苓 白朮 蓮子心 丹參 車前子 椿根皮 木通


本方為萆薢分清飲加椿根皮、木通。


方中萆薢 、菖蒲分清別濁;


黃柏、椿根皮清熱除濕;


茯苓、車前子、木通利水通淋;


蓮子心、丹參清熱除煩;


白朮健脾燥濕。


若小便熱澀刺痛,尿色紅紫,甚或挾有血塊,伴見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者,此為下焦熱結,迫血妄行之證,治宜瀉熱通淋,涼血止血。


方易小薊飲子(《濟生方》)


生地 小薊 滑石 木通 蒲黃 藕節 淡竹葉 當歸 山梔 甘草


方中生地涼血養陰;


當歸養血活血;


小薊、蒲黃、藕節涼血止血;


滑石、木通、淡竹葉利水通淋;


山梔、甘草清熱解毒。


二、脾腎虧虛


「主證」 淋濁日久不愈,小便淋漓,赤澀不甚,時作時止,遇勞則發;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脈虛。


「病機」 濕邪留戀,脾腎兩虛。


「治法」 健脾益腎,攝精利濕。


「方藥」 無比山藥丸(《和劑局方》)


山藥 肉蓯蓉 熟地 山茱萸 茯神 菟絲子 五味子 赤石脂 巴戟 澤瀉 杜仲 牛膝


方中山藥、茯神健脾益氣;


肉蓯蓉、熟地、山茱萸、菟絲子、巴戟、杜仲益腎填精;


牛膝益腎活血;


五味子、赤石脂固腎攝精;澤瀉利水通淋。


若小便帶血絲,伴見一組腎陰虛⒂之症者,此為陰虛火旺之證,治宜滋陰降火,方易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


熟地 山茱萸 山藥 澤瀉 茯苓 丹皮 知母 黃柏


方中知母、黃柏滋陰降火;


丹皮涼肝瀉熱;


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之陰;


澤瀉、茯苓利水通淋。


若伴見一組腎陽虛⒁之者,治宜溫腎助陽,方易濟生腎氣丸(《濟生方》)


熟地 山藥 山茱萸 澤瀉 茯苓 丹皮 肉桂 附子 牛膝 車前子


方中熟地、山藥、山茱萸滋補腎中之陰,以陰中求陽;


澤瀉、茯苓、車前子利水滲濕;


丹皮清瀉肝火,使補而不膩;


肉桂、附子溫腎助陽;


牛膝活血行血。


若少腹墜脹,小便滴漓,伴見一組脾氣虛⒅之症者,此為脾虛氣陷,治宜益氣升陽,方易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黃耆 甘草 人參 當歸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朮


方中黃耆、人參、甘草、白朮健脾益氣;


當歸補血活血;


升麻、柴胡升陽舉陷。


【西醫抗菌療法】


㈠ 水劑普魯卡因青黴素480萬單位,一次肌注,兩側臀部各注射240萬單位。


同時口服丙磺舒舒克,或口服氟呱酸200毫克,每日三次。


㈡ 氨苄青黴素片劑:每次口服350毫克,每日四次,同時服丙磺舒1克。連服七天。


㈢ 四環素:每次口服500毫克,每日四次,邊服七天。


㈣ 紅黴素:每次口服500毫克,每日四次,邊服七天。


㈤ 壯觀黴素:2克一次性肌肉注射。


㈥ 頭孢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亦可應用。


【預防】


㈠ 淋病傳染性很大,在未徹底治癒前應 停性生活。


㈡ 懷疑有淋病者,性交時應使用避孕套,事後應注射抗菌素,作預防性治療。


㈢ 出差,旅遊時,不共用毛巾、浴巾。


㈣ 洗澡時儘量選擇淋浴,浴 專用。


盡可能不使用坐式抽水馬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6:59:47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二章性病●第二節梅毒


梅毒是蒼白螺旋體侵染人體的一種慢性全身性傳染病。


它不僅能引起外生殖的病變,還能侵犯身體其他器官,產生多種症狀和體徵,蕻至能胎傳給下一代。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房事不潔,感受淫穢疫毒所致。


有人將梅毒的傳染途徑歸納為性接觸傳染,非性接觸傳染和先天遺傳三種。


一、性接觸傳染 肝腎素虛,復與染有梅毒之人交接,以致淫穢疫毒乘虛而入,發而為病。


二、非性接觸傳染 脾肺氣虛,皮毛腠理不固,接觸或使用染有梅毒之人的衣物、毛巾、餐具、剃刀,或誤用染毒之醫療囂械,誤輸染毒之血,以致淫穢毒氣侵染人體,發而為病。


三、先天遺傳 父母先患梅毒,孕成之後,遺毒於胎,或孕成在先,父母後患梅毒,以致毒氣傳染胎中,發而為病。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感染梅毒螺旋體而致早期病人的體內損害 大量存在梅毒螺旋體,甚至在尿、乳汁、唾液、精液及胎盤中均可以找到梅毒螺旋體。


由於早期病人的組織囂官受損程度輕,因此,容易傳染給他人而危害社會,而晚期病人傳染性不大,但病人的組織囂官已受到嚴重的損害,有的病人甚至可因心血管、神經系統或其他囂官受損而殘廢或死亡。


現代醫學將梅毒分為三期:


一期梅毒


潛伏期:感染梅毒螺旋體後平均2~4周,在發生病症前這一段時期為第一潛伏期。


皮疹:一期梅毒的皮疹稱為梅毒初瘡或硬下疳,中醫稱作「疳瘡」。


初為米粒大的暗紅斑,迅即變為黃豆大硬結性丘疹,表面可有鱗屑,7~10天後,皮膚的表面剝脫形成糜爛面或潰 。


潰 的邊緣整齊而 起,瘡底表面清潔,無膿性分泌物,觸之如軟 樣硬度,不感疼癢。


硬下疳如不治療,經3~4周後可以自愈,再進行入潛伏期。


部位:一期梅毒疹大多數發生於生殖器部。


如大小陰唇及子宮頸等部位。


但也可見肛門、腹股溝、陰阜、口唇、眼瞼、舌及手指等部,女性的乳房是除陰部外硬下疳的最好發處。


症狀:硬下疳發生1周後,附近淋巴結可發生腫脹,但不痛,也不與組織黏連,表面無炎症,也不會潰破,此被稱作無痛性橫痃,是梅毒橫痃的特點。


如不治療,2周後全身淋巴結腫大,梅毒血清試驗開始呈陽性。


二期梅毒


二期梅毒疹在硬下疳消退1~2月(此為第二潛伏期)內出現,為梅毒螺旋體通過血行播散全身之症。


其特點是出現多系統的損害和多形態的皮膚症狀,但仍以皮膚損害為主,中醫將此稱為「揚梅症」,其皮膚損害特徵如下:


皮疹:可有斑疹,亦稱玫瑰疹。


丘疹,中醫稱作楊梅豆,另外可出現毛囊疹、膿瘡疹、蠣殼疹及潰瘍疹等。


這些此疹可以單個出現也可同時出現。


疹色鮮豔,壓之不退色。


二期梅毒疹有一個重要特點是好發於掌蹠部,這對區別一般皮膚病具有臨床意義。


扁平濕疣:好發於皮膚互相摩擦和潮濕部位,如生殖器部和肛門周圍。


為高出皮面的扁平濕丘疹,可有輕度糜爛,界線清楚,其表面有大量的蒼白螺旋體。


脫髮:常發於口腔或生殖器黏膜處,初為紅斑,後呈灰白色微隆起的斑片,可與皮膚梅毒疹同時存在。


二期復發疹:二期梅毒不經過治療可以自然消退,再度進入潛伏以後再經過不同時間後又可復發,此期為二期復發梅毒,二期復發梅毒疹的特點是數目少,形狀大,單側不對稱,常呈環狀,好發於肢體未端,如顏面、肛周、外陰、四肢屈側等處。亦可不經治療而自行消退。


三期梅毒


三期梅毒即晚期梅毒。


在感染4-5年以後即可發生三期梅毒。


三期梅毒的損害數目較少,在一般的損害內找不到梅毒螺旋體,因此傳染性很低,但對患者的機體組織破壞較重。


除皮膚黏膜損害外,內臟特別是心血管系統、骨胳及中樞神經系統均可被侵犯,嚴重的甚至可致殘廢或死亡。


三期梅毒疹具有基底硬固,不互相融合,破壞力強,愈留有萎縮性瘢痕的特點。


一般表現為粟粒到碗豆大的硬性小結節,周圍有暗紅色浸潤,邊界明顯,此類損害稱為結節性梅毒疹,中醫稱作「楊梅結毒」。


三期梅毒的特殊損害:


樹膠樣腫:為典型三期梅毒的特徵性損害。


初起皮下出現小結節,逐漸增大與硬化,與皮膚黏連,非常堅硬,高出皮面,呈暗紅色圓形或馬蹄形,邊緣整齊而堤伏隆起的潰瘍,常一面癒合,一面繼續發展,常見於四肢伸側、前額、頭部、胸骨部、小腿及臀部等處。


損害數目不多,經半年或更久可以自愈,愈後留萎縮性疤痕。


三期梅毒樹膠腫常侵犯口腔黏膜及鼻膜,或引起軟齶黏膜浸潤和糜爛。硬齶可發生梅毒瘤,形成死骨及穿孔。


鼻中隔梅毒瘤潰破後可引起鼻中隔穿孔,導致鼻骨被壞而出現鞍鼻或毀容。


舌黏膜也可發生不規則潰爛,愈後形成疤痕及攣縮,影響發音。


心血管梅毒:發病率占晚期梅毒的55.5%-70%,主要為主動脈損害。


表面為主動脈炎、主動脈閉鎖不全、主動脈瘤、梅毒性冠狀動脈炎及心肌炎等。


神經梅毒:早期神經梅毒一般發病於感染後1-5年內,無症狀的患者僅見脊髓檢查呈蛋白及淋巴細胞增多,華氏反應陽性及膠體金試驗陽性。


有症狀者可表現為腦膜炎,腦膜或腦血管梅毒。晚期神經梅毒常發於感染後的5-15年或更久,表現為脊髓癆及進行性麻痹體徵。


【辯證施治】


根據病程的發展,本病按硬下疳(一期梅毒)、楊梅瘡(二期梅毒)、楊梅結毒(三期梅毒)分期論治。同時,應結合西醫抗梅療法進行治療。


一、硬下疳


為感染蒼白螺旋體後期梅毒的特徵性損害,症見大小陰唇內面、陰蒂係帶、尿道口、子宮頸處的黏膜表面為米粒大或黃豆大的丘疹或硬結節,潰破後形成糜爛或潰瘍。


由於性接觸方式的不同,硬下疳也可發生於口唇、舌、扁桃體、乳房、手指、眼瞼、肛門等部位。


㈠ 濕熱蘊結


「主證」 除硬下疳主症外,發病較急,患處紅腫灼熱,小便艱澀,大便乾結,或見發熱惡寒。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 梅毒侵染,濕熱蘊結。


「治法」 清熱瀉火,解毒利濕。


「方藥」 解毒木通湯(《外科下宗》)合散毒丹(《青囊秘訣》)


木通 黃連 龍膽草 瞿麥 滑石 山梔 黃柏 知母 蘆薈 甘草 燈芯 土茯苓 肉桂


方中山梔、知母、甘草清熱瀉火;


黃連、黃柏、龍膽草、土茯苓解毒利濕;


蘆薈瀉火通便;木通、瞿麥、燈芯、滑石清熱利濕;


肉桂引熱下行。


㈡ 熱毒內熾


「主證」 硬下疳潰爛成瘡,膿血淋漓,臭穢難聞,小便熱澀疼痛,伴見一組裏熱⑻之症。


「病機」 熱毒內熾。


「治法」 瀉火解毒。


「方藥」 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合黃連解毒湯(《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加味。


銀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癸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大黃 土茯苓


本方為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加大黃、土茯苓。


方中諸藥皆為清熱解毒,瀉火療瘡之品。


㈢ 陰虛火旺


「主證」 患處潰爛,日久不癒合,伴見一組腎陰虛⒂之症。


「病機」 腎陰虧損,陰虛火旺。


「治法」 滋陰瀉火,補益肝腎。


「方藥」 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加味。


熟地 山茱萸 山藥 澤瀉 茯苓 丹皮 知母 黃柏 土茯苓 玄參 地骨皮


本方為知柏地黃丸加土茯苓、玄參、地骨皮。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之陰;


丹皮清肝涼血;


知母、黃柏滋陰瀉火;


地骨皮清退虛火;


土茯苓解毒利濕;


茯苓、澤瀉健脾利濕;


玄參滋陰清熱、解毒療瘡。


二、楊梅瘡(二期梅毒)


楊梅瘡是二期梅毒疹的表現,症見色豔不退之丘疹,且多發於顏面、軀幹、掌蹠部位,在前後二陰還可出現扁平濕疣和白斑。


二期梅毒多發於硬下疳消失後1-2月。


㈠ 熱毒瘀滯


「主證」 除二期梅毒見症外,伴見毒瘡潰爛,發熱頭痛,咽痛,骨節酸痛。


「病機」 梅毒氾濫,濕熱瘀滯。


「治法」 清熱解毒,消瘀泄穢。


「方藥」 解毒天漿散(《外科正宗》)合泄穢丹(《青囊秘訣》)


花粉 防風 防己 皂角刺 白蘚皮 連翹 川芎 當歸 海風藤 木瓜 銀花 蟬蛻 米仁 甘草 土茯苓 牛膝 蒲公英 大黃 王不留行方中花粉、連翹、銀花、甘草、土茯苓、蒲公英清熱解毒;


皂角剌、牛、王不留行破結消瘀;


防己、海風藤、木瓜除濕通絡;


川芎、當歸養血活血;


防風、白蘚皮、蟬蛻祛風止癢;


大黃消瘀泄穢;米仁和胃滲濕。


㈡ 氣血虧虛


「主證」 除二期梅毒見症外,伴見一組氣虛⑴和血虛⑹之症。


「病機」 毒邪內蘊,氣血虧虛。


「治法」 清熱解毒,補益氣血。


「方藥」 早奪湯(《青囊秘訣》)加減。


人參 白朮 當歸 黃耆 大黃 銀花 土茯苓 石膏 甘草 花粉 熟地 玄參 川芎 升麻


本方為早奪湯去遠志、柴胡,加熟地、玄參、川芎、升麻。


方中人參、白朮、黃耆、甘草健脾益氣;


當歸、熟地、川芎補養陰血;


大黃、銀花、土茯苓、石膏、天花粉、升麻、玄參清熱解毒。


服上藥三劑,泄下臭穢惡物後後,方中去大黃、石膏繼服。


三、楊梅結毒(三期梅毒)


「主證」 楊梅結毒屬三期梅毒樹膠樣腫型損害,可外浸皮膚,內傷臟腑,生於皮


膚者,小如蠶豆,大如胡桃,皮肉呈褐色,痛癢不知,破潰後瘡面凹陷,邊緣整齊,經年不愈。


生於口鼻者,可形成唇缺缺鼻塌,硬齶穿孔和鼻腔貫通,還可以侵犯骨質和關節,導致殘廢。


若內傷臟腑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病機」 梅毒內陷,血敗肉腐。


「治法」 解毒消瘀,扶正固本。


「方藥」 芎歸二術湯(《外科正宗》)加味。


白朮 蒼朮 川芎 當歸 人參 茯苓 苡仁 皂角剌 厚朴 防風 木瓜 木通 穿山甲 獨活 銀花 甘草 精豬肉 土茯苓 僵蠶 蜈蚣


本方為芎歸二術湯加僵蠶、蜈蚣。


方中白朮、人參、茯苓、精豬肉、當歸、甘草益氣養血固本;


銀花、苡仁、土茯苓、木通清熱解毒利濕;


川芎、皂角剌、穿山甲、僵蠶、蜈蚣活血祛瘀;


蒼朮、厚朴、木瓜、防風、獨活祛風燥濕。


在服上方的同時配合服用結毒紫金丹(《外科正宗》)


龜板 石決明 朱砂


上藥共研細末,爛米飯為丸,每服3克。


上藥具有祛腐生肌之效。


【外治法】


㈠ 鵝黃散(《外科正宗》)


煅石膏、輕粉、炒黃柏各等分。


共研細末,乾摻爛處。適用於硬下疳、楊梅瘡潰爛。


㈡ 衝和膏(《外科正宗》)


紫荊皮250克,獨活90克,赤芍60克,白芷30克,石菖蒲45克。


研細末,以蔥汁或陳酒調敷患處。亦可以凡士林和勻調敷。適用於楊梅結毒未潰者。


【西醫抗梅療法】


㈠ 苄星青黴素G240萬單位,一次肌注,兩側臀部各注射120萬單位。


㈡ 水劑普魯卡因青黴素:每日肌注60萬單位,連用八天。


㈢ 對青黴素過敏者,口服紅黴素或四環素,每次500毫克,每日四次,連服半月。


㈣ 對神經梅毒的治療,藥物總量應加大,如苄星青黴素總量應達960-1200萬單位;普魯卡因青黴素總量900-1200萬單位(15-21天)。


【預防】


㈠ 梅毒未徹底治癒前,不宜結婚,禁止性生活,並避免其他類性行為。


㈡ 與梅毒患者有密切接觸的人,應作預防性治療。


母親患有梅毒,其子女應作預防性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7:02:48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二章性病●第三節軟性下疳


軟性下疳是感染軟下疳鏈桿菌(杜克洛嗜血桿菌)而引起的外生殖器化膿性疼痛性疾病。


由於其表現的症狀與一期梅毒硬下疳相類似,但下疳硬度較軟,故各之軟下疳,以示區別。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房事不潔,濕熱毒邪侵染外陰;


或欲火內熾,濕熱素盛,以致敗精化毒,外犯前陰,發而為病。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主要通過性接觸感染,但亦可通過非性接觸途徑傳染。


【辯證施治】


根據病程的發展,本病按疳瘡、橫痃分期論治,同時,應結合西醫抗菌療法進行治療。


一、疳瘡


通過性接觸被感染後,經潛伏期1~7天後,開始在入侵的陰唇,陰蒂,陰道口發生紅色斑疹,水皰或膿皰,中心軟化形成膿瘡,迅速形成浸潤性潰瘍。


潰瘍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薄,不整齊,觸之較軟,周圍有炎症性紅暈。


潰瘍基底凹凸不平,有較多的膿性壞死性分泌物,潰瘍附著豬油樣苔膜,去除後可見高低不平的肉茅增生組織,觸之有疼痛感,易出血。


由於性接觸的方式不同,軟下疳也可發於肛門、手指、口唇、舌、乳房等部位。


(一)濕熱蘊結


「主證」 除上述疳瘡之症外,發病急,患處紅腫熱痛,小便艱澀,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 毒邪侵染,濕熱蘊結。


「治法」 清熱瀉火,解毒利濕。


「方藥」 解毒木通湯(《外科正宗》)加味。


木通 黃連 龍膽草 瞿麥 滑石 山梔 黃柏 知母 蘆薈 甘草 燈芯 土茯苓 魚腥草 蒲公英


本方為解毒木通湯加土茯苓、魚腥草、蒲公英。


方中黃連、龍膽草、黃柏清熱燥濕;


山梔、甘草、知母清熱瀉火;


土茯苓、魚膽草、蒲公英清熱解毒;


蘆薈瀉火通便;


木通、瞿麥、滑石、燈芯清熱利濕。


(二)熱毒內熾


「主證」 疳瘡潰爛成瘡,膿血淋漓,臭穢難聞,患處紅腫疼痛,小便艱澀疼痛,伴見一組裏⑻之症。


「病機」 熱毒內熾。


「治法」 瀉火解毒。


「方藥」 五味消毒飲(《醫宗金鑒》)合黃連解毒湯(《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加味。


銀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 黃連 黃參 黃柏 梔子 大黃 土茯苓 連翹


本方為五味消毒飲合黃連解毒湯加大黃、土茯苓、連翹。


方中諸藥皆為清熱解毒,瀉火療瘡之品。


(三)陰虛火旺


「主證」 疳瘡潰爛,久不癒合,伴見一組腎陰虛⒂之症。


「病機」 肝腎虧損,陰虛火旺。


「治法」 滋陰瀉火,補益肝腎。


「方藥」 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加味。


熟地 山茱梁 山藥 澤瀉 茯苓 丹皮 知母 黃柏 土茯苓 地骨皮 玄參


本方為知柏地黃丸加土茯苓、地骨皮、玄參。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之陰;


丹皮清肝涼血;


知母、黃柏滋陰瀉火;


地骨皮清退虛火;


土茯苓解毒利濕;


澤瀉、茯苓利水滲濕;


玄參滋陰清熱,解毒療瘡。


二、橫痃
 

軟下疳大多伴發一側或兩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這種局限性淋巴結炎稱為「橫痃」,多發生於疳瘡症狀之後2~3周,初起如杏核,漸大如雞卵,觸之較軟,疼痛劇烈,表面顯著潮紅,呈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伴見高熱、頭痛。


破潰後外形如魚之口,中醫將發於左側者稱為「魚口」,發於右側者稱「便毒」。


一般要經過1~2月後,形成疤痕而癒合,亦有少數形成竇道者。


由於橫痃又是第四性病、第五性病淋巴肉芽腫的共有症狀,因此在臨證時可以異病同治。


㈠ 熱毒瘀滯(膿未成)


「主證」 腹股溝一側或兩側發生潮紅腫塊,大如雞卵,疼痛,發熱憎寒,頭痛,行走不便,伴見一組裏熱⑻之之症。


「病機」 氣血壅遏,熱毒瘀滯。


「治法」 行氣活血,解毒散瘀。


「方藥」 九龍丹(《外科正宗》)加減。


兒茶 血竭 乳香 沒藥 木香 大黃 黑醜 穿山甲 銀花 蒲公英 夏枯草 玄參


本方為九龍丹去巴豆,加大黃、黑醜、穿山甲、銀花、蒲公英、夏枯草、玄參。


方中乳香、沒藥、穿山甲活血化瘀,軟堅散結;血竭。


兒茶活血止痛;木香理氣行滯;


大黃通下熱結;黑醜通利下焦;


銀花、蒲公英、夏枯草、玄參清熱解毒。


㈡ 毒遏血腐(膿已成)


「主證」 寒熱不退,腫塊紅腫不消,觸之疼痛劇烈,有波動感。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 熱毒壅遏,血腐肉敗。


「治法」 清熱潰堅,托毒透膿。


「方藥」 黃耆內托散(《外科正宗》)加味。


川芎 當歸 黃耆 白朮 銀花 天花粉 皂角刺 澤瀉 乳香 沒藥穿山甲


本方為黃耆內托散加乳香、沒藥、穿山甲。


方中黃耆、白朮、甘草益氣托毒排膿;


當歸、川芎養血活血;


皂角刺、乳香、沒藥、穿山甲潰堅透膿;


銀花、天花粉清熱解毒;


澤瀉利水滲濕。


此時因膿已成,或結合西醫手術排膿。


㈢ 氣血虧虛(膿已潰)


「主證」 橫痃破潰,久不收口,患處色淡,伴見一組氣虛⑴和血虛⑹之症。


「病機」 氣血虧虛,余毒殘留。


「治法」 益氣養血,清解余毒。


「方藥」 十全大補湯(《和劑局方》)加味。


人參 肉桂 川芎 熟地 茯苓 白朮 甘草 黃耆 當歸 白芍 澤瀉 丹皮 夏枯草 銀花 蒲公英


本方為十全大補湯加澤瀉、丹皮、夏枯草、銀花、蒲公英。


方中人參、白朮、黃耆、甘草益氣生肌;


川芎、熟地、當歸、白芍補血生新;


茯苓、澤瀉利水滲濕;


肉桂溫經活血;


丹皮清肝涼血;


夏枯草、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


【外治法】


㈠ 衝和膏(《外科正宗》)


紫荊皮150克,獨活90克,赤芍60克,白芷30克,石菖蒲45克。


上藥共為細末,用蔥湯或熱酒調敷。適用於未潰之前。


㈡ 生肌玉紅膏(《外科正宗》)


白芷15克,甘草36克,歸身60克,血竭、輕粉各12克,白蠟、紫草各6克,麻油500克。


先將當歸、甘草、紫草、白芷四味,入油浸三日,置鍋內熬煎微枯色,過濾去渣,將油復入鍋內煎滾開,入血竭化盡,次下白蠟,微火化開。


用茶杯四個,預放在涼水中,將膏分作四份,倒入茶杯內,候片刻,放入輕粉,每杯3克,攪勻即成。


使用時將膏勻塗紗布之上,敷貼患外。


適用皇潰膿之後。


【西藥治療】


㈠ 磺胺異惡唑:口服每次1克,每月四次,連服十-十四天。


㈡ 四環素:口服每次0.5克,每日四次,連服十五天。


㈢ 卡那黴素:500毫克肌注,每日二次,連續注射七-十日。


【預防】


㈠ 避免不潔性交。


㈡ 軟下疳病未治癒者,應暫停性生活,否則,應使用避孕套。


㈢ 浴具、毛巾要專用,不穿他人內褲,洗澡最好選擇淋浴,儘量不使用坐式抽水馬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7:04:01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四節尖銳濕疣


尖銳濕疣是好發於生殖器皮膚與黏膜交界濕潤外的呈疣瘤狀的增殖性疾病。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房事不潔,陰部感受穢濁毒邪之氣,或下陰不潔,濕熱穢濁之氣侵染陰部而致。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主要通過不性交傳染,但也有一些患者的發病與衛生習慣差,局部潮濕不潔,患有慢性淋病或白帶有關。


本病病原體是人類乳頭瘤病毒Ⅰ型、Ⅱ型、Ⅵ型。主要感染上皮細胞,只有人是它的宿主。


病損的發生部以外陰部與肛周為主,不僅侵犯皮膚,亦可累及黏膜。


【辯證施治】


「主證」 大小陰唇、陰蒂糸帶、宮頸、陰道口、會陰部、肛周發生單個散在或集簇的灰白色或淡紅色的呈乳頭狀、菜花狀或雞冠狀的疣瘤贅生物,其體部寬大,基部窄小,形成有蒂的外觀,表面濕潤,柔軟脆嫩,容易破潰出血,表面常因糜爛而有膿性分泌物,其氣臭穢。


「病機」 濕濁毒氣,浸漬陰部。


「治法」 清熱解毒,除濕化瘀。


「方藥」 神犀丹(《溫熱經緯》引葉天士方)加減。


石菖蒲 黃芩 生地 銀花 連翹 板蘭根 玄參 花粉 紫草 大青葉 桃仁 紅花 丹皮 赤芍 苡仁


本方為神犀丹去犀角、金汁、香豉,加大青葉、桃仁、紅花、丹皮、赤芍、苡仁。


方中黃芩、紫草燥濕解毒;


銀花、連翹、玄參、板蘭根、大青葉、花粉清熱解毒;


菖蒲祛痰化濁;


苡仁滲濕化濁;


生地清熱涼血;桃仁、紅花、丹皮、赤芍活血化瘀。


【外治治】


㈠ 板蘭根、木賊、香附各30克。煎湯熏洗患外。


㈡ 鴉膽子搗爛貼患外,用膠布固定。三天換藥一次。


【西醫療法】


㈠ 20%足葉草脂酊,外搽患部,每週一次,直至痊癒。


㈡ 5%氟脲嘧啶軟膏,外搽患部。


㈢ 干擾素注射,每日肌注3×106單位,60天一療程。或干擾素於濕疣內局部注射。


【預防】


㈠ 避免不潔性交。


㈡ 性伴侶有尖銳濕疣者,應及時治療。


㈢ 白帶過多者,當予及時治療,保持局部乾燥清潔。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7:07:10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二章性病●第五節陰虱


陰虱(八腳蟲)寄生於人體陰毛根部而出現局部瘙癢難忍,紅色斑疹,或因之而搔抓,使局部紅腫滲液,浸淫蔓延者,稱為「陰虱」。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性交不潔,陰虱侵染,蟲蝕外陰,化生濕熱,發而為病。


現代醫學認為,陰虱貼伏於陰毛根部,吸食人血,同時,通過其唾液釋放毒汁。並且邊吸血邊排糞便,引起局部劇烈瘙癢,甚至導致局部皮膚的炎性反應。


【辯證施治】


本病的發病率與性伴侶變換的頻度成正比。


本病主要以性交為傳播途徑。


治療以外治法為主。


「主證」 外陰陰毛處劇烈瘙癢,局部可見小紅斑疹,偶爾可發於腋毛。可因搔抓而出現局部紅腫滲液,甚或浸淫蔓延。舌紅苔薄,脈滑數。


「病機」 蟲蝕外陰,化生濕熱。


「治法」 殺蟲止癢,清熱除濕。


「方藥」 以外治法為主。首先將陰毛、腋毛刮淨,並將刮除的陰毛、腋毛焚燒滅虱。而後以百部酊(經驗方)外擦。


百部30克,75%酒精100毫升(亦可用白酒100毫升)。將百部浸於酒精或白酒中,過濾備用,直接塗擦患處。一日三次。亦可使用潔陰煎(作者經驗方)


蛇床子、苦參、百部、蒼朮、黃柏各15克,苦楝子、明礬、黃耆、石榴皮、生薑各10克,冰片1.5克。


煎湯熏洗,每日一次。


若局部紅腫滲液,甚或浸淫蔓延者,可內服龍膽瀉肝湯(錄自《醫方集解》)加減。


龍膽草 黃芩 梔子 澤瀉 木通 車前子 當歸 生地 生甘草 連翹 紫花地丁


本方為龍膽瀉肝湯去柴胡,加連翹、紫花地丁。


方中龍膽草、黃芩、梔子清熱利濕;連翹、紫花地丁、生甘草清熱解毒;澤瀉、木通、車前子利尿除濕;生地、當歸補養陰血。


【其他療法】


㈠ 保齡洗劑(南昌市第一醫院)


馬齒莧、百部各20克,苦參、地膚子、蛇床子、白蘚皮、千里光、野菊花各15克,鶴虱30克。


煎湯坐浴或洗滌患部。


㈡ 用10~20%硫黃軟膏外塗。


㈢ 1%丙體666(疥靈)霜劑局部外用。


【預防】


㈠ 避免不潔性交。


㈡ 被褥、內衣褲等應勤洗滌,不與他人共用。


㈢ 要求性伴侶同時接受治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7:07:57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二章性病●第六節黴菌性陰道炎


黴菌性陰道炎是以白色念珠菌為主要致病菌引起的生殖器皮膚、黏膜炎症性疾病。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正氣不足,脾虛濕勝或房事不潔,濕熱邪毒之氣侵蝕陰中,或肝腎虧虛,血虛生風,發而為病。


現代醫學認為,不潔性交是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但通過非性交途徑,如通過臥具、浴盆、內褲及坐式抽水馬桶等,亦可傳染。


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念珠菌大量繁殖,侵襲機體,發而為病。


此外,維生素缺乏,糖尿病以及其他消耗性疾病,均可使念珠菌大量生長繁殖。


若因細菌感染而大量使用抗菌素或腎上腺皮質激素後,也易引發黴菌性陰道炎。


【辯證施治】


本病臨床有濕熱下注或肝腎陰虛之分,在解毒止癢的同時,分別施以清熱利濕,調補肝腎之法。


同時,應使用外治之法。


此外,可配合西醫殺菌氹法進行治療。


一、濕熱下注


「主證」 陰道劇烈瘙癢,或見疼痛,帶下量多,色白,狀如豆腐渣,大小陰唇、陰道壁出現充血,水腫及紅斑,陰道黏膜表面有白色 膜,不易剝去,嚴重者可有黏膜腐爛甚至出現潰瘍。


口苦,胸悶,小便赤澀痛。


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 濕熱邪毒,侵蝕陰中。


「治法」 清熱利濕,解毒止癢。


「方藥」 萆薢勝濕湯(《瘍科心得集》)加味。


萆薢 苡仁 黃柏 赤茯苓 丹皮 澤瀉 通草 滑石 蒼朮 苦參 土茯苓 魚腥草 白蘚皮 鶴虱


本方為萆薢 勝濕湯加苦參、土茯苓、魚腥草、白蘚皮、鶴虱。


方中黃柏、蒼朮、苦參清熱燥濕;


萆薢 、苡仁、赤茯苓、滑石、通草、澤瀉清熱利尿;


丹皮清熱涼血;


土茯苓、魚腥草清熱解毒;白蘚皮、鶴虱殺蟲止癢。


二、肝腎陰虛


「主證」 陰道瘙癢,有燒灼感,帶下量少,色黃,甚或如血樣,大小陰唇、陰道壁出現充血、水腫及紅斑,伴見一組肝腎陰虛⑿之症。


「病機」 肝腎陰虛,血虛生風。


「治法」 調補肝腎,祛風止癢。


「方藥」 知柏地黃丸(《醫宗金鑒》)加味。


熟地 山茱萸 山藥 澤瀉 茯苓 丹皮 知母 黃柏 地骨皮 當歸 白蘚皮 地膚子


本方為知柏地黃丸加地骨皮、當歸、白蘚皮、地膚子。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之陰;


黃柏、丹皮、知母、地骨皮涼血瀉火;


澤瀉、茯苓利水滲濕;


當歸養血祛風;


白蘚皮、地膚子祛風止癢。


【外治法】


㈠冰硼散(《外科正宗》)


冰片0.5克,朱砂0.6克,元明粉、硼砂各15克。


上藥共研極細末。


先用淡鹽涼開水洗淨陰道,然後將藥末0.6克抹於陰道內,亦可在冰硼散內加入少許甘油攪勻塗抹。早晚各一次。


㈡ 雄黃散(南昌市第一醫院)


雄黃4克,冰片0.4克,青黛、珍珠各3克,爐甘石、滑石各8克。


上藥共研極細末。


用時先將陰道用淡鹽水洗淨,再用雄黃散0.6克塗抹陰道內。一日一次,連用五天。


㈢ 潔陰煎(作者經驗方)去石榴皮。


蛇床子、苦參、百部、蒼朮、黃柏各15克,苦楝子、明礬、黃耆、生薑各10克,冰片1.5克,炒鹽30克。


煎湯,熏洗坐浴,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


㈣ 平癢散(錄自《實用中醫婦科學》)


五倍子(焙)120克,炒蛇床子、生黃柏各30克,冰片1.5克。共研細末。


每晚先用淡鹽水沖洗陰道後,將藥末0.6克塗抹於陰道內,每日一次,連用五次.為防止復發,隔半月或一月後再用三次。


【西醫治療】


用3%蘇打水沖洗陰道、外陰後,再用下法治療。


㈠ 1%龍膽紫塗陰道及外陰。


㈡ 陰道栓劑:克黴唑栓、制黴菌素栓、米康唑栓等。


㈢ 外用軟膏:皮康霜軟膏、咪康唑軟膏、匹馬黴素軟膏等。


㈣ 內服藥:


酮康唑200毫克,每日一~二片,共服五天。


克黴唑0.25克,每日二次,共服七天。


制黴菌素50萬單位,每日二次,共服十四天。


二性黴素B50毫克,每日一次,共服五天。


【預防】


㈠ 避免不潔性交,在未治癒前暫停性交。


㈡ 在本病治療的同時,性伴侶也應作預防性的治療。


㈢ 洗滌用具和毛巾要專用,洗澡應儘量選擇淋浴,儘量不使用坐式抽水馬桶。


㈣ 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菌素,少用激素類藥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7:09:23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二章性病●第七節滴蟲性陰道炎


滴蟲性陰道炎是感染陰道毛滴蟲而引起的生殖器皮膚黏膜炎症性疾病。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正氣不足,脾虛濕勝,或房事不潔,以至蟲邪濕熱侵蝕陰中,發而為病。


現代醫學認為,不潔性交是本病主要傳播方式,但亦可通過非性交形式,如通過臥具、浴盆、內褲及坐式抽水馬桶等而傳染。


現代醫學還認為,當卵巢功能降低時,陰道內酸度下降,陰道黏膜的厚度及糖原代謝直接受到影響,因而有利於陰道毛滴蟲生存。


【辯證施治】


本病臨床治療時,當內治、外治結合進行,同時,可配合西醫滅滴療法進行治療。


應當重視的是臨床有50%左右的感染者無明顯症狀。


「主證」 陰道輕微或劇烈瘙癢,有灼熱感,帶下量多,其色黃綠,呈泡沫狀,其氣惡臭,尿頻、尿急、尿痛,陰道及宮頸黏膜充血,嚴重者陰唇紅腫,或外陰糜爛,心煩,坐臥不安,胸悶。


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病機」 蟲邪濕熱,侵蝕陰中。


「治法」 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方藥」 四妙丸(《成方便讀》)加味。


蒼朮 黃柏 牛膝 苡仁 百部 蛇床子 苦參 土茯苓 魚腥草 車前子


本方為四妙丸加百部、蛇床子、苦參、土茯苓、魚腥草、車前子。


方中黃柏、蒼朮、苦參清熱燥濕;


土茯苓、魚腥草清熱解毒;


苡仁健脾滲濕;


車前子利水通淋;


牛膝活血,引藥下行;


百部、蛇床子殺蟲止癢。


【外治法】


㈠ 用黃連、黃柏、苦參、蛇床子、白頭翁濃煎液灌洗陰道。


㈡ 黴滴淨丸(淅江《科技簡報》1972第4期)


飛雄黃10克,蛇床子、老鸛草各12克,硼砂9克,元明粉4.5克,青黛4克,冰片2克,樟腦1.5克。


上藥共研細末,裝入零號膠囊,每粒裝藥0.5克。


每晚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淨陰道後,塞入陰道一粒,十二天為一療程(若無膠囊,亦可用0.5克藥末塗抹於陰道內)。


㈢ 潔陰煎(作者經驗方)


蛇床子、苦參、百部、蒼朮、黃柏各15克,苦楝子、明礬、黃耆、石榴皮、生薑各10克冰片1.5克。炒鹽30克。


煎湯,熏洗坐浴,每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


若外陰潰瘍者,去生薑。


【西醫治療】


㈠ 滅滴靈(甲硝噠唑、硝基羥乙唑):口服0.2克,每日三次,連服十天。


㈡ 曲古黴素10~20萬單位,每日二次,七日為一療程。


㈢ 先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灌洗陰道,然後用合黴素250毫克,葡萄糖1克,以糯米紙包好塞入陰道,每晚一次,五次為一療程。


【預防】


㈠ 避免不潔性交。一方患有滴蟲病,在治療的同時,其性伴侶也應接受檢查或治療,未治癒前,應暫停性生活。


㈡ 洗滌用具和毛巾要專用,不穿別人的內褲,不使用坐式抽水馬桶。


㈢ 一方患有滴蟲病最好不與配偶及子女同床共被。


㈣ 臨床症狀消失後,在連續三個月分泌物鏡檢滴蟲陰性後,方可停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7:13:46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


月經病是指女性月經的期(週期、經期)、量、色、質異常和伴隨月經週期所出現的一些全身症狀為特徵的一類疾病。


臨床常見如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經行吐衄、月經伴隨諸證、絕經前後諸症等。


出現輕微的乳房發脹,食欲欠佳,小腹脹滿及情緒波動等,月經過後自然消失,此屬正常的生理反應,勿須治療。


此外,月經初潮時一般週期不大穩定,或可停閉二至三月,短期內恢復正常,若無特殊不適,亦無須治療。


月經病的發生,多由外感六淫,七情所傷,或先天稟賦不足,房勞多產,勞逸失度,飲食不節,跌僕損傷等因,使機體正氣不足,氣血失調,衝任受損而致。


月經病的治療應根據辯證施台原則,著重調經以治本。


由於腎主月經,為本之所在,故臨證施治時,應顧本治腎,同時根據寒熱虛實不同,分別施以溫清消補等法,還應分清輕重緩急,如血崩者,以止血為先,痛經劇烈者,以止痛為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3-7-26 09:12:51 | 只看該作者

女科寶鑑●第三章月經病●第一節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是月經病中最常見的疾病,是指月經的期(週期、經期)、量出現異常,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不定期、經期延長和經量過多、經量過少。


(一)月經先期


月經較以往恒定週期提前七以上,甚至一月兩潮,連續三個週期以上者,稱為「月經先期」。


若偶爾提前三至五天而無明顯其他不適者,不作病論。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飲食失節,情志所傷,正氣不足等因素,使 血熱妄行或氣虛不攝,衝任不固而致。


一、血熱 過食燥烈或情志過極,肝氣鬱結,鬱而化火;


或素體陽盛,內熱蘊結;


或久病傷陰,虛火內盛,以至血熱妄行,衝任不固,發而為病。


二、氣虛 素體虛弱,或勞倦過度,或飲食失節,以至中氣受損,脾虛氣弱,氣不攝血,衝任不固,發而為病。


【辯證施治】


本病臨證,當結合月經的量、色、質及舌、脈等情況,以辯病之虛實。

若量多色紫紅或深紅,質稠,舌紅、脈數者,多屬實熱;


量少色紅,顴紅,手足心熱,脈細數者,多屬虛熱;


量時多時少,其色或紅或紫,口苦,胸脅小腹脹滿,多屬肝鬱化熱;


量多色淡紅,質清稀者,多為氣虛。


臨床治療以清熱涼血或補虛攝血為大法,再根據不同怔情,或補或瀉,或補瀉兼施,隨機應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18:43 , Processed in 0.29686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