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方格 於 2013-7-28 15:22 編輯
【女科寶鑑●第六章產後病●第十二節乳癰】 二、內吹乳癰
情志抑鬱,復因妊娠,陰血偏聚養胎,陽氣偏亢,胎氣上逆,氣機阻滯,鬱而化熱,蘊蒸陽明,發而為病。
【辯證施治】
本病因分外吹乳癰與內吹乳癰,所以臨床當分而治之。
根據病情的發展,外吹乳癰可按初期、成癰期和潰後期分期論治;
對於內吹乳癰,當顧及胎元,因而在疏肝清熱之中,應佐以安胎之品。
一、外吹乳癰
㈠ 初期
「主證」 哺乳期內,乳房疼痛,局部有腫塊,皮色或紅或不紅,寒熱往來,口渴,胸悶嘔惡。舌紅,苔黃或膩,脈弦滑而數。
「病機」 乳汁瘀積,熱毒蘊釀。
「治法」 清熱解毒,疏肝通絡。
「方藥」 栝蔞牛蒡湯(《醫宗金鑒》)加減。
瓜蔞仁 牛蒡子 天花粉 黃芩 陳皮 梔子 連翹 銀花 生甘草 青皮 柴胡 蒲公英 夏枯草 當歸 川芎 赤芍
本方為栝蔞牛蒡湯去皂角刺,加蒲公英、夏枯草、當歸、川芎、赤芍。
方中柴胡、青皮疏肝理氣;
黃芩、梔子清肝瀉熱,牛蒡子、連翹、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
瓜蔞仁、夏枯草配蒲公英消癰散結;
天花粉清熱生津、消瘀散結,陳皮理氣醒脾;
當歸、川芎、赤芍補血活血;
生甘草解毒和胃。
若排乳不暢者,加鹿角霜、路路通、王不留行、漏蘆、通草等;
若不哺乳或斷乳後乳汁壅脹,宜回乳,於方中加生麥芽、焦山楂等。
經治療,若在二、三天內熱退腫消痛減者,則消散有望。
㈡ 成癰期
「主證」 寒熱不退,乳部腫塊增大,局部Y紅,跳痛劇烈。苔膩,脈滑數。
「病機」 熱結血瘀,毒壅乳絡。
「治法」 化瘀潰堅,解毒消癰。
「方藥」 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加味。
白芷 貝母 防風 赤芍 歸尾 甘草 皂角 穿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沒藥 金銀花 陳皮 全瓜蔞 蒲公英 夏枯草
本方為仙方活命飲加全瓜蔞、蒲公英、夏枯草。
方中赤芍、歸尾、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止痛;
皂角刺、穿山甲通絡潰堅;
白芷 天花粉、防風排膿消腫;
貝母、全瓜蔞、夏枯草消癰散結;
銀花、蒲公英、甘草清熱解毒;
陳皮疏理氣機。
本方對乳癰初起,腫塊堅硬難消而屬陽證者,皆可使用。
凡膿未成,服之可使之消散;
膿已成,服之亦可促使其外潰。
但在此階段,不可過用寒涼,否則有腫塊不散,或潰後腫塊難消之虞。
若內熱較甚者,酌加連翹、紫花地丁;
若持續十日左右腫痛不減,乳房硬塊漸軟,局部皮膚光澤,按之應指者,此為膿成將潰之象,治宜托毒透膿,方易神效瓜蔞散(《景岳全書》)合透膿散(《醫學心悟》)加味。
瓜蔞 當歸 生甘草 乳香 沒藥 生黃耆 皂角刺 白芷 川芎 牛蒡子 穿山甲 銀花 蒲公英 夏枯草
本方為神效瓜蔞散合透膿散加蒲公英、夏枯草。
方中生黃耆益氣托毒排膿;
當歸、川芎養血活血;
乳香、沒藥、穿山甲、皂角刺潰堅透膿;
白芷排膿消腫;瓜蔞、夏枯草、蒲公英消腫散結;
銀花、牛蒡子、生甘草配蒲公英清熱解毒。
若內熱未清者,酌加連翹、丹皮。
由於此時膿已成熟,或或結合西醫手術排膿。
㈢ 潰後期
「主證」 膿潰之後,諸症俱減,此時一般只用外治即可,但若氣血虧虛,瘡口日久不愈,伴見一組⑴和血虛⑹之症者,仍需結合內治。
「病機」 氣血虧虛,余毒殘留。
「治法」 益氣養血,清解余毒。
「方藥」 聖愈湯(《醫宗金鑒》)加味。
熟地 白芍 川芎 人參 當歸 黃耆 蒲公英 夏枯草 山藥
本方為聖愈湯加蒲公英、夏枯草、山藥。
方中人參、黃耆、山藥益氣生肌;
當歸、熟地、白芍補益陰血;
川芎活血行瘀;
蒲公英、夏枯草清解余毒。
若膿潰之後,寒熱又起,乳房復見腫塊,可照乳癰初期論治;
若瘡口有乳汁溢出,往往延遲傷口癒合,宜終止哺乳,用生麥芽60克,焦山楂12克煎湯內服回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