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關閉 [複製鏈接]
361#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09:51:47 | 只看該作者

九、針灸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則過,用之不殆。(見論治類八。)


是故刺法有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


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復入本元,命曰歸宗。(運氣四十三。)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


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


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


其結絡者,脈結血不行,決之乃行。


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


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


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


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


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


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


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藏象三十一。)


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而刺之。


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


故曰:刺實者,刺其來也;


刺虛者,刺其去也。


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虛實而刺之。


是謂逢時。


在於三陽,必候其氣在於陽而刺之;


病在於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經絡二十五。)


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


故刺陰者,深而留之;


刺陽者,淺而疾之;


清濁相干者,以數調之。(藏象十九。)


病有標本,刺有逆從。


凡刺之方,必別陰陽。


故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標本四。)


刺急者,深內而久留之。


刺緩者,淺內而疾發針,以去其熱。


刺大者,微瀉其氣,無出其血。


刺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以瀉其陽氣而去其熱。


刺澀者,必中其脈,隨其逆順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針,疾按其?,無令其血出,以和其脈。


諸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脈色十九。)


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


是故用針者,察觀病患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藏象九。)


病之起始也,可刺而已。(論治八。)


經病者治其經,孫絡病者治其孫絡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


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脈則繆刺之。


留瘦不移,節而刺之。


上實下虛,切而從之,索其結絡脈,刺出其血,以見通之。(脈色二十五。)


五臟者,故得六腑與為表裡,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


病在脈,調之血;


病在血,調之絡;


病在氣,調之衛;


病在肉,調之分肉;


病在筋,調之筋;


病在骨,調之骨。


燔針劫刺其下及與急者;


病在骨,?針藥熨;


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


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


痛在於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


必謹察其九候,針道備矣。(疾病二十。)


夫實者,氣入也。


虛者,氣出也。


氣實者,熱也。


氣虛者,寒也。


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


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


(疾病二十一。)


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屈。


帝曰:補虛奈何?


岐伯曰: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疾病二十。)


十二經病刺,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足少陰經病,灸則強食生肉,緩帶被發,大杖重履而步。(疾病十。)


有餘有五,不足有五。


有餘瀉之,不足補之。(疾病十八。)


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石也。


無益其有餘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疾病六十二。)


血氣有餘,肌肉堅致,故可苦以針。(脈色三十一。)


有病腎風者,虛不當刺,不當刺而刺,後五日其氣必至。(疾病三十一。)


其小而短者少氣,甚者瀉之則悶,悶甚則仆不得言,悶則急坐之也。(經絡六。)


六經之厥,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疾病三十五。)


氣滑即出疾,氣澀則出遲,氣悍則針小而入淺,氣澀則針大而入深,深則欲留,淺則欲疾。(針刺五十六。)


平治於權衡,去宛陳?。


是以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


開鬼門,潔淨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論治十五。)


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俱當瀉,取之下俞。


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並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


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並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脈色十五。)


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


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陽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陽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陰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陰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陰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陰陽,其受氣之道近,其氣之來疾,其刺深者皆無過二分,其留皆無過一呼。


其少長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


灸之亦然。


灸而過此者得惡火,則骨枯脈澀;


刺而過此者,則脫氣。(經絡三十三。)


刺陽明出血氣,刺太陽出血惡氣,刺少陽出氣惡血,刺太陰出氣惡血,刺少陰出氣惡血,刺厥陰出血惡氣也。(經絡二十。)


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經絡類六。)


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疾瀉無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


溪穀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經絡八。)


十五別絡病刺。(經絡五。)


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經絡十五。)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


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


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


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


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


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針刺五十四。)


刺上關者,?不能欠;


刺下關者,欠不能?。


刺犢鼻者,屈不能伸;


刺兩關者,伸不能屈。(經絡十。)


刺胸腹者,必以布?著之,乃從單布上刺。(針刺十九。)


五臟熱病死生刺法。(疾病四十四。)


臟腑之咳,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疾病五十二。)


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


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疾病八十八。)


諸經瘧刺。(疾病五十。)


五臟背?,灸之則可,刺之則不可。


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經絡十一。)


絡滿經虛,灸陰刺陽;


經滿絡虛,刺陰灸陽。(疾病十六。)


緊則先刺而後灸之。


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針刺二十九。)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


陰陽皆虛,火自當之。


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


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刺十。)


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


四月五月六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陽。


七月八月九月,人氣在右,無刺右足之陰;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陰。(經絡類三十四。)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經絡七。)


無刺 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


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疾病四十八。)


五逆,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疾病類九十二。)


諸病以次相傳,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


間一臟及二三四臟者,乃可刺也。(疾病九十四。)


諸經根結病刺。(經絡三十。)


十二經筋痹刺。(疾病六十九。)


口問十二邪之刺。(疾病七十九。)
 

陰陽二十五人之刺。(藏象三十一。)


臟腑諸脹針治。(疾病五十六。)


周痹眾痹之刺。(疾病六十八。)


升降不前,氣交有變,即成暴郁,須窮刺法。(運氣三十一。)
 

司天不遷正不退位之刺。(運氣三十九。)


剛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運氣四十一。)


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運氣四十三。)


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針刺五十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09:54:59 | 只看該作者

十、運氣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


其於萬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


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


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


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為隕。


南方生熱,熱生火。


中央生濕,濕生土。


西方生燥,燥生金。


北方生寒,寒生水。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


帝曰:病之生變何如?


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


帝曰:主歲何如?


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


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帝曰:善。(見藏象類六。)


天運當以日光明。(疾病五。)


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


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


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


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


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


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


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是也。


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


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針刺十三。)


必先歲氣,無伐天和。(論治十一。)


化不可代,時不可違。(論治十二。)


百病之氣,一日分為四時。(疾病二十三。)


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疾病五。)


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煙垢著。


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


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腠理薄,煙垢落。


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患也卒暴。(運氣三十六。)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故人亦應之。(陰陽五。)


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


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


日中為陽隴,日西為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


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經絡二十三。)


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經絡二十六。)


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


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


房至畢為陽,昴至尾為陰,陽主晝,陰主夜。


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經絡二十五。)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逆之則傷心,秋為?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攝生四。)


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脈色九。)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


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經絡二十九。)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疾病類二十七。)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疾病三十四。)


藏主冬,色主春,時主夏,音主長夏,味主秋。(針刺十七。)


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聞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通,故人氣在脈。


夏者,經滿氣溢,入孫絡受血,皮膚充實。


長夏者,經絡皆盛,內溢肌中。


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著骨髓,通於五臟。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針刺十九。)


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針刺十八。)


正月二月,天氣始方,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針刺十九。)


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論治九。)


身形應九野。天忌。(經絡三十五。)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攝生六。)


脾不主時。(藏象七。)


德化政令災變,不能相加也。


勝復盛衰,不能相多也。


往來小大,不能相過也。


用之升降,不能相無也。


各從其動而復之耳。(運氣十二。)


有勝則復,無勝則否。


勝至則復,無常數也,衰乃止耳。


復已而勝,不復則害,此傷生也。(運氣二十九。)


乘危而行,不速而至,炎威無德,災反及之,微者復微,甚者復甚。(運氣十三。)


陰陽者,寒暑也。


熱則滋雨而在上,根?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泄,皮淖澤。


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針刺三十五。)


治其王氣,是以反也。(論治七。)


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也。(針刺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3#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0:48:24 | 只看該作者

十一、奇恆


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恆,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


奇恆者,言奇病也。


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


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


至數之要,迫近以微。


行奇恆之法,以太陰始。(見論治類十四。至數脈變以下數句,又見脈色十。)


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恆五中,決以明堂,審於終始,可以橫行。(論治十八。)


奇恆之勢乃六十首,診合微之事,追陰陽之變,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論,取虛實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診。


(脈色七。)


黃帝曰:嗚乎遠哉!


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極。(運氣六。論治十八。)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攝生五。)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於天氣。


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運氣一。脈色五、疾病五俱略同。)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藏象九。)


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藏象十六。)


岐伯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


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


知萬物者,謂之天子。


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


天有寒暑,人有虛實。


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


知十二節之理者,聖智不能欺也。(針刺九。)


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涼,地不滿東南,右熱而左溫,其故何也?


岐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太少之異也。


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降於下,故右熱而左溫。


西北方,陰也,陰者其精奉於上,故左寒而右涼。


是以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運氣十六。)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陰陽三。)


嗚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


道之大者,擬於天地,配於四海。(論治十九。)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帝曰:馮乎?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運氣四。)


地氣制己勝,天氣制勝己,天制色,地制形,五類衰盛,各隨其氣之所宜也。


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


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運氣十五。)


聖人之為道者,上合於天,下合於地,中合於人事。


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廢繩墨而起平水;


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去矩而為方。


臨深決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


循掘決沖,而經可通也。


此言氣之滑澀,血之清濁,行之逆順也。(針刺二十。)


行有逆順,至有遲速,故太過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後天。(運氣十八。)


天樞之上,天氣主之;


天樞之下,地氣主之;


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


升已而降,降者謂天;


降已而升,升者謂地。


天氣下降,氣流於地;


地氣上升,氣騰於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運氣九。)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暴氣象雷,逆氣象陽。(陰陽四。)


善言天者,必應於人;


善言古者,必驗於今;


善言氣者,必彰於物;


善言應者,同天地之化;


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運氣十二。)


善言人者,必有厭於己。(疾病六十六。)


善言始者,必會於終;


善言近者,必知其遠。(運氣類三。)


帝曰:余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


傳非其人,慢泄天寶。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


帝曰:何謂也?


岐伯曰:本氣位也。


位天者,天文也。


位地者,地理也。


通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


故太過者先天,不及者後天,所謂治化而人應之也。(運氣十。)


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


得而泄之,天將厭之。(藏象三十一。)


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運氣三。)


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搏,成敗之所由也。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


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


無形無患。(運氣九。)


道無鬼神,獨來獨往。(針刺九。)


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其道,是為身寶。(針刺二十七。)


無道行私,必得天殃。(針刺二十八。運氣三同。)


治之極於一。


一者因得之。(論治十七。)


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脈色九。)


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經絡十四。運氣五、十七。)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


窘乎哉!


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閔閔之當,孰者為良?


恍惚之數,生於毫厘,毫厘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藏象一。肖者瞿瞿四句,又見運氣十一。)


聖人易語,良馬易御也。(經絡七。)


春氣西行,夏氣北行,秋氣東行,冬氣南行。


故春氣始於下,秋氣始於上,夏氣始於中,冬氣始於標。


春氣始於左,秋氣始於右,冬氣始於後,夏氣始於前。


此四時正化之常。


故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運氣十八。)


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運氣三十二。)


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


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


有勝則復,無勝則否。(運氣二十九。)


太過者暴,不及者徐。


暴者為病甚,徐者為病持。(運氣二十三。)


乘危而行,不速而至,炎威無德,災反及之,微者復微,甚者復甚。


不恆其德,則所勝來復;


政恆其理,則所勝同化。(運氣十三。)


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運氣二十一。)


先至為主,後至為客。(疾病七。)


帝曰:夫子數言形與神,何謂形?


何謂神?


愿卒聞之。


岐伯曰:請言形,形乎形,目冥冥,問其所病。


索之於經,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謂神?


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


故曰神。(針刺十三。)


下有漸洳,上生蒲葦,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針刺三十五。)


夫一木之中,堅脆不同,堅者則剛,脆者易傷,況其材木之不同,皮之濃薄,汁之多少,而各異耶?


夫木之早花先生葉者,遇春霜烈風,則花落而葉萎。


凡此五者,各有所傷,況於人乎?(疾病七十六。)


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患問所便。(論治二。)


明目者,可使視色。


聰耳者,可使聽音。


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


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氣血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


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


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咒病。


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


手毒者,若使按龜,置龜於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


手甘者,復生如故也。(針刺十一。)


約方者,猶約囊也。


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不可以為天下師。(針刺二十九。)


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也。(針刺五十二。疾病一。)


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


弦絕者,其音嘶敗;


木敷者,其葉發;


病深者,其聲噦。


人有此三者,是謂壞腑,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針刺九。)


八尺之士。(經絡三十三。)


人長七尺五寸者。(經絡十八。)


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


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丈夫八歲,腎氣實。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藏象十三。)


不失人情。(脈色八。)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色十二。)


人飲酒,酒亦入胃,穀未熟而小便獨先下何也?(經絡二十三。)


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經絡六。)


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疾病三十四。)


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名曰酒悖。(藏象類二十一。)


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藏象二十七。)


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經絡二十三。)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藏象二十三。)


比類從容:此皆工之所時亂也,然從容得之。


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


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俱疾病九。)


比類形名,虛引其經。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俱論治十八。)


頌得從容之道,以合從容。(疾病七。)


不知比類,足以自亂。


從容之葆。(俱論治十九。)


從容不出,人事不殷。(疾病八。)

至數: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脈色五。)


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氣味二。)


循經守數。


按循醫事。(論治十八。)


診無人事治數之道。(論治十九。)


至數之機,迫迮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運氣三。)


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運氣一。)


數之可數者,請遂言之。(運氣十七。)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論治十五。)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針刺十六。)


勝至則復,無常數也。


無問其數,以平為期。(俱運氣二十九。)


太過者其數成,不及者其數生,土常以生也。(運氣二十三。)


先至為主,後至為客。(疾病七。)


權衡: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論治八。)


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藏象十二。)


平治於權衡。(論治十五。)


陰陽反作,治在權衡相奪。(論治十四。)


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運氣十。)


參伍:參伍不調者病。(脈色二十五。)


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脈色一。)


善調尺者,不待於寸;


善調脈者,不待於色。


能參合而行之者,可以為上工。(脈色十七。)


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針刺十三。)


伍以參禁,以除其內。(針刺四十八。)


門戶:倉稟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疾病九十一。)


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論治十七。)


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針刺三十八。)


口鼻者,氣之門戶也。(疾病七十九。)


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攝生六。)


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經絡十二。)


知氣之所在,而守其門戶。(針刺十。)


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針刺十三。)


推闔其門,令神氣存。(針刺十四。)


少陽司天,五之氣,陽乃去,寒乃來,雨乃降,氣門乃閉。(運氣十七。)


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疾病五。)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疾病二十八。)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游不歸乃無病,為開通辟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


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針刺三十四。)


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


補虛者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空四塞,精無從去,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疾病二十。)


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運氣四。)


魄門。(藏象二十三。)


隱曲: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疾病六。)


不得隱曲。(脈色二十九。)


隱曲不利,互引陰股。(運氣二十七。)


腎風之狀,隱曲不利。(疾病二十八。)


隱曲之疾。(運氣三十。)


為故:適其至所為故也。(論治三。)


適事為故。(論治四。)


以汗為故而止。(運氣二十五。)


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針刺六。)


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針刺十四。)


刺筋上為故。


以熱為故。


刺無傷脈肉為故。(俱針刺五十。)


刺肌肉為故。(針刺三十六。)


必端內針為故止。(針刺五十四。)


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也,摩之切之,聚者堅也,博者大也。


上經者,言氣之通天也。


下經者,言病之變化也。


金匱者,決死生也。


揆度者,切度之也。


奇恆者,言奇病也。


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


恆者,得以四時死也。


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


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此節乃病能論尾,觀其辭意,皆釋經文未明之義,而與本論無涉,且其有見於經者,有不見於經者,王氏謂古經斷裂,繆續於此者是也。故不載正條,收類於此。)


附:王太仆法言: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助其心。


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


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


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


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


暴速注下,食不及化,是無水也。


溏泄而久,止發無恆,是無水也。


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


腎虛則寒動於中,心虛則熱收於內。


又熱不得寒,是無水也。


寒不得熱,是無火也。


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


熱之不熱,責其無火。


熱之不久,責心之虛。


寒之不久,責腎之少。


有者瀉之,無者補之,虛者補之,盛者瀉之。


是以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火食不入,攻寒以熱,熱之而昏躁以生,此則氣不疏通,壅而為是也。


紀於水火,余氣可知。(疾病一注。)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臟腑之原,有寒熱溫涼之主。


取心者不必齊以熱,取腎者不必齊以寒,但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之猶可。(論治七注。)


塞因塞用者,如下氣虛乏,中焦氣壅,欲散滿則更虛其下,欲補下則滿甚於中。


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滿,藥入或減,藥過依然,氣必更虛,病必漸甚。


乃不知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峻補其下以疏啟其中,則下虛自實,中滿自除,此塞因塞用之法也。(論治四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4#
 樓主| 發表於 2013-3-16 11:25:44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一卷


會通類


【十二、疾病(上)】


會通十二類,惟疾病一類浩繁難悉,今所采者,或摘其要,或總其題,觀者仍當於各類細求之。)


陽者,天氣也,主外;


陰者,地氣也,主內。


故陽道實,陰道虛。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


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


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見疾病類十三。)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陰陽三。)


帝曰:法陰陽奈何?


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萎,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陰陽二。)


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


病有形而不痛者,陽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陰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其陽完而陰傷之也,急治其陰,無攻其陽;


有形而不痛者,其陰完而陽傷之也,急治其陽,無攻其陰。


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為不表不裡,其形不久。(針刺三十一。)


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喑,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疾病二十五。)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疾病二十。)


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


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疾病四十八。)


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陰陽一。)


邪之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


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疾病十九。)


陽氣者,煩勞則張。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疾病五。)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疾病六十七。)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陽一。)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陰陽一。脈色三十三。)


別於陽者,知病從來;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藏象二十四。脈色二十六。)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


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經絡二十二。)


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脈色二十二。)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


其有躁者在手。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


其有靜者在足。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


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


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脈色二十一。)


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


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


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疾病四十五。)


陰陽如一者,病難治。(針刺二十三。)


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疾病十一。)


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疾病三十一。)


陰陽虛,腸辟死。


陽加於陰謂之汗。


陰虛陽搏謂之崩。(脈色二十九。)


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疾病六十九。)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


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


癢者陽也,淺刺之。(針刺五十三。)


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


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


結陽者,腫四肢。


結陰者,便血一升。(疾病六。)


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藏象九。)


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藏象三十。)


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


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針刺二十五。)


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見論治類八。)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入客於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腸胃。


邪之始入於皮也,?然起毫毛,開腠理;


其入於絡也,則絡脈盛色變;


其入客於經也,則感虛乃陷下;


其留於筋骨之間,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


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經絡三十一。)


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於五臟之次也。(針刺三十。)


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傳入於孫絡,孫絡滿則傳入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


寒濕之中人也,皮膚不收,肌肉堅緊。(疾病十九。)


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


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


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


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


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針刺十四。)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


邪客於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乾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氣滿胸中,喘息而支?,胸中熱。


邪客於掌臂之間,不可得屈。


邪客於足陽蹺之脈,令人目痛從內?始。


邪客於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


邪客於足陽明之絡,令人鼽衄上齒寒。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


邪客於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


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留於樞中痛,髀不可舉。


邪客於五臟之間,其病也,脈引而痛,時來時止。


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角,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針刺三十。)


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寒中,惡血在內,行善掣節,時腳腫。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


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


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


陰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痛,時眩。


邪在心,則病心痛善悲,時眩仆。(針刺二十五。)


六腑之病:面熱者足陽明病,魚絡血者手陽明病,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病,此胃脈也。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月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


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


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


膀胱病者,小便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脛踝後皆熱。


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


嗌中然,數唾。(針刺二十四。)


喜樂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


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


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


憂思傷心;


重寒傷肺;


忿怒傷肝;


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


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疾病二。)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


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藏象二十四。)


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


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


風傷筋脈,筋脈乃應。(針刺三十一。)


風傷肝,燥勝風;


熱傷氣,寒勝熱;


濕傷肉,風勝濕;


熱傷皮毛,寒勝熱;


寒傷血,燥勝寒。(藏象六。)


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膽為怒。(疾病二十五。)


憂愁思慮即傷心。


飲食勞倦即傷脾。


又遇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醉飽行房,汗出於脾。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即傷腎。


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


又遇疾走恐懼,汗出於肝。(運氣四十四。又疾病三略同。)


情傷五臟者,病死有時。


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藏象九。)


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故咳而泣出矣。(疾病五十八。)


肺病者,喘息鼻張;


肝病者,?青;


脾病者,唇黃;


心病者,舌卷短,顴赤;


腎病者,顴與顏黑。(脈色類三十一。)


腹中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也。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貫肝肺,絡心系。


氣盛則厥逆,上衝腸胃,熏肝,散於肓,結於臍。


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


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針刺四十七。)


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


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


營氣濡然者,病在血氣。


目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筋。


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針刺二十六。)


脈口浮滑者,病日進;


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損。


其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


其人迎脈滑盛以浮者,其病日進,在外。


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小大等者,病難已。


病之在臟,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


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


人迎盛堅者,傷於寒;


氣口盛堅者,傷於食。(脈色三十二。)


數則煩心,澀則心痛。(脈色二十一。)


營之生病也,寒熱少氣,血上下行。


衛之生病也,氣痛時來時去,怫愾賁響,風寒客於腸胃之中。


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針刺三十二。)


衛氣之留於腹中,蓄積不行,苑蘊不得常所,使人肢脅胃中滿,喘呼逆息。(針刺二十六。)


審察衛氣,為百病母。(針刺二十九。)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衝脈為病,逆氣裡急。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


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干。(經絡二十七。)


足陽明,五臟六腑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經絡三十三。)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給為癰。(經絡二十二。)


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藏象十一。)


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則腸胃惡,邪氣留止,大聚乃起。(疾病七十六。)


穀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與肺也。(疾病二十一。)


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萎不用。


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疾病類六十九。)


氣上走賁上。(針刺三十。)


五臟所惡。


五臟化液。


五臟所藏。五臟所主。(疾病二十五。)


肺布葉舉。(疾病二十六。)


女子右為逆,左為從;


男子左為逆,右為從。(論治十四。)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脈色二十四。)


四時臟脈病有太過不及。(脈色十。)


診尺論疾。(脈色十八。)


五味之走,各有所病。(氣味三。)


諸經根結病刺。(經絡三十。)


本臟二十五變之病。(藏象二十八。)


五臟異藏,虛實異病。(藏象十。)


臟脈六變,病刺不同。(脈色十九。)


十五別絡虛實病刺。(經絡五。)


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


夏傷於暑,秋為?瘧。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見疾病類五。)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


夏傷於暑,秋必?瘧;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陰陽一。脈色三十三略同。)


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臟,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


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此平人脈法也。(疾病二十七。)


春青風,夏陽風,秋涼風,冬寒風。


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


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


青色薄皮弱肉者,不勝秋之虛風;


赤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冬之虛風。


黑色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藏象二十一。)


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


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寒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


濕氣大來,土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


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


所謂感邪而生病也。


乘年之虛,則邪甚也。


失時之和,亦邪甚也。


遇月之空,亦邪甚也。


重感於邪,則病危矣。


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運氣三十一。)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針刺十九。)


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疾病五十二。)


逆春氣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逆夏氣則傷心,秋為?瘧,奉收者少。


逆秋氣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逆冬氣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攝生四。)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攝生六。)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故病在五臟。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故病在舌本。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故病在背。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故病在溪。(藏象四。)


厥陰所至為裡急,為支痛,為?戾,為脅痛嘔泄。


少陰所至為瘍疹身熱,為驚惑惡寒戰栗譫妄,為悲妄衄?,為語笑。


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為?滿,為中滿霍亂吐下,為重?腫。


少陽所至為嚏嘔,為瘡瘍,為驚躁瞀昧暴病,為喉痹耳鳴嘔涌,為暴注?暴死。


陽明所至為浮虛,為尻陰股膝髀?足病,為脅痛皴揭,為鼽嚏。


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為腰痛,為寢汗痙,為流泄禁止。


故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腫,隨氣所在,以言其變耳。(運氣二十一。)


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運氣二。)


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


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運氣四。)


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


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


君位臣則順,臣位君則逆。


逆則其病近,其害速;


順則其病遠,其害微。


所謂二火也。


太過不及,皆曰天符,而變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運氣類七。)


太過者暴,不及者徐,暴者為病甚,徐者為病持。(運氣二十三。)


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


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遇賊風則其入深。


三虛者,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謂三虛。


三實者,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運氣三十六。)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見疾病類三十一。)


氣之所並為血虛,血之所並為氣虛。


故氣並則無血,血並則無氣。(疾病十九。)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則腹脹經溲不利;


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則喘喝胸盈仰息;


腎氣虛則厥,實則脹。(藏象十。)


手太陰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小便遺數。


手少陰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


手心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


手太陽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


手陽明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


手少陽實則肘攣,虛則不收。


足太陽實則鼽窒頭臂痛,虛則鼽衄。


足少陽實則厥,虛則痿?,坐不能起。


足陽明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


足太陰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


足少陰實則閉癃,虛則腰痛。


足厥陰實則挺長,虛則暴癢。


任脈實則腹皮痛,虛則癢搔。


督脈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


脾之大絡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經絡五。)


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藏象九。)


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疾病五十三。)


實者,氣入也。


虛者,氣出也。(疾病二十一。)


邪之所在,皆為不足。


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苦眩;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


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疾病七十九。)


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疾病四十五。)


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息面赤;


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


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


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


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經絡三十二。)


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經絡十二。)


三焦者,太陽之別也,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經絡十六。)


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疾病四。)


陰氣盛,陽氣虛,故為振寒。


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為?。(疾病七十九。)


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


怯然少氣者,是水道不行,形氣消索也。(疾病九。)


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疾病五十八。)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疾病十一。)


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


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針刺十三。)


三虛者,其死暴疾也;


得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


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傷,是為三虛。


帝曰:愿聞三實。


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不能危之也。(運氣三十六。)


精、氣、津、液、血、脈脫者之病。(藏象二十五。)


五有餘、二不足者,死不治。(疾病三十六。)


人神失守,邪鬼外干。(運氣四十三。)


形肉已奪,是一奪也;


大奪血之後,是二奪也;


大汗出之後,是三奪也;


大泄之後,是四奪也;


新產及大血之後,是五奪也。


此皆不可瀉。(針刺五十八。)


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為大?。


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


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


亂於腸胃,則為霍亂;


亂於臂脛,則為四厥;


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仆。(見針刺類二十七。)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濁氣在上,則生?脹。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少火生氣。(陰陽一。)


足陽明,其病氣逆則喉痹瘁喑。


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


足少陰,其病氣逆則煩悶。


足厥陰,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經絡五。)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脈色二十一。)


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疾病七十九。)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藏象十一。)


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脈色十一。)


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脈色三。)


脈小者,尺之皮膚亦減而少氣。(脈色十七。)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疾病五。)


一陽發病,少氣。(疾病六。)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疾病九十一。)


精脫者,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耳數鳴;


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藏象二十五。)


衝脈為病,逆氣裡急。(經絡二十七。)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疾病二十六。)


穀入多而氣少者,得之有所脫血。


脈小血多者,飲中熱也。


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水漿不入也。(疾病二十一。)


少陰所謂咳則有血者,陽脈傷也,陽氣未盛於上而脈滿,滿則咳,故血見於鼻也。(疾病十一。)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疾病四十六。)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


肝脈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


腎脈軟而散者,當病少血。(脈色二十。)


臂多青脈,曰脫血。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脈色十六。)


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疾病六。)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疾病七十一。)


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疾病二。)


血泄者,脈急血無所行也。(疾病九。)


孫絡外溢,則經有留血。(疾病十八。)


心脈微澀為血溢。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


肺脈微滑為上下出血,澀甚為嘔血。


腎脈微澀為不月。(脈色十九。)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疾病十九。)


陰虛陽搏謂之崩。(脈色二十九。)


白血出者死。(運氣三十陽明司天下。)


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疾病三十一。)


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藏象十七。)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見藏象類二十八。)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厥氣上行,脈滿去形。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陰陽一。《天元紀大論》作喜怒思憂恐,見運氣三。暴怒傷陰以下四句,又見論治十八。)


東方生風,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


怒傷肝,悲勝怒。


南方生熱,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


喜傷心,恐勝喜。


中央生濕,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


思傷脾,怒勝思。


西方生燥,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志為憂。


憂傷肺,喜勝憂。


北方生寒,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志為恐。


恐傷腎,思勝恐。(藏象五。)


東方色青,入通於肝,其病發驚駭。(藏象四。)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飲食居處,大驚卒恐。


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散,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脈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疾病七十九。)


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疾病二十九。)


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主。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


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亂,四肢不舉。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皮革焦。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痿厥,精時自下。(藏象九。)


血並於上,氣並於下,心煩惋善怒。


血並於下,氣並於上,亂而喜忘。


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


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疾病十九。)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


膽為怒。


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


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疾病二十五。)


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疾病七十一。)


憂愁思慮即傷心。


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運氣四十四。)


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疾病十八。)


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針刺二十二。)


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疾病八十。)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脾藏營,營舍意。


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肺藏氣,氣舍魄。


腎藏精,精舍志。(藏象十。)


愁憂恐懼則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疾病三。)


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疾病七十九。)


憂恐忿怒傷氣。


氣傷臟,乃病臟。(針刺三十一。)


春脈太過,則令人善怒。(脈色十。)


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搏,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所謂欲獨閉戶而處者,陰陽相搏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


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


少陰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搏,故恐也。


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所謂惡聞食臭者,胃無氣,故惡聞食臭也。(疾病十一。)


厥陰為闔,闔折則氣絕而喜悲。(經絡二十。)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針刺三十。)


形樂志苦,病生於脈;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


形苦志樂,病生於筋;


形苦志苦,病生於咽嗌;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論治十。)


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


嘗富後貧,名曰失精。


五氣留連,病有所並。


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逆上行,滿脈去形。


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並。


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


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為攣。(論治十八。)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


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疾病五。)


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揚,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疾病七十六。)


心痹者,脈不通,厥氣上則恐。(疾病六十七。)


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疾病七十八。)


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針刺三十三。)


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見疾病類十四。)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脈色二十一。)


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疾病七十九。)


陽明並於上,上者則其孫絡太陰也,故頭痛鼻鼽腹腫也。(疾病十一。)


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脈色十六。)


厥成為巔疾。(疾病七十七。)


春脈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巔疾。(脈色類十。)


浮而散者為?仆。(脈色二十一。)


厥頭痛。


真頭痛。(針刺四十三。)


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見經絡類二十二。)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疾病五。)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疾病五。)


脾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脈色十。)


二陽一陰,陽明主病,不勝一陰,脈軟而動,九竅皆沉。(疾病七。)


蹺脈氣不榮則目不合。(經絡二十八。)


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疾病九十七。)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


從下上者,陽明病;


從外走內者,少陽病。(脈色三十三。)


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


上氣不足,耳為之苦鳴,目為之眩。(疾病七十九。)


精銳者,耳聾。


液脫者,耳數鳴。


氣脫者,目不明。(藏象二十五。)


膀胱移熱於小腸,上為口糜。


膽移熱於腦,則辛?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傳為衄 瞑目。(疾病四十六。)


太陽所謂耳鳴者,陽氣萬物盛上而躍,故耳鳴也。


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所謂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


少陰所謂不能久立久坐,起則目?無所見也。


厥陰所謂甚則嗌干熱中者,陰陽相搏而熱,故嗌干也。(疾病十一。)


歲太陰在泉,民病耳聾渾渾?。(運氣二十五。)


足陽明之筋,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


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


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疾病六十九。)


督脈為病,嗌干。(經絡二十七。)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疾病六。)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疾病三十五。)


手少陰,虛則不能言。


手陽明,實則齲聾。


足太陽,實則鼽窒,虛則鼽衄。


足陽明,氣逆則喉痹瘁喑。(經絡五。)


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


岐伯曰:胞之絡脈絕也。


胞絡者系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疾病六十一。)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


其從者喑,三歲起;


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脈色二十四。)


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


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厭,則厭不能發,發不能下,至其開闔不致,故無音。(針刺四十五。)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疾病八十二。)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脈色二十。)


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脈色二十四。)


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疾病十四。)


搏陰則為喑。(疾病二十五。)


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疾病三十八。)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藏象十一。)


太陽所謂腫腰?痛者,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痛也。


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


陽明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


厥陰所謂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榮華萬物,一俯而不仰也。(疾病十一。)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經絡二十七。)


春脈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滿。


秋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


冬脈不及,則令人?中清,脊脈痛。(脈色十。)


督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脈色二十。)


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 .(疾病五十八。)


腹滿?脹,支膈?脅,下厥上冒。


過在足太陰、陽明。


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疾病十四。)


腎志傷,則腰脊不可俯仰屈伸。(藏象九。)


督脈緩甚為折脊。(脈色十九。)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脈色十六。)


顴後為脅痛。(疾病四十四。)


虛邪之中人也,洒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痹。


搏於筋,則為筋攣。


虛邪之入於身也深,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為骨蝕。


有所疾前筋,發為筋溜。


以手按之堅,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


有所結,中於肉,無熱則為肉疽。(見疾病類四。)


心脈急甚為螈?。


肝脈微澀為?攣筋痹。


脾脈急甚為螈?。(脈色十九。)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


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針刺五十一。)


少陽司天,客勝內為螈?。


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


主勝則筋骨繇並。(運氣三十。)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藏象二十五。)


少陽為樞,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


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經絡三十。)


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螈。(疾病類二十九。)


三陽為病,其傳為索澤。(疾病六。)


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疾病五。)


皮?肉苛。(運氣十四。)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脈色三十三。)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論治八。)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


結陽者,腫四肢。(見疾病類六。)


虛邪偏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其邪氣淺者,脈偏痛。(疾病四。)


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疾病五。)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膈偏枯,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喑舌轉,可治,三十日起;


其從者喑,三歲起;


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脈色二十四。)


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


脾脈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腫,若水狀也。(脈色二十。)


太陽所謂偏虛者,冬寒頗有不足者,故偏虛為跛也。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


陽明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疾病十一。)


脾脈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脈色十。)


四肢解墮,此脾精之不行也。(疾病九。)


意傷則?亂,四肢不舉。(藏象九。)


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脈色十六。)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脈色二十一。)


跛,風寒濕之病也。(疾病七十八。)


倉廩不藏,是門戶不要也。


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見疾病類九十一。)


手太陰,虛則小便遺數。


足少陰,實則閉癃。


足厥陰,結於莖。


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經絡五。)


厥陰之厥,腹脹涇溲不利,陰縮腫。


厥陰厥逆,虛滿前閉。(疾病三十五。)


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疾病二十九。)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痿厥,精時自下。(藏象九。)


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陽明虛則宗筋縱。(疾病七十一。)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疾病七十九。)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疾病類五十八。)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疾病二十五。)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疾病四十六。)


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疾病四十六。)


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墜。(脈色二十。)


腎脈微急為不得前後。


腎脈大甚為陰痿,微澀為不月沉痔。(脈色十九。)


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疾病三十六。)


足太陰之筋病,陰器紐痛,下引臍。


足厥陰之筋病,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


(疾病六十九。)


任脈為病,女子帶下。


督脈為病,癃痔遺溺。(經絡二十七。)


肝所生病者,遺溺閉癃。(疾病十。)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針刺二十四。)


太陽之勝,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運氣二十七。)


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疾病三十一。)


冬脈不及,則令人少腹滿,小便變。(脈色十。)


淫氣遺溺,痹聚在腎。(疾病六十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5#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27:56 | 只看該作者

三十二卷


會通類


【十三、疾病(下)】


風者百病之始也。(見脈色類三十二。)


風者百病之始也。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


從風憎風。


病大風,骨節重,須眉墮,名曰大風。


癘風。


偏枯。


痱之為病。


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風痙,身反折。(針刺三十六。)


賊風邪氣乘虛傷人。(運氣三十六。)


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疾病十三。)


邪風之至,疾如風雨。(論治八。)


風成為寒熱,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疾病類七十七。)


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


風寒傷形。(針刺三十一。)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色三。)


脈大血少者,脈有風氣。(疾病二十一。)


脈滑曰風。(脈色十六。)


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


故中惡風者,陽受氣也。(脈色二十一。)


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風消。(疾病六。)


面腫曰風。(疾病五十九。)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針刺十三。)


八風傷人為病。(運氣三十五。)


陰主寒,陽主熱,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見脈色類三十三。)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濁氣在上,則生?脹。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寒傷形,熱傷氣。(陰陽一。)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疾病十三。)


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


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疾病四。)


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


炅則腠理開,營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疾病二十六。)


寒多則筋攣骨痛,熱多則筋弛骨消,肉爍?破,毛直而敗。(經絡三十一。)


寒多則凝泣,凝泣則青黑;


熱多則淖澤,淖澤則黃赤。(脈色三十五。)


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


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疾病六十九。)


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針刺類三十三。)


三陽為病發寒熱。(疾病六。)


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疾病十一。)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


脾脈小甚為寒熱。(脈色十九。)


寸口脈沉而弱,沉而喘,曰寒熱。


緩而滑曰熱中。


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脈色十六。)


夏脈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脈色十。)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


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脈色二十一。)


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疾病五十二。)


榮衛稽留,衛散營溢,氣竭血著,外為發熱,內為少氣。(經絡八。)


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疾病十九。)


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於下管,則腸胃充郭,衛氣不營,邪氣居之。(針刺四十八。)


形寒寒飲則傷肺。(疾病三。)
 

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疾病五十八。)


氣虛身熱,此謂反也。


氣實者,熱也。


氣虛者,寒也。(疾病二十一。)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髮焦,鼻槁臘。


肌寒熱者,肌痛,毛髮焦而唇槁臘。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


齒未槁,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


齒已槁,死不治。


骨厥亦然。(針刺四十一。)


掌中熱者,腹中熱;


掌中寒者,腹中寒。


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中有寒。(脈色十八。)


中熱消癉則便寒,寒中之屬則便熱。


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下皮熱;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臍以下皮寒。


胃中寒,則腹脹;


腸中寒,則腸鳴飧泄。


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


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論治二。)


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疾病十九。)


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熱。(疾病七十六。)


不遠熱則熱至,不遠寒則寒至。


寒至則堅痞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熱至則身熱,吐下霍亂,癰疽瘡瘍,瞀郁注下,?腫脹,嘔鼽衄頭痛,骨節變肉痛,血溢血泄,淋?之病生矣。(運氣二十。)


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脈三歲死。


(脈色三十三。)


人之病,同時而傷,其身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藏象二十二。)


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則生熱也。(見針刺類三十九。)


氣盛身寒,得之傷寒。


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疾病二十一。)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脈色三。)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脈色十八。)


疫癘有五。(論治二十。運氣四十一、四十二。)


諸熱病死生之刺。(針刺四十。)


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見疾病類十三。)


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脈色十五。)


太陰所謂上走心為噫者,陰盛而上走於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也。


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


少陰所謂嘔咳上氣喘者,陰氣在下,陽氣在上,諸陽氣浮,無所依從,故嘔咳上氣喘也。(疾病十一。)


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息賁。(疾病六。)


一陽發病,少氣善咳。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疾病六。)


足太陰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


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疾病十。)


足太陰,厥氣上逆則霍亂。(經絡五。)


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疾病十二。)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疾病二十五。)


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


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為噫。


肺主為噦。(疾病七十九。)


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疾病類六十六。)


心脈小甚為善噦。


肺脈滑甚為息賁上氣。


肝脈緩甚為善嘔。


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脈色十九。)


肝脈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脈色二十。)


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疾病八十二。)


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


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疾病九。)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


嗌干善噫。(疾病六十七。)


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針刺四十七。)


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疾病十四。)


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脈色十。)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疾病二十六。)


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


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


大驚之,亦可已。(針刺五十三。)


病深者,其聲噦。(針刺九。)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


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


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


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針刺六十四。)


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脈色二十五。)


太陰終者,善噫善嘔。(疾病九十七。)


黃帝曰:少陰何以主腎?


腎何以主水?


岐伯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


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


故水病下為?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見針刺類三十八。)


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


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


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疾病三十一。)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疾病五十八。)


陽明所謂上喘而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


所謂胸痛少氣者,水氣在臟腑也,水者陰氣也,陰氣在中,故胸痛少氣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疾病十一。)


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上?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脈色十八。疾病五十七略同。)


本之於腎,名曰風水。(針刺三十八。)


腎肝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脈色二十四。)


肺移寒於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疾病四十六。)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肺之雍,喘而兩?滿。


肝雍,兩?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腎雍,?下至少腹滿,脛有大小,髀?大,跛易偏枯。(脈色二十四。)


腎氣實則脹。(藏象十。)
 

志有餘則腹脹。(疾病十八。)


足太陰,虛則鼓脹。(經絡五。)


胃病則大腹水腫,膝臏腫痛。


胃中寒則脹滿。(疾病十。)


肝脈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胃脈實則脹。(脈色二十。)


中滿者,瀉之於內。(論治八。)


水俞五十七穴。(針刺三十八。)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針刺二十四。)


下焦溢為水。(疾病二十五。)


濁氣在上,則生?脹。(陰陽一。)


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疾病八十二。)


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


三陰結謂之水。(疾病六。)


腎脈微大為石水,起臍已下至小腹?然,上至胃脘,死不治。(脈色十九。)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疾病五。)
 

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 滿閉塞。(疾病十三。)


其有不從毫毛生,而五臟陽已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論治十五。)


盛而緊曰脹。(脈色十六。)


北方者,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論治類九。)


適寒涼者脹。(運氣十六。)


下牙車為腹滿。(疾病四十四。)


男子如蠱,女子如?。(針刺五十三。)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


癢者陽也。(見針刺類五十三。)


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疾病六十七。)


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


虛者聶辟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疾病十九。)


病熱而有所痛者何也?(疾病四十五。)


氣傷痛,形傷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陰陽一。)


天暑衣濃則腠理開,故汗出;


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疾病五十八。)


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


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沉而橫,曰腹中有橫積痛;


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脈色十六。)


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食不下。(脈色十九。)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脈色二十一。)


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


積不痛,難已也。(經絡十二。)


腎心痛。胃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真心痛。(針刺四十六。)


諸經腰痛。(針刺四十九。)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疾病一。)


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


土鬱之發則心痛。


金鬱之發,心脅滿引小腹,暴痛不可反側。


水鬱之發,民病寒客心痛。


火鬱之發,民病骨痛,腹中暴痛。(運氣二十三。)


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寒氣上入於腸胃則?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見疾病類二。)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脈色二十一。)


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


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


腎脈微急為奔豚。(脈色十九。)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脈色三十四。)


腎脈微急為沉厥奔豚。(脈色十九。)


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脈色十六。)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


三陽急為瘕。(脈色二十四。)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


結而橫,有積矣。(脈色十一。)


手少陰之筋病內急,心承伏梁。(疾病六十九。)
 

頰下逆顴為大瘕。(疾病四十四。)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瘕。(疾病四十六。)


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瘕聚。(經絡二十七。)


積痛可移者,易已也;


積不痛,難已也。(經絡十二。)


有故無殞,亦無殞也。


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論治十三。)


邪入於陽則狂。(見疾病類二十五。)


陽重脫者易狂。(藏象三十。)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疾病五。)


血並於陰,氣並於陽,故為驚狂。(疾病十九。)


心脈滿大,肝脈小急,癇?筋攣。


肝脈騖暴,有所驚駭。


腎肝並小弦欲驚。


二陰急為癇厥,二陽急為驚。


脈至如數,使人暴驚。(脈色二十四。)


心脈緩甚為狂笑。


肺脈急甚為癲疾。


腎脈急甚為骨癲疾。(脈色十九。)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藏象九。)


太陽所謂甚則狂巔疾者,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


病至則欲乘高而歌,棄衣而走者,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故使之棄衣而走也。(疾病十一。)


刺灸癲狂。


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曰狂。


病初發,歲一發不治,月一發不治,月四五發名曰癲病。(針刺三十七。)


石藥發 ,芳草發狂。(疾病六十。)


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疾病三十八。)


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風消。


一陽發病,其傳為隔。


二陽結謂之消。


三陽結謂之隔。(見疾病類六。)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疾病四十六。)


心脈微小為消癉。


肺脈微小為消癉。


肝脈微小為消癉。


脾脈微急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


脾脈微小為消癉。


腎脈微小為消癉。(脈色十九。)


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疾病七十六。)


五臟脆者,皆善病消癉易傷。(藏象二十八。)


中熱消癉則便寒。


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飢。(論治二。)


癉成為消中。(疾病七十七。)


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疾病二十九。)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膽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寒者不嗜食。


冬傷於寒,春生癉熱。(脈色三十三。)


腎所生病為黃膽。(疾病十。)


凡治消癉,肥貴人則高梁之疾也。


隔則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疾病七十八。)


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膈。(脈色二十四。)


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疾病二十八。)


氣為上膈者,食飲入而還出。


蟲為下膈,下膈者,食?時乃出。(針刺四十八。)


陰搏陽別,謂之有子。(見脈色類二十三。)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脈色二十三。)


有子無子,男盡七七,女盡八八。(藏象十三。)


督脈生病,女子不孕。(經絡二十七。)


帝曰:婦人重身,毒之何如?


岐伯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論治十三。)


厥逆者,寒濕之起也。(見脈色類三十二。)


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並於上,陰氣並於下。


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


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疾病八十。)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疾病十九。)


脈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與人言。(脈色二十四。)


內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


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疾病十一。)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疾病五。)


三陽為病發寒熱,及為痿厥?。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疾病類六。)


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脈色二十一。)


腎氣虛則厥。(藏象十。)


志不足則厥。(疾病十八。)


衝脈並少陰之經,故別絡結則跗上不動,不動則厥,厥則寒矣。(針刺二十。)


氣逆者足寒也。(疾病十六。)


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疾病七十九。)
 

五絡俱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厥。(針刺三十。)


風逆,暴四肢腫,身漯漯,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


厥逆為病也,足暴?,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


諸厥之刺。(針刺五十。)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疾病八十四。)


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針刺三十五。)


陽明在泉,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為?溏,則寒厥於腸。(運氣三十。)


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疾病十二。)


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經絡二十一。)


邪入於陰則痹。(疾病二十五。)


八風傷人,內舍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為深痹。(針刺二。)


病在陽者命曰風,病在陰者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針刺三十一。)


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運氣二十五太陰司天。又針刺二十五略同。)


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疾病七十六。)


寒痹之為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針刺三十二。)


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疾病四十五。)


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經絡八。)


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脈澀曰痹。(脈色三。)


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於寒濕。


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針刺五十。)


風寒入舍於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


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疾病二十九。)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脈色二十一。)


厥陰之復,甚則入脾,食痹而吐。(運氣二十八。)


胃脈軟而散者,當病食痹。(脈色二十。)


心痹。肺痹。肝痹。腎痹。脾曰厥疝。(脈色三十四。)


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其病攣痹。


中央者,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論治類九。)


心脈微大為心痹引背。


肺脈微緩為痿?偏風。


肺脈微大為肺痹,引胸背。


肝脈微大為肝痹,陰縮,咳引小腹。


脾脈緩甚為痿厥;


微緩為風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無病。


腎脈微急為沉厥。


微滑為骨痿,坐不能起,起則目無所見。(脈色十九。)


精傷則骨?痿厥,精時自下。(藏象九。)


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為痿。(疾病五。)


陽明為闔,闔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經絡三十。)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見陰陽類四。)


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脈色二十一。)


陽加於陰謂之汗。(脈色二十九。)


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汗不出。陰勝則身寒汗出。(陰陽二。)


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疾病三十一。)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藏象二十五。)


血之與氣,異名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人有兩死而無兩生。(經絡二十三。)


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針刺三十六。)


暑當與汗皆出,勿止。(疾病四十一。)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疾病二十七。)


因於暑,汗,煩則喘滿,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


勞汗當風,寒薄為?,郁乃痤。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疾病五。)


魄汗未藏。(疾病六。)


驚而奪精,汗出於心。


持重遠行,汗出於腎。


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飲食飽甚,汗出於胃。


醉飽行房,汗出於脾。(運氣四十四。疾病五十三。)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


所謂玄府者,汗空也。(針刺三十八。)


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厥漉汁。(疾病七十六。)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疾病二十六。)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


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


汗出而脈尚躁者死。(疾病四十三。)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疾病六十七。)


肺脈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脈色二十。)


尺澀脈滑,謂之多汗。(脈色十六。)


肺脈緩甚為多汗。(脈色十九。)


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內踝上橫脈以止之。(針刺四十)。


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


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陽;


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於陰。(針刺五十四。)


肺病者,背痛汗出。


腎病者,汗出憎風。(疾病十七。)


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目張則氣上行於頭。


夜行於陰,而復合於目。(見經絡類二十五。)


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


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疾病七十九。)


陰蹺陽蹺,陰陽相交,交於目銳?,陽氣盛則?目,陰氣盛則瞑目。(針刺四十四。)


老人之不夜瞑。少壯之人不晝瞑。(經絡二十三。)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


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疾病三十一。)


水病下為附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針刺三十八。)


任脈為病。


男子內結七疝。


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見經絡類二十七。)


邪客於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針刺三十。)


肝所生病,為狐疝。(疾病十。)


足厥陰病,丈夫?疝,婦人少腹腫。(疾病十。)


厥陰所謂?疝,婦人少腹腫也。


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癃疝也。(疾病十一。)


足厥陰,氣逆則睪腫卒疝。(經絡五。)


三陽為病發寒熱,其傳為?疝,(疾病六。)


足陽明之筋病,?疝腹筋急。(疾病六十九。)


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疾病二十九。)


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藏象二十八。)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針刺四十七。)


寸口脈沉而弱,疝瘕少腹痛。


脈急者,疝瘕少腹痛。(脈色十六。)


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脈色二十。)
 

心脈微滑為心疝,引臍小腹鳴。


肝脈滑甚為?疝。


脾脈微大為疝氣,滑甚為?癃,澀甚為腸?,微澀為內?,多下膿血。


腎脈滑甚為癃?。(脈色十九。)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脈色三十四。)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三陰急為疝。(脈色二十四。)


陽明司天,丈夫?疝,婦人少腹痛。(運氣二十五。)


陽明之勝,外發?疝。(運氣二十七。)


太陰在泉,主勝甚則為疝,(運氣三十。)


歲太陽在泉,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運氣二十五。)


太陽之復,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運氣二十八。)


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於脊。(針刺四十七。)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針刺二十四。)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見疾病類十三。)


腎所生病為腸?。(疾病十。)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疾病五。)


脾脈外鼓沉為腸?,久自已。


肝脈小緩為腸?,易治。


督脈小搏沉為腸?下血,血溫身熱者死。


心肝?亦下血,二臟同病者可治,其脈小沉澀為腸?,其身熱者死,熱見七日死。(脈色二十四。)


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


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


春傷於風,夏生後泄腸?。(脈色三十三。)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死。(疾病四十六。)


陰陽虛,腸?死。(脈色二十九。)


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向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疾病二。)


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疾病十七。)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陰陽一。)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脈血二十一。)


肺脈小甚為泄。


腎脈小甚為洞泄。(脈色十九。)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脈色十六。)


胃脈虛則泄。(脈色二十。)


志有餘則腹脹飧泄。(疾病十八。)


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疾病二十六。)


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疾病十。)


久風為飧泄。(疾病七十七。)


飧泄取三陰。(針刺四十七。)


寒入下焦,傳為濡泄。(運氣二十七太陽之勝。)


腸溜。(疾病四。)


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皆難治。(脈色十二。)


濕勝則濡泄。(運氣二十一。)


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暴注下迫,皆屬於熱。(疾病一。)


並於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疾病八。)


寒至則堅痞腹滿,痛急下利之病生矣。(運氣二十。)


汗出見濕,乃生痤痱。


高梁之變,足生大丁。


勞汗當風,寒薄為?,郁乃痤。


營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見疾病類五。)


陰與陽別,寒與熱爭,兩氣相搏,合為癰膿。(針刺類二。)


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疾病六。)


虛邪之中人也,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


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


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


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


有熱則化為膿,無熱則為肉疽。(疾病類四。)


六腑不和則留為癰。(經絡二十二。)


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背三,五臟之?四,項五。


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凡刺之害,不中而去則致氣,致氣則生為癰疽也。(針刺五十四。)


東方之域,其民食魚而嗜咸,其病皆為癰瘍。(論治九。)


肺脈微澀為鼠?,在頸支腋之間。


肝脈大甚為內癰,善嘔衄。腎脈澀甚為大癰。(脈色十九。)


少陽厥逆,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疾病三十五。)


歲水不及,民病寒瘍流水。(運氣十。)


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銷骨髓,外破大?,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經絡八。)


之溫熱者瘡。(運氣十六。)


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癰疽不得頃時回。


癰不知所。掖癰。暴癰。(針刺五十五。)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見陰陽類一。運氣類二十一。)


搏脈痹蹶,寒熱之交。


脈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


孤為逆,虛為從。(論治十四。)


大則病進。(脈色二十一。)


中外病:春脈如弦,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夏脈如鉤,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秋脈如浮,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


冬脈如營,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


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


四時脾脈,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


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在病中。(俱脈色十。)


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


寸中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


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俱脈色十六。)


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


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俱脈色十二。)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脈色十一。)


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論治六。)


新久病: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


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色十六。)


新病久病,毀傷脈色。(脈色三十六。)


其久病者,病去而瘠,必養必和,待其來復。(論治十二。)


暴病:太陽為開,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經絡三十。)


解?:冬脈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脈色十。)


尺脈緩澀,謂之解?。(脈色十六。)


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疾病五十。)


刺骨無傷髓,髓傷則銷鑠?酸,體解?然不去矣。(針刺六十三。)


食亦: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疾病四十六。)


毀傷:肝與腎脈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脈色三十六。)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針刺三十。)


痱: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


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


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針刺三十六。)


大僂: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 。(疾病五。)


體重: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疾病九。)


少陽所謂不可反側者,陰氣藏物也,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疾病十一。)


柔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疾病四十六。)


譫妄:厥陰厥逆,前閉譫言。(疾病三十五。)


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不避親疏。(疾病十二。)


膈洞:太陰為開,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經絡三十。)


腎脈微緩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脈色十九。)


重強:脾脈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脈色十。)


蛟蛔:心腸痛,?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針刺四十六。)


脾脈微滑,為蟲毒蛔蠍腹熱。(脈色十九。)


齲齒: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脈色三十三。)


手陽明實則齲聾。(經絡五。)


五運太過不及,下應民病。(運氣十。)


五運三氣之病。(運氣十三。)


天氣地氣制有所從之病。(運氣十四。)


六十年運氣政令之病。(運氣十七。)


五郁之發為病。(運氣二十三。)


天地淫勝病治。(運氣二十五。)


六氣相勝病治。(運氣二十七。)


六氣之復病治。(運氣二十八。)


客主勝而無復病治。(運氣三十。)


升降不前,氣變民病之異。(運氣三十八。)


不遷正退位,氣變民病之異。(運氣四十。)


刺治諸病。(針刺五十三。)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見論治類十七。運氣四十四。)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脈色十二。)


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脈色十一。)


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脈色二十六。)


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藏象九。)


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針刺二十三。)


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脈色五。)


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藏象十五。)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脈色二十七通章宜察。)


形弱氣虛死;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


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脈色七。)


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


目內陷者死。


脫肉身不去者死。


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寒熱病者,以平旦死。


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


病風者,以日夕死。


病水者,以夜半死。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


皮膚著者死。


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脈色類二十五。)


陰陽皆脫者,暴死。(藏象三十。)


陰陽如一者,病難治。(針刺二十三。)


人生有兩死而無兩生。(經絡二十三。)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毛悴色夭死於冬。


脾愁憂不解則傷意,毛悴色夭死於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毛悴色夭死於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毛悴色夭死於夏。腎盛怒不止則傷志,毛悴色夭死於季夏。(藏象九。)


陰陽俱動,乍有形,乍無形,加以煩心,命曰陰勝其陽,此謂不表不裡,其形不久。(針刺三十一。)


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脈代者一日死。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熱,勿刺膚,喘甚者死。


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後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


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


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赤,噦者死。


二曰,泄而腹滿甚者死。


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


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滿者死。


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


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


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髓熱者死。


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螈?,齒噤?也。(針刺四十。)


熱病脈靜,汗已出,脈盛躁,是一逆也;


病泄,脈洪大,是二逆也;


著痹不移,?肉破,身熱,脈偏絕,是三逆也;


淫而奪形身熱,色夭然白,及後下血?,血?篤重,是謂四逆也;


寒熱奪形,脈堅搏,是謂五逆也。(針刺五十八。)


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堅者,皆難治。


形氣相失,謂之難治。


脈逆四時,為不可治。


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脈色十二。)


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


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


易,重陰死,重陽死。(論治十四。)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


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


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疾病六。)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


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


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藏象二十四。)


中執法者,其病速而危;


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運氣七。)


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針刺四十三。)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脈色三十三。)


壞腑無治。(針刺九。)


諸經脈證死期。(脈色二十四。)


真臟脈死期。(脈色二十八。)


陰陽虛搏病候死期。(脈色二十九。)


骨寒熱者,齒已槁,死不治。(針刺四十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6#
 樓主| 發表於 2013-3-17 15:31:04 | 只看該作者

發帖完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2:34 , Processed in 0.10937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