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9645|回復: 36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類經】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7 13:58: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類經


書名  類經


作者  張介賓


朝代  明


年份  公元1624年(明·天啟四年)


分類  難經


品質  0%


引自:http://jicheng.tw/jcw/book/%E9%A1%9E%E7%B6%93/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8000 銀幣 +100 金幣 +50 學習 +1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3-7 14:11:13 | 只看該作者


上古時神農、黃帝君而醫,岐伯諸公師而醫,而醫實首於伏羲。


羲懼天下後世離天地人而二之也,首立一畫以為天地人之總,仲尼名之為太極。


太極者,天地人之心也,即所謂性命也。


由一心而生八卦,復生六十四卦,列為三百八十四畫。


而世人之病,病在於三百八十四畫中求活計,而不知一畫為總,此羲之所以醫千萬世之病原也。


自是神農有本草經,軒岐有靈素經,兩大經出而言醫者咸宗之。


顧易卦有文王、周公、孔子三大聖人為之羽翼,然後易義昭明於天地;


而靈素之後,無能羽翼之者。


自秦越人以下,世稱神醫,而實非文王、周公、孔子之偶,況如王太仆之儔乎?!


今略舉其大者,如三焦胞絡本有形也,而二十五難以為無形,兩腎皆藏精也,而三十六難以右腎為藏精系胞之命門,頭為諸經之會也,而四十七難以為諸陽之會,此秦越人之與內經左也。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而王注改明為名,是君火第有空名而都無真明也,此王太仆之與內經左也。


夫曰難曰注而失有如是,軒岐再起,其謂之何?


此吾友張景岳所以慨然而嘆,毅然而起,直以發明內經為己任也。


景岳名介賓,字會卿,為會稽之傑士,幼稟明慧,自六經以及諸子百家無不考鏡,而從其尊人壽峰公之教,得觀內經,遂確然深信,以為天地人之理盡備於此,此即所為伏羲之易也。


於是出而治世之病,一以內經為主,小試則小效,大試則大效,無所不試則無所不效,而醫林之諸子百家咸聽吾所用,而不為諸子百家用。


如關格之脈,本以人迎、氣口辨陰陽之否絕,而仲景祖難經之說,云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遂致後世誤傳,此則用仲景而不為仲景用也。


上以候上,下以候下,此臟氣脈候之正理,而脈經以小腸大腸附配兩寸,藏象豈容顛倒乎?


人迎系陽明之腑脈,氣口系太陰之臟脈,而脈經以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以左候表,以右候裡,表裡豈容混亂乎?


此則用叔和而不為叔和用也。


病機十九條,此明五臟六氣病化所屬之本,非皆言其太過也,而原病式盡以有餘為訓,則不足之候,何以能堪?


此則用河間而不為河間用也。


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此明陰陽不交之敗亂也,而丹溪引之,以證陽道實、陰道虛,而謂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斫伐生機,莫此為甚,此則用丹溪而不為丹溪用也。


脈有更代,是名代脈,自仲景以中止為代,而後世述之,是代脈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


傷寒本傳十二經,自劉草窗有傳足不傳手之說,而諸家宗之,是傳經之不明也,至今日而明矣。


凡皆景岳之主持內經,運用諸子,軒岐之後,文不在茲乎!


猶恐內經資其自用,而不能與天下共用,遂乃著而為類經,一曰攝生,二曰陰陽,三曰藏象,四曰脈色,五曰經絡,六曰標本,七曰氣味,八曰論治,九曰疾病,十曰針刺,十一曰運氣,十二曰會通,共三十二卷,犁為三百九十條,更益以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


觀其運氣諸圖注,則天道可悉諸掌;


觀其經絡諸布置,則藏象可洞其垣;


觀其治法之玄機,則見之諸條詳按。


凡其辨疑發隱,補缺正訛,別精氣,析神明,分真假,知先後,察氣數國中之妙,審陰陽闔辟之機,原始要終,因常知變,靡不殫精極微,秋毫無漏。


此書一出,當使靈素與羲易並行,其有功於軒岐大矣。


要之,此書不但有功於軒岐,而並有功於羲易。


景岳於內經外,更作醫易等篇,余嘗觀邵子之圓圖方圖,多所未白,得景岳之圖解而了然無疑也,孰知此類經者,合羲易與內經而兩相發明哉?!


余初與景岳交,自癸卯歲始。


余以苦心誦著,耗脾家之思慮,兼耗腎家之伎巧,於是病泄瀉者二十年,醫家咸以為火盛,而景岳獨以為火衰,遂用參朮桂附之劑,培命門之火,而吠者競起,余獨堅信不回,服之五年而不輟,竟使前病全瘥而脾腎還元。


余之敢於多服者,膽力之決斷也;


景岳之敢於多用者,識力之明透也。


非景岳不能有此識,非余不能有此膽,余兩人之相與亦奇矣。


余既受景岳之賜,因問景岳何以及此,則歸功於內經。


因是每持內經相與談論,余才得其皮毛,而景岳已得其精髓。


景岳謂余:將注內經,為世人式。


余喜之甚,從臾成之。


及余官汴梁,又迎景岳治余母太安人,延壽者八載,時類經尚未竣也。


余自江右參藩歸家十余年,而景岳亦自長安歸家,特從會稽過?水,見余於崢嶸山下,曰:類經成矣。


余得而讀之,一讀一踴躍,再讀再踴躍,即請付之梓,而景岳猶慮識者寡也。


余曰:太陽未出,爝火生明;


太陽一出,孤燈失照。


向日之內經不明,而諸家橫出,燈之光也;


今類經一出,太陽中天,而燈失色矣。


人情不甚相遠,既能見燈,豈不見日?


景岳又何慮焉?


於是意決,將付之梓,而請余為序。


夫景岳之妙旨,載在類經,不待余序;


余所序者,謂其注內經而並著醫易。


世之能注易者,不出於程、朱;


能注內經者,不出於秦越人、王太仆。


景岳一人,卻並程朱秦王之四人合為一人,而直接羲黃之脈於千古之上,恐非程朱秦王所能駕也。


今程氏易傳、朱氏本義業遍天下,家傳戶誦,而張氏之類經,非特醫家所當傳習,儒者尤當服膺,自今以後,家傳戶誦,景岳之造福於天下者不小,而造福於千萬世者胡可量哉?!


余獲此編,大喜大快,冀速其傳,遂為序之而贊其刻之。


時皇明天啟四載,歲在甲子,陽月上浣,賜進士第,湖廣按察司副使,分守荊西道,前奉敕提督河南學政,江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分巡南瑞道,通家友弟葉秉敬頓首拜撰。


內經者,三墳之一。


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等六臣,互相討論,發明至理以遺教後世,其文義高古淵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臟腑經絡之曲折,靡不縷指而臚列焉。


大哉!


至哉!


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其為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豈直規規治疾方術已哉!


按晉皇甫士安甲乙經敘曰:黃帝內經十八卷,今針經九卷,素問九卷,即內經也。


而或者謂素問、針經、明堂三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夫戰國之文能是乎?


宋臣高保衡等敘,業已辟之,此其憶度無稽,固不足深辨。


而又有目醫為小道並是書且弁髦置之者,是豈巨慧明眼人歟。


觀坡仙楞伽經跋云:經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


亦豈知難經出自內經而僅得其什一,難經而然,內經可知矣。


夫內經之生全民命,豈殺於十三經之啟植民心。


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游魂耳。


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聖賢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


由此言之,儒其可不盡心是書乎?


奈何今之業醫者,亦置靈素於罔聞,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絕人長命,所謂業擅專門者如是哉!


此其故,正以經文奧衍,研閱誠難,其於至道未明,而期冀夫通神運微,印大聖上智於千古之邈,斷乎不能矣。


自唐以來,雖賴有啟玄子之注,其發明玄秘盡多,而遺漏亦復不少,蓋有遇難而默者,有於義未始合者,有互見深藏而不便檢閱者。


凡其闡揚未盡,靈樞未注,皆不能無遺憾焉。


及乎近代諸家,尤不過順文敷演,而難者仍未能明,精處仍不能發,其何裨之與有?


初余究心是書,嘗為摘要,將以自資,繼而繹之,久久則言言金石,字字珠璣,竟不知孰可摘而孰可遺,因奮然鼓念,冀有以發隱就明,轉難為易,盡啟其秘而公之於人,務俾後學了然,見便得趣,由堂入室,具悉本原,斯不致誤己誤人,咸臻至善。


於是乎詳求其法,則唯有盡易舊制,顛倒一番,從類分門,然後附意闡發,庶晰其韞,然懼擅動聖經,猶未敢也。


粵稽往古,則周有扁鵲之摘難,晉有玄晏先生之類分,唐有王太仆之補削,元有滑攖寧之撮鈔,鑒此四君子而後意決。


且此非十三經之比,蓋彼無須類,而此欲醒指迷,則不容不類以求便也。


由是遍索兩經,先求難易,反復更秋,稍得其緒,然後合兩為一,命曰類經。


類之者,以靈樞啟素問之微,素問發靈樞之秘,相為表裡,通其義也。


兩經既合,乃分為十二類。


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曰攝生類。


生成之道,兩儀主之,陰陽既立,三寸位矣,故二曰陰陽類。


人之有生,臟氣為本,五內洞然,三垣治矣,故三曰藏象類。


欲知其內,須察其外,脈色通神,吉凶判矣,故四曰脈色類。


臟腑治內,經絡治外,能明終始,四大安矣,故五曰經絡類。


萬事萬殊,必有本末,知所先後,握其要矣,故六曰標本類。


人之所賴,藥食為天,氣味得宜,五宮強矣,故七曰氣味類。


駒隙百年,誰保無恙,治之弗失,危者安矣,故八曰論治類。


疾之中人,變態莫測,明能燭幽,二豎遁矣,故九曰疾病類,藥餌不及,古有針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矣,故十曰針刺類。


至若天道茫茫,營運今古,苞無窮,協惟一,推之以理,指諸掌矣,故十一曰運氣類。


又若經文連屬,難以強分,或附見於別門,欲求之而不得,分條索隱,血脈貫矣,故十二曰會通類。


匯分三十二卷,此外復附著圖翼十五卷。


蓋以義有深邃而言不能該者,不拾以圖,其精莫聚;圖象雖顯而意有未達者,不翼以說,其奧難窺。


自是而條理分,綱目舉,晦者明,隱者見,巨細通融,歧貳畢徹,一展卷而重門洞開,秋毫在目,不惟廣裨乎來學,即凡志切尊生者,欲求茲妙,無不信手可拈矣。


是役也,余誠以前代諸賢,注有未備,間多舛錯,掩質埋光,俾至道不盡明於世者,迨四千余祀矣。


因敢忘陋效顰,勉圖蚊負,固非敢弄斧班門,然不屑沿街持缽,故凡遇駁正之處,每多不諱,誠知非雅,第以人心積習既久,訛以傳訛,即決長波,猶虞難滌,使辨之不力,將終無救正日矣,此余之所以載思而不敢避也。


吁!


余何人斯,敢妄正先賢之訓,言之未竟,知必有闞余之謬而隨議其後者,其是其非,此不在余而在乎後之明哲矣。


雖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斷流之水,可以鑒形,即壁影螢光,能資志士,竹頭木屑,曾利兵家,是編者倘亦有千慮之一得,將見擇於聖人矣,何幸如之!


獨以應策多門,操觚只手,一言一字,偷隙毫端,凡歷歲者三旬,易稿者數四,方就其業。


所謂河海一流,泰山一壤,蓋亦欲共掖其高深耳。


後世有子云,其憫余勞而錫之斤正焉,豈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謂孰非後進之吾師云。


時大明天啟四年,歲次甲子,黃鐘之吉,景岳子自序於通一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3-7 14:11:50 | 只看該作者

一卷


類經名義(類經者,合兩經而匯其類也。兩經者,曰靈樞,曰素問,總曰內經。內者性命之道,經者載道之書。平素所講問,是謂素問。神靈之樞要,是調靈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3-7 14:14:21 | 只看該作者

攝生類


一、上古之人春秋百歲今時之人半百而衰?


(素問上古天真論)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按史記: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繼神農氏而有天下,都軒轅之丘,以土德王,故號黃帝。神靈,聰明之至也,以質言。徇,順也。齊,中正也。


敦,濃大也。)


敏,感而遂通,不疾而速也。


此節乃群臣紀聖德稟賦之異,發言之早。


方其幼也,能順而正;


及其長也,既敦且敏。


故其垂拱致治,教化大行。


其於廣制度以利天下,垂法象以教後世,自古帝王,無出其右者。


成而登天,謂治功成,天年盡,在位百年,壽百十一歲而升遐也。


凡人之死,魂歸於天,今人云死為升天者,蓋本諸此。


世傳黃帝後鑄鼎於鼎湖之山,鼎成而白日升天者,似涉於誕。(徇,徐俊切。長,上聲。)


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


人將失之耶?(內經一書,乃黃帝與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等六臣,平素講求而成。六臣之中,惟岐伯之功獨多,而爵位隆重,故尊稱之為天師。)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朮數,(上古,太古也。道,造化之名也,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者是也。法,取法也。和,調也。朮數,修身養性之法也。天以陰陽而化生萬物,人以陰陽而榮養一身,陰陽之道,順之則生,逆之則死,故知道者,必法則於天地,和調於朮數也。)


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節飲食以養內,慎起居以養外,不妄作勞以保其天真,則形神俱全,故得盡其天年。天年者,天畀之全。百歲者,天年之概。去者,五臟俱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今時之人不然也,(不同於古也。)


以酒為漿,(甘於酒也。)


以妄為常,(肆乎行也。)


醉以入房,(酒色並行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欲不可縱,縱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蓋精能生氣,氣能生神,營衛一身,莫大乎此。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而益壯,皆本乎精也。廣成子曰: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正此之謂。)


不知持滿,不時御神,(持,執持也。御,統御也。不知持滿,滿必傾復。不時御神,神必外馳。)


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快心事過,終必為殃,是逆於生樂也。起居無節,半百而衰,皆以斫喪精神,事事違道,故不能如上古之盡其天年也。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其今人之謂歟。樂音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3-7 14:16:32 | 只看該作者

二、上古聖人之教下


(素問上古天真論)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此上古聖人之教民遠害也。虛邪,謂風從沖後來者主殺主害。


故聖人之畏虛邪,如避矢石然,此治外之道也。


虛邪義詳運氣類三十五、六及疾病類四。


夫音扶。


恬?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安靜也。?,朴素也。虛,湛然無物也。無,?然莫測也。恬?者,泊然不愿乎其外;虛無者,漠然無所動於中也。所以真氣無不從,精神無不守,又何病之足慮哉?此治內之道也。又無為恬?詳義見陰陽類二。恬音甜。?音淡。?音杳。)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志閑而無貪,何欲之有?心安而無慮,何懼之有?形勞而神逸,何倦之有?)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氣得所養,則必從順。惟其少欲,乃能從欲,故無所往而不遂。)


故美其食,(精粗皆甘也。)任其服,(美惡隨便也。)


樂其俗,(與天和者,樂天之時;與人和者,樂人之俗也。)


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高忘其貴,下安其分,兩無相慕,皆歸於朴,知止所以不殆也。)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嗜欲,人欲也。目者,精神之所注也。心神既朴,則嗜欲不能勞其目;目視不妄,則淫邪焉能惑其心?)


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無論愚智賢不肖,但有養於中,則無懼於物,故皆合養生之道矣。)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聖人之道也,又何危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3-7 14:39:42 | 只看該作者

三、古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素問上古天真論)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真,天真也。不假修為,故曰真人。心同太極,德契兩儀,故能斡旋造化,燮理陰陽,是即提挈把握之謂。)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呼接於天,故通乎氣。吸接於地,故通乎精。有道獨存,故能獨立。神不外馳,故曰守神。神守於中,形全於外,身心皆合於道,故云肌肉若一。)


即首篇形與神俱之義。


按此節所重者,在精氣神三字,惟道家言之獨詳,今並先賢得理諸論,采附於左以助參悟。


白樂天曰;王喬赤松,吸陰陽之氣,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


方揚曰:凡亡於中者,未有不取足於外者也。


故善養物者守根,善養生者守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


曹真人曰: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


張虛靜曰:神若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


此言守神以養氣也。


淮南子曰: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


此言靜可養神也。


金丹大要曰:氣聚則精盈,精盈則氣盛。


此言精氣之互根也。


契秘圖曰:坎為水為月,在人為腎,腎藏精,精中有正陽之氣,炎升於上;


離為火為日,在人為心,心藏血,血中有真一之液,流降於下。


此言坎離之交構也。


呂純陽曰:精養靈根氣養神,此真之外更無真。


此言修真之道,在於精氣神也。


胎息經曰: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即氣行,神住即氣住,若欲長生,神氣須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胎息銘曰:三十六咽,一咽為先。


吐唯細細,納唯綿綿。


坐臥亦爾,行立坦然。


戒於喧雜,忌以腥膻。


假名胎息,實曰內丹。


非只治病,決定延年。


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此言養生之道,在乎存神養氣也。


張紫陽曰:心能役神,神亦役心,眼者神游之宅,神游於眼而役於心,心欲求靜,必先制眼,抑之於眼,使歸於心,則心靜而神亦靜矣。


此言存神在心,而靜心在目也。


又曰:神有元神,氣有元氣,精得無元精乎?


蓋精依氣生,精實而氣融,元精失則元氣不生,元陽不見,元神見則元氣生,元氣生則元精產。


此言元精元氣元神者,求精氣神於化生之初也。


李東垣省言箴曰: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


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必清必靜,御之以道,可以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


余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


此言養身之道,以養氣為本也。


愚按諸論,無非精氣神之理。


夫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


故氣在天地之外,則包羅天地,氣在天地之內,則營運天地,日月星辰得以明,雷雨風云得以施,四時萬物得以生長收藏,何非氣之所為?


人之有生,全賴此氣。


故天元紀大論曰: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惟是氣義有二:曰先天氣,後天氣。


先天者,真一之氣,氣化於虛,因氣化形,此氣自虛無中來;


後天者,血氣之氣,氣化於穀,因形化氣,此氣自調攝中來。


此一形字,即精字也。


蓋精為天一所生,有形之祖。


龍虎經曰:水能生萬物,聖人獨知之。


經脈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陰陽應象大論曰:精化為氣。


故先天之氣,氣化為精,後天之氣,精化為氣,精之與氣,本自互生,精氣既足,神自王矣。


雖神由精氣而生,然所以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


今之人,但知禁欲即為養生,殊不知心有妄動,氣隨心散,氣散不聚,精逐氣亡。


釋氏有戒欲者曰:斷陰不如斷心,心為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


此言深得制欲之要,亦足為入門之一助也。


又呼吸精氣、存三守一詳按,見運氣類四十一。(又氣內為寶義,見論治類十八。膻,世連切。)


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敝,盡也。真人體合於道,故後天地而生,原天地之始,先天地而化,要天地之終,形去而心在,氣散而神存,故能壽敝天地而與道俱生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至,極也。淳,濃也。至極之人,其德濃,其道全也。)


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和,合也,合陰陽之變化。調,順也,順時令之往來。)


去世離俗,積精全神,(去世離俗,藏形隱跡也。積精全神,聚精會神也。)


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至道之人,動以天行,故神游宇宙。明察無外,故聞見八荒。)


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此雖同歸於真人,然但能延壽而不衰,已異於壽敝天地者矣。故曰亦者,有間之辭也。)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次真人、至人者,謂之聖人。聖,大而化也。聖人之道,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所以能處天地之和氣,順八風之正理,而邪弗能傷也。八風義見運氣類三十五,有圖。)


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適,安便也。恚?怒也。嗔,惡也。欲雖同俗,自得其宜,隨遇皆安,故無嗔怒。嗜音示。恚音畏。嗔,昌真切。)


行不欲離於世,(和其光,同其塵也。)被服章,(五服五章,尊德之服。皋陶謨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舉不欲觀於俗,(聖人之心,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同人,故行不欲離於世;內不化所以全道,故舉不欲觀於俗。觀俗者,效尤之謂。)


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恬,靜也。愉,悅也。敝,壞也。外不勞形則身安,故形體不敝;內無思想則心靜,故精神無傷。 內外俱有養,則恬愉自得而無耗損之患,故壽亦可以百數。恬音甜。愉音俞。)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次聖人者,謂之賢人。賢,善也,才德之稱。法,效也。則,式也。天地之道,天圓地方,天高地濃,天復地載,天動地靜。乾為天,乾者健也;坤為地,坤者順也。君子之自強不息,安時處順,能復能載,能包能容,可方可圓,可動可靜,是皆效法天地之道。)象似日月,(象,放也。似,肖也。日為陽精,月為陰精,月以夜見,日以晝明,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日去則死,日來則生,故賢人象似之。)辨列星辰,(辨,別也。列,分解也。


二十八宿為星之經,金木水火土為星之緯,經有度數之常,緯有進退之變,日月所會謂之辰,辰有十二謂之次,會當朔晦之期,次定四方之位,故賢人辨列之。)逆從陰陽,(逆,反也。從,順也。陽主生,陰主死,陽主長,陰主消,陽主升,陰主降,升者其數順,降者其數逆,然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盛衰不可不辨也,故賢人逆從之。)分別四時,(四時義見下章。)將從上古,合約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將,隨也。極,盡也。賢人從道於上古,故亦可益壽,而但有窮盡耳。嗚呼!人操必化之器,托不停之運,烏飛兔走,誰其免之?獨怪夫貪得者忘殆,自棄者失時,時其有止也,若之何?蓋不知時命耳,彼賢人者則不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3-7 15:00:54 | 只看該作者

四、四氣調神


(素問四氣調神論)
 

春三月,此謂發陳,(發,啟也。陳,故也。春陽上升,發育庶物,啟故從新,故曰發陳。)


天地俱生,萬物以榮,(萬象更新也。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廣,大也。所以布發生之氣也。)


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緩,和緩也。舉動和緩以應春氣,則神定而志生,是即所以使也。後彼此。)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皆所以養發生之德也。故君子於啟蟄不殺,方長不折。予,與同。)


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四時之令,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凡此應春氣者,正所以養生氣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逆,不順也。奉,承也。肝屬木,王於春。春失所養,故傷肝,肝傷則心火失其所生。故當夏令則火有不足,而寒水侮之,因為寒變。寒變者,變熱為寒也。春生既逆,承生氣而夏長者少矣。)


夏三月,此謂蕃秀,(蕃,茂也。陽王已極,萬物俱盛,故曰蕃秀。蕃音煩。)


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歲氣陰陽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氣交。斯時也,陽氣生長於前,陰氣收成於後,故萬物華實。)


夜臥早起,無厭於日,(起臥同於春時,不宜藏也。無厭於長日,氣不宜惰也。)


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長夏火土用事,怒則肝氣易逆,脾土易傷,故欲使志無怒,則華英成秀。華英,言神氣也。)


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夏氣欲其疏泄,泄則膚腠宣通,故若所愛在外。)


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凡此應夏氣者,正所以養長氣也。長,上聲。)


逆之則傷心,秋為?瘧,奉收者少,(心屬火,王於夏。夏失所養,故傷心,心傷則暑氣乘之,至秋而金氣收斂,暑邪內郁,於是陰欲入而陽拒之,故為寒,火欲出而陰束之,故為熱,金火相爭,故寒熱往來而為?瘧。夏長既逆,承長氣而秋收者少矣。?音皆。)


冬至重病。(火病者畏水也。)


秋三月,此謂容平,(陰升陽降,大火西行,秋容平定,故曰容平。)


天氣以急,地氣以明,(風氣勁疾曰急。物色清肅曰明。)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避初寒,早起以從新爽。)


使志安寧,以緩秋刑,(陽和日退,陰寒日生,故欲神志安寧,以避肅殺之氣。)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皆所以順秋氣,欲使肺金清淨也。)


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凡此應秋氣者,正所以養收氣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肺屬金,王於秋。秋失所養,故傷肺,肺傷則腎水失其所生,故當冬令而為腎虛飧泄。飧泄者,水穀不分而為寒泄也。秋收既逆,承收氣而冬藏者少矣。飧音孫。)


冬三月,此謂閉藏,(陽氣藏伏,閉塞成冬也。)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坼,裂也。天地閉塞,故不可煩擾以泄陽氣。)


坼音策。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所以避寒也。)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皆所以法冬令,欲其自重,無妄動也。)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去寒就溫。所以養陽,無使泄奪,所以養氣。亟,數也。?真氏曰:冬氣閉藏不密,溫暖無霜雪,則來年陽氣無力,五穀不登;人身亦是如此,靜時紛擾,則動時安能中節?故周子以主靜為本,程子以主敬為本,其理一也。亟,棘、器二音。)


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凡此應冬氣者,正所以養臟氣也。)


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腎屬水,王於冬。冬失所養,故傷腎,腎傷則肝木失其所生,肝主筋,故當春令而筋病為痿。陽欲藏,故冬不能藏,則陽虛為厥。冬藏既逆,承臟氣而春生者少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3-7 15:45:51 | 只看該作者

五、天氣清靜藏德不止聖人從之故無奇病


(素問四氣調神論)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天之氣,至清靜、至光明者也,人稟此氣而生,故特言之,以明人之本質亦猶是也。)


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德不露,故曰藏德。健運不息,故曰不止。惟其藏德,故應用無窮,惟其健運,故萬古不下,天道無為故無不為,天猶若此,可以修身之士而不知所藏德乎?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惟天藏德,不自為用,故日往月來,寒往暑來,以成陰陽造化之道。設使天不藏德,自專其明,是大明見則小明滅,日月之光隱矣,晝夜寒暑之令廢,而陰陽失其和矣 此所以大明之德不可不藏也。所喻之意,蓋謂人之本元不固,發越於外而空竅疏,則邪得乘虛而害之矣。?空,孔同。)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若天氣自用,必孤陽上亢,而閉塞乎陰氣,則地氣隔絕,而冒蔽乎光明矣。)


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霧者云之類,露者雨之類。陰陽應象大論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若上下痞隔,則地氣不升,而雲霧不得精於上,天氣不降,而白露不得應於下,是即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之謂也。吳氏曰:人身膻中之氣,猶雲霧也。膻中氣化則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若膻中之氣不化,則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失降下之令,猶之白露不降矣。)


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獨陽不生,獨陰不成,若上下不交,則陰陽乖而生道息,不能表見於萬物之命,故生化不施,不施則名木先應,故多死。)


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 不榮。(惡氣不發,濁氣不散也。風雨不節,氣候乖亂也。白露不下,陰精不降也。氣交若此,則草木之類,皆當抑菀枯?而不榮矣。菀,郁同。?音稿。)


賊風數至,豪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央,中半也。陰陽既失其和,則賊風豪雨,數為殘害。天地四時,不保其常,是皆與道相違,故凡稟化生氣數者,皆不得其半而絕滅矣。數音朔。)


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從,順也。唯聖人者,順承乎天,故能存神葆真以從其藏,純亦不已以從其健、知乾坤不用坎離代之之義,以從其不自明,察地天之交泰,水火之既濟,以從其陰陽之升降,是聖人之體藏乎天,故身無奇病,而於萬物之理既無所失,此所以生氣不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3-8 12:57:27 | 只看該作者

六、四時陰陽從之則生逆之則死


(素問四氣調神論,前篇四氣調神,言四時相承之病,此言當時之病。)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一歲之氣,春夏為陽,秋冬為陰;春夏主生長,秋冬主收藏。春令屬木,肝膽應之。藏氣法時論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故逆春氣,則少陽之令不能生發,肝氣被郁,內變為病。此不言膽而止言肝者,以臟氣為主也。後彼此。)


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夏令屬火,心與小腸應之。藏氣法時論曰: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故逆夏氣,則太陽之令不長,而心虛內洞,諸陽之病生矣。)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秋令屬金,肺與大腸應之。藏氣法時論曰: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故逆秋氣,則太陰之令不收、而肺熱葉焦,為脹滿也。)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冬令屬水,腎與膀胱應之。藏氣法時論曰: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故逆冬氣,則少陰之令不藏,而腎氣獨沉。藏者藏於中,沉者沉於下。腎氣不蓄藏,則注泄沉寒等病生矣。)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生成之所由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夫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聖人春夏則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則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此陽氣,以致秋冬,多患瘧瀉,此陰勝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欲過熱,傷此陰氣,以致春夏,多患火證,此陽勝之為病也。善養生者,宜切佩之!)


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能順陰陽之性,則能沉浮於生長之門矣。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知守其門,則聖人之能事也。)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陰陽之理,陽為始,陰為終。四時之序,春為始,冬為終。死生之道,分言之,則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合言之,則陰陽和者生,陰陽離者死。故為萬物之始終,死生之本也。)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苛音呵,殘虐也。)


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聖人與道無違,故能行之;愚者信道不篤,故但佩服而已。夫既佩之,已匪無悟,而尚稱為愚;今有並陰陽不知而曰醫者,又何如其人哉?!老子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正此謂也。)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陰陽即道,道即陰陽,從道則生,何者不治?逆道則死,何者不亂?若反順為逆,則陰陽內外,皆相格拒。內格者,逆天者也。世有逆天而能生者,吾未之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3-8 12:58:09 | 只看該作者

七、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問四氣調神論 連前篇)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此承前篇而言聖人預防之道,治於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見其安不忘危也。)


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渴而穿井,無及於飲,斗而鑄兵,無濟於戰,誠哉晚矣,而病不早為之計者,亦猶是也。觀扁鵲之初見齊桓侯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後五日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將深。又五日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而桓侯俱不能用。再後五日復見,扁鵲望顏而退走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矣。後五日桓侯疾作,使人召扁鵲,而扁鵲已去,桓侯遂死。夫桓侯不早用扁鵲之言,及其病深而後召之,是即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也。故在聖人則常用意於未病未亂之先,所以災禍不侵,身命可保。今之人多見病勢已成,猶然隱諱,及至於不可為,則雖以扁鵲之神,亦云無奈之何,而醫非扁鵲,又將若之何哉?嗟夫!禍始於微,危因於易,能預此者,謂之治未病,不能預此者,謂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謹於微而已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3-8 13:06:30 | 只看該作者

二卷


陰陽類


【一、陰陽應象】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


萬物之綱紀,(大曰綱,小曰紀,總之為綱,周之為紀,物無巨細,莫不由之,故為萬物之綱紀。王氏曰,滋生之用也,陽與之正氣以生,陰為之主持以立者,亦是。)


變化之父母,(天元紀大論曰: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朱子曰: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陰可變為陽,陽可化為陰。然而變化雖多,無非陰陽之所生,故為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生殺之道,陰陽而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 凡日從冬至以後,自南而北謂之來,來則春為陽始,夏為陽盛,陽始則溫,溫則生物,陽盛則熱,熱則長物;日從夏至以後,自北而南謂之去,去則秋為陰始,冬為陰盛,陰始則涼,涼則收物,陰盛則寒,寒則藏物,此陰陽生殺之道也。然如下文曰: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則陽亦能殺,陰亦能長矣。六節藏象論曰:生之本,本於陰陽。則陰亦能生矣。故生於陽者,陰能殺之,生於陰者,陽能殺之,萬物死生,皆由乎此,故謂之本始。本,根本也。始,終始也。)


神明之府也,(神,變化不測也。明,三光著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於陰陽,故陰陽為神明之府,此自首節陰陽二字,一貫至此,義當聯玩。天元紀大論亦有以上數句,見運氣類第三。)


治病必求於本。(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裡,或為寒,或為熱,或感於五運六氣,或傷於臟腑經絡,皆不外陰陽二氣,必有所本。故或本於陰,或本於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知病所從生,知亂所由起,而直取之,是為得一之道。譬之伐木而引其柢,則千枝萬葉,莫得弗從矣。倘但知見病治病,而不求其致病之因,則流散無窮,此許學士所謂廣絡原野,以冀一人之獲,誠哉疏矣。)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陽體象,大小不同,形氣生成,不積不濃,故必積陽至大而為天,積陰至濃而為地。)


陰靜陽躁,(陰性柔,陽性剛也。)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此即四象之義,陽生陰長,言陽中之陽陰也;陽殺陰藏,言陰中之陰陽也。蓋陽不獨立,必得陰而後成,如發生賴於陽和,而長養由乎雨露,是陽生陰長也;陰不自專,必因陽而後行,如閉藏因於寒冽,而肅殺出乎風霜,是陽殺陰藏也。此於對待之中,而復有互藏之道,所謂獨陽不生,獨陰不成也。如天元紀大論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實同此義。詳運氣類三,所當互考。一曰:陽之和者為發生,陰之和者為成實,故曰陽生陰長。陽之亢者為焦枯,陰之凝者為固閉,故曰陽殺陰藏。此以陰陽之淑慝言,於義亦通。)


陽化氣,陰成形。(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寒陽熱,乃陰陽之正氣。寒極生熱,陰變為陽也;熱極生寒,陽變為陰也。邵子曰: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此周易老變而少不變之義。如人傷於寒,則病為熱,本寒而變熱也;內熱已極,而反寒栗,本熱而變寒也。故陰陽之理,極則必變。)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寒氣凝滯,故生濁陰。熱氣升散,故生清陽。)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濁氣在上,則生?脹。(清陽主升,陽衰於下而不能升,故為飧泄;濁陰主降,陰滯於上而不能降,故為 脹。飧泄,完穀而泄也。?脹,胸膈滿也。飧音孫。?音嗔。)


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作,為也。此字,承上文治病必求其本以下而言。如陰云長,陽云殺,寒生熱,熱生寒,清在下,濁在上,皆陰陽之反作,病之逆從也。順則為從,反則為逆,逆從雖殊,皆有其本,故必求其本而治之。)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


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此下言陰陽精氣之升降,以見天人一理也。天地者,陰陽之形體也。云雨者,天地之精氣也。陰在下者為精,精者水也,精升則化為氣,云因雨而出也;陽在上者為氣,氣者云也,氣降則化為精,雨由云而生也。自下而上者,地交於天也,故地氣上為云,又曰云出天氣;自上而下者,天交於地也,故天氣下為雨,又曰雨出地氣。六微旨大論曰: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可見天地之升降者,謂之云雨;人身之升降者,謂之精氣。天人一理,此其為最也。氣水同類詳義,有按在後第四章,所當參閱。)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也。上竅七,謂耳目口鼻。下竅二,謂前後二陰。)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腠理,肌表也。陽發散於皮膚,故清陽歸之。陰受氣於五臟,故濁陰走之。腠音湊。)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四肢為諸陽之本,故清陽實之。六腑傳化水穀,故濁陰歸之。)


水為陰,火為陽,(水潤下而寒,故為陰。火炎上而熱,故為陽。水火者,即陰陽之征兆;陰陽者,即水火之性情。凡天地萬物之氣,無往而非水火之運用,故天以日月為水火,易以坎離為水火,醫以心腎為水火,丹以精氣為水火。夫腎者水也,水中生氣,即真火也;心者火也,火中生液,即真水也。水火互藏,乃至道之所在,醫家首宜省察。)


陽為氣,陰為味。(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而降,故為陰。此以藥食氣味言也。)味歸形,形歸氣,(歸,依投也。五味生精血以成形,故味歸於形。形之存亡,由氣之聚散,故形歸於氣。)


氣歸精,(氣者,真氣也,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人身精血,由氣而化,故氣歸於精。)


精歸化。(精者,坎水也,天一生水,為五行之最先。故物之初生,其形皆水,由精以化氣,由氣以化神,是水為萬化之原,故精歸於化。)


精食氣,形食味,(食,如子食母乳之義。氣歸精,故精食氣。味歸形,故形食味。)


化生精,(萬物化生,必從精始,故化生精。前言精歸化者,言未化之前,由精為化也。此言化生精者,言既化之後,由化生精也。)


氣生形。(氣聚則形生,氣散則形死也。)味傷形,氣傷精,(味既歸形,而味有不節,必反傷形。氣既歸精,而氣有失調,必反傷精。)


精化為氣,(精化為氣,謂元氣由精而化也。)


珠玉集曰:水是三才之祖,精為元氣之根。


其義即此。


然上文既云氣歸精,是氣生精也;


而此又曰精化氣,是精生氣也。


二者似乎相反,而不知此正精氣互根之妙,以應上文天地云雨之義也。


夫陽化氣。


即云之類;


陰成形,即雨之類。


雨乃不生於地而降於天之云,氣歸精也。


云乃不出於天而升於地之氣,精化為氣也。


人身精氣,全是如此。


故氣聚則精盈,精盈則氣盛,精氣充而形自強矣。


帝所以先舉云雨為言者,正欲示人以精氣升降之如此耳。(氣傷於味。)


上文曰味傷形,則未有形傷而氣不傷者。(如云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之類,是皆味傷氣也。)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為陰故降,氣為陽故升。)


味濃者為陰,薄為陰之陽;


氣濃者為陽,薄為陽之陰。(此言氣味之陰陽,而陰陽之中,復各有陰陽也。味為陰矣,而濃者為純陰,薄者為陰中之陽;氣為陽矣,而濃者為純陽,薄者為陽中之陰。)


味濃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濃則發熱。(陰味下行,故味濃者能泄於下,薄者能通利;陽氣上行,故氣薄者能泄於表,濃者能發熱也。)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


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火,天地之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萬物之生,皆由陽氣。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過則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壯火散氣,故云食氣,猶言火食此氣也。少火生氣,故云食火,猶言氣食此火也。此雖承氣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則壯,壯則衰,自是如此,不特專言氣味者。)


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此言正味之陰陽也。辛散甘緩,故發肌表。酸收苦泄,故為吐瀉。?涌,?同。)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此下言陰陽偏勝之為病也。陰陽不和,則有勝有虧,故皆能為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太過所致。)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物極則變也。此即上文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之義。蓋陰陽之氣,水極則似火,火極則似水,陽盛則隔陰,陰盛則隔陽。故有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之辨,此而錯認,則死生反掌。重,平聲。)


寒傷形,熱傷氣。(寒為陰,形亦屬陰,寒則形消故傷形。熱為陽,氣亦屬陽,熱則氣散故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氣欲利,故傷之則痛。形有質,故傷之則腫。)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氣先病而後及於形,因氣傷形也。形先病而後及於氣,因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風勝者,為振掉搖動之病,即醫和云風淫末疾之類。)


熱勝則腫,(熱勝者,為丹毒癰腫之病,即醫和云陽淫熱疾之類。)


燥勝則干,(燥勝者,為津液枯涸、內外干澀之病。)


寒勝則浮,(寒勝者陽氣不行,為脹滿浮虛之病,即醫和云陰淫寒疾之類。)


濕勝則濡瀉。(脾惡濕而喜燥,濕勝者必侵脾胃,為水穀不分濡瀉之病,即醫和云雨淫腹疾之類。濡音如,濕滯也。)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四時者,春夏秋冬。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合而言之,則春屬木而主生,其化以風;夏屬火而主長,其化以暑;長夏屬土而主化,其化以濕;秋屬金而主收,其化以燥;冬屬水而主藏,其化以寒。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此言寒暑燥濕風者,即五行之化也。五營運等論言寒暑燥濕風火者,是為六氣也。)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五臟者,心肺肝脾腎也。五氣者,五臟之氣也。由五氣以生五志。如本論及五營運大論,俱言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天元紀大論亦以悲作思。)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傷內故傷氣,寒暑傷外故傷形。舉喜怒言,則悲憂恐同矣。舉寒暑言,則燥濕風同矣。上文言寒傷形、熱傷氣,與此二句似乎不同,蓋彼以陰陽分形氣,此以內外分形氣也。)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氣為陽,血為陰。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則肝氣逆而血亂,故傷陰。暴喜則心氣緩而神逸,故傷陽。如行針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亦各從其類也。)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逆也。言寒暑喜怒之氣,暴逆於上,則陽獨實,故滿脈。陽亢則陰離,故去形。此孤陽之象也。脈經曰:諸浮脈無根者死。有表無裡者死。其斯之謂。)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固,堅也。)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重者,重疊之義,謂當陰時而復感寒,陽時而復感熱,或以天之熱氣傷人陽分,天之寒氣傷人陰分,皆謂之重。蓋陰陽之道,同氣相求,故陽傷於陽,陰傷於陰;然而重陽必變為陰證,重陰必變為陽證,如以熱水沐浴身反涼,涼水沐浴身反熱,因小可以喻大,下文八句,即其征驗。此與上文重寒則熱、寒極生熱,義相上下,所當互求。重,平聲。)


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傷於寒者,以類相求,其氣入腎,其寒侵骨。其即病者,為直中陰經之傷寒;不即病者,至春夏則陽氣發越,營氣漸虛,所藏寒毒,外合陽邪而變為溫病。然其多從足太陽始者,正以腎與膀胱為表裡,受於陰而發於陽也。愚按:傷寒溫疫,多起於冬不藏精,及辛苦飢餓之人。蓋冬不藏精,則邪能深入,而辛苦之人,其身常暖,其衣常薄,暖時竅開,薄時忍寒,兼以飢餓勞倦,致傷中氣,則寒邪易入,待春而發,此所以大荒之後,必有大疫,正為此也。但此輩疫氣既盛,勢必傳染,又必於虛者先受其氣,則有不必冬寒而病者矣。避之之法,必節欲節勞,仍勿忍飢而近其氣,自可無慮。)


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春傷於風,木氣通於肝膽,即病者乃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連於夏,脾土當令,木邪相侮,變為飧泄也。飧音孫,完穀而泄也。)


夏傷於暑,秋必?瘧;(夏傷於暑,金氣受邪,即病者乃為暑證,若不即病而暑汗不出,延至於秋,新涼外束,邪鬱成熱,金火相拒,寒熱交爭,故病為?瘧。?音皆。)


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夏秋之交,土金用事,秋傷於濕,其即病者,濕氣通脾,故為濡泄等證,若不即病,而濕蓄金藏,久之變熱,至冬則外寒內熱,相搏乘肺,病為咳嗽。生氣通天論亦云:秋傷於濕,上逆而咳。按此四節,春夏以木火傷人而病反寒,秋冬以寒濕傷人而病反熱,是即上文重陰必陽、重陽必陰之義。)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覆物,故在上。地載物,故在下。五運行大論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以司天在泉言,見運氣類四。)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陽為氣為男,陰為血為女。)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陽左而升,陰右而降。五營運大論曰: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之類。以司天在泉左右間氣言,見同前。)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征,證也。兆,見也。陰陽不可見,水火即其證而可見也。)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能始者,能為變化生成之元始也,能始則能終矣。)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陰性靜,故為陽之守;陽性動,故為陰之使。守者守於中,使者運於外。以法象言,則地守於中,天運於外;以人倫言,則妻守於中,夫運於外;以氣血言,則營守於中,衛運於外。故朱子曰:陽以陰為基,陰以陽為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3-8 13:18:10 | 只看該作者

二、法陰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帝曰:法陰陽奈何?(法,則也,以辨病之陰陽也。)


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仰,汗不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陽勝者火盛,故身熱。陽盛者表實,故腠理閉。陽實於胸,則喘粗不得臥,故為仰。汗閉於外,則熱鬱於內,故齒干。陽極則傷陰,故以煩冤腹滿死。陰竭者,得冬之助,猶可支持;遇夏之熱,不能耐受矣。冤,鬱而亂也。腠音湊。俯,?同。能,耐同。)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陰勝則陽衰,故身寒。陽衰則表不固,故汗出而身冷。栗,戰栗也。厥,厥逆也。陰極者,陽竭於中,故腹滿而死。陽衰者,喜暖惡寒,故能夏不能冬也。脈要精微論亦曰: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見脈色二十一。)


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更勝,迭為勝負也,即陰勝陽病、陽勝陰病之義。形言陰陽之病形,能言氣令之耐受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帝以陰陽為病俱能死,故問調和二者之道。)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上文言陰陽之變病,此言死生之本原也。七為少陽之數,八為少陰之數。七損者言陽消之漸,八益者言陰長之由也。夫陰陽者,生殺之本始也。生從乎陽,陽不宜消也;死從乎陰,陰不宜長也。使能知七損八益之道,而得其消長之幾,則陰陽之柄,把握在我,故二者可調,否則未央而衰矣。愚按:陰陽二氣,形莫大乎天地,明莫著乎日月。雖天地為對待之體,而地在天中,順天之化;日月為對待之象,而月得日光,賴日以明。此陰陽之征兆,陰必以陽為主也。故陽長則陰消,陽退則陰進,陽來則物生,陽去則物死,所以陰邪之進退,皆由乎陽氣之盛衰耳。故生氣通天等論皆專重陽氣,其義可知。又華元化曰: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陰常宜損,陽常宜盈。順陽者多長生,順陰者多消滅。中和集曰:大修行人,分陰未盡則不仙;一切常人,分陽未盡則不死。亦皆以陽氣為言。可見死生之本,全在陽氣。故周易三百八十四爻,皆卷卷於扶陽抑陰者,蓋恐其自消而剝,自剝而盡,而生道不幾乎息矣。觀聖賢慮始之心,相符若此,則本篇損益大義,又安能外乎是哉?一曰:七損八益者,乃互言陰陽消長之理,欲知所預防也。如上古天真論云,女得七數,男得八數。使能知七之所以損,則女可預防其損而益自在也;能知八之所以益,則男可常守其益而損無涉也。陰陽皆有損益,能知所預,則二者何不可調哉?此說亦通。按啟玄子注此,謂女為陰七可損,則海滿而血自下,男為陽八宜益,交會而精泄,以用字解為房事。然經血宜調,非可言損,交會精泄,何以言益?故馬氏因之而注為采取之說,豈此論專為男而不為女耶?矧褻狎之訓,亦豈神聖正大之意哉?)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陰,真陰也。四十之後,精氣日衰,陰減其半矣。然此言常人之大較,至若彭殤椿菌,稟賦不齊,而太極國中,則又各有其局象。愚按:真陰之義,即天一也,即坎水也,丹家謂之元精。道書曰:涕唾精津汗血液,七般靈物總屬陰。又曰:四大一身皆屬陰,不知何物是陽精?此陽精二字,專指神氣為言,謂神必由精而生也。又鐘呂集曰:真氣為陽,真水為陰。)


陽藏水中,陰藏氣中。


氣主於升,氣中有真水;


水主於降,水中有真氣。


真水乃真陰也,真氣乃真陽也。


凡此之說,皆深得陰陽之精義。


試以人之陽事驗之,夫施而泄者,陰之精也,堅而熱者,陽之氣也,精去而陽痿,則陰之為陽,尤易見也。


此即陰氣自半之謂。


故本神篇曰: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由此觀之,可見真陰者,即真陽之本也。


夫水火皆宅於命門,拆之則二,合之則一,造化由此而生,萬物由此而出。


其在人身,為性命之根柢,為臟腑之化原。


故許叔微云:補脾不若補腎。


誠獨見之玄談,醫家之宗旨也。


後世有以苦寒為補陰者,伐陰者也,害莫甚矣,不可不為深察。


起居衰矣。(真陰已半,所以衰也。)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今精血漸衰,故體重而耳目不聰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陰痿,陽不舉也。陰氣內虧,故九竅不利。陰虛則陽無所歸而氣浮於上,故上實下虛而涕泣俱出。)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知,謂知損益之道。)


故同出而名異耳。(同出者,人生同此陰陽也。而知與不知,則智愚之名異矣。)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智者所見,皆合於道,故察同。愚者聞道則笑,而各是其是,故察異。)


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愚者失之,智者得之也。)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此智者有餘之征驗。)


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之能,(無為者,天地之道也。恬?者,自然之樂也。老子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夫自然而然者,即恬 無為之道也。莊子曰: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芒乎芴乎而無從出乎?芴乎芒乎而無有象乎?萬物職職,皆從無為殖。故曰天地無為也,而無不為也,人也孰能得無為哉?二子之言,皆本乎此。能者,如關尹子所謂惟有道之士能為之,亦能能之而不為之之義。)


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從欲,如孔子之從心所欲也。快志,如莊子之樂全得志也。虛無之守,守無為之道也。故欲無不從,志無不快,壽命可以無窮,而與天地同其終矣。愚按:聖人之道,惟聖人能之,人非生知,誠未能也。然而效法聖賢,則在明哲之所必不容己者,欲得其門,當自養心保身始。故但能於動中藏靜,忙裡偷閑,致遠鉤深,庶乎近矣。)


觀譚景升曰:明鏡無心,無物不照,昊天無心,萬象自馳;行師無狀,敵不敢欺;至人無慮,元精自歸。


能師於無者,無所不之。


故鏡以察物,物去而鏡自鏡;


心以應事,事去而心自心。


此養心之道也。


南華經曰:知道者,必達於理;


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


故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


淮南子曰:得道之士,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 伸卷舒,於物推移,故萬舉而不陷。


所以貴聖人者,以其能龍變也,此保身之道也。


知此二者,則躋聖功夫,必有能因學而至者矣。


又恬?虛無義,見攝生類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3-8 13:19:11 | 只看該作者

三、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岐伯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天為陽,西北陰方,故天不足西北。地為陰,東南陽方,故地不滿東南。日月星辰,天之四象,猶人之有耳目口鼻,故耳目之左明於右,以陽勝於東南也。水火土石,地之四體,猶人之有皮肉筋骨,故手足之右強於左,以陰強於西北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並,聚也。天地之道,東升西降,升者為陽,降者為陰。陽氣生於子中,極於午中,從左升而並於上,故耳目之明亦在左,而左之手足不便也。陰氣生於午中,極於子中,從右降而並於下,故手足之強亦在右,而右之耳目不聰也。)


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俱,兼上下而言也。夫邪之所湊,必因其虛。故在上則右者甚,在下則左者甚。蓋以天之陽不全於上之右,地之陰不全於下之左,故邪得居之而病獨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3-8 13:21:29 | 只看該作者

四、天精地形氣通於人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裡,(五行精氣,成象於天,則為七政二十八宿,以定天之度;布位於地,則為山川河海,以成地之形。惟天有精,故八節之紀正;惟地有形,故五方之裡分。紀,考記也。裡,道裡也。)


故能為萬物之父母。(乾知大始,坤作成物,陽以化氣,陰以成形,陰陽合德,變化見矣,故天地為萬物之父母。)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陽升陰降也。)


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神明者,陰陽之情狀也。天地動靜,陰陽往來,即神明之綱紀也。易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 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者。是皆神明綱紀之義。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一陰一陽,互為進退,故消長無窮,終而復始。)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清陽在上,故頭配天以養其清。濁陰在下,故足象地以養其靜。五氣營運於中,故五臟傍人事以養其和。此雖以頭足五臟為言,而實謂上中下,無非法於天地人也。)


天氣通於肺,地氣通於嗌,(天氣,清氣也,謂呼吸之氣。地氣,濁氣也,謂飲食之氣。清氣通於五臟,由喉而先入肺。濁氣通於六腑,由嗌而先入胃。嗌,咽也。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太陰陽明論曰: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其義皆同。嗌音益。)


風氣通於肝,風為木氣,肝為木臟,同氣相求,故通於肝。


上文二句,總言天地陰陽通於人;


此下四句,分言五行氣候通於人。(此詳言天氣通肺,以及於五臟者也。)


雷氣通於心,(雷為火氣,心為火臟,故相通。)


穀氣通於脾,(山谷土氣,脾為土臟,故相通。)


雨氣通於腎。(雨為水氣,腎為水臟,故相通。)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六經者,三陰三陽也,周流氣血,故為人之川。腸胃者,盛受水穀,故為人之海。此詳言地氣通於嗌也。)


九竅為水注之氣。(上七竅,下二竅,是為九竅。水注之氣,言水氣之注也,如目之淚,鼻之涕,口之津,二陰之尿穢皆是也。雖耳若無水,而耳中津氣濕而成垢,是即水氣所致。氣至水必至,水至氣必至,故言水注之氣。愚按:陰陽合一之妙,於氣水而見之矣。夫氣者陽也,氣主升;水者陰也,水主降。然水中藏氣,水即氣也;氣中藏水,氣即水也。升降雖分陰陽,氣水實為同類。何也?請以釜觀,得其象矣。夫水在釜中,下得陽火則水干,非水干也,水化氣而去也;上加復固則水生,非水生也,氣化水而流也。故無水則氣從何來?無氣則水從何至?水氣一體,於斯見矣。而人之精氣亦猶是也,故言氣注之水亦可,言水注之氣亦可;然不曰氣注之水,而曰水注之氣者,至哉妙哉!此神聖發微之妙,於顛倒中而見其真矣。)


以天地為之陰陽,(此重申上文,言賢人之養身,皆法乎天地之陰陽,如天氣地氣、風雷穀雨、川海九竅之類皆是也。)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出於陽而本於陰,故以天地之雨名之。雨即人之汗,汗即天之雨,皆陰精之所化。知雨之為義,則可與言汗矣。)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氣本屬陽,陽勝則氣急,故以天地之疾風名之。知陰陽之權衡,動靜之承制,則可與言氣矣。)


暴氣象雷,(天有雷霆,火鬱之發也;人有剛暴,怒氣之逆也。故語曰雷霆之怒。)


逆氣象陽。(天地之氣,升降和則不逆矣。天不降,地不升,則陽亢於上,人之氣逆亦猶此也。)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上文言人之陰陽,無不合乎天地,故賢人者必法天以治身。設不知此,而反天之紀,逆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此理字與前五裡之裡不同,蓋彼言廣輿之裡,此言理氣之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3-8 13:23:32 | 只看該作者

五、陰陽之中復有陰陽


(素問金匱真言論)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故曰,引辭也。既言陰矣,而陰中又有陰;既言陽矣,而陽中又有陽。此陰陽之道,所以無窮,有如下文云者。)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


陰中之陽也。(一日之氣,自卯時日出地上為晝,天之陽也;自酉時日入地中為夜,天之陰也。然於陰陽之中,復有陰陽,如午前為陽中之陽,午後則陽中之陰也;子前為陰中之陰,子後為陰中之陽也。故以一日分為四時,則子午當二至之中,卯酉當二分之令;日出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也。)


故人亦應之。(人之陰陽,亦與一日四時之氣同。故子後則氣升,午後則氣降,子後則陽盛,午後則陽衰矣。)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以表裡言。)


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以前後言。)


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五臟屬裡,藏精氣而不瀉,故為陰。六腑屬表,傳化物而不藏,故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


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此舉一歲之候,以明病治之陰陽也。冬氣伏藏故在陰,夏氣發越故在陽。春病在陰者,以春陽尚微而余陰尚盛也。秋病在陽者,以秋陰尚微而余陽尚盛也。必當體察氣宜,庶無誤治。此雖以四時針石言,而凡藥食之類,無不皆然,不可不為詳察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人身背腹陰陽,議論不一。有言前陽後陰者,如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是也。有言前陰後陽者,如此節所謂背為陽、腹為陰是也。似乎相左。觀邵子曰:天之陽在南,陰在北;地之陰在南,陽在北。天陽在南,故日處之;地剛在北,故山處之。所以地高西北,天高東南。然則老子所言,言天之象,故人之耳目口鼻動於前,所以應天陽面南也。本經所言,言地之象,故人之脊膂肩背峙於後,所以應地剛居北也。矧以形體言之,本為地象,故背為陽,腹為陰,而陽經行於背,陰經行於腹也。天地陰陽之道,當考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圓圖象天,陽在東南,方圖象地,陽在西北,其義最精,燎然可見。又如人之五臟,何以心肺為背之陽,肝脾腎為腹之陰?蓋心肺居於膈上,連近於背,故為背之二陽臟;肝脾腎居於膈下,藏載於腹,故為腹之三陰臟。然陽中又分陰陽,則心象人之日,故曰牡臟,為陽中之陽。肺象人之天,天象玄而不自明。朱子曰:天之無星空處謂之辰。故天體雖陽,而實包藏陰德,較乎日之純陽者,似為有間。故肺曰牝臟,為陽中之陰。若陰中又分陰陽,則腎屬人之水,故曰牝臟,陰中之陰也。肝屬人之木,木火同氣,故曰牡臟,陰中之陽也,脾屬人之土,其體象地,故曰牝臟,為陰中之至陰也。)


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雌雄,即牝牡之謂。輸應,轉輸相應也。此總結上文以人應天之義。地即天中之物,言天則地在其中矣。牝牡義,見針刺類十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3-8 13:27:21 | 只看該作者

三卷


藏象類


【一、十二官】


(素問靈蘭秘典論?全)


黃帝問曰:愿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臟,藏也。六臟六腑,總為十二。分言之,則陽為腑,陰為臟;合言之,則皆可稱臟,猶言庫藏之藏,所以藏物者。如宣明五氣篇曰,心藏神、肺藏魄之類是也。相使者,輔相臣使之謂。貴賤者,君臣上下之分。藏,去聲。)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為一身之君主,稟虛靈而含造化,具一理以應萬幾,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肺與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猶之宰輔,故稱相傅之官。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故曰治節出焉。節,制也。相,去聲。)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屬風木,性動而急,故為將軍之官。木主發生,故為謀慮所出。)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稟剛果之氣,故為中正之官,而決斷所出。膽附於肝,相為表裡,肝氣雖強,非膽不斷。肝膽相濟,勇敢乃成。故奇病論曰: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在上焦,亦名上氣海,為宗氣所積之處,主奉行君相之令而布施氣化,故為臣使之官。行針篇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膻中為二陽臟所居,故喜樂出焉。按十二經表裡,有心包絡而無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為心之護衛。脹論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正合心包臣使之義,意者其即指此歟?膻,唐坦切。)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主運化,胃司受納,通主水穀,故皆為倉廩之官。五味入胃,由脾布散,故曰五味出焉。?刺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見運氣類四十三。)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大腸居小腸之下,主出糟粕,故為腸胃變化之傳道。)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穀而釐清濁,水液由此而滲於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伎,技同。腎屬水而藏精,精為有形之本,精盛形成則作用強,故為作強之官。水能化生萬物,精妙莫測,故曰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決,通也。瀆,水道也。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故曰決瀆之官。)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歸,是同都會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津液之入者為水,水之化者由氣,有化而入,而後有出,是謂氣化則能出矣。營衛生會篇曰:水穀俱下而成下焦,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正此謂也。然氣化之原,居丹田之間,是名下氣海,天一元氣,化生於此。元氣足則運化有常,水道自利,所以氣為水母。知氣化能出之旨,則治水之道,思過半矣。氣化大義,又見三焦胞絡命門辨及膀胱圖注中。)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失則氣不相使而災害至矣。)


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心主明則十二官皆安,所以不殆。能推養生之道,以及齊家治國平天下,未有不大昌者矣。)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心不明則神無所主,而臟腑相使之道閉塞不通,故自君主而下。無不失職,所以十二藏皆危,而不免於殃也。身且不免,況於天下乎?重言戒之者,甚言心君之不可不明也。)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至道之大,其原甚微,及其變化,則有莫測,人能見其多,而不能見其少,安得知原者相與談是哉?!)


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孰者為良?(窘,窮也。瞿瞿,不審貌。閔閔,憂恤也。消者瞿瞿,孰知其要,謂十二官相失,則精神日消,瞿瞿然莫審其故,誠哉窘矣,然所致之由,果孰得而知其要也?閔閔之當,孰者為良,謂能憂人之憂而恤人之危者,又孰知以當其明哲之良哉?蓋甚言知道之少也。氣交變大論作肖者瞿瞿,其義稍異,見運氣類十一。瞿音劬。)


恍惚之數,生於毫厘,(恍惚者,無形之始。毫厘者,有象之初。即至道在微之征也。)


毫厘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毫厘者,度量之所起也。千之萬之者,積而不已,而形制益多也。喻言大必由於小,著必始於微,是以變化雖多,原則一耳。故但能知一。則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則無一之能知也。正以見人之安危休咎,亦惟心君為之原耳。)


黃帝曰:善哉。


余聞精光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


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洗心曰齋,遠欲曰戒。蓋深敬大道,而示人以珍重之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3-8 13:29:22 | 只看該作者

二、藏象


(《素問‧六節藏象論》)


帝曰:藏象何如?(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心為君主而屬陽,陽主生,萬物系之以存亡,故曰生之本。心藏神,神明由之以變化,故曰神之變。心主血脈,血足則面容光彩,脈絡滿盈,故曰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心屬火,以陽藏而通於夏氣,故為陽中之太陽。)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諸氣皆主於肺,故曰氣之本。肺藏魄,故曰魄之處。肺主身之皮毛,故其華在毛,其充在皮。肺金以太陰之氣而居陽分,故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腎者,胃之關也,位居亥子,開竅二陰而司約束,故為主蟄封藏之本。腎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曰精之處也。發為血之余,精足則血足而發盛,故其華在發。腎之合骨也,故其充在骨。腎為陰臟,故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愚按:新校正言全元起本及《甲乙經》、《太素》,俱以肺作陽中之少陰,腎作陰中之太陰。蓋謂肺在十二經雖屬太陰,然陰在陽中,當為少陰也;腎在十二經雖屬少陰,然陰在陰中,當為太陰也。此說雖亦理也,然考之《刺禁論》云: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乃指心火肺金為父母也。父曰太陽,母曰太陰,自無不可;腎雖屬水而陽生於子,即曰少陰,於義亦當。此當仍以本經為正。)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人之運動,由乎筋力,運動過勞,筋必罷極。肝藏魂,故為魂之居。爪者筋之余,故其華在爪,其充在筋,肝屬木,位居東方,為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酸者木之味。蒼者木之色。木王於春,陽猶未盛,故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按:上文三臟,皆不言色味,而肝脾二臟獨言之,意必脫簡也。五臟色味,詳載《五營運大論》及《陰陽應象大論》等篇,見後五、六。罷音皮。)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此六者皆主盛受水穀,故同稱倉廩之本。營者水穀之精氣也,水穀貯於六腑,故為營之所居而皆名曰器,凡所以化糟粕轉五味者,皆由乎此也。粕音朴。)


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四白,唇之四際白肉也。唇者脾之榮。肌肉者脾之合。甘者土之味。黃者土之色也。脾以陰中之至陰而分王四季,故通於土氣。此雖若指脾為言,而實總結六腑者,皆倉廩之本,無非統於脾氣也,故曰此至陰之類。)


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五臟六腑,共為十一,稟賦不同,情志亦異,必資膽氣,庶得各成其用,故皆取決於膽也。愚按:五臟者,主藏精而不瀉,故五臟皆內實;六腑者,主化物而不藏,故六腑皆中虛。惟膽以中虛,故屬於腑;然藏而不瀉,又類乎臟。故足少陽為半表半裡之經,亦曰中正之官,又曰奇恆之府,所以能通達陰陽,而十一臟皆取決乎此也。然東垣曰:膽者少陽春升之氣,春氣升則萬化安。故膽氣春升,則余臟從之,所以十一臟皆取決於膽。其說亦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3-8 13:30:42 | 只看該作者

三、臟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靈樞‧本輸篇》)


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府。(此言臟腑各有所合,是為一表一裡。肺與大腸為表裡,故相合也。傳道之官義見前一。)


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府。(心與小腸為表裡,故相合也。受盛之義亦見前。)


肝合膽,膽者,中精之府。(肝與膽為表裡,故相合也。膽為中正之官,藏清淨之液,故曰中精之府。蓋以他府所盛者皆濁,而此獨清也。)


脾合胃,胃者,五穀之府。(脾與胃為表裡,而胃司受納,故為五穀之府。)


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腎與膀胱為表裡,而津液藏焉,故為津液之府。)


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少陽,三焦也。三焦之正脈指天,散於胸中,而腎脈亦上連於肺;三焦之下 屬於膀胱,而膀胱為腎之合,故三焦亦屬乎腎也。然三焦為中瀆之府,膀胱為津液之府,腎以水臟而領水府,理之當然,故腎得兼將兩臟。將,領也。兩臟,腑亦可以言臟也。《本藏篇》曰:腎合三焦膀胱。其義即此。)


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中瀆者,謂如川如瀆,源流皆出其中也。即水穀之入於口,出於便,自上而下,必歷三焦,故曰中瀆之府,水道出焉。膀胱受三焦之水,而當其疏泄之道,氣本相依,體同一類,故三焦下 出於委陽,並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也。然於十二臟之中,惟三焦獨大,諸臟無與匹者,故名曰是孤之府也。三焦下 義見經絡類十六。愚按:本篇之表裡相配者,肺合大腸皆金也,心合小腸皆火也,肝合膽皆木也,脾合胃皆土也,腎合膀胱皆水也;惟三焦者,雖為水瀆之府,而實總護諸陽,亦稱相火,是又水中之火府。故在本篇曰三焦屬膀胱,在《血氣形志篇》曰少陽與心主為表裡。蓋其在下者為陰,屬膀胱而合腎水;在上者為陽,合包絡而通心火。此三焦之所以際上極下,象同六合,而無所不包也。觀本篇六腑之別,極為明顯。以其皆有盛貯,因名為府;而三焦者曰中瀆之府,是孤之府,分明確有一府。蓋即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包羅諸臟,一腔之大府也。故有中瀆是孤之名,而亦有大府之形。《難經》謂其有名無形,誠一失也。是蓋譬之探囊以計物,而忘其囊之為物耳。遂致後世紛紛,無所憑據,有分為前後三焦者,有言為腎旁之脂者,即如東垣之明,亦以手三焦足三焦分而為二。夫以一三焦,尚云其無形,而諸論不一,又何三焦之多也?畫蛇添足,愈多愈失矣,後世之疑將焉釋哉?余因著有《三焦包絡命門辨》,以求正於後之君子焉。詳見《附翼》第三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3-8 13:33:35 | 只看該作者

四、五臟之應各有收受


(《素問‧金匱真言論》)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乎?(收受者,言同氣相求,各有所歸也。)


岐伯曰:有。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東為木王之方,肝為屬木之臟,故相通也。青者木之色。目者肝之竅。木之精氣,藏於肝曰魂。)


其病發驚駭,(風木之氣多振動,故病為驚駭。)


其味酸,其類草木,(酸者木之味。)


其畜雞,(《易》曰:巽為雞。東方木畜也。)


其穀麥,(麥成最早,故應東方春氣。《五常政大論》曰:其畜犬,其穀麻。)


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木之精氣,上為歲星。)


是以春氣在頭也,(木王春,春氣上升也。)


其音角,(木音曰角,其應春,其化丁壬巳亥。)


其數八,(河圖數,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肝主筋也。)


其臭臊。(臭,氣之總名也。臊為木氣所化。《禮月令》曰:其臭膻。膻與臊類。臭,許救、尺救二切。臊音騷。)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南為火王之方,心為屬火之臟,其氣相通。赤者火之色。耳者心之竅。火之精氣,藏於心曰神。《陰陽應象大論》曰:心在竅為舌,腎在竅為耳。可見舌本屬心,耳則兼乎心腎也。)


故病在五臟,(心為五臟之君主,心病則五臟應之。)


其味苦,其類火,(火之味苦。)


其畜羊,(《五常政大論》曰其畜馬,而此曰羊者,意謂午未俱屬南方耳。)


其穀黍,(黍之色赤,糯小米也。《五常政大論》曰其穀麥。)


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火之精氣,上為熒惑星。)


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心主血脈也。)


其音徵,(火音曰徵,其應夏,其化戊癸子午。)


其數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其臭焦。(焦為火氣所化。)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土王四季,位居中央,脾為屬土之臟,其氣相通。黃者土之色。口者脾之竅。土之精氣,藏於脾曰意。)


故病在舌本,(脾之脈連舌本,散舌下。)


其味甘,其類土,(土之味甘。)


其畜牛,(牛屬丑而色黃也。《易》曰坤為牛。)


其穀稷,(稷,小米也。粳者為稷,糯者為黍,為五穀之長,色黃屬土。)


其應四時,上為鎮星,(土之精氣,上為鎮星。)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脾主肌肉也。)


其音宮,(土音曰宮,其應長夏,其化甲己丑未。)


其數五,其臭香。(香為土氣所化。)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西為金王之方,肺為屬金之臟,其氣相通。白者金之色。鼻者肺之竅。金之精氣,藏於肺曰魄。)


故病在背,(肺在胸中,附於背也。)


其味辛,其類金(,金之味辛,)


其畜馬,(肺為乾象,《易》曰乾為馬。)


其穀稻,(稻堅而白,故屬金。)


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金之精氣,上為太白星。)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肺主皮毛也。)


其音商,(金音曰商,其應秋,其化乙庚卯酉。)


其數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其臭腥。(腥為金氣所化。)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北為水王之方,腎為屬水之臟,其氣相通。黑者水之色。二便者腎之竅。水之精氣,藏於腎曰志。)


故病在溪,(《氣穴論》曰:肉之大會為穀,肉之小會為溪。溪者,水所流注也,故病在溪。)


其味鹹,其類水,(水之味鹹。)


其畜彘,(彘,豬也。《易》曰坎為豕。彘音治。)


其穀豆,(菽也,黑者屬水。)


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水之精氣,上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腎主骨也。)


其音羽,(水音曰羽,其應冬,其化丙辛辰戌。)


其數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其臭腐。(腐為水氣所化。《禮月令》云其臭朽。朽與腐類。)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善診者,必能察此陰陽藏象之精微,而合於吾心,庶神理明而逆從變化無遁情矣。)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不得賢智而教之,適足以害道;不得真人而授之,適足以亂真。《氣交變大論》曰: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此之謂也。義詳運氣類十。)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3-8 13:51:56 | 只看該作者

五、四時陰陽外內之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臟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穀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其信然乎?(論理,講求也。列別,分辨也。端言經脈之發端,絡言支脈之橫絡。兩經交至謂之會,他經相貫謂之通。十二經之表裡,謂之六合。氣穴溪穀、分部逆從等義,如《經脈篇》及《氣穴》、《氣府》、《皮部》、《骨空》等論,各有詳載,而此篇所答,則惟四時五行藏象氣味之化,其他則散見各篇也。別,必列切。)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者天地之陽氣,東者日升之陽方,故陽生於春,春王於東,而東方生風。)


風生木,(風動則木榮也。)


木生酸,(《洪范》曰: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凡物之味酸者,皆木氣之所化。)


酸生肝,(酸先入肝也。)


肝生筋,(肝主筋也。)


筋生心,(木生火也。)


肝主目。(目者肝之官也。)


其在天為玄,(玄,深微也。天道無窮,東為陽升之方,春為發生之始,故曰玄。)


在人為道,(道者,天地之生意也。人以道為生,而知其所生之本,則可與言道矣。)


在地為化。(化,生化也。有生化而後有萬物,有萬物而後有終始。凡自無而有,自有而無,總稱曰化。化化生生,道歸一氣,故於東方首言之。)


化生五味,(萬物化生,五味具矣。)


道生智,(生意日新,智慧出矣。)


玄生神。(玄冥之中,無有而無不有也,神神奇奇,所從生矣。按:在天為玄至此六句,他方皆無,而東獨有之。蓋東方為生物之始,而元貫四德,春貫四時,言東方之化,則四氣盡乎其中矣。此蓋通舉五行六氣之大法,非獨指東方為言也。觀《天元紀大論》有此數句,亦總貫五行而言,其義可見。詳運氣類三。)


神在天為風,(飛揚散動,風之用也。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雨露,無非天地之神,而風則神之一者。又風為六氣之首,故應東方。)


在地為木,(五行在地,東方屬木。)


在體為筋,(筋屬眾體之木。)


在臟為肝,(肝屬五臟之木。)


在色為蒼,(蒼屬五色之木。)


在音為角,(角屬五音之木。)


在聲為呼,(怒則叫呼。)


在變動為握,(握同搐搦,筋之病也。)


在竅為目,(肝之竅也。)


在味為酸,(木之味也。)


在志為怒。(強則好怒,肝之志也。《宣明五氣篇》曰:並於肝則憂。)


怒傷肝,(怒出於肝,過則傷肝。)


悲勝怒;(悲憂為肺金之志,故勝肝木之怒。悲則不怒,是其征也。)


風傷筋,(同氣相求,故風傷筋。)


燥勝風;(燥為金氣,故勝風木。)


酸傷筋,(酸走筋,過則傷筋而拘攣。)


辛勝酸。(辛為金味,故勝木之酸。)


南方生熱,(陽極於夏,夏王於南,故南方生熱。)


熱生火,(熱極則生火也。)


火生苦,(《洪范》曰: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故物之味苦者,由火氣之所化。)


苦生心,(苦先入心也。)


心生血,(心主血脈也。)


血生脾,(火生土也。)


心主舌。(舌為心之官也。)


其在天為熱,(六氣在天者為熱。)


在地為火,(五行在地者為火。)


在體為脈,(脈屬眾體之火。)


在臟為心,(心屬五臟之火。)


在色為赤,(赤屬五色之火。)


在音為徵,(徵屬五音之火。)


在聲為笑,(喜則發笑,心之聲也。)


在變動為憂,(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足故憂。)


在竅為舌,(心之竅也。)


在味為苦,(火之味也。)


在志為喜。(心之志也。)


喜傷心,(喜出於心,過則傷心。)


恐勝喜;(恐為腎水之志,故勝心火之喜。恐則不喜,是其征也。)


熱傷氣,(壯火食氣也。)


寒勝熱;(水勝火也。)


苦傷氣,(苦從火化,故傷肺氣,火克金也。又如陽氣性升,苦味性降,氣為苦遏,則不能舒伸,故苦傷氣。)


咸勝苦。(咸為水味,故勝火之苦。愚按:氣為苦傷而用咸勝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若以辛助金,而以甘泄苦,亦是捷法。蓋氣味以辛甘為陽,酸苦鹹為陰,陰勝者制之以陽,陽勝者制之以陰,何非勝復之妙?而其中宜否,則在乎用之權變耳。)


中央生濕,(土王中央,其氣化濕。)


濕生土,(濕潤則土氣王而萬物生。)


土生甘,(《洪范》曰:土爰稼穡,稼穡作甘。凡物之味甘者,皆土氣之所化。)


甘生脾,(甘先入脾也。)


脾生肉,(脾主肌肉也。)


肉生肺,(土生金也。)


脾主口。(口唇者脾之官也。)


其在天為濕,(氣化於天,中央為濕。)


在地為土,(形成於地,中央屬土。)


在體為肉,(肉屬眾體之土。)


在臟為脾,(脾屬五臟之土。)


在色為黃,(黃屬五色之土。)


在音為宮,(宮屬五音之土。)


在聲為歌,(得意則歌,脾之聲也。)


在變動為噦,(噦,於決切,呃逆也。)


在竅為口,(脾之竅也。)


在味為甘,(土之味也。)


在志為思。(脾之志也。宣明五氣篇曰:並於脾則畏。)


思傷脾,(脾志為思,過則傷脾。怒勝思;怒為肝木之志,故勝脾土之思。怒則不思,是其征也。)


濕傷肉,(脾主肉而惡濕,故濕勝則傷肉。風勝濕;木勝土也。)


甘傷肉,(過於甘也。)


酸勝甘。(酸為木味,故勝土之甘。)


西方生燥,(金王西方,其氣化燥。)


燥生金,(燥則剛勁,金氣所生也。)


金生辛,(洪范曰:金曰從革,從革作辛。故味辛者,皆金氣之所化。)


辛生肺,(辛先入肺也。)


肺生皮毛,(肺主皮毛也。)


皮毛生腎,(金生水也。)


肺主鼻。(鼻者肺之官也。)


其在天為燥,(氣化於天,在西為燥。)


在地為金,(形成於地,在西屬金。)


在體為皮毛,(皮毛屬眾體之金。)


在臟為肺,(肺屬五臟之金。)


在色為白,(白屬五色之金。)


在音為商,(商屬五音之金。)


在聲為哭,(悲哀則哭,肺之聲也。)


在變動為咳,(邪傷於肺,其病為咳。)


在竅為鼻,(肺之竅也。)


在味為辛,(金之味也。)


在志為憂。(肺之志也。金氣慘淒,故令人憂。宣明五氣篇曰:並於肺則悲。)


憂傷肺,(憂則氣消,故傷肺也。)


喜勝憂;(喜為心火之志,能勝肺金之憂。喜則神暢,故勝憂也。)


熱傷皮毛,(熱勝則津液耗而傷皮毛,火克金也。)


寒勝熱;(水制火也。)


辛傷皮毛,(辛能散氣,故傷皮毛。)


苦勝辛。(苦為火味,故勝金之辛。)


北方生寒,(水王北方,其氣化寒。)


寒生水,(寒氣陰潤,其化為水。)


水生咸,(洪范曰:水曰潤下,潤下作咸。故物之味鹹者,皆水氣之所化。)


咸生腎,(咸先入腎也。)


腎生骨髓,(腎主骨髓也。)


髓生肝,(水生木也。)


腎主耳。(耳者腎之官也。)


其在天為寒,(氣化於天,在北為寒。)


在地為水,(形成於地,在北屬水。)


在體為骨,(骨屬眾體之水。)


在臟為腎,(腎屬五臟之水。)


在色為黑,(黑屬五色之水。)


在音為羽,(羽屬五音之水。)


在聲為呻,(氣鬱則呻吟,腎之聲也。)


在變動為栗,(戰栗也。大寒甚恐則有之,故屬水。)


在竅為耳,(腎之竅也。按前篇金匱真言論云:南方赤色,開竅於耳。北方黑色,開竅於二陰。則耳又為心之竅。如本藏篇以耳之高下堅脆而驗腎,則耳信為腎之竅,而又屬於心也。)


在味為咸,(水之味也。)


在志為恐。(腎之志也。)


恐傷腎,(恐則精卻,故傷腎。凡猝然恐者多遺尿,甚則陽痿,是其征也。)


思勝恐;(思為脾土之志,故勝腎水之恐。深思見理,恐可卻也。)


寒傷血,(寒則血凝澀,故寒傷血。陰陽應象大論云:寒傷形。蓋形即血也。)


燥勝寒;(燥則水涸故勝寒。)


咸傷血,(咸從水化,故傷心血,水勝火也。食咸則渴,傷血可知。)


甘勝咸。(甘為土味,故勝水之咸。按:新校正云:詳此篇論所傷之旨,其例有三:東方云風傷筋、酸傷筋,中央云濕傷肉、甘傷肉,是自傷者也;南方云熱傷氣、苦傷氣,北方云寒傷血、咸傷血,是傷己所勝也;西方云熱傷皮毛,是被勝傷己也,辛傷皮毛,是自傷者也。凡此五方所傷,有此三例不同。愚按北方云燥勝寒,若以五行正序,當云濕勝寒;但寒濕同類,不能相勝,故曰燥勝寒也。諸所不同如此,蓋因其切要者為言也。)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此節重出,注見陰陽類一。又天元紀大論亦稍同,詳運氣類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4 12:15 , Processed in 0.12500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