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啟源】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1:00 | 只看該作者

又言〔諳〕,喘急短氣,好唾,此為真鬼相害,十死十,百死百,大逆之兆也。


又陽氣上而不降,燔於肺,肺自結邪,〔脹〕滿喘急,狂言瞑目,非〔當〕所說,而口鼻張,大小便俱〔脹〕,飲水無度,此因〔熱傷於肺〕,肺化〔為〕血,半年死。


又肺〔瘧〕使〔人〕心寒,寒甚則發熱,寒熱往來,休作不定,多驚,咳〔喘〕如有所見者是也。


其脈浮而緊,〔又〕滑而數,又遲而澀小,皆為肺〔瘧之脈〕也。


又其人素聲清而雄〔者〕,暴不〔響〕亮,噎而氣短,用力言語〔難〕出,視不轉睛,雖未為病,其〔人〕不久。


肺病實,則上氣喘悶,咳嗽身熱,脈大是也。


虛則力乏喘促,右脅脹,言語氣短者是也。


乍寒乍熱,鼻塞頤赤面白,皆肺〔病〕之象也。


〔此〕肺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法也。


《主治備要》云: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


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遺矢無度。


肺〔苦〕氣上逆,黃芩。


肺欲收以酸,白芍藥也,補以五味子之酸,瀉以桑白皮之辛。


虛則五味子補之,實則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錢氏瀉白散,虛則用阿膠散。


虛則補其母,則以甘草補土;


實則瀉其子,以澤瀉瀉腎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1:15 | 只看該作者

(十)大腸經,手陽〔明〕,燥,庚金。


經曰:大腸者,肺之腑也,傳道之司,號監倉之官。


肺病久,則傳入大腸,手陽明是其經也。


寒則泄,熱則結,絕則利下不止而死。


熱極則便血。


又〔風中〕大腸則下血。


又實熱則〔脹〕滿而大便不通;


虛寒則滑泄不止。


大腸〔者〕,乍虛乍實,乍來乍去,寒則溏泄,熱則後重,有積物則發寒栗而戰,熱則發渴如瘧狀。


積冷不去,則當臍痛,不能久立,痛已則泄白物是也。


虛則喜滿喘嗽,咽中如核妨矣。


此乃大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云: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


《脈訣》云:右寸大腸肺脈之所出也,先以輕手得之,是大腸,屬表;


後以重手得之,是肺,屬裡。


肺合皮毛,肺脈循皮毛而行,持脈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之者,為浮;


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


又稍加力,脈道縮入關中,上半指不動,下半指微動者,為短。


此乃浮澀而短,肺不病之狀也。


肺脈本部出於皮毛之上,見於皮膚之表,是其浮也;


入於血脈肌肉之分,是其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1:27 | 只看該作者

(十一)腎之經,命門,腎脈本部〔在〕足少陰,寒,癸水。


經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於耳,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與膀胱為表裡,足少陰(太陽)是其經也。


腎氣絕,則不盡天命而死也。


旺於冬,其脈沉滑曰平,反此者病。


其脈來如彈,〔石〕名曰太過,病在外;


其去如解索,謂之不及,病在內。


太過令人解、脊痛,而少氣不欲言;


不及則令人心懸,小腹滿,小便滑,變黃色。


又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緊曰平;


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病;


來如轉索,辟辟如彈石曰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1:43 | 只看該作者

又腎脈但石無胃氣亦死。


腎有水,則腹脹臍腫,腰重痛,不得溺,陰下濕,如同牛鼻頭汗出,〔足〕為逆寒,大便難。


腎病,手足冷,面赤目黃,小便不禁,骨節煩疼,小〔腹〕結瘀熱,氣上衝心,脈〔當〕沉〔細〕而滑,今反浮大,其色當黑,〔今反黃〕,其人吸吸少氣,兩耳若聾,精自出,飲食少,便下清穀,脈遲可治。


冬則脈沉而滑曰平,反浮大而緩,是土〔來〕克水,〔大逆,十死不治〕;


反浮澀而短,是肺〔來〕乘腎,〔雖病〕,易治;


反弦〔細而〕長〔者〕,肝〔來〕乘腎,不治自愈;


反浮大而洪,心〔來〕乘腎,不妨,腎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


虛則胸中痛。


陰邪入腎,則骨痿腰痛,上引背脊痛。


過房,汗出當風,浴水久立,則腎損。


其脈急甚,則病痿;


微急則沉厥奔豚,足不收。


緩甚則虛損;


微緩則洞泄,食不下,入咽還出。


大甚則陰〔痿〕;


微大則水氣〔起〕臍下,〔其腫、然〕而上至胸者,死〔不治〕。


小甚則(亦)洞泄;


微小則消癉。


滑〔甚〕則癃〔?〕;


微滑則骨痿,坐不能起,目視〔見〕花。


澀甚則寒壅塞;微澀則〔不月〕痔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1:59 | 只看該作者

其脈〔之〕至〔也〕,堅而大,有〔積〕氣在陰中及腹內也,名〔曰〕腎〔痹〕,得之浴清水,臥濕地來。


沉而大堅,浮之而緊,手足腫厥,陰痿不起,腰背痛,小腹〔腫〕,心下有水氣,時脹滿〔而〕洞泄,此因浴水未干,而房事得之也。


虛則夢舟(舡)溺人,〔得其時,夢〕伏水中,〔若有所畏〕;


實則夢臨〔深〕投水中。


腎脹則腹〔痛〕滿,引脊腰痹痛。


腎病夜半平,四季甚,下晡靜。


腎生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而痛,黃膽,腸癖,痿厥,腰脊背急痛,嗜臥,足心熱而痛,?酸。


腎病久不愈,而膂筋疼,小便閉,而兩脅脹滿,目盲者死。


腎〔之〕積,〔苦〕腰〔脊〕相引而痛,飢見飽減,〔此腎中〕寒結在臍下也。


積脈來細而軟,附於骨者是也,面白目黑,腎已內傷,八日死。


又陰縮,小便不出,出而不止者,亦死。


又〔其〕色青黃連耳,其人年三十許,百日死;


若偏在一邊,一(年)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2:13 | 只看該作者

實則煩悶,臍下重;


熱則口舌焦而小便澀黃;


寒則陰中與腰背俱腫疼,面黑耳聾,乾嘔而不食,或嘔血者是也。


又喉鳴,坐而喘咳,唾血出,亦為腎虛寒,〔氣〕欲絕者。


此腎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主治備要》云: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然)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膽,腸、,〔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也。


腎〔苦〕燥,則以辛潤之,知母、黃柏是也。


腎欲堅,〔堅〕以知母之苦,補以黃柏之苦,瀉以澤瀉之咸。


腎虛則以熟地黃、黃柏補之。


腎本無實,不可瀉,錢氏止有補腎地黃丸,無瀉腎之藥。


肺乃腎之母,金生水,補母故也,又以五味子補之者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2:30 | 只看該作者

(十二)膀胱經,足太陽,寒,壬水。


經曰: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與腎為表裡,號為水曹〔掾〕,〔又〕名玉海,〔足〕太陽是其經也。


總通〔於〕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則應膀胱;


膀胱有疾,〔即應〕胞囊〔也〕。


〔傷熱則〕小便不利,熱入膀胱,則其氣急,而小便黃澀也;


膀胱寒則小便數而清(白)也。


又水發則〔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而腹反大〔是〕也。


又膀胱咳〔久〕不已,傳之三焦,滿而不欲飲食也。


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熱,則食不入;


寒則神不守,泄下利不止,語聲不出也。


實則上絕於〔心〕氣不行也,虛則引熱氣於肺。其三焦和,則五臟六腑之氣和,逆則皆逆。


膀胱經中有厥氣,〔則〕夢行不快;


滿脹,則小便不下,臍下〔重〕悶,或〔肩痛也〕。


絕〔則〕三日死,死在雞鳴也。


此膀胱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2:41 | 只看該作者

《主治備要》云:是動則病(氣)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結,〔?〕如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腳皆痛,足小指不用。


《脈訣》云:左尺,膀胱腎脈之所出也,先以輕手得之,是膀胱,屬表;


後以重手得之,是腎,屬裡。


命門與腎脈循骨而行,〔持〕脈指法,按至骨上得之為沉;


又重手按之,脈道無力者,為濡;


舉手來疾流利者為滑。


此乃沉濡而滑,命門與腎〔脈〕不病之狀也。


命門與腎部近骨,若出於骨上,見於皮膚血脈筋骨之間,是其浮也;


入而至骨,是其沉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2:58 | 只看該作者

四、三才治法

 

華氏《石函經》曰:夫病有宜湯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


湯可以蕩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


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積,進飲食;


散可以去風、寒、暑、濕之氣,降五臟之結伏,開腸利胃。


可下而不下,使人心腹脹滿,煩亂鼓〔脹〕;


可汗而不汗,則使人毛孔閉塞,悶絕而終;


可吐而不吐,則使人結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3:15 | 只看該作者

五、三感之病

 

《內經》治法云: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肝、心、脾、肺、腎,實而不滿,可下之而已。


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膽、胃、三焦、膀胱、大腸、小腸,滿而不實,可吐之而已。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肌膚,從外而入,可汗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3:45 | 只看該作者

六、四因之病

 

注云:外有風寒暑濕,天之四令,無形者也;


內有飢飽勞逸,亦人之四令,有形者也。


一者,始因氣動而內有所成者,謂積聚、瘕,瘤氣、癭氣、結核,(狂瞀)癲癇。


二者,始因氣動而外有所成者,謂癰腫瘡瘍,疥癩疽痔,掉〔?〕浮腫,目赤〔胗〕(者?),?腫痛癢。


三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內者,謂留飲癖食,飢飽勞逸,宿食霍亂,悲恐喜怒,想慕憂結。


四者,不因氣動而病生於外者,謂瘴氣魅賊,蟲蛇蠱毒,〔蜚〕尸鬼擊,〔沖薄〕墜墮,風寒暑濕,〔斫〕射刺割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4:08 | 只看該作者

七、五郁之病

 

(注云:五運之法也。)


木鬱之病,肝酸〔木風〕。


注云:故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四肢)兩脅,(咽鬲)不通,飲食不下,甚則耳鳴眩轉,目不識人,善暴僵仆,筋骨強直而不用,卒倒而無所知也。


經曰:木鬱則達之,謂吐令其調達也。


火鬱之病,心苦火暑。


注云:故民病少氣,瘡瘍癰腫,〔脅腹胸背,面首〕四肢,〔?臚脹〕,瘍痱嘔逆,螈、骨〔痛,節乃有動〕,注下溫瘧,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熱,甚至瞀悶懊?,善暴死。


經曰:火鬱發之,謂汗令其發散也。


土鬱之病,脾甘〔土濕〕。


注曰:故民病〔心〕腹脹,腸鳴而為數(便),甚則心痛脅?,嘔(吐)霍亂,飲發注下,〔?〕腫身重,則脾熱之生也。


經曰:土鬱奪之,謂下〔之令〕無壅滯也。


金鬱之病,肺辛〔金燥〕。


注云:故民病咳逆,心〔脅〕滿,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側,嗌干面塵色〔惡〕,乃金勝木而病也。


經曰:金鬱泄之,解表利小便也。


水鬱之病,腎咸〔水寒〕。


注云: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關節〔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堅腹滿,陰乘陽也。


經曰:水鬱〔折〕之,謂抑之制其沖逆也。


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化收藏之〕理也,失常則天地四〔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4:59 | 只看該作者

八、六氣主治要法

 

大寒丑上,初之氣,自大寒至春分,厥陰風木之位,一陽用事,其氣微。故曰少陽得甲子元頭,常以大寒初交之氣,分以六周甲子,以應六氣下。


十二月、正月、二月少陽,三陰三陽亦同。


注云:初之氣為病,多發咳嗽,風痰,風厥,涎潮,痹塞口?,半身不遂,失音,風〔癲〕,風中婦人,胃中留飲,臍腹微痛,嘔逆惡心,旋運驚悸,〔陽狂〕心風,搐搦顫掉。


初之〔氣〕依《內經》在上者宜吐,在下者宜下。


春分卯上,二之氣,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之位,陽氣〔動〕清明之間,有陽明之位也。


注云:二之氣為病,多發風濕風熱。


經曰:風傷於陽,濕傷於陰,微則頭痛身熱,發作風濕之候,風傷於血也,濕傷於胃氣也。


是以風濕為病,陰陽俱虛,而脈浮,汗出,身重,眠多鼻息,語言難出。


以上二證,不宜熱藥,下之必死。


二之氣病,宜以桂枝麻黃湯發汗而已。


小滿以上,三之氣,小滿至大暑,少陽相火之位,陽〔氣〕發萬物俱盛,故云太陽旺。


其脈洪大而長,天氣並萬物人脈盛。


注云:三之氣為病,〔多發熱〕,皆傳足經者多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


太陽者,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背強。


陽明者,肌痛目痛,鼻干不得臥。


少陽胸脅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而嘔。


此三陽屬熱。


太陰者,腹滿咽乾,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


少陰,口燥舌乾而渴。


厥陰〔煩〕滿,舌卷囊縮,喘熱悶亂,四肢厥冷,爪甲青色。


三之氣病,宜下清上涼〔及〕溫養,不宜用巴豆熱藥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氣,大暑至秋分,太陰濕土之位,陽氣發散之後,陰已用事,故曰太陰旺,此三陰三陽,與天氣標本陰陽異矣。


脈緩大而長,燥金旺;


緊細短澀,以萬物干燥,明可見矣。


注云:四之氣為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不宜作熱病治(宜)以白虎湯,得此病不傳染,次發脾泄,胃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霍亂吐瀉,〔白利〕及赤白相雜,米穀不消,腸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乾,脹滿氣痞,手足無力,小兒亦如之。


四之氣〔病〕宜滲泄,五苓之類是也。


秋分酉上,五之氣,秋分至小雪,陽明燥金之位,陽衰陰盛,故曰金氣旺,其脈細而微。


注云:五之氣為病,多發喘息,嘔逆咳嗽,及婦人寒熱往來,?瘧癉痔,消渴中滿,小兒斑疹痘瘡。


五之氣病,宜以大柴胡湯解治表裡。


小雪亥上,終之氣,小雪至大寒,太陽寒水之位,陰極而盡,天氣所收,故曰厥陰旺。


厥者,極也,其脈沉短而〔微〕。


萬物收藏在內,寒氣閉塞膚腠,氣液不能越,故脈微也。


注云:終之氣為病,多發風寒,風痰濕痹,四肢不收。


秋盡冬水復旺,水濕相搏,肺氣又衰,冬寒甚,故發則收引,病厥〔痿〕弱無以運用。


水液澄澈清冷,大寒之疾,積滯瘕塊,寒疝血瘕。


終之氣病,宜破積發汗之藥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5:31 | 只看該作者

九、主治心法

 

(一)〔隨證治病用藥〕


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蔓荊,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


頂巔痛,〔用〕、本,去川芎。肢節痛,用羌活,風濕亦用之。


小腹痛,用青皮、桂、茴香。


腹痛用芍藥,惡寒而痛加桂;


惡熱而痛加黃柏。


腹中窄狹,〔用〕蒼朮、麥芽。


下部腹痛川楝子。


腹脹用薑製厚朴、紫草。腹中實熱,用大黃、芒硝。


心下痞,用枳實、黃連。


肌熱去痰,用黃芩;


〔肌熱〕亦用黃?。


虛熱,用黃?,亦止虛汗。


脅下痛,往來寒熱,用柴胡。


胃脘痛,用草豆蔻。


氣刺痛,用枳〔殼〕,看何經,分以引經藥導之。


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以酒浸煎。


莖中痛,用甘草〔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5:44 | 只看該作者

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去痰。


用白朮(枳實、半夏、防風、苦參、澤瀉、蒼朮)。


破滯氣,用枳殼、(高者用之,能損胸中至高之氣,三二服而已。)


(陳皮、韭白、木香、白豆蔻、茯苓)。


調氣用木香、(香附子、丁、檀、沉。)補氣用人參、(用)膏、粳米。


去滯氣用青皮,多則瀉元氣。


破滯血用桃仁、蘇木、(紅花、茜根、玄胡索、郁李仁)。


補血不足,用甘草(當歸、阿膠。)和血用當歸,凡血受病皆用。


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梢。


(上部血,防風使〔牡〕丹皮、剪草、天麥二門冬。中部血,黃連使。下部血,地榆使。新血紅色,生地黃;陳血瘀色,熟地黃。)


去痰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


胸中寒邪痞塞,用陳皮、白朮。


然,多則瀉脾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6:02 | 只看該作者

嗽用(五味、杏仁、貝母),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


去中焦濕與痛,用黃連,瀉心火故也。


去下焦濕腫及痛,並膀胱火,必用漢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


渴者用干〔葛〕、茯苓(天花〔粉〕、烏梅),禁半夏。心煩,用梔子仁(牛黃、朱砂、犀角、茯苓)。


飲水多致傷脾,用白朮、茯苓、豬苓。


喘用阿膠。


宿水不消,用黃連、枳殼。


水瀉,用白朮、茯苓、芍藥。


腎燥香豉。


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芩、黃連,詳上下分根梢及引經藥〔則可〕。


小便黃用黃柏,澀者加澤瀉(余瀝者杜仲)驚悸恍惚,用茯神、(金虎〔睛〕珠)(凡春加防風、升麻;夏加黃芩、知母、白芍藥;秋加澤瀉、茯苓;冬加桂、桂枝。)


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也〕;


寒熱相雜,亦用甘草,調和其性也;


中滿者禁用。


經曰:中滿勿食甘。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6:31 | 只看該作者

(二)〔用藥凡例〕

 

凡解利傷風,以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


經曰:辛甘發散為陽。


風宜辛散,防風味辛,〔乃〕治風通用,故防風為君,甘草、白朮為佐。


凡解利傷寒,以甘草為君,防風、白朮為佐,是其寒宜甘發散也。


或有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選用,其分兩以〔君〕臣論。


凡水瀉,茯苓、白朮為君,芍藥、甘草佐之。


凡諸風,以防風為君,隨證加藥為佐。


凡嗽,以五味子為君,有痰者半夏為佐;


喘者阿膠為佐;


有熱無熱,俱用黃芩為佐,但〔分〕兩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黃柏、知母為君,茯苓、澤瀉為使。


凡下焦有濕,草龍膽、漢防己為君,黃柏、甘草為佐。


凡痔漏,以蒼朮、防風為君,甘草、芍藥為佐,詳別證加減。


凡諸瘡,以黃連為君,甘草、黃芩為佐。


凡瘧疾,以柴胡為君,隨所發之時,所屬〔之〕經,分用引經〔藥佐之〕。


以上皆用藥之大要,更詳別證,於前隨證治病〔藥內〕,〔逐款加減用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7:19 | 只看該作者

(三)〔解利外感〕

 

傷風者惡風,用防風二錢,麻黃一錢,甘草一錢。


如頭痛,加川芎一錢;


項下脊旁至腰病者,羌活一錢;


體沉重,製蒼朮一錢;


肢節痛,羌活一錢;


目痛鼻干及痛,升麻一錢;


或乾嘔、或寒熱、或脅下痛者,俱加柴胡一錢。


傷寒惡寒者,麻黃二錢,防風一錢,炙甘草一錢;


頭沉悶者,羌活一錢。


傷寒表熱,服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蔥、〔豉〕之類寒藥,汗出即解。


如熱病半在表、半在裡,服小柴胡湯能令汗出而愈(者)。


熱甚,服大柴胡湯之下;


更甚者,小承氣湯下之;


裡熱大甚者,調胃承氣湯下之,〔或〕大承氣湯下之。


發黃者,茵陳湯下之;


結胸中,陷胸湯下之。


此皆大寒之利藥也。


又言:身惡寒,麻黃湯汗泄之,熱去身涼即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7:51 | 只看該作者

(四)〔傷寒熱食物〕

 

傷西瓜、冷水、牛乳寒濕之物,白朮二錢,川烏半錢,防風一錢,丁香一個,炙甘草一錢。


傷羊肉、面、馬乳皆濕熱之物,白朮一錢,黃連一錢,大黃二錢,炙甘草半錢,制黃芩一錢。


以上二證,腹痛加白芍藥一錢;


心下痞,枳實一錢;


腹脹,厚朴半錢;


胸中不利,枳殼半錢;


腹中寒,陳皮三分;


渴者,白茯苓一錢;


腹中窄狹,蒼朮一錢;


肢體沉重,製蒼朮一錢;


因怒而傷者,甘草半錢;


因憂而傷者,枳殼半錢;


因喜而傷者,五味子半錢;


因悲而傷者,人參半錢。


大抵傷冷物以巴豆為君,傷熱物以大黃為君,詳認病證,添加為佐之〔藥〕,或丸或散〔均〕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3-2-21 15:08:20 | 只看該作者

(五)目疾

 

目疾暴發赤腫,羌活、防風、柴胡、香白芷、升麻、二制黃芩、黃連、甘草。


白睛紅,白豆蔻;


少許,則當歸為主。


(去翳,穀精花、蟬蛻、瞿麥、秦皮洗。養目血,菊花。明目,蕤仁、蜀椒、龍腦。)


凡眼暴發赤腫,以防風、黃芩為君以瀉火;


和血為佐,黃連、當歸是也;


兼以各經藥引之。


凡目昏暗,以熟地黃、當歸根為君,以羌活、防風、甘菊花、甘草之類為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3:5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