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氣主治要法】 大寒丑上,初之氣,自大寒至春分,厥陰風木之位,一陽用事,其氣微。故曰少陽得甲子元頭,常以大寒初交之氣,分以六周甲子,以應六氣下。 十二月、正月、二月少陽,三陰三陽亦同。
注云:初之氣為病,多發咳嗽,風痰,風厥,涎潮,痹塞口?,半身不遂,失音,風〔癲〕,風中婦人,胃中留飲,臍腹微痛,嘔逆惡心,旋運驚悸,〔陽狂〕心風,搐搦顫掉。
初之〔氣〕依《內經》在上者宜吐,在下者宜下。
春分卯上,二之氣,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之位,陽氣〔動〕清明之間,有陽明之位也。
注云:二之氣為病,多發風濕風熱。
經曰:風傷於陽,濕傷於陰,微則頭痛身熱,發作風濕之候,風傷於血也,濕傷於胃氣也。
是以風濕為病,陰陽俱虛,而脈浮,汗出,身重,眠多鼻息,語言難出。
以上二證,不宜熱藥,下之必死。
二之氣病,宜以桂枝麻黃湯發汗而已。
小滿以上,三之氣,小滿至大暑,少陽相火之位,陽〔氣〕發萬物俱盛,故云太陽旺。
其脈洪大而長,天氣並萬物人脈盛。
注云:三之氣為病,〔多發熱〕,皆傳足經者多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
太陽者,發熱惡寒,頭項痛,腰背強。
陽明者,肌痛目痛,鼻干不得臥。
少陽胸脅痛,耳聾,口苦,寒熱往來而嘔。
此三陽屬熱。
太陰者,腹滿咽乾,手足自溫,自利不渴,或腹滿時痛。
少陰,口燥舌乾而渴。
厥陰〔煩〕滿,舌卷囊縮,喘熱悶亂,四肢厥冷,爪甲青色。
三之氣病,宜下清上涼〔及〕溫養,不宜用巴豆熱藥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氣,大暑至秋分,太陰濕土之位,陽氣發散之後,陰已用事,故曰太陰旺,此三陰三陽,與天氣標本陰陽異矣。
脈緩大而長,燥金旺;
緊細短澀,以萬物干燥,明可見矣。
注云:四之氣為病,多發暑氣,頭痛身熱,發渴,不宜作熱病治(宜)以白虎湯,得此病不傳染,次發脾泄,胃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霍亂吐瀉,〔白利〕及赤白相雜,米穀不消,腸鳴切痛,面浮足腫,目黃口乾,脹滿氣痞,手足無力,小兒亦如之。
四之氣〔病〕宜滲泄,五苓之類是也。
秋分酉上,五之氣,秋分至小雪,陽明燥金之位,陽衰陰盛,故曰金氣旺,其脈細而微。
注云:五之氣為病,多發喘息,嘔逆咳嗽,及婦人寒熱往來,?瘧癉痔,消渴中滿,小兒斑疹痘瘡。
五之氣病,宜以大柴胡湯解治表裡。
小雪亥上,終之氣,小雪至大寒,太陽寒水之位,陰極而盡,天氣所收,故曰厥陰旺。
厥者,極也,其脈沉短而〔微〕。
萬物收藏在內,寒氣閉塞膚腠,氣液不能越,故脈微也。
注云:終之氣為病,多發風寒,風痰濕痹,四肢不收。
秋盡冬水復旺,水濕相搏,肺氣又衰,冬寒甚,故發則收引,病厥〔痿〕弱無以運用。
水液澄澈清冷,大寒之疾,積滯瘕塊,寒疝血瘕。
終之氣病,宜破積發汗之藥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