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疼,下注於脛,腫痛不可忍。 經云:濕淫於內,治以苦溫,羌活苦辛,透關利節〔而〕勝〔濕〕;
防風甘辛,溫散經絡中留濕,故以為〔君〕。
水性潤下,升麻、葛根苦辛平,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引而上行,以苦發之也。
白朮苦甘溫,和中除濕;
蒼朮體輕浮,氣力〔雄〕壯,能去皮膚腠理〔之濕〕,故以為臣。
〔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身〔辛〕,溫以散之,使氣血各有所歸。
人參、甘草甘溫,補脾養正氣,使苦藥不能傷胃。
仲景云:濕熱相合,肢節煩痛,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者,乃苦〔以〕泄之〔也〕。
凡酒製〔藥〕,以為因用。
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豬苓甘溫平,澤瀉咸平,淡以滲之,又能導其留飲,故以為佐。
氣味相合,上下分消,其〔濕〕氣得〔以〕宣通〔矣〕。
羌活(半兩)、防風(三錢,二味為〔君〕)、升麻(一錢)、葛根(二錢)、白朮(一錢)蒼朮(三錢)、當歸〔身〕(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五錢)
苦參(酒浸二錢)、黃芩(一錢炒)、知母(三錢酒洗)、茵陳(五錢酒炒)豬苓(三錢)、澤瀉(三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一兩,水二盞半,先以水拌濕,候少時,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待少時,美膳壓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