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辨證錄】

 關閉 [複製鏈接]
541#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0:41 | 只看該作者

發火湯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茯神(三錢) 炒棗仁(三錢) 當歸(三錢) 陳皮(三分) 神麯 炒梔子(各一錢) 白芥子(二錢) 白朮(二錢) 廣木香末(五分) 遠志(一錢) 水煎服。


一劑而火鬱解,再劑而諸症愈矣。


此方直入胞絡之中,以解其郁悶之氣,又不直瀉其火,而反補其氣血,消痰去滯,火遂其炎上之性也。


或疑龍雷之火在腎、肝而不在心包,今治心包恐不能解龍雷之火鬱也。


殊不知心包之火,下通於肝、腎,心包之火不解,則龍雷之火鬱何能解哉!吾解心包之鬱火,正所以解龍雷之鬱火也。


不然心包之郁未解,徒解其龍雷之火,則龍雷欲上騰,而心包阻抑,劈木焚林之禍,必且更大。


惟解其心包之火,則上火既達,而下火可以漸升;


且上火既達,而下火亦可以相安,而不必升矣,此治法之最巧者也。


此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2#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0:53 | 只看該作者

通火湯


亦妙。


白芍 玄參 麥冬(各一兩) 生地(五錢) 甘草(一錢) 陳皮(五分) 荊芥(一錢) 白芥子(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八分) 水煎服。


一劑而鬱解矣,二劑全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3#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1:06 | 只看該作者

人有畏寒畏熱


似風非風,頭痛頰疼,胃脘飽悶,甚則心脅相連 脹,膈咽不通,吞酸吐食,見食則喜,食完作楚,甚則耳鳴如沸,昏眩欲仆,目不識人,人以為風邪之病,誰知是木鬱之症也。


夫木屬肝膽,肝膽之氣一郁,上不能行於心包,下必至刑於脾胃。


人身後天以脾胃為主,木克脾土,則脾不能化矣;


木克胃土,則胃不能受矣。


脾胃空虛,則津液枯槁何能分布於五臟七腑哉!且木尤喜水,脾胃既成焦乾之土,則木無水養,克土益深,土益病矣。


土益病,則土不生肺,而肺金必弱,何能制肝!肝木過燥,愈不自安而作祟矣!治法宜急舒肝膽之本氣。


然徒舒肝膽之氣,而不滋肝膽之血,則血不能潤,而木中之郁未能盡解也。


方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4#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1:19 | 只看該作者

開鬱至神湯


人參(一錢) 香附(三錢) 茯苓(二錢) 白朮(一錢) 當歸(二錢) 白芍(五錢) 陳皮(五分) 甘草(五分) 炒梔子(一錢) 柴胡(五分) 水煎服。


一劑而鬱少解,再劑而鬱盡解也。


此方無刻削之品,而又能去滯結之氣,勝於逍遙散多矣。


或疑郁病,宜用解散之劑,不宜用補益之味,如人參之類,似宜斟酌。


殊不知人之境遇不常,拂抑之事常多,愁悶之心易結,而木鬱之病不盡得之歲運者也。


故治法亦宜變更,不可執郁難用補之說,棄人參而單用解散之藥,況人參用入於解散藥中,正既無傷,而鬱又易解者也。


此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5#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1:37 | 只看該作者

舒木湯


亦效。


白芍 當歸(各三錢) 川芎 荊芥 鬱金 蒼朮(各二錢) 香附 車前子 豬苓 甘草(各一錢) 青皮(五分) 天花粉(一錢) 水煎服。


四劑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6#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1:50 | 只看該作者

人之郁病


婦女最多,而又苦最不能解,倘有困臥終日,痴痴不語,人以為呆病之將成也,誰知是思想結於心、中氣鬱而不舒乎?此等之症,欲全恃藥餌,本非治法,然不恃藥餌,聽其自愈,亦非治法也。


大約思想郁症,得喜可解,其次使之大怒,則亦可解。


蓋脾主思,思之太甚則脾氣閉塞而不開,必至見食則惡矣;


喜則心火發越,火生胃土,而胃氣大開,胃氣既開,而脾氣安得而閉乎?怒屬肝木,木能克土,怒則氣旺,氣旺必能沖開脾氣矣。


脾氣一開,易於消食,食消而所用飲饌必能化精以養身,亦何畏於郁乎!故見此等之症,必動之以怒,後引之以喜,而徐以藥餌繼之,實治法之善也。


方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7#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2:03 | 只看該作者

解鬱開結湯


白芍(一兩) 當歸(五錢) 白芥子(三錢) 白朮(五錢) 生棗仁(三錢) 甘草(五分) 神麯(二錢) 陳皮(五分) 薄荷(一錢) 丹皮(三錢) 玄參(三錢) 茯神(二錢) 水煎服。


十劑而結開,郁亦盡解也。


此方即逍遙散之變方,最善解鬱。


凡鬱怒而不甚者,服此方無不心曠神怡。


正不必動之以怒,引之以喜之多事耳。


此症亦可用抒木東加梔子一錢、神麯五分,殊效(方見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8#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2:17 | 只看該作者

咳嗽門(八則)


人有驟感風寒,一時咳嗽,鼻塞不通,嗽重痰必先清後濁,畏風畏寒,此風寒入於皮毛,肺經先受之也。


夫肺之竅通於鼻,肺受風寒之邪,而鼻之竅不通者,阻隔肺金之氣也。


肺竅既不能通,而人身之火即不能流行於經絡,而火乃入於肺,以助風寒之黨矣。


故初起咳嗽,必須先散風寒,而少佐散火之劑,不可重用寒涼以抑其火,亦不可多用燥熱以助其邪,用和解之法為最妙,如甘桔湯、小柴胡湯是也。


然而世人往往以小恙不急治者多矣,久則肺氣虛而難愈,則補母、補子之道宜知也。


補母者,補其脾胃也;


補子者,補其腎水也,似乎宜分兩治之法,以治久咳久嗽之症。


而余實有兼治之方,既有利於子母,而復有益於咳嗽,毋論新久之嗽,皆可治之以取效也。


方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9#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2:30 | 只看該作者

善散湯


麥冬(三錢) 蘇葉(二錢) 茯苓(三錢) 玄參(三錢) 甘草(一錢) 黃芩(八分) 天門冬(三錢) 款冬花(五分) 貝母(一錢) 水煎服。


此方用麥冬、天門冬以安肺氣,用茯苓、甘草以健脾胃之土,用玄參以潤腎經之水,用蘇葉、款冬花以解散其陰陽之風邪,又加黃芩以清其上焦之火,貝母以消其內膈之痰,斟酌咸宜,調劑皆當,故奏功取勝耳。


此證亦可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0#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2:42 | 只看該作者

寧嗽丹


蘇葉 甘草 天花粉 天冬 款冬花(各一錢) 桔梗 生地(各三錢) 麥冬(五錢) 水煎服。


二劑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1#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2:56 | 只看該作者

人有風寒已散


而痰氣未清,仍然咳嗽氣逆,牽引腰腹,俯仰不利,人皆謂必須治痰之為亟矣。


然而治痰而痰愈多,嗽愈急、咳愈重者何也?蓋治痰之標,而不治痰之本耳。


痰之標在於肺,痰之本在於腎,不治腎而治肺,此痰之所以不能去,而咳嗽之所以不能愈也。


人生飲食原宜化精而不化痰,惟腎氣虛,則胃中飲食所化之津液欲入腎而腎不受,則上泛為痰矣。


蓋因胃中所化之津液無多,不足以濟肺之干枯,而心火轉來相奪,則津液不能滋肺,反化為痰涎而外越矣。


然則治法,宜大補其腎水,使腎水汪洋,既能制心火之有餘,更能濟肺金之不足,心火不敢相奪,胃氣又復相安,自然津液下潤,腎經獨受,化精而不化痰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2#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3:07 | 只看該作者

方用


熟地(二兩) 麥冬(二兩) 甘草(一錢) 柴胡(一錢) 白芍(五錢) 水煎服。


此方即子母兩富東加味者也。


以熟地大滋其腎水,以麥冬大安其肺金,加芍藥、柴胡、甘草以舒其肝膽之氣,使其不來克脾胃之土,則脾胃之氣易於升騰,上使救肺,而下可救腎,且邪亦易散,實有鬼神不測之妙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3#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3:44 | 只看該作者

人有久嗽不愈


用補腎滋陰之藥不效,反覺飲食少思,強食之而不化,吐痰不已者,人以為肺經尚有邪留於胃中,而不知乃脾胃虛寒不能生肺,使邪留連於中脘而作嗽也。


夫肺金之母,脾胃二經之土也,土旺則金旺,土衰則金衰,不補母以益金,反瀉子以捐土,邪即外散,肺且受傷,況尚留余邪未散乎!毋怪其久嗽而不愈也。


然則治之之法,不可僅散肺之邪,而當急補肺之氣;


不可僅補肺之氣,而尤當急補脾胃之土矣。


然不可徒補脾胃也,蓋補胃必須補心包之火,而補脾必須補命門之火。


心包生胃土,命門生脾土,實有不同耳。


然而胃病則脾必病,而脾病則胃亦病也。


吾補胃而即兼補脾,補脾而即兼補胃,未嘗非肺金之所喜。


肺喜正氣之生,自惡邪氣之克,不必治嗽而嗽病自已矣。


方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4#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3:57 | 只看該作者

補母止嗽湯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人參(一錢) 陳皮(三分) 甘草(一錢) 蘇子(一錢) 半夏(一錢) 桔梗(二錢) 麥冬(五錢) 紫苑(一錢) 肉桂(五分) 水煎服。


一劑而嗽輕,二劑而嗽更輕,四劑而嗽全止矣。


此方乃補脾胃之聖藥,加入肉桂以補心包、命門之二火,一味而兩得之也。


又恐徒治脾胃之母,置肺邪於不問,增入補肺散邪之味,則子母兩得,而久嗽安得不速愈哉!此症用助金湯亦佳。


人參(三錢) 甘草 款冬花(各一錢) 白朮 百合(各五錢) 茯神(二錢) 肉桂 炮薑 蘇葉百部(各五分) 半夏(三分) 水煎服。


四劑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5#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4:08 | 只看該作者

人有咳嗽


長年不愈,吐痰色黃,結成頑塊,凝滯喉間,肺氣不清,用盡氣力始得吐出於口者,此乃老痰之病也。


年老陽虛之人,最多此症。


然用消痰清肺之藥往往不驗者,蓋徒治其痰,而不理其氣也。


夫痰盛則氣閉,氣行則痰消。


老年之人,孤陽用事,又加氣閉而不伸,則陽火煎熬,遂成黃濁之痰,氣虛不能推送,故必咳之久而始能出也。


方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6#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4:22 | 只看該作者

六君子東加減


治之。


人參(五分)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陳皮(五分) 柴胡(五分) 白芍(一兩) 白芥子(三錢) 甘草(一錢) 梔子(一錢) 水煎服。


二劑而痰變白矣,四劑而痰易出矣,十劑而咳嗽盡除。


補陽氣之虛,開鬱氣之滯,消痰結之塊,祛久閉之火,有資益而無刻削,則老痰易化,而咳嗽易除也。


倘徒用攻痰之藥,則陽氣必傷,而痰又難化,格格難吐,何日是清快之時乎!此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7#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4:34 | 只看該作者

化老湯


亦佳。


人參(三分) 白朮(一錢) 生地(二錢) 款冬花(三分) 白芥子 白芍 地骨皮(各三錢) 柴胡(四分) 甘草(一錢) 麥冬(五錢) 水煎服。


四劑輕,十劑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8#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4:45 | 只看該作者

人有陰氣素虛


更加氣惱,偶犯風邪,因而咳嗽。


人以散風祛邪之藥治之而愈甚,此不治其陰虛之故也。


然而徒HT 其陰,而肝氣未平,則木來侮金,咳亦難已。


法宜平肝而益之以補水之劑,則水能資木,而木氣更平也。


方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9#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5:02 | 只看該作者

平補湯


熟地(一兩) 麥冬(一兩) 甘草(五分) 白芍(一兩) 柴胡(一錢) 人參(五分) 茯苓(三錢) 天花粉(二錢) 百合(五錢) 炒黑荊芥(一錢) 水煎服。


此方大補肺、腎、肝、脾之四經,而尤能解肝氣之郁。


肝經郁解,而肺經風邪亦不必祛而自散矣。


人謂補腎、補肺、平肝足矣,何又兼補脾胃而用人參耶?不知三經之氣,非脾胃之氣不行,吾少加人參、茯苓以通之,則津液易生,而腎、肝、肺尤能相益也。


此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0#
 樓主| 發表於 2013-1-31 14:35:12 | 只看該作者

渙邪湯


亦效。


白芍 熟地 麥冬(各五錢) 甘草 柴胡 香附(各一錢) 陳皮(三分) 白朮 玄參(各三錢) 天花粉(五分) 蘇子(一錢) 水煎服。


四劑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1 09:15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