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7628|回復: 25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退思集類方歌注】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25 23:05: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退思集類方歌注


書名 退思集類方歌注


作者 王泰林


朝代 清


年份 公元1644-1911年


分類 方書


品質 0%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9%80%80%E6%80%9D%E9%9B%86%E9%A1%9E%E6%96%B9%E6%AD%8C%E6%B3%A8/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20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05:19 | 只看該作者


《退思集類方歌注》《醫方證治匯編歌訣》二書,吾邑王旭高先生所著也。


先生名泰林,字旭高,晚號退思居士。


江陰柳寶詒嘗選刊先生醫案,稱先生讀書,上自軒岐,下迄清季諸家,無不精心灌注,於古書則研求古訓,於後人書則必分別疑似。


所著有《西溪書屋夜話錄》 《醫方歌訣串解》《環溪草堂醫案》諸書,均未梓行云。


今醫案經方君耕霞、柳君寶詒選刊,流行於世,其余數書屢求不得。


乙卯冬,華君松岩惠余稿本一束,云已藏棄多年。


先是東房橋有先生之門人,年老忽發狂易,以鈔錄各書沉之水中。


華君僅撈得方歌二種,殘缺不完。


一頁,即照《傷寒》《金匱》方補之。


詳閱《退思集類方》,本徐靈胎氏《傷寒類方》化裁編輯,以《金匱》方、後人方附麗之,分為二十四類。


其《醫方歌訣》亦本《蘭台軌范》通治方而作,故所注多遵徐書,而博采群書,間有先生新注,及自製數方附見,去取頗屬審慎,注釋亦極明白。


余尤佩其雖一以仲聖方為宗,而能集仲聖以下醫方之長,絕不拘泥一家言,觀其治案可知也。


惟此書尚非定本,故上有王先生所批「此方宜入某類」、「宜改從某注」、某方可刪」語。


又如麻黃湯類之神朮散,注云:「又有太無神朮散、叔微神朮散,俱編入平胃散類。


瀉心湯類之進退黃連湯,注云:「崔氏八味丸編入腎氣丸類。


今無此二類。


梔子豉湯下注有「余義見卷四雜說」云云,亦經散佚。


又小青龍湯下注,尚著有《古方余論》,則不止柳氏所謂三種,可知年愈遠,而書愈有闕,惜哉!


惜哉!


乃蓄意訪求,知先生故裡去余家僅數十武,先生裔孫某君云:「高祖昆季五人,旭高最少,享高壽,無嗣,故歿後無紹其業者;


門弟子各走一方,無從追考。


其著述六十年來散佚無一存矣。


則是二書雖非全璧,亦足覘王先生學問之一斑也。


道、咸之間固享名於蘇、浙者,何其著述竟無存耶!


且此本得之沉水之余,字跡有剝落之處,急謀付梓,以廣流傳;


復以少時錄存先生所編著之《西溪書屋夜話錄》《醫方歌括》及《增訂醫方歌訣》《薛氏濕熱論歌訣》各一卷,合為一冊,洵屬醫學家之要書,不可再使抱殘守缺,湮沒不彰,此付刊之舉,不容或緩者已。


庚申冬月無錫周鎮小農別署伯華謹識於惜分陰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05:33 | 只看該作者

退思集類方歌注


《傷寒》《金匱》方 後漢張仲景著《傷寒》《金匱》兩書,為後世醫方之祖。


其方治病,雖千頭萬緒,而條理不紊。


方中之藥,少者僅一二味,而又無所不包括;


多者至二三十味,而又無一味不緊切,所以謂之「方祖」。


此卷所輯,皆其方也。


間附後世數方,使人從流溯源,知夫熔古化新之妙。


學人能於此卷諸方,精思而熟讀之,應變無窮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05:53 | 只看該作者

麻黃湯類

 

麻黃湯


治太陽病風寒在表,頭項強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發熱惡寒,惡風無汗,胸滿而喘,其脈浮緊或浮數者,宜此發汗。


若脈浮弱,汗自出,或尺脈微遲者,俱不可服。


若風、寒、濕三氣成痹,及冷風哮嗽,最效也。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炙) 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


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06:11 | 只看該作者

麻黃加朮湯


治濕家身煩疼。


麻黃湯原方加白朮四兩。


麻黃發汗之峻劑,監以桂草斯無弊。


(麻黃開竅發汗,性最猛烈,故以桂枝監之,不使其大汗亡陽,甘草和之,不使其劫陰脫營,如馭馬防其放逸耳。


麻黃入肺杏入心,發汗必通營與衛。


(麻黃輕清入肺,杏仁重濁入心。


仲景治太陽初病,必從心營肺衛立方也。


先煮麻黃取力專,(麻黃先煮,取其力專,不僅為去上沫已也。


不須啜粥恐留滯。


(不須啜粥,恐留戀麻黃之性也。


減去大棗與生薑,恐礙杏麻升降制。


(仲景發汗方中,每加薑、棗,此不用者,以生薑橫散解肌,礙麻黃之上升,大棗緩中膩膈,礙杏仁之下降故耳。


其精切又如此。


要知麻桂性辛溫,仲景原為風寒制。


無論傷寒與中風,衛實麻黃表虛桂。


(麻黃湯治衛實,桂枝湯治表虛,在有汗無汗上分,不在風寒上分也。


後人妄用治溫暑,無怪下咽人即斃。


(麻黃、桂枝二方,原為冬月即病之正傷寒而設,後人誤以之治溫暑,無怪乎下咽即斃也。


傷寒初病在太陽,頭項強痛此經系。


(頭項強痛,為太陽經的證。


發熱惡寒無汗喘,脈浮而緊麻黃諦。


(以上為麻黃湯的證要訣。


麻黃治無汗,杏仁治喘,桂枝治惡寒,甘草和諸藥,無一味不緊切,故謂「經方」。


寸關浮弱(表虛)尺遲微(裡虛),誤汗亡陽禍不細。


(若浮弱微,非麻、桂溫通關節,宣發寒邪不效。


虛者,同補氣血藥服。


冷風哮嗽還堪濟。


(冷風哮證,由風寒客於背俞,屢止屢作,用此散寒利肺最效。


病哮喘,雖服麻黃而不作汗也。


《金匱》麻黃加朮湯,濕家身體煩疼詣。


(濕外盛者,陽必內郁,故煩疼也。


寒濕在表汗之宜,麻術相須功益濟。


(麻黃得術,自不至於過汗;


術得麻黃,並可以行表裡之濕。


此治寒濕在表之正法也。


發散方中白朮加,海藏神術(湯)從此例。


(發散方中加白朮,潔古謂之「開鬼門」。


王海藏仿此意而制神朮散,以代麻、桂,自云神妙。


安道辨論頗精明,(王安道著 《醫經溯洄集》,辨傷寒溫熱甚悉。


《活人》加減休拘泥。


(朱肱《類證活人書》載夏至後用麻黃湯,須加知母、石膏、黃芩,後學多宗其說,亦見之不明,可見暑濕何可更用麻黃。


此乃傷寒第一方,讀書勿被書瞞蔽。


(旭高按:麻黃湯或謂專治傷寒,或謂通治雜病,只緣未識正旨也。


若知明為寒傷營之主劑,非惟溫暑不取用,即邪淺在衛,亦何至於誤用。


而凡寒邪在營者,何不以通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06:27 | 只看該作者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治太陽溫病,無汗而喘,大熱大渴。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打碎綿裹) 以水七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06:39 | 只看該作者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治風濕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


麻黃(半兩去節) 杏仁(十個去皮尖) 薏苡仁(半兩) 甘草(一兩炙) 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


有微汗,宜避風。


(此方分兩甚輕,疑類唐人校訂《金匱》,加減仲景之方,非原方也。


不然,漢時四錢匕,以今秤計之,只得八九分,而欲以治發熱身疼之證,有杯水車薪之誚矣。


麻杏甘草石膏湯,泄肺存陰定熱喘。


(麻黃湯,治寒喘也;


此去桂枝而重用石膏,治熱喘也。


無汗汗出休拘泥,(按:《傷寒論》原文本作「汗出而喘,無大熱者」,柯韻伯《傷寒來蘇集》改作「無汗而喘,大熱者」,頗屬理正辭明。


蓋汗出何可更用麻黃,無大熱何可更用熱以麻多從實證看。


(此要訣也。


不獨喘病,百病皆然。


雖未明言治溫病,此湯清散頗相安。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仲景雖未出方治,而此湯清散,正是治溫之法也。


除去石膏加薏苡,(名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發熱身疼風濕搏。


此與麻黃加朮法,大同小異別風寒。


(麻黃加朮湯治寒濕,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風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06:52 | 只看該作者

越脾湯


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面目腫,大有熱色,發熱無汗,脈洪浮而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麻黃(六兩去節) 石膏(半斤打) 甘草(炙) 生薑(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07:03 | 只看該作者

越脾加朮湯


治裡水一身面目黃腫,脈沉,小便自利而渴者;


並治風寒客於脈而不去,營氣熱腐而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癘風氣,下焦腳弱。


越脾湯原方加白朮四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07:21 | 只看該作者

越脾加半夏湯


治肺脹咳喘脈浮大者。


越脾湯原方棗加三枚,薑加一兩,加半夏半升。


越脾湯越脾中氣,發汗生津涼散委。


(越脾者,發越脾中之津氣而為汗,是涼散法也。


麻石甘草棗生薑,《金匱》以之治風水。


惡風身腫脈洪浮,面赤熱渴乃堪使。


(旭高按:《金匱是風水者,乃肺、脾、胃三經受風熱之陽邪,痹其營衛之氣,升降不得自如,斯水飲入胃,不能輸脾歸肺,下達膀胱,而反外溢肌膚,故一身悉腫。


其證惡風發熱,脈洪浮而渴,故知為風熱,亦嘗驗之矣。


然必兼有無汗而喘見象,與此湯一服,亦未必汗出,其水反從小便去,真匪夷所思者。


裡水黃腫其脈沉,便利亡津加朮餌。


(名越脾加朮湯 旭高按:水在裡,當不渴,渴則可征水去。


今渴而黃腫不去,是水未去也。


水未去,何以渴?


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也。


蓋脾氣實者,小便利則水去;


脾氣虛者,小便利則亡津,亡津令渴。


病雖始於裡水,其實裡已無水,水只在皮膚中,故亦用越脾,使從表解。


但加白朮一味,補脾氣生津液,以固其裡,則意無不到矣。


營氣熱腐為癘風,俗號「大麻瘋」即是。


清疏營衛最相宜,加朮緣其腳弱爾。


(按:癘風因風客久而化熱,營氣被其煽灼,血肉腐壞,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即俗所謂「大麻瘋」是也。


喻嘉言有見及此,故曰「汗宜頻發,血宜頻刺」,但未有其方。


旭高觀此湯清疏營衛,與嘉言之說合符。


石膏清熱生津液,麻黃疏風通血脈,甘草解熱毒,薑、棗和營衛,若不腳弱,則白朮亦可不加。


後人遇此證,絕不知用此湯,何也?


溫邪挾飲填肺中,為脹為喘加半治。


散邪清熱越脾佳,蠲飲消痰半薑美。


(名越脾加半夏湯 肺脹咳喘,為外邪內飲相搏之證。


越脾湯散邪清熱之功多,蠲飲消痰之力少,故加半夏輔其未逮,更加薑一兩以助半夏之功,周密之至矣。


此與青龍加石膏,佐使寒溫相對峙。


(此與小青龍加石膏湯相為對峙。


小青龍湯中有半夏無石膏,越脾湯中有石膏無半夏,觀二方所加之意,全重在石膏、半夏二物協力建功。


石膏清熱,借辛溫亦能豁痰,半夏豁痰,借辛涼亦能清熱。


前越脾加朮湯生津止渴,借白朮入清熱藥中;


此越脾加半夏湯下氣定喘,又借半夏入清熱藥中。


仲景加減成方,無非化裁後學矣。


又與越脾加朮湯,下氣生津分彼此。


千古醫方仰仲師,一加一減皆精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13:16 | 只看該作者

大青龍湯


治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無少陰證者。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去皮) 甘草(各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 石膏(雞子大一塊打) 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溫粉撲之。


一服汗者,停後服。


汗多亡陽,遂虛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薑棗藏。


發熱惡寒太陽病,無汗煩躁力能攘。


(「發熱惡寒無汗煩躁」八字,是大青龍著眼。


一服汗出停後服,汗多溫粉撲之良。


(仲景溫粉方失,成無己《傷寒明理論》用白芷、 本、白朮、川芎、米粉撲之。


寒之淺者僅傷衛,風而甚者營亦傷。


中風衛實因煩躁,清火發汗此方強。


(按:風傷衛,寒傷營,中風脈浮緩,傷寒脈浮緊,是大法也。


此大青龍脈證俱屬傷寒,而去中風者,全在煩躁上看出。


若寒邪,則但嘔逆,惟蓋風寒中傷,各有淺深,又各隨其人之體氣虛實而為病。


是以寒之淺者,僅傷於衛,風而甚者,並及於營;


衛之實者,風亦難泄,衛而虛者,寒猶不固。


正是互文見意處。


此湯治中風衛實之法,乃清火發汗之重劑也。


證較麻黃為尤重,預保陽明聖法彰。


(柯韻伯《傷寒來蘇集》曰:「此麻黃證之劇者,故於麻黃湯倍麻黃以發汗,加石膏以除煩。


「諸證全是麻黃,而有喘與煩躁之別:喘是寒鬱其氣,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氣;


煩躁是熱傷其氣,無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


「用石膏以清胃火,是仲景於太陽經中,預保陽明之先著。


加薑、棗以培中氣,又慮夫轉屬太陰。


「一汗而表裡雙解,風熱兩除,此大青龍清內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


少陰煩躁脈微弱,惡風汗出不相當。


(少陰亦有煩躁證,以脈微弱,汗出惡風為辨,不可服此。


仲景立此方,即垂此戒,叮嚀之意深矣。


熱因寒用方堪救,誤服青龍陽必亡。


(少陰煩躁,當熱因寒用,如四逆東加豬膽之例,方可救其萬一。


若誤服青龍,必召亡陽之禍,慎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13:30 | 只看該作者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乾嘔,發熱不渴,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滿者;


並治溢飲,身體重痛,肌膚悉腫。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 桂枝(各三兩)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此方有加減法,另詳余所著《古方余論》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13:49 | 只看該作者

小青龍加石膏湯


治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氣也。


小青龍湯原方加石膏二兩。


煮法同。


強人服一升,虛人減之。


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不渴嘔利慰。


(凡水停心下之證,多喘咳而不渴,此要訣也。


其余下利與小便不利,或然或不然也。


薑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備舉辛溫散水寒,兼病屬有形,非一味發散所能除,故備舉辛溫以散水,兼用酸苦以安肺,於麻、桂二湯內,不但留白芍之酸收,拘其發散之猛,再復五味、乾薑攝太陽之氣,監制其逆,細辛、半夏溫散水寒,從陰出陽,庶幾水從汗解而不傷陰,此發汗散水之聖方也。


溢飲水腫服之奇,發汗散水此所謂。


(溢飲者,水腫也。


水飲外溢於肌膚,旁流於四肢,故一身悉腫。


然亦必有喘咳見證,用此發汗散水,其效乃奇。


肺脹煩躁加石膏,寒溫並進斯為貴。


(肺脹咳喘,多因水飲,而煩躁則挾熱邪,故於小青龍東加石膏,寒溫並進,水熱俱蠲,於法尤為密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14:00 | 只看該作者

甘草麻黃湯


治裡水脈沉,面目黃腫,小便不利。


甘草(二兩炙) 麻黃(四兩) 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14:12 | 只看該作者

麻黃附子湯


治裡水脈沉小者,屬少陰也。


麻黃(三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 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麻黃(湯)治裡水,水從汗解斯方美。


(《金匱要略?水氣病篇》云:「水病發其汗即已。


脈沉小者屬少陰,溫固必須加附子。


(名麻黃附子湯)麻得甘草緩中焦,汗不傷陰厥有旨。


(王晉三《古方選注》曰:「甘草緩麻黃於中焦,取水穀之津為汗,則內不傷陰,邪從表散。


深得厥旨。


水之為病殊多端,表裡陰陽非一致。


腰以上腫當發汗,腰以下腫當分利。


單單腹脹最難醫,青筋突起無生理。


(旭高按:前一方用甘草,內助土氣,後一方用熟附,溫固腎液,而外散水氣,則皆君以麻黃。


蓋麻黃氣味輕清,無微不入,故能透出肌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凡藥力所不到之處,惟此能達之,故不特在表之風水可用,而在裡在腎之水,咸可用之也。


《金匱要略?水氣病篇》云:「水病發其汗即已。


而發汗之法,又各有淺深不同如此,可謂簡而該矣。


然又云:「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可見水病利小便一法,原不可缺,但以腰上半為陽,及一身悉腫者為表,當發汗耳。


若單腹脹青筋突起,為土敗木賊之候,難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14:25 | 只看該作者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病始得之,無汗惡寒,頭不痛,但欲寐,反發熱脈沉者。


麻黃(去節) 細辛(各二兩) 附子(一枚炮) 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溫經兩法彰。


無汗惡寒(與太陽同)頭不痛,脈沉欲寐(俱少陰證)少陰殃。


若無發熱當溫補,(用附子湯) 反熱邪猶連太陽。


故用麻辛兼發表,溫經熟附恐亡陽。


(少陰主裡,應無表證,今始受風寒,即便發熱,則邪猶連太陽,未盡入陰,猶可引之外達,故用細辛引麻黃入於少陰,以提始入之邪,仍從太陽而解。


然恐腎中真陽隨汗外亡,必用熟附溫經固腎,庶無過汗亡陽之慮。


此少陰表病無裡證者發汗之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14:38 | 只看該作者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治傷寒瘀熱在裡,但頭汗出,小便不利,身發黃者。


麻黃(去節) 連翹(各二兩)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一升) 杏仁(四十枚) 甘草生薑(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降注雨水,謂之潦水,取其味薄,不助濕熱也。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杏仁甘草梓皮湊,煮以潦水加薑棗,瘀熱身黃功克奏。


泄濕從陰出太陽,(此表裡分解法。


或太陽之熱,或陽明之熱,內合太陰之濕,乃成瘀熱發黃,病雖從外之內,而黏著之邪,當從陰以出陽也。


杏仁、赤小豆泄肉裡濕熱,生薑、梓白皮泄肌表濕熱,仍以甘草、大棗奠安太陰之氣,麻黃使濕熱從汗而出太陽,連翹導濕熱從小便而出太陽,潦水助藥力從陰出陽。


經云:「濕上甚為熱。


若濕下行則熱解,熱解則黃退也。


黃從汗解無留垢。


緣其有表此方施,若無表證茵陳究。


(本方使黃從汗解,茵陳蒿湯使黃從下解,乃有表無表之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14:50 | 只看該作者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


泄利不止者,為難治也。


麻黃(二兩半) 升麻 當歸(各一兩一分) 知母 黃芩 葳蕤(各十八銖) 白朮 石膏 乾薑 芍藥 天冬 桂枝 茯苓 甘草(各六銖) 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麻黃升麻湯桂枝,芍草苓冬薑朮知,玉竹黃芩歸與石,辛溫寒潤互兼施。


厥陰錯雜邪難解,陰中升陽用此宜。


(此方升散寒潤,收緩滲泄具備,推其所重,在陰中升陽,故麻黃、升麻名湯也。


膏、芩、知母苦辛清降上焦之津,芍藥、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歸、朮甘溫,玉竹甘寒,緩脾胃以致津液。


獨是十味之藥,雖有生津泄熱之功,不能提出陰分熱邪,故以麻、桂、升、薑,開入陰分,與寒涼藥從化其熱,庶幾在上之燥氣除,在下之陰氣堅,而厥陰錯雜之邪可解。


吐血咽疼肢厥逆,泄利不止頗難醫。


此乃傷寒之壞病,下寒上熱涉危疑。


(此乃傷寒之壞病,寒熱互見,上下兩傷,故藥亦照證施治。


病證之雜,藥味之雜,古方所僅見,觀此可悟古人用藥又有此一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15:02 | 只看該作者

厚朴麻黃湯


治咳而脈浮者。


厚朴(五兩) 麻黃(四兩去節) 石膏(雞子大一塊) 杏仁(去皮尖)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細辛 乾薑(各二兩) 小麥(一升) 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厚朴麻黃湯石膏,細辛杏半味薑邀,還加小麥宜先煮,下氣祛邪止咳標。


小麥甘平緩心氣,用醫心咳法殊超。


咳而心痛為心咳,仿此臨時加減調。


(《金匱》此方,不詳見證,而但云「脈浮」。


浮為邪氣居表,固宜驅之外散,然觀其藥品,泄熱下氣、散邪固本之功皆備,或並附及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1-25 23:15:16 | 只看該作者

〔附〕心咳湯


(旭高新制) 治心咳,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


北沙參(三錢) 石膏(三錢同薄荷頭研) 牛蒡子(錢半) 杏仁(三錢去皮尖) 桔梗(五分) 甘草(五分) 麥冬(三錢去心) 半夏(一錢) 茯神(三錢) 遠志(五分) 小麥(五錢) 水三盞,先煮小麥減一盞,納諸藥,煎至一盞服。


(痰多加川貝母,咽喉腫痛去半夏,汗多加五心咳湯用北沙參,牛蒡甘桔石杏仁,茯神遠志麥冬夏,小麥煎醫心咳珍。


(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究不離乎肺經。


此心咳一證,雖屬心火上逆,以余驗之,其始多由外感。


夫外感溫邪,必先肺衛而及心營,觀經文「咳則心痛」句,義可推矣。


逮至咳嗆不已,震動心胞之火,勢必上逆,而為咽腫喉痹。


前人謂生脈散加茯神、遠志,能治心咳,遵用不甚見效,余因參入開泄肺經之藥,重用小麥煎湯代水,治之乃驗。


蓋小麥甘平,為心之穀,緩心寧氣,大有殊功,即從厚朴麻黃湯意化出,故附於此,以就正於當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08:5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