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豉薤湯】
(汪 庵《醫方集解》引張文仲方) 治傷寒下利,如爛肉汁赤滯,伏氣腹痛梔子豉湯原方加薤白一兩。
梔豉湯治陽明表,(太陽之表證當溫散,陽明之表證當清泄。
葛根湯治太陽傳入陽明之表而無汗者,桂枝加葛根湯治太陽傳入陽明之表而有汗者,升麻葛根湯治陽明自病之表而無汗者,此梔豉湯治陽明自病之表而有汗者。
脈浮緊而咽口燥,發熱汗出不惡寒,氣喘胸滿心懊 ,(以上皆陽明表證,非因誤治而得者。
虛煩反覆不得眠,胸中窒痛舌胎皓。
(此因汗下之後,虛其正氣,而邪熱仍擾於上焦,故胸中滿者,變為窒痛,心中懊 者,變為虛煩不得眠,然仍不出陽明之表,觀舌胎白,邪熱在上焦可知。
以上皆宜梔豉療,(《本經》:梔子與滑邪 《加入何方之內,當知主治不出此方矣。
但世俗治時證,不辨傷寒、溫熱,不分有汗、無汗,開手輒用梔、豉,則又大失制方之義矣。
清泄陽明是其要。
(旭高謂梔子豉湯是陽明清泄之法,不是上涌之劑,觀《傷寒論》梔豉湯證數條,並未言及「吐」字,但云「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則梔子之性可明矣。
至其方末之「得吐止後服」一句,焉知非衍文錯簡,編書者誤收之耶!
柯韻伯謂梔子之性,苦寒泄熱,並非吐藥,惟豉之腐氣,上熏心肺,能令人吐,以瓜蒂散取用豉汁和服為證據。
不知瓜蒂本為吐藥,其用豉汁和服者,以豉能調中下氣,恐過吐傷其中氣耳,非瓜蒂必得豉而吐也。
按:瓜蒂散證,心下痞硬而煩,欲食不食,欲吐不吐,是寒食並結於胸中,故引而越之;
梔豉湯證,心中懊 虛煩,與舌胎頭汗,是濕熱鬱蒸於心下,故苦以泄之。
一屬有形而可吐,一屬無形而不可吐,何得混同為吐劑哉!
試令單煮瓜蒂服必吐,但服香豉則不吐,不辨可知矣。
余義見卷四《雜說》。
前證(懊 、虛煩、舌胎等證。
兼嘔加生薑,(名梔子生薑豉湯)若然少氣加甘草。
(名梔子甘草豉湯 嘔則加生薑以止嘔,少氣便加甘草以益氣,見證施治,古人每不出此。
梔子乾薑湯去豉,下後微煩熱不了。
(下後寒氣留中,故用乾薑。
身熱微煩,故用梔子。
不懊 ,故去豉。
又有梔子朴實湯,下後心煩(梔子)腹滿飽。
(厚朴、枳實以泄腹滿。
枳實梔豉(湯)勞復宜,(勞復乃病後氣虛,余邪猶未清楚,因勞即發,其證不一,故不著其病形,惟輕清泄卻上焦之邪足矣。
後人以補為治,反致變證百出。
食復再加大黃討。
(此指食復之重者言耳。
若宿食不甚,枳實已能為效。
酒疸心中熱(痛)懊 ,梔子大黃湯亦好。
(治疸之法甚多,此治心中懊熱痛者。
傷寒發熱身為黃,梔子柏皮甘草妙。
(名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以寒勝熱,以苦燥濕,已得治黃之要,而乃緩以甘草者,黃必內合太陰之濕化,若發熱者,熱已不瘀於裡,有出表之勢,汗下皆所不必,但當奠安脾土,使濕熱分解,其黃自除。
梔子厚朴湯言熱,梔子乾薑湯言辛通滑利,是指脾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