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精靈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入門】

 關閉 [複製鏈接]
2501#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0:28 | 只看該作者

痰飲在上膈,欲吐不吐者,瓜蒂、赤小豆,雄黃等分為末,水調五分服之,以吐為度,或祛邪丸亦好。


久不愈者,勝金丹、老瘧丸以消之。


霧露中於下焦,名曰渾;


霧露中於上焦,名曰潔。


陰脈緊者,霧露濁邪中於下焦少陰之分,故曰渾。


因表虛裡微,遂使邪中於陰為栗,令人足脛逆冷,便溺妄出,或腹痛下利,宜理中湯、四逆湯,熱藥以散其邪。


陽脈緊或帶澀者,霧露清邪中於上焦太陽之分,故曰潔。


令人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宜九味羌活東加?本。


或惡寒欲吐者,藿香正氣散、五積散,仍量加本。


陰陽脈俱緊者,上、下二焦俱中邪也,必吐利後脈不緊,手足溫則愈。


若吐利後脈遲,不食者,脾胃虛而內停水飲也;


若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又有陽病上行極而下,陰病下行極而上,上、下必干中焦,於是三焦溷亂,內外氣塞,以致上為口糜、?嚏,下為小便黃,大便血凝如豬肝。


熱氣勝而脾胃不運,榮衛凝滯則生瘡癰;


虛寒甚者,脾胃獨弱,下焦不約,清便下重,臍築湫痛而死。


蓋臍為生氣之源,築痛,生氣已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2#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0:48 | 只看該作者

水證多嘔咳而頭汗,惟在表也,則身熱而心胸怔悸,唯在裡也,則身涼而脅腹滿堅;


水,陰也,寒也。


或因飲食生冷,或因洗浴過度。


內熱者得之,即自消爍;


內寒者得之,即自停蓄。


傷寒表熱與水氣相合者,發熱怔忡,乾嘔喘嗽,小腹滿,小便不利,小青龍湯。


半表裡證,但頭汗出,身無大熱,心下滿,揉之?有聲音,謂之水結胸,小半夏湯;


甚者,大陷胸丸下之。


或傷寒厥而心下悸,乾嘔??逆者,茯苓桂甘湯、赤茯苓湯。


裡寒與水氣相合者,四肢疼痛,腹痛嘔泄,小便不利,玄武湯;甚則成癖脅硬者,十棗湯。


表裡俱見,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滲之。


若病在陽宜汗,而反以水?面閉熱,肉上粟起,欲飲水而不渴者,單用文蛤為末,沸湯調服方寸匕。


流入皮膚,浮腫者,牡蠣澤瀉湯、五苓散、防己黃?湯、朮附湯選用。


黃證俱口渴而頭汗,蓄熱發者,則溺澀而大腹脹膨,蓄血發者,則溺清而小腹急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3#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1:09 | 只看該作者

經曰:濕熱相交,民病癉。


癉,即黃膽,陽而無陰也。


傷寒發黃雖不一,皆因內熱而誤用溫藥,或被火攻太甚,或失汗下與滲,以致陽明經中血熱,而見真色於肌膚,謂之瘀熱發黃。


頭汗作渴,小便不利,色黃而明,茵陳湯、茵陳三物湯、陶氏茵陳湯。


有濕熱鬱而發黃者,身痛發熱,色黃而晦,茵陳五苓散。


有寒濕發黃者,太陽病寒濕在裡,發汗過則寒去而濕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身痛鼻塞者,急用後瓜蒂搐鼻法,內服茵陳五苓散;


頭痛甚者,神朮散加茵陳。


有中濕發黃者,一身盡痛,誤汗則眼目俱黃,茵陳五苓散、梔子柏皮湯、防己黃湯;


身體煩疼者,麻黃東加蒼朮。


有傷風發黃者,易飢,鼻干腹痛,潮熱咳嗽,小柴胡加茵陳;


如噦,加茯苓;甚者,用大柴胡加之;


往來寒熱者,小柴胡加山梔、茵陳。


有內傷中寒發黃者,脾胃素虛,或傷冷物停滯不散,或嘔逆腹滿,或大便自利,理中東加茵陳、枳實、青皮;


腹脹,食不敢飽,欲作穀疸者,五苓散加茵陳。


有陰證發黃者,四肢逆冷,脈沉,或陰盛發躁,四逆東加茵陳。


有結胸發黃者,心胸滿硬,按之痛不可近,大陷胸東加茵陳。


有痞氣發黃者,心下滿硬,按之不痛,半夏瀉心東加茵陳,痞結消則黃自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4#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1:39 | 只看該作者

大抵發黃與治濕相似,輕則滲利和解,重則大下,水利黃自退矣。


非但寸口無脈,鼻氣冷為不治,形變煙熏黑色,搖頭直視,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脾臟氣絕也。


凡初發黃,先以口含水,用瓜蒂末一字搐入鼻中,吐出黃水,內服茵陳五苓散,或酒蒸黃連丸,外用生薑同茵陳搗爛,遍身擦之。


諸發黃皆小便不利,惟瘀血發黃,小便自利。


且瘀血與瘀熱外證,俱頭汗作渴,脈浮數。


但熱結下焦,則熱耗津液而小便不利,血結下焦,則熱但耗血而不耗津液,故小便自利。


治詳後瘀血。


上一段論正傷寒名義曰傷寒、曰傷風、曰傷風見寒、曰傷寒見風、曰合病、曰並病、曰兩感、曰中霧露、曰中暑?、曰熱病、曰晚發、曰?痙。


五種濕病:風濕、濕溫、寒濕、中濕、濕癉,五種溫病:春溫、風溫、溫疫、溫瘧、溫毒發斑。


附水證、黃證,乃傷寒之大關鍵也,故並提之,共二十四種,濕溫居半,可見濕熱為病最多。


虛煩頭身不痛,無汗而脈鮮緊;


虛煩者,七情六欲以致腎水虛,而心火煩躁,或雜病後余熱未淨而煩,或勞役氣衰火旺而煩,或陰虛相火動而煩。


有類傷寒初證,外亦發熱,但頭身不痛,脈不緊數為異。


雖陰虛亦惡寒而不甚,脈亦能數而無力。


大概病後虛羸少氣,煩躁欲嘔者,竹葉石膏湯;


輕者,小柴胡湯。


痰逆惡心者,橘皮竹茹湯。


陰證內寒外熱,肢節痛,口不燥而虛者,陰旦湯。


服涼藥後,脈愈大而無力,熱愈甚而燥渴者,單人參湯、或人參黃?煎湯下五苓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5#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2:32 | 只看該作者

勞役氣虛者,補中益氣湯。


陰虛者,四物東加知母、黃柏。


脾胃弱者,三白湯。


驚悸痰盛者,溫膽湯。


心神不安者,朱砂安神丸。


婦人新產挾血虛煩者,四物東加人參、淡竹葉、麥門冬、甘草。


表虛忌汗,裡虛忌下,但宜平和之劑調理。


《千金》云:虛煩不可太攻,熱去則寒起,若用傷寒汗下重劑而治虛煩,重則津竭而死,輕則內消盜汗,變為癆瘵。


傷寒有未經汗吐下而煩者,胸滿膈實煩熱;


有已經汗吐下而煩者,胸滿煩躁懊,見各條。


痰證頭項不痛,寒熱而寸多浮。


痰者,津液所化,風傷肺,濕傷脾,凝濁而生。


外證頭項皆和,惟寒熱類傷寒耳。


初起便胸膈滿悶,氣上衝咽,寸浮為異。


有熱者,參蘇飲、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


無熱者,二陳湯、溫膽湯;


通用,導痰湯。


有痰結胸者,鶴頂丹、枳梗二陳湯;


有痰上攻,非次頭疼者,瓜蒂散吐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6#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2:48 | 只看該作者

食積心腹滿悶,外證頭疼發熱惡寒,全類傷寒。


惟身不痛,心腹飽悶,噯噎嘔逆,右脈弦盛為異耳。


《百證》云:頭疼而惡心,身不痛者,食積也;


頭疼而身亦痛者,傷寒也。


食在上脘,胸滿惡心欲吐,實者,瓜蒂散吐之;


食在中脘,痞脹欲嘔,有熱者,二陳東加黃連、生薑、烏梅,或陶氏平胃散。


腹痛欲瀉者,胃苓湯;


寒者,治中湯;


心腹滿痛不大便者,大柴胡湯下之。又有夾食傷寒,謂之太陰積證。


表證,藿香正氣散,或五積散去當歸、麻黃,加人參、蘇葉;


有表復有裡者,桂枝加大黃湯;


表證已罷,但裡實滿者,小承氣湯。


凡傷寒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熱腹滿而痛,胃中有宿食故也。


若中寒夾食,即見吐利厥逆霍亂等證,急用理中東加枳實,或四逆湯救之。


凡夾食脾胃已傷,不可輕易汗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7#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3:03 | 只看該作者

香港腳膝脛軟柔。


腳曰氣者,風寒暑濕四氣蒸於足,循經入臟之深,而發則以漸,非若四氣中人雖淺而驟也。


外證全類傷寒,且有六經傳變,一如太陽頭疼身熱云云,直至厥陰煩滿囊拳。


又有合、並二病。


但初起腳膝軟弱頑痹,轉筋赤腫為異耳。


如太陽證見外踝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皆痛者,隨四氣偏勝發散,麻黃東加防風、羌活、細辛、葛根、白朮、茯苓,防己,或敗毒散合檳蘇散。


陽明證見髀膝外廉下入中指內痛者,隨四氣偏勝微利,大柴胡東加羌活、細辛、杏仁,或升麻葛根湯合檳蘇散。


少陽證見諸足指節痛者,宜和解,小柴胡湯去參加防風、葛根、細辛,白朮、茯苓、麥門冬、乾薑、小草。


三陽合病,拘攣便閉者,合前三方加減而服,名左經湯。


或專入足太陰經,證見股膝內廉、足大指端內側痛或浮腫者,古桂附東加防己、白朮、茯苓。


少陰經,證見足小指下連足心,廉股內痛衝胸不食,面黑溺澀,小腹不仁者,難治,八味丸救之。


厥陰經。證見足大指連內廉,臍腹脹痛,腳攣乾嘔者,養真丹。


如足三陰攣痹緩弱,上攻胸脅肩背,下注腳膝,足心熱者,換腿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8#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3:32 | 只看該作者

要之,風多入肝,病筋走注,脈浮無汗,小續命東加獨活。


風毒腫痛,排風湯、檳榔散;


筋急掣痛,乳香定痛散。


濕多入脾,病肉重著,行起忽倒或腫,除濕湯;


痰多者,用此湯吞清州白丸子。


暑多入心,病氣喘悶煩躁,所患必熱,敗毒散加大黃。


寒多入腎,病骨攣急掣痛,所患必冷,五積散、越婢東加木瓜,通用千金續命湯、流氣飲子、烏藥順氣散。


煩躁者,單竹瀝飲之;


便閉者,三和散、脾約丸;


毒瓦斯衝心作痛者,蘇子降氣湯下養正丹,或吳萸煎湯,刺入薑汁救之,死在旦夕。


尋常春夏,檳蘇散加川楝子,熱腫赤者,敗毒散加木瓜、蒼朮;


秋冬,五積散加木瓜、檳榔、牛膝、吳萸。


最忌補湯淋洗,草藥攤?。


其證有因於氣,因於飲食及丹石者,不可不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9#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4:04 | 只看該作者

瘀血昏忘如狂,胸脅小腹不快;


血乃人身河渠,貴流通而不貴凝滯。


或當汗不汗,津液內滲;


或不當汗而汗,津液內竭;


或利小便過多,以致血熱化為惡瘀;


又或其人素有跌撲閃挫、善思善郁、過食煎炒,以致血熱瘀滯。


蓄於上焦,則衄血善忘,甚則昏迷,良久乃蘇,或胸脅腹皆滿痛,譫語昏憒,謂之血結胸證;


蓄於中焦,則頭汗作渴發黃;


蓄於下焦,則如狂便黑,小腹急結,按之則痛,其脈必芤澀。


外證寒熱,全類傷寒。


太陽證則如狂,陽明證則善忘,少陽證則寒熱似瘧。


大概治上,犀角地黃湯;


治中,桃仁承氣湯;


治下,抵當湯、丸。


然必證重脈數,方可抵當攻之;


證輕脈微,通用犀角地黃湯,加青皮、芩、連、大黃,或小柴胡東加桃仁、生地兼梔子、茵陳。


一切血證,皆此治法不易。


傷寒有用承氣大下不解,反便堅善食者,瘀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0#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4:32 | 只看該作者

凡病日輕夜重,便是瘀血,所以打撲傷損,證亦類傷寒。


瘡毒飲食如舊,掀發腫痛可求。


凡患癰疽背發疔瘡,一切無名腫毒,初起寒熱,全類傷寒。


但傷寒不食,瘡毒飲食如常,且身有紅腫痛處可驗。


不可妄施汗下,宜外科法治之。


俗呼流注傷寒,流者,行也;


注者,住也。


血氣流行,遇寒邪則凝澀,結如堆核,大者如拳,小者如李,初起寒熱,全類傷寒。


未潰者,宜敗毒散合涼膈散加金銀花;


已潰者,托裡散,不可作正傷寒治之。


俗呼赤膈傷寒,胸膈赤腫疼痛,寒熱類傷寒,非正傷寒也,宜荊防敗毒散合小陷胸湯,裡實者,防風通聖散。


痘疹尻足當時冷,凡幼稚及年長之人,忽類傷寒證,如未患痘疹,尻足中指皆冷,宜從痘證初熱條治之。


勞發痰火待日周。


素有痰火,略有勞動,便發寒熱,全類傷寒。


輕者,將息周日自愈;


重者,頸腋膊胯之間遂結核腫硬,或消,下次遇勞又發,治宜八物二陳湯,加降火和解之藥。


外感疏泄勿甚,舊謂傷為中,感冒為傷。


今悉分之,正恐人以傷寒重劑而治感冒輕病,變生異證。


蓋感寒雖亦惡寒面慘,其頭疼發熱,不如傷寒之甚,脈多沉遲;感風雖亦惡風鼻塞,其發熱等證,亦不如傷風之甚,脈多浮數。


大概未發熱者,感寒,香蘇散;感風,蘇葛湯、古蒼荊散。


已發熱者,九味羌活湯之類熱服,肌體微潤即愈。


尋常體薄多疾之人,只於原服藥中加生薑、陳皮,或寒用二陳湯,風用三白東加減。


詳見雜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1#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4:5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精靈 於 2013-2-2 07:20 編輯

內傷補益兼投

 

外感挾內傷者,素冒風寒未發,加之飲食勞倦觸動,外證全類傷寒。


但左手人迎及關脈,大於右手氣口一二倍,此外感重而內傷輕也,治以九味羌活湯去蒼朮、生地,用白朮,隨六經見證加減。


如內傷脾胃,外感寒邪者,藿香正氣散、人參養胃湯。


如內傷飲食,外感風寒者,平胃散加黃連、枳實;


便閉加桃仁、大黃。


如內傷生冷,外感風寒者,五積散。


內傷挾外感者,先因飲食勞役過度,身痛腰腿酸軟,而其體已解?,又感冒風寒,外證全類傷寒。


但右手氣口及關脈,大於左手人迎一二倍,此內傷重而外感輕也,治以補中益氣湯,或調中益氣湯,隨六經見證加減。


誤作傷寒,大發其汗者死。


內傷房室,又感風者,玉屏風散,或加桂枝、白芍;


內傷房室,又感寒者,川芎湯。


風寒兩感者,玉屏風散合川芎湯。


體薄者,通用十全大補湯,少加防風、羌活、細辛、白芷。肢冷者,加薑附。


陰虛者,八物東加陳皮、炒乾薑,不可誤用風寒燥藥,愈虧腎水。


內傷虛損,四肢無力發熱,亦類傷寒,但必兼盜汗、遺精、白濁為異,內傷衛虛惡風,榮虛惡寒,亦類傷寒,但居密室則不惡也。


內傷陰虛火動,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但體清瘦,脈無力為異,內傷大渴體熱,脈洪大,似陽明中熱白虎證,但脈無力耳。


內傷長夏困倦,似外感濕熱,或發熱頭疼似溫暑病。


以上俱宜補中益氣湯,或四物湯、四君子東加減。


詳內外傷辨及雜病各條。


解?出《內經》,解者,肌肉解散;


?者,筋不束骨。


其證似寒非寒,似熱非熱,四肢骨節解散,怠惰煩疼,飲食不美。


或因傷酒,或中濕,或感冒風寒,或房事過多,或婦人經水不調,似痧病而實非痧也。


治宜通其氣血,疏其腠理,以內傷兼外感藥調之;


輕者,從俗刮痧,刺十指及委中血。


痧證類傷寒,見雜病蠱瘴。


上一段論類傷寒名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2#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5:27 | 只看該作者

十證

 

舊以痰飲、虛煩、香港腳、食積、瘡毒、瘀血,勞發、痘疹八證,六類傷寒。


新增感冒、勞傷,共成十證。


要之百病皆類傷寒,不可不知。


正、類傷寒如斯,傳變傷寒何謂?


嘗聞:傳陽則潮(熱自)汗(便)閉(溺)澀(腹)滿,(口)渴(發)狂譫(語),甚則(發)斑嘔(血)喘急,能升牆屋;


變陰則厥冷嘔吐利,不渴靜蜷,甚則咽痛鄭聲,欲坐井地,請以初證言之。


頭痛三陽所主,而濕痰鼻塞胸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3#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5:48 | 只看該作者

太陽表證

 

太陽表證,頭痛自巔頂連兩額太陽穴者,分有汗、無汗治之,若頭痛如破者,急用連須蔥白湯姑止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4#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6:18 | 只看該作者

陽明表證

 

陽明表證,額痛連鼻目齒,葛根蔥白湯、蔥豉湯;


陽明裡證,晡熱汗多頭痛者,調胃承氣湯;


陽明證汗多煩渴,脈洪頭痛者,白虎東加白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5#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6:45 | 只看該作者

少陽證

 

少陽證,頭角痛連耳,往來寒熱者,小柴胡。


濕家鼻塞聲重頭痛者,令病患先噙水一口勿咽,次將瓜蒂散一字入鼻內,搐出黃水為度。


痰涎頭痛難當,胸膈煩滿欲吐,寒熱者,瓜蒂散吐之。


凡頭痛連腦痛甚,手足俱寒者不治。


巔痛厥陰所司,而脾腎從足至頸。


三陰無頭疼。


太陰、少陰脈至頸胸而還,惟厥陰上系與督脈會於巔頂,下頏顙連目出額,必兼乾嘔吐沫,卻無身熱,亦與陽證不同,三味參萸湯主之;


輕者,小建中湯。


若厥陰得浮脈,則陰病見陽易愈。


若脈沉痛入泥丸,手足冷爪甲青者,謂之真頭痛。


有上證而連齒痛者,屬少陰厥證,俱不治。


然風溫在少陰,濕溫在太陰,而反頭痛,至陰毒及太陽少陰兩感,亦有頭痛,不與陰證無頭疼相反耶。


然少陰雖有反熱而無頭疼,厥陰雖有頭疼而無身熱,且頭疼終不如陽經之甚。


若身熱頭疼兩全者,則屬陽證。


項強連背邪初臨,項硬而不能左右回顧,太陽初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6#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17:08 | 只看該作者

表實無汗,葛根湯;


表虛有汗,桂枝東加葛根。若誤下邪氣乘虛入裡,反結胸而項強又不解,謂之結胸項強,大陷胸湯、丸,兼理中丸,或四逆湯服之。


所以陰毒初病亦有項強,俱以熱藥治之,正陽散、附子湯是也。


項強連脅邪亦猛。


項強連脅下滿者,小柴胡湯。


又有風濕項強,?病項強,見本條。


頭眩有風有虛,未經汗下而眩者,邪漸入裡,表虛故也。


頭目俱眩者,太陽並少陽傷風也;


時時目眩口苦者,少陽風邪盛也,


俱小柴胡湯主之。


頭眩善食不惡寒者,陽明風邪也,茯苓桂甘湯。


已經汗下而眩者,裡虛也。


汗漏不止,心悸身搖惕?,或發熱者,玄武湯。


虛煩頭眩,心下痞滿,腹痛氣上衝咽,身戰筋惕成痿者,茯苓桂術甘草湯。


經曰:下虛則厥,上虛則眩。


所以婦人經水適來,易病真元耗散,皆令頭眩。


間有痰火上衝者,輕則起方昏眩,重則臥亦旋轉,危哉!


鬱冒不仁不省。


郁,乃氣不舒;


冒,乃神不清,俗謂之昏迷也。


經曰:諸虛乘寒則為厥。


鬱冒不仁,言寒氣乘虛中人,如物蒙罩其首,恍惚不省人事,比之眩暈更重。


太陽少陽病,頭痛眩冒,時如結胸痞硬者,人參三白東加川芎、天麻。


吐下虛煩氣衝,眩冒身搖者,茯苓桂術甘草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7#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21:11 | 只看該作者

少陰證

 

少陰證,脈沉遲,面微赤,身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理中、四逆湯,甘草乾薑湯選用。


血虛者,人參養榮東加天麻。


如不利止,頭眩,時時自冒者難治。


太陽病,下之不愈,因復發汗,表裡俱虛,其人必冒,汗自出則表和而愈。


又痰飲鬱冒厥逆者,三生飲。


感濕頭重眩暈者,芎術除眩湯。


又有頭重二證,太陽不能舉者,宜發散;


易病不能舉者,宜補真元。


婦人新產血虛挾寒必冒,見產後。


身惡寒,有熱無熱,陰陽班班;


惡寒非寒熱之寒,身雖灼熱,亦欲近衣,卻不可過復及近火氣,則寒熱相搏,寒不可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8#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21:31 | 只看該作者

經曰:發熱惡寒者,發於太陽也,乃陽證之表惡寒,無熱惡寒者,發於太陰也,乃陰證之裡惡寒。


在陽則脈浮數,宜發汗;


在陰則脈沉細,宜溫中。


或下證悉具,但有一毫惡寒者,為表邪未淨,須先解表,俟不惡寒,乃可攻下。


時時嗇嗇惡之甚者屬太陽;


乍止乍惡之微者屬少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


惟太陽合病在表,則亦惡寒。


若少陰證,惡寒而蜷,脈沉細,無頭疼,無項強,厥冷自利煩躁,脈不至者,死。


背惡寒,口和口燥,虛實井井。


風寒客於表分,當一身盡寒,今但背惡寒者何也?


蓋背為陽,腹為陰,又以背為五臟所系,是以背惡寒也。


寒邪在裡,不能消耗津液,故口中和,此屬少陰,宜附子湯。


熱邪陷內,消耗津液,故口中干燥,全無滋味,此屬陽明並三陽合病,俱宜白虎湯。


中暑及暑月傷冷,陰氣乘陽,亦有背惡寒者。


惡風可解,而漏汗溺澀當溫;


惡風者,或當風、或用扇則怯風吹,居密室則不惡也。


且三陰無惡風證,悉屬陽經。


無汗者,當發其汗;有汗者,當解其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9#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21:54 | 只看該作者

若裡證甚而惡風未罷者,尤當先解其表,而後攻其裡也,桂枝東加葛根主之。


汗漏不止及溺澀,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宜桂枝附子湯。


凡汗不止者,必惡風,煩躁不得臥,先服防術牡蠣湯,次服小建中湯。


惡風項強脅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


汗吐下後惡風大渴者,白虎加參湯。


惡風壯熱者,參蘇飲、防風沖和湯。


風濕相搏,惡風身疼,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湯。


身重惡風者,防己黃?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0#
 樓主| 發表於 2013-2-2 07:22:12 | 只看該作者

發潮可通,而氣逆脈虛忌冷。


似潮水之有信,一日一發謂之潮。


必日晡而作者,陽明旺於未申故耳。


宜諸承氣湯選用,或大柴胡湯。


有不可下者,脈浮或弦,嘔噦呃逆,氣逆上,微溏,惡寒發熱,非日晡所發,是謂其熱不潮,或潮於寅卯者屬少陽,潮於巳午者屬太陽,為邪未入胃、俱宜小柴胡和之。


又日晡發熱脈虛者,亦不可下,宜桂枝湯微汗之。


若結胸潮熱脈浮者屬太陽,大陷胸湯。


陽明傷風,腹滿身黃者,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冬陽明潮熱,黃芩湯。


吐下後不解,如見鬼狀,循衣摸床,微喘直視,脈澀者,死。


似瘧作止有時,太陽陽明厥陰;


似瘧非瘧,作止有時,或日再發,或二三日一發,非似潮,單潮而無寒,亦非若寒熱往來之無定也。


太陽證二三日似瘧,寒多脈浮洪者,桂枝湯,或桂枝二麻黃一湯。


陽明證似瘧,汗出日晡發熱脈浮者,桂枝湯;


脈實者,承氣湯。熱入血室似瘧,小柴胡主之。


厥陰證似瘧,一日二三發,脈浮緩者,為裡和,自汗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21:41 , Processed in 0.10937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