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中風】 蘇××,女,五十餘歲。 婚後迄未孕育,常自苦悶,憂鬱成疾,遂患臌脹。
經西醫治療雖有好轉,於1951年春。
因飲食不慎。
以致大吐,旋即昏迷不省人事,送醫院急救,曆三日仍處於昏迷狀態。
某中醫以小續命湯,服之不應,並稱患者循衣摸床,病已不治,家人為其料理後事。
延至第五日,始延余往診。
據其體質素弱,又常憂鬱。
今病昏迷,唇色潤。
活,舌苔白燥,脈沉細和緩,觸之無汗,並無口開、手撒、聲鼾、眼合、遺尿、汗出如油等絕症敗象,是皆元氣內竭,病況危殆。
思之良久,乃謂家人曰:「此症係血虛肝鬱,又經大吐傷中,濕聚痰生,以致肝風內動,風痰糾結,猝倒無知,昏迷不醒,不食、不便已五日。幸無其他敗象,脈沉細和緩,來去分明,胃氣
未絕,尚有挽回餘地。至於猝倒無知,舌強不語,係陰火(肝腎虛火)上衝,風痰上擾。若用藥偏溫,則反助火勢;偏涼則中宮更傷。今惟有扶正祛邪、熄風化痰一注。」 乃處以下方:
羚羊角3克棗仁12克上肉桂6克附片3D克天麻9克羌活6克防風9克桑葉6克菊花6克甘草5克
竹瀝二匙薑汁(少許為引)
此方即資壽解語湯加桑葉、菊花也。
方中羚羊角、天麻、桑葉、菊花清肝熄風,尤以羚羊角鎮痙治頭目之風最效。
竹瀝、薑汁化痰,羌活、防風鎮痛、鎮痙而祛風。
用肉桂引火歸元,配附片,棗仁強心溫腎,扶助機體,增強抗力,甘草和中。諸藥台用,有熄風化痰,引火歸元,扶正祛邪之效。
上方服後,神識較清,已能識人,惟身重不能轉側,頭悶痛,噁心。
舌苔由白燥轉白膩,脈由沉細轉弦滑。
此內濕素盛,痰濕上逆,治應除濕、祛風、益氣、扶脾、滌痰。
方用李東垣半夏天麻白朮湯。
處方:
法夏9克白朮9克明天麻9克燒神麯9克炒麥芽9克茯苓15克炒蒼朮9丸陳皮6克澤瀉9克北口耆15克潞黨參15克乾薑9克焦黃柏6克
上方服二劑,神識更清,但仍不能起床。
自以為病勢好轉,慮余診務繁忙,乃另邀某醫作調理治療,處以大橘皮湯加減,藥用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白朮、木香、陳皮、檳榔、六一散、扁豆等。
服後即見煩躁、失眠、手足抽搐,復延余診。
症見:脈弦細,舌紅燥。
蓋由利濕傷陰,陰虛動風,肝陽不潛,冶應柔肝熄風,安神定志。
予自擬首烏黑芝麻散和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減。
處方:炙首烏15克黑芝麻15克金石斛6克鉤藤9克桑葉9克菊花6克桂枝9克杭芍9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甘草5克
方中首烏、黑芝麻滋養肝腎,補血祛風。
石斛益陰補精,鉤藤、桑葉、菊花清肝熄風,平降肝陽。
桂、芍、龍、牡、草,安神定志,潛鎮浮陽。
連服三劑,搐溺已止,漸能活動,煩躁失眠症亦減去七、八,宜繼續養血柔肝、育陰潛陽治之,方用自製二甲散加減。
處方;龜板15克鱉甲15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當歸9克杭芍9克棗仁15克女貞子9克炙首烏15克烏梅3個川楝子6克玄胡索6克甘草6克
服三劑後,病體逐漸恢復,已能起床,出院回家,繼以飲食調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