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臨床運用】 以桂枝湯加減在臨床上的運用比較廣泛,今擇其常見者,簡介如下: (一)更年期營衛失調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
「女子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陽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論述婦女年進四十以後生理上的變化過程,由於營衛與心肺相連,與氣血相關,心主血脈,肝主藏血,腎主藏精,氣血精液逐漸衰退,衝任二脈失於滋養之源,出現月經紊亂,營血不足,時而潮熱、出汗,時而畏寒、惡風,血不養心,時而心悸,時而虛煩不眠,營虛不與衛和,則見肌肉跳動,四肢痠脹,浮腫等症。
從病理變化過程來看,初期由於營衛不和,舌多淡潤,脈多弦虛或浮虛。可用桂枝湯倍芍藥,加香附,麥芽、烏梅、冰糖,和營之中寓調氣養肝,進而用新加湯助營加香附、麥芽,疏理氣機。
如四肢疫脹較重者,本方再加桑枝以活絡。至於月經紊亂.或前或後,或一月二次,淋漓不盡,或腰痠腹痛,或數月一次,可用《金匱》大溫經湯。
因該方有桂枝湯增強營衛為基礎,用治寒凝經脈,木鬱不舒,肝氣下陷所致之經漏淋漓,腹痛腰瘥,脈多沉遲或弦緊者。
此方全在桂枝配芍藥,於化氣通陽之中寓斂陰之旨。
(二)外傷或術後營衛虛損
由於外傷或術後,營衛虛損,營虛不與衛和所致低熱,用桂枝湯倍芍藥加烏梅、知母、冰糖,助營退熱。
如肢體麻木者,用參耆歸桂枝湯加香附、麥芽,和營助衛之中兼補氣血而行滯氣。
(三)營虛肌肉跳動
此症多見於老年婦女,因其營血不足而致肌肉跳動,有時兼有麻木,狀似風濕,但與風濕有別。
風濕麻木跳動,或疼痛多在關節,營血不足麻木跳動多在肌肉與筋膜;
風濕多有苔,營血不足多無苔。
治療風濕宜驅風除濕,治療營血不足始終宜在調和營衛的基礎上著重補養氣血,處方以大劑量新加湯加桑枝,或用參耆歸桂枝湯。
此證忌用祛風除濕發散之藥,因風藥辛燥更傷營陰。
(四)營衛俱虛肌膚發癢
亦多見老年婦女,心營、肺衛俱虛,皮膚發癢,但無疹塊,遇風更甚。
舌潤無苔?。
脈多沉弱。
用桂枝湯,杭芍改赤芍,並加重赤芍劑量,再加葛根、防風,均能取得療效。
皮膚發癢,臨裏有虛實之別。虛證多見老年婦女,其中有津枯血燥與營衛俱虛之不同,如屬津枯血燥發癢,必見舌紅質乾,脈多弦細而數,此方叉非所宜。
(五)胃腸型感冒和腹瀉痢疾
足陽明胃為多氣多血之海,胃腸病證直接與氣血失調有關,此證之治療應將調和營衛與調和氣血結合起來。
如病在胃,出現寒熱、嘔吐、噁心、舌膩、脈緊者,用藿香桂枝湯,解表和中,理氣燥濕降胃(方見醫案部分);
如病在腸,出現寒熱、腹痛、泄瀉,脈緊或浮緊,用桂枝湯加葛根、防風,如出現裡急腹痛瀉痢,用桂枝湯加葛根、香附、黃連、木香、焦楂。
每年夏秋季節,胃腸型感冒,多以此二方施治,能收退熱、止嘔、止瀉、止痢之效。
(六)妊娠期營衛不調胃氣虛弱
妊娠初期,營衛不和,畏寒,疲乏、食少、嘔吐,本《金匱》用桂枝湯為妊娠第一方之旨,重用生薑,確能緩解妊娠反應,增進食欲,止嘔吐,除畏寒。
此方僅用於營衛不和,胃氣虛弱者,如兼有肝胃鬱熱,或膽氣上逆者,屬小柴胡湯適應證,本方又非所宜。
(七)營衛受損所致痹證
此類痹證是病邪傷及營衛,「營虛不仁」,「衛虛不用」。
「營虛不仁」是病邪傷及營分,血中營氣不足,因而肢體感覺麻痹,臨床治療中,宜以桂枝湯倍芍藥為第一步,進而用新加湯為第二步,新加湯再加當歸為第三步。
「衛虛不用」是病邪傷及衛分則局部的真氣去,而邪氣獨留。
真氣去則功能消失,因而肢體運動受限,臨床治療,以黃耆桂枝五物湯為第一步,進而用桂枝湯加附片為第二步,或再加黃耆為第三步。
若營衛兩虛,常以新加湯加重附片劑量而取效。
(八)營衛不調之失眠
《靈樞·營衛生會篇》「營衛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說明營衛與人體的寤寐關係極為密切。
如老年之人,或病後營氣虛衰,營衛失常,衛氣內伐,經常出現難於入眠,或多夢易醒。
甩桂技湯倍芍藥加山萸肉、果杞、桔絡可取寧心安眠之效。
(九)配補陽還五湯治氣虛血瘀營衛不足的中風後遺證
清代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將補氣藥與活血化瘀藥結合起來,用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中風後遺症有一定療效。
但因缺乏脈象,以方測證,脈象必屬虛象,如屬實象,即弦滑數之類脈象,此方不可誤投,否則,不但無效,還可導致變證。
既然營衛與氣血相關,則氣虛所致之半身不遂直接涉及營血與衛氣,只有營衛健運,才能促進氣血生成。
只有營衛健運,補陽還五湯才能發揮補氣和活血化瘀的作用。
因此,余常將此方與調和營衛的桂枝湯結合起來運用。
實踐證明,較單用補陽還五湯原方療效明顯提高。
然而,半身不遂一證,病理較為復雜,有虛實之分,有陰陽之別,虛實之中,又有虛實相兼等情況,臨床必須仔細體審病情,方隨證變,才可取效。
(十)治胸、腹、背、腰及上下肢疼痛
膀胱與腎相表裡,其經脈互相聯絡。
足太陽膀胱經膿起於目內眥,上頭頂,下項,行於背、腰部,後分二行,至下肢外側後面,到達足小趾的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通,過足底湧泉穴繞內踝穴,沿下肢內側後面上行,入少腹,挾臍旁上行腹部和胸部,至鎖骨下的俞府穴而止。
由於外邪或裡寒之氣導致營衛失調,經氣阻滯,出現胸、腹、背、腰及上下肢疼痛,用本方加防風、香附、麥芽,在增強營衛功能盼基礎上兼以理氣祛寒行滯。
若上肢痛,上方加桑枝以通絡;
下肢痛加淮牛膝,活血通經並補肝腎。
(十一)用於體弱,病後或產後營衛失調
此類患者常感時而微寒,時而微熱,自汗,疲乏,脈緩,可用桂枝湯加黨參,或用桂枝湯與生脈散合用。
(十二)用於小兒麻疹、水痘初期
患兒發熱不高,氣血較弱,痘疹隱約不現,古有「疹出於肺,痘出於胃」之說。
審無唇紅舌赤等熱象者,可用桂枝湯加川芎、葛根,增強營衛,鼓舞肺胃之陽,促痘疹外現。
如兼寒邪外束,亦可加麻絨少許,使之宣發外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