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損浮腫】 鄧××教授,男,五十餘歲。 於1951年患全身水腫,歷時半年,經住院治療,抽水、利尿均未見效,病勢危重,延余往診。
初診之時,即見其面色不華,額部黧黑,頭身傾視,毛髮、爪甲、皮膚、唇齒均見憔悴枯槁之象。
目無精光,神倦息短,動則喘促。
兩腳顯著浮腫,腹部鼓脹,小便短澀。
失眠,多夢,腫勢延及陰囊。
舌苔黃膩而潤,脈空無根。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病勢至此,亦非一朝一夕。
綜合言之,此症五臟虛損,精血大虧,神氣將脫。
何以知之?
蓋心主血,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發為血之余。
心臟虧損,故面色無華,脈空無根,並見毛髮枯槁。
心藏神,神不守舍,故見失眠、多夢。
心陽源於腎陽,心陽虧,腎陽亦虧。
腎屬水,其色黑,腎水上泛,則額現黧黑。
腎主骨,齒乃骨之餘,腎虧則齒枯。
肝腎同源,腎精上注於目,肝開竅於目,肝腎兩虧,精血不足,則目精無光。
肝主筋,其華在爪,肝血不足,故爪甲枯焦。
肺合皮毛,肺氣不足,則皮毛憔悴。
今心肺肝腎均虧,脾為中土,亦未有不虧者,其腫勢之氾濫,與脾之不能制水有關。
更有甚者,頭傾視深,目無光澤,為神將脫絕之候。
所幸尚能進食,食能知味。精神雖困頓,神智尚清楚。
生機未絕,應盡力救治。
但五臟俱病,何以為主?
經曰:
「腎為先天之本」,應以腎為根本。
故此症之治,必須峻補命門,俾元氣得復,其症始可望愈。
然久病之人,最易感受風寒濕邪,導致經絡閉塞,應先溫陽解表疏通經絡,使經絡疏通,氣血暢行,然後再以峻補命門之劑,始可化氣而行水。
辨證清,立法定,遂決定先用自擬方附子桂枝獨活寄生湯。
處方:
附片60克桂枝9克杭芍9克法夏9克茯苓15克川芎6克獨活6克防風9克桑寄生15克陳皮6克台烏9克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2個
上方服三劑,患者感到全身舒適。
說明經絡疏通,急宜直補命門,兼利水治之。
方用嚴用和濟生腎氣湯。
處方:
附片90克熟地15克淮山藥15克茯苓24克澤瀉9克淮牛膝9克肉桂15克粉丹皮6克山萸肉12克車前子9克
汪切庵解是方曰:「此太陰少陰藥也。土為萬物之母,脾虛則土不能制水而洋溢,水為萬物之源(小注略,下同),腎虛則水不安其位而妄行,以致氾濫皮膚肢體之間。
因而攻之,虛虛之禍,不待言矣。
桂附八昧丸滋真陰而能行水,補命火因以強脾,加車前子利小便則不走氣,加牛膝益肝腎,藉以下行,故使水道通而腫脹已,又無損於真元也。」
喻嘉言用此方,主張以附子為君藥,指出「腎之關門不開,必以附子回陽,蒸動腎氣,其關始開,胃中積水始下,以陽主開故也。」此言實有至理。
余治此症,因恐病重藥輕,不能勝任,故施用上方,仝作大劑。
初服數劑,病未稍動,守方服至二十七劑,有時方玨赤石脂60克於方中,以加強補土之力。
至是,小便漸利,腫亦漸消。
然五臟俱虛,補腎已達相當階段,則兼補肝血亦為當務之急。
易方用景岳右歸飲和桂附八味丸化裁。
處方:黑附片60克熟地30克淮山藥2l克山萸肉12克澤瀉9克上肉桂15克杜仲30克土炒當歸15克枸杞15克小茴香6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赤石脂60克
此方用意,附、桂溫補腎陽,配熟地、萸肉、山藥補陰,可使陽復而有所依附;
而熟地、萸肉、山藥補陰,得桂附之助陽,可以蒸騰腎氣。
使腎陽旺盛,仍用茯苓、澤瀉滲利水濕,使補中有瀉。
用杜仲、果杞強腰腎,當歸補肝血,赤石脂、小茴香健脾利氣。
服至二十餘劑,小便較長,腫勢大消。
惟每天午後腫脹反復,此由於陽雖回但尚不足以制陰。
改以白通湯、四逆湯各數劑後,午後腫脹得以控制。
再以理中湯溫脾陽祛中寒,由此腫勢全消,息已不短。
但患者至此骨瘦如柴,贏弱不堪,心悸失眠,脈如蛛絲,足不任地。
此久病後真陰枯涸,有轉痿症之虞,應本「損者益之」,「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用血肉有情之品服食之。
處方:
枸杞30克海參30克豬蹄筋60克老肥鴨1只老母雞1只
上方配齊,混合燉熟,僅飲其汁,一日數次。
方中老鴨最能滋陰,為虛勞聖藥。
老母雞治虛損,長於養血補氣。
豬蹄筋填精補髓,海參、枸杞滋腎益精。
服至五劑,腳已能立,且能行走,皮肉漸充。
毛髮爪甲均轉潤澤,心悸失眠已除,飲食增進,病情遂逐漸好轉而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