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屬陽證者】 此型患者,雖有風閉、火閉、食閉之分,但多表現為有餘之證(實證)。 如高熱、面赤、唇燥、咳嗽、涕淚交流,脈多洪數,疹色鮮明紅潤,多屬順證。
當疹出隱約醖釀之際,余採用下列數方:
1。加味升麻葛根湯。
升麻6克葛根1o克杭芍6克甘草3克芫荽5棵小棗6枚(為3至5歲量。下同)
此方為足陽明胃經之藥,陽明為表中之裡,多氣多血。
麻疹無論火閉、風閉、食閉,均能使氣機壅滯,肺失宣降,疹難外達,轉變厄測。
方中升麻、葛根辛輕之品,辛能達表,輕可去實。
升麻還有解毒功效,芍藥斂陰益血,甘草、小棗調胃和中,芫荽氣味芳香具升發之性,對氣機壅滯,肺氣不宣之風閉,尤為切貼。
麻疹初起,不可妄投苦寒以攻伐其裡,亦不可過汗致虛其表。
是方則無此弊。
2。清金一貫飲。
荊芥6克前胡6克枳殼6克桔梗6克赤芍10克青皮5克黃芩3克木通3克甘草3克
方中荊芥理血祛風,枳殼利氣,青皮、赤芍養肝舒郁,前胡利氣化痰。
木通上能清心降火,下能暢達血行以導伏熱從小便而出,黃芩清肺熱,桔梗載藥上行,舒肺竅以達表,甘草調和諸藥而和中。
可加薄荷少量,取辛涼達表,疹易外透。
如兼食閉,症見嘔吐者,加神麯、焦楂以化腑熱,消食導滯,宣暢氣機,促疹外透。
3。二仙湯。
黃芩6克白芍12克
此方用治火閉。
症現高燒,咳劇,氣粗體實,病邪較甚,症從火化,脈洪,舌紫,口乾思水,煩躁不安,為火熱毒邪太甚,表裡俱亢之症。
黃芩清肺火以制肝木之疏泄太甚,自芍和血養肝以防肺火太甚,肝陰受損。
此方可以兩者兼顧,藥雖二味,取效較良。
其次,此症亦可用麻杏石甘湯或白虎湯。
若熱伏營血,壯熱神昏,疹色紫黑,余嘗用犀角地黃湯加黑豆、綠豆、黃芩。
方中白芍改赤芍。
犀角清心火而解熱毒,為主藥,生地涼血而滋陰液,佐犀角以解血分熱毒,赤芍入血清熱,配丹皮涼血散瘀。
加黑豆養肝,綠豆清熱解毒,與黃芩相伍,更增清解熱毒之功。
4。扁鵲三豆飲加昧。
黑豆9克綠豆1o克淡豆豉9克桑葉6克薄荷6克芫荽3棵香菌腳3克
方中所用之豆,為糧食類藥物,具沖和之性而益中,兼有養肝潤肺解毒之功。
加桑葉、薄荷疏肺達表、解散風熱;
芫荽、香菌腳透疹外出。
此方不僅用於麻疹順症初起,亦用於風閉、火閉、食閉之較輕者,勿以藥性平淡而忽視之。
此外,民間常用單方,如紫背浮萍,有透疹之力,香菌腳具升發之性,小棗養胃陰,公雞冠血亦具升發透疹之作用。
四藥合煎,可用於疹出不暢者。
以上介紹之方,除犀角地黃湯外,均適用於順症,臨床可根據症情斟酌選用。
總之,應以透疹外達為目的。
在出疹過程中,如出現胸悶、心煩,乃疹出未透之故。
所謂「胸悶一分未減,痧出一分未透」,此辨麻疹順逆之關鍵,實屬要訣,臨證尤須切記。
當此之時,非上述諸法所可奏效,必須視症情另謀應變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