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厥腹痛】 患者×××,九歲。 其父代訴:「病已三日,嘔吐發一熱,手足時冷,腹痛不能按」。
某醫院曾考慮手術,因家人反對,故轉余急診。
症見:腹痛劇烈,患兒直挺其胸,兩眼上翻,煩亂不安,頻頻以手抓唇。
診其脈則閉伏異常,視其舌,苔黃而燥,舌體滿布檳榔狀之花點,唇赤面黃。
顯係濕熱積滯,胃濁不化。
至於舌現檳榔狀花點,則屬蛔蟲之徵。
蛔蟲為患,故腹痛不能忍。
氣機鬱滯,故脈閉伏。
今發熱實非外感,熱深厥深,故見手足厥冷。
先其所急,應予清腸胃濕熱,兼以安蟲治之。
用自擬方安蛔止痛湯。
處方:
茵陳6克炒蒼朮6克川芎6克青皮6克炒杭芍6克
厚朴6克砂仁4.5克焦山楂6克焦黃柏6克
苦楝根皮4.5克燒烏梅3個炮薑3克
蓋蟲之寄生腸胃,賴濕熱而繁殖。
茵陳專清腸胃濕熱,蒼朮燥濕健胃以安脾。
川芎行氣開鬱,杭芍和肝養血而緩急迫,青皮、厚朴散積消痞而寬中,均有療腹痛之功。
砂仁行滯氣,焦山楂消脹散結,更用苦楝皮,黃柏、烏梅以泄熱殺蟲。
加炮薑辛溫反佐,以制苦寒。
二診:上方服後,吐蛔二條,腹痛稍緩,煩亂亦減,嘔逆漸定。
但不時仍有腹痛,脈仍閉伏,發熱未退,大便已四日未解。
此營衛失和,裡熱積滯。
本「通則不痛」之旨,用桂枝湯加大黃。
處方:
桂枝6克炒杭芍6克大黃6克(後下)甘草3克
生薑2片大棗2個
仲景桂枝加大黃湯,原方芍藥量為桂枝的兩倍。
余今用為等量,為桂枝湯原方,目的在和營衛。
加大黃以泄裡熱,通其便而不傷中,與仲景重用芍藥配大黃以治裡實腹痛者有異。
三診;服藥一劑,大便得通,熱稍退,手足轉溫。
多日來閉伏之脈,今轉弦數滿指,是病情向愈之徵。
但舌仍黃燥,脈證俱實,雖經用下,但積熱未消,仍應再下。
方用楊栗山升降散和仲景四逆散合方化裁:
僵蠶4.5克蟬蛻3克炒柴胡4.5克炒杭芍6克
炒枳實4.5克甘草3克炒黃連1.5克炒黃芩4.5克
大黃4.5克蜂蜜(每次一匙,點酒少許分三次兌入)
方中僵蠶、蟬蛻、大黃、蜜酒,乃升降散去薑黃也。
僵蠶、蟬蛻驅風散熱,大黃泄熱通腑。
酒引諸藥上達,蜜導諸藥下行。
柴、枳、芍、草四逆散也。
柴胡散肝膽經熱邪,合枳實消心腹、腸胃中結氣,且可升清降濁。
芍藥、甘草並用,可緩急止痛,加芩,連清熱除濕。
全方主旨,清熱導滯,升清降濁,疏肝泄熱,且解表和裡,蕩滯通便。
四診:上方服後,下燥糞甚多,熱勢又減,脈由弦數轉緩,身體已能俯仰,煩亂已除,腹中有時隱痛,舌苔黃燥稍退。
此積熱未盡,仍應清熱導滯。
用升降散加甘草:
僵蠶4.5克蟬蛻3克薑黃4.5克大黃4.5克甘草3克
蜂蜜(每次一匙,點酒少許分三次兌入)
五診:服上方後,續下燥糞,病者神態安寧,發熱全退,腹部微隱痛,惟小便短赤。
此濕熱未盡,宜清熱利濕。
仿葉氏治濕熱法。
處以下方:
茵陳6克茯苓9克苡仁6克
通草3克木通3克
連翹4.6克焦梔仁3克焦黃柏4.5克杏仁4.5克藿香4.5克滑石6克
方中梔仁、苡仁、茵陳,茯苓,清熱利濕,木通、通草導熱下行,杏仁利氣、宣肺,藿香行氣、助胃,止心腹之痛,滑石利濕,黃柏滋水清熱。
六診:服一劑後,患者神清氣爽,六脈平和,腹已不痛,小便清長。
繼予甘露飲,清濕熱,養陰液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