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氣管炎】
1.肺腎俱虛,水泛為痰,但從治肺,不予補腎,久咳不除
周××,男,40歲。
兩年多以前,在感冒之後發現咳嗽,經用西藥治療半年多不效,於是改用中成藥進行治療,治療近8個月,仍然時好時壞,醫生多次勸他休息,但因講課任務太重,一直不能休息。
最近七八個月來,常因咳嗽影響講課,有時一開始講課即連續咳嗽二三十聲,停止後,再講課十幾分鐘,又連續咳嗽十幾聲,平均每節課少則咳嗽兩次,多則四五次。
為此不得已,又連續服藥近60劑,但至今仍然不見改善。
詢其咳嗽之狀,云:乾咳少痰,常常咳嗽二三十聲才能停止,它無所若。
察其舌苔薄白,脈濡緩。
再察前醫所處之方,有以養陰潤肺者,有以化痰止咳者。
有寒者,有熱者,然效均不著。
因思《景岳全書·咳嗽》云:「外邪證多有誤認為勞傷而遂成真勞者,此必其人氣體柔弱,而醫家望之已有成心,故見其發熱遂認為火,見其咳嗽遂認為勞,不明表裡率用滋陰降火等劑,不知寒邪既已在表涼藥不宜妄投,若外既有寒而內又得寒,則表裡合邪,必致邪留不解,延綿日甚……但以金水六君煎不數劑而可愈矣。」
又說:「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咳嘔惡多痰喘急等證神效。」
此證雖無嘔惡多痰喘急之苦,然其久咳已及於腎,故宗之。
處方: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熟地10克,當歸10克。
服藥4劑咳嗽大減,繼服20劑,愈。
2.虛實並見,寒熱並存,不判比例,難用藥鉺
嘗治患者郝××,男,37歲。
5年前,感冒以後即經常咳嗽,經中、西藥治療一直沒有明顯效果。
3年前,因工作比較勞累,日漸感到氣短乏力,某院檢查治療後,確診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纖維空洞性肺結核,肺源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肌勞損。
住院治療一年多,不見改善而出院。
出院後,又請中醫治療一年多,亦未發現明顯效果。
審其除咳嗽微喘,氣短乏力,心悸心煩外,並見其消瘦乏神,面色.青紫,口唇、舌均發紺,浮腫,手、臂、腿、足亦紫暗浮腫,手指呈杵狀,指、趾厥冷,舌苔黃白厚膩,脈虛大弦數。
按其胃脘硬滿不適,深按則氣短難於忍耐。
思之再三,難於措手。
不得已,乃求教於前醫所處之方及其服藥後之療效得失,患者乃舉其要者40余盡陳之,云:射干麻黃、小青龍加減方藥後不但咳喘不減,反見口乾舌燥,心悸煩亂;
定喘、蘇子降氣大都半劑有效,再藥則諸證加劇;
生脈散加味大都前一劑有效,再劑腹滿氣短則加;
人參蛤蚧、金匱腎氣藥後諸證不減。
亦不增加,如此等等。
再思歷代醫學大家醫案,難治之疾尤重脈象。
因云:脈大者,虛也,病進也;
虛大者,氣血俱虛也,氣陰俱虛也;
弦者,肝膽也,伏飲也,寒也;
數者,熱也,無發熱而脈數者亦陽虛也。
脈證相參,乃陰陽俱虛,寒飲內伏。
久鬱化熱,肝邪淩肺,五臟俱病之候也。
此病補之難功,瀉之難效,非重視補瀉之比例難效。
因處黃耆鱉甲散加減為劑。
處方:黃耆15克,地骨皮10克,紫菀10克,人參10克,茯苓10克,柴胡10克,半夏10克,知母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麥冬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
服藥6劑,咳喘氣短,浮腫尿少,神疲乏力俱減,食納大增,全身紫暗之色亦稍變淺,患者因感到此方有效,求某醫抄方再與7劑服之。
醫云:人參補力太大,喘證不可服,應予黨參;
肉桂大辛大熱,舌苔黃厚有熱者不可服,應去之。
乃將上方去人參、肉桂,加黨參服之。
藥進7劑,諸證加劇,再邀余診。
處方仍宗原方6劑服之。
藥進40劑,諸證消退七八,再以原方繼服2月,果安。
3.心下痞堅,喘滿支飲,不消其痞,但治其喘,喘證
曾治患者賀××,男,45歲。
10年前,感冒後一直咳喘不止,近4年來,咳喘日漸加重。
為此,不得不住院治療近一年多,診為慢性支氣管炎合併感染、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心病、心肌勞損、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炎、膽石症。
好轉出院。
出院後,諸證又見加重,雖予中、西藥近一年亦不見效。
審之,除咳喘短氣難於接續外,並見其全身均呈紫暗色,消瘦浮腫,心下痞滿脹痛,飲食難入,稍進飲食則非但痞滿脹痛更甚,亦且心悸氣短更加嚴重,指趾厥冷而手心反熱,舌苔黃白厚膩,脈沉緊數。
綜合脈證,思之:氣血大衰,痰飲內伏,寒熱並見。
宜處予黃耆鱉甲散加減方(同前)。
藥後諸證非但不減,反見加劇。
又思仲景《金匱要略》曾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己湯者乃化中焦痞堅之方也,若喘滿而痞堅較劇者當治痞而消喘,此前方不效者乃治上焦而未治中焦之故也。
處方:防己10克,生石膏15克,肉桂10克,人參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紫菀10克,葶藶子4克,茯苓6克,芒硝3克。
服藥2劑,諸證稍減,繼服20劑,喘而氣短消失七八,食納大增,痞堅稍減五六,繼服50劑,諸證全失。
4.痰阻中焦,反治上焦,痰所不符,焉能取效
張××,男,55歲。
感冒之後8個多月來,經常咳嗽,痰難咯出,有時連續咳嗽十幾聲才能停止。
為此曾連續兩次住院檢查治療。
除西藥外,僅只中藥即服80多劑,但始終效果不顯著。
審視其證,除咳嗽痰多難於咯出外,並見心下痞堅不適,舌苔黃白,脈沉弦緊而數。
檢視諸方,多為宣肺化痰之品,有瀉白者,有止嗽者,有金沸草者,有麻杏石甘者,種種不一。
因思仲景《金匱要略》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木防己湯主之。」
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云:「不特礙其肺,抑且滯其胃矣,非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行水氣,散結氣不得解。」
中焦乃三焦之輪軸,中焦不得斡旋,則肺氣不降,腎氣不升,咳嗽不愈。
前方之所以不效者乃未治中焦之疾耳。
因擬木防己湯加味。處方:防己10克,桂枝10克,生石膏15克,人參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紫菀10克,茯苓10克。
服藥3劑,咳嗽大減,繼服6劑,諸證消失,愈。
5.痰熱阻肺,不佐溫陽,陰霾難散
尤××,女,35歲。
咳嗽數年,近兩個多月來加重。
醫始以西藥治之不效,後又以中藥止咳化痰,化飲止咳、清化痰熱之劑仍不效。
審其咳嗽陣陣而作,痰難咯出,且咽喉有阻塞感,舌苔黃白而膩,脈滑而數。
因思滑數之脈者痰熱阻肺也。
治宜化痰清熱。
處方:製南星10克,半夏10克,橘紅10克,杏仁10克,川貝母10克,瓜蔞15克,黃芩10克,枳殼10克。
服藥3劑,寸效不見。
因思熱者寒之乃千古不移之真理,然其不效者何也?
久用抗生素亦不效,又何也?
又思痰飲者陰物也,陰物者非陽光不能散,正如仲景《金匱要略》所云:「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前之用化痰不愈者,乃未佐用溫散之味所致也。
因擬上方加乾薑1克。
服藥2劑,咳嗽頓止,繼服2劑,咳嗽全失而愈。
6.心腎陽虛,水氣內停,應予助陽,反助其火,其病難愈
趙××,女,40歲。
七八歲時,感冒後發現咳嗽,因條件限制沒有進行治療,至十幾歲時,咳嗽日漸加重,25歲時因一次感冒,突然喘咳,呼吸困難而住院,住院半個月咳喘消失而出院。
其後,每至天氣變化即感胸悶如窒塞感.咳嗽,到30歲時,每至冬天則喘咳,住院至春節前後就逐漸緩解,春節後即可上班工作。
至35歲時,咳喘的更加嚴重,幾乎一年四季都喘,特別是一到冬天,就根本不能出門。
今年以來,喘咳尤重,不管服用任何藥都沒有見過一點效,沒有平躺睡過一個小時的覺。
察其形銷骨立,端坐呼吸,喉中哮鳴音及痰聲不止,神色不安,說一句話即需休息幾分鐘才能說第二句,身冷如冰,食納幾廢,舌質淡,苔黃白而水滑,脈沉細數時見促象,口唇、鼻翼、手指微見發紺。
綜合脈證云:此心腎陽虛,水飲上泛,真武湯證也,又且元氣大衰,應以人參大補元氣,杏仁降氣定喘。
處方:附子1克,白朮1克,白芍1克,茯苓1克,杏仁1克,人參1克。
服藥1劑,諸證均減。
某醫云:麻黃乃定喘之聖藥,宜加之。
上方加麻黃10克。
服藥後,喘咳氣短更甚,且心悸難於忍耐。
醫云:藥輕病重,哪能治病,宜加量服之。
處方:麻黃10克,附子12克,茯苓15克,白朮15克,白芍15克,人參15克,杏仁10克。
服藥1劑之後,不但喘咳氣短,心悸不減,反而發現身熱汗出,煩躁不安。
在患者及其家屬的再三要求下,再邀余診。
云:此證已五臟俱損,心腎尤為陽虛,且水飲內停,水氣上泛,乃正虛邪實之證,若稍事補陽則成壯火,故只可以小量補火助陽,而不可大補以散陽氣,且附子乃走而不守之品,本證喘而短氣,顯兼腎不納氣之證,若過用附子,必成壯火,則更腎不納氣,且再配麻黃之升散,則腎更不能納,水邪更要淩犯心肺,故不可也。
處方:附子1克,白芍1克,白朮1克,茯苓1克,人參1克,杏仁1克,乾薑1克,五味子1克。
服藥3劑,諸證大減,有時可以平躺一小時,飲食稍進,繼進20劑,喘咳短氣消減七八,體重增加近5千克。
為加強補腎之功,加服金匱腎氣丸,一日2次,一次1丸。
至服藥2個月後,喘咳消失。
出院。
7.不審臟腑,不查虛實,但予止咳,終歸不治
蘇××,女,36歲。
素有糖尿病,近一年來又患咳嗽。醫診慢性支氣管炎。
先以西藥治療半年不效,後又配合中藥川貝精、青果丸、消咳喘、川貝枇杷糖漿、竹瀝水,以及止咳化痰的湯劑數十劑仍無明顯效果。
細審其證,除咳嗽之外,並見頭暈心煩,胸滿背困,咳而遺尿,舌苔薄白,脈虛弦滑。
綜合脈證,診為氣陰兩虛為本,痰鬱氣結,鬱而化火為標。
治擬補氣養陰以培本,疏肝理氣,清熱化痰以治標。
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青皮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薄荷3克。
服藥4劑,咳嗽停止,繼服4劑,愈。
某醫云:化痰止咳之藥治之何故不愈?
答曰:素有氣陰兩虛之故耳。
又問:為何曾用生脈散加化痰之品無效?
答曰:生脈散加化痰之品主治在肺,而余所用方雖有生脈而卻主治在肝。
肝者,木也,木火刑金,肺氣不降,主治在肝,不可主治其肺也,故以上方得愈,而應用生脈散加化痰之品則不愈也。
8.但治其標,不知其本,久治不愈申××,男,成。
咳嗽頻作1年多,醫診慢性支氣管炎。
先用西藥治療半年多不效,後又配合中藥止咳化痰亦不效。
細詢其咳嗽尤甚於早晨,咳痰不多煩躁易怒,頭暈腦脹,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
綜合脈證,反覆思考:早晨者,肝膽所主之時也,肝火熾盛,淩爍肺金,肺氣不降則咳也。
治擬清肝瀉火。
處方:當歸10克,川芎10克,大黃4克,梔子10克,羌活10克,防風6克,青黛4克。
服藥6劑,愈。
某醫云:此何不用止嗽之藥而反愈也?
答曰:《素問》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此咳乃肝火所致,故以清肝瀉火而愈。
9.氣陰兩虛,痰滯膈間,但予養陰,不去理肝,終非其治
栗××,男,59歲。
咳嗽不止,咽部乾痛1年多。
醫診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炎。
先用西藥治療半年多不效,繼又配合中藥養陰潤肺,止咳化痰之劑半年多仍不效。
細審其證,咳嗽少痰,咽喉乾痛而憋,心煩失眠,疲乏無力,舌苔薄白,脈濡緩。
綜合脈證,思之:此氣陰兩虛為本,痰鬱氣結,阻於胸膈也。
治擬補氣養陰,理氣化痰。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服藥6劑,咽喉乾痛憋脹,咳嗽均止,繼服6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問:此方乃為加減十味溫膽湯方也。
加減十味溫膽湯者,本為治療失眠心悸健忘之方,今何用其於咳嗽而得愈也?
答曰:《素問·咳論》曰:「五臟六腑皆今人咳,非獨肺也……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痛喉痹。」
今證見喉仲介介如梗狀,咽痛乃心咳證也,故以加減十味溫膽湯而愈。
此先用養肺陰而不效者,乃因其心病治肺,故不愈也。
10.病在膈間,反治其肺,實以虛治,病久不愈
邵××,女,58歲。
咳嗽吐痰而時稍喘2年多。
醫診慢性支氣管炎。
先用西藥治療無效,繼又配合中藥止咳化痰、養陰止嗽、補氣化痰止咳,溫腎化痰等劑亦無效。
細察其證,咳嗽氣短,痰難咯出,口乾舌燥,胃脘痞滿,舌苔白,脈沉緊。
綜合脈證,思之:仲景云:「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木防己湯主之。」
因作木防己湯加味。處方:防己10克,桂枝10克,黨參10克,生石膏15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葶藶子1克,紫菀10克。
服藥2劑,咳喘即減,繼服20劑,咳喘得止,後果愈。
某醫云:何用止嗽之劑而不愈,而用木防己湯反愈也?
答曰:脈沉緊,痞滿,咳喘者,其病為膈間支飲所致也。
寒飲結聚於膈間者非行水飲散結氣不解也,其先但用化痰者未助其陽氣斡旋升降,今用木防己湯者取其一苦一辛,行水飲散結氣,以消心下之痞堅,石膏、人參一補一清以扶正祛邪,復佐半夏、陳皮、紫菀、葶藶子以化痰降肺止咳,則不但飲去,亦且嗽止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