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臨證經驗與方法】

 關閉 [複製鏈接]
101#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15:12 | 只看該作者

耳疳


慢性中耳炎、膽脂瘤,西醫耳鼻喉科大都主張手術,然亦有反覆治療而數次復發者。


此證之治,因其膿色黃,且時見熱象,故多以清熱之劑治之,然此病久久不愈,多致腎陽虧損,故用藥多無顯效。


曾治患者李××,男,14歲。


從l歲開始即有左耳流膿史,近一年來流膿不止,聽力下降。


一個月前突然寒戰高熱,劇烈頭痛,不久即見左耳流出黃色膿汁,繼而寒戰高熱消失,頭痛頓消,但膿汁卻日漸增多。


最近赴某院耳鼻喉科檢查:發現左耳後稍上方有5毫米x4毫米孔口,一直通向外耳道鼓膜前後上方,內口2毫米×3毫米,管道內有膿性分泌物。


乳突照片:左側慢性中耳炎、膽脂瘤。


先用西藥治療不效,後予瀉火之劑中藥亦不效。


邀治於予。


思其病久腎陰虧損,改予滋陰降火之劑。


滋陰降火湯加減:知母10克,黃柏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熟地10克,元參10克,花粉15克,旱蓮草15克。


連服15劑效果不著。


再審脈象虛而兼緩,舌質淡暗,舌苔薄白。


思之,舌、脈均為陰陽俱虛之象,但見膿汁即定其為火,恐不合拍。


法當補腎益陽。


處方:肉蓯蓉15克,菟絲子18克,枸杞子12克,煅龍骨30克,煅牡蠣30克,石菖蒲6克,懷牛膝12克,白芍15克,白蒺藜3克,熟地30克,五味子9克,沙苑子9克。


服藥3劑果然諸證明顯好轉,膿汁減少,繼服20劑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2#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23:18 | 只看該作者

耳聾


鏈黴素中毒之耳聾臨床所見甚多,要求中藥治療者不少,然治之多見無效,遍求古籍未見論及者,搜查今醫之報導亦未見明確論及者。


不得已,復求古訓之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在臟為腎,在竅為耳」,《金匱真言論》云:「入通於心,開竅於耳」,《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云:「心脈微澀為耳嗚」,張景岳云:「耳聾證總由氣閉不通耳。」


再思前醫所用之方和個人所用之藥,大多補。


腎平肝,瀉火散風之劑。


細審所見之證均無腎虛肝火之證。


乃悟:此證大多因穢濁之氣蒙蔽耳竅耳,乃擬鱉甲、龍骨滋陰鎮肝,遠志、菖蒲開竅一方試之,果然效如桴鼓。


例如:梁x×,女,18歲。


一年前因病注射鏈黴素、青黴素後,發現耳聾。


急診入某院治療。


住院治療2個多月無效,不得已,又轉入某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療5個月,除西藥外,並配針灸、中藥等法,仍然無明顯效果。


邀余診視。


審其證,除完全耳聾外,並見輕度頭暈耳鳴,舌苔薄白,脈弦而緩。


查其方藥,多為滋陰降火,滋陰平肝,補腎之品。


證脈合參乃云:臟氣厥逆之證耳。


擬枕中丹:鱉甲30克,龍骨15克,遠志15克,菖蒲30克。


服藥4劑競耳聾微聞,16劑耳聾痊癒,耳鳴大減,30劑諸證消失而愈。


自此之後,多用此方取效。


梅尼埃病之眩暈近人報導取效者甚多,梅尼埃病之耳聾報導者則甚少。


余臨證多年甚感棘手。


曾治一例郵電職工,男.49歲,梅尼埃病4年,曾反覆住院治療,眩暈雖可暫時減輕,但耳嗚耳聾卻日漸加重,近一個月來眩暈又作,噁心嘔吐,景物及自身顛倒,不敢睜眼,耳聾耳鳴,雖大聲說話亦難聽清,舌苔白,脈緩。


綜其脈證,診為風痰上擾,蒙蔽清竅。


為擬平肝疏風,化痰瀉火。


眩暈方加減:然又考慮風痰阻於竅隧者非全蠍、鬱金不能開,乃擬:石決明15克,菊花10克,天麻10克,鉤藤15克,薄荷4克,防風4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生白朮8克,黃芩10克,酒軍3克,玉竹5克,鬱金10克,全蠍4克。


服藥1劑眩暈耳鳴即減,服藥6劑耳聾微聞,耳鳴、眩暈大減,繼服6劑諸證消失。


其後,因其痊癒甚速,急回單位告知其他有病職工來治,經治療,亦不久痊癒。


郵電局職工,尤其是長途電話工人,常患一種耳聾耳鳴證,數十年來求治者甚多,而見效者甚少。


及查色脈,大多虛弦而滑,面色較白,長期失眠,或時見煩躁易怒。


思之,乃心氣之不足,痰火內阻者,予十味溫膽湯治之多效。


曾治患者耿××,女,38歲。


長途電話工人。


近5年來聽力日漸下降,近半年來幾乎聽不見電話傳來的聲音而不能堅持工作,失眠心煩、口乾口苦,煩躁。


審其面色較白,舌苔薄白,脈虛弦滑。


為擬十味溫膽湯加減:黃耆15克,當歸10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


服藥6劑,耳鳴耳聾好轉,繼服30劑諸證消失而愈。


卡他性中耳炎之耳聾,其病多猝然而發。


猝起者,多因外邪所致,因此疏散風邪尤為醫者所重視。


然徒散其風,不予補正,則虛火上擾而難速治。


正如朱丹溪所說:「耳者,宗脈之所附,宗脈虛而風邪乘之,使經氣否而不宣,是為風聾,內必作癢,或兼頭痛。」


曾治患者伍××,女,30歲。


兩個多月來兩耳發堵,聽力減退。


某院診為卡他性中耳炎。


住院20多天,予西藥及中藥通竅耳聾丸治之不效。


審其脈證,除耳聾外,並見從兩耳竅中流水,下肢沉重。


證脈合參,診為濕邪蒙蔽,耳竅閉塞。


為擬祛濕散風清熱。


羌活勝濕湯加減:羌活4克,獨活4克,川芎1.5克,甘草2克,防風1.5克,蔓荊子1克,防己6克,藁本1.5克。


服藥3劑,證減七八,繼服5劑,諸證消失而愈。


患者云:余曾自用此方治之不效,老師用之卻其效如神何也?


答曰:濕邪者,重濁黏滯難化之邪,其在上者當發散之,但散之必用辛溫之風藥,過之則但祛風而不勝濕,即仲景所謂但風氣祛,濕氣在之象,所以前用量大而無效,吾用小量而取效。


暴發性耳聾,與卡他性中耳炎之病機近似,故散其少陰、肝膽之邪尤為諸法之首要。


如患者郭××,男,50歲。


半年前(春節期間)突然發現耳嗚,聽力下降。


急至重慶、成都等地醫院住院治療,診為暴發性耳聾。


前後住院5個多月,耳嗚不但加重,而且兩耳已基本全部失去聽覺。


不得已,又至太原某院住院治療。


住院2個月後,聽力已完全喪失,耳鳴如擊鼓,煩躁。


不得已,又出院求治。


審其兩耳聽力完全喪失,雖近在10釐米之內大聲講話也聽不見一點聲音,舌苔白,脈浮緊。


綜合脈證,診為風寒閉鬱於少陰、少陽之經耳。


為擬疏風散寒,平肝瀉火:夏枯草15克,蟬衣10克,細辛3克,龍膽草10克,全蟲6克,防風10克,酒軍4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羌活10克。


服藥3劑,耳嗚大減;


繼服4劑,耳嗚消失七八,耳聾微聞,一般講話已聽清80%左右,繼服6劑,耳聾消失而愈。


患者云:前用西藥不效,後用中藥平肝瀉火之劑亦無效,而你卻1劑效,10劑愈,其故何也?


答曰:外邪閉鬱者,非散之不除,此用瀉火不除之故也。


又曰:實如師言,前醫每每以瀉火而病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3#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25:36 | 只看該作者

青風障症


曾治患者何××,女,17歲。


突然兩眼疼痛,頭痛噁心,視力下降,瞳孔散大20多天,某院診為急性青光眼。


先用西約其證不減,審其證,除上述諸證外,並見舌苔薄白,脈弦。


證脈合參,診為肝火內鬱,風邪外襲,為擬平肝瀉火散風:草決明15克,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夏枯草15克,菊花10克,防風6克,車前子10克(布包),柴胡6克,薄荷6克。


蟬衣9克。服藥4劑,頭痛、眼痛消失,繼服20劑愈。


患者問:前用羚羊角等無效,你用此方有效者何也?


答曰:羚羊角乃眼科聖藥,然羚羊角、石決明等均偏平降,而散之力不足,此病猝然而起,肝火內鬱,風邪外襲所致也,但瀉其火,不散其風則鬱火反增,故散風始效也。


正如張石頑所說:「瞳視散大者,風熱所為也,火邪散,挾風益熾,神光怯弱不能支,亦隨而散漫,猶風起而水波也。」


因此散風之法不可缺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4#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30:12 | 只看該作者

眼珠疼痛


曾治患者劉××,女,42歲。


產後不久,連續寫材料1個多月後,發現眼珠疼痛,不能看任何東西,經某院反覆檢查無陽性發現,前後住院5次,共計約兩年多,但未見效果。


3個月前因急性胃炎用阿托品等治療後,突然失明,休息十幾天後,視力才逐漸恢復,但眼珠卻整天疼痛不止,眼眶、兩太陽穴亦沉重疼痛不敢睜眼,煩躁易怒,朝輕暮重。


近幾月來,月經又淋漓不斷,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


思之,病起於產後,又加久視傷血,《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


此眼之疼痛者,血失所養耳。


擬養血益肝明目:當歸12克,山藥15克,生地30克,白芍15克,女貞子30克,柴胡6克,決明子15克,珍珠母30克,車前子(布包)9克。


服藥4劑,眼痛果減,但頭痛、眼眶疼痛同前;


加枸杞子12克、白朮9克,繼服10劑,眼痛、頭痛消失七八,並能看一般東西,但不能長時間的讀書,繼服20劑諸證消失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30:57 | 只看該作者

青盲


曾治患者高××,女,5歲。


流行性乙型腦炎高熱昏迷抽搐,經治已經痊癒。


但兩眼完全失明。


某院診斷為皮質盲。


先用西藥治療2個月無效,繼予明目地黃丸、石斛夜光丸等治療1個月仍不效。


審其兩眼外無異常,舌質紅少苔,脈虛稍數。


予補精填髓,明目:龜甲、鱉甲、首烏、生地、白芍、覆盆子、五味子、牡蠣等加減1個月,視力稍復,繼服1個月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6#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32:03 | 只看該作者

複視


明·傅仁宇認為本病的原因是「膽腎真一之精不足」和「火壅於絡」,制補肝散治「肝風內障,不痛不癢,眼見花發黃白黑赤,或一物二形難辨;」


衝和養胃湯治「內障初起,視覺微昏,空中有黑花,神水變綠色,次則視物成二,神水變淡白色,久則不睹,神水變純白色。」


而未論及跌打損傷。


再察部分眼科專書和醫案,亦未睹外傷所致者。


曾治邢××,男,成。


3個月前右前額外傷後,右眼視力明顯下降,視一為二,右眼球向上、向下和內收的運動喪失。


某醫院診為動眼神經麻痹。


先用中、西藥物、針灸治療無效。


邀余診視。


察其證見右眼瞼下垂,外斜視,瞳孔散大,對光反射和調節反射消失,眼球向上、向下和向內的運動喪失,舌苔白,脈右虛大而弦,左弦澀不調。


審其前用諸方,多為活血之品。


思之,跌打損傷應予活血通絡,然其右脈虛大而弦,大為虛,正如東垣所說:「氣口脈大而虛者,為內傷於氣。」


當益氣以培本,活血通絡以治標。


處以補陽還五湯:黃耆30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地龍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


藥進3劑視力驟增,運動好轉,再進10劑,眼球運動基本恢復,視力正常,瞳孔等大,乃繼進10劑而善其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34:27 | 只看該作者

胬肉攀睛


胬肉攀睛,傅仁宇認為:「多起氣輪,有脹如肉,或如黃油,至後漸漸厚而長積,赤瘀胬起如肉,故曰胬肉。」


沈金鼇認為:「必眼先赤爛多年,時癢時痛,兩眥頭努出筋膜。」


其發病原因,《銀海精微》認為:「脾胃熱毒,脾受肝邪,多是七情鬱結之人,或夜思尋,家筵無歇,或飲樂欲,致使三焦壅熱,或肥壯之人,血滯於大眥。」


沈金鼇認為:「心氣不寧,憂慮不已……用力作勞……或由風熱衝肝而成。」


傅仁宇認為:「凡性躁暴悸,恣嗜辛熱之人,患此者多。」


其治療方法,《銀海精微》認為:「實者小鉤為鉤,鉤起剪斷些寬,三五日剪痕收滿,方可點陰二陽四藥,吹點,余翳漸清,避風忌口齋戒可也,若乍發不宜鉤剪,宜服藥,點以淡丹可也。三焦心火俱炎,亦能生此疾,治之須鉤割後,宜服瀉脾除熱飲。」


傅仁宇認為:「治宜峻伐,久則自愈……及珠尚露,皆不必用鉤割之治,宜服點還睛散,吹霞散。」


《中醫眼科學》認為:「多因心脾二經風熱壅盛,經絡瘀滯,或恣嗜五辛酒漿,脾胃濕熱蘊蒸,血滯於眥部所致。亦有由於過勞恣欲,暗耗腎陰,水火不濟,以致心火上炎而發」;


「若胬肉漸長,紅筋漸布,多眵多淚,羞明刺痛,屬心肺風熱壅盛,當祛風清熱,方用金花丸,或梔子勝奇散。若眵多乾結,澀癢交作,口渴,右寸脈較勝,偏於肺經風熱者,宜清肺泄熱,可用清肺飲,或清肺丸。如便秘溺赤,屬於脾胃濕熱蘊結者,宜泄熱通腑,可用瀉脾除熱飲。若胬肉出現紅筋,乍起乍退,澀癢間作,伴有心中煩熱,口舌乾燥,小便黃赤等證,屬於陰虛火炎,宜滋陰降火,可用知柏八味丸,兼用甘露飲治之。」


「若胬肉厚大頭尖而赤,伸展較速,侵入黑睛,有掩及瞳神趨勢者,須進行割治。若胬肉齊頭,薄白色白,伸展遲緩,或僅侵及風輪邊緣,而無赤痛及進行趨勢者,則不必割治。但胬肉終是頑固的贅生物,不論在何階段,割治之後,應服藥內治,以防復發。」


然驗之臨床,用於初起紅澀癢痛而屬實者,多效;


用於病程較久者,則多服藥無功,即如鉤割之後者,亦多復發。


因思亡兄健在時曾云:「診眼病目赤時應注意三點:一視其眼鮮紅者為實火.二視其眼深紅而暗者為瘀血,三視其嫩紅者為氣陰兩虛或陰虛。」


胬肉攀睛色赤深紅而暗,為瘀血;


而時發時止則為肝腎陰傷,故治者當活血滋陰:例如:韓××,女,35歲。


兩眼胬肉2年多,近1年多來加重。


先請某院西醫治之不效,後又請中醫治之仍不效。


審視其證,左眼胬肉約2毫米×4毫米,右眼約l毫米×3毫米,澀癢而痛,色深紅,舌中心無苔,脈弦細。


綜合脈證,診為胃陰不足,血絡瘀滯。為擬養陰活血。


桃仁承氣湯加減。


處方:石斛12克,麥冬12克,當歸9克,赤芍9克,桂枝9克,桃仁9克,元參30克,煅龍骨12克,煅牡蠣12克,蟬蛻6克。


服藥2劑,澀癢疼痛大見好轉,胬肉縮小,繼服8劑,澀癢疼痛消失,胬肉縮小3/4,又繼服20劑而愈。


其後,見此類患者,為加強其活血之力,加全蟲3克,其效更著。


某醫見此方效著,改為丸、散內服,進行系統觀察獲得了較好效果。


但久而久之,見效者雖多,不效者亦不少,細審其因,多為辨證有誤。


例如:耿××,男,成。


翳狀胬肉5個多月。


某院先以西醫力。


法治之不效,後以中藥清熱瀉火,活血養陰之法治之仍無功?


審其脈證,除以上症狀外,脈見虛大,右大於左。


綜合脈證,診為氣陰俱虛,治以補氣養陰,補中益氣湯加味。


處方:黃耆15克,白朮10克,黨參10克,當歸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知母12克,元參15克,麥冬12克。


服藥8劑,霍然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8#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35:10 | 只看該作者

暴盲


曾治患者任××,男,成。


1個多月前,突因小石頭擊傷右前額、眼眶而失明。


某院眼科診為黃斑區損傷。


先以亞硝酸異戊脂吸入,妥拉蘇林球後注射,煙酸內服等治療無效,後又配合中藥養陰明目仍無效。


審視其證,兩眼外觀無異常,不紅小痛,食欲、睡眠正常,舌苔薄黃,脈右弦大,左弦。


綜合脈證,診為氣血俱虛,絡脈瘀滯,為擬補陽還五湯加減。


處方:黃耆5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地龍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


服藥20劑,視力明顯好轉,由完全失明轉為能看一般書報,但看20分鐘後,視力很快下降,或昏花不清,或視直筆為彎曲之筆,或發生顏色改變。


舌脈同前,為加強明目之效,加菟絲子3克,繼服30劑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9#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36:08 | 只看該作者

視神經炎


曾治患者梁×x,女,30歲。


產後數天即發現關節疼痛。


醫診風濕性關節炎。


予中藥祛風除濕,溫經散寒之劑治之,身痛未減,而卻汗出乏力更甚,並進而發現目視昏花,雖人或物在l米之內亦看不清楚。


某院眼科診為視神經炎。


先予中藥明目養陰之劑不效,繼予西藥視力稍有增加,但視力增至能在2米內看清人或物時,不再繼續提高。


審視其證,兩眼外觀無異常,但經常感到疲乏無力,自汗盜汗,關節疼痛,腰酸,口苦而乾,舌苔白,脈虛大。


綜合脈證,診為氣陰兩虛。


為擬補氣養陰。


耆脈地黃湯加減:黃耆15克,當歸10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生地18克,蒼朮10克,茯苓10克,石斛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


服藥30劑後,視力增加,身痛大減,繼服30劑,視力恢復,其他諸證亦大減。


某醫云:余前予石斛夜光丸及養陰明目之劑不效者何也?


答曰:脈大者,氣血俱虛或氣陰俱虛。


氣血俱虛或氣陰俱虛者當補氣養血或補氣養陰同施。


前方養陰所以無效者,在於未補其氣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0#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37:36 | 只看該作者

虹膜睫狀體炎


曾治患者宋××,男,50歲。


3個多月前生氣後兩眼困痛,視力逐漸下降,現僅能看1米左右的人或物。


某院眼科診為虹膜睫狀體炎。


先用西藥治療微有效果,但見效非常緩慢,加服中藥明目地黃丸後,效果仍然不太顯著。


審視其證,除兩眼視力明顯下降外(在30釐米左右內能基本分清手指),並見眼微赤,困痛,頭痛,心煩易怒,胸脇苦滿,舌苔白,脈弦。


綜合脈證,診為肝陰不足為本,肝鬱化火為標。


治以滋水清肝飲加減。


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丹皮10克,梔子10克,生地15克,元參60克,薄荷2克,茺蔚子10克。


服藥7劑後,諸證好轉,視力明顯增加,繼服20劑而視力恢復正常,其他諸證亦大見好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1#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39:35 | 只看該作者

慢性咽炎


曾治患者郭××,男,54歲。


咽喉疼痛,時輕時重5年多。


某院診為慢性咽炎。


先用西藥治療2年多無效,後又配合中藥咽喉丸、六神丸含化2個多月仍無效。


不得已,又改請中醫治療,前後易醫十幾人,服藥1000餘劑仍無功。


細詢其證,除咽喉疼痛外,並見痰多,咽喉、胸部憋脹,燒心泛酸,舌苔薄白而微膩,脈弦細緩。


再察其所服諸方,或認為是梅核氣而予半夏厚朴湯加減,或診為咽喉發熱與清熱解毒利咽之劑加減,或認為屬陰虛火旺而予養陰清熱之劑加減,或認為係熱痰阻塞而與清熱化痰之劑加減,種種不一,然終未見效。


綜合脈證後,反覆思考,開始略悟其機理。


《傷寒論·少陰篇》云:「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並列服藥方法,云:「右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兩方寸匕,鬯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尤在涇云:「少陰咽痛,甘不能緩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溫發之,蓋少陰寒邪,鬱聚咽嗌之間,既不得出,復不得入,設以寒治,則聚益甚,投以辛溫,則鬱反通,《內經》『微者逆之,甚者從之』之意也。半夏散及湯,甘辛相合,而辛勝於甘,其氣又溫,不特能解客寒之氣,亦能劫散咽喉拂鬱之熱也。」


此證久用寒涼小效,舌苔又見白膩,脈弦細而緩。


證脈合參,不正是少陰咽痛,寒邪閉鬱之痰乎?


乃擬半夏散為湯小劑服之。


處方:半夏30克,桂枝30克,甘草30克。共為細末,分30包,一日3次,一次l包,水煎,頻頻含咽之。


1劑後,泛酸、燒心即解,咽痛稍減,繼服2劑,諸證消失而愈。


鄭××,女,40歲。


三年前,突然發現咽喉疼痛。


某院診為咽炎。


先與青黴素、喉片、六神丸等治療2個月無效,繼改用中藥清熱解毒之劑治之。


數月後,不但無效,反而日漸感到痰多,咽喉憋脹,乃易醫治之。


醫云:梅核氣,予四七湯加減治之,不效。


其後,又易醫十幾人,然終未見效。


邀余治之,始以柴胡枳桔湯微效,繼服20劑則無效。


余審思再三.不得其解。


偶讀章虛穀《傷寒本旨》,云:「少陰之脈,其直者上循咽喉,外邪入裡,陽不得伸,鬱而化火,上灼咽痛,仍用辛溫開達,使邪外解,則內火散,此推本而治也。若見咽痛而投寒涼,則反閉其邪,必致更重。」


始而大悟:此證正是少陰咽痛過用寒涼鬱閉之證也,何不用半夏散及湯法治之。


再思我20多年講授《傷寒論》「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時一節的講授方法,大多宗《傷寒論釋義》內容解釋之錯誤,所謂「當有惡寒痰多等證」尤失原文含義,故以半夏散為湯含咽之。


服用1劑,痛減幾半,繼服1劑痛消而愈。


半夏散及湯治療咽喉疼痛者,古人列述醫案者有之,近人報導之個案亦有之,然多不被人重視,致使寒邪外束久久不愈者甚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2#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41:41 | 只看該作者

喉喑


急性喉炎的聲音嘶啞以風熱犯肺者為多,故以蟬蛻、桔梗、甘草、麥冬以取效;


然亦有風寒閉鬱者,故亦有取麻杏石甘湯取效者;


然痰熱阻塞,聲音難出者,亦時有發現,臨床時尤應注意。


例如:賈××,女,24歲。


2個月前感冒時突然發生聲音嘶啞,其後感冒已治癒,但聲音嘶啞不見改善。


某院診.為喉炎。


耳鼻喉科治療1個月仍然不見改善。


審其證見聲音嘶啞,咽喉不利,痰多而黏,甚難咳出,舌苔白,脈弦滑,尤以右寸為甚。


云:脈證相參,當為痰熱阻滯,陰液不能上潮,所謂重金不鳴之證也。


為擬清化熱痰、佐以養陰。


清氣化痰丸加減:南星9克,半夏9克,橘紅9克,杏仁9克,浙貝母9克,瓜蔞9克,沙參15克,麥冬15克。


藥進2劑即愈,再進2劑他汪亦消。


聲音嘶啞有虛有實,聲帶麻痹的聲音嘶啞亦不例外,正如張景岳所說:「喑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病在標,因竅閉而喑也;虛者,其病在本,因內奪而喑也。竅閉者,有風寒之閉,外感證也;有火邪之閉,熱乘肺也;有氣逆之閉,肝滯強也。」


又說:「至若痰涎之閉,雖日有虛有實,然非治節不行,何致痰邪若此,此其虛者多實者少,當察邪正分緩急而治之可也。」


翟××,女,43歲。


聲音嘶啞發緊10個多月。


某院診為聲帶麻痹。


西藥、針灸、理療等久治不效,轉請中醫治療。


審其舌苔薄白,脈沉而滑。


診為氣滯痰鬱,肺氣不利證。


為擬理氣化痰、清熱養陰。


四逆散加味:柴胡6克,枳殼9克,白芍9克,桔梗9克,蟬衣9克,連翹9克,麥冬9克,元參9克,甘草6克,瓜蔞15克,薄荷6克,黃芩6克。


藥進4劑嘶啞即減,20劑後諸證消失。


李××,女,42歲。


聲音嘶啞2年多。


經北京、太原等數個醫院確診為聲帶麻痹,中、西藥物、理療、針灸等久治不效。


細審其證,除聲音嘶啞外,並見喉部發緊,咽喉乾燥,舌苔薄白,脈虛。


綜合其脈證,乃陰虛痰熱之證也。


乃擬養陰化痰。


麥門冬湯加減:麥冬12克,沙參12克,半夏6克,紫菀6覓,枇杷葉9克,生薏米仁15克,元參12克。


藥進8劑,「因喉發緊好轉,聲音亦有時能順利發出,繼進8劑諸證減去七八,乃連續又服16劑,後果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3#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43:33 | 只看該作者

鼽嚏


《素問。金匱真言論》曰:「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


《靈樞·脈度篇》曰:「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


張景岳說:「鼻為肺竅」,故鼻病恆多從肺論治,至若病久不愈,多因氣虛內火不得泄越,故多從補氣泄火論治。


李用粹說:「又有氣虛人,每遇嚴寒,感寒鼻酸,此氣虛易於招寒,內火不得泄越,相搏作酸。」


曾治患者郭××。


女,成。


兩年來在改變環境(如由冷到熱或由熱到冷的環境時)或遇異味(如化學品、香脂、花粉)時,即不斷的打噴嚏,流清水樣鼻涕。


某院五官科診為過敏性鼻炎。


前醫予中藥辛夷散、蒼耳子散加減及西藥等久治不效。


審其證,除以上症狀外,並見口苦口乾,舌苔薄白,舌質紅,脈虛而少滑。


綜其脈證,診為肺氣不足,內火蘊結。


為擬益氣聰明湯補氣瀉火。


處方:蔓荊子9克,升麻9克,葛根15克,黃耆15克,黨參10克,黃柏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


2劑後噴嚏驟然由一日10~20次減為l~2次,繼服14劑而愈。


陽明屬胃,與脾相表裡,脾土虛衰,陽明之經亦失所養,正如張景岳所說:「然其經絡所至專屬陽明,自山根以上則連太陽督脈以通於腦,故數經之病皆能及之。」


所以鼽嚏之劑非肺虛者亦有之。


例如:劉××,男,成。


在改變環境(特別是由冷到熱環境)時,即感全身不適,連續噴嚏20多個還不停止,汗多,但汗出後發作更加嚴重。


某院五官科診為過敏性鼻炎。


前醫予西藥及中藥辛夷散、益氣聰明湯等不效。


細詢其證,除以上諸證外,尚見胃脘隱隱作痛,納呆食減,臍腹悸動,舌苔薄白,脈緩少弦。


綜合脈證,診為脾虛外邪所客。


擬桂枝加芍藥湯:桂枝10克,白芍20克,生薑10克,炙甘草10克,大棗12個。


服藥4劑,噴嚏次數明顯減少,繼按原方服藥20劑愈。


腦脊液鼻漏,《上海中醫雜誌》曾報導予補腎法治癒一例余初採用此法試治一例未效,診其脈濡緩,予益氣聰明湯而愈者。


例如:患者胡××,男,27歲。


感冒以後兩年多來,右側鼻孔不斷流出清水樣鼻涕,晝夜不止。


某院診為腦脊液鼻漏鼻漏液:蛋白質90毫克%,葡萄糖50毫克%,氯化鈉750毫克%。


審其證,除不斷用手帕揩擦鼻涕外,並見頭暈腰冷,疲乏嗜睡,表情呆滯,視力下降(只能看清3米內的物體),舌苔白,脈濡緩。


綜其脈證,診為肺氣不足,內熱蘊結:為擬益氣聰明湯:蔓荊子10克,升麻10克,葛根15克,黨參12克,黃耆20克,黃柏10克,白芍10克,甘草9克。


服藥4劑,鼻涕少減,腰冷減輕,繼服7劑,腰冷消失,頭暈、嗜眠、視力下降明顯改善,舌苔薄白,脈浮弦,加枸杞子9克、五味子10克以補腎氣,繼服40劑諸證消失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4#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47:43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章、病


第一節、內科


【流行性感冒】


1.偏執溫病,忽視傷寒,以寒作溫,延誤病期


余友趙××,男,38歲。


高燒7日,醫作流感論治,先以輸液、抗生素投入4日,繼又配以中藥清熱解毒,辛涼解表法以治,然均無效。


商治於余。


察體溫持續在39~39.5℃之間波動,頭痛身痛,惡寒發熱俱見,且煩躁不安,脈浮緊數。


云:仲景《傷寒論》有言:「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此證與大青龍證甚相合拍也,然你之體溫高達39%~39.5℃,恐辛溫之品以熱助熱,甚或熱極生風,不宜也,姑暫擬辛涼重劑先治發燒,而後再以辛溫解之可也。


趙友與其家屬均認為議論甚有理。


予大劑白虎湯一劑不效,又易清瘟敗毒飲一劑仍不效:友云:此非外感風寒之邪,閉鬱於表,邪實於表,熱鬱於裡之證乎?


予云:證脈均係大青龍湯證,不妨試用之。


處方:麻黃18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生薑10克,大棗10個(擘),生石膏15克。


藥進1劑,全身微微汗出,熱退,證解。


云:偏執溫病多而傷寒少,偏執清熱即可降溫之論,誤也,誤也。


2.表裡三焦俱病,但予清熱,失於疏通,久久不解


李××,男,50歲。


4天前,突然高熱不退。


醫診流行性感冒。


始予青黴素不效,繼又予卡那黴素,氨苄青黴素、病毒唑仍不效。


因其合併出現二聯律、束支傳導阻滯、ST段下降,證見心悸氣短,咽喉疼痛,而加用激素、中藥清熱解毒劑2天,然其體溫仍不見下降。


改邀余前往診視。


察其體溫39.5℃,頭暈頭痛,咽喉乾痛,脘腹脹滿,大便不爽,脘腹按之微有壓痛,舌苔黃白,脈浮弦滑。


綜合脈證,思之:脈浮者表證也,表證應予解表;


脘腹脹滿,按之微痛,脈滑者,裡證也,裡證當予攻下。


又思上見頭痛咽喉疼痛,中見脘腹脹滿,下見便秘溲赤,乃三焦俱病也。


三焦俱病,不去調治三焦,而但予清熱冰伏,豈能得解?


清·楊栗山《寒溫條辨》云:「表裡三焦大熱,其證不可名狀者,此方(按:即升降散)主之。」


「如頭痛眩暈,胸膈脹悶,心腹疼痛,嘔噦吐食者;如內燒作渴,上吐下瀉,身不發熱者;如憎寒壯熱,一身骨節酸痛,飲水無度者;如四肢厥冷,身涼如冰,而氣噴如火,煩躁不寧者;如身熱如火,煩渴引飲,頭面猝腫,其大如斗者;如咽喉腫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嚥者;如遍身紅腫,發塊如瘤者;如斑疹雜出,有似丹毒風瘡者;如胸高脇起脹痛,嘔如血汁者;如血從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縫出,毛孔出者;如血從大便出,甚如爛瓜肉屋漏水昔:如小便澀淋,如血滴點作,疼不可忍者;如小便不通,火便火瀉無度,腹痛腸鳴如雷者;如便清瀉白,足重難移者,肉瞤筋惕者;如舌卷囊縮,或舌出寸許,絞擾不住,音聲不出者;如譫語狂亂不省人事,如醉如癡者;如頭痛如破,腰痛如斫,滿面紅腫,目不能開者;如熱盛神昏,形如醉人哭笑無常,目不能開者;如手舞足蹈,見神見鬼,似瘋癲狂祟者;如誤服發汗之藥變為亡陽之證,而發狂叫跳,或昏不識人者;外證小同,受邪則一,凡未曾服過他藥者,無論十日、半月、一月,但服此散,無不輒效也。」


乃予升降散加減為劑予之。


處力:蟬衣10克,僵蠶10克,片薑黃10克,大黃4克,元參10克,薄荷10克。


服藥1劑後,體溫恢復正常,發熱消失,心悸氣短亦明顯減輕,24小時動態心電圖顯示仍偶見束支傳導阻滯,而二聯律及sT段下降消失。


審其脈弦滑,偶見胸滿咽乾。


此乃太陰少陽俱病擬用柴胡枳桔湯加減為劑。


前後服藥6劑,諸證消失。


3.表寒裡熱,微兼裡實,但予清熱解毒,其何能愈?


申××,女,3歲。


兩天前,突然發熱。


醫始以輸液、抗生素、柴胡注射液等治療,不但發熱不退,反見體溫由38℃升至39.5℃,又配用中藥清熱解毒之劑一付,諸證亦不好轉。


審其身熱如炭,體溫39.7℃,無汗,便乾,兩日未行,舌苔黃白,脈浮數。


乃云:此表寒閉鬱,裡實熱盛相兼為病也,宜外疏表邪,內瀉裡熱可也。


處方:蟬蛻9克,僵蠶9克,蘇葉3克,片薑黃9克,大黃3克。


處方剛畢,某醫云:既見便乾,何不加大黃至9克?


答曰:此證脈浮而數,浮脈者,表證也。


表證多者應予解表為主,不可以瀉下治裡為主,以防表邪入裡不解耳。


服藥1劑,果然熱退,繼服1劑,愈。


4.表裡俱病,身熱搐搦,急用攻邪,其病得愈


朱××,男,2歲。


三天前,突然發熱思睡。


其母係西醫兒科醫生,乃先用抗生素、病毒唑類藥治療。


兩日後,發熱不但不退,反見體溫由38.7℃上升至39.5℃,乃急請某醫以清熱解毒藥2劑,晝夜兼進,配合用之,仍不效。


審其腹部微滿,大便數日不行,舌苔黃白,脈浮滑數。


云:此表裡合邪,表裡俱實也。


宜外疏風邪,內瀉裡熱。


處方:蟬蛻10克,僵蠶10克,片薑黃10克,大黃3克,蘇葉3克,連翹10克。


囑其每3小時服1次,在其服第2次藥不久時,突見身熱更劇,體溫40.1℃,且見譫語,手足躁擾搐動。


其父母大為驚駭,急欲抱其赴病房搶救,正在著急之際,突見患兒大便得下,微汗出,體溫亦降至38℃,神志轉清,至1小時後,諸證消失。


次日,索要飲食,繼予一服,愈。


其母云:其病如此之危重,而先生卻不急也?


答曰:疫邪先傳表後傳裡,表裡合邪者,最易戰汗而解,此證突然熱甚,躁擾,乃欲作戰汗之症也,正如吳又可《溫疫論》所云:「疫邪先傳表,後傳裡,急得戰汗,經氣輸泄,當即脈靜身涼,煩渴頓除。」


「三五日陽氣漸積,不待飲食勞碌,或有反覆者,蓋表邪已解,裡邪未去,才覺發熱,下之即解。」


此吾之不急者一也。


若急則挪動患兒,必不作戰汗也,不戰汗則病勢反難速解,此所謂不急者二也。


其母嘆服,曰:余雖曾學中醫,然未知其理也,應深究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5#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48:57 | 只看該作者

麻疹


1.徒治裡熱之壅盛,忽視微寒之表鬱,鬱熱不散,豈能得解


楊××,男,4歲。


三天前,突然發熱流淚,面部及全身出現皮疹,二天前,皮疹又突然消退,繼而高熱咳喘。


醫急以抗生素、中藥麻杏石甘湯加減治之,不效。


乃邀家父治之。


云:麻疹喘用麻杏石甘湯實為正治之法,然楊氏患兒脈數中有緊,說明表鬱寒邪,寒鬱不散,則肺氣壅閉作喘,治應於麻杏石甘湯中稍佐辛溫。


樟腦既溫又散,且能透疹,可用之。


1劑唇,喘減,熱降。


3劑後,愈。


2.肺熱熾盛,反用清瀉心肝之藥,臟腑不同,徒用藥餌馬××,男,2歲。


10天前,突患麻疹合併肺炎,急至某兒童醫院治療,住院7天,其效不著。


乃邀某醫治之。


醫云:坑生素、大劑中藥宣肺定喘,清熱解毒不效者,乃藥力不足也,犀角為清熱解毒之聖藥,宜加用之。


(注意:犀角現已禁用,可用水牛角代)。


處方:犀角粉4.5克,分3次服。


連服3日仍不見其效,且見其發熱、咳喘更甚。


又改邀馬老先生治之。


馬老云:肺熱熾盛,不用清肺之品,反用清心肝之藥,不可也。


喻昌曰:不明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即此意也。


處方:羚羊粉一錢半,分三次服。


連服兩日,熱退,喘止,諸證均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6#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51:37 | 只看該作者

病毒性肝炎


1.病為濕熱,反用辛甘而溫,濕熱更甚,延誤病期


曹××,女,45歲。


十幾天來,疲乏無力,身熱困重,醫始作感冒論治,予感冒清、感冒通,後又作虛證予補益之方,然均不效。


某醫診之,云:《傷寒論》言: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處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草10克,生薑4片,大棗7枚(擘)。


服藥l劑,患者自感煩亂不安,再求該醫處方論治。


云:「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乃再與桂枝湯1劑,並刺風池、風府。


兩日後,煩亂更加,並見身黃、尿黃、目黃。


乃急轉某院求治,診為亞急性肝壞死。


該醫詢問於予。


答曰:濕溫之濕重熱輕證,其證見頭痛惡寒,或惡寒少許,身熱不揚,身重疼痛,舌苔白,脈濡緩與太陽中風之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極為相似,稍有不慎,或將濕溫作中風,或將中風作濕溫,而兩病之治有天壤之別。


若中風作濕溫論治,則營衛不調之證更劇,若濕溫作中風論治,則濕熱壅滯更甚,甚或出現陽盛則斃的現象。


某師曾云:猝見身熱乏力脈緩之證,辨之甚難,稍有不慎,或以熱為寒,或以風作濕,或以虛作實,而誤治之,又往往後果不可收拾。


此乃經驗之談也。


2.濕鬱清陽,當用苦辛,反用呆滯,病故難解鄭××,男,45歲。


傳染性肝炎3年,住院2年,諸證不減。


審其諸證,惟見身重乏力,納差食減,胃脘微痞,偶見脇下隱痛,他無所苦。


再審諸醫之方藥,西藥大多為保肝之品,中藥或以茵陳輩,或以清熱解毒劑,或以疏肝和胃方,然不是不效,就是諸證加重,且日感難於行動矣。


察其苔、脈,舌苔薄白,脈見濡緩。


因思此恐脾虛之證耳。


因擬完帶湯加減。


處方:白朮30克,山藥30克,黨參10克,白芍10克,車前子10克(布包),蒼朮10克,甘草6克,陳皮10克,柴胡3克。


服藥6劑,其證不減。


因憶《傷寒論》云「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脇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又唐容川曰:「已發汗,則陽氣外泄矣。又復下之,則陽氣下陷水飲內動,逆於胸脇,故胸脇滿微結。小便不利,水結則津不升,故渴。此與五苓散證同一意也。陽遏於內,不能回散,但能上冒,為頭汗出。而通身陽氣欲出不能,則往來寒熱。此與小柴胡湯同一意也。此皆寒水之氣,閉其胸膈腠理,而火不得外發,則返於心包,是以心煩。故用柴胡以透達膜腠,用薑、桂以散撤寒水,又用瓜蔞、黃芩以清心鬱之火。夫散寒必先助其火,本證心煩,已是火鬱於內,初服桂薑,反助其火,故仍見微煩。復與桂薑之性,已得升達,而火外發矣,是以汗出而愈。」


詢之患者確微有寒熱往來,口渴之苦。


予柴胡桂枝乾薑湯4劑,果然諸證大減,繼服4劑,諸證竟失,愈。


3.不審脈證,但予解毒,食滯不化,病反不解蘇××,男,29歲。


尿黃,目珠微黃,腹滿納呆2年多。


醫診傳染性肝炎。


先以西藥治療1年不效,後以中藥清熱解毒,燥濕清熱等1年亦不效。


審其除尿色黃赤,目珠微黃,脘腹微滿,納呆乏力外,並見舌苔白膩,脈弦緊數。


綜合脈證,思之:弦緊數脈者,肝肖不和,食滯不化脈也。


治宜疏肝和胃,消食導滯。


處方:川芎10克,蒼朮15克,香附10克,梔子10克,神麯30克,焦楂3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連翹10克,萊菔子15克,麥芽15克。


服藥6劑,尿色轉清,食納增加。


經查肝功、尿膽素等均正常。


患者云:何用越鞠保和丸收功如此之速也?


答曰:藥證合拍也。


今食積不化而久不導其滯,故濕熱壅鬱而為黃疸,今積滯除,濕熱化,故得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7#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54:30 | 只看該作者

流行性乙型腦炎


1.陰盛格陽,反以攻熱,陰盛熱盛,其病不解


患者,蘇××,女,50歲。


流行性乙型腦炎,深度昏迷,持續高熱不退7天。


前醫以大劑白虎湯加減、西藥、物理降溫,其證不減。


審之,除深度昏迷,高熱40.1℃外,並見舌質紅絳,脈數。


綜合脈證思之:舌質紅絳者乃熱入營血也,治宜清營涼血;


再察其舌苔微黃,知其氣分亦熱也,當宗葉天士之謂:入營猶可透熱轉氣。


乃與清瘟敗毒飲加減為法:蜈蚣6條,全蠍6克,生地3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丹參10克,元參30克,生石膏60克,知母10克,銀花15克,連翹15克。


服藥3劑,體溫降至37.5℃,神志轉清。但服至第4劑時,體溫又升至40.3℃,神志再度昏迷,再服上方2劑,諸證更甚。


再邀予診。


審其除神昏、身熱外,並見其腹軟而大便失禁,且臭味不明顯,指趾厥冷,面雖赤而舌苔薄白,舌質淡嫩。


因思仲景《傷寒論》有云:「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通脈四逆湯主之。」


又思尤在涇《傷寒貫珠集》云:「下利消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者,陰盛於內也,身熱不惡寒,面色赤者,格陽於外也。真陽之氣,被陰寒所迫,不安其處,而游散於外,故顯諸熱象,實非熱也。」


本病之證很似此證,然醫家多認為傷寒傷陽,溫病傷陰。


乙腦者,暑溫證也,暑溫醫家只言其有傷陰之說,而無傷陽之論,豈敢逆天下諸醫之說而予大辛大熱之劑乎!


不得已,勉以生脈散加味一劑試之。


其證不減。


再思仲景有言隨證治之,前人有是證用是藥之說,且本證陰盛格陽之象甚著。


乃再與諸醫相議:成無己《注解傷寒論》云:「下利消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為裡寒;身熱不惡寒,面色赤,為外熱,此陰盛於內,格陽於外,不相通也,與通脈四逆湯散寒通陽。」


此前用寒藥伐陽氣助格拒,非其治也,若再予寒涼則恐生命不久也,治宜急予破陰通陽,若稍遲疑恐不治。


眾醫云:可。


乃予通脈四逆湯:附子10克,於薑10克,炙甘草10克。服藥1劑,神志即清,體溫亦降37.2℃,大便亦轉正常。


後果愈。


諸醫云:有是證,用是藥,真乃卓見,尤應記之。


2.腑實不除,但予清熱,病在中焦,反治上焦,南轅北轍,怎能得愈


賀××,男,24歲。6天前,突然高熱頭痛不止。


急診入院。


住院3個小時後即神志昏迷不清。


急予清熱解毒,清氣涼營,清心開竅,清瘟敗毒飲加減、安宮牛黃丸,西藥、物理降溫治之,至今一直不效。


邀余治之。


察其除深度昏迷外,並見其頭、身均置冰袋,按其頭身均冰冷如屍,脈沉微欲絕,看其古質紅,苔黃厚乾燥,腹微見膨隆,按其胃脘硬滿。


詢其二便,家屬答云:已7日未見矣。


思之:此莫不是體厥之證?


吳又可《溫疫論》云:「溫疫得裡證,神色不敗,言動自如,別無怪證,忽然六脈如絲,沉細不應指,似有如無,或兩手俱無,或兩手先伏,察其人不應有此脈,有此脈者,皆緣應下失下,內結壅閉,營氣逆於內,不能達於四末,此脈厥也。亦有過用黃連、石膏諸苦寒藥,強遏其熱,致邪愈結,脈愈不通……宜承氣湯緩下之,六脈自復。」


「陽證陰脈身冷如冰,為體厥……口燥舌乾.胎刺如鋒,不時太息,咽喉腫痛,心腹脹滿,按之痛甚,渴思冰水,日晡益甚,小便赤澀,得涓滴則痛甚,此下證悉具,但通身肌表如冰,指甲青黑,六脈如絲,尋之則有,稍按則無……以脈相參,表裡互較,此陽證之最甚者,下證悉具,但嫌下之晚耳。蓋因內熱之極,氣道壅閉,熱汲反兼水化,《內經》之亢害證也,乃至脈微欲絕,此脈厥也。陽鬱則四肢蹶逆,若素稟肥盛,尤易壅閉,今亢陽已極。以至通身冰冷,此體厥也;六脈如無者,群龍無首之象,證亦危矣,投大承氣湯。」


此證雖不如吳氏言談之典型,然從其舌、腹可辨,且仲景《傷寒論》有云:「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乃與大承氣湯。


處方:厚朴15克、枳實15克、大黃10克、芒硝10克(沖)。


「處方剛畢,醫云:朱老何不用安宮牛黃丸」


答曰:安宮牛黃丸乃治上焦之藥,此病明係中焦腑實之證,故不與也?


醫又云:神志昏迷乃心君之病,安宮牛黃丸乃治心開竅之聖品,何不用之?


答曰:神昏有在陽明和心包之分,非僅心包之疾能神昏也,此證病在陽明,不在心包,故不用安宮牛黃治心包,此正如《內經》適其至所意也。


又問:清瘟敗毒飲加減為方余屢用屢效,何此證反不效也?


答曰:此正吳氏所談之應下失下,但予冰伏之故也。


鼻飼1劑,次日果然神清厥回,後果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8#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56:37 | 只看該作者

流行性腮腺炎


1.外感復加,不知疏散,但予解毒,其病難解


岳××,男,6歲。


7天前,突然兩腮發現腫痛,醫予抗生素治之,3天後,不但腫痛之狀不減,反見身熱達38.8℃。


乃邀某醫以中藥清熱解毒之品,板藍根、元參、銀花、連翹,外敷紫金錠治之,4天後,諸證不減。


乃邀余前往診治。


醫云:所直用諸藥均老師所講治療腮腺炎方藥。


然何用之不效也?


答曰:病發之始不見發熱,三天之後始見發熱,此必有新的病因加入也。


新的病因為何?


在小兒來講,非外感,即食積察其證不見腹脹滿痛之苦,僅見頭痛,時有噴嚏之疾,且詠浮數,乃外感之邪所致也。


宜上方酌加辛涼解表疏散可也。


加蟬蛻、薄荷、荊芥各9克。


服藥】劑,果然熱退證減,後即愈


2.久鬱積熱,但予解毒,鬱其陽氣,其熱不減員××,男,5歲。


5日來,兩側腮腺腫脹疼痛,發熱持續不退。


醫始以抗生素、中藥清熱解毒,疏風解表之劑治之,不效。


邀余診視。


醫云:余用老師所介紹之經驗,先用清熱解毒,後用疏風清熱,然其不效者何也?


答曰:患者素有便秘,反覆發熱史,此乃素有積熱之證。


素有積熱者,應佐通腑,此前用諸法所不及也。


法宜疏風清熱,清腑解毒。


處方:蟬衣10克,僵蠶10克,片薑黃10克,板藍根30克,元參15克,大黃5克,薄荷10克。


服藥2劑,發熱即解,繼服2劑,愈。


3.但予解毒,不予散結,久病難除趙××,男,38歲。


兩側耳下腮部漫腫疼痛,咀嚼不便一個多月。


醫診腮腺炎、始予西藥抗生素與其他對症方法治療無效,又加用中藥普濟消毒飲內眼,紫金錠外塗仍無功。


且數天來又發現睾丸腫痛:乃改邀余診治。


察其兩腮雖腫大隱隱作痛,但色不變,睾丸雖腫大,但陰囊皮色幾近正常,舌苔白,脈沉弦小數。


因云:此乃火鬱較久而痰凝也。


治宜擬疏肝解鬱,化痰散結。


處方:夏枯草30克,赤芍10克,橘葉10克,蘇木6克,青皮10克,元參15克,板藍根15克。


服藥4劑,腮腺腫痛及睾丸腫痛消退近八成,又服6劑果愈。


其母亦係中醫,乃云:朱敦授,既然諸醫均介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紫金錠外塗有效,何本證反無效而引起併發症?


曰:普濟消毒飲者,乃清熱解毒之良劑,其用於熱毒蘊結者往往效如桴鼓,而本證發熱不甚,熱毒較輕,且脈見沉弦,乃氣鬱痰結較甚所致,此時若再過用寒涼必使痰凝不化,而病不除。


故今以理氣散結,微予寒涼清熱解毒而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9#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6:58:50 | 只看該作者

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


表寒裡熱,不與散寒,但予清熱,表寒反鬱,其病不解


趙××,男,50歲。


5天前,在睡臥欲眠時,突感窗縫之風吹至頭部,即刻感到頭痛項強,繼而全身關節肌肉疼痛,十幾分鐘後頭痛加劇,噁心嘔吐,惡寒發熱,急至某院住院治療。


察其體溫39.8℃.頜下、頸、腋部淋巴結腫大,血白細胞數正常,淋巴細胞增高。


腦脊液細胞數2500/立方毫米,淋巴細胞92%。


診為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


醫除急予西藥治療外,並配予中藥清瘟敗毒飲加減為方4劑不效。


邀余往治。


察其雖頭痛、身痛甚烈,但無神昏之苦,且述除頭痛身痛之外,並見噁心嘔吐,惡寒發熱,心煩不安,口苦口乾,舌苔白,脈弦緊略浮。


綜合脈證,思之:仲景有云:「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傷寒六書纂要辨疑》云:「羌活沖和湯,以代桂枝、麻黃、青龍各半等湯。此太陽經之神藥也,治春夏秋感冒暴寒,頭痛發熱,惡寒脊強,無汗,脈浮緊宜發散,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法。」


羌活沖和湯即俗之云九味羌活湯之藥味組成方也。


此病脈證似傷寒之表證而不盡表證之病耳。


又思吳又可《溫疫論》云:「溫病初起,先憎寒而後發熱,嗣後但熱而不憎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脈不浮不沉而數,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痛身痛,其時邪在伏膂之前,腸胃之後,雖有頭痛身痛,此邪熱浮越在經,不可認為傷寒表證,輒用麻黃桂枝之類,強發其汗……宜達原飲主之。」


仲景云:「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


本證脈非少陽而兼少陽,證兼少陽而非少陽,乃太少合病,宜主予和解兼予解表。


處方:厚朴10克,草果10克,檳榔10克,黃芩10克,知母10克,柴胡15克,桂枝10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


服藥1劑,頭痛身痛稍減,噁心嘔吐停止。


脈浮緊。


因思太陽為主者,宜解表散寒。


九味羌活可也。


處方:羌活10克,防風10克,細辛4克,蒼朮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黃芩10克,生地10克,甘草10克。


服藥1劑,諸證俱失,體溫正常,惟仍乏力,頭暈,脈弦大。


思之:氣陰俱傷耳。


擬清暑益氣湯4劑,愈。


某醫云:何腦炎而頭痛高熱反用辛溫而愈,寒涼反劇?


答:表寒者必予疏風散寒,若寒鬱於表者,徒用寒涼以閉毛竅則熱邪更熾,此仲景之用大青龍意也。


近世有見腦炎即認熱證而予寒涼致病加劇者,時有發現,慎之,慎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0#
 樓主| 發表於 2013-1-3 17:00:17 | 只看該作者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暑傷氣陰,不益氣陰,但清熱邪,正氣不復,病延日期


李××,女,9歲。


十幾天前,突然高熱持續不退,頸部淋巴結腫大,串串成珠。


急至某院住院治療。


診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先予抗生素等西藥治療7天,其熱不降,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之劑4天,其熱雖有下降,但仍然不夠顯著。


察其面色白,頭身俱有汗出,頸部兩側結核串串連屬約20余,按之微痛,不紅,體溫38.5℃,舌質嫩紅,苔薄白,脈虛大數。


綜合脈證,思之:熱者寒之,此治病之正法,何用之不效?


結核串串成珠者,恐未與散結消核之故也。


乃予夏枯草、連翹、蟬蛻、元參輩投入3劑,諸證不減。


某醫云:此病,單核細胞增多症,中藥哪個是降單核細胞的藥物呢?


答曰:中藥典籍未見有降單核細胞的記載,雜誌亦未見有報導。


今思仲景《傷寒》、《金匱》兩書均言脈證並治,何不求脈證以立法處方耳。


汗出身熱脈大者氣陰俱虛,暑邪外客證也。


可予東垣清暑益氣湯。


處方:黨參10克,甘草6克,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神麯10克,黃柏10克,葛根15克,蒼朮10克,白朮10克,升麻10克,澤瀉10克。


藥進2劑,汗減熱退,繼服4劑,諸證消失,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5 00:43 , Processed in 0.26562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