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病】
【第一節、內科】
【流行性感冒】
1.偏執溫病,忽視傷寒,以寒作溫,延誤病期
余友趙××,男,38歲。
高燒7日,醫作流感論治,先以輸液、抗生素投入4日,繼又配以中藥清熱解毒,辛涼解表法以治,然均無效。
商治於余。
察體溫持續在39~39.5℃之間波動,頭痛身痛,惡寒發熱俱見,且煩躁不安,脈浮緊數。
云:仲景《傷寒論》有言:「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此證與大青龍證甚相合拍也,然你之體溫高達39%~39.5℃,恐辛溫之品以熱助熱,甚或熱極生風,不宜也,姑暫擬辛涼重劑先治發燒,而後再以辛溫解之可也。
趙友與其家屬均認為議論甚有理。
予大劑白虎湯一劑不效,又易清瘟敗毒飲一劑仍不效:友云:此非外感風寒之邪,閉鬱於表,邪實於表,熱鬱於裡之證乎?
予云:證脈均係大青龍湯證,不妨試用之。
處方:麻黃18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生薑10克,大棗10個(擘),生石膏15克。
藥進1劑,全身微微汗出,熱退,證解。
云:偏執溫病多而傷寒少,偏執清熱即可降溫之論,誤也,誤也。
2.表裡三焦俱病,但予清熱,失於疏通,久久不解
李××,男,50歲。
4天前,突然高熱不退。
醫診流行性感冒。
始予青黴素不效,繼又予卡那黴素,氨苄青黴素、病毒唑仍不效。
因其合併出現二聯律、束支傳導阻滯、ST段下降,證見心悸氣短,咽喉疼痛,而加用激素、中藥清熱解毒劑2天,然其體溫仍不見下降。
改邀余前往診視。
察其體溫39.5℃,頭暈頭痛,咽喉乾痛,脘腹脹滿,大便不爽,脘腹按之微有壓痛,舌苔黃白,脈浮弦滑。
綜合脈證,思之:脈浮者表證也,表證應予解表;
脘腹脹滿,按之微痛,脈滑者,裡證也,裡證當予攻下。
又思上見頭痛咽喉疼痛,中見脘腹脹滿,下見便秘溲赤,乃三焦俱病也。
三焦俱病,不去調治三焦,而但予清熱冰伏,豈能得解?
清·楊栗山《寒溫條辨》云:「表裡三焦大熱,其證不可名狀者,此方(按:即升降散)主之。」
「如頭痛眩暈,胸膈脹悶,心腹疼痛,嘔噦吐食者;如內燒作渴,上吐下瀉,身不發熱者;如憎寒壯熱,一身骨節酸痛,飲水無度者;如四肢厥冷,身涼如冰,而氣噴如火,煩躁不寧者;如身熱如火,煩渴引飲,頭面猝腫,其大如斗者;如咽喉腫痛,痰涎壅盛,滴水不能下嚥者;如遍身紅腫,發塊如瘤者;如斑疹雜出,有似丹毒風瘡者;如胸高脇起脹痛,嘔如血汁者;如血從口鼻出,或目出,或牙縫出,毛孔出者;如血從大便出,甚如爛瓜肉屋漏水昔:如小便澀淋,如血滴點作,疼不可忍者;如小便不通,火便火瀉無度,腹痛腸鳴如雷者;如便清瀉白,足重難移者,肉瞤筋惕者;如舌卷囊縮,或舌出寸許,絞擾不住,音聲不出者;如譫語狂亂不省人事,如醉如癡者;如頭痛如破,腰痛如斫,滿面紅腫,目不能開者;如熱盛神昏,形如醉人哭笑無常,目不能開者;如手舞足蹈,見神見鬼,似瘋癲狂祟者;如誤服發汗之藥變為亡陽之證,而發狂叫跳,或昏不識人者;外證小同,受邪則一,凡未曾服過他藥者,無論十日、半月、一月,但服此散,無不輒效也。」
乃予升降散加減為劑予之。
處力:蟬衣10克,僵蠶10克,片薑黃10克,大黃4克,元參10克,薄荷10克。
服藥1劑後,體溫恢復正常,發熱消失,心悸氣短亦明顯減輕,24小時動態心電圖顯示仍偶見束支傳導阻滯,而二聯律及sT段下降消失。
審其脈弦滑,偶見胸滿咽乾。
此乃太陰少陽俱病擬用柴胡枳桔湯加減為劑。
前後服藥6劑,諸證消失。
3.表寒裡熱,微兼裡實,但予清熱解毒,其何能愈?
申××,女,3歲。
兩天前,突然發熱。
醫始以輸液、抗生素、柴胡注射液等治療,不但發熱不退,反見體溫由38℃升至39.5℃,又配用中藥清熱解毒之劑一付,諸證亦不好轉。
審其身熱如炭,體溫39.7℃,無汗,便乾,兩日未行,舌苔黃白,脈浮數。
乃云:此表寒閉鬱,裡實熱盛相兼為病也,宜外疏表邪,內瀉裡熱可也。
處方:蟬蛻9克,僵蠶9克,蘇葉3克,片薑黃9克,大黃3克。
處方剛畢,某醫云:既見便乾,何不加大黃至9克?
答曰:此證脈浮而數,浮脈者,表證也。
表證多者應予解表為主,不可以瀉下治裡為主,以防表邪入裡不解耳。
服藥1劑,果然熱退,繼服1劑,愈。
4.表裡俱病,身熱搐搦,急用攻邪,其病得愈
朱××,男,2歲。
三天前,突然發熱思睡。
其母係西醫兒科醫生,乃先用抗生素、病毒唑類藥治療。
兩日後,發熱不但不退,反見體溫由38.7℃上升至39.5℃,乃急請某醫以清熱解毒藥2劑,晝夜兼進,配合用之,仍不效。
審其腹部微滿,大便數日不行,舌苔黃白,脈浮滑數。
云:此表裡合邪,表裡俱實也。
宜外疏風邪,內瀉裡熱。
處方:蟬蛻10克,僵蠶10克,片薑黃10克,大黃3克,蘇葉3克,連翹10克。
囑其每3小時服1次,在其服第2次藥不久時,突見身熱更劇,體溫40.1℃,且見譫語,手足躁擾搐動。
其父母大為驚駭,急欲抱其赴病房搶救,正在著急之際,突見患兒大便得下,微汗出,體溫亦降至38℃,神志轉清,至1小時後,諸證消失。
次日,索要飲食,繼予一服,愈。
其母云:其病如此之危重,而先生卻不急也?
答曰:疫邪先傳表後傳裡,表裡合邪者,最易戰汗而解,此證突然熱甚,躁擾,乃欲作戰汗之症也,正如吳又可《溫疫論》所云:「疫邪先傳表,後傳裡,急得戰汗,經氣輸泄,當即脈靜身涼,煩渴頓除。」
「三五日陽氣漸積,不待飲食勞碌,或有反覆者,蓋表邪已解,裡邪未去,才覺發熱,下之即解。」
此吾之不急者一也。
若急則挪動患兒,必不作戰汗也,不戰汗則病勢反難速解,此所謂不急者二也。
其母嘆服,曰:余雖曾學中醫,然未知其理也,應深究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