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胃脘部的疼痛是一個大題目,因為它是胃炎、潰瘍病、胃神經官能症、肝炎、膽道蛔蟲症、膽石症、膽囊炎、胰腺炎、肝膿腫、腎結石、心肌梗死、心絞痛以及胰、肝、膽、胃的癌痛等很多疾病的一個症狀。
中醫又把發生在不同部位的疼痛稱作不同的名稱。
例如:劍突下疼痛拒按者稱小結胸;整個上腹部的疼痛稱胃脘痛,心痛;疼痛劇烈而上衝,且伴有嘔吐蛔蟲者稱蛔厥;
脇下疼痛稱脇痛。
另外,又對其他症狀為主,胃脘疼痛為次的稱作其他名稱,如嘔吐為主者稱嘔吐,黃疸為主者稱黃疸,有腫塊或肝脾腫大者稱癥瘕等等。
這些名稱繁多,統一在一個名稱下進行討論,看起來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但只要掌握中醫的特點,掌握中醫對疾病的基本分析方法,根據中醫的基本理論,分清疾病所處的臟腑部位,寒熱虛實陰陽,氣血痰食等進行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然後處方治療即可。
有的同志可能提出問題說:「不同的疾病,例如潰瘍病、胃下垂、胰腺炎等表現的證候相同,是否可用同一個方劑?」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完全可以。
反之,同一疾病表現的證候不同時應用的治療方法就不同了。
現在談的胃脘部疼痛的辨證和治療主要是講不同疾病表現在胃脘痛時的辨證和治療,至於同一疾病的辨證和治療問題,以後再談。
一、胃脘痛的辨證要點
胃脘疼痛大致可以從疼痛的部位,疼痛發生的時間,與冷熱的關係,其他等幾個方面去分析。
疼痛的部位:劍突下劇烈疼痛,憋脹,無壓痛者,屬寒;痛脹拒按者,屬痰。
胃脘劇烈疼痛,滿脹而無壓痛者,屬寒。
疼痛劇烈,無滿脹,無壓痛,或夜間疼痛經常發作,或氣候變化時疼痛發作者,屬瘀血。
痞滿疼痛,有壓痛,飲水及飲酒後疼痛加重,陰天時悶痛加重者,屬痰飲;
胃脘疼痛,有明顯的壓痛,食後疼痛加重者,屬實。
胃脘部有空虛感,疲乏無力者,屬脾虛。
饑餓時疼痛,食後疼痛緩解者,屬虛。
心悸,疲之尤力,勞累後疼痛反覆發作者,屬氣血虛:胸脘痞滿,心煩,生氣後疼痛發作者,屬氣滯。
吃辛辣食物和吃熱藥後疼痛加重,屬熱。
脇下疼痛屬肝,其中滿而隱痛者屬氣滯。
劇烈疼痛,向上衝者,屬肝寒。疼痛而滿悶,有壓痛者,屬氣滯血瘀或痰實凝結。
脇下及腰部均疼痛,勞累時加重者,屬肝腎虛。
遇冷或吃冷飲食時疼痛者,屬實。
脇下持續性疼痛,無滿脹者,屬瘀血。
疼痛發生的時間:過去無病,突然發生劇烈疼痛者,多屬寒、實。
慢性、反覆發作的疼痛多屬虛寒、瘀血、痰積不化。慢性、反覆發作,夜間疼痛者,屬瘀血、陰虛。
食後疼痛發作者,屬食積、痰積。
饑餓時疼痛發作,吃少量食物後緩解者,屬虛。
生氣後疼痛發作者,屬肝氣鬱結。
手術或其他外傷後。
持續疼痛者,屬瘀血。
一遇冷即發作者,屬寒。
其他症狀:經常腰困痛者,屬腎虛。
腰痛脇痛同時出現者,屬肝腎虛。
腹部悸動,疲乏無力,肩背沉重者,屬氣血俱虛。
疲乏無力,下肢輕度浮腫,氣短者,屬氣虛清陽不升。
胸脇滿悶,全身竄痛,心煩,頭暈者,屬肝氣鬱結。
胃脘疼痛,痛則腰痛者,屬脾腎陽虛。
胃脘疼痛,痛則衝脇肋、肩背者,屬肝寒、肝經實熱。
胃脘、臍部均痛者,屬脾腎虛寒。
脇下痛,痛徹少腹者,屬肝,其中痛徹少腹睾丸,尿黃赤者,屬肝、小腸、膀胱之濕熱;
痛徹少腹、腰者,屬肝.腎虛;
痛則胸滿悶,氣短者,屬肝氣、寒痰凝滯。
經常夜間口乾者,屬陰虛、瘀血。
有腫物而硬者,屬瘀血;
較軟者,屬痰積、食積.大便秘結者,屬實;
大便經常稀溏者,屬脾虛;
大便經常有黏液夾雜,屬痰積;
大便為黑色者,為瘀血。
面色變化:面色白如冷狀者,屬寒。
面帶愁容而緊者,屬肝鬱痰滯。
面色萎黃,五心煩熱者,屬血虛。
面色萎黃,而兼淡白者,多屬脾虛。
面如蒼黃者,多屬濕熱。
面色發青者,屬瘀血。
面色黑者,屬腎虛。
眼圈黑者,男子屬腎虛,女子屬血虛氣滯。
舌苔舌質:舌苔薄白者,多屬寒;
舌苔薄黃者,多屬熱、上熱下寒;
舌苔黃膩,多屬痰熱、食積、濕熱;
舌苔黃厚乾燥者,多屬實熱;
舌苔白或黃而中心無苔者,屬胃陰虛。
舌苔水潤者,為寒痰。
舌苔黑者,屬腎虛。
舌質紅者,屬熱。
舌質嫩打者.屬陰虛。
舌紫蘭或有瘀斑者,屬瘀血。
脈象:常見的有沉、遲、數、虛、滑、澀、大、微、緊、緩、弦、濡、弱、細、結等。
其中最常見的有沉、滑、弦、濡、遲等幾種。
其中沉脈主氣鬱。
遲脈主寒。
數脈主熱。
滑脈主瘀積、食積、脾胃濕熱,實熱。
虛脈主氣血俱虛。
澀脈主寒凝氣滯、血瘀。
大脈主氣虛,氣血虛衰,氣陰兩虛。
緊脈主寒痛:緩脈主脾濕不化、脾虛。
弦脈主肝鬱、諸痛、寒。
若左弦而左緩者主脾虛木乘,左弦右不弦者主肝經自病。
濡脈主脾虛、濕盛。
弱脈主氣血不足。
結脈主陰盛氣結,氣壅痰滯。
另外,尺脈大者主腎虛,尺脈甚小者亦主腎虛。
寸脈沉,關脈滑者主中焦痰濕鬱滯。
1.辨證分析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若遇見自述症狀、面色、舌苔舌質、脈象都能統一起來,就比較容易診斷。
若遇見症狀、面色、舌苔舌質、脈象相反則很難措手,此時就需要結合病史去考慮。
不過一般說來舌苔、舌質、面色、脈象常常反映的是本質的東西。
例如:患者主訴疲乏無力,食欲不振,饑餓時胃脘疼痛,甚至有的說是胃下垂者,可是應用補中益氣湯等都一直無效,這吋若能結合臉色、脈象常能查出真實情況,若面色呈憂鬱狀,脈弦滑,且腹有壓痛,則是肝氣鬱結,痰實不化所致。
對於症狀敍述是實,而舌、面色、脈象表現虛象者,診斷的方法與上面所談者基本相同。
2.對虛實寒熱夾雜證的處理問題這也是比較難處理的問題。
例如:胃脘劇烈疼痛,反覆發作,食欲不振,舌苔黃,口苦,大便乾等均是實熱的表現,但應用攻下的方法疼痛不但小減,反而加重,這時必須結合面色、脈象,若脈弦緊者,是寒實證,而不是實熱,此時應子溫下法。
有的敍述完全是虛寒址,而應用溫補又無效,此時應多考慮實的一面。
總之,辨證吋必須注意一般中的特殊和特殊中的一般,然後再進行處理。
處理時一定要結合面色、舌、脈、症狀的整個情況,決不可一聽症狀就下結論。
3.一定要親自檢查,不可一聽主訴即下結論例如:有的主訴胃脘疼痛,饑餓時加重等脾胃虛寒者,但應用健脾溫中的藥物又不見效,此時醫者必須親自檢查,胃脘有沒有壓痛。
若有壓痛即為虛中夾實,應在溫補中配合消導。
這種情況若不親自檢查,常常誤過良機。
4.要注意情況的不斷變化經常遇見這樣一種情況,胃脘疼痛經過用溫中健脾的藥物治療後,症狀很快緩解,但應用一個階段後,效果越來越差,後來再用此類方劑不但無效反而加重,這是由於這種疾病是由很多原因形成。
開始這一個原因佔據主導地位,另一原因占次要地位,經過治療一個階段後,主要和次要的原因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這時若還應用原來的方法,必定要碰釘子,因此我們必須要根據不斷變化了的情況進行處理。
二、胃脘痛的辨證論治
胃脘痛的治療可以從劍突下、胃脘、脇下等三部分來敍述。
1.劍突下部中醫書中一般稱為正在心下。
常見的有三種情況:
(1)劍突下腹痛,食後不適加重,有明顯的壓痛,口苦口乾,舌苔白或黃膩,脈滑等痰熱阻滯者,化痰散結,小陷胸湯加味:瓜蔞30克,半夏9克,黃連9克(無黃連改用黃芩9克),枳實9克.
(2)劍突下脹痛,時而胸痛,心悸,舌苔薄白,脈弦澀或兼結象等脾陽虛,痰濕不化者.溫通陽氣,化痰散結,枳實薤白桂枝湯加減:枳實9克,薤白9克,桂枝9克,半夏9克,白芍9克,陳皮9克,瓜蔞15克。
(3)劍突下疼痛,胸脇下半部亦脹痛。
口不乾,手指冷,舌苔薄白,脈弦緊等心脾虛寒者,溫中散寒,枳實理中湯:枳實9克,黨參9克,白朮9克,乾薑9克,甘草9克,附子9克,肉桂9克。
食後脹痛加重,有壓痛等寒實結滯者,加大黃4.5克,厚朴9克。
2.胃脘部疼痛常見的有脾胃虛寒,瘀血阻滯,胃陰不足,寒邪直中,寒滯不化,食滯不化,痰食阻滯,肝胃不和等幾種情況。
(1)寒邪直中:多見於急性腹痛。天氣寒冷,又吃冷食,突然剛烈腹痛,拒按,手足冷,脈沉遲或弦緊等寒邪入中,飲食停滯者,溫中攻下,用中成藥「一把抓」,一次1袋。
或用大黃附子細辛湯加味:大黃3克,細辛3克,附子9克,乾薑9克,川椒9克。
並配合灸中脘、神闕,針足三里、中脘、梁門,不效配刺十二井穴。
夏季飲食不當,內受寒濕,突然劇烈疼痛,嘔吐泄瀉,舌苔白。
脈弦緊或沉伏等寒暑之證者。
溫中化暑。
射雄丸,一次1包,或紫金錠,一次2塊,研化服。
曲澤、委中放血,或十宣放血。
吃冷食或著涼後,突然胃脘及臍腹部劇烈疼痛,腹瀉或不泄瀉,喜按,脈弦緊或沉遲。
脾胃虛寒者,溫中散寒。
附子理中湯:附子9克,乾薑9克,黨參9克,白朮9克,甘草9克;
不泄瀉,而有暖氣或輕微嘔吐者,丁蔻理中湯。
(2)脾胃虛寒:多見於慢性的胃脘疼痛。
這類證候總的特點是慢性持久發作性的胃脘疼痛,秋冬天氣變冷後發作較頻繁,遇冷或吃冷食後疼痛發作,其中常見的有三種情況:
①胃脘冷痛,痞滿,手足冷,脈沉遲或弦緊等脾胃虛寒肴,溫中健脾,附桂理中湯:附子9克,肉桂9克,黨參9克,白朮9克,乾薑9克,甘草9克;
噯氣,胃脘滿脹較重首,加丁香9克,砂仁9克,木香9克,陳皮9克;有燒心.泛酸等嘈雜證者,加吳萸9克,川椒9克。
②胃脘疼痛,饑餓時發作,少吃東西後好轉,吃冷食後往往疼痛加重,肩背沉重,下肢偶有輕度浮腫或無浮腫,手心熱而肢冷,舌苔白或薄黃,脈弦澀不調或右脈弦左脈沉,右尺大於左等脾胃虛寒,而木邪乘土者,健脾溫中而抑木,黃耆建中湯加味:黃耆15克,白芍15克,桂枝9克,生薑3片,大棗7個。當歸9克。
若夜間疼痛經常發作者,加丹參15克,靈脂9克,蒲黃9克;
兼脹滿者,加檀香9克,砂仁9克;胃脘滿脹,有輕微壓痛,大便乾者,加瓜蔞30克。
③胃脘冷痛,反覆發作,饑餓或勞累或思考問題過久疼痛往往發作,疲乏無力,心悸,氣短,怯冷,夜間五心煩熱,手足時冷,口乾,面色萎黃,脈沉細弦等脾胃虛寒,氣血俱虛者,益氣養血,健脾溫中,十四味建中湯:黃耆15克,黨參9克,白朮9克,茯苓9克,甘草9克,當歸9克,白芍9克,川芎9克,生地9克,附子9克,半夏9克,麥冬9克,肉蓯蓉15克,生薑3片,大棗3個。
(3)痰血阻滯:這類證候的主要特點是固定不變的疼痛,夜間疼痛,除其他證候中兼有瘀血者外,以瘀血為主者,常見的有兩種情況:
①夜間疼痛,無痞滿及嘈雜感,舌苔白,脈沉澀或弦澀不調等瘀血兼寒者,活血散寒,少腹逐瘀湯:小茴香9克,乾薑9克,元胡9克,靈脂9克,沒藥9克,川芎9克,蒲黃9克,當歸9克,官桂9克,赤芍9克。
②夜間疼痛,脘痞,口乾,舌質微紅,脈弦等瘀血兼熱者,丹參飲:丹參30克,檀香9克,砂仁9克。
(4)寒熱結滯:本類證候的特點是腹脹痛,有明顯壓痛,舌苔白,脈弦緊或沉遲結等,常見的有兩種情況:
①胃脘劇烈疼痛,拒按,食後疼痛加重,口不乾,舌苔白或薄黃而潤,脈弦緊等寒實結滯者,散寒溫中導滯,大黃附子湯加味:大黃9克,附子3克,細辛3克,乾薑3克,枳實3克,厚朴3克。
②胃脘疼痛較久,大便時乾時稀,滿脹拒按,手冷,舌苔,白,脈沉緊或沉等脾胃虛寒為本,寒實結滯為標者,健脾溫中以培本,消導攻下以祛其實,附子理中湯合小承氣湯:附子9克,乾薑9克,黨參9克,白朮9克,甘草9克,枳實9克,厚朴9克,大黃4.5克。
(5)痰飲阻滯:本類證候的特點是胃脘痞滿,飲食後痞滿疼痛加重,或嘔吐痰涎。
常見的有五種情況:
①胃脘疼痛,痞滿,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疲乏無力,舌苔薄白,脈濡緩等脾虛為主者,健脾化痰,香砂六君子湯:木香9克,陳皮9克,砂仁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9克,黨參9克,白朮9克。
若吐痰者,加蘇子9克,萊菔子9克,杏仁9克。
②胃脘疼痛,反覆嘔吐,嘔吐物為食物黏涎,面色呈黧黑狀,或比較消瘦,大便秘結,舌苔白,脈弦大等氣陰兩虛,痰滯不化者,大半夏湯:半夏15克,人參9克,蜂蜜30—60克,生薑9克。
舌質紅,手心熱者加麥冬12克。
③胃脘脹痛,飲水後脹痛加重,小便少時痞滿較重,小便多吋痞滿較輕,舌苔白,脈弦滑等寒飲不化者,燥濕化飲,胃苓湯加減:蒼朮9克,白朮9克,肉桂9克,澤瀉9克,豬苓9克,茯苓9克,陳皮9克,厚朴9克,甘草6克。
④胃脘脹痛,食後腹痛加重,食欲不振,口黏不爽,舌苔白,脈弦滑等痰濕較盛者,燥濕化痰,乎胃散加味:蒼朮15克,厚朴9克,陳皮9克,焦三仙各9克,萊菔子9克。
若咳嗽吐痰者,加蘇子9克,杏仁9克;口乾苦,舌苔黃膩者,加黃連6克,有壓痛者加大黃3克,乾薑1.5克。
⑤胃脘脹痛,嘔吐黏涎,大便乾,口乾,腰困痛,舌苔白或薄黃,脈弦滑而大等痰滯不化,氣陰兩虛者,金水六君煎加減:半夏12克,陳皮9克,茯苓9克,生地9克,當歸9克:生薑9克,黨參9克,蜂蜜30克。
(6)脾胃陰虛:本類證候的主要特點是胃脘疼痛,夜間口渴,舌質嫩紅或白苔,中間無苔。常見的有兩種情況:
①胃脘疼痛有灼熱感,夜間口渴,舌苔淨或苔薄白,舌質嫩紅,脈沉弦細等胃陰不足者,滋養胃陰,一貫煎加減:生地15克,沙參9克,枸杞9克,麥冬9克,白芍9克,丹參15克,川楝子9克。
②胃脘疼痛,嘔吐時作,夜間口渴,舌苔淨或薄白,脈弦滑等陰虛兼痰熱者,麥門冬湯加味:麥冬15克,沙參9克:黨參9克,半夏9克,白芍9克,生薑9克。
(7)肝氣鬱結:本類證候的特點是除胃脘脹痛外,並具心煩,胸脇苦滿,喜歎氣等,臨床常見的有四種情況:
①胃脘脹痛,有壓痛,食後胃脘脹痛加重,心煩,胸脇苦滿,食欲不振,口苦,頭暈,舌苔白或黃膩,脈弦滑等肝胃不和,痰食鬱積者,疏肝和胃,燥濕導滯。
柴平湯加減:柴胡6克,半夏9克,黃芩9克,黨參9克,厚朴9克,蒼朮9克,陳皮9克,乾薑1.5克,大黃3克,萊菔子9克.
②胃脘疼痛,頭暈,心悸,心煩,手心熱,舌苔薄白,脈弦等肝脾不和者,疏肝養血助脾,逍遙散加味:柴胡9克,當歸9克,白芍15克,白朮9克,茯苓9克,甘草9克,檀香9克,砂仁9克,乾薑3克,薄荷3克,丹參15克。
③胃脘及胸脇脹痛,吃冷食及生氣後諸證加重,胸滿心煩,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脈沉弦等肝氣鬱結者,疏肝理氣,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6克,枳殼9克,白芍9克,桂枝9克,陳皮9克,木香9克,烏藥9克,川芎9克,甘草6克。食後脹痛加重者加萊菔子9克。
④胃脘脹痛,胸脇苦滿,心煩,口苦,胸脇及全身竄痛,疲乏無力,下肢偶有浮腫,舌苔薄白或薄黃,脈虛而弦等中氣不足,肝氣鬱結者,益氣補中,疏肝理氣,升陽益胃湯加減:苗苠15克,黨參9克,白朮9克,黃連9克,半夏9克,陳皮9克,甘草3克,茯苓9克,澤瀉9克,防風9克,羌活9克,獨活9克,柴胡9克,白芍9克,生薑3片,大棗3個。
(8)實滯不化:本類證候的特點是胃脘脹痛不能俯仰,拒按,舌苔黃厚,口苦口乾,脈滑數或沉實等。
臨床常見的有四種情況:
①腹脹痛,拒按,舌苔黃厚乾燥,脈沉實或沉而滑等實熱阻滯者,攻下實熱,大承氣湯加味:枳實12克,厚朴12克,大黃12克,萊菔子12克,芒硝9克。
大便乾較輕者,去芒硝、大黃,加二醜粉6克(沖)。
②腹脹痛,有壓痛,食後脹痛加重,大便不暢,舌苔薄黃,脈沉滑等痰食阻滯者,木香檳榔丸:木香9克,檳榔9克,青皮9克,陳皮9克,枳殼9克,酒黃柏9克,黃連9克,三棱9克,莪朮9克,酒軍3—6克,香附9克。
③腹脹痛劇烈,拒按,舌苔白,或過去不能吃冷食,脈沉弦等寒實結滯者,宜溫下祛實。方用:檳榔9克,木香9克,厚朴9克,附子9克,二醜9克,黨參6克,枳實9克。
④寒熱往來,噁心,心煩,腹脹痛,拒按,大便秘結,舌苔黃,脈弦等少陽陽明合病,和解攻裡,大柴胡湯加減:柴胡9克,半夏9克,大黃9克,枳實15克,黃芩15克,白芍15克,萊菔子15克,白芥子9克。
(9)脾腎陽虛:胃脘冷痛,腰困腰痛,手足冷,舌苔薄白,脈弦緊或沉細等脾腎虛寒者,溫補脾腎,附子理中湯加味:附子9克,乾薑9克,肉桂9克,黨參9克,白朮9克,甘草9克,生地9克,山藥9克,肉蓯蓉9克,茯苓9克,澤瀉9克,丹皮9克.
(10)寒熱夾雜證:本類證候的主要特點是胃脘冷痛,痞滿,口苦乾等。
常見的有三種情況:
①胃脘痞滿疼痛,食欲不振,口苦口乾,大便稀溏或正常,舌苔白或薄黃而膩,脈滑等寒熱夾雜,熱多於寒者,半夏瀉心湯加減:半夏9克,黃連9克,黃芩9克,乾薑9克,黨參9克,甘草6克,枳殼9克,神麯9克。
胃脘有壓痛者,開胸順氣丸,一次1丸,或平胃散加減:蒼朮12克,厚朴9克,陳皮9克,甘草6克,焦三仙各9克,萊菔子9克,乾薑1.5克,大黃4.5克。
②胃脘疼痛嘈雜,不能吃冷食,食欲差,口苦,苔白,脈弦等寒熱夾雜,寒多熱少者,黃連湯:黃連9克,半夏9克,乾薑9克,肉桂9克,黨參9克,甘草6克。
手足厥冷者,附子理中湯加味:附子9克,黨參9克,白朮9克,乾薑9克,黃連9克。
胃脘有壓痛者,附子理中湯合小承氣湯:附子9克,黨參9克,白朮9克,乾薑9克,甘草9克,枳實9克,厚朴9克,大黃3克。
③胃脘疼痛,不能吃冷食,口乾,夜間口乾加重,手冷而手心熱等寒熱夾雜,苦辛酸法,烏梅丸:烏梅15—30克,細辛4.5克,肉桂9克,附子9克,川椒9克,乾薑9克,黃連9克,黃柏9克,當歸9克,黨參9克。
3.脇下疼痛常見的有肝氣鬱結,肝膽濕熱,肝寒,肝腎陰虛,瘀血阻滯等幾種情況:
(1)肝氣鬱結:本類證候的特點是胸脇苦滿竄痛,喜出長氣,心煩,脇下滿痛,常見的有兩種情況:
①脇下滿痛,心煩,喜出長氣,舌苔白,脈沉等肝氣鬱結者,疏肝理氣,柴胡疏肝散:柴胡6克,枳殼9克,白芍9克,木香9克,川芎9克,烏藥9克,香附9克,甘草6克,陳皮12克,山楂12克。
脈沉而結者,加桂枝9克。
②脇下滿痛,心煩,心悸,背困,五心煩熱,時頭暈痛,舌苔薄白,脈沉弦等肝鬱血虛者,疏肝養血,逍遙散加減:丹疼9克,梔子9克,當歸9克,白芍9克,白朮9克,茯苓9克,丹參9克,木香6克,生薑3片,薄荷3克。
(2)肝脾虛寒:脇下痛脹,午後滿脹加重,不能吃冷食,腰有時酸困,舌苔白或黃潤,脈弦等肝脾虛寒者,補肝溫脾,暖肝煎加減:枸杞子12克,生地9克,當歸9克,小茴香3克,肉桂3克,香附6克,巴戟天9克。
(3)肝腎陰虛:本類證候的特點是脇下及胃脘一側疼痛,腰困,口乾,常見的有兩種類型:
①腰及脇下疼痛,勞累時加重,口乾,手心熱,脈弦尺大等肝腎陰虛者,滋養肝腎,一貫煎加減:生地12克,枸杞子12克,麥冬12克,沙參12克,當歸9克,白芍9克,川棟子9克,烏梅9克,木瓜9克。
②腰及脇下疼痛,食欲不振,胸滿,心煩,口苦乾,頭暈,喜歎氣,脈沉弦等肝腎俱虛,氣鬱化火者,滋補肝腎,疏肝瀉火,滋水清肝飲加減:生地15克,山藥9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茯苓9克,澤瀉9克,丹皮9克,梔子9克,當歸9克,白芍9克,炒棗仁9克,柴胡6克,薄荷3克。
(4)肝膽濕熱:本類證候脇下疼痛,黃疸,胃脘滿脹,食欲不振,口苦乾而黏,舌苔黃白膩,脈弦滑等。
常見的有四種情況:
①脇下劇烈疼痛,胃脘脹痛,有明顯壓痛,口苦乾,寒熱往來,噁心,大便秘結或正常,脈弦數等肝膽濕熱者,和解攻裡,大柴胡湯加減:柴胡9克,半夏12克,枳實15克,白芍15克,木香9克,大黃9克。
②肝區疼痛,尿赤黃,口苦乾,黃疸,舌苔黃膩,脈弦等肝膽濕熱者,清肝利膽祛濕。
方用:枳殼15克,茵陳15克,雞內金15克,鬱金15克,瞿麥15克,大黃9克,焦楂30克,金錢草60克。
③面色青黑,脇痛,腰背困痛,黃疸,舌苔白,脈虛大或弦而尺大等陰陽俱虛,肝膽濕熱者,陰陽雙補,除濕清熱。
方用:首烏15克,淫羊藿15克,黃精15克,茵陳30克,神麯9克,鬱金9克,麥芽9克,枳殼9克。
④午後及夜間低熱,五心煩熱,脇下疼痛,黃疸,舌苔自,中心有剝脫,脈沉細弦等陰虛夾濕熱者,滋陰清熱,佐以.利濕。方用:青蒿9克,鱉甲9克,生地9克,黃柏9克,茵陳15克,玉竹6克,五味子6克,秦艽9克,枳殼9克。
(5)瘀血阻滯:脇下刺痛,夜間發作或夜間加重,脈澀,舌邊有瘀斑,常見的有兩類情況:
①脇下刺痛,夜間或平時均痛,舌苔白,邊有瘀斑,脈弦澀不調或見結象等瘀血兼寒者,膈下逐瘀湯:枳殼9克,桃仁9克,丹皮9克,赤芍9克,烏藥9克,元胡9克,川芎9克。當歸9克,靈脂9克,紅花9克,香附9克,桂枝3克。
②脇下刺痛,有灼熱感,口乾,五心煩熱,舌苔白,邊有瘀斑,脈弦澀不調等瘀血兼熱者,活血清熱。
方用:丹參30克,檀香9克,元胡9克,川棟子9克,枳殼9克,生地9克,白芍12克。
三、病例摘要
1.寒熱夾雜,熱多寒少王x×,男,45歲,1973年6月14日。20多年來胃脘痞滿疼痛,痛徹腰背,不能吃冷飲食,口子苦,大便不爽。
經多個醫院診為胃炎。
曾應用多種西藥及中藥香砂養胃丸,附子理中丸等無效。
見苔薄黃,脈滑等寒熱夾雜,熱多寒少之證。
半夏瀉心湯:半夏9克,黃連9克,黃芩9克,乾薑9克,黨參9克,厚朴3克,甘草6克,大棗3枚.6月17日,服藥2劑後,腹脹,疼痛明顯好轉,加厚朴至6克。
7月2日,疼痛減輕2/3,但近日發現咽喉疼痛,胸滿心煩。
咳嗽等氣滯痰鬱之象,改予:柴胡6克,枳殼9克,白芍9克,桔梗9克,青皮9克,陳皮9克,蘇葉9克,甘草6克。
9月24日,云:共服10劑後諸證消失。
一年後又遇該患者,曰自服藥後一年來未復發。
2.寒實停滯孫××,男,59歲,1973年10月12日初診。
胃脘疼痛,嘔吐20多天。
醫診為胃炎。
予西藥數日疼痛未止,食後疼痛加重,口淡乏味,舌苔白,脈弦緩。
寒實停滯。
溫中導滯:丁香9克,蔻仁9克,草蔻9克,黨參9克,白朮9克,乾薑9克,甘草9克,木香9克,萊菔子9克,二醜9克。
10月16日,服藥半小時後,疼痛、嘔吐均停止,服藥2劑後痊癒。
3.脾腎虛寒
郭××,男,39歲。
1973年10月8曰初診。
胃脘疼痛半年,加重一月。
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中西藥治療4個月未見明顯效果。
疼痛發作時,經常腰部困痛,舌苔白,脈左弦緊,右沉數無力。
脾腎虛寒。健脾溫腎:生地12克,山藥12克,附子9克,黨參9克,白朮9克,乾薑9克,甘草9克,茯苓9克,肉蓯蓉9克,澤瀉9克,丹皮9克。
10月15日,服4劑後疼痛停止,但仍有輕度燒心感,繼服2劑以鞏固效果。
半年後追訪,未復發。
4.氣陰兩虛,痰飲阻滯
孫××,男,41歲。
1973年10月19日初診。
潰瘍病8年,一月來疼痛加重,嘔吐,泄瀉,開始吐食物,以後食物及黏液均吐,舌苔薄白質紅,脈弦滑。
曾予中西藥治療不效。
經消化道造影:胃竇部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竇部潰瘍惡變。
痰飲阻滯,氣陰兩虛。
處方:半夏21克,東參9克,麥冬12克,生薑9克,蜂蜜30克。
10月21日,服藥一劑後疼痛、嘔吐停止。
5.脾胃虛寒
劉××,女,36歲。
1973年6月2日診。
二年來,胃脘綿綿作痛,進食後疼痛減輕,喜溫喜按,納呆,乏力,背困,苔白,脈左沉細,右弦。
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腸潰瘍。
脾胃虛寒,木邪來乘。
處方:黃耆15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當歸9克,生薑9克,甘草6克,大棗7枚。
服藥4劑後,疼痛消失,繼服藥1月,1年後隨訪,未復發。
6.氣虛不運,肝氣鬱結張××,男,44歲。
1972年2月4日。
7—8年來,胃脘嘈雜疼痛,心煩胸滿,納呆口苦,全身疼痛,尤以關節為重,頭暈頭痛,失眠,疲乏無力,大便正常,小便黃,舌苔白,脈弦細。
氣虛清陽不升為本,肝氣鬱結為標。
處方:黃耆15克,黨參9克,白朮9克,黃連9克,半夏9克,陳皮9克,茯苓9克,澤瀉9克,白芍9克,生薑3片,大棗3個,甘草6克,防風6克,羌活6克,獨活6克,柴胡6克。
2月30日,服藥12劑後,症狀即基本消失。
半年後未見復發。
7.寒食結滯
申××,男,5l歲,1973年6月11日。
一天前吃涼糕、豬肉後,突然胃脘劇痛,服四消丸後有所好轉,但仍疼痛,食後加重,噯氣,納呆,大便乾,二日未行,舌苔白,脈沉弦。
寒食結滯,擬溫中導滯:黨參9克,白朮9克,甘草9克,附子9克,萊菔子9克,麥芽9克,山楂9克,木香9克,檳榔9克,大黃3克。
2劑後疼痛消失,食欲正常。
8.肝胃不和,食滯不化
程××,男,成,1973年6月5日。
半年來胃脘疼痛,食後加重,拒按,噁心嘔吐,頭暈心煩,口淡乏味,大便稀溏,苔白,脈沉弦等肝胃不和,食滯不化。
擬疏肝和胃,消食導滯:柴胡6克,半夏9克,黨參9克,黃芩9克,蒼朮9克,厚朴9克,陳皮9克,萊菔子9克,焦三仙各9克,乾薑3克,甘草6克,大棗3個。
服藥4劑後,疼痛消失,食欲正常。
9.寒邪直中
吳××,男,60歲。1972年7月3日。
突然腹痛,胃脘疼痛,嘔吐,舌苔白,脈弦緊等寒邪直中:處方:射雄丸,1包,一次服完,一個小時後明顯好轉,夜間即愈。
10.肝腎俱虛,濕熱阻滯工××,男,38歲。
1973年7月5日。
因黃疸型肝炎住院一年多不見好轉而出院,出院後複查肝功能為射絮++++,射濁20,黃疸指數30,穀丙轉氨酶500,並伴有肝區疼痛,疲乏無力,胃脘滿脹,大便不爽,小便黃赤,舌苔白膩,面色青黑,脈弦大。
超聲波示:早期肝硬變,慢性肝炎處方:首烏15克,黃精15克,淫羊藿15克,茵陳30克,神麯9克,麥芽9克,蔻仁9克,枳殼9克。
7月17日,精神,食欲已明顯好轉,黃疸已經消失,面色亦由黑變為接近正常顏色,舌脈同前,射絮++,射濁8,穀內轉氨酶200,黃疸指數2。
11.寒實結滯
徐××,男,26歲,1973年6月24日。
1971年12月得急性胰腺炎經某院用中藥復方大柴胡湯及清熱解毒之劑後好轉,以後經常反覆發作,再用上方及西藥治療則無效。
近一月來,胃脘劇烈疼痛,食後加重,夜間疼痛亦較重,口乾不欲飲,大便乾燥,每日雖用度冷丁數次亦不緩解,苔白,脈弦滑。
血澱粉酶600單位。
處方:半夏9克,黃芩9克,黨參9克,乾薑9克,黃連9克,枳實9克,大黃3克,甘草6克,大棗3個。
6月26日,服藥2劑後,疼痛未見好轉。
查其胃痛拒按,舌苔白,脈弦緊。
寒實結滯之象。
擬溫中導滯:大黃9克,附子9克,細辛3克,枳實15克,木香9克。
6月27日,連服2劑後,疼痛明顯減輕,大便日2行,但食欲仍差,舌脈同上。
繼服原方。
7月14日,前後共服藥20劑,腹痛消失,食欲增加,體重增加,僅有胃脘輕微滿脹,舌苔白,脈弦緊。
血尿澱粉酶正常。
處方:厚朴9克,陳皮9克,草蔻9克,木香9克,茯苓6克,大黃6克,附子6克,乾薑3克,甘草3克,生薑3片。
一年以後,因感冒來診云:服藥4劑後,一年來一直正常,已恢復工作。
12.肝腎俱虛,氣滯不暢
張××,男,47歲。
1973年3月20日。
一個多月來右脇下絞痛,陣陣發作,發作時腰亦絞痛,納呆,頭暈,心煩。
肝脾均未觸及。
經多個醫院超聲波、同位素等檢查,右腎下降4.0em,診為遊走腎,腎絞痛。
中西藥治療效果不著。
舌苔白,脈弦。
肝腎俱虛,氣滯不暢。
擬滋補肝腎,佐以理肝。
處方:柴胡6克,甘草6克,當歸9克,白芍9克,白朮9克,茯苓9克,陳皮9克,生地9克,山藥9克,菟絲子9克,澤瀉9克,丹皮9克,鬱金9克,薄荷3克。
3月30日,服藥6劑,疼痛明顯減輕,絞痛僅發作一次,但比以前要輕的多。
4月20日,繼服14劑後,絞痛未再出現,僅有輕微隱痛.食欲精神正常。
4月30日,服藥7劑,症狀同前,但近日發現夜間口乾較重。
陰液不足,改予一貫煎加減:沙參15克,麥冬15克,枸杞子15克,白芍12克,石斛15克,丹參12克,甘草6克,川棟子9克。
5月4日,服藥2劑,疼痛明顯好轉。
超聲波,同位素檢查:右腎下降2釐米。
5月10日,症狀消失,恢復工作。
一年後複查,正常。
13.氣陰兩虛,痰飲阻滯
金××,男,59歲。
1974年5月20日。
胃脘疼痛十幾年,近兩個月疼痛加重,反覆嘔吐,PEn~物為食物及黏液,口乾,大便於,小便正常。經消化道造影診為十二指腸潰瘍,胃扭轉。
舌苔白質微紅,脈弦大。
氣陰兩虛,痰飲阻滯。
處方:半夏15克,人參9克,生薑9克,蜂蜜30克.
服藥2劑後,嘔吐疼痛好轉。
服藥8劑後,疼痛基本消失,後又以少腹逐瘀湯2劑,疼痛嘔吐完全消失。
一月後一人來談云:病已愈,表感謝。
14.瘀血阻滯
楊××,男,48歲。
1971年4月20日。
十幾年來胃脘疼痛反覆發作,醫診潰瘍病,近日疼痛日漸加重,夜間經常因疼痛不能入睡。
舌苔白,脈弦沉澀不調。
寒凝血滯。
擬溫中活血。
處方:小茴香9克,炮薑9克,元胡9克,靈脂9克,沒藥9克,當歸9克,蒲黃9克,官桂9克,赤芍9克。
服藥2劑疼痛停止,至1974年7月一直未復發。
15.氣血俱虛,瘀血陽滯
張××,女,35歲。
1974年4月29曰。
一年多來,右脇下疼痛,頭暈乏力,心悸,五心煩熱,汗多,食欲不振,有時出現小出血點及衄血。
經檢查:心尖部可聞Ⅲ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脾在肋下五指,肝在肋下一指,肝功正常,Hb6.6克%,RBC276萬/mm3,WBC325萬/mm3,中性67%,Pts52000/mm3。
診為斑替綜合徵。
面色白無華,舌苔白,質淡,脈弦。
氣血俱虛,血絡瘀滯,中氣不足。
擬益氣養血,活血通絡,健補中氣。
處方:黃耆15克,鱉甲9克,地骨皮9克,青蒿9克,黨參9克,茯苓9克,半夏9克,知母9克,白芍9克,柴胡6克,生地15克,肉桂4.5克,天冬12克。
5月4日,服藥4劑,食欲增加,他證同前。
去天冬,加牡蠣6克、麥冬12克。
5月13日,四天來腹脹,右脇痛較前加重,並出現裡急後重感,舌苔白,質淡,脈沉細。
4月29曰方加肉桂4.5克。
5月27日,腹痛、脇痛、精神、食欲均好轉.脾較前軟,脇下4指,肝肋下一指,血色素8.28%,紅細胞368萬/mm3,白細胞4650/mm3,中性76%,淋巴24%。
舌苔白,質較前微紅潤,脈沉細。
繼按原方調理。
結語:
胃脘部的疼痛是很多疾病在胃脘部的一個症狀。
中醫一般都在胃脘痛,心痛,脇痛中去討論。
中醫治療胃脘部痛是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來進行的。
胃脘部疼痛不但是局部的疼痛,而且是全身疾病的局部反應,因此在治療時不但要看到局部,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整體。
辨證論治不但要注意固定情況,而且要注意變化了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