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臨證經驗與方法】

 關閉 [複製鏈接]
181#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7:37:36 | 只看該作者

再生障礙性貧血


1.但予補益,不知斂潛,虛火熾盛,耗爍陰精


勾××,男,25歲。


3年多來,鼻衄、齒衄、紫斑、發熱。


醫診再生障礙性貧血。


醫先予激素、輸血、丙酸睾丸酮等治療不效,後又配合中藥滋補肝腎、補氣養血之劑亦不效。


審其除鼻衄齒衄經常出現外,並見全身有多處大片大片的紫斑,按之平坦而不礙手,亦不退色,持續發熱在39℃~39.8℃左右,自汗盜汗,疲乏無力,全身酸痛,納呆食減,心煩不安,面色白無華,舌苔白,脈虛大滑數而時見促。


綜合脈證,思之:面色白,脈虛大滑數而促者,氣陰兩虛為本,相火妄動,津氣不斂為標。


治宜補氣養陰,瀉火斂陽。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龜甲60克,鱉甲30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人參10克,甘草10克,五味子10克,麥冬10克,白芍15克,阿膠10克(烊化),生地15克。


連續服藥26劑後,齒衄、鼻衄、發熱、汗出均消失,且精神、食欲明顯改善。


繼服上藥60劑,諸證大部消失,血色素由4克增至10克。


又服上方60劑,諸證消失,血色素上升至15克。


某醫云:前方藥物絕大多數均已用過,然其均無效果,其故何也?


答曰:補氣養陰雖具而斂潛之力不足也。


正如吳鞠通所說:「若傷之太甚,陰陽有脫離之象,復脈亦不勝任,則非救逆不可。」


救逆者,即於加減復脈內去麻仁,加生龍骨、生牡蠣,脈虛大欲散者加人參也。


2.脾胃虛寒,不益脾胃,反以涼血,伐脾傷胃,統血不能,生血不成


郭××,男,17歲。


鼻衄時發時止,疲乏無力3年多。


醫診再生障礙性貧血。


先以西藥治療2年無效,後又配合中藥清熱涼血、滋陰補腎、補氣養血等劑近一年多亦無明顯效果。


審其除鼻衄、紫斑、疲乏無力外,並見面色萎黃,消瘦乏神,納呆食減,舌質淡白,舌苔白潤,脈沉細弦。


綜合脈證,思之:面色萎黃者,脾病也,血虛也;


舌淡苔白潤者,氣血俱虛,脾胃虛寒也;


沉細弦脈者,氣血俱虛,脾虛木乘也。


綜而論之,乃氣血俱虛,脾胃虛寒,木邪犯土,脾虛不得生血統血也。


治擬益氣養血,健脾溫中。


處方:黃耆7克,肉桂3克,生地6克,川芎3克,當歸6克,白芍6克,人參6克,白朮6克,茯苓6克,炙草6克,麥冬6克,半夏6克,附子0.1克,肉蓯蓉4克,生薑l片,大棗3個。


服藥6劑,食欲增加,精神好轉。


繼服20劑後,鼻衄、紫斑均消失,血色素亦由6克增至9克。


再服120劑,諸證消失,血色素恢復至15克,愈。


某醫云:諸醫均以清熱涼血、滋陰補腎、補氣養血治之,而先生獨以十四味建中湯治之,其故何也?


答曰:紫斑、出血者以熱毒入於營血者為多,故臨床醫家多以清熱涼血治之。


這些年來,隨著中西醫結合的開展,逐步發現再生障礙性貧血腎陰虧損、氣血俱虛者不少,故多以滋陰補腎、補氣養血之法治之。


然而血熱妄行、腎陰虧損、氣血俱虛者雖多,而並不是所有的再生障礙性貧血都屬於此種類型,因此還需要我們認真的分辨疾病的性質。


本病不但氣血俱虛,而且脾胃虛寒,此時若但予補氣養血必然壅脾害胃而血不生,脾不統。


因此在治療時必須在健脾溫中的基礎上予以補氣養血。


十四味建中湯者,王海藏《醫壘元戎》去肉蓯蓉稱之謂大建中湯,云:「治內虛裡急少氣,手足厥逆,少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苦,唇口舌乾,精自出,或手足作寒作熱,時煩苦酸痛不能,當立此補中益氣。」


汪昂《湯頭歌訣》云其治陰斑勞損,說:「亦有陰症發斑者,淡紅隱隱,散見肌表,此寒伏於下,逼其無根之火,熏肺而然,若服寒藥立斃。」


「又有建中十四味,陰斑勞損起沉痾。」


故以十四味建中湯治之。


3.熱毒熾盛,不審病情,膠於補益,病勢愈劇


鄭××,女,28歲。


6個多月來,鼻衄、齒衄,全身到處紫斑,醫診再生障礙性貧血。


先予西藥、輸血等治療2個多月不效,後又配合中藥補氣養陰、補氣養血等2個多月,非但諸證不見好轉,反而更加嚴重。


2個多月前,因上呼吸道感染在臀部注射青黴素不吸收而續發膿腫,持續高熱不退,經反覆檢查,診為臀部膿腫,菌血症。


予激素、抗生素、輸血,並配合中藥補氣養血法治療2個月,諸證非但不減,而且更甚。


審其面色白,神志時躁時寐,齒鼻不斷的有少量衄血,全身到處是大片大片的紫斑,高熱,體溫達39.8℃,便秘溲赤,臀部膿腫約7釐米×8釐米,紅腫熱痛,並時時有膿汁從手術切口中排出,色黃而臭,舌苔黃乾,舌質紅,脈滑而數。


綜合脈證,思之:面色白,血色素僅4克,可謂之極虛。


而脈滑而數,舌苔黃乾,舌質紅,便秘溲赤則謂之實。


其何以治?當以脈、舌論主次。


脈、舌之象既為實,自當以實論治。


又思:實者,何部之實?


若從舌苔黃乾,便秘溲赤來論則謂之病在陽明,若從斑、熱而論則為病在血分,若從膿腫紅腫則為熱毒。


綜而論之,乃陽明實熱,熱入營血之證也。


因擬清營涼血,通腑瀉火,解毒消癰。


處方:犀角10克(現用水牛角代替),生地30克,白芍15克,丹皮10克,大黃4克,連翹10克,銀花10克,茅根30克。


服藥30劑後,發熱、紫斑、衄血消失,膿腫明顯好轉;


加阿膠10克,繼服30劑,血色素由4克增至9克,膿腫痊癒。


為鞏固療效,又服上藥10個月,愈。


某醫云:前醫用補陰益氣、補氣養血之劑血色素不見上升,而先生用清營涼血,通腑瀉火解毒血色素反見上升,其故何也?


答曰:病有因虛致病者,有因病致虛者。


病因虛致病者,當予補益,若因病而致虛者,補益則邪愈熾,必予祛邪方可,正如張從正《儒門事親》所說:「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也。」


4.病在肺腎,不審其脈,但求治脾,或求腎治,延誤病期


巨××,男,22歲。


半年多來,齒鼻俱衄,全身紫斑,疲乏無力。


醫診再生障礙性貧血。


始予西藥、輸血治療無功,再配中藥歸脾湯、大菟絲子丸加減仍不效。


審其齒鼻少量衄血,面色白,自汗盜汗,疲乏無力,時而煩躁不安,舌苔薄白,脈虛大而數。


綜合脈證,思之:脾有統血、生血之功,故醫家治貧血者多從脾胃論治,然本病並無脾病之證,故不可治脾也。


脈虛大數而不沉,浮脈為肺非在腎也,故但治其腎而無功也。


法宜肺腎雙補,養陰益氣以瀉相火。


處方:黃耆15克,當歸10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生地18克,蒼朮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


服藥10劑,諸證均減,血色素由4克增至6克;


繼服上藥30劑,自汗盜汗,衄血消失,紫斑明顯減少;


又服50劑,諸證消失,血色素15克,愈。


某醫云:前醫用補,先生亦補,何效果不同也?


答曰:歸經不同耳。


前醫之補,或從補脾,或從補腎,而愚之補則重在肺腎耳;


又且前方之補,或但治脾,或但治腎,而本病肺腎俱虛,心亦不足,藥未兼治故耳。


5.精氣虧損,任督俱衰,不補精髓,但益氣血,終非其治


賀××,男,22歲。


再生障礙性貧血4年多。


醫與西藥與中藥補氣養血之劑久治不效。


細審其面色白,疲乏無力,血色素4克,頭汗多,脈細弱。


綜合脈證,思之:脈細弱而久病者,精氣俱衰,任督不足也,非補其任督精髓不可。


治宜擬填精補髓,陰陽俱補。


處方:龜甲30克,黨參10克,枸杞子12克,鹿角膠10克(烊化),菟絲子15克。


服藥35劑,精神、食欲好轉,血色素增至7克;


又續服80劑,血色素增至11克。


乃以上方為丸,每次6克,每日3次,調理4個月,愈。


某醫問:前用諸藥補氣養血而不效,今用龜鹿二仙膠治之獲效者何也?


答曰:本病非但衰於氣血,亦且精血俱虧耳。


傷於精血者,非至陰至陽者不得填補耳。


龜鹿二仙膠者,《證治準繩》名之日大補精髓之品,嚴蒼山云之:「鹿得天地之陽氣最全,善通督脈,足於精者,故能多淫而壽。龜得天地之陰氣最厚,善通任脈,足於氣者,故能伏息而壽。二物氣血之屬,又得造化之微,異類有情,竹破竹補之法也。人參清食氣之壯火,所以補氣中之怯,枸杞滋不足之真陰,所以養心神之液,一陰一陽,無偏勝之憂,入氣入血,有和平之美。」


故其用之得效也。


6.正虛邪實,但知補益,壅其氣血,助其邪氣


杜××,女,35歲。


患再生障礙性貧血3年多。


醫先以西藥、輸血等治療不效,後又配合中藥補氣養血,填精補髓仍無功。


審其除血色素經常保持在4~5克外,並見其面色萎黃微透青色,手足煩熱,心煩易怒,胸脇苦滿,時時歎氣,舌苔白,脈沉弦細。


綜合脈證,思之:弦脈者,肝脈也;


沉脈者,鬱證也;


細脈者,血虛也。


合之於證,乃肝鬱血虛之證也。


因擬養血疏肝。


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白朮1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薄荷3克,生地10克。


服藥3劑,胸滿心煩,手足煩熱,疲乏無力等證好轉,飲食明顯增加;


繼服20劑後,諸證竟失,血色素亦增至14克。


某醫云:前用補氣養血,填精補髓而不效,後用逍遙疏肝而獲全功,其故何也?


答曰:肝者,藏血之臟也;


肝者,喜調達而惡鬱滯也,肝脈條達則諸臟升降正常而氣血得生,鬱則害脾傷胃,新血不生。


前方之藥補益有餘,而理氣不足,肝木失達者必壅其氣而助其邪,故其不愈而反劇。


今用黑逍遙而取效者,在於補血之中稍佐理肝之品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2#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7:39:43 | 只看該作者

缺鐵性貧血


1.虛實夾雜,不求脈證,膠於補益,其病不愈


阮××,男,24歲。


缺鐵性貧血5年多。


醫始以西藥治療稍有好轉,但3個月後不再繼續改善,後又配合中藥補氣養血之劑治之,亦無明顯效果。


細詢其證,3年多來,不管用藥與不用藥,但至夏季則血色素降至4克左右,至秋季逐步好轉,冬季則血色素增至10克左右,而且精神、食欲亦明顯改善。


今年春天突然血色素降至3-5克,且頭暈頭痛,疲乏無力,心煩心悸,食欲不振尤較往年為重,舌苔黃白而膩,脈弦滑數。


綜合脈證,思之:貧血如此之甚,脈當見沉細而弱,今反見弦滑而數,脈證相違,必夾實邪。


實邪者,痰熱鬱於肝膽之經也。


治宜先除痰熱,調理肝膽。


處方:柴胡10克,黃芩6克,黃連4克,竹茹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滑石10克,竹葉10克。夜交藤30克。


服藥6劑,諸證竟然大減;


繼服10劑,血色素增至13克;


又服30劑,諸證全失,血色素15克,後果愈。


某醫問:本病為何夏劇冬減?


答曰:夏季者,暑令也,火令也。


此病內蘊痰火,復得夏季暑火之助則火邪更熾,暑火者,傷氣傷陰之邪也,火邪熾盛,內耗氣陰,故夏季反劇,因此治從化痰瀉火。


2.不審脈證,但知補益,以實作虛,以熱作寒,終不獲效


賀××,女,45歲。


疲乏無力,面色萎黃3年多。


醫診缺鐵性貧血。


前醫以鐵劑等西藥治之,非但諸證不減,亦且胃痛嘔吐,不能飲食。


後醫以中藥補氣養血,健脾溫中藥治之,胃痛減,而血色素反見下降,且心煩不安,時見鼻衄。


細審其證,面色萎黃,結膜蒼白,疲乏無力,食納甚差,口乾舌燥,手心煩熱,胃脘脹滿,舌苔黃白,脈虛大弦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虛大弦數者,氣陰俱虛也;


面色萎黃,納呆口乾,胃脘脹滿者,脾胃濕熱蘊結脾胃也。


治宜補氣養陰以培其本,燥濕清熱,升陽益胃以治其標。


處方:黨參10克,甘草6克,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神麯10克,黃柏10克,葛根15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升麻10克,澤瀉10克。


服藥6劑,精神大增,飲食好轉,血色素由5克增至9.5克;


繼服12劑,飲食、精神近於正常,血色素12克。


當服至30劑時,查血色素15克,精神、食欲正常,體重增至60千克。


某醫云:前用健脾溫中,補氣養血之劑而不效者何也?


答曰:血虛者當補血,此千古不破之真理。


然怎麼補血則有很大問題,若僅泥於血虛補血之一見則誤也。


因為血之生從臟腑來講有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和腎精轉化成血的不同,其中若因心血虛而血虛者當補心血,若心火灼血而致虛者則當瀉心火。


若肝之陰虛而血虛者當養肝陰,若肝膽實火灼血而血虛者則當瀉肝火。


若脾虛不能生血而血虛者當健脾,若脾胃濕熱、積滯而致脾胃不能生血者則當健脾燥濕清熱,食滯不化而致脾胃不能生血者當燥濕健脾,消食導滯。


若。


腎精虧損而致血虛者,當益精填髓。


血之生從氣血論,若氣虛不能生血者當補氣,若因實熱者當瀉熱,若因陰血不足所致者當養陰補血。


血之生從陰陽論,若陰虛者當養陰清熱,若陽虛者當溫陽。


血之生從寒熱論,若寒者當溫,熱者當涼。


如此等等。


今察其脈證,一者氣陰兩虛也,二者脾胃有熱也,三者升降失職也。


今病在氣陰而但用補血,陰虛有熱而用溫藥,升降失職積滯內停反用膩膈,故不得而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3#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7:40:42 | 只看該作者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虛實並見,寒熱並存,不審脈證,但予補益,其證不解


汪××,男,18歲。


尿血、乏力1年多。


醫診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先以西藥治療半年多不效。


後又配合中藥補氣養血之劑半年多仍不效。


審其面色白無華,每天早晨小便均呈深醬油色,一到下午則尿色幾近正常,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舌質淡黯,舌苔薄白,脈沉細。


綜合脈證,思之:面色白,疲乏無力者,氣陰俱虛也;


上午尿赤,午後尿清者,肝膽鬱熱,濕熱下注於膀胱也;


舌質淡黯者,瘀血阻滯也;


脈沉者,氣滯血瘀也;


細者,血虛也。


合而論之,乃氣陰俱虛,氣滯血瘀,濕熱下注也。


治宜擬補氣養陰,理氣活血,除濕清熱。


處方:黃耆30克,生山藥30克,紅花3克,龜甲12克,黃柏5克,丹皮10克,當歸6克,三七粉3克,懷牛膝9克,琥珀粉6克,土茯苓60克。


服藥4劑,尿血的次數與時間均明顯減少;


繼服6劑,尿血消失,精神、食欲幾近正常;


又服上藥30劑,諸證消失,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7:41:40 | 只看該作者

失血後貧血


泥於補益,不知祛邪,氣血鬱滯,生血不能


靳××,女,35歲。


頭暈頭痛,心悸氣短,疲乏無力3年多。


醫診失血後貧血。


先用輸血、西藥治療,使血色素升至8克,但其後不再改善,後醫加用中藥補氣養血之劑治療2年,血色素亦不見上升。


細審其證,面色萎黃微透青色,手心煩熱,心煩易怒,胸脇苦滿,時時歎氣,舌苔白,舌質稍淡,脈弦細。


綜合脈證。


思之:此證非但有虛,亦且有實,實者肝鬱也。


治宜疏肝養血。


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白朮1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薄荷3克,生地10克。


服藥3劑,頭暈頭痛,心煩心悸,疲乏無力,手心煩熱等證大減,飲食增加,血色素升至9克;


繼服20劑,諸證大部消失,飲食正常,血色素升至15克。


後果愈。


某醫云:患者久用補氣養血之劑不效,而改用疏肝養血之劑後卻迅速好轉,其故何也?


答曰:從中醫基礎理論來看,肝主疏泄,肝藏血,肝若不得條達則非但不能藏血生血,亦且傷脾害胃而不能統血生血。


今本病患者補而又補,使其鬱而又鬱,故得疏達而速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7:42:58 | 只看該作者

嗜酸性肉芽腫


不別內外,不分痰濕,熄散混用,久治不效


唐××,女,38歲。


兩下肢結節、出血、關節肌肉疼痛7個多月。


醫診嗜酸性肉芽腫。


先用西藥治療5個多月,發熱雖然好轉,但彌漫性紫紅色結節、出血點不見減少,且激素的用量稍有減少即發熱亦復如初;


後又配合中藥祛風除濕清熱之劑治療2個多月,不但諸證不減,且見發熱身痛,結節、出血點更加增多。


細審其證,雙下肢出血點滿布,尤以兩膝以下更加嚴重,並問有很多的紫紅色結節,關節肌肉酸痛,發熱,午後加重,體溫38.5℃,舌苔薄白,舌尖紅,脈弦滑。


綜合脈證,思之:脈滑者,痰熱也;


關節肌肉均痛者,痰熱化風也;


結節、出血點者,斑疹也,痰熱入於血絡也。


治宜化痰清熱,散結通絡。


處方:鉤藤15克,枳殼10克,地龍10克,連翹10克,香櫞10克,佛手10克,桑枝30克,絲瓜絡10克。


服藥10劑,關節肌肉酸痛,發熱均減,體溫37.5℃,結節、出血點減少。


繼服上藥5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為何不用涼血活血,除濕散風清熱之劑治療?


答曰:前已應用此類藥物治之不效也。


又問:防風、羌活、蒼耳子、鉤藤、地龍之類皆為風藥,何獨取鉤藤、地龍,而不用羌、獨、防?


答曰:羌活、防風、獨活、蒼耳子、細辛、白芷、威靈仙等皆疏散風濕之品,即所謂辛溫行散藥也,若血虛、痰熱凝結者,尤當慎用,以防散血、凝痰而難解。


而鉤藤、地龍、桑枝等雖亦風藥,但其為熄風鎮定之藥,故用於血熱、痰熱膠凝成核者尤宜。


此外祛濕熱之藥乃祛彌漫之濕熱,連翹、枳殼、香櫞、佛手、地龍者可祛膠凝之痰而不傷血,故濕熱彌漫者宜化濕燥濕利濕,痰核膠凝者宜化痰軟堅散結,所以改用此方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6#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7:46:05 | 只看該作者

過敏性紫癜


1.膠於補益,不審寒熱,以實作虛,病證不愈


員××,女,35歲。


紫斑反覆出現4個多月。


醫診過敏性紫癜。


先用西藥治療2個多月不效,後又配合中藥歸脾湯加減、犀角地黃湯加減、化斑湯加減仍不效。


審其斑疹雖然全身都見,但以兩小腿為最多,其中大者如黃豆,小者僅如小米,且按之平坦,不退色。


並微有癢感,舌苔薄白,脈弦細。


綜合脈證,思之:斑有陰陽兩種,陰斑者稀少而淡紅,陽斑者其色紅而多;


又有胃肺之別,其發於肺者斑小或兼見癢,其發於胃者大而紅且無癢感,至若侵及於腎者則見紫藍或黑色。


本病斑出粒小而密佈,且有癢感,乃熱毒侵及血絡,且病在肺也。


前方之用歸脾補益,犀角地黃、化斑等清胃均非其治也。


治宜擬清熱解毒,涼血活血。


處方:丹參15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薄荷3克。


服藥4劑,斑疹大部消退;


繼服10劑,愈。


2.但知清熱涼血,不知分辨表裡,攻伐無過,終非其治


柳××,男,32歲。


紫斑遍佈2個多月。


醫診過敏性紫癜。


先以西藥治療1個多月無效。


後又配合清熱涼血之劑治之仍不效。


審其全身,特別是腰以下,尤是小腿部有大量密集的小出血點,身微癢,時見少量鼻衄,舌苔白,脈浮。


綜合脈證,思之:此病熱在肺也,治宜從肺論治。


擬疏風清熱,涼血消斑。


處方:銀花15克,連翹15克,荊芥6克,薄荷10克,赤芍10克,丹參15克,生地15克,元參15克。


服藥1劑,諸證大減,繼服7劑,愈。


某醫云:清熱涼血乃治病大法,且朱老亦用清熱解毒,其效何故不同?


答曰:病位有別也,前方重在治胃,今方重在治肺,故其效有異也。


3.膠於歸脾,泥於建中,以熱作寒,久治病重


向××,女,45歲。


小腿滿布出血點,大者成片,小者成點2年餘。


醫診過敏性紫癜。


先以西藥治療1年多不效,後以中藥歸脾、建中、一味大棗等近1年,不但諸證不減,反見日漸加重。


細審其證,兩小腿滿布出血點,小者成點如小米,大者成片,幾乎看不到健康的皮膚,若走路稍多時加重,平臥休息後好轉,口微乾,舌苔黃白,脈弦滑數。


綜合脈證,反覆思考:脈滑數者,肺胃熱盛也。


葉天士云:「若斑色紫,小點者,心包熱也;點大而紫,胃中熱也。黑斑而光亮者,熱勝毒盛,雖屬不治,若其人氣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隱隱,四旁赤色,火鬱內伏,大用清涼透發,間有轉紅成可救者。若夾斑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而泄。然斑屬血者恆多,疹屬氣者不少。」


此肺胃俱熱,不可以溫熱為方也。


治宜清肺胃,涼血清斑。


處方:犀角10克(現代水牛角代替),生地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20克,知母10克,元參20克。


服藥6劑,斑疹明顯減少,且見大片大片的健康皮膚出現;


但繼服6劑之後,小的出血點又見增多。


細審其舌苔薄白,舌質稍暗,脈沉緊而數。


反覆思考:前之用化斑湯加減有效者,方、證合拍也,今之不效者,方、證有誤也。


其誤者何?


今脈已轉弦緊而數,即病在血分,血絡瘀滯之故也。


治宜擬活血祛瘀。


處方:桃仁10克,甘草10克,大黃6克,桂枝10克,丹皮15克,生地15克。


服藥10劑,斑疹全部消失;


繼服20劑,愈。


某醫云:前用清氣涼營始效而後不效者何也?


答曰:前用清氣涼營始效者,脈滑數而肺胃熱熾也,後用不效者乃瘀血阻滯所為也,若瘀血阻滯較重而過用寒涼則瘀血難除,故諸家祛瘀者多佐溫散,以氣行則血行也。


4.邪火熾盛,迫血妄行,反作涼血止血,病非所在,血不得止


張××,女,13歲。


4個多月來,吐血衄血,尿血紫斑。


醫診過敏性紫癜。


先以西藥治療2個多月無效,繼又配合中藥涼血止血之劑亦不效。


細審其證,全身紫斑,尤以下肢為甚,其斑在小腿片片相聯,問有小的出血點,很少健康皮膚,鼻衄,牙衄,耳衄,尿血,便血,尿常規除大量紅細胞外,並有尿蛋白(++),舌苔黃燥,舌紅,脈滑數有力。


綜合脈證,診為心胃實火,迫血妄行。


治擬瀉火解毒。


處方:大黃6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


服藥4劑,出血停止,斑疹消退七八;


當服至第8劑時,又發現少量鼻衄,加生地15克;


服藥8劑,諸證全消。


為了鞏固效果,又服土大黃葉、小薊適量1個月,痊癒。


某醫云:如此重症之紫癜,西藥稱為神效者幾乎均已用遍,中藥水牛角、羚羊、生地、阿膠亦皆全用,而卻無效,老師競囑停用其他中西藥餌,但用瀉心湯小劑,吾不敢想,不敢用也。


而藥後競如此之效,其故何也?


答曰:從舌、脈來看,前用諸藥與證甚相抵觸,若不去除恐用瀉心湯不得效也,故囑暫停全部中、西藥餌。


今證脈相參,實乃邪火有餘,逼血妄行所致的吐衄,紫斑,故以瀉心湯苦寒清瀉,直折其熱,使其火降血止。


某醫又云:余見其神疲氣短,思其如此之虛,豈敢用大黃也?


答曰:壯火食氣,故令氣短乏力,正如仲景《金匱要略》所說:「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7:49:07 | 只看該作者

成年人腺腦垂體功能減退症


正虛反作風邪,膠於祛風,徒傷陽氣


章××,女,40歲。


分娩大出血後6年多來,全身經常竄痛麻木,畏風惡寒,納呆食減,毛髮乾脆脫落,雖在酷暑猶需著棉衣棉褲保暖,並嚴閉門窗以防受風,且疲乏無力,自汗盜汗。


醫診席漢病。


先予西藥久治不效,繼又聘請某中醫以補氣養血,祛風散寒配合治之,數年後,效果仍不顯著。


細審其證,除上述諸證之外,並見面色萎黃,皮膚乾燥,消瘦乏力,手足心煩熱,而夏季反手足厥冷,舌苔白,脈弦細澀。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者,肝也,寒也;


細者,氣血俱虛也;


澀者,滯也,寒也。


合之於症,乃症見於脾,脈見於肝,合而論之,乃脾虛木乘,氣血陰陽俱虛證也。


前方之於祛風量雖小而損正之力則大,正如仲景所說:「火邪雖微,內攻有力。」


故久治不效。


治宜健脾抑木,補氣養血,益陰助陽。


處方:黃耆15克,當歸10克,肉桂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黨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附子10克,麥冬10克,半夏10克,肉蓯蓉15克,生薑3片,大棗5個。


服藥2劑,精神、食欲好轉,身痛,畏風惡寒均減;


繼服上方30劑,諸證大部消失,雖至秋季猶可在戶外活動;


又服30劑,至春節期間,諸證全消。


某醫云:始用諸方幾與後方藥物相同,而多一些祛風散寒藥,然其效果不著者何也?


答曰:此氣血陰陽大衰之軀不可稍投損正之藥也。


再問:先生所云本方有健脾抑肝之功,不解也?


答曰:小建中湯與理中湯均稱溫中之方,其區別在於小建中乃溫中健脾抑肝,理中為溫中散寒,其區別在於小建中湯中有桂枝的溫肝伐肝,白芍的柔肝理肝;


理中湯中有乾薑的溫中散寒,白朮的健脾燥濕。


本方雖非桂枝配白芍,而卻有肉桂配白芍,肉桂者溫肝而伐肝邪,白芍者柔肝而理肝,兩藥相合,既健脾而又抑肝,故云十四味建中湯有健脾抑肝之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8#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7:51:08 | 只看該作者

前(腺)腦垂體功能亢進症


虛實並見,寒熱俱存,或但扶正,或但祛邪,或溫之甚。


或涼之過,不知協調,因之無效


趙××,女,35歲。


從20歲左右開始,即經常感到頭暈頭痛,疲乏無力,口渴喜飲,手足憋脹,腰背酸痛,但並沒有引起注意,其後逐漸發現手足厚大,面貌粗陋,嘴唇增厚,耳鼻長大,煩躁易怒。


乃開始請中醫治療,但始終效果不夠明顯。


又去縣醫院檢查治療1年多,雖服西藥很多亦不見效,不得已,轉赴上海求治。


診為肢端肥大症。


並要求手術治療,因種種原因未予手術。


細審其證,除面貌粗陋,嘴唇厚大,耳鼻厚大,手足厚大之外,並見其腰背酸痛,疲乏無力,口乾而黏,舌體胖大而厚,舌苔白而稍膩,脈虛而滑稍數。


綜合脈證,思之:腰背酸痛,脈滑稍數,且與氣候變化有關,必內有痰熱,外受風寒濕也。


乃予丹溪上中下痛風方。


處方:黃柏10克,蒼朮10克,製南星10克,桂枝10克,防己10克,威靈仙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龍膽草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神麯10克。


服藥1劑後,全身酸痛好轉,但繼續服用則非但無效,反見加重。


又思脈虛稍大者虛也。


因擬補氣養陰之劑。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生地15克,山藥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


服藥1劑,其證俱減,但服至第6劑時,其證又劇。


綜合脈證,再查諸醫所用之方,或予扶正,或予祛邪,或用溫經散寒,或用燥濕清熱,或用苦降瀉火,然均時效時劇。


思之:此氣陰俱虛,痰熱俱見,阻滯經絡證也。


治之者,尤當分其虛實多少,寒熱比例,始可取效。


因作補氣養陰為主,佐用化痰瀉火,通經活絡之劑。


處方:黃耆15克,防己10克,桔梗10克,桑皮10克,浙貝母10克,瓜蔞15克,甘草6克,當歸10克,生薏米15克,杏仁10克,百合30克,乾薑1克。


服藥10劑,精神增加,身痛好轉;


加桑枝15克,又服30劑,諸證大減;


再服90劑,諸證消失八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9#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7:54:57 | 只看該作者

後(神經)腦垂體功能減退症──尿崩症


1.寒飲凝結,水津不化,不知溫化,但予生津,其病不愈


李××,男,50歲。


煩渴多飲,疲乏無力2年多。


醫診尿崩症。


先用西藥治療無效,後又配合中藥養陰生津、清熱生津、益氣養陰等治療1年多,仍無明顯效果。


細審其證,除煩渴,多飲,多尿,疲乏無力之外,並見其胃脘痞滿,舌苔黃白,脈弦緊而數。


綜合脈證,思之:陰虛津虧之證當見細數之脈,胃熱津傷者當見滑數之脈,氣陰兩虛者當見虛大而數之脈,今脈反見弦緊而數,脈證不相合也。


又思:弦緊之脈者,寒也,飲也;


緊數相兼者,寒飲凝滯不化之脈也。


合之於證,必脾陽不足水飲不化膀胱不得化氣之證。


乃予溫中健脾,化飲利水。


處方:附子10克,肉桂10克,黨參10克,白朮10克,乾薑10克,甘草10克,澤瀉10克,豬苓10克,茯苓10克。水煎,冷服。


某醫云:此病津液如此之傷而反用大熱加分利,豈不危哉?


答曰:《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云:「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開用溫陽利水治消渴病之先河,乃其方通陽利水以促膀胱之氣化耳。


本證非但膀胱氣化失職,水不下輸,不僅下焦蓄水,進而胃中亦有停水,故非以健脾溫中,通陽利水不能愈其疾。


至於能否津傷而危殆,依余之見非但不能傷津,亦且助其津液生耳。


服藥4劑,煩渴大減,精神增加;


繼服20劑,諸證消失,愈。


2.膠於補益,反壅其氣;


固於養陰,反增痰濕,但求其脈,病始治癒


張××,女,40歲。


煩渴多飲,納呆尿多2年多。


醫診尿崩症。


始予西藥治療不效,後又配合中藥滋陰生津、補氣養陰、養陰補腎之劑亦不效。


細審其證見煩渴多飲,雖飲很多水亦難解渴,有時喝的脘腹脹滿仍頻頻思飲,且飲水不久即小溲,納呆食減,頭暈乏力,心煩不安,日漸消瘦,舌苔黃白而潤,脈濡緩而沉。


綜合脈證,思之:脈沉者,氣鬱也;


濡緩者濕痰也。


合於證,乃濕痰不化,肝脾氣滯也。


治擬疏肝理氣,除濕化痰,斡旋陰陽。


處方:柴胡10克,乾薑6克,桂枝9克,花粉15克,黃芩10克,牡蠣10克,甘草6克,蒼朮3克。


服藥2劑,煩渴稍減;


繼服上藥20劑,煩減渴少,納增。


惟夜問仍口咽乾燥,且近日來發現咽中有異物阻塞感。


思之:病程較久,氣陰俱傷,但以祛邪則不可也。


因擬益氣養陰,理氣化痰。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人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連續服藥30劑,諸證消失,愈。


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不審色脈,但憑症狀,粗施方藥,終始不效鄭××,男,65歲。


頭暈眼花,疲乏無力,皮膚日漸變黑1年多。


醫診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


先以西藥治療精神稍有好轉,但一停藥諸證又見加重,後以中藥健脾燥濕和胃,活血化瘀等配合應用亦無明顯效果。


細審其證,頭暈眼花,失眠健忘,疲乏無力,納呆食減,面部、四肢暴露部位,關節伸屈面、皺紋,以及乳頭、乳暈、肩腋部,腰臀皺襞,下腹中線,指甲根部色深黑,其他皮膚棕黑色,即如口腔、唇、舌、牙齦及上顎黏膜上均有大小不等的點狀、片狀的藍黑色色素沉著,舌苔薄白,脈細弱而緩。


綜合脈證,思之:皮膚色黑者,腎氣不足也;


怯冷乏力,脈細弱而緩者,陰陽俱虛也。


治宜培補腎氣。


處方:附子4克,肉桂4克,山茱萸15克,杜仲10克,懷牛膝10克,生地15克,炙草10克,山藥10克,枸杞子10克,鹿角膠10克(烊化),肉蓯蓉10克。


服藥6劑,皮膚由深黑色轉為棕黑色,精神好轉,食欲增加;繼服上藥70劑,皮膚由棕黑轉為健康皮膚樣的淡黃色,食欲、睡眠、精神均正常;


繼服上藥至90劑時,諸證消失。


追訪1年未見復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7:58:08 | 只看該作者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1.膠於實而略其虛,囿其肝而忽治心,不知標本,忽略君臣,久治不效


宋××,男,27歲。


煩躁易怒,心悸多汗,疲乏無力,手顫8個多月。


醫診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醫始予西藥抗甲狀腺藥物不但效果不夠明顯,反而出現肝功異常、藥疹,不得不改請中醫治療,但時至今日一直無明顯效果。


細審其證,除煩躁易怒,心悸多汗,疲乏無力,手顫之外,並見兩眼外突,眼裂增寬,上下眼瞼不能閉合,失眠多夢,精神緊張,身熱,甲狀腺彌漫性腫大,舌苔白,脈虛弦滑數而促。


綜合脈證,診為氣陰俱虛為本,痰火鬱結為標。


治以補氣養陰以培本,疏肝理氣,化痰散結以治標。


處方:夏枯草15克,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黃芩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青皮10克,牡蠣10克。


服藥10劑,心悸汗出,煩躁失眠俱減;


去黨參,加連翹10克、元參15克以清熱軟堅。


服藥7劑,諸證又劇。


思之:此清之有餘,補之不足,治肝有餘,治心不足之故也。


為擬上方去連翹、元參,加人參10克、丹參15克。


服藥10劑後,諸證大減。


患者為求速效又加服他巴唑。


藥後不但未發現任何毒副作用,而且諸證改善的更為明顯。


繼服20劑並配用他巴唑。


服藥1個月後複診。


云:汗出心悸已經消失,睡眠正常,眼球突出已不明顯,身熱消失。


查:甲狀腺腫大已基本恢復,眼可閉合,舌苔白,脈稍滑數。


宗效不更方,繼服60劑,愈。


某醫云:本例患者,余始用化痰瀉火,非但諸證不減,且見腹痛泄瀉;


繼用養心安神,而煩躁失眠加重,又用養血鎮驚,清熱瀉火,而更乏力。


總之,左治右治,不是不效,其故何也?


答曰:本例患者從總的來說是既有心肺氣陰俱虛,又有痰熱凝結,肝膽鬱火的證候,也可以說是一個虛實夾雜,五臟俱病的證候,《金匱要略》《千金方》諸書在治療此種疾病時,特別重視五臟之間的關係和虛實,寒熱之間的比例。


對於某些特殊的證候,有時也很注重標本緩急的治法,但這種治法一般只在短期內應用。


本病從整個情況來看不是什麼標本緩急的問題,所以但用化痰瀉火或養心安神均不合適,因為如果但用化痰瀉火則正氣必損,但用養心安神必助邪,但用化痰則損陰,但用養心則氣壅。


余所用方始效而後不效,就在於始有黨參配五味、麥冬的補心肺之氣陰,後去黨參之補氣,加瀉火之連翹、元參,在於扶正之不足,在於祛邪之太過,乃至加入人參之大補元氣以補偏救弊,丹參之養血活血涼血,肺、心、肝同治後才逐步緩解,其理就在於注重了五臟之間的關係,注重了虛實、寒熱之間的比例。


2.膠於成見,不察現狀,血虛不見,胃熱不看,不思脈證,久治不效


蘇××,男,35歲。


7~8個月以來,心悸心煩,失眠易怒,口燥多食,日漸消瘦。


某院診為甲狀腺功能亢進。


醫始以抗甲狀腺藥非但不效,亦且發生肝功明顯異常,為此不得不改用中藥治之,但效果不夠明顯。


細審其證,除心悸心煩,失眠易怒,口乾,消食易饑,日漸消瘦外,並見舌苔黃白,脈弦數,甲狀腺彌漫腫大。


思之:前曾用益氣養陰,疏肝瀉火,化痰軟堅的方法取效,何不再採用之。


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青皮10克,牡蠣10克,夏枯草15克,黃芩10克。


服藥6劑,寸效不見。


因思前方之治,不審脈證,膠於西醫病名,故不效也。


再審其脈仍見數而弦且稍有沉意。


又思脈弦者肝脈也,沉弦而數者,肝血不足,心血失養,虛火熾盛也。


且又見消食易饑胃火熾盛。


治當養血瀉火,平肝潛陽,軟堅散結。


處方:當歸10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白芍10克,天麻10克,菊花10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


服藥10劑,諸證俱減;


繼服30劑,諸證消失。


某醫云:本例患者余始用竹葉石膏不效,後用養心安神、軟堅散結仍不效,後見老師用方奇特,然仍不效,其故何也?


答曰:仲景在《傷寒論》一書中諄諄告誡我們要「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內經》諄諄告誡我們要「適其至所」。


然我們往往忘記《內經》《傷寒》的教導,或固於西醫病名,或固於某些經驗,或但見症狀而不求其脈、色,故治之多乏效果。


至於你所處方,我所處方何故不效,就在於違背了這些原則。


本病既然病位主要在肝,那就應當主治其肝,而你用諸方,或主治其胃,或主治其心,病位不同,哪能取效?


至於我始用之方何故不效?


我認為除以上問題外,還有一個主治在氣,主治在血的問題,即前方多治在氣分,後方多治在血分,故前方不效,後方有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7:59:32 | 只看該作者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謹遵辨證,不囿病名,補氣養血,陰陽雙補而痊


張××,女,35歲。


2年多以前,因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而採用放射性同位素碘與抗甲狀腺藥物聯合治療,經過治療雖然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已經痊癒,但卻因藥物過量而引起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為此不得不改用甲狀腺素片進行治療,但治療半年多,卻不見明顯改善,又邀某醫以補氣養血之劑配合治療2個多月,亦無明顯效果。


細審其證見疲乏無力,行動遲緩,整日昏昏欲睡,健忘,精神難於集中,畏寒怯冷,頭暈耳鳴,面色萎黃,皮膚乾燥,兩眼乏神,手足厥冷,舌苔薄白,脈沉細弦。


綜合脈證,思之:脈沉細者,氣血俱虛也;


弦者,寒也,肝也。


合之於症,乃氣血陰陽俱不足,脾虛木乘之故也。


因擬健脾溫中,扶脾抑木,益氣養血,培補陰陽。


處方:黃耆15克,肉桂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白芍10克,人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半夏10克,附子10克,麥冬10克,淡大芸15克,鹿茸1克,生薑3片,大棗5個。


某醫云:余曾用補氣養血,養心安神之劑治療,然其不效也?


其方能否有效?


答曰:歸脾湯加減方與本方雖均能補氣養血,雖均能健脾,但歸脾湯健脾而養心,上方則不但健脾而且抑木,其不同者一也。


歸脾湯補氣養血,而上方不但補氣養血,而且補陰益陽,其不同者二也。


故用上方而不用歸脾湯加減。


服藥4劑,其症稍減,但服至20劑時其效反而不著,乃去甲狀腺素片,5劑後,諸證大減,繼服上方2月,諸證全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8:01:35 | 只看該作者

甲狀腺炎


1.不作隨波之士,不作膠著固執之人,但求脈證,緊守病機,其病始愈


柳××,女,24歲。


3年前,因沒有考上學校而經常心煩心悸,某院始診為神經官能症,予西藥鎮靜安眠藥,不但症狀不減,反見日漸加重,又邀中藥以養心安神藥治之,亦無明顯改善。


後又至該院請另一醫者診治,診為心律失常,先用西藥治療數月不效,又請中醫以炙甘草湯加減、瓜蔞薤白湯加減等治之,仍不見效。


不得已,又至某院內分泌科求治,診為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先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不但不效,反而出現噁心嘔吐,肝功能異常。


不得已,再求中醫以軟堅散結之藥治之,肝功能不但不見改善,反見加重。


再至某院求專家治療,診為甲狀腺炎。


但治療一個階段後,還是沒有效果,再請某醫以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治之,迄今仍無效果。


細詢其證,除心悸心煩之外,並經常感到疲乏無力,胸滿氣短,自汗盜汗,頭暈頭脹,心煩欲吐,甲狀腺彌漫性腫大,舌苔白,脈虛弦滑數促結。


綜合脈證,思之:脈虛者,氣陰俱虛也;


弦者,肝脈也;


滑數者,痰熱蘊結也;


促結兼見者,虛中夾滯也。


合之於症,乃氣陰兩虛,痰火內蘊,肝木失達之證也。


為擬補氣養陰,化痰瀉火,疏肝理氣之劑。


處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人參10克,麥冬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青皮10克,黃芩10克,牡蠣10克。


服藥4劑,諸證好轉;


繼服3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本例既為甲狀腺炎,為何不用清熱解毒之藥?


既有甲狀腺腫大為何不用軟堅散結之藥?


既有肝功異常為何不用保肝之藥?


答曰:中藥何為保肝之藥尚無定論可言,怎麼談得上加入保肝之藥呢?


這姑且不說。


至於為什麼不加清熱解毒藥,我主要的想法是本病無熱毒之證可言,至於炎症問題,是否可以說是中醫的熱毒,尚不敢說,因為中醫所說的陽虛寒證亦有稱為炎症者,既然西醫稱為炎症並不等於中醫的熱毒,那為什麼一聽說是甲狀腺炎而用清熱解毒之藥治療呢?


至於為什麼不加軟堅散結藥的問題,我認為我並不是沒有加入軟堅散結藥,只是用藥量比較小而已。


由於本證既虛且實,若軟堅散結之藥太過則正氣必傷,而病反難除,此余屢用屢敗之教訓也。


2.正虛邪微,濕多熱少,反覆權衡,始見其效


王××,女,32歲。


雙側甲狀腺彌漫性腫大,咽喉憋脹,心煩氣短,頭暈失眠半年多。


醫診甲狀腺炎。


先以西藥治療2個多月不效,後又以中藥軟堅散結之劑配合治療3個多月亦無明顯改善。


細審其證,除甲狀腺腫大,咽喉憋脹,心煩氣短,頭暈失眠之外,並見疲乏無力,舌苔薄白,脈象濡緩。


綜合脈證,思之:脈濡緩者,氣陰兩虛,痰氣鬱結也。


治宜補氣養陰,理氣化痰為方。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麥冬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服藥6劑,頭暈失眠,心煩心悸,咽喉憋脹等證俱減;


繼服上方12劑後,咽喉憋脹消失,甲狀腺腫大消減大半;


又服30劑,諸證消失。


某醫問:朱老在給我們講中藥時說:「在外部可見的腫塊宜用軟堅散結之昆布、海藻、夏枯草、牡蠣、元參、連翹等治之。」


而先生卻很少用之,其故何也?


答曰:本證雖見甲狀腺腫大,然從其脈來看卻為正虛為主,所以不可以祛邪為主的藥物進行治療,此即所謂扶正即能祛邪之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8:36:49 | 只看該作者

甲狀腺腫瘤


僅知軟堅,不知溫散,結者更結,堅者更堅


趙××,女,29歲。


右側甲狀腺腫如核桃大1年多。


醫診甲狀腺良性腺瘤。


審其除右側甲狀腺腫大較硬外,並見舌苔薄白,脈弦滑而澀。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者,肝脈也;


滑者,痰熱也。


合之於症,診為痰熱互結,肝鬱氣滯。


擬用理氣化痰,軟堅散結。


處方:夏枯草30克,赤芍10克,橘葉10克,桔梗10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黃藥子6克,連翹10克,瓜蔞30克。


服藥30劑,寸效未見。


患者云:是否中藥不能治此病?


答曰:不然也。


細思脈雖弦滑而卻兼澀。


澀脈者,寒也、滯也。


寒者當溫,正如《內經》所云:「寒者熱之」,「結者散之」之謂也。


乃於上方中加入乾薑6克、白芥子6克。


服藥6劑,腫塊減少;


繼服16劑,腫塊競全部消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8:38:04 | 只看該作者

甲狀腺結節


軟堅散結,需分寒熱,以寒作熱,其病不解。


楊××,男,55歲。


雙側甲狀腺腫大4個多月。


醫診甲狀腺囊腫。


因患者不願手術,改由中醫治療。


某醫以理氣化痰,軟堅散結之中藥治療兩個多月不效。


審其證見甲狀腺腫大如核桃,吞咽時有不利感,且偶見隱隱作痛,舌苔白,脈沉。


綜合脈證,診為肝鬱氣滯,痰血互結證,擬予疏肝理氣,化痰散結。


處方: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殼10克,香櫞10克,佛手10克,玫瑰花10克,代代花10克,元參8克,連翹15克。


服藥10劑,效果不著。


又思:脈沉不滑不數者,無熱可言也。


治當以理氣化痰為先。


處方: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殼10克,香櫞10克,佛手10克,玫瑰花10克,代代花10克,元參3克,連翹1克。


服藥2劑,吞咽不利感消失;


繼服6劑,腫塊明顯縮小;


又服4劑,諸證消失。


某醫云:前用之方藥味全同,而始用不效,後用速效,其故何也?


答曰:前方偏涼,後方偏溫所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8:42:20 | 只看該作者

糖尿病


1.肺胃實火,灼津耗液,不求脈證,但予養陰,其病不解


朱××,男,60歲。


煩渴多飲多尿1年多。


醫診糖尿病。


先予西藥內服而症減,但稍一停藥即症狀如初,乃邀某醫以中藥養陰生津治之,病情亦不見減。


細審其證,除煩渴多飲,尿糖++++之外,並見疲乏無力,惡熱,舌苔黃燥,脈滑而數。


綜合脈證,思之:此消渴之病也。


消渴之病河間分其為三,故前人亦稱其為三消。


今其脈滑數,滑數之脈者,肺胃熱熾也,實熱當瀉,故治宜清肺胃。


處方:生石膏60克,黃連10克,黑豆250克。


服藥20劑,諸證消失;


又服20劑,愈。


2.膠於陰虛之見,固於滋陰生津之治,不去理氣,不去化痰,延誤病期


時××,男,40歲。


膽囊切除術後1年多來,經常感到疲乏無力,食欲不振,近8個多月來,疲乏無力更加嚴重,且日漸感到煩渴多飲,心煩失眠,腰腿酸困。


經過某院檢查,診為糖尿病。


醫先予西藥治療3個多月,症狀不見改善,繼又配合中藥養陰生津之劑,除胃脘痞滿不適加重外,其他症狀不見改善。


細審其證,除煩渴多飲,心煩失眠,腰腿酸困,胃脘痞滿外,並見經常疲乏思睡而又難於入睡,舌苔白,脈濡緩。


綜合脈證,思之:消渴之證,自多陰虛津虧,然本證治之何故不效也?


《四言舉要》云:「脈乃血脈,氣血之先,血之隧道,氣息應焉。」


何不求之於脈。


今脈見濡緩。


濡緩之脈者痰濕鬱滯也,細數之脈者陰虛火旺也,滑數之脈者痰熱或胃中實熱也。


濡緩之脈合之於疲乏酸困,脘痞之證,乃痰濕鬱滯之象也,痰濕豈可再予養陰生津以助痰濕,誤也。


法宜補氣養陰,理氣化痰。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人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服藥7劑,煩渴喜飲,心煩失眠,疲乏酸困之狀俱減;


繼服上藥14劑,諸證大部消失,尿糖由(++++)轉為(-),血糖正常。


繼服上藥2個月,愈。


3.膠於陰虛津虧之見,固執滋陰生津之治,不求脈證,但求病名,因循不治


範××,男,58歲。


煩渴多飲,多食多尿1年多。


醫診糖尿病。


先予西藥治療4個多月不效,繼又配合中藥養陰生津之劑,非但諸證不減,尿糖一直持續在(++++),而且近兩個多月來,發現尿蛋白(++),時有紅、白細胞,顆粒管型。


醫欲加入激素治療,又恐使糖尿病更加嚴重,乃要求患者但用中藥治療。


細審其證見除煩渴多飲,多食多尿之外,並見疲乏無力,腰背酸困,心煩失眠,舌苔白而稍膩,脈濡緩而尺脈反弦。


綜合脈證。思之:濡緩之脈見於久病者為氣陰俱虛,痰濕不化也,尺脈弦者腎陽不足也。


治宜補氣養陰,理氣化痰,佐以溫腎。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同時配服:腎康靈,一次4粒,一日3次。


服藥7劑,諸證大減;


繼服25劑,諸證消失,尿常規(-).後果愈。


某醫云:糖尿病本為難治之病,治之尚難取效,而又合併糖尿病性腎病則更難取效,今本例未用任何西藥,而其效卻如此之顯著,其故何也?


答曰:不管是糖尿病,還是糖尿病性腎病都是比較難治的疾病,這在西醫、中醫恐怕都是如此。


至於為什麼不合併西藥有效,我認為原因有三:一辨證準確,論治有方。


二沒有中、西藥的相互拮抗。


三沒有中藥之間的相互拮抗。


4.膠於消渴陰虛之見,固執養陰之治,膈間支飲,津不敷布,久治不效


國××,男,57歲。


口渴多飲多食,日漸消瘦7年多。


醫診糖尿病。


先用西藥治療半年,症狀明顯好轉,尿糖亦由(++++)降至(+),但出院之後不久,症復如前,尿糖亦很快由(+)增至(++++),配合中藥養陰生津之劑治之,開始時症狀有所改善,但2個月後,症狀又復如初。


其後遍請名醫,前後6年餘,症狀一直不見緩解。


最近1年多來,非但糖尿病不見改善,而且視力逐漸下降,並曾突然失明兩次,經眼科檢查,診斷為早期白內障、眼底出血。


近5個月來,又逐漸發現兩腿麻木疼痛,行動不便。


經神經科檢查診斷為末梢神經炎。


為此不得不再住院1年餘,但至今諸證不但未見改善,反而日漸嚴重。


最近1個多月以來,兩下肢幾乎不能活動,且發現納呆食減,噁心嘔吐,經過檢查診斷為糖尿病酮中毒。


基於住院治療越來越重,一怒之下,停止服用任何藥物,其後又在家屬的勸說下,邀請中醫治療。


細審其證見口渴喜飲,飲水稍多即吐,脘痞納呆,下肢麻痛癱瘓,視物模糊,舌苔黃白,脈弦緊而數。


綜合脈證,思之:口渴喜飲,飲多則吐,水逆證也。


脈弦緊者寒也,結也,數者,熱也。


緊數相搏,寒飲停聚凝結化熱也。


證脈相參,為寒飲結滯,鬱而化熱,津液不得敷布也。


治宜苦辛並用,化飲散結。


處方:防己10克,桂枝10克,人參10克,生石膏15克,茯苓10克,牡蠣6克。


服藥3劑,諸證稍減。


此時某醫及家屬云:中藥力緩,中藥只能改善症狀,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如果不用西藥將會不堪設想。


但患者不聽勸告,仍只服中藥。


繼服上藥20劑,兩下肢疼痛麻木癱瘓竟消失,且噁心嘔吐亦解。


加元參10克,服藥2月,藥進60劑,諸證消失,唯因白內障視力仍較差。


5.僅執症辨,不審脈色,不管寒熱,但施冰雪,鬱其陽氣,津不敷布


張××,男,29歲。


口渴多飲,疲乏無力,日漸消瘦1年多。


醫診糖尿病。


先以西藥治療半年多無效,後又配合中藥養陰生津、人參白虎等不但症狀不減,反而日漸感到胃脘痞滿。


細審其證,除口渴喜飲,消食易饑,胃脘痞滿外,並見消瘦乏力,皮膚乾燥,面色微赤,舌苔白,脈弦緊。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緊者,寒也,結也,飲也。


合之於症,乃寒飲結於中焦膈間,鬱久化熱也。


治宜苦辛通降,斡旋氣機,化飲生津也。


處方:防己10克,桂枝10克,人參10克,生石膏12克,茯苓10克,芒硝3克。


服藥12劑,口渴多飲大減,精神倍增,體重亦增9千克,尿糖由(++++)降至(±)。


某醫云:患者本未敍述有大便秘結,而先生卻加芒硝者何也?


答曰:芒硝非僅能軟堅通便,亦且能軟堅散結祛痰,此仲景之法也。


《金匱要略》之於「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的用芒硝於治痰飲病,就在於此也。


6.膠於養陰,助其痰飲,鬱其肝脾,升降失序,病證因劇


高××,男,25歲。


患糖尿病2年多。


醫先予西藥治療不效,繼又配合中藥養陰生津之劑而加劇。


近2個多月以來,突然發現頻繁嘔吐,心煩心悸。


醫診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住院治療2個多月諸證不減。


細審其證,除頻頻噁心嘔吐外,並見頭暈頭痛,心煩心悸,胃脘滿痛,拒按,舌苔黃白而膩,脈弦緊而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緊者,肝也,寒也;


緊數相兼者,寒實相結也。


胃脘脹痛拒按者,實也。


合之於症,乃肝胃不和,寒實結滯,鬱而化熱也。


法宜疏肝和胃,消積導滯。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人參10克,黃芩10克,乾薑4克,甘草6克,大棗4個,蒼朮15克,厚朴10克,陳皮10克,肉桂6克,大黃3克。


服藥2劑,嘔吐大減,脘痞而痛減輕,飲食增加;


繼服6劑,嘔吐消失,它症亦減七八,酮尿消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8:43:22 | 只看該作者

動眼、滑車及外展神經疾病


單憑推理,不審脈證,虛實不分,延誤病期


由××,男,35歲。


三個月前,因打架斗毆被木棍擊傷前額及兩側眼眶而血流如注,經過外科處理後很快獲得痊癒,但卻發現兩側眼珠不能活動,視物模糊,複視。


經過眼科,神經科多次會診,確診為動眼、滑車及外展神經疾病。


先予西藥治療1個多月不見好轉,繼又配合針灸、中藥滋腎養肝之劑2個月仍不見改善。


審其兩眼球不能活動,瞳孔散大,左上眼瞼下垂不能睜開,右眼瞼稍有下垂,視物模糊,複視,舌苔白,脈右弦大,左弦緩而澀。


綜合脈證,思之:病發於外傷之後,外傷者必兼瘀血;


脈右弦大,左弦緩,右大於左脈者,氣虛也。


脈證相合,乃氣血俱虛,血絡瘀滯也。


治宜擬補氣養血,活血通絡。


處方:黃耆4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地龍10克,茺蔚子6克。


服藥6劑,視物較前明顯清晰,複視明顯改善;


繼服2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前用滋腎養肝而不效,後用益氣活血而珠動,其故何也?


答曰:不審脈證,不因證施治,而但憑想像處方之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7#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8:47:52 | 只看該作者

三叉神經痛


1.膠於病名,粗施藥物,見痛止痛,不審脈證,虛從實治,延誤病證


郭××,男,49歲。


左側上下牙痛陣發性加劇20多年。


醫診三叉神經痛。


始以拔牙法治療,至其左上下門齒、犬齒、臼齒全部拔掉後仍疼痛,後又改用西藥內服,封閉與中藥,針灸配合,疼痛亦不見減。


細審其證,除左側上下牙齦,面頰,太陽穴部陣發性劇烈疼痛之外,並見心煩不安,口乾口渴,納呆食減,舌苔薄白,脈虛大而弦。


綜合脈證,思之:脈虛大而弦者,氣陰兩虛清陽失升,濁陰失降耳。


治宜擬補氣養陰,升清降濁。


處方:人參10克,甘草6克,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神麯10克,黃柏10克,葛根15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升麻10克,澤瀉10克。


某醫云:既然其表現為牙痛,何不用清胃散,瀉黃散、甘露飲加減予之?


患者聽後云:均已用之,然其不效耳。


醫又云:上方乃東垣清暑益氣湯,清暑益氣湯乃東垣為暑病所設之方,今用於治療三叉神經痛,吾未聞之也。


答曰:清暑益氣湯原方雖非為治三叉神經痛而設,然其方既具補益氣陰,又具升清降濁,故用之於本例三叉神經痛的患者。


服藥3劑,疼痛大減;


繼服20劑,疼痛全失,後果愈。


2.不察時令,不問病因,不察脈證,但憑習慣,徒施藥餌。


蘇××,男.29歲。


左上下牙痛2個多月。


醫診三叉神經痛。


始以西藥治之疼痛稍減,但2周後疼痛又劇。


再邀某醫以中藥滋陰瀉火、清胃瀉火之中藥配合治之,前後服藥近40餘劑,但其效果仍不顯著。


細審其證,除上下牙痛陣發性加劇外,並且全身拘急不適,舌苔薄白,脈浮緊。


再詢其發病之因是適值寒冬北風甚大之日,在汽車上裝卸貨物汗出之後不久即發生此病。


綜合脈證,思之:病發於風寒感受之後,脈又見浮緊,浮緊之脈者,風寒外客之脈也。


治宜疏風散寒。


處方:蟬蛻10克,僵蠶10克,川芎1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細辛3克,白芷10克,薄荷6克,甘草6克,羌活10克。


某醫云:上下牙均疼痛諸醫均云宜用甘露飲、清胃散之類治之,而先生卻不用,其故何也?


答曰:科學上何謂真理?


我同意一個觀點,即實踐中證明是正確的,就是真理。


本證既然事實證明服上藥不解決問題,那麼就證明其是不正確的,因此必須改用它方治療。


本證發於感受風寒之後,脈又見浮緊,自當用疏風散寒之藥治之。


服藥1劑,疼痛大減;


繼服4劑,諸證全失,愈。


3.不審脈證,不知變化,膠於驗方,固執密方,因循守舊,病情不減


丁××,男,55歲。


左上牙、眼眶、太陽穴部陣發性灼痛劇烈8年多。


醫診三叉神經痛。


始用西藥治療疼痛稍減,但繼續應用時則無明顯效果。


又邀中醫以滋陰瀉火、清胃、瀉火、疏風散寒、活血逐瘀、密驗方蜈蚣、全蠍、蜂房,以及治療牙痛的中成藥等,除偶有微效外,大多無明顯效果。


最近3年多,疼痛日漸加重,尤其是近3個多月以來,洗臉、刷牙、吃飯、飲水、剃須、打呵欠、說話、微風吹面都會引起劇烈疼痛,若一觸碰面部,講課則更是劇烈疼痛難於忍耐。


細審其證,除上述者外,並時見心煩不安,失眠,舌苔薄白,脈弦緊而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者,肝脈也;


緊脈者,寒也;


緊數相兼者,寒痰凝結也。


合之與證,乃痰鬱氣結,肝木失達也。


治宜擬疏肝理氣,化痰散結。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人參10克,生薑3片,大棗5個,甘草6克,桂枝10克,熟軍3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茯苓15克。


服藥6劑,疼痛大減,但在講課開始的時候仍疼痛;


繼服18劑,疼痛不再改善,且感全身拘急疼痛不適。


再審其脈仍弦緊。


脈證合參,思之:此恐大寒入絡也。擬烏頭桂枝湯以除表裡之寒。


處方:川烏12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3片,大棗7枚,炙草10克,細辛3克。


服藥3劑,疼痛幾近消失。


囑其內服羊角糖衣片以善後。


4.不審病因,但知止痛,或以寒治寒,或以熱治熱,終非其治,延誤歲月


朱××,女,58歲。


右上下牙齦、眼眶、太陽穴部疼痛15年。


醫診三叉神經痛。


先用西藥內服、封閉有減輕疼痛之效,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後又配合中藥活血止痛、蟲類止痛、瀉火止痛、以及外用止痛,然均無明顯效果。


近2年來,幾乎無時無刻不痛,若一說話、刷牙、洗臉則痛不可忍。


近1個月來,不但疼痛難忍,而且經常感到心煩心悸,頭暈失眠,易驚易恐,時見逆氣上衝,衝則汗出心悸加重,兩手麻脹,納呆口苦。


細審其證,除上述者外,並見舌苔黃白,脈弦緊而澀。


綜合脈證,思之:弦緊之脈者,肝鬱寒滯也;


澀者,滯也。


合之於症,乃肝鬱氣結,寒痰結滯不化也。


治宜疏肝解鬱,化痰散結。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生薑10克,大棗5個,桂枝10克,茯苓10克,熟軍3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4劑,諸證好轉,疼痛減;


繼服25劑,疼痛消失,愈。


某醫云:余用諸種止痛劑而痛不止,師不用止痛之藥而反止,其故何也?


答曰:《素問·舉痛論篇》言痛者有13條.其中言寒者12條,熱者1條,然論及病機則曰:泣而不行。


故後世以活血、蟲類治痛證者恆多,然而忘其泣而不行,非僅為瘀血,亦且有氣滯耳,寒凝耳,實滯耳。


本證脈證明係既有肝氣鬱滯,又有痰凝氣滯,寒氣凝滯,反從血治,病位、病性不同,豈能取效。


5.但知散寒,不審經絡,久治不效


柳××,女,60歲。


左牙齦、面頰疼痛5年,加重1年。


醫診三叉神經痛。


先以西藥治療4年不減,最近1年多來,疼痛尤為劇烈,幾乎晝夜持續不止,若稍觸摸、說話、吃飯、刷牙則疼痛更是難忍。


為此又服中藥活血止痛、祛風散寒、滋補肝腎等80餘劑,仍然不見寸效。


邀余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左歸丸、芎菊茶調散加減治之,雖時有小效,亦不解決根本問題。


細思其病主要在面頰、牙齦,又脈見弦緊,乃寒邪客於陽明經也。


予牽正散加味。


處方:白附子10克,僵蠶10克,全蠍10克,細辛3克。


不料,5劑疼痛消減80%;


繼服5劑而愈。


6.膠滯活血,泥於病名,久治不效


章××,女,65歲。


牙齦、耳內、巔頂疼痛陣發性加劇,胸滿氣短2年多。


醫診三叉神經痛、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


先以西藥治療時減時劇,繼以中藥活血化瘀、通陽行痹、補氣養血之劑治之亦不效。


細審其證,牙齦、耳內、巔頂陣陣作痛,有時象閃電,有時象攻衝上逆,胸滿胸痛,心胸煩熱,有時煩熱上衝,衝則氣短心悸,汗出,易怒易恐,嘈雜泛酸,手冷而麻,口苦咽乾,失眠乏力,手足憋脹,大便不暢,小便不利,舌苔白,脈弦緊澀偶見結象。


綜合脈證,診為心陽不足,肝木失達,水飲停聚。


治予溫陽化飲,疏肝理氣,調理三焦。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黨參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5個,桂枝15克,茯苓15克,大黃4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6劑,頭、耳、牙痛明顯減少,胸滿胸痛,手麻,四肢憋脹等證好轉,飲食增加,精神好轉;


繼服6劑,諸證消失,乃停藥療養。


但停藥2個月以後,突然上症又作,但較從前程度為輕。


某醫以治冠心病藥治之,7日後,諸證加劇。


不得已,再次住院,住院後以中、西藥混合治之,病情日甚1日。


邀余會診。細審其證脈與前同,宗效不更方之意,復與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為方,2個月後,諸證全失。


某醫問:余久用中藥治此患者,然多治此而彼甚,治彼而此甚,今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二者皆愈者,其故何也?


余不得其要領也。


答曰:《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


言疑難複雜問題的診斷在脈,在於從脈中辨陰陽,在於從脈中辨五行的生剋制化,並結合四時的陰陽去補瀉,此證之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為方而取效者,就在於此。


否則見病治病,見症治症,愈治癒壞,難於挽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8:52:41 | 只看該作者

面神經炎


1.不審病因,不察脈證,但求驗方,其病難治


苗××,男,54歲。


左側口眼喎斜3個多月。


醫診面神經炎。


先用西藥、理療治療1個多月不效,後又配合針灸、中藥牽正散等治療1個多月效果亦不夠顯著。


審其除左側口眼喎斜,左眼不能完全閉合,口不能鼓氣,喝水吃飯從口角漏出外,並見舌苔薄白,脈浮弦緊而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浮緊者,風寒客表也;


數者,熱也;


弦者,肝脈也。


綜合脈證,乃風寒客表,寒鬱化熱也。


又思:其雖有化熱之象,然緊浮之脈仍在,實風寒閉鬱較甚之故也。


正如仲景《傷寒論》所云:「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


當以辛溫解表。


處方:僵蠶10克,蟬蛻10克,菊花10克,川芎1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細辛4克,白芷10克,薄荷6克,甘草6克,羌活10克。


某醫云:牽正散亦辛溫祛風之劑,為何不效?


答曰:牽正散由全蠍、白附子、僵蠶三藥所組成,從其組成藥物的性味功用來看的確如你所說是一個辛溫之劑,祛風之劑,但是這種說法頗有些勉強,因為嚴格來講,全蠍、僵蠶主要是熄風而不是祛風,也就是說牽正散疏散之力很小,若風寒閉鬱於表者實難有效;


而芎菊茶調散者,川芎、防風、細辛、羌活、白芷均辛散疏解表邪之藥,故風寒閉鬱者尤宜用之。


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不但要善於「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


而且要「適事為故。」


芎菊茶調散之用之者,就在於適於風寒客表也。


服藥1劑,面頰、口角、眼瞼發僵發緊之狀大減;


繼服3劑,口眼喎斜之狀消失,愈。


2.但求驗方,不審脈證,不知隨證,治之乏效


賀××,男,40歲。


右側口眼喎斜5個多月。


醫診面神經炎。


先用西藥、理療治療3個多月,不但不效,反見加重,後又配合中藥牽正散、烏藥順氣湯加減、針灸2個多月,亦無明顯改善。


細審其證,除口眼喎斜之外,並見經常口苦口乾,舌苔黃白,脈弦滑,寸脈尤甚。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者,寒也,肝也;


滑者,痰也,熱也。


合之與症,乃痰火內擾為本,風寒外客為標也。


治宜化痰瀉火以治本,疏風散寒以治標。


處方:黃柏10克,蒼朮10克,製南星10克,桂枝10克,防己10克,威靈仙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龍膽草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神麯10克。


某醫云:此方乃丹溪先生之上中下痛風方也,吾未聞其能治偏風也?


答曰:此方確係丹溪為濕熱痹證所設之方。


然余觀其藥味,一方面有除濕熱之二妙散;


二有化痰瀉火之南星、龍膽草、黃柏;


三有活血通絡之桃仁、紅花、桂枝;


四有祛風散寒之羌活、威靈仙、白芷、桂枝。


綜合諸藥觀之,本方瀉火而不甚涼,疏風而不甚散,實有祛邪之中,寓有調其氣之意,故用於寒熱、表裡夾雜之證尤宜。


今本病脈證合參,實屬痼疾與新感同存,寒熱與表裡同在之證,故采本方予之。


又牽正散、烏藥順氣湯主為風寒外客而設,不可用於夾雜之證,故投本方也。


服藥4劑,口眼喎斜明顯好轉,眼、口均亦能閉合。


再審其脈弦大緊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大緊數者,氣陰兩虛,風邪鬱表之脈也。


治宜補氣養陰,疏風解表。


處方:黨參10克,甘草6克,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神麯10克,黃柏10克,葛根15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升麻10克,澤瀉10克,服藥6劑,愈。


某醫云:此東垣清暑益氣湯也。


清暑益氣湯者,東垣用於傷暑,鞠通之用於暑溫,未聞其能治口眼喎斜也,為何先生用於口眼喎斜?


答曰:本病之發生於夏季微感風寒之後,故前用上中下痛風方,今風寒與痰熱均己蠲除,而氣陰兩虛之脈已顯露於外,清暑益氣湯者,既補氣陰,又祛暑邪,故採用之。


此即仲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義也。


3.固於驗方,不求脈證,不審病機,延誤病期


蘇××,女,35歲。


右側口眼喎斜3年多。


醫診面神經炎。


先以西藥、理療治療半年不效,繼又配合中藥牽正散、烏藥順氣湯、補陽還五湯、再造丸、大活絡丹,針灸等治療數年,亦無明顯效果。


細審其證,除右側口眼喎斜,右眼不能閉合,右側口角不能鼓頷,吃飯、喝水外漏外,並見頭暈頭痛,心煩失眠,舌苔薄白,脈弦細。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細者,血虛也。


合之於證,乃血虛生風,筋脈失養也。


治宜養血潤筋,柔肝熄風,處方:天麻10克,菊花10克,鉤藤15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薄荷3克。


服藥10劑,口眼喎斜大減,審其右眼已能閉合,右口角已不流飯、漏水;


繼服40劑,愈。


某醫云:補陽還五湯、牽正散、再造丸、大活絡丹均為治療口眼喎斜的名方、名藥,針灸亦被諸醫稱為治療口眼喎斜之妙法,然余用之卻不效,其故何也?


答曰:補陽還五湯為補氣活血之方,牽正散為祛風化痰之方,針灸為活絡之法,這些方法都各有其各自的適應證,今本證脈弦細,為血虛不能養肝之證,故只可養血,不可補氣,不可溫經,不可太活血,否則不效也。


今重用四物湯之養血柔肝,再佐平降熄風之品,即在於養血也。


4.膠執驗方,不察脈證,不審病機,不知隨證,延誤病期


趙××,女,33歲。


左側口眼喎斜8個多月。


醫診面神經炎。


先予西藥、理療治療3個多月不效,後又配合針灸、按摩、中藥牽正散、補陽還五湯、再造丸等治療半年多,亦不見好轉。


細審其證,除左側口眼喎斜,不能鼓頷,不能閉眼,吃飯、飲水均外漏外,並見頭暈頭痛,心煩失眠,時或心悸,煩熱上衝,衝則汗出,口苦口乾,左臂憋脹,舌苔黃白,脈弦緊。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者,肝脈也;


緊者,寒也,結滯不化也。


合之於證,此乃肝鬱氣結也,寒飲內鬱,鬱而化熱,上熱下寒,心腎失交之證也。


治擬疏肝理氣,辛升苦降,交通心腎。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黨參10克,黃芩10克,甘草6克,生薑3片,大棗5個,桂枝10克,茯苓15克,大黃3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6劑,左側面頰發緊感好轉,繼服10劑,口眼喎斜明顯改善,眼可閉合,咀嚼食物正常,口角已不漏飯、漏水,繼服20劑,愈。


某醫問:用驗方而不驗,用不治此證之方而反愈,其何故也?


答曰:面癱者,筋脈弛緩不收所致也,筋者,肝之所主也,今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者,乃以治肝膽之方治肝膽所致之病也,實屬正治,非不治此病之方治本證也。


至於為什麼驗方不驗,依余之見,乃藥不對症所致耳。


5.但求驗方,不分寒熱,證藥不符,久久不效


張××,女,29歲。


左側口眼喎斜3個多月。


醫診面神經炎。


先用針法、中藥牽正散加減不效,後又用灸法、烏藥順氣湯加減而更甚。


審其證見左側口眼喎斜,眼不能閉合,口不能鼓頷,吃飯、喝水即從口角流出,頭暈頭痛,口乾咽燥,舌苔薄白,脈浮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浮者,病在表也;


數者,熱也。


合之於症,乃風熱客於表也。


擬用疏散風熱為方。


蟬蛻10克,僵蠶10克,片薑黃10克,大黃3克,防風10克。


服藥2劑,諸證大減;


繼服1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牽正散、烏藥順氣湯治口眼喎斜,我久已知也,然用之卻不效,而升降散用於口眼喎斜吾未聞也,請師明示。


答曰:升降散用於治療口眼喎斜吾亦聞所未聞也,而桑菊飲用於口眼喎斜卻有明示耳。


已故名老中醫秦伯未先生在給我們講課時即曾介紹此種經驗。


其後又經數十年的臨床探索才知其要點耳。


經驗證明口眼喎斜之病主要分兩大類,其一為風寒型,此類較多,可根據情況分別採用牽正散、烏藥順氣湯、川芎茶調散。


其二為風熱型,此類較少,可根據情況分別採用桑菊飲、升降散。


兩型病久者可形成傳經,風寒型者常向少陽經發展形成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證,而風熱型者則多向傷陰傷血發展形成血虛風動的麻菊散證、陰虛風動的鎮肝熄風湯證、羚羊鉤藤湯證、杞菊地黃丸證。


本病之用升降散者即因其為風熱外客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9:18:58 | 只看該作者

內耳眩暈病


1.不審脈證,膠於平降,陽氣下陷,痰濕內阻,眩暈更甚


張××,女,29歲。


頭暈頭旋陣發性加劇3年多。


醫診內耳眩暈病。


醫始予西藥治之不效,繼又配合中藥化痰熄風、養陰平肝、平肝潛陽、養心安神平肝等治療亦無效。


細審其證,從產後至今已經3年有餘,頭暈頭旋一直不斷,整天都有要摔倒的感覺,嚴重時即感天旋地轉,不敢睜眼,不敢翻身,噁心嘔吐不止,並時時左耳鳴響不止,疲乏無力,食欲不振,口乾心煩,舌苔薄白,面色㿠白,脈虛大弦滑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虛大者,氣血或氣陰俱虛也;


弦脈者,肝脈也,寒濕也,陽氣不升也;


滑數者,痰熱也。


合之於症、色,知其乃氣陰俱虛,痰濕鬱滯,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耳。


又思黃耆、當歸補氣生血;


人參、麥冬、五味子補氣養陰,蒼朮、白朮、青皮、陳皮、神麯、澤瀉除濕化痰,調理肝脾,以助中焦輪軸之斡旋,黃柏、澤瀉清瀉相火,以降濁陰;


升麻、葛根升肝脾之清陽,破濁陰之蒙蔽。


諸證合用,補氣養陰,化痰除濕,升清降濁。


處方:人參10克,甘草6克,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神麯10克,黃柏10克,葛根15克,蒼朮10克,白朮10克,升麻10克,澤瀉10克。


服藥3劑,頭暈腦脹,站立不穩之狀大減。


繼服20劑,頭暈腦脹之狀幾乎消減80%,但又服10劑之後,頭暈腦脹之狀又見增加。


細詢其證,除頭暈之外,並見心煩心悸,舌苔白,脈弦緊而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緊而數者,肝膽氣鬱,痰飲內阻,膠結難化也。


治從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人參10克,黃芩10克,生薑3片,大棗5個,桂枝10克,茯苓15克,熟軍3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10劑。愈。


某醫云:何數年之疾諸藥不效,而易方之後數十劑愈,其故何也?


答曰:升降之法異耳,前用諸方均屬降沉,清氣不升者豈能降之又降,此治病之關鍵也。


2.不審逆從,不審適事,治此忽彼,治彼忽此,久治不效


張××,男,56歲。


過度勞累後,頭暈不能站立,甚或噁心嘔吐5年多。


醫診梅尼埃病。


先用西藥治療半年,頭暈稍有好轉,但陣發性眩暈,噁心嘔吐仍時時發作,其後又配合中藥半夏天麻白朮湯、杞菊地黃丸等治療數年,症狀雖稍有進步,但仍不解決根本問題,而且近半年來似有加重之勢。


細審其證,除陣發性眩暈,噁心嘔吐,不敢翻身,不敢走路外,就是平時亦感頭暈乏力,失眠心煩,左耳聽力喪失,右耳聽力明顯下降,且時時腦鳴耳鳴不止,舌苔薄白,脈濡緩,右脈大於左脈。


綜合脈證,思之:脈濡緩者,氣陰俱虛,痰濕內鬱也。


治宜補氣養陰,理氣化痰。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人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服藥3劑,諸證俱減,繼服上藥20劑,頭暈噁心幾減七八,耳聾耳鳴亦明顯改善,左耳已能聽見說話的聲音,右耳聽力已近正常。


但又服7劑時,不但以上諸證不再改善,而且心煩乏力有所加重。


細審其脈右側弦大而緊,左側弦緊稍滑。


綜合脈證,思之:右脈大於左脈者,氣血或氣陰俱虛也;


弦大而緊者,氣血俱虛也;


弦脈者,肝脈也;


緊脈者.寒也,結也;


滑者,痰也。


合之於症,乃氣陰俱虛為本,痰濕鬱滯,清升濁降失職為標。


擬用補氣養陰,燥濕清熱,升清降濁。


處方:黨參10克,甘草6克,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神麯10克,黃柏10克,葛根15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升麻10克,澤瀉10克。


服藥12劑,耳鳴耳聾消失,頭暈未見發作,惟偶有失眠乏力。


舌苔白,脈濡緩。


綜合脈證,思之:此氣陰兩虛,痰鬱氣結也。


治宜改予補氣養陰,理氣化痰為方。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服藥1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這位患者前醫已屢用理氣化痰,益氣養陰,滋陰瀉火者矣,然何故不效也?


答曰:毛澤東在其所著《黨委會的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有了正確的方針政策,如果在工作方法上疏忽了,還是要發生問題。」


「學會彈鋼琴。彈鋼琴要十個指頭都動,不能有的動,有的不動。但是,十個指頭同時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調子。要產生好的音樂,十個指頭的動作要有節奏,要互相配合。黨委要抓中心工作,又要圍繞中心工作而同時開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們現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軍、各部門的工作,都要照顧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問題而把別的丟掉。凡是有問題的地方都要點一下,這個方法我們一定要學會。」


《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所以明善惡之殊貫也……調氣之方,必別陰陽,定其中外,各守其鄉,內者內治,外者外治,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汗之,下之。寒熱溫涼,衰之以屬,隨其攸利,謹道如法,萬舉萬全,氣血正平,長有天命。」


就是說治療複雜疾病,不但要注意大的原則,而且要注意方法。


前用諸方之所以不效,就在於未在抓主證的同時兼顧其他方面,在於處方上缺乏所謂的節奏,缺乏君臣佐使的配合。


3.膠於補益,不知逆從,鬱證不解,清氣不升


賀××,女,56歲。


頭暈耳鳴4年多。


醫診梅尼埃病。


先用西藥治療2年多,效果不著,繼用中藥滋陰平肝,養心安神,化痰熄風等治療一年多亦無明顯改善。


細審其證,除頭暈噁心,耳鳴耳聾陣發性加劇外,並見心煩心悸,胸滿納差,舌苔薄白,脈弦緊。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者,肝脈也;


緊脈者,寒也,結也,飲也;


弦緊相合,寒飲結滯鬱於肝膽之經也。


合之於症,乃肝鬱氣結,寒飲內鬱,清升濁降失職耳。


治擬疏肝解鬱,化飲散結,升清降濁。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人參10克,黃芩10克,生薑3片,大棗5個,甘草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熟軍3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3劑,諸證好轉,繼服3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師用之藥幾乎余均用過耳,然其不效者何也?


答曰:從經驗來看,我所採用之藥前人肯定都已用過,因為諸醫每劑少則20,多則40余味藥物,既然所用之方如此龐大,豈能不包括余所應用之藥物乎!


然余用藥特別注意組合,此恐你所不注意者耳。


今余所處方,一者有小柴胡湯之疏理肝膽;


二者有半夏、桂枝、甘草之半夏散方滌痰開結;


三者有桂枝去芍藥湯之強心陽;


四者有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之鎮驚安神;


五者有茯苓甘草湯之溫陽化水。


而側重者在疏理、調和。


至若為什麼用養陰平肝而不效,依余之見,一者助痰,二者過降而鬱其氣,故爾。


4.膠於平降,不審鬱滯,清陽失升,高巔霧阻


何××,男,48歲。


頭暈頭脹,噁心嘔吐1年多。


醫診內耳眩暈病。


先以西藥治療半年多無明顯效果,後又配合中藥平肝熄風、養陰平肝、化痰熄風等仍無明顯改善。


細審其證,除經常頭暈腦脹,早晨尤甚,時或陣發性天旋地轉,噁心嘔吐外,並見耳鳴耳聾,失眠,有時整夜整夜的難於入睡,舌苔白,脈虛大尺脈尤甚。


綜合脈證,思之:脈虛大者,氣陰兩虛,氣血兩虛也;


尺大於寸關者,腎虛也。


早晨頭暈更甚者,氣虛清陽失升也。


證脈合參,乃脾腎俱虛,氣陰不足,清陽失升也。


治宜擬補陰益氣,升舉清陽。


處方:黃耆15克,白朮10克,人參10克,當歸10克,陳皮10克,甘草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生地15克,山藥10克,五味子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


服藥2劑,頭暈不能站立、行走、翻身之狀消失,繼服5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此病頭暈之劇,病程之長,少見也,然服藥之效亦少見也,其理安在?


答曰:此病之暈甚為清陽不升所致,故治療尤宜升陽益氣,而前用諸藥則多平降用事,故誤也,今從升陽為法,陽升陰長,故愈也。


5.膠於陰虛,反助其痰,痰火化風,頭轉而動


那××,男,59歲。


眩暈,陣發性加劇3年多。


醫診內耳眩暈病。


醫先以西藥治之而不效,繼又配以中藥滋陰平肝之劑而仍無功。


特別是近7~8個月以來,頭暈腦脹,陣發性劇作,噁心嘔吐更加嚴重。


細審其證,除頭暈腦脹,每2~3天即眩暈大發作,發時頭暈不敢站立,自感自身及周圍景物均顛倒旋轉,劇烈的噁心嘔吐外,近一個月來,幾乎整天都感疲乏無力,頭暈的不能走路,納呆、面色青黃穢暗如煙塵塗臉狀,舌苔黃白,脈濡緩。


綜合脈證,思之:面如煙塵而青黃者,濕熱鬱滯也;


脈濡緩者,痰濕鬱滯也。


合之於症,乃濕熱鬱滯,痰火化風也。


治擬化痰除濕,熄風瀉火。


處方:石決明15克,菊花10克、防風4克,薄荷3克,鉤藤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生白朮10克,玉竹6克,黃芩10克。


服藥1劑,眩暈大減,繼服5劑,眩暈減輕競近80%.又服6劑,諸證全失。


1個月後,眩暈又作,但較前明顯為輕,患者又服上方3劑,全然不效。


細察其證見:眩暈噁心欲吐,別無所苦,舌苔白,脈弦稍緊。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者,肝也;


緊者,寒也。


弦緊相合,乃寒飲阻鬱,蒙敝清陽也。


治宜溫陽化飲降衝。


處方:茯苓10克,澤瀉10克,白朮10克,桂枝10克,生薑3片,酒黃芩4克,薄荷1克,防風3克。


服藥1劑,諸證全失。


再以上方5日1劑服之,共服8劑,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0#
 樓主| 發表於 2013-1-4 19:22:36 | 只看該作者

多發性神經炎


1.病在肺胃,痰熱不化,灼傷陰液,治從肺胃,化痰養陰,清熱而痊


蘇××,男,60歲。


發熱、癱瘓1個多月。


醫診多發性神經炎。


始予西藥效果不著。


審其除四肢癱瘓不能活動之外,並見身熱,汗多.咳嗽多痰,咽乾口燥,煩渴多飲,舌質紅,苔黃而乾,脈浮滑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浮者,表也,邪在肺也;


滑數者,痰熱也,肺胃俱熱也。


合之於症,乃肺胃俱熱,痰火阻滯,熱灼陰液也。


治宜清熱養陰,化痰振痿。


處方:黨參10克,沙參15克,甘草6克,炙杷葉10克,生石膏30克,阿膠10克(烊化),杏仁10克,麥冬10克,黑芝麻10克,桑葉10克。


服藥2劑,身熱咳嗽,汗多口渴俱減,四肢稍有活動,繼服10劑,諸證大減,在他人扶持下可走十幾步,並開始能自主翻身、起坐,又服上藥6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余聽老師講課時說清燥救肺湯有治多發性神經炎之效,甚表懷疑,所以邀老師診治之。


結果服藥後效果甚佳,始堅定學習中醫之信心。


2.久病從脈,參之色證,療效提高


童××,男,32歲。


四肢癱瘓9個多月。


醫診多發性神經炎。


先用西藥治療半年多不見改善,後又配合中藥養陰清肺等治療3個多月亦無明顯好轉。


細審其證,除四肢癱瘓不能翻身起坐外,並見身熱汗出,心悸氣短,煩躁失眠,面色白,舌苔黃白而膩,脈虛大滑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虛大者,氣陰兩虛也;


滑數者,熱也。


合之於症,乃氣陰兩虛,濕熱內鬱也。


治宜益氣養陰,燥濕清熱。


處方:黃耆15克,當歸10克,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黃柏10克,蒼朮10克,懷牛膝10克,石斛10克,桑枝30克。


服藥20劑,四肢開始稍能自主的活動,並能自由的翻身,坐著,且身熱、乏力、汗出、心悸、氣短亦減,繼服60劑,諸證大減,在他人扶持保護下可以自由活動1個小時而不感到疲乏,身熱、汗出、心悸、氣短消失,但仍有全身筋骨發僵不適,加木瓜10克。


煉蜜為丸,每丸9克。


每日3次,每次2丸。


服藥2月,愈。


3.細審脈證,精於處方,祛邪務緩,扶正勿急,始可取效


張××,男,19歲。


四肢癱瘓2個多月。


醫診多發性神經炎。


先以西藥治療1個多月,不但無效,反見加重,後又配用中藥補氣養陰之劑,不但症狀不減,反見食欲更差。


細審其證,除四肢癱瘓,不能活動,不能翻身,又見軀幹、大腿、前後臂肌肉明顯萎縮,並見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脈沉細緩。


綜合脈證,思之:脈沉緩者,寒濕鬱滯也。


合之於症,乃風暑寒濕雜感,氣不主宣也,正如吳鞠通《溫病條辨》云:「風暑寒濕,雜感混淆,氣不主宣,咳嗽頭脹,不饑舌白,肢體若廢,杏仁薏苡湯主之。」


「故以宣氣之藥為君。既兼雨濕中寒邪,自當變辛涼為辛溫。」


處方:杏仁9克,薏米9克,桂枝1.5克,生薑3片,厚朴3克,半夏4.5克,防己35克,白蒺藜6克。


服藥10劑,患者不但能自由的翻身,而且可以走路100米左右,四肢、軀幹肌肉亦較前豐滿;


繼服100劑,諸證竟消失,而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5 00:38 , Processed in 0.96876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