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官能症】
1.謹遵其脈,勿膠於方,堅持下去,自然效宏
彭××,女,35歲
易驚易恐1年多,醫診焦慮症。
先以西藥治之半年多不效,後又配合中藥疏肝理氣、安神鎮靜等治之亦無功。
細審其證,有時突然感到馬上要死亡,有時突然感到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時心悸氣短,有時胸滿胸痛,頭暈手麻,有時突然昏厥而人事不知,舌苔薄白,脈濡緩。
綜合脈證,思之:病久而脈濡緩者,氣陰俱虛,痰氣鬱結之證也。
治宜補氣養陰以扶正,理氣化痰以除邪。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服藥4劑,1周內易驚易恐之狀未作,心悸氣短,胸滿胸痛好轉。
繼服4劑,易驚易恐40多天未作,其他諸證消失。
又服12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既見脈濡緩,何不用歸脾湯治之?
答曰:易驚易恐之症為膽之病,自應以溫膽湯,而不可主治心脾也。
歸脾湯者,心脾藥也,故不與之。
2.脈變藥變,隨證用藥,病始得愈
商××,女,35歲。
恐懼不安,如將被捕之狀3年多。
醫診焦慮症。
先以西藥治療1年無甚效果,繼又配合中藥養心安神之劑亦無明顯改善。
細詢其證,整日驚恐不安,如人將捕之,心悸頻作,每日3~5次不等,頭昏失眠,疲乏無力,陣陣煩熱上衝,一談工作即心煩意亂,舌苔白,脈濡緩。
綜合脈證,思之:此氣陰俱虛,痰鬱氣結之症耳。
治宜補氣養陰,理氣化痰。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黨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服藥6劑,諸證突然全部消失。
為鞏固療效,又服40劑,但服至40劑時,上證又突然發作,但較服藥之始症狀要輕。
舌苔白,脈弦緊而數。
綜合脈證,思之:此病乃肝膽之證,非補氣養陰之劑所能治,宜疏肝理氣,化飲降衝。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生薑3片,大棗5個,甘草6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熟軍3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1劑,諸證全失,繼服20劑,觀察2年,愈。
某醫云:何轉方而治之?
答曰:《傷寒論》云:「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今脈已變,故治法亦應改變也。
3.證情繁雜,尤宜和調,調其肝膽,理其樞機
席××,女,29歲。
人工流產後,心情慌恐7個多月。
醫診神經官能症。
先以西藥治療4個多月不效,繼又配合中藥養血安神、安神鎮驚之劑3個多月亦無功。
細審其證,心悸不安,腹中空虛,脘腹悸動灼熱,逆氣上衝,衝則寒熱往來,時或抽搐,四肢厥冷,易驚易恐,舌苔白,脈弦緊。
綜合脈證,思之:弦緊之脈者,少陽樞機不利,寒飲內鬱,鬱而化風也。
治宜和解少陽,化飲熄風。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甘草6克,生薑4片,大棗5枚,桂枝15克,茯苓15克,酒軍2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4劑,寒熱搐搦,心悸,易驚易恐,逆氣上衝大減,繼服10劑,諸證消失。
某醫云:如此複雜之疾,竟得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數劑而愈,其故何也?
答曰:《內經》論治病,一者攻邪,一者調和,並稱調和之法為促進陰平陽密之最神聖之法。
而調和之法,在於調氣,在於調氣之升降,今本病諸證俱見,非調之不得以除諸疾,非調之不得以助氣之升降,而促病得愈也。
4.膠於成方,泥於鎮靜,不審脈證,久治不效
蘇××,女,50歲。
陣發性連續晝夜哭泣20多年。
醫診癔證。
先以西藥治療十幾年不效,後又配合中藥甘麥大棗湯加減數年亦不效。
細審其證,自從22歲分娩一女嬰時,因心情不愉快而發本病以來,每至冬季即必發生本病,輕則連續晝夜哭泣十幾天,重則1個多月,有時因哭泣不止而連續昏厥,至夏則全然不作,此次發病既重且長,已連續哭泣75天未止,並曾哭泣昏厥4次,每次少則3秒,多則10分鐘才清醒,舌苔薄白,脈弦澀不調。
綜合脈證;思之:澀脈者,寒也,滯也,瘀也。
冬季發而夏季瘥者,陽氣閉鬱於外也。
喜悲而不喜笑者,肺強而心弱也,痰濁內鬱也。
治宜清化熱痰,通陽散結。
處方:竹茹20克,生石膏20克,桂枝10克,甘草20克,白薇10克。
服藥6劑,悲傷哭泣之狀頓止。
繼服20劑,追訪6年.未見復發。
某醫云:本病前後住院達6年,除中、西藥外,還遍請巫者以神靈法治之,然均無效,而老師僅用竹皮大丸法數十劑而愈,其故何也?
答曰:竹皮大丸者,《金匱要略》之方也。
其原為「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而設,因其有「安中益氣,之效耳。」
今本病虛者有之,熱者有之,寒者有之,急需安中益氣,故以此方治之。
今本方有石膏之清肺熱,桂枝、甘草之養心陽,竹茹、甘草、白薇之和肝膽。故以此方治之而獲效如神也。
5.不審病因,不察其脈,膠於驗方,久治延宕
賀××,男,成。
生氣後完全失語3個多月。
醫診癔病。
先以針灸治療3天病情一度好轉,但其後又完全說話不能,又以西藥、理療治療2個月,中藥養陰開竅之劑治療1月,至今仍然不見改善。
細審其證,除完全不能說話外,並見其面色呈憂鬱狀,舌苔白,脈沉滑。
綜合脈證,思之:脈沉者,鬱證也;
脈滑者,痰熱也。
合而論之,乃肝肺氣鬱,痰熱不化之證也。
治宜疏肝理氣,宣肺化痰。
處方:柴胡10克,枳殼10克,白芍1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蘇葉10克,鬱金10克,陳皮10克,薄荷6克,黃芩10克,元參10克。
服藥2劑,說話增多,繼服10劑,說話完全恢復。
阮××,女,成。
生氣後失語2個多月。
醫診癔病。
先以針灸,西藥、中藥金嗓丸、清音丸等治療不效。
細審其證,完全不能說話,咽喉窒塞不適,舌苔黃白而膩,脈沉弦滑。
綜合脈證,診為肝鬱氣結,濕滯不化。
治擬疏肝理氣,化濕祛痰。
處方:柴胡10克,枳殼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香櫞10克,佛手10克,玫瑰花10克,代代花10克,黃芩4克,元參6克。
服藥2劑,咽喉窒塞感減輕,並開始能說一些簡短的語言,繼服2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同病而異方,其治均愈者何也?
答曰:兩病均為氣滯所為,故均取理氣疏肝法治之,然賀姓者脈見沉滑,滑者,痰熱也,故重於化痰;
阮姓者脈見沉弦滑,苔且見膩,乃濕為甚,故重在化濕,故用方不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