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臨證經驗與方法】

 關閉 [複製鏈接]
281#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8:50:41 | 只看該作者

鼻竇炎


知冷熱之微甚,合脈象之臟腑,知其肝火內鬱,風寒外客,治以瀉火平肝,疏風散寒,愈。


郭××,男,28歲。


頭暈頭痛8~9年。醫診鼻竇炎。


先以穿刺、西藥治療曾一度好轉,但一年之後頭痛如初,繼以辛夷散、蒼耳子散半年效仍不著。


細審其證,前額、巔頂頭痛,遇熱或在太陽下走路時頭痛尤甚,生氣之後頭痛亦劇,鼻塞涕多,煩躁易怒,且偶見耳聾耳鳴,舌苔薄黃,舌尖紅,脈弦數。


綜合脈證,思之:頭痛,遇熱而甚者,火也。


鼻塞涕多者,寒也。


脈弦數者,肝膽實火也。


合脈證論之,乃肝膽實火內鬱,風寒閉鬱於外也。


治宜內清肝火,外散風寒。


處方: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10克,車前子10克(布包),澤瀉10克,木通10克,甘草10克,當歸10克,蒼耳子12克,薄荷10克。


服藥3劑,頭痛大減;


繼服30劑,諸證消失。


某醫云:為何用辛夷散、蒼耳子散加減無效?


答曰:脈弦數者,肝膽實火為主也,肝膽實火者當瀉火平肝,故以辛夷散、蒼耳子散等治肺者不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2#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8:51:35 | 只看該作者

腦脊液鼻漏


謹察其脈,合之於症,知其中氣不足,清陽失升,治以補氣升陽,愈


郝××,男,25歲。


兩側鼻孔清水樣涕不斷溢出,視力下降,行動遲緩,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5個多月。


醫診腦脊液鼻漏。


先以手術治療未成功,後以培補腎氣之劑亦未效。


細審其證,除兩個鼻孔不斷的流清水樣的鼻涕外,並見視力明顯下降,走路遲緩,神情癡呆,聽力下降,舌苔薄白,脈濡緩。


綜合脈證,思之:濡緩之脈者,氣陰俱虛夾濕也;


清水樣涕者,虛也。


合之於症,乃氣陰俱虛,濕鬱不化,清陽失升之證也。


治宜補氣養陰,除濕升陽。


處方:蔓荊子10克,升麻10克,葛根15克,人參10克,黃耆20克,黃柏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


服藥3劑,流涕減少,精神增加;


繼服30劑,諸證消失,並恢復工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3#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8:53:22 | 只看該作者

耳咽管炎


1.審其脈證,知其內鬱肝膽實火,外感風寒客邪,表裡同病,予內瀉肝膽相火,外疏風寒客邪,愈


汪××,女,35歲。


左耳突然憋脹疼痛,聽力下降ll天。醫診耳咽管炎。


先以西藥治療7天不效,繼又配合中藥牛黃解毒丸、牛黃上清丸治療3天諸證亦不見減。


細審其證,右耳聽力正常,左耳憋脹疼痛,聽力降低達90%左右,且見鼻塞,咽喉乾痛,發熱頭痛,舌苔白,脈浮弦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浮,鼻塞,咽喉乾痛者,表證也;


脈弦數,頭痛者,肝膽實火也。


合而論之,乃內鬱肝膽實火,外感風寒客邪,表裡同病之證也。


急擬外疏風寒,內瀉肝火。


處方:防風10克,羌活10克,龍膽草10克,大黃5克,細辛5克。


服藥3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既云有火何用瀉火之牛黃上清丸不效?


答曰:一者經絡有異也,本病既病在肝膽,自當從肝膽論治,今反用治他經之法,故不效也。


二者但瀉其火而未散其寒也,寒邪鬱表必予辛溫行散方解,若徒施瀉火則鬱者更鬱故不解也。


又云:諸醫又云龍膽瀉肝湯為有效之方,然先生獨不用之何也?


答曰:瀉肝膽實火之方有三:一者龍膽瀉肝湯,二者當歸龍薈丸,三者瀉青丸。


龍膽瀉肝湯者,一者瀉火,二者理肝,三者利濕熱,若肝膽實火夾鬱、夾濕熱者用之尤佳。


當歸龍薈丸者,一者瀉火,二者攻下行滯,若肝膽實熱或肝胃實火者尤宜用之。


至若瀉青丸者,非但瀉實火,亦且散鬱火,故實火夾鬱者尤宜用之。


今本病既有表邪之閉鬱,又有肝膽之實火,故只可用瀉青丸法,否則則閉其熱而不散也。


2.細審病位,緊合其脈,知其肝膽火熾,外感風邪,予瀉肝疏風得愈


霍××,女,36歲。


右耳、右偏頭、咽喉均痛,聽力下降5天。


醫診耳咽管炎。


先用抗生素治療3天不效,繼又配用中藥清熱解毒仍不效。


細審其證,在右耳的下部、咽喉、頭部均痛,右耳聽力下降,全身酸痛,發熱,體溫38.6℃,舌苔白,脈浮弦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浮者,病在表邪;


脈弦者,肝膽之火盛也。


合而論之,乃肝膽火熾於內,風熱外客於表,內外合邪之證也。


治宜內瀉肝火,外散風熱。


處方:夏枯草15克,蟬蛻15克,桑葉9克,連翹12克,黃芩9克,赤芍9克,薄荷10克。


服藥1劑,諸證大減;


繼服1劑,諸證消失而愈。


某醫云:前用抗生素與清熱解毒之品為何炎症不清也?


答曰:內外合邪者,若但予治裡則表邪閉鬱而病甚,若但予解表則內火必熾,故必予表裡雙解方可。


前用清熱解毒之不效者,乃未予解表所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4#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8:55:20 | 只看該作者

卡他性中耳炎


1.僅以證論、不察其脈,以寒作熱,以鬱作熾,徒施瀉火,終歸不治


白××,男,38歲。


頭暈頭痛,耳鳴耳聾半年多。


醫診慢性卡他性中耳炎。


先以西藥治療4個月不效,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之劑3個月,諸證不但不減,反見日漸加重。


細審其證,除耳鳴耳聾,頭暈頭痛之外。


並見煩躁易怒,噴嚏時作,口苦咽乾,舌苔黃白,脈浮弦緊。


綜合脈證,思之:脈浮緊,噴嚏者,風寒鬱表也。


煩躁易怒,口苦咽乾,脈弦者,肝膽鬱火也。


治宜外散風寒,內瀉肝火,佐用開竅。


處方:防風10克,羌活10克,龍膽草10克,菖蒲10克,鬱金10克,細辛2克,大黃3克。


服藥4劑,頭暈頭痛,耳鳴耳聾等症大減;


繼服上藥6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前用耳聾丸治之不效者何也?


答曰:耳聾丸者,雖稱有通竅之力,然其總以瀉火見長,然本證者,以竅閉為主,肝火次之之證,故治之者,用耳聾丸不效,改易上方取效也。


2.僅知開竅,不知審脈,僅知散風,不知除濕,久治難愈


吳××,女,29歲。


兩耳憋悶,聽力減退2個多月。


醫診卡他性中耳炎。


先用西藥治療1個多月不見好轉,繼又配合中藥通竅耳聾丸、羌活勝濕湯近1月亦無明顯效果。


細審其證,除兩耳發堵微聾之外,並時見兩側耳道有少量滲液流出,頭暈頭重,下肢沉重,舌苔薄白,脈濡緩。


綜合脈證,思之:頭重如裹,下肢沉重,脈濡緩者,濕也;


阻於耳竅者,風也。


合而論之,乃風濕夾熱阻於耳竅也。


治宜散風除濕清熱。


處方:羌活4克,獨活4克,蔓荊子1.5克,甘草2克,防風1.5克,川芎1.5克,防己6克,藁本1.5克。


服藥3劑,頭重耳聾明顯改善;


繼服5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此方乃羌活勝濕湯也。


余亦曾用數劑,然其不效者何也?


答曰:濕邪者,重濁黏滯之邪也,其在上者,當發之,散之,然發之散之太過則但風氣去濕氣在,故只可小劑風藥治之,然你所用者卻大劑風藥,故治之不效,余所用藥量小而效者,即兼去風濕也。


3.但治主證,不治兼證,但知其症,不知其脈,不知彈琴,不知合協,治之不效


王××,男,60歲。


耳堵頭重,聽力減退3個多月。


醫診卡他性中耳炎。


先用西藥治療曾一度稍效,但繼續應用則無效,後又以中藥清熱解毒、清熱瀉火藥治之亦未見明顯效果。


細察其證,除耳堵,頭重,聽力減退外,並見胸脇苦滿,時時歎氣,心煩失眠,舌苔白,脈沉弦滑。


綜合脈證,思之:脈沉者,氣鬱也。


滑脈者,痰熱也。


胸脇苦滿,時時歎氣,脈弦者,肝鬱也。


合而論之,乃肝肺氣鬱,痰濕不化,竅隧因之不利證也。


治宜疏肝理氣,宣肺化痰。


處方:柴胡10克,枳殼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杏仁10克,鬱金10克,蘇葉10克,薄荷10克,黃芩8克。


服藥3劑,耳堵大減,聽力恢復60%;


繼服6劑,愈。


某醫云:四逆散者乃疏肝理脾之方,今用於卡他性中耳炎者何也?


答曰:本證肝肺氣鬱之所致者也,故以四逆散疏肝理脾,加杏仁、蘇葉、鬱金等以理肺,致肺氣宣降得復,耳竅自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5#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8:57:46 | 只看該作者

慢性中耳炎


1.表裡合邪,新久並見,但知治標,不知察脈,急緩不明,久治不效


溫××,女,32歲。


右耳白色清稀膿汁不斷從耳道流出,有時突然劇痛而流出黃綠色膿汁30年。


醫診慢性中耳炎。


先用西藥治之不效,繼又配合中藥內服、外用亦效果不著。


最近1個月來,又發現兩側頭部劇烈疼痛,左耳道癤腫堵塞耳道,寒戰高熱,噁心嘔吐.、先以西藥抗生素治療不效,繼以中藥清熱解毒之劑仍無功。


細審其證,左側外耳道癤腫充滿耳道,耳下、頸部淋巴結腫大,寒戰高熱,體溫39.5℃,頭耳劇痛,舌苔白,脈濡緩。


綜合脈證,思之:癤腫、寒熱者,熱毒也,熱毒熾盛之脈當見滑數,今脈反見濡緩,濡緩之脈者,為痰濕,為氣陰兩虛。


今宿疾、新感之疾同在,而脈見濡緩,乃氣陰兩虛,痰熱阻滯為主。


治當補氣養陰,化痰理氣,佐以瀉火。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元參15克,生地10克。


同時,兩耳周圍外塗牛黃解毒丸。


服藥3劑,耳道癤腫消失,淋巴結腫大消減80%,但口唇部又發現一小的癤腫,體溫37.4℃;繼服6劑,諸證消失。


某醫云:既有慢性中耳炎,又有急性外耳道癤腫,且體溫較高,為什麼用清熱解毒、抗生素等治之不效,而採用加減十味溫膽湯反效也?


答曰:《金匱要略》在說明既有痼疾,又有猝病的疾病治療時,曾有如下兩句著名的論斷。


其一是在一般的情況下應先治猝病,後治痼疾,其二是痼疾在整個發病過程中仍起主要作用時,還應治其痼疾。


他說:「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問曰:病有急當救裡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這種觀點在《傷寒論》的條文中更有充分的體現,故其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不用麻黃、葛根、桂枝諸湯,而但用補益之品的炙甘草湯進行治療。


今之所以用加減十味溫膽湯治之者,正因其雖有熱毒熾盛之癤腫,而脈卻見濡緩也。


2.內外合邪,數疾並見,先審其脈,並及諸證,主次分明,治之始愈


于××,女,36歲。


兩耳流膿時輕時重2年多。


醫診慢性中耳炎。


先以西藥治療1年多不效,後以中藥清熱解毒配合治療近1年亦無明顯效果。


近1個月來,又發現左側耳、頭、下頜關節疼痛難忍,不能張口,勉強張口亦僅能張至能夠飲水,不能咀嚼食物。


醫診慢性中耳炎急性發作,下頜關節炎。


先用西藥治療20多天不見改善,繼又配合中藥清熱瀉火之劑半個多月仍然不見好轉。


細察其證,除左側耳、頭、頜關節疼痛外,並見雙側耳道不斷有少量黃白色膿汁排出,張口困難,煩躁不安,舌苔白,脈沉弦稍緊。


綜合脈證,思之:前以清熱瀉火解毒不效者,恐不對證之所致也。


又思脈沉弦者,肝氣鬱結也;


緊者風寒也。


膿汁呈黃白者,熱毒也。


合而論之,乃肝膽鬱火於內,外受風寒,內外合邪之疾也。


治宜內解鬱火,外散風寒。


處方:當歸10克,川芎10克,梔子10克,熟軍4克,羌活10克,防風10克,蔓荊子10克。


服藥2劑,疼痛消減近70%,惟頭暈似有加重之勢。


思之:此散寒有餘,瀉火不足所致也。


上方加熟軍2克、龍膽草10克。


服藥6劑,疼痛消失,張口自如,耳膿亦愈。


某醫云:患者三病俱在,一藥而皆愈者何也?


答曰:從脈、證來看,病雖為三,然其病因則二也,故治以外散風寒,內瀉肝火均愈。


3.按脈審證,知其為肝腎虧損,耳竅蒙蔽,予滋補肝腎,佐以開竅而愈


黎××,男,15歲。


左耳流膿、聽力下降14年。


醫診慢性中耳炎,膽脂瘤。


先以西藥久治不效,繼以中藥清熱瀉火,滋陰補腎之劑相配合亦不效,特別是近1年來,左耳道流膿一直不止,近1個月來,又突發寒戰高熱,劇烈頭痛,予抗生素治療後,雖然寒戰高熱已減,但卻發現左耳流出大量黃綠色膿汁,雖然繼續採用抗生素及中藥清熱瀉火、滋陰降火1個多月,始終不見效果。


細審其證,左耳黃色膿汁不斷流出,按其乳突部有壓痛,精神、食欲正常,舌質淡黯,舌苔薄白,脈虛而緩。


綜合脈證,思之:陰虛火旺者,脈當細數,肝火者脈當弦數,今脈見虛緩,乃腎之陰陽俱虛也。


治宜滋補肝腎,佐以開竅。


處方:肉蓯蓉15克,菟絲子18克,枸杞子12克,煅龍骨30克,煅牡蠣30克,菖蒲6克,懷牛膝12克,白芍15克,白蒺藜3克,熟地30克,五味子9克,沙苑子9克。


服藥3劑,膿汁減少;


繼服20劑,競愈。


某醫云:有的著作中說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宜用滋陰降火,然余用之不效者何也?


答曰:耳流膿者,似乎是火,然其脈虛緩則非火也,故治宜滋補肝腎,佐以開竅,而不宜瀉火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6#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9:00:06 | 只看該作者

神經性耳聾


1.謹察脈色,合之病程,知其為氣陰兩虛,痰火內鬱,治以補氣養陰,化痰瀉火始安


鄧××,女,40歲。


聽力日漸下降6年多,近1年來連電話的聲音也聽不清楚,不得不完全停止一切工作。


醫診神經性耳聾。


先用西藥、針灸治療4年多不效,繼又以中藥培補腎氣之劑近3年而日漸加重。


細察其證,兩耳幾乎聽不見任何聲音,心煩失眠,口苦咽乾,面色白,舌苔薄白,脈虛弦滑。


綜合脈證,思之:《內經》曾云:腎開竅於耳,心亦開竅於耳。


腎之陰虛可以引起耳聾耳鳴,腎之氣虛亦可引起耳聾耳鳴,腎之陰虛者與滋陰補腎可愈,腎之氣虛者與培補腎氣可痊,然本病滋腎不效,益陽無功,說明本病不在。


腎臟。


今脈虛弦滑者,病在心也,面色白,脈虛者,心之氣陰兩虛也,滑數脈者痰火阻於心竅也。


治宜培補心之氣陰以扶正,化痰開竅瀉火以除其邪。


處方:黃耆15克,當歸10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川芎10克。


服藥6劑,耳鳴耳聾好轉;


繼服3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既云有痰火,何不多用瀉火之品,而反加一味川芎也?


答曰:脈見弦滑者為痰火,故用溫膽湯法以治痰火,然其脈不數且弦說明火邪不盛而兼肝氣之鬱,故以川芎之入肝解鬱者相佐以啟閉鬱之氣機也。


2.謹察其脈,合之於舌,知其病在氣陰之虛,濕熱之鬱,升降失職,治以補氣養陰,燥濕清熱,升清降濁而安


趙××,男,55歲。


耳鳴耳聾4~5年。


醫診神經性耳聾。


先以西藥治療2年多不效,繼又配合中藥補腎、平肝、瀉火,以及針灸、磁療等仍無功。


細察其症,兩耳已基本上聽不見任何聲音,舌苔白膩,脈弦大而數,右脈大於左脈。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大者,氣陰兩虛或氣血兩虛。


數者熱也。


左脈大於右脈者,肝邪盛也,外感也;


右大於左脈者,氣血兩虛或氣陰兩虛也。


舌苔白膩者,濕熱也。


舌、脈相參,知其乃氣陰俱虛,濕熱內鬱,清濁升降失職也。


治宜補氣養陰以扶正,除濕清熱,升清降濁以治標。


處方:人參10克,甘草6克,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神麯10克,黃柏10克,葛根15克,蒼朮15克,白朮10克,升麻10克,澤瀉10克。


服藥6劑,耳鳴大減,左耳似能聽見個別聲音;


繼服50』劑,耳鳴消失,聽力恢復正常。


某醫云:東垣之治耳鳴耳聾多注重升散補益,子和之治耳聾多注重痰火,完素之治耳聾耳鳴多注重火邪,其在臨床上何以別之?


答曰:神經性耳聾非但有虛,亦且有實,非但有閉,亦且有脫,何以別之?


脈象別之即可也。


3.謹察其脈,合之經絡,予養陰平肝,開竅寧神,愈郝××,女,18歲。


聽力全失十幾年。


醫診神經性耳聾。


先以西藥治療數年不效,繼以中藥補腎、平肝、瀉火之劑與針灸相配合2年亦不見明顯改善。


細察其證,除兩耳全聾外,偶而出現耳鳴和兩耳堵塞難忍的感覺,舌苔白,脈沉澀。


綜合脈證,思之:耳者,心腎之開竅也,心氣閉塞則兩耳失聰。


治宜養陰平肝,開竅寧神。


處方:龜甲30克,鱉甲15克,遠志15克,菖蒲30克,鬱金10克,龍骨15克。


服藥6劑,耳聾大減;


繼服6劑,聽力競基本正常,又服10劑以善後。


某醫問:前從腎、肝論治久久不效,今但用上方競霍然有效者何也?


答曰:此脈沉澀,乃心竅之被蒙也,治當開其心竅,故以重劑菖蒲、遠志而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7#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9:01:30 | 只看該作者

急性扁桃體炎


1.只知解毒,不知通腑,壅熱不解,其熱不退


鄭××,女,12歲。


咽喉腫痛,持續高熱7天。


醫診急性扁桃體炎。


先以抗生素治療3天其熱不減,繼又以中藥清熱解毒配合治療4天,其熱仍不見減。


審其兩側扁桃體明顯腫大,上罩白色膿點,舌苔薄白,體溫39.8℃,脈浮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浮者,病在上也,在表也,在肺也。


且咽喉者,肺胃所主,大腸與肺相表裡,上以清熱解毒不效者,肺胃大腸壅熱不散也,非瀉其腑,解其壅,佐以疏散不解。


處方:蟬蛻10克,僵蠶10克,片薑黃10克,連翹10克,大黃4克。


服藥3小時後,發熱全退,咽喉疼痛大減繼服1劑,愈。


某醫云:大黃乃苦寒之瀉下藥,何用其治急性扁桃體炎而神效也?


答曰:大黃本是苦寒瀉下之品,而用於急性扁桃體炎者,因其能瀉大腸與胃熱也,今所以但用清熱解毒而不解,乃因其肺胃大腸俱熱熱邪壅鬱也,而大黃配薑黃、蟬蛻、僵蠶,既可散邪,又可除壅,通下,故其熱得解也。


2.但知解毒利咽,不知疏散表邪,熱邪閉鬱,其病不解


焦××,女,28歲。


咽喉腫痛,發熱頭痛8天。


醫診急性扁桃體炎。


先用抗生素等治療4天不效,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之劑治療4天仍無』功。


細審其證,除兩側扁桃體腫大,上罩白色膿點外,並見頭暈頭痛,寒熱陣陣,舌苔白,質紅,脈浮滑數。


綜合脈證,思之:脈浮者,表證也,舌質紅者,熱毒及於陰分也。


治宜疏風清熱,解毒養陰。


處方:蟬蛻10克,僵蠶10克,薄荷10克,銀花10克,連翹10克,元參15克。


服藥1劑,微有汗出,頭暈頭痛,寒熱等證俱解,咽喉腫痛亦消大半,繼服3劑,愈。


某醫云:余前用銀花、連翹達30克,且配有板藍根、山豆根、射干、馬勃、黃連、黃芩均在15克以上,並每天注射青黴素,然治之數日不效,今先生僅用銀花、連翹各10克卻1劑減,4劑愈,其故何也?


答曰:表邪未散者一也,陰液未補者二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8#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9:02:31 | 只看該作者

慢性扁桃體炎


但知消炎,頻予解毒,痰滯不化,凝核不散,久延時日


于××,男,20歲。


兩側扁桃體腫大,幾近閉合10餘年。


醫診慢性扁桃體炎。


在急性扁桃體炎發作之始,每次用青黴素都有很好效果,但始終沒有消掉扁桃體之腫大現象。


1年後,不得不配用中藥清熱解毒、養陰潤喉進行治療,有時有效,有時無明顯改善,遲至今日扁桃體仍然明顯腫大。


細審其證,除兩側扁桃體明顯腫大,幾近閉合外,並見其舌苔薄白,兩脈濡緩。


綜合脈證,思之:久病而脈濡緩者,氣陰兩虛,痰氣鬱結也。


治宜補氣養陰以扶正,化痰理氣散結以除邪。


處方:黃耆15克,當歸10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同時,毫針淺刺翳風後,留針3天。


服藥1周後,扁桃體明顯縮小;


繼服25劑,腫大之扁桃體完全恢復正常。


某醫云:何用清熱解毒之劑不但不效,反見加劇?


答曰:此證之發生非僅有熱毒,亦且有痰火,痰火者,不但治療時應注意瀉火,亦且應注意其用藥過程中的化痰藥耳,故前人的很多治療方劑中常常配用化痰利咽的桔梗、蟬蛻、僵蠶、牛蒡子、元參等。


但是由於有的醫者僅注意瀉火,而不注意化痰,致使痰凝成核而成慢性扁桃體炎,此即所以用清熱解毒而不效之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9#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9:04:30 | 只看該作者

慢性咽炎


1.膠於成方,泥於解毒,時或理氣,脈證不合,豈能奏效


宋××,女,40歲。


咽乾、咽痛,咽部異物阻塞感10年。


醫診慢性咽炎。


先用喉片、抗生素治療數年不效,繼又配合中藥草珊瑚、健民咽喉片、六神丸,以及中藥清熱解毒、理氣化痰之劑6~7年亦無效。


綜合脈證,審之,除咽部乾痛,咽部異物阻塞感外,並見脈滑數,尤以寸脈為甚。


思之:寸脈者,上焦也;


滑數者,痰火也。


痰火蘊於上焦者,治宜清熱化痰。


處方:瓜蔞15克,膽南星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杏仁10克,川貝母10克,黃芩10克,枳實10克,乾薑1克。


服藥3劑,咽部異物感消退;


繼服7劑,愈。


某醫云:此清氣化痰丸加減方也。


原方原用於痰熱內結之咳嗽痰黃,黏稠難咯,胸膈痞滿,今何用於慢性咽炎而神效也?


答曰:仲景在談到中醫的治病原則時指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今脈既為滑數而尤顯於寸,知其乃上焦痰熱所致,故治以清熱化痰而愈。


2.膠於四七,泥於理氣,不思審脈,久延病期


商××,女,50歲。


咽乾、咽痛,時時有痰阻咽部感8年多。


醫診慢性咽炎。


醫始以西藥治之不效,繼又以中藥喉片、草珊瑚、六神丸,以及四七湯加減配合治療數年仍不效。


細審其證,除咽部發乾,有異物阻塞感外,並見頭暈頭痛,失眠健忘,疲乏無力,心煩意亂,胸滿氣短,舌苔白,脈濡緩。


綜合脈證,思之:病久而脈濡緩者,氣陰兩虛,痰鬱氣結也。


治宜補氣養陰,理氣化痰。


處方: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黨參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實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地10克。


服藥4劑,咽喉異物感消失,頭暈頭痛,失眠健忘,疲乏無力好轉;


繼服20劑,諸證消失,愈。


某醫云:此加減十味溫膽湯也,近人中國中醫研究院已故名老中醫蒲輔周、岳美中先生,多用其治神經官能症,今先生獨用其治慢性咽炎者何也?


答曰:此證脈見濡緩,且又屬久病,知其乃氣陰兩虛,痰氣鬱結所為,故治以補氣養陰,化痰清熱而愈。


3.泥於理氣化痰,忽略察脈知證,虛者祛邪,熱者予溫,其病不愈


王××,女,45歲。


咽乾咽痛時輕時重,時有異物阻塞感7年多。


醫診慢性咽炎。


始予西藥治之不效,繼又予中藥喉片、草珊瑚,四七湯加減等配合治療數年亦不效。


細察其證,除咽乾咽痛,咽部異物阻塞感外,並見疲乏無力,心煩心悸,舌苔黃白,脈弦大而數。


綜合脈證,思之:病久脈弦大而數者,痰濕內鬱,氣陰兩虛,清升濁降失職也。


治宜補氣養陰,燥濕清熱,升清降濁。


處方:黨參10克,甘草6克,黃耆15克,當歸6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神麯10克,黃柏10克,葛根15克,蒼朮10克,白朮10克,升麻10克,澤瀉10克。


服藥7劑,不但諸證均減,且咽乾咽痛,咽喉阻塞感大部消退;


繼服10劑,愈。


某醫云:既為痰濕,為何理氣化痰不愈?


答曰:脈弦大而數者,證為氣陰兩虛為主,濕熱阻滯為輔,故治應宗補氣養陰、燥濕清熱,升清降濁之清暑益氣湯而愈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9:06:13 | 只看該作者

慢性唇炎


1.但泥驗方,不審脈證,不審寒熱,不審比例,以寒作熱,以熱作寒,終歸不效


弓××,女,49歲。


兩唇癢痛,腫脹流水,紫黯麻木2年多。


醫診慢性唇炎。


先以西藥治療1年不效,繼又以中藥牛黃解毒丸、黃連上清丸、牛黃上清丸,以及清胃散、玉女煎、瀉黃散、甘露飲加減治療1年亦未奏效。


細審其證,兩唇紫黯腫脹,不斷有黃水流出,外罩黃色膿痂,癢痛麻木,胃脘痞滿,臍上悸動,舌苔白,脈弦緊,左脈大於右脈。


綜合脈證,思之:脈弦者,肝膽三焦之脈也;


弦緊相兼者,寒也。


唇腫濕爛者,濕熱也。


臍上悸動,胃脘痞滿者,寒飲也。


證脈合參,乃肝鬱氣結,寒飲內鬱,上熱下寒也。


治宜清上溫下,解鬱散結,溫陽化飲。


處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乾薑3克,甘草6克,大棗5個,桂枝10克,熟軍3克,茯苓15克,龍骨15克,牡蠣15克。


服藥4劑,口唇腫脹、癢痛、紫黯、麻木均大減;


繼服10劑,愈。


某醫云: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乃《傷寒論》治「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方也,何甩其於治唇炎也?


答曰: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確為傷寒下後煩驚譫語之方。


但因本方桂枝配柴胡可使內陷之邪得從外解,加龍骨、牡蠣可以鎮靜而潛浮陽,大黃和胃氣瀉邪熱,桂枝配茯苓、生薑、大棗可以化寒飲,故可用之能使錯雜之邪得從內外而解,唇病得愈。


2.觀證察脈,知其所主,治以除濕清熱,散風活血,愈


蔔××,女,36歲。


上下口唇紅腫,脫皮皸裂,流黃水13年。


醫診慢性剝脫性唇炎。


先用西藥間斷性治療8年無效,繼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清胃瀉火,活血化瘀,以單方蜈蚣、全蠍、土元,中成藥梅花點舌丹、錫類散等治4年多亦無明顯效果。


最近1年多以來,不但腫脹、脫皮、發癢、流汁水,而且經常發現皮膚皸裂,從裂口處流出血水。


細察其證,上下口唇均腫脹,有的部位由黃水堆積而成一層厚厚的黃痂,有的皮膚脫落呈鮮紅色,其間有多處裂口,裂口處有鮮血滲出,有黃水蓋痂處奇癢難忍,有裂口處則疼痛異常,或時見麻木,舌苔白,脈弦緩。


綜合脈證,思之:流黃水者,濕熱也;


麻癢並見者,風濕熱也;


紅腫流血水者,熱入血分也;


脈濡緩者,濕熱也。


合而論之:此濕熱阻鬱,鬱而化風為主,血絡瘀熱為輔。


治宜除濕清熱,散風涼血。


處方:藿香10克,甘草10克,梔子10克,防風10克,大黃1克。


服藥6劑,腫脹癢痛好轉,流水、流血消失;


繼服6劑,諸證均解,後果愈。


某醫云:既云血絡有瘀熱,為何不用血分之藥?


答曰:梔子、大黃雖然主入氣分,然亦兼入血分,以除血分濕熱,故云涼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1#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9:08:03 | 只看該作者

慢性牙周炎


1.審其所主,思其脈證,兩相參合,知其病在肝腎,予滋陰降火,佐以散風愈


支××,男,16歲。


牙痛時輕時重,牙齒全部浮動,齒間疏豁,偶而齒衄3年多。


醫診慢性牙周炎。


先請西醫治療2年多不效,後又配合中藥清胃散、牛黃解毒丸、牛黃上清丸等治療近1年亦未見明顯效果。


細察其證,除牙齒浮動,隱隱作痛,時有齒衄外,並見煩躁易怒,舌苔黃白,脈弦。


綜合脈證,思之:齒者,腎之所主,疏豁動搖,隱隱作痛者,陰虛相火上炎也。


脈弦者,肝火也。


合而論之:乃腎陰虛而火旺為主,兼有相火用事之證也。


治宜滋陰降火,佐以瀉肝。


處方:升麻1克,白芷1克,防風2克,龍膽草13克,地骨皮40克。


服藥7劑,牙齒浮動,隱隱作痛明顯改善,用舌舔牙已不動搖;


繼服40劑,雖吃炒黃豆與花生米亦不動搖。


2.審其所主,察其晝夜,知其陰虛火旺,予滋陰降火愈


鄭××,女,29歲。


齒衄時輕時重5年。


醫診慢性牙周炎、維生素c缺乏症。


先請西醫治療3年多不效,繼又配合中藥清胃瀉火等劑亦無效。


細察其證,除牙齦不斷有鮮血滲出外,經常夜間睡醒後滿口是血,且齒齦萎縮,牙根有血塊,牙齒疏豁,頭暈心煩,舌苔黃,脈弦細。


綜合脈證,思之:夜間齒血加重者,病在腎也。


治宜滋陰補腎降火。


處方:元參60克,石斛15克,生地15克,懷牛膝10克。


服藥15劑,齒衄大減;


繼服20劑,諸證俱失,愈。


某醫云:為何應用懷牛膝?


答曰:懷牛膝者,非但補肝,亦且補腎;非但滋補,亦且引火下行。


故肝腎並損而虛火上炎者多用之。


3.察脈審證,知其病在腎命,予培補腎氣始愈


弓××,女,成。


牙齦腫脹衄血時輕時重13年。


醫診慢性牙周炎。


先請西醫治療7~8年無明顯效果,繼又配合中藥清瀉胃火,滋陰降火數年亦無改善。


細察其證,上下牙齦均腫脹,不痛,牙根部有少量血痂,牙縫處有少量鮮血溢出,用手按壓牙齦則出血加重,用牙刷刷牙時全刷均呈紅色,用牙一咬饅頭則咬的部分全變鮮紅,舌苔為血染色,脈沉細尺大而弦。


綜合脈證,思之:牙齦屬胃,牙齒屬腎,且脈見尺大乃腎之陰陽俱衰,虛火上浮也。


治宜補肝腎,降虛火。


處方:元參15克,麥冬15克,生地15克,骨碎補15克。


服藥12劑,齒衄停止;繼服30劑,愈。


某醫云:骨碎補乃跌打損傷藥也,齒病因何用之?


答曰:骨碎補苦溫,歸肝腎二經,非但能活血續筋,亦且能補腎,治腎虛之牙痛、衄血也,故用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2#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9:10:46 | 只看該作者

雜論篇


絕對不能原諒自己


數十年前,作為一個臨床醫生,在治療某個疾病屢屢無效,或久治不愈時,常常這樣地原諒自己,說:「國內的著名醫家都治不好,我能有什麼辦法呢?」


「國際上對這病都沒有辦法,我怎麼能治好呢?」


在與一些同道的交談中,我發現他們中的很多人也有這種看法。


所以長期以來,我認為我的這種思想是對的。


在一次與我院前副院長劉崇德的交談中,他談了他的如下觀點:


①沒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們治不好的病;


②沒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們現在治不好的病;


③只要辨證論治準確,就能治好這個病。


我聽後頗有非議,甚至有認為其簡直是信口雌黃的想法。


事隔30多年以後,我翻檢了一下我的著作、論文一看,過去認為根本不可治癒的病,現在卻一個一個地治癒了,有的雖然不能治癒,但卻取得了可喜的苗頭。


這是為什麼呢?


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數條:


其一是是否把這個病人看成了自己最親愛的人,若是,就會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就會通過千方百計地想辦法,找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來。


其二是是不是把所謂的國際、國內水準看作了不可逾越的鴻溝,若是,就會把自己束縛住,若不是,就會使我們進發出無限的創造力,充分利用我們的知識治療此病。


其三是是否敢於向自己的微小過失開戰,若是,就會使我們認真地檢查自己的甚至是微小的過失,使我們在總結個人的成功與失敗中,找出出路,找出辦法,並創造出新的成果來。


總之,我們要想發明,要想創造,我們絕對不可原諒自己,絕對不可以以別人是如此為藉口原諒自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3#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9:19:36 | 只看該作者

歷史與方向


中醫數千年的發展史,是一部總結經驗和利用現實科學成就去認識解釋這些經驗的歷史,也是一個鞏固成就、否定錯誤的實踐──理論──實踐上升史。


早在《內經》時代,中醫就廣泛應用當時的科學成就去認識、解釋臨床實踐中發現的一些規律,例如:利用古代辯證法的哲學觀點去認識病理、生理、診斷、治療,利用古天文學、物理學、地理學、心理學去認識病理生理和與自然界的關係。


提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異法方宜」;


「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和於陰陽,調於四時」;


「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


「至而不至,未至而至……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則病……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通過這種方法進行的研究,不但承認如解剖得來的直觀的現實和規律,而且也承認用直觀不能解釋的,如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脾合胃,腎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心主血,「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等現象和規律。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和醫療實踐的豐富,一些盲目亂碰的實踐經驗和錯誤的理論逐步被糾正,新的較為正確的理論漸漸建立。


正如張仲景所說:「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在《傷寒論》條文中糾正了《素問》中,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的機械的傳變理論,提出「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的辨證的傳變理論。


並提出「辨」是認識治療疾病的綱領,提出外感病的六經辨證學說,從而構成了比較完整的理法方藥相統一的辨證論治觀點。


但是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張仲景不可能將很多問題都認識清楚,例如:溫熱病的感染途徑,風熱客表、熱入營血、熱入心包等都沒有認識,神昏譫語也僅知道熱入陽明、亡陽,熱入血室、蓄血等原因,直到明、清兩代的醫家,如吳又可、葉天士等,才認識到溫熱病可以由口鼻而入,溫邪的傳變有衛氣營血的不同階段和熱入心包,但是對濕熱病的傳變和溫熱後期的虛風內動還缺乏應有的認識,吳鞠通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和個人的實踐,提出了三焦學說和溫邪久羈、虛風內動的理論及有效的方法,才使外感熱病的理論比較完善。


在雜病領域裡,中醫的理論和臨床經驗也是不斷發展的。


例如:痰飲在《內經》中僅有「飲積」、「積飲」、「飲發」等名稱,發病原因也主要集中在脾胃,張仲景才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指出:「夫飲有四……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有留飲」、「有伏飲」,飲還有五臟之分,虛實之別,但是廣泛應用於內外婦兒各科的不同疾病,都是後人逐步積累經驗的過程中加深認識和完整起來的。


瘀血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也是如此,《內經》、《傷寒》、《金匱要略》闡發於前,後人發展於後,到王清任、唐容川才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


臟象學說,《內經》雖提出了臟象的基本內容,但對脾胃、腎的作用闡發得還不完整,而通過李東垣、黃元御對脾胃升降作用的研究,朱丹溪、趙養葵、張景岳等對腎的研究和其作用的闡發以後,才使我們對臟象學說有了一個系統的認識。


在一部分人利用古代辯證法的觀點和當時科學成果研究中醫時,另一部分人提出直觀的研究方法。


清代王清任經過對部分屍體的仔細觀察,提出:「嘗閱古人臟象論及所繪之圖,立言處處自相矛盾。」


「每日清晨,赴其義塚,就群兒之露臟者細視之……始知醫書中所繪臟腑形圖,與人之臟腑全不相合,即件數多寡,也不相符。」


「惟願醫林中人,一見此圖,胸中雪亮,眼底光明,臨症有所遵循……」。


一部分人指出「專病專藥」、「截藥」,如:常山、柴胡治療瘧疾,馬齒莧、白頭翁等治療痢疾,最近姜春華又提出開展「截藥」研究與利用辯證的觀點研究方法相對抗,並指出某些藥物對腸傷寒有特殊效果。


通過這些研究豐富了藥物的品種和對某些臟腑系統的實質認識。


雖然直觀的、形式邏輯的推理研究,發現了一些規律,糾正了非直觀研究中的一些錯誤,但是由於他們沒有認識到人類眼界是有限的,有些客觀真理不一定用直觀的眼睛看到,直接的觸覺摸到,視覺看到的不一定是客觀真理的癥結所在,從而有時得出一些幼稚可笑的結論。


所以在王清任提出「醫林改錯」時,又有人指出《醫林改錯》中的「錯中錯」,在提出瘧疾用常山時,又有人指出辨證論治的方法治療瘧疾,張景岳的何人飲等即是一個代表。


近人姜春華提出衛氣營血是錯誤的理論,陰就是陰,陽就是陽。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錯誤的觀點,沈仲圭提出了反駁的原因就在於此。


隨著西洋醫學和現代科學的傳入,直觀的研究方法對中醫的影響日漸擴大,中醫界某些人提出以陰陽學說的一分為二觀點發展起來的研究方法是「迷信」、「不科學」的,利用中醫理論去說明問題是「丟人」的事,也跟著某些人喊用「西醫理論代替中醫理論」,「廢醫存藥」的腔調,另一部分人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單用這些理論不能完全解釋實踐過程中發現的規律,不能指導實踐,所以拼命抵抗各種直觀論者從行政手段到學術觀點方面的進攻,背著「復古」、「唯心」的高帽,「負隅頑抗」、「背水一戰」,拼死命保護這一點科學陣地。


但是由於科學發展的限制,人們認識能力的束縛,很多問題應用通俗的語言不能闡明,所以只得站在一個角落裡喘粗氣。


運氣學說中闡述的生理病理變化與時鐘變化,季節變化、年與年之間的變化,至而不至,至而太過,不至而至的關係,子午流注的時間性針法,氣功的呼吸吐納對生理病理的影響,有的已被氣象醫學、生物的時鐘現象、紅外線攝影等的研究所證實,從而給這些喘著粗氣的人輸了點氧氣,維持了一下危機的生命。


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眼界的不斷開闊,認識問題更加趨於正確和全面,很少的一點氧氣可能變成睡獅的甦醒劑,認清哪些看起來是五光十色的貝殼的寶貝實際上是石灰的原料,哪些是亂石中包著的碧玉。


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通過反覆的實踐檢驗,錯誤的被糾正,正確的被肯定,使醫學不斷地前進。


一、為什麼要學習《傷寒論》、《內經》、《金匱要略》


有人說《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一千多年前的東西,當時對中醫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已進入到原子時代,是四個現代化的時代,再學習《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是復辟倒退,還有的人說當了多年中醫就沒有用過《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甚至說《傷寒》、《金匱要略》方誰用哪?


我認為考慮時代是必要的,但它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腳踏實地的實踐。


目前這個時代學不學《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主要看它有沒有實踐的意義。


有,就學;


沒有,就不學。


後一種人說沒有學過《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照樣看病了,是的,這確實是真的。


這裡我想提一個問題,當西醫不學生理、病理、解剖、藥理、微生物、組織胚胎學、生化等時能不能治病呢?


能,肯定能。


事實證明有的人就是沒有學過,也每天治病。


這能不能得出結論說,不學生理、病理、微生物、組織胚胎學呢?


肯定不能,不但不能不學,反而更應該學習。


自《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問世一千多年來,經過頻繁的戰亂和朝代變遷,漢代以前的中醫著作幾乎絕跡了,唯獨《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不但沒有丟失,反而被廣大醫家視為珍寶,把《素問》、《靈樞》視為經典,《傷寒論》、《金匱要略》的作者張仲景尊稱為醫聖,有的注解,有的使用,直到今天仍被很多醫家認為必讀之書,它是行政手段形成的嗎?


肯定不是。


因為它沒有行政權力,所以它只能靠經過千錘百煉的理論去促進人們前進。


歷史的經驗證明,凡是反覆證明是真理的,人們就信得過,就誇獎它,否則就廢棄它。《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理論和經驗已經過了一千多年的驗證,我們為什麼不可學習呢?


另一方面,從浩如煙海的中醫著作來看,《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原作及其注家的著作在中醫理論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面是比較全面而緊湊的,有的醫家以《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為引子對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進行了大量闡發,豐富了中醫的理論和臨床知識,我們通過學習這些著作,不但可以學習一千多年來經過千錘百煉的理論和實踐,而且可以學到很多醫家的發展。


大量的系統闡述基礎理論是《內經》的特點,後來一些臨床醫家把個人應用過的重點寫入了個人的著作,但是很不系統,為了系統地瞭解中醫基礎理論的全貌,《內經》是比較好的一部書。


《傷寒論》、《金匱要略》在理法方藥的辯證統一上是比較嚴格的,雖然《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有它錯誤方面和不完全的地方,但它不象後人的某些著作過偏,因此為了學好辨證論治,學習《金匱要略》、《傷寒論》還是比較好的。


怎樣學習《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呢?


我認為應該首先將其原文進行閱讀,並參考必要注解,對其涉及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通過實踐進行觀察驗證,才能體會其實質。


二、學習《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同時,還應學習後人的代表作


學習《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原文和注解家的著作對於學習中醫的基本理論和辨證論治體系雖然非常重要,但是仍有很多理論和實踐經驗沒有被認識,後人通過廣泛的實踐進行了闡發和補充,例如:溫病學說中的主要著作《溫病條辨》,方劑學中的《醫方集解》,脾胃學說中的李東垣、黃元御、葉天士著作,腎和命門學說中的朱丹溪、張景岳、趙養葵著作,痰飲著作中的朱丹溪、戴思恭、方隅、張景岳的著作,瘀血學說中的葉天士、王清任、唐容川、張錫純的著作,專病專藥中的李時珍著作,以及利用中醫理論去認識中藥的《本草求真》、《本經逢原》、《本草經疏》、《本草正》等,都應該深入學習。


三、研究發展中醫的途徑和中西醫結合問題


研究中醫的什麼?


用什麼方法進行研究?


這是西洋醫學傳入中國後就存在的問題。


有的認為中醫是在封建社會中逐步形成的,它是封建醫,是不科學的,因此必須科學化,用西醫代替中醫。


我認為中醫是一門科學,如果把科學隨便戴上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帽子是不合適的。


至於什麼叫科學、合不合乎科學,我認為科學的理論不在於自稱科學的叫賣士,而在於其理論能否指導實踐,在於它的生命力。


因此我認為凡是指導實踐的就是科學,否則就是謬誤,就是不科學。


有的人說研究中醫,必須用現代醫學,凡是中醫符合西醫理論的就是科學,我認為這是不對的。


如果以符合西醫理論為標準,那麼西醫又以符合什麼為標準呢?


我們知道宇宙中的規律在目前情況下瞭解的雖然比過去多了一些,前進了一步,但離瞭解它全部的奧妙還相差很遠,西醫為了探測人體生理病理上的規律,不斷地利用自然科學中發現的一切理論和科學成就,使西醫大踏步地前進著,中醫的研究如果僅僅應用被移植過來的西醫理論作為標準,那怎麼前進呢?


實踐證明西醫在研究中發現了人體病理、生理規律性的一角,中醫也發現了一角,如果用中醫的一角去代替西醫,或用西醫的一角代替中醫都是不行的,正如一些患者願意找純西醫,一些患者願意找西學中,一些患者願意找純中醫看病一樣,他們還不能互相取代。


那麼究竟用什麼辦法去研究中醫呢?


我認為用行政的手段去肯定某一學派正確、某一學派錯誤,樹立某一學派、砍掉某一學派都是不利於科學發展的。


中醫的發展證明利用二分法為研究方法去發展中醫是可以前進的,可以發現很多規律,西醫用直觀的方法也發現了很多規律,通過兩條不同道路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中,有的不謀而合發現了同一規律,有的西學中者通過互相滲透的理解也發現了一些規律,三種途徑各有優劣,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對人體的奧妙越來越瞭解,越來越深入。


有的人可能說這是「復古」、「倒退」,是否定西醫學習中醫的必要性,我認為帽子先不戴為好,實踐證明有些患者發現單純請純西醫治療一直無效,而改請西學中的同志治療,很快即治癒了;


有些患者反覆請西學中同志治療無效,而請中醫治療很快治癒了;


有的請中醫、西學中治療一直不效,而請西醫治療很快治癒了,所以有的患者要求純中醫治療,有的要求純西醫治療,有的願讓西學中的治療。


為什麼呢?


我認為由於學術觀點的不同,處理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也就是說他們在某些問題上的深度、廣度不同。


為了促進科學的發展,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廣度去認識、處理問題是有好處的。


研究中醫的什麼呢?


我認為利用中醫的固有方法、西醫的方法、現代科學的所有辦法都是研究中醫的方法,都可以促進中醫的發展,但這些方法都有他們的條件和認識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對所有問題都認識清楚,因此根據一種方法去決定研究什麼,去作為衡量研究什麼的標準都是不正確的。


正確的研究物件應該是實踐過程中發現的規律性的東西,凡是符合實踐真理的東西都應該研究。


科學的發展歷史證明,在這個時代被認為是謬誤的東西,當科學發展至另一個時代的時候,通過證明又是完全正確的,因此我們不可因為在某些方面與目前的醫學水準唱反調,與現代科學的某個方面唱反調而輕易地放棄它,而應該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在科學發展的長河中去驗證它。


直觀地利用現代科學的一切最新成就去探索已經發現的科學規律性的實質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促進我們認識機體病理、生理、診斷、治療的重要手段,目前一切邊緣學科的研究大大促進了中醫已經發現的科學規律性的認識。


但是由於目前科學水準的限制,一些複雜的規律,還缺乏必要的手段,因此還不能真正認識各種規律。


辯證的、非直觀的研究,可以發現很多規律,但是由於科學的實驗手段難於設計,困難很大,因此很難進行,為了開展科學研究,還應該採用直觀的、非直觀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


有的同志說西醫要在病上進行研究,中醫要在證上研究,我認為這是研究中西醫的一個辦法,但它不是所有辦法,因為中醫不單純是證,西醫也不單純是病,中醫還有很多內容,如氣象、地域、心理,以及經絡、藏象、陰陽等等,都沒有很好解決,都需要研究。


中西醫如何結合呢?


什麼時候結合呢?


這個問題單純依靠行政手段是不能解決的。


實際上自從西洋醫學傳入中國後就開始了結合的工作,有些西醫自動地利用中藥去治病,有些中醫自動地應用西藥去治病,有些西醫自覺不自覺地利用中醫的理論觀點去認識問題、解釋問題,有些中醫也自覺不自覺地利用西醫的某些理論去解釋問題,這種情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50多年的今天就更加明顯。


目前經常聽一些西醫同志說應用西藥也得辨證,抗生素的應用也不能單純靠敏感性試驗去決定;


中醫治病時也往往問一問這是什麼病,你量過血壓沒有,作過胸透、造影、心電圖等沒有,這都是結合,因此說中西醫什麼時候結合,我認為現在就正在結合著,而且有的現在就結合得很好。


但是中西醫什麼時候就完全結合了,還是很遙遠的事,因為科學的發展還很有限,認識的能力和實際情況的距離還相差很遠,所以只能在中西醫的發展中,科學的發展中去結合,否則依靠行政命令在某天突然宣佈幾年以後中西結合,保留一個醫、廢除一個醫,就美其名曰中西醫已經結合了,我認為這樣的結合不如不結合,不如丟掉。


通過各種方法去進行研究,通過各種學派的努力,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通過中醫、西醫、中西醫以及各方面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的不斷合分、分合,讓它們自然而然地形成統一學派吧。


四、結語


中醫的發展史是一個總結經驗和利用現實科學成就去認識解釋這些經驗的歷史,是鞏固成就,糾正錯誤的實踐──理論──實踐上升史。


歷史上研究中醫的方法,有直觀的和辯證的兩種,兩種方法都各自發現了一定的科學規律。


研究學習《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著作,對於研究學習整個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應該研究學習後人發展起來的理論和經驗。


研究中醫應該採用中醫的、中西醫結合的、西醫的、現代科學的其他領域的不同方法進行研究,不應該肯定或否定一種方法。


在採用不同方法研究的過程中,逐步探索病理、生理、診斷、治療的客觀科學規律性。


中西醫結合創造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是我們的理想,這種結合應該逐步地結合,能結合多少就結合多少,不能結合的就不要強求湊合,什麼時候形成一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要在中西醫和現代科學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不應採用行政命令的形式進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9:24:25 | 只看該作者

相似、聯想、糾偏、辨證論治


某醫云:朱老。

 

你是著名的疑難病學家,請你談一談治療疑難病上的經驗。


余云:疑難者何?


時弊之未明者也。


科學上有科學上的疑難,政治上有政治上的疑難,經濟上有經濟上的疑難,醫學上有醫學上的疑難,西醫上有西醫上的疑難,中醫上有中醫上的疑難,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細讀科學上的科學發展史,經濟上的經濟發展史,革命上的革命發展史,醫學上的醫學發展史,西醫上的西醫發展史,中醫上的中醫發展史,不難看出任何科學發展中的疑難問題都有一個相似的規律,即時弊的潮流性。


當這種時弊統治的時候,人們的思想就禁錮,所有與此有關的問題就疑難,就不能解決。


而一旦這種時弊被認清,被打破的時候,則與此有關的所有疑難均會變成小問題。


例如:在科學的發展史上,當唯心主義的上帝統治人們的思想的時候,所有與此有關的問題都成了疑難,而當哥白尼等打破了這一禁區時,科學立刻取得了發展。


在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發展史上,當教條主義思想統治革命者時,革命即屢遭失敗,而當毛澤東打破這一思想禁錮後,革命即取得了勝利;


而當新的形勢下的教條主義又統治人們時,社會主義建設又遭到了失敗,而當鄧小平打破了這一思想禁錮時,社會主義建設又取得了發展。


在中國醫學的發展史上,由於以《內經》為代表的理論指導的正確,加之特別強調調查研究的「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的盛行,所以使秦漢以前的醫學取得了很大的發展;


可是由於東漢以後,長期的思想禁錮,加之多數醫家不去認真調查研究,盲目地使用汗、吐、下三法治療疾病,結果嚴重地影響了中醫的發展,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除大倡研究調查之風外,又以精闢的語言指出了盲目使用汗、吐、下的弊端,從而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


但是由於宋以來長期思想的禁錮,又使中醫落到新形勢下經驗主義的泥坑,從而又大大影響了中醫的發展,為此劉完素提出了注意火,李東垣提出了注意脾胃,朱震亨提出了注意相火,並特別針對時弊,著成了《局方發揮》一書,除痛斥了時弊外,並提出了正確的應用《局方》的方法,從而促進了中國醫學的發展;


其後溫病學派的出現,大肆針砭了溫熱病應用辛溫藥治療的時弊,從而促進了醫學的發展。


那麼當前中醫界的時弊是什麼呢?


通過數十年來臨床正反兩方面的不斷總結,認為主要的有下列幾點:


1.認為辨證論治是辨症狀的論治方法和按病論治方法,而忽略脈象等的價值。


2.認為發熱(即體溫高)的病都是熱證,都必須用清熱解毒,養陰清熱,清熱瀉火的藥進行治療。


3.認為西醫所說的疑難病就是中醫的疑難病,按照西醫的思路方法套用在中醫的治療上。


4.認為抓一個主要的問題即可解決所有問題,而不注意夾雜著的複雜問題,更不注意一種傾向掩蓋著的另一種傾向。


5.在治學上不嚴謹,不認真,常以想像和道聼塗説為根據去處理問題。


6.教條主義氾濫,否認實事求是,不作調查研究,反而自以為是。


辨證論治是一個中醫臨證過程中的思想體系,它是一個系統工程,而絕不是象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樣簡單和粗糙。


當前中醫界之所謂疑難病者,大多是時弊所成者,因此治療疑難病時必須注意時弊。


嘗治患者魏××,男,34歲。


肺炎12天,持續高熱不退,常在40℃~40.2℃之間浮動。


遍用抗生素及中藥無效。


邀余診治。


審之發熱呈寒熱往來狀,並見氣短胸滿,口苦咽乾,煩亂不安,時或胸脇疼痛,舌苔白,脈弦滑數。


余云:此少陽柴胡證也。


治宜小柴胡湯加減為方。


某醫云:朱老。


此病乃肺炎也,肺炎之疾諸醫均云宜用麻杏石甘湯,並云此兼熱毒也,宜加清熱解毒之藥治之,何獨先生用小柴胡湯也?


答曰:麻杏石甘湯者,仲景為汗出而喘無大熱者設也,鞠通先生《溫病條辨》雖對本方的應用有所發展,但仍沒有脫離仲景之規範。


今人見其麻黃定喘,石膏清熱,列為肺炎之專方,雖在臨床上常有取效者,然其不效者甚多,醫者見其不效,囿於炎者熱毒之禁錮,復加清熱解毒之味以治之,豈不知諸種西藥清熱解毒不效,怎能用杯水之中藥清熱解毒者可效?


此病之不效者正在於此種時弊之論所致也。


余之所以用小柴胡者,因其證為少陽柴胡證,然其脈弦中兼有滑數,滑數之脈者痰熱脈也,故處以柴胡28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瓜蔞30克,甘草10克,生薑3片,大棗7個。


次日往診。


云:體溫已降至36.8℃,且氣短胸滿,心煩口苦等症若失,並開始稍進飲食。


三日後,諸證消失,出院。


某醫云:小柴胡湯者,治感冒之方也,先生何用其治肺炎乎?


答曰:小柴胡湯者,仲景所創治療熱病之方也,並云:「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其並未說肺炎不可用也。


今之炎證即熱毒之說實乃想像與推理之見,不可膠黏於此也。


又如:患者郭××,男,32歲。


肥厚性心肌病,完全性束支傳導阻滯,右心衰竭。


前後在青島、濟南、北京、上海等數家醫院治療8個多月不效。


來電求余處方救救其生命,余根據所述證候處方治之,半月後,在數人護理下來並求診。


云:服用15劑,不但寸效不見,反見噁心嘔吐,呼吸困難加重。


余細審脈證,思之:脈見濡弱,氣短納呆,咽乾而有異物阻塞感,頭暈而難於站立,且失眠心悸,與所用方劑應稱合拍,其何故不效也?


再詢其服用其他中、西藥否?


答曰:此病如此之嚴重,中、西藥均進耳。


余云:中藥處方前人特別強調配伍,其應君者為臣,臣者為佐尚且不效,今加大中、西藥餌,何者為君?


何者為臣?


不知也。


且夫俗語云:三個和尚無水吃,其怎能取效呢!


余意應僅服此種中藥,諸藥均予停用耳。


陪侍諸醫云:不可也。


我們西醫治之尚且無效,豈可用中藥單獨治之!


某醫更聲色俱厲地說:此乃重病,中、西醫結合尚且無效,你們中醫怎敢獨治。


然因患者及其家屬屢屢體會應用前醫諸法不效,見余所言甚為中肯,便云:停用其他藥,試試可也。


連續服藥50劑,諸證消失,恢復工作。


某醫云:朱老,你為什麼要求停用其他藥物?


答曰:當前一個很大的時弊是在中西醫會診過程中認為西藥是治病的,中藥是可有可無的,所以中藥治的實際是西藥的副作用,而很多中醫不注意這一點。


有些中醫一聽西醫說是什麼病,也想從中找一個恰當的治療方藥,豈不知不但沒有治了病,反而增加了西藥的毒副作用,這樣下去怎能取得應有的效果呢?


余之所以要求停用其他任何中西藥物,其目的是通過充分衡量疾病、藥物之間的各方面關係,採用恰當的藥物配伍方法,以取得應有的效果。


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正確的。


又如:曾治患者崔××,男,6歲。


慢性扁桃體炎急性發作10天。


醫予抗生素大劑輸液治療7天,發熱不減,又邀某醫以中藥大劑清熱解毒養陰藥配合治療3天仍無功。


審其體溫38.9℃,咽喉疼痛,扁桃體腫大,上罩白色膿栓。


舌苔白,脈虛大弦緊而數。


余云:仲景談辨證論治時云應脈證並治耳。


此病脈象明明已露氣陰兩虛,豈可但用清熱解毒養陰之劑可取效,治宜補氣養陰,予清暑益氣湯兩劑愈。


某醫云:朱老,你怎麼想到用清暑益氣湯治療扁桃體炎?


答曰:辨證論治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知時弊,今之時弊者何?


但見炎症即予清熱解毒而忘記脈證並治耳。


又如患者李××,男,62歲。


冠心病、心肌梗死,心房纖顫15天。


醫以西藥治療後氣短稍減,但心房纖顫未見改善。


邀余診治。審其症見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胸滿胸痛,心煩喜嘔,脈弦數而時兼澀。


余云:此證乃少陽柴胡證也,可予小柴胡湯治之。


某醫云:余在某次學術講座時,曾聽先生介紹過此方,然余用之不效也。


患者聽後云:不但無效,而且有很多副作用。


余問:您用的什麼藥?


答曰:有柴胡、銀花、連翹、川芎、丹參、當歸、葛根、生石膏、絳香、桃仁、紅花、赤芍、鬱金等。


余聽後云:余所用之柴胡湯乃仲景之小柴胡湯也。


乃處: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人參10克,生薑4片,大棗7枚,甘草10克,瓜蔞15克。服藥2劑,諸證大減,其後心房纖顫果然消失。


某醫問:何前用柴胡湯不效,後用柴胡湯取效也?


答曰:前醫之方非小柴胡湯,後用之方乃柴胡湯也。


此時弊之病也。


有云某湯者問其何藥組成,不知也,或只知其中的一二味藥,此前醫之所云柴胡湯者即想當然也。


因此辨證論治時必須知時弊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5#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9:45:00 | 只看該作者

怎樣學習和應用方劑


方劑是辨證論治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方劑組成的好壞直接影響辨證論治過程中的治療效果,所以歷代醫家都很重視方劑學的研究。


中醫古籍浩如煙海,所載方劑很多,再加上近代醫家和每個醫生所組成的驗方就多而更多了。


所以記憶難,應用就更難了。


怎麼辦?


我開始時一背就背了5000多個,但是仍然感到很多沒有背過,一用就更難了,不知用哪個好,久久難於開方。


後來,經過分析、歸納、對比,一下子開朗了很多,5000多個方不過400多個方類,結果確實作到了方中有方、方中有藥、藥中有方。


不但在臨床上的用方嚴格了,而且療效也提高了。


那麼我是怎麼學習和應用方劑的呢?


大致說來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的方法


1.背過多數人認為有效的方劑。


這些方劑不但要背過它的組成、功用、主治,而且要背過它們藥物組成上的配伍方法、加減方法。


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作到舉一反三地應用方劑。


這些方劑從哪找?


我的回答很簡單:講義、湯頭歌訣中記載的即是多數人認為有效的方劑。


2.善於觀察眾多方劑間的總趨勢。


例如銀翹散、越婢湯、升降散,儘管藥物組成根本不同,但它們間的總趨勢都是辛涼解表。


麻黃湯、荊防敗毒散、九味羌活湯儘管藥物組成根本不同,但它們間的總趨勢都是辛溫解表。


因此前者都是治療風熱外感的,後者都是治療風寒外感的。


3.善於發現總趨勢相同方劑中的特殊引經藥。


例如:獨活寄生湯和三痹湯,從其總趨勢來看,都是益氣養血,祛風除濕,治療風濕痹證的方劑。


但是由於三痹湯多了黃耆的補氣升陽,少了桑寄生的補腰腎,使其主要功用變成主治上半身,特別是肩臂風濕的方劑,而獨活寄生湯則成了主治腰腿疼痛的方劑了。


4.善於發現相似方劑間的不同用藥和藥物間的用量比例。


例如:黃連湯和半夏瀉心湯,兩個方劑除一味藥不同外,其餘藥味全部相同,但就是這一味藥的不同,使這兩個總趨勢相同,即都用於寒熱夾雜證痞滿、泄瀉的方劑,變成了一個用於寒多熱少證,一個用於熱多寒少證。


又如:桂枝湯和桂枝去芍藥湯,兩方僅差一味芍藥,但卻變成了桂枝湯調和營衛,桂枝去芍藥湯溫通心陽。


5.善於發現組成藥物相似中的不同點。


例如:不同方劑中採用了不同的化痰止咳藥,如一者採用了百部、紫菀、杏仁,二者採用了貝母、前胡,我們分析時,就要善於區別它們間的相異點,並找出這些藥物的特點。


如紫菀不但降氣化痰,並且止咳通絡;


百部止咳甚佳,而有潤肺之功,但無化痰之力;


杏仁重在降氣止咳,而稍能定喘;


貝母除熱痰,稍有軟堅之力;


前胡既解表,又降氣化痰。


應區別使用。


6.注意發現方劑組成藥物間的協同和制約。


例如:用於止咳化痰的紫菀、冬花,兩藥相配,可使它們的定喘止咳作用增強;


黃柏、知母相配,可使它們滋陰降火的作用增強;


黃柏、砂仁相配,可明顯提高砂仁的澀精作用。


二、應用方法


1.選擇方劑要嚴格要求,絕不馬虎從事。


例如:證見寒熱往來,胸脇苦滿,心煩喜嘔,口苦咽乾,脈弦的少陽證,就予小柴胡湯;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或嘔吐者,就予吳茱萸湯,而不加減任何藥物。


2.加減藥味一定要嚴格。


在這方面張仲景可以說是一個典範。


例如:他在《傷寒論》中闡述小柴胡湯的適應證時,又明確指出:「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脇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假若隨心所欲地加減藥物,常常失掉原方含義。


例如:麻杏石甘湯是由麻黃、杏仁、石膏、甘草組成的方劑,其麻黃、石膏的用藥比例為l:2,主用於熱壅在肺的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假若因為考慮是肺部炎症,而加大石膏用量,並增黃芩、黃連、黃柏、梔子、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就不治肺,而成了清熱解毒劑了。


3.選擇用方時,一定要注意適其至所,不可太過不及。


這裡尤其注意的是藥物的用量和歸經問題,千萬不可認為藥量大就是好,因為有的藥量過大反而過其病所而傷正,正如《素問》所說:「勿使過之傷其正也。」


所以喻嘉言說:「不明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


4.加減藥物時,一定要注意方中有方,藥中有方。


例如:真武湯由茯苓、芍藥、生薑、白朮、附子等組成,主用於腎陽衰微,水氣內停,症見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惡寒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與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


若去生薑,加人參,則名附子湯,用於寒濕內侵,身體骨節疼痛,惡寒肢冷,脈沉細無力者。


若不去生薑,但加人參,則非但具有真武湯之功,並且兼有附子湯之效,就是說雖然僅僅加入了一個人參,但卻具有了加人附子湯之意,所以也就具有了加入附子湯的功用主治。


若在真武湯中加入一味肉桂,則具有了茯苓甘草湯的功用主治,即非但具有真武湯的功用,並且具有茯苓甘草湯治奔豚之功。


問診中存在的問題


在臨床中,我們應該提倡嚴格準確的問診內容,因為它是達到正確地進行辨證論治的基礎。


但是,由於以下的很多主、客觀原因嚴重的影響著辨證論治的準確性。例如:


1.由於患者是一個家庭的主要支柱,他的病情直接影響著家庭成員的經濟來源和社會地位的高低,所以每個家庭成員都很關心他的病情,因此家屬常常以誇大病情的方法陳述病情。


2.由於患者在家庭中被認為是無足輕重或帶來累贅的人,所以家屬常常以掩蓋病情或大事化小的說法陳述病情。


3.由於患者具有較高的地位和權勢,某些人鑑於他的權勢和地位可能對其前途的影響,唯恐將其病情說得太輕影響病情的發展,所以常常以誇大病情的方法陳述病情。


4.由於患者的權勢已經衰落,某些人或者怕其連累自己而倒楣,或者認為正可落井下石,所以常常以掩蓋病情或大事化小的方法陳述病情。


5.由於某些患者過度信任前醫的診斷,所以他在主訴上儘量圍繞著該種診斷進行陳述,有些患者甚至只說病名而不說症狀,致使重要的病情被掩蓋。


6.由於某些患者過度信任某些非醫務工作者的言語,所以在他的主訴中儘量圍繞著這些懷疑進行陳述,而對其他重要的情況不予陳述。


7.由於患者不懂或缺乏醫學上術語概念的準確含義,而卻常常以醫學上的概念進行闡述,致使病情的真實情況被掩蓋。


8.患者治療過程中應用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本應完整地進行說明,而某些醫者或患者卻因種種原因只對其中的幾種進行宣揚,而對其他的藥物和治療方法卻加以掩蓋或不予陳述。


9.由於患者對我們的崇拜和敬仰,很希望能夠得到信任醫生的診治,所以唯恐說出一些醫生不願聽的話,所以常常掩蓋一些病情加重或無效的陳述。


10.由於某些人士或某些醫生對患者的影響,使患者有意或無意地誇大或貶低藥物的真實療效的陳述。


11.由於我們醫者過度地以先入為主的主觀性代替了客觀性,所以對與我們不相一致的任何陳述往往加以忽視。


所有這些都是影響問診中準確性的大敵,因此必須加以克服。


為要克服影響問診準確性的諸多因素,我認為可採用以下方法:


1.儘量以主訴代替代訴,對主訴與代訴不相一致的病情陳述要以主訴為主。


2.對於以病名代替症狀表現的陳述,不管是主訴或代訴,都應以症狀表現的陳述為主,以企通過詢問發現問題。


3.對於涉及到的治療過程與用藥的陳述,一定要認真具體,對於所述藥物與實際情況無關,而某些醫生或患者認為有關的情況,一定要進一步追詢其用藥的全部情況。


4.對於涉及治療中的某些方劑的問題,一定要親自看看其是否用的該方藥,以免以錯誤的事實作根據進行辨證論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6#
 樓主| 發表於 2013-1-5 19:48: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1-5 19:49 編輯

中西藥並用與藥物七情


在與一些醫者、患者,甚至政策的決定者的交談中,經常遇見一些這樣的意見。


說:「中醫好,西醫好,中西醫結合豈不更好!」


「中藥好,西藥好,中西藥並用豈不更好!」


又說:「為什麼一些西醫,一些中醫,就是那麼頑固?為什麼一些老中醫就是那麼保守,堅持什麼純中醫中藥治病?」


我說:「這個問題很複雜,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


他們立刻就說:「我們知道你是堅持中醫治病的。」


有的甚至說:「你是新時代大學畢業的,你是學了很多現代科學、現代醫學知識的人,你可千萬不要象過去的老中醫那樣不開竅,頑固地堅持過去的中醫那一套。」


我說:「科學不科學不是靠嘴說其是不是科學,而是靠其符不符合事實,靠其符不符合實踐。我認為只有實踐是檢驗真理,檢驗是否科學的唯一標準,而無其他。」


至於中藥好,西藥好,中藥西藥並用是否更好;


中醫好,西醫好,中西醫一塊兒治某個病是否更好的問題,我看還是具體事物具體分析為好。


例如:患者胡××,男,36歲。


突然胸脘滿痛,呼吸困難,心悸汗出,頭暈。


醫診冠心病。


急以西醫西藥搶救,兩日後,不見明顯改善。


邀余會診。


察脈弦緊數促並見,舌苔白。


綜合脈證,診為寒飲中阻,心陽不振,肝木失達。


為擬疏肝理氣,溫陽化飲。


處以:柴胡10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人參10克,甘草6克,乾薑4克,大棗5枚,蒼朮10克,厚朴10克,肉桂1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


晝夜兼進2劑,效果不著。


患者家屬問:「每次患者服用西藥之後均感症狀加劇,是否可暫停西藥?」


答曰:「過去曾遇一例患者停用西藥後症狀很快消失,你們不妨試一試。」


患者果遵余意服藥3劑,症狀也果然大部消失。


此時主管醫生得知患者停用西藥立刻勃然大怒。


曰:「你們為什麼竟然停用治病的藥,中藥又不治病,出現危險誰負責。」


患者及其家屬雖然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見,但又覺得醫生是好意,於是採用了既服西藥,又服中藥的方法治療。


兩日後,諸證非但不減,反見加劇。


於是患者又偷偷地停用了各種西藥,15日後,諸證果然全部消失。


若從這一例看,就不能說中藥,西藥並用就更好。


又如:一郭姓患者,男,56歲。


雙眼色素膜炎5年。


左眼已基本失明,右眼在1米內可看見手動。


邀余會診。


察其脈弦大緊數,舌苔薄白。


綜合脈證,診為氣陰俱虛,治以補氣養陰。


東垣清暑益氣湯加減為方。


服藥7劑,不見改善。


余云「中藥應用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就是配伍中的七情理論,這一理論要求除單味者外,還應注意配伍中的相須、相使、相惡、相殺、相反、相畏。既然我在開此方時考慮到了種種配伍中的關係,那麼再加西藥、中成藥於其中將會形成什麼結果呢?不知道。因此我的意見是暫時停用任何中、西藥物。」


服藥10劑後,失明之左眼在1米內竟然可以睹見手指晃動,右眼較前視物明顯清楚。


然因患者及他醫多次規勸,又加用中、西藥餌一周,諸證又劇,不得不再次停用其他中、西諸藥。


果愈。


其後郭姓患者屢屢介紹患者來診,且每每囑咐云:「千萬不可既用西藥,又用中藥,以免使療效降低。」


又如患者鄭××係一偏僻山區農婦。


一月前發現腹滿脹痛,上腹有一腫物如手掌大,納呆食減,身體日瘦。


湊集錢物來並治療。


經某院檢查確診為肝癌。


要求其住院治療,然因其無力支付任何費用,不得不轉請余開具中藥處方試治。


二年七個月後,其夫又攜其來門診治療。


云:「服藥兩年,藥進300餘劑,症狀全失,乃停藥觀察近7個月,近又感腹滿納呆,恐為反覆,請再開方。」


余問:「兩年之內可曾服用其他任何藥物?」


答曰:「因家貧無力診病,非但未用任何西藥,即如中藥亦未連續應用耳。」


再詢其與其同來的幾個肝癌患者尚在否?


答曰:「他們幾個的家庭條件均較好,在你開具中藥後均住入某院,且都於三個月左右故去了。」


余思之:「條件好的死了,條件差的活著,為什麼呢?」


再察門診久治的幾個膀胱癌、肺癌、前列腺癌、皮膚癌患者,大都經濟條件較差,且緊緊抱著中藥不放,而其他條件優越者,均已早離人世。


其故何也?


中、西藥合用不對乎?


條件優越即早逝乎?


恐非也。


於是我在臨床中進行了更大面積的觀察。


在與一些醫者、藥者,甚至是政策的決定者的交談中,經常遇見一些人談起如何才能科技興國和如何才能利用我們自己的優勢發展的問題。


有人認為中醫中藥是我們的國寶,應該利用,應該發展。


也有人認為中醫中藥雖是我國醫藥衛生界存在的客觀現象,但它卻沒有什麼優勢可言,譬如中醫、中藥的科研成果和新藥發展雖然很多,但很少有站得住腳的,很少有推廣開的。


還有人說我省自成立藥品評審委員會以來,通過的准字型大小、健字型大小新藥不下數十種,可是真正站住了腳,並取得巨大社會經濟效益的卻僅有幾個品種,而你發明的幾個品種都穩穩地站住了腳跟,並且日益擴大,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說:「這個問題很複雜,很難用幾句話說清楚,但有一點我認為是很重要的。」

即當前我們中醫的幾乎所有科研成果,新藥研製的臨床基礎幾乎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都是在既用大量西藥,又用大量中藥的基礎上完成的。

而且西藥、中藥的種類常常不夠固定。

及至研究成功以後,又不說明附加條件,所以推廣應用小,一旦患者、醫者單獨應用此法、此藥,或配合其他藥物治療疾病時常常無效或獲得不到研究者所取得的效果。

至於我所發明的新藥寶寶一貼靈、腎康靈膠囊為什麼能取得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這裡面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絕對地遵守了科學研究的規則,絕對地遵守了中醫理論的嚴肅性。

我記得在50年前家父與家兄的一次談話中,家父談到他通過20多年研究發現應用貼臍法治療小兒秋季腹瀉的問題,家父認為這種方法對秋季腹瀉有卓越的療效,家兄認為效果不好,當時我根本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其後數天家兄突然告訴家父說你說得完全對。

事後我問家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他說:「以前我說不效的病例都用著別的藥,今天我說有效的病例是僅用著這一種貼臍膏。」

這事雖小,但卻對我的臨床、科研的作風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例如:我在臨床處方上絕對不隨便加減一味藥,絕對不隨便增減每味藥的一點用量,絕對不隨便改變服藥的時間與節律,絕對不隨便囑咐病人改變一點生活習慣,絕對不隨便讓患者應用任何治療性或非治療性的西藥與中藥成藥,即使人們認為的具有較好療效的藥物。

如果加用必須進行嚴格的、認真的觀察,找出它們之間終究是有協同,還是拮抗作用。

至於腎康靈膠囊為什麼會研製成功,其重要問題是我注意了這一點。


《神農本草經》說:「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藥有陰陽配合,子女兄弟。」


又說:「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


中藥與中藥之間配伍應用尚有七情合和之利與害,中、西藥之間合和豈能無有,今之臨床研究成果與新藥發明之所以不能推廣者,恐亦在斯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7#
 樓主| 發表於 2013-1-6 10:32:36 | 只看該作者

中醫研究中的思路與方法


最近一些年來,一些中醫界的同道問我:「你是通過什麼辦法提出自己的獨特觀點,寫出著作,並連續創造出能夠經受住臨床檢驗的新藥的?」


經過考慮,其經驗大致有以下幾點。


恰妥與否,請大家研究。


我們是中醫藥研究院,也就是名符其實的中醫研究機構。


中醫研究機構,顧名思義,一是搞中醫的,二是搞研究的。


所謂研究,《聯綿字典》稱為「研臃窮究也。」


《辭源》稱之為「窮究事理。」


《辭海》稱之為「用嚴密的方法,探求事理,冀獲得一正確結果者,謂之研究。」


我對這一句話的理解有兩種涵義。


其一是探求,追求。


其二是發現新的正確的事理和結果。


我們搞研究的,就得隨時隨地考慮我們的任務是研究,是窮究事理者,是用嚴密的方法探求事理並獲得正確結果者,而絕不是應聲蟲,人云亦云者。


我們是搞中醫研究的,我們就應隨時隨地考慮我們的任務是中醫研究,是窮究中醫事理的,是用嚴密的方法探求並獲得中醫的正確結果的,而絕不是已知理論的簡單的應聲蟲,人云亦云者。


宇宙是無限的、連續的,我們的認識是有限的、破碎的,因此才需要我們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我們是搞研究工作的,是搞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因此我們必須不是守舊的。


有人說過去的就是落後的,就是不科學的,現在的就是先進的,科學的。


這句話看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並不如此。


因為:


①它單純依靠的是時間標準,而不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②它單純依靠的是時間標準,而否定了科學發展道路上的螺旋式上升的事實。


③它單純依靠的是時間標準,而否定了世界地區科學發展不平衡和多源性的事實。


中國醫藥學是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一門科學。


中國醫藥學是在吸收古代哲學、古代天文學、古代數學、古代植物學的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並在不斷地吸收東方文化的最新成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它處處時時包括著東方文化的成就。


近百年來,隨著西方科學、西方醫學的傳入,西方文化的思路和方法經常不斷地與東方文化的思路和方法發生著碰撞,並同時與由東方文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國醫藥學發生著矛盾,甚至提出如何對待中醫,研究中醫的問題。


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民國年間的余雲岫氏,他主張完全按照西醫的模式研究中醫,認為凡是不符合當時西醫水準的中醫理論,中醫方法,都是謬誤的,應當廢除。


可是他們忘記了西醫在一定的時間內的發展是有限的,是不完全的,不是完美無缺的這一客觀事實,近些年來,一些科學工作者鑑於應用西醫的模式研究中醫的不斷碰壁,紛紛提出了應用多學科研究中醫的問題,認為中醫的那些理論與現代科學中的控制論、系統論相同,甚至有的提出中醫早就有了控制論、系統論。


這種研究方法固然可以解釋中醫理論中的與現代科學相同的問題,但是由於現代科學中某些理論的局限性,又常常使我們否定實質是科學的中醫內容,甚至將中醫引入歧途。


部分醫家鑑於以上兩種研究方法的缺點,紛紛提出按照傳統的方法研究中醫的意見,認為按照中醫理論和臨床相結合的方法是最好的研究方法。


這種方法雖有很多優點,但在中醫如何走向世界上有很多不合拍的地方。


因此我認為還是採用更加切實可行的辦法為好。


那麼到底以什麼方法為好呢?


我認為:


必須樹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採用理論—>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往復方法,提出新的理論與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數千年的科學發展史證明:任何新的理論,新的方法的提出都是從無到有的。


無就是原來沒有,沒有怎麼相同於有呢?


所以我認為我們的研究工作最好不要在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和什麼什麼相同上下功夫,當然我們在具體研究上並不排斥借鑑;


科學的任何方法和思路,正如我們中醫學的發展中不斷地借助於任何科學的成就,馬克思借助於費爾巴哈與黑格爾一樣,但是我們絕不可囿於任何理論而不能自拔。


那麼我們應該採用哪些具體方法去研究呢?


我認為:


1.首先的方法是我們對我們的每一個具體實踐都歸於有目的實踐。


在這方面我們一定要嚴格地要求自己,絕不可隨心所欲地開一個方,一個藥,一個用量,一個比例關係,一個用藥劑型,一個用藥方法,遇有複診時,我們絕不可改變一個法,一個方,或加一個藥,或減一個藥,或加一個藥的用量,或減一個藥的用量。


有人說,遇有危重病不用西藥能行?


不用西藥保駕能行?


我認為這句話不值一駁。


因為西藥、西醫的辦法既已達到了頂峰,那再研究有什麼用呢?


如果承認西醫方法沒有達到頂峰,不是絕對地有把握,那怎麼談得上保駕呢?


我們是搞研究的,是創造較好的新方法、新理論的,同時我們是搞中醫的,是創造中醫新方法,新理論的,所以我們必須考慮我們每處理一個問題時,必須考慮我們想盡了方法沒有,然後再考慮我們研究了沒有。


2.必須隨時隨地地注意發現一切可注意的苗頭。


在這裡尤其要善於抓住與常法不同的理論、方法,而又在事實上證明有效的理論與方法不放。


在注意抓苗頭的時候,切忌要避免成見,避免凡是不符合某些名家觀點的意見都是錯誤的任何想法,切忌隨便扣迷信的、非科學的帽子,一切都要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去衡量。


3.要隨時隨地注意對苗頭的追根究底。


苗頭是不是苗頭,苗頭能不能成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這是只看到苗頭所不夠的,歷史上的很多科學家、發明家的例子說明,很多發現苗頭的人並沒有成為科學家,發明家,而承認這是苗頭,並追根究底的人才成為了科學家,發明家。


所以我們研究中醫的就是善於追根究底,找出苗頭問題的機制,並使其形成成果。


4.要隨時隨地慎重對待追根究底過程中的每一個失敗。


俗語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我認為這句話是對成功者而言的,不是對失敗者而言的。


因為成功者通過鍥而不捨的努力在一定階段,一定時間內,雖然失敗了,但他會通過對失敗的不斷地總結、歸納,找出每個環節、每個階段所以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把他作為前進的動力,並成為成功的催化劑。


而失敗者則不然,他們往往把苗頭看得很大,甚至把苗頭看成勝利的成果,當遇到實際困難時,或者立刻產生急躁情緒,或者垂頭喪氣,一蹶不振,這種情緒是我們研究者的大敵,尤其應該克服。


5.善於吸收各種學科合理的內核創造新的理論,發明新的有效方法。


我們的先人吸收了古代科學合理的內核創造並發展了中國醫學系統的,完整的中醫藥理論和方法,馬克思吸收了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的合理內核,創造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列寧吸收了馬克思主義合理的內核,創造了列寧主義學說,毛主席吸收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合理內核創造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吸收了毛澤東思想的合理內核創造了鄧小平理論。


在創造新的理論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善於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成就的合理內核,善於吸收群眾一切合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成績,並要隨時隨地注意將各科理論,各種實踐引發出的靈感給予記載、歸納,並上升為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新的理論,發明出新的方法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8#
 樓主| 發表於 2013-1-6 10:34:38 | 只看該作者

藥物應用中的時間與節律


小女朱彥欣醫生跟我說:「我跟您學習了多年,一直糊裡糊塗,有的方劑我親眼看到您用的療效很好,可是我一用到臨床卻不好,有的甚至無效。這是為什麼呢?是我用的脈證不對嗎?不是。在這方面我反覆問過您,也在臨床上反覆追問過他們出現的每一個症狀,並仔細檢查過他們的脈象和舌象。是我用藥有加減,用量有改變嗎?也不是。因為我用的方完全是學習您的,用的藥味和用量及其用量比例完全與您一樣,可就是效果不一樣,這個問題我一直不清楚,及至我注意了您告訴患者的服藥時間與節律時,才算解決了這個問題。例如:一陳姓患者。急性扁桃體炎,咽喉腫痛,且已化膿,高熱一直不退。開始用青黴素治療效果不好,改用升降散加減方後,雖然較青黴素為好,但7天以後才獲得了痊癒。前幾天,陳姓患者又患急性扁桃體炎,其症狀比上次還嚴重,但這次採用了您向患者囑咐的6小時1次,晝夜連進兩劑的方法,結果次日即症狀全部消失。又如用腎康靈膠囊治腎病,我見您用的效果很好,但我用起來則不如您的效果好,及至也採用了您所囑咐的空腹服後,果然效果明顯增加。」


我說:「《素問·至真要大論》在闡述治療問題時,除強調了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之外,還強調了


①五味陰陽之用要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


②『有毒無毒,所治為主,適大小為制也。』


③『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從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勞者溫之,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緩之,散者收之,損者溫之,逸者行之,驚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故。』


《神農本草經》在指出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時,還強調指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


『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傷寒論》在桂枝湯的服用方法上指出:『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


在桂枝二麻黃一湯的服用方法上指出:『溫服一升,日再服。』


在五苓散的服法上指出:『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在桃仁承氣湯的服法上指出:『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在抵當湯的服法上指出:『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在抵當丸的服法上指出:『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啐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在桂枝甘草湯的服法上指出:頓服。』


在黃連湯的服法上指出:『晝三,夜二。』


在十棗湯的服法上指出:『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服法上指出:『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在黃芩湯的服法上指出:『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金匱要略》在蜀漆散服法上指出:『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


在皂角丸方的服法上指出:『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如此等等。總之,從原則上看,如果僅僅注意了治則,而不注意方法中細節問題,也往往不能取得優良的療效,因此我們臨床工作者不但要注意大,而且要注意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9#
 樓主| 發表於 2013-1-6 10:38:2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3-1-6 10:39 編輯

中藥的療效是快,還是慢


中藥的療效是快?


還是慢?


對於這個問題我曾與很多同道進行過交談。


在一次暢談中,某個醫生說:「有人說中藥的療效慢,副作用小,西藥的療效快,副作用大,所以治療急性病、危重病時應儘量用西藥,慢性病再用中藥。」


又說:「在我開始看到你們寶寶一貼靈的研究報告中有4小時即可見效的說明時,我非常懷疑。因為我認為中藥不可能那麼見效快,更何況它是一個外用藥呢?及至臨床一應用,卻屢屢發現患者反映:有的貼後3—4分鐘即腹痛泄瀉消失,有的一貼上即腹痛緩解,有的一貼上即上車旅行而不暈車。才使我發現我的認識有偏見,有成見,有錯誤。通過這一事實的教育,使我不得不修正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得不重新研究中藥療效發揮的時間問題。通過多年的研究逐步發現中藥對某些證候不但作用快,而且副作用少。這個快,有的竟達到了不可想像的程度,我看古人說的覆杯而愈一點也不誇張,這完全是客觀的,現實的描述。」


我說:「你的觀察是科學的,是實事求是的。」

對於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在中醫界是件大事,而且在中、西醫合作上也是件大事。

因為:

①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關係到中醫、中藥能不能參加急性病、危重病的搶救,而且關係到中、西醫合作搶救危急重病時能不能當主角。

②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直接關係到應用中藥治療過程中的療效評價,而且關係到中、西醫合作治療疾病時中藥作用有無的認識。

③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關係到對所用中藥副作用的認識,而且關係到在中、西醫合作治療中,中藥副作用的評價。

④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關係到中藥配伍中的相反、相須、相畏、相使,而且關係到中、西醫合作治療疾病時的藥物協同、拮抗作用的評價。

⑤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關係到對辨證論治中正確與錯誤的評價,而且關係到中、西醫合作治療中中藥應用得正確與錯誤的認識。

⑥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關係到所用中藥劑型正確與錯誤的評價,而且關係到中、西醫合作治療疾病時,應用中藥劑型恰當與否的認識。

⑦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關係到對中藥給藥方法、給藥時間正確與錯誤的認識,而且關係到中、西醫合作治療疾病時給藥方法、給藥時間正確與錯誤的評價。

⑧對中藥療效快、慢的認識,不但關係到對所用中藥給藥途徑正確與錯誤的認識,而且關係到中、西醫合作治療疾病時,對中藥給藥途徑正確與錯誤的評價等等。


對於中醫、中藥能不能直接參加治療急性病和搶救危重病的問題,早已通過中醫藥的數千年發展史得到了證明。對於中、西醫合作治療過程中中醫藥能不能當主角的問題,這在近目年來的醫療實踐中也得到了證明:不但是可以的,而且很多是恰當的。


對於中醫、中藥療效評價的問題,雖然已經通過歷史畫正了句號,但是由於中、西醫的學術觀點不同,某些西醫對中藥療效的認識仍然存在著雞叫天亮,雞不叫天也亮的觀點。這種觀點固然與他們的學術觀點和不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非科學態度有關,也與我們中醫不夠瞭解什麼中藥可以多長時間出現療效,出現什麼樣的症狀改善有關係。


所以我們要想正確評價中藥的療效,必須深刻瞭解什麼中藥多長時間出現療效,出現什麼樣的療效。


通過臨床觀察發現中藥出現療效大致有以下幾種規律:


①局部用藥出現的作用快,內服藥出現的作用慢。


其中局部用藥療效快者可見用藥後的一刹那間即症狀緩解,而內服藥則需15分鐘至4個小時才能出現療效。


②辛散藥用藥後出現的作用快,苦降藥次之,甘緩藥作用最慢。


其中辛散藥內服大致在30分鐘至1個小時即可症狀緩解;


苦降藥則需30分鐘至2個小時,甚至4個小時才出現效果;


甘緩藥常常1小時以上,甚至24小時後才出現效果。


③表證用藥後療效出現的作用快,裡證用藥後療效出現的作用緩。


其中快者常常在2—8個小時,慢者則需8—48個小時。


④虛證用藥後療效出現的作用慢,實證用藥後療效出現的作用快。


其中實證快者15分鐘至2個小時,虛證慢者約在4—48個小時,甚至以上。


⑤寒證用藥後藥效出現的作用快,熱證用藥後療效出現的作用慢。


其中快者僅需幾分鐘,甚者1小時;慢者則需40分鐘至48小時方才有效。


⑥氣分證用藥後療效出現得快,血分證用藥後療效出現得慢,其中快者十幾分鐘即可見效,而血分證則必須40分鐘以上方可有效。


⑦亡陽證用藥後療效出現得快,亡陰證用藥後療效出現得慢,其中快者約需十幾分鐘,甚者1個小時;


慢者則需40分鐘,甚者2個小時至4個小時。


對於中藥有無毒副作用的問題,在當前來說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中藥沒有什麼毒副作用,即使有也只能說很小;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藥不但有的有毒性,而且有的有嚴重副作用。


我本人同意後一種觀點。


但如何評價每味中藥的毒副作用,還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通過臨床觀察,大多:


①胃腸道的毒副反應出現於用藥後的一瞬間至1—2小時左右。


②心悸心慌的毒副反應出現於用藥後30分鐘至l小時左右。


③頭暈,四肢麻木的毒副反應出現於1個小時左右。


④大汗不止的毒副反應出現於用藥後1小時左右。


⑤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的毒副反應出現於用藥後1—2小時,甚至3—4小時以後。


⑥煩躁狂亂的毒副反應出現於用藥後1小時以後,甚至更長。


⑦蕁麻疹的毒副反應出現於用藥後4—12小時,甚至48小時以後。


⑧鼻衄、斑疹的毒副反應出現於用藥後1—2小時,甚至48小時以後。


反之,若不是在此時間內出現的毒副反應,則應考慮是不是中藥引起的。


對於中、西藥聯合應用中的協同和拮抗的認識,更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因為要想瞭解它們的聯合作用,必須首先清楚的認識中藥、西藥單獨應用時的療效發揮時間,而單獨應用時的療效發揮時間我們常常是不清楚的,所以對聯合應用後的藥效發揮時間就很難分析清楚其是發生了拮抗或協同,但是只要我們善於觀察,認真觀察,還是可以知道的。


對於辨證論治的認識,絕大多數醫家認為它是中醫的精髓。


但是怎麼衡量辨證論治中的正確與錯誤,則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反正是中藥都療效慢,因此不能在短期內說明其是有效,還是無效,只要繼續服藥就是了。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不同的病,不同的證,不同的藥,在用藥出現的藥效作用時間是不同的,如果在應該出現藥效作用的時間內沒有出現應有的療效,那麼就應該說明該種辨證的認識是錯誤的,在此情況下,我們就應該繼續根據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精神處理。


對於中藥劑型與療效快慢的認識,前人早有湯者,蕩也;丸者,緩也的論述。


對於用藥途徑的搐鼻催嚏的不同用藥途徑療效的評價,前人也有一定的論述,這些問題均需在臨床上認真地總結經驗。


以上這些意見僅是我數十年經驗的初步總結,正確與否,還需同道們在實踐中加以驗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0#
 樓主| 發表於 2013-1-6 10:43:44 | 只看該作者

是走科學的發展道路,還是走教條主義式的路


讀了《三聯生活週刊》1997年第20期記者朱彤先生訪第一代中西醫學家陳可冀院士的文章《中醫要引進現代科學》,使我感觸良多。


一、是走科學的發展之路,還是走兩個凡是之路


縱觀古今中外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凡是有突出成就的科學工作者,沒有一個不是在吸收前人科學成就的同時,靠著自己的創新,靠著自己走自己的路才成功的。


自然科學是如此,社會科學也是如此。


在我國的革命中,早期依靠照搬蘇聯的經驗沒有成功,至我們黨批判了教條主義,樹立了毛澤東思想在我黨的統治地位,才使革命走向了勝利。


在我國的建設中,長期以來,由於堅持兩個凡是,幾乎使我們國家走到了破產的邊緣,及至確立了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我黨的統治地位,才使建設步入了健康的發展道路。


在我國的醫學發展史中,由於堅持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使中國醫藥學影響了整個東方醫學的發展。


近百年來,由於余雲岫先生的凡是符合當時西醫理論、方法之中醫理論、方法即是正確的,凡是不符合當時西醫理論、方法之中醫理論、方法即是不正確的教條主義思想影響,使近百年來的大量有關中醫的著作、文章變成了對號入座的文章和著作,使中醫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近些年來,由於西醫的理論和方法一個一個地被否定,使某些以對號入座為研究方法的教條主義思想感到站不住腳,於是又提出「中醫要引進現代科學」作為新的口號以代替過去的中西醫對號入座的教條主義,陳可冀先生引以為自豪的兩個方面恰恰表現在這一點。


(一)中醫發展遲緩的原因在哪兒


陳可冀先生說:「中醫理論基本上還是用古代的,發展得很不夠,發展得比較多的還是中西醫結合,用現代科學方法來發展中醫理論。」


又說:「我主要的工作,第一是心血管病方面研究出一套中醫的活血化瘀理論,第二個是我主持整理清代宮廷秘方。」


是的,正如陳可冀先生所說,中西醫結合有很大發展,其在活血化瘀理論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並對中醫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但是由於他的對號入座的研究方法和其違背中醫理論固有概念之理論的提出,使著很多臨床工作者也對並不是以瘀血為主的疾病採用了活血化瘀方法進行治療,結果造成了臨床上的一誤再誤。


例如:在陳可冀先生所舉的兩個病:高血壓病和心肌梗死。


由於把高血壓病單純對號為陰虛肝旺,把心肌梗死病單純對號為瘀血阻滯,使中醫的治療一誤再誤,結果就造成了「高血壓病人頭痛,中醫治療以為好了,上班了,西醫一量,血壓還高,西醫就說沒完全好,他就有意見了,說你看我治好了,他沒病了,沒事了,你給我找事,這矛盾就出在這兒」的現象。


由此可見對號入座才是影響中醫發展的癥結。


(二)引進現代科學是不是中醫發展的唯一道路


誠如有一著名專家一再強調,西醫由於引進了現代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使西醫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此中醫要引進現代科學。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我認為是十分正確的,但是問題不是這麼簡單,因為現代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也在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被新的理論和方法所代替,假若我們不是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去衡量中醫的理論和方法,單純地追求其符合與不符合現代科學的某個理論和方法,單純地把符合與不符合現代科學的某個理論作為衡量中醫科學不科學的標準,那就成問題了。


因為如果現代科學的某個理論被否定了,我們中醫怎麼辦呢?


有專家曾講:現在有一些人,不懂現代科學,抱著他那個東西不放,一方面自卑,一方面自高自大,一天到晚就是中醫存亡論,沉思論……現代醫學為什麼不可以套中醫?


現在肝炎,你不檢查澳抗的陰性、陽性,轉氨酶的高低,……治什麼肝炎!


這些理論純粹是虛假的、空洞的。


為什麼中醫這些文章不能登大雅之堂,走不出去?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套用西醫的理論予以說明是多麼有理,可就是這個證明恰恰套用的是失敗的例子,因為過去某些中醫和西學中的專家們之所以稱為有效,是由於其改善了多少確定為肝炎的指標,而近幾年衛生部一個命令說多少多少確定肝炎的指標均不可靠;


幾乎把所有肝炎專家所說的光榮依據都一筆勾銷了,而那些什麼也不懂的人卻仍然站得住腳,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由於這些人堅持著一個原則,即堅持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著走自己特色的發展之路。


(三)中醫發展的路


既然套用西醫不行,套用現代科學也不行,那麼中醫的發展到底應走什麼路呢?


我認為所以說不行,是說的套不行,不是說不應該吸收它們的合理內核,不是說不吸收其所有有利的東西,而是說不能套,套必出弊,要走只能走建設中國特色的,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之路,而絕不應是其他。


二、是堅持科學的是非嚴肅性,還是走糊塗的路,是堅持實事求是,還是走嘩眾取寵的路


縱觀古今中外的科學發展史可以看出,由於某些科學工作者不斷地發現和發明著開始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所認識的新的理論和技術,而促進著社會的進步。


正如陳可冀先生所舉的例子,由於愛因斯坦發現了很多人所不理解的相對論,才使人們推崇的所謂經典物理學又向前進了一步。


在我國也同樣是這樣,由於我國的科學工作者發明了當時不被人所理解的印刷術、指南針、造紙朮、火藥,才使科學步人了一個新的臺階;


由於孫武寫出了至今還有些不被人所理解,而在實踐中卻有著巨大的實用價值的孫子兵法,被世人所矚目。


這些科學工作者在當時想沒有想他們的觀點、方法要登大雅之堂呢?


據我所知,他們是沒有的。


既然從古至今的中外科學工作者沒有一個是為登大雅之堂去工作,沒有一個不是通過對事實的研究而發現發明,並通過這些不被當時的人所理解的發明發現去推進科學發展的,那麼為什麼非要要求通過實踐發現的中醫理論和方法硬套在某些西醫和某些科學工作者所尚不理解的模型上呢?


非要為登大雅之堂而背棄基本原則,非要為登大雅之堂而丟掉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呢?


(一)關於症和病的結合


由於數十年來的追求登大雅之堂,使很多學者不再深求中醫理論概念的深刻內涵,致使中醫日漸走向難於自拔的怪圈,而其中的證、辨證、辨病等概念的誤解給中醫帶來的危害尤為嚴重。


例如:證,這個字在古代的含義本是一個證據的意思,這個證據在中醫理論上不但指所謂的自覺症狀,而且指的還有脈象、時間、地域、運氣、相似、相似相應等等,等等。


辨證,則是指的分辨各種證據,並通過對這些分辨得出恰當的結論,這個結論不但包括病位、病性,而且包括標本、先後、各種比例關係。近些年來所提的證與辨證的概念則完全丟掉了其深刻的內涵,並把誤解了的內涵作為標準去進行中、西醫套用方法的依據,致使很多醫者不知所從,並提出無證可辨之說,從而嚴重地影響著中國醫藥學的發展。


(二)關於要不要干涉


在我國的古代,由於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使科學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清代的文字獄使我國科學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在歐洲由於所謂的黑暗,伽里略的被處死,使科學的發展受到了影響。


而秦始皇、乾隆、教皇等都是以衛護科學的真理面目出現的。


陳可冀先生現在是科學院院士了,自然應以衛道士的資格出現了,可是他忘記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的中醫、中藥人員,不但上過大學,學過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


但他們為什麼還說你不要干涉我的語言呢?


我認為不在於「中醫相當長的時間和自然科學隔絕了,自然地在這個群體中產生了一種惰性」,而在於目前的中國醫藥學研究中的套路不符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綜上所述,我認為套用現在的理論和方法不但不能促進中國醫藥學的發展,而只能使其倒退,而按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醫藥學的道路才是中國醫藥學發展的唯一途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5 09:51 , Processed in 0.7031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