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與臨床】
綜觀中國醫藥學的數千年發展史可以看出:中國醫藥學之所以長盛不衰地進行著發展,就在於它有著一整套的正確的思維方式作指導。
翻開從《內經》、《神農本草經》到《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和具有卓越成就醫家的創新史,不難看出促使這一發展的主要觀點正是中國醫藥學中的相似論──即所謂的取類比象學說。
一、中國醫藥學相似論的基本內涵
中國醫藥學的相似論是中國醫藥學的基本的思維方法,這一方法是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指導下形成的一種思維方式。
這一思維方式認為通過對大量的主、客體的相互類似現象的分析,可以找出各種各樣的規律性,並認為各種各樣的規律性中。
首先的第一位的應該找出的是陰陽、五行規律,即所謂的哪些是屬於陰、哪些是屬於陽;
哪些是屬於五行中的木,哪些是屬於五行中的火,哪些是屬於五行中的土、金、水等。
正如《素問》所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治病必求於本。
其次,認為在諸多的相似成分中,以系統的、局部的、運動的、靜止的相似性為最多,並認為在這四種相似成分中,以系統的、運動的相似為最重要,且其相似物質問的相似成分越多,其性質就越相近。
再次,認為在眾多的相似物質之間,不但存在著相似,而且存在著相似間的相互感應性,並且認為相似的物質問的相似成分越多,其相互感應性就越大。
所以我們醫學工作者,可以通過症狀、體徵在系統、局部、運動、靜止中相似性的多少和它們之間,以及與自然界變化的相互感應性,去發現系統的、局部的、運動的、靜止的規律性,並根據這些規律性去治療疾病。
二、中國醫藥學相似論的應用
那麼中國醫藥學是怎麼應用相似論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呢?
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兩點:
(一)將相似論作為發現不同規律性的方法
1.將相似論作為發現新的病因的方法在清代以前的醫家中,眾多醫家對病因中的燥邪一直缺乏深刻的認識,明末清初著名醫家喻昌在相似論觀點的啟發下,根據病因中的相似之理,明確地提出病機十九條獨遺燥氣。
他說:「燥之與濕有天壤之殊,燥者天之氣也,濕者地之氣也。水流濕,火就燥,各從其類,此勝彼負,兩不相謀。春月地氣動而濕勝,斯草木暢茂,秋月天氣肅而燥勝,斯草木黃落,故春分之後之濕,秋分以後之燥,各司其政。今指秋月之燥為濕,是必指夏月之熱為寒然後可,奈何《內經》病機一十九條獨遺燥氣,他凡秋傷於燥,皆謂秋傷於濕?歷代諸賢,隨文作解,弗察其訛。」
2.將相似論作為發現新的生理功能的方法在明代以前,眾多醫家對命門的認識大多局限於《難經》「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係也。」
而對命門在生理上的重大作用缺乏深刻的認識,至明代趙養葵根據相似論之理,才對命門有了充分的認識。
他說:「命門為十二經之主。腎無此,則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通矣;脾胃無此,則不能蒸腐水穀,而五穀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應矣,正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也。余有一譬焉,譬之元霄之鼇山走馬燈,拜者,舞者,飛者,走者,無一不具,其中間惟一火耳,火旺則動速,火微則動緩,火熄則寂然不動,而拜者,舞者,飛者,走者,軀殼未嘗不存也,故日汝身非汝所有,是天地之委形也。余所以淳淳必欲明此論者,欲世之養生治病者,的以命門為君主。」
3.將相似論作為發現治則的方法清代醫家徐靈胎通過兵法相似之理對各種治療原則的確立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並發現了每種治療原則的內涵。
他說:「聖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而毒藥則以之攻邪。故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猶之好戰勝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設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後興;藥之設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後用。其道同也。故病之為患也,小則耗精,大則傷命,隱然一敵國也。以草木之偏勝,攻臟腑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後無喪身殞命之憂。是故傳經之邪,而先奪其未至,則所以斷敵之要道也;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嚴疆也。夾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則敵之資糧已焚;合舊疾而發者,必防其病,則敵之內應既絕。辨經絡而無泛用之藥,此之謂響導之師;因寒熱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謂行間之術。一病而分治之,則用寡可以勝眾,使前後不相救,而勢自衰;數病而合治之,則並力搗其中堅,使離散無所統,而眾悉潰。病方進,則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氣,所以老其師;病方衰,則必窮其所之,更益精銳,所以搗其穴。若夫虛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藥,而以峻藥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可緩,用峻厲之藥,而以常藥和之;富強之國,可以振威武也。然而選材必當,器械必良,克期不衍,佈陣有方,此又不可更僕數也。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4.將相似論作為發現不同病機的方法曾治一人,男,45歲。
食管灼痛,吞咽時更甚5年多。
醫診食管炎。
先用西藥治療兩年多不效,後又以中藥,或活血,或瀉火,或疏肝,或健脾等法治之約三年亦無效。
邀余治之,前後予藥40餘劑無明顯改善。
一日突然來家造訪,見其面色咣白無華,頓悟,云:白色屬肺,必肺陰不足所致耳。
乃擬養陰潤肺之劑。
處方:百合40克,烏藥10克,麥冬10克,4劑後,競痛減五六,繼服20劑,愈。
5.將相似論作為組成新的方劑的認識方法曾治一人,女,50歲。
嚴重失眠兩年多,始予鎮靜催眠之西藥尚能入睡片刻,但近半年來,雖遍用西藥與中藥安神養血、平肝瀉火、疏肝解鬱之劑不效。
邀余診治。
詢其病史,云:由於工作長期繁忙,加之又長期精神不夠愉快,致使逐漸煩躁失眠。
再詢其證,云:除嚴重失眠外,並見胸滿氣短,時時歎氣,頭暈乏力,煩躁不安。
綜合其證,思之:病發於鬱,鬱者,當調氣疏肝。
乃予疏肝調氣之劑十餘劑,寸效不見。
再思歷代醫家曾有思鬱宜補之論,乃改用歸脾湯7劑治之,不但不效,反見加劇。
不得已,乃告患者另請高醫治之。
數月之後,患者又邀余治。
云:諸醫之藥均無微效,請再處方以試之。
正在此時,一醫來訪,並云:近治一高血壓病患者,遍用養陰平肝,清肝瀉火之劑不效,不得已,在上方中加入了黃耆一味,不曾想到患者諸證卻明顯改善,血壓亦隨之下降,為此曾遇數醫的非議,請師一解。
答曰:黃耆乃補氣升陽之品,高血壓病大多為肝陽上亢所致,因此高血壓病大多不可用黃耆。
此證原用平肝瀉火之所以不效者,恐為過用寒涼之品鬱其陽氣所致,所以此時稍予黃耆之甘溫,以助鬱陽之升發,則清陽可升,濁陰可降,而病解。
該醫走後,我對以上失眠患者的治法,亦頓然而悟,此患失眠之所以久治不效者,乃前用諸方中舒者不補,補者不舒耳。
再察其脈弦而大,乃處補中益氣與六味地黃合方。
服藥2劑,競睡眠達8小時,又服20劑,愈。
6.將相似論作為發現藥物新的功用的方法清代以前對茯苓之赤、白與皮的功用不同,雖然稍有論述,但很不深刻。
至黃宮繡著《本草求真》一書,應用相似之理才闡述明白。
他說:「茯苓,色白入肺,味甘入脾,味淡滲濕。故書皆載上滲脾肺之濕,下伐肝腎之邪,其氣先升後降。凡人病因水濕而見氣逆煩滿,心下結痛,呃逆嘔吐,口苦舌乾,水腫淋結,憂恚驚恐,及小便或澀或多者,服此皆能有效。故人四君,則佐參朮以滲脾家之濕,入六味,則使澤瀉以行腎邪之餘,最為利水除濕要藥,書日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謂也;又日定魄,即水去而魄自安之意也,且水既去,則小便自開,安有癃閉之慮乎?水去則內濕已消,安有小便多見之謂乎?故水去則胸膈自寬,而結痛煩滿不作,水去則津液自生,而口苦舌乾悉去。惟水衰精滑,小便不禁,非由水濕致者切忌,恐其走表洩氣故耳。茯苓有赤、白之分,赤人小腸,白入膀胱,白微有補,赤則止瀉濕熱,一氣一血,自不容混如此。至皮岢治水腫腹脹,以皮行皮之義。」
(二)將相似論作為進行辨證論治的方法
1.傷寒、溫病、溫疫
(1)高熱不退以時氣相似之理推知其為寒包火證,予解表清裡始安。
曾治患者李×,男,45歲。
一個月前突然惡寒發熱、頭痛身痛。
先予西藥治療一周不效,乃改請中醫治療。
醫云:近世有人死抱住《傷寒論》一書不放,實際臨床上沒有一例傷寒,所以只能用銀翹散加減治療。
並擬銀翹散加減方十餘劑治之,藥後發熱不但不減,反而更甚。
患者又易醫治之。
云:患者體溫39.5℃,如此高熱怎可用銀翹散,只可予白虎湯。
服藥4劑,諸證仍不見減。
邀余診視。
察其證見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煩躁,脈浮緊而數。
乃云:此乃傷寒表寒閉鬱至甚之大青龍湯證也。
處方:麻黃18克,桂枝9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薑9克,大棗12個,生石膏15克。
1劑後,全身汗出,體溫降至37.5℃。
乃以半量再服1劑,愈。
某醫云:前醫曾說當今只有溫病而無傷寒,而老師卻用傷寒之方取效甚速,其故為何?
答曰:此病發於小寒大寒之間,乃時令之寒所加所致,根據相似之理辨知其為傷寒無疑,表寒者當予辛溫解表,故以大青龍湯一劑得愈。
(2)肺炎咳喘以時令相似之理辨知其為涼燥犯肺,予杏蘇散加減而愈。
曾治患者張×,男,8歲。
咳嗽陣陣而作,喘而氣短,平臥時加甚一個多月。
某院診為肺炎。始予抗生素治療無功,繼又配合中藥麻杏石甘湯仍無效。
查其體溫37.8℃,鼻翼微見煽動,口鼻微乾,舌苔薄白,脈浮緊。
又思本病正發於秋季,相據相似相應之理,診為涼燥犯肺,內伏微飲。
治擬杏蘇飲加減。
處方:杏仁6克,紫蘇9克,半夏9克,陳皮6克,茯苓6克,枳殼6克,前胡6克,葛根l0克,甘草3克,桔梗6克。
服藥l劑,發熱即消,喘咳大減。
繼服2劑,愈。
2.內科
(1)口眼喎斜以春夏相似相應之理辨知出其為陰血不足,風邪外客,予養血祛風始安。
曾治患者陳×,女,成。
口眼喎斜一個多月。
前醫以針灸、理療與中藥牽正散、烏藥順氣湯加減治之不效。
細審其脈浮,口微乾,左眼不能閉合,口涎時時從口角流出。
根據春夏相似相應之理,審其病發於夏初春末,知其為血虛風熱外客,予養血祛風法,一劑減,6劑愈。
(2)貧血尿血以晝夜相似相應之理辨知其病在血分。
曾治患者蘇×,男,12歲。
一年多以前即經常感到疲乏無力,自汗盜汗,尿有時呈醬油色,五個多月以前轉入某院進行治療。
診為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中、西藥混合治療一直不見效果。
審其面色咣白無華,自汗盜汗,尿血僅發生在夜間,脈弦而大。
根據相似相應之理,綜合脈證,診為氣陰兩虛為本,瘀血阻滯,濕熱下注為標。
擬用補氣養血,涼血活血,燥濕清熱。
服藥6劑,精神增加,盜汗自汗減少,尿血消失,繼服40劑愈。
3.婦科
(1)崩漏數年以相似相應之理辨知其病為脾腎俱虛,予脾腎雙補,益氣養血而愈。
曾治患者蘇×,女,成。
子宮出血數年,冬重夏輕,今年人冬以來,血出尤甚。
某院以大量的輸血與中、西藥聯合治療,始終不效。
審其脈虛大弦緊,面色白微露黃意,並見神疲乏力,言語低微,腹痛喜按,趾指厥冷,形體消瘦。
因思冬在閉藏,其相似相應在腎,命門火衰,閉藏失職。
脾者,後天之本也,運化不足,攝血失統。
故治宜補後天,益先天,養血益氣。
處方:黃耆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熟地10克,黨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10克,麥冬10克,附子10克,淡大芸15克,肉桂10克,半夏10克,鹿角膠10克,芡實10克,生薑3片,大棗5枚,阿膠10克。
服藥2劑後,腹痛崩血大減,食納增加,精神改善。
繼服4劑,崩血停止,為鞏固療效,又服20劑,愈。
(2)曾治患者林×,女,26歲。
月經失調,時或月經淋漓不斷6年多。
此次月經提前十幾天,至後已十數天不止。
前醫除西藥外,並先後應用過中藥丹梔逍遙散,少腹逐瘀湯,膠艾四物湯,芩連四物湯、歸脾湯、升陽舉經湯等進行治療,然多不見效果。
細審其證,脈見弦澀不調,少腹滿痛,午後至夜間加劇,胸脇苦滿,乳房脹痛,頭暈頭痛,五心煩熱,尿熱尿痛。
因思此乃肝鬱血虛,鬱而化火之證,然午後至夜間腹滿尤甚,結合相似相應之理,應為脾腎虛寒。
故治擬養血疏肝,佐以溫腎之品。
處方:丹梔逍遙散去生薑,加乾薑、肉桂、生地。
2劑後經血止,他證減,繼服一月諸證消失,愈。
4.外科
(1)膽囊切除術後疼痛不能收口一月,以相似相應之理辨知其為肝膽氣鬱,寒凝血滯,予疏肝理氣,溫經活血,愈。
曾治患者朱×,女,64歲。
膽石症膽囊切除術後,局部一直疼痛不止,晝輕夜重,切口一直不能癒合。
前醫始以大劑抗生素無功,後又配合中藥清熱解毒之劑7劑亦無效。
細審其除疼痛外,並見切口部有少量膿汁不斷排出,頭暈噁心,心煩腹滿,體溫38℃,舌苔白,脈弦緊而數。
綜合脈證與相似之.理,知其為肝膽氣鬱,寒凝血滯,熱毒蘊結之證。
治擬疏肝理氣,溫經活血,佐用解毒清熱。
處方:柴胡l0克,半夏10克,黨參10克,黃芩10克,乾薑3克,大棗5枚,當歸10克,赤芍10克,香附l0克,烏藥10克,敗醬草40克。
服藥2劑後,發熱消退,腹脹減半,創口膿汁消退,繼服6劑,諸證消失,愈。
(2)皮炎奇癢以相似相應之理辨知其為血燥生風,予養血潤燥,活血祛風,愈。
曾治患者周×,男,22歲。
全身奇癢難忍十幾天。
醫先予西藥內服,外用治療無效,後又改用中藥祛風清熱之劑3劑而更甚。
細審其奇癢難忍,全身抓得到處是血痕,晝輕夜重,不能睡眠,舌苔白,脈沉弦細。
綜合脈證與晝夜的相似相應之理,知其乃血虛燥熱生風所致。
為擬養血潤燥,活血祛風。
處方:生地30克,熟地10克,生首烏10克,當歸l0克,丹皮10克,元參l0克,白蒺藜6克,僵蠶6克,紅花10克,甘草6克。
服藥1劑,其癢即減,繼服6劑,愈。
5.耳鼻喉科
(1)秋季咽痛以相似相應之理辨知其為少陰咽痛,予豬膚湯始緩。
葉天士治患者陳姓,陰陽交虛,營衛欹斜,為忽冷忽熱,周身骸骨皆痛,百脈皆損,秋本天氣已降,身中氣反泄越,汗出喉痹,陽不人於陰,致自為動搏耳,夫喉咽之患,久則喉痹喉宣,妨礙受納,最不易治,從少陰咽痛例,用豬膚湯旬日,喉痛得緩,對症轉方。
(2)頻發鼻衄十幾年,秋冬輕春夏劇,以相似相應之理.辨知其為肺腎陰虛,予養陰之劑而安。
曾治患者張×,男,19歲。
從3—4歲開始即經常鼻衄,至今不愈。
開始幾年,西醫耳鼻喉科診為鼻中隔彎曲,發病前幾年一用堵塞或電灼即可緩解,近七八年來,每至春夏即經常感冒,一感冒就發生鼻衄,這次鼻衄已經十幾天,雖用中、西藥多種方法仍然不見改善。
因思春季者肝木之令也,且發病於感冒之後,以相似相應之理,乃陰虛外風所致。
處方:麥冬10克,生地10克,元參30克,桑葉15克。
服藥1劑而衄止,後果愈。
6.眼科
(1)睡起眼赤腫以相似相應之理辨知其為血熱,予生地而愈。
《古今醫案按》云:一人患眼疾,每睡起則眼赤腫,良久卻愈,百治莫效。
師曰:此血熱,非肝病也。
臥則血歸於肝,熱血歸肝,故令眼赤腫也,良久卻愈者,人臥起血復散於四肢故也。
遂用生地黃汁浸粳米250克,滲乾,曝令透骨幹,三浸三乾,用磁瓶煎湯令沸,下地黃米四五匙,煎成薄粥湯,放溫,食半飽後,飲一二盞即睡,如此兩日,遂愈。
(2)眼瞼下垂久治不效,以相似相應之理,辨知其為痰熱,予化痰瀉火而安。
曾治患者史×,男,35歲。
眼瞼下垂數年,眼裂日漸縮小。
醫先以新斯的明治療好轉,繼用之不效,後又以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仍不效。
特別是近三個月來,看書,寫文章,甚至走路均感困難,尤其是在太陽下走路時常因不能睜眼而到處碰壁。
細審其除上述諸證外,並見胸滿心煩,口苦口黏,失眠健忘,舌苔黃白而膩,脈弦滑。綜合脈證,並結合相似相應之理,診為痰熱內鬱,肝木失達。
治以柴胡陷胸湯加減30劑,愈。
三、結語
中醫相似論是中醫學中按照諸多相似現象去分析認識中醫問題的方法。
它不但是認識發現問題的方法,而且是辨證論治的重要手段。
所以如何提高對相似論的認識不但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