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wzy_7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醫籍考】

 關閉 [複製鏈接]
54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0:29:03 | 只看該作者

〔釋氏(僧深)藥方〕


(舊唐志。作集方。)七錄三十卷 佚孫思邈曰。宋齊之間。有釋門深師師道人。述法存等諸家舊方。為三十卷。其腳弱一方。近百余首。(千金方)。


又曰。深師述支法存所用。永平山敷師連范祖耀黃素等。諸腳弱方。凡八十余條。皆是精要。(同上)。


〔摩訶胡□□出胡國方〕七錄十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0:30:19 | 只看該作者

卷四十一

 

方論(十九)


〔褚氏(澄)雜藥方〕七錄二十卷(唐志。作十二卷。)佚南齊書本傳曰。褚澄。字彥道。初湛之尚始安公主。薨,納側室郭氏。生淵。後尚吳郡公主生澄。淵事公主孝謹。主愛之。


湛之亡。主表淵為嫡。澄尚宋文帝女盧江公主。拜駙馬都尉。歷官清顯。善醫術。建元中。為吳郡太守。豫章王感疾。太祖召澄為治立愈。尋遷左民尚書。淵薨。澄以錢萬十千。就招提寺。贖太祖所賜淵白貂坐褥。壞作裘及纓。又贖淵介幘犀導。及淵常所乘黃牛。永明元年。為御史中丞袁彖所奏。免官禁錮。見原。遷侍中。領右軍將軍。以勤謹見知。其年卒。澄女為東昏皇後。永元元年。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0:36:09 | 只看該作者

〔褚氏遺書〕

 

宋志一卷 存蕭淵序曰。黃巢造變。從亂群盜。發人塚墓。掘取金寶。遇大穴焉。


方丈余。中環石十有八片。形制如槨。其蓋六石。題曰有齊褚澄所歸。啟蓋榨骨已蛇蟻所穴。環石內向。文字曉然。盜疑兵書。移置戶外。視之棄去。


先人偶見讀徹。囑鄰鄉慎護。明年具舟載歸。欲送官以廣其傳。遭時兵革不息。先人亦不幸。遺命異物終當化去。


神書理難久藏。其以褚石為吾棺槨之石。褚石隱則骸骨全。褚石或興。吾名亦顯。淵募能者調墨。治刻百本散之。


余遵遺誡。先人諱廣字叔常。清泰二年。五月十九日。古揚蕭淵序。


釋義堪序曰。靖康初。金人犯順。群盜乘間。在處有之。


去揚城北二十五裡。陳源橋。有蕭家。世居其間。


蓋貧不能自振矣。守一塚甚勤。曰。吾十二世祖。葬父於此。吾家塚凡數百。世世惟守此耳。盜疑其起家者富而濃葬。日夕窺之。


二家因語人曰。吾十二世祖。葬其父明經廣叔常。用石刻秘經為槨。從治遺命也。


已而不忍其柩有將廢之兆。遂敕子孫世守之耳。


窺者仍故。二家因會鄉人啟視之。


漆棺如新。刻石十有九片。其一蓋蕭淵序也。


乃移柩莽居側。而舉石於門外。有告蕭得埋寶者。


遂納石。於今予時持缽。將為南岳之游。遇蕭門結葬緣。


適見其事。謾錄諸策。以俟能者。二年結制前五日。衛國釋義堪書。


丁介跋曰。上褚澄遺書一卷。初得蕭氏父子護其石。而其書始全。繼得僧義堪筆之紙。而其書始全。今得劉繼先鋟之木。而其書始傳。亦可謂多幸矣。澄子彥通。河南陽翟人。宋武帝之甥。尚書左仆射湛之之子。廬江公主之夫。齊太宰侍中錄尚書公淵之弟。仕宋。自駙馬都尉。遍歷清顯。仕齊。至侍中。領右軍將軍。永明元年卒。


(南史云。永元元年卒。誤也。)東昏侯立其女為皇後。追贈金紫光祿太夫。實永元元年。去其卒時。已七十年矣。遺書題其贈官。豈蕭廣得其槨石。考之史傳。而附題於前乎。


初齊高帝愛子豫章王嶷。自江陵赴都。得疾日臻。帝憂形於色。乃大赦天下。聞澄傳楊淳秘方。召澄治立愈。帝喜甚。擢澄左民尚書以寵之。


其守吳郡也。


民有李道念以公事至郡。澄遙見謂曰。汝有奇疾。道念曰。某得冷疾五年矣。澄診其脈曰。非冷也。


由多食雞子所致。可煮蘇一斗服之。即吐物如升許。涎裹之動。抉涎出視。乃一雞雛。翅距已具而能走。澄曰。未也。


盍服其余藥。從之。凡吐十三枚。疾乃瘳。其妙皆此類也。


是書幽眇簡切。多前人所未發。而豈徒哉。問子篇。稱建平王。當是澄之妻之侄景素。其生子六。即延齡延年輩云。


嘉泰元年日南至。甘泉寄士丁介跋。


徐常吉曰。尊生秘經一卷。六朝時齊褚澄所著。唐末黃巢亂。發其塚之石刻。維揚人蕭廣手摹之。其書始傳。(事玄要言)。


四庫全書提要曰。褚氏遺書一卷。舊本題齊褚澄撰。澄字彥適。陽翟人。褚淵弟也。尚宋文帝女廬江公主。


拜駙馬都尉。入齊為吳郡太守。官至左民尚書。事跡具南齊書本傳。是書分受形。本氣。平脈。津潤。分體。精血。除疾。審微。辨書。問子十篇。大旨發揮人身氣血陰陽之奧。宋史始著於錄。前有後唐清泰二年蕭淵序。云。


黃巢時。群盜發塚。得石刻棄之。


先人偶見載歸。後遺命即以褚石為槨。又有釋義堪序。云。石刻得之蕭氏塚中。


凡十有九片。其一。即蕭淵序也。


又有嘉泰元年丁介跋。稱此書得蕭氏父子護其石。而始全。繼得僧義堪筆之紙而始存。今得劉義。先鋟之木。而始傳云。考周密癸辛雜識。引其非女非男之身一條。則宋代已有此本。所謂刻於嘉泰中者。


殆非虛語。其書於靈樞素問之理。頗有發明。李時珍王肯堂俱采用之。


其論寡婦僧尼。必有異乎妻外家之療。發前人所未發。而論吐血便血飲寒涼。百不一生。尤千古之龜鑒。疑宋時精醫理者所著。而偽托澄以傳。


然其言可采。雖贗本不可廢也。


中頗論精血化生之理。所以辨病源戒保嗇耳。


高儒百川書志。列之房中類。則其誤甚矣。


按儲泳祛疑說,稱是書曰尊生秘經。故徐常吉從識其目。然近世傳本。未有以此題簽者也。


〔亡名氏集略雜方〕隋志十卷 佚。


〔雜藥方〕隋志一卷 佚。


〔雜藥方〕七錄四十六卷 佚。


〔雜藥方〕隋志十卷 佚。


〔湯丸方〕隋志十卷 佚。


〔雜丸方〕隋志十卷 佚。


〔百病膏方〕七錄十卷 佚。


〔雜湯丸散酒煎薄帖膏湯婦人少小方〕七錄九卷 佚。
 

〔療下湯丸散方〕七錄十卷 佚。


〔醫方論〕隋志七卷 佚。


〔孫中郎雜藥方〕七錄二十九卷 佚。


〔陽氏(眄)藥方〕七錄二十八卷 佚。


〔夏侯氏(闕名)藥方〕七錄七卷 佚。


〔王氏(季琰)藥方〕七錄一卷 佚。


〔亡名氏治卒病方〕七錄一卷 佚。


〔遼東備急方〕七錄三卷 佚七錄曰。都尉臣廣上。
 

〔如意方〕隋志十卷 佚。


〔梁武帝所服雜藥方〕隋志一卷 佚。


〔坐右方〕新唐志十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0:37:05 | 只看該作者

〔陶氏(弘景)方〕


隋志三卷 佚陶弘景曰。余祖世以來。務敦諱方藥。本有范汪方一部。斟酌詳用。多護其故。內護家門。旁及親族。其有虛心告請者。


不限貴賤。皆摩踵救之。


凡所救活數百千人。自余投纓宅嶺。猶不忘此。日夜玩味。常覺欣欣。余亦撰方三卷。並效驗方五卷。又補葛氏肘後方三卷。蓋欲承嗣善業。令諸子侄。不敢失墜。可以補身濟物者也。


(本草序例)。
 

〔效驗方〕隋志六卷梁五卷(舊唐志。作十二卷。)佚。


〔靈奇秘奧〕(本朝現下書目。作靈奇奧秘術。)宋志一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0:41:52 | 只看該作者

〔王氏(顯)藥方〕


三十五卷(本朝現下書目。有中尉王榮雜藥方一卷。)佚北魏書本傳曰。王顯。字世榮。陽平樂平人。自言本東海郯人。王朗之後也。


祖父延和中南奔。居於魯郊。又居彭城。伯父安上。劉義隆於板行館陶縣。世祖南討。安上棄縣歸命。與父母俱徙平城。例敘陽都子。除廣寧太守。顯父安道。少與李亮同師。俱學醫業。粗究其術。而不及亮也。


安上還家樂平。頗參士流。顯少歷本州從事。雖以醫術自通。而明敏有決斷才用。初文昭太後之懷世宗也。


夢為日所逐。化而為龍繞後。後寤而驚悸。遂成心疾。衣冠文物太後敕召徐騫及顯等。為後診脈。騫云。是微風入臟。宜進東加針。顯云。按三部脈。非有心疾。將是懷孕生男之象。果如顯言。久之。


召補侍御帥尚書儀曹郎。號稱干事。世宗自幼有微疾。久未瘥愈。顯攝療有效。因是稍蒙盼識。又罷六補之初。顯為領軍千烈間通規策。頗有密功。累遷游擊將軍。拜廷尉少卿。仍在侍御。營進御藥,出入禁內。乞臨本州。世宗嘗許之。


積年未授。因是聲聞傳於遠近。顯每與人言。時旨已決。必為刺史。遂除平北將軍。相州刺史。尋詔馳驛還京。復掌藥。又遣還州。元愉作逆。顯討之不利。入除太府卿御史中尉。顯前後歷職。所在著稱。糾折庶獄。究其奸回。出內惜慎。愛國如家。及領憲台。多所彈劾。百寮肅然。又以中尉屬官。不悉稱職。諷求更換。詔委改選。務盡才能。而顯所舉。或有請屬。未皆得人。於是眾口喧嘩。聲望致損。後世宗詔顯撰藥方三十五卷。班布天下。以療諸疾。東宮既建。以為太子詹事。委任甚濃。世宗每幸東宮。顯常近侍。出入禁中。仍奉醫藥賞賜。累加為立館宇。寵振當時。延昌二年秋。以營療之功。封衛南伯。四年正月。世宗夜崩。肅宗踐阼。顯奉璽策。隨從臨哭。微為憂懼。顯即蒙任遇。兼為法官。恃勢使威。為時所疾。朝宰托以侍療無效。執之禁中。詔削爵位。臨執呼冤。直閣以刀環撞其腑下。傷中吐血。至右衛府。一宿死。始顯布衣為諸生。有沙門相顯。後當富貴。誡其勿為吏官。吏官必敗。由是世宗時。或欲其遂攝吏部。每殷勤避之。及世宗崩。肅宗夜即位。受璽冊。於儀須兼太尉。及吏部。倉卒百官不具。以顯兼吏部行事矣。


〔王世榮單方〕隋志一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0:44:34 | 只看該作者

〔李氏(修)藥方〕


(舊唐志。作李思。)隋志。五十七卷。本百十卷。?佚北魏書本傳曰。李修。字思祖。本陽平館陶人。父亮。少學醫術。兄元孫。隨畢眾敬。赴平城。亦遵父業而不及。以功賜爵義平子。拜奉朝請。修略與兄同晚入代京。歷位中散令。以功賜爵。下蔡子。遷給事中。太和中。


當在禁內。高祖衣冠文物太後時有不豫。修侍針藥。治多有效。賞賜累加。車服第宅。號為鮮麗。集諸學士。及工書者。百余人。在東宮撰藥方百余卷。皆行於世。先是咸陽公高允。雖年且百歲。而氣力尚康。高祖衣冠文物太後時令修診視之。


一旦奏言。允脈竭氣微。大命無遠。未幾果亡。遷洛。為前軍將軍。領太醫令。後數年卒。贈威遠將軍。青州刺史。子大授襲汶陽令。醫術又不逮父。


〔亡名氏辨病形證〕隋志七卷 佚。


〔瘧論並方〕隋志一卷 佚。


〔雜要方〕隋志一卷 佚。


〔范氏(世英)千金方〕隋志三卷 佚。


〔徐王方〕隋志五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0:45:40 | 只看該作者

〔徐王八世家傳效驗方〕


隋志十卷 佚按東海徐熙字仲融。以醫著於晉宋間。奕葉相傳。至之才凡六世。並其族祖叔向及嗣伯為八世。之才撰其傳家試驗之方。以為編者。之寸封西陽郡王。故稱徐王。


〔家傳秘方〕隋志二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0:53:11 | 只看該作者

〔陳氏(山提)雜藥方〕


舊唐志十卷 佚北史恩幸傳曰。神武時有蒼頭陳山提蓋豐樂。俱以驅馳便僻。頗蒙恩遇。魏末。山提通州刺史。


〔雜藥方〕舊唐志六卷 佚


〔雜丸方〕舊唐志一卷 佚


〔文氏(義方)通玄經〕(崇文總目。作支義方。藝文略。作周支義。)宋志十卷 佚
 

〔支觀通玄方〕(本朝現下書目。無支觀二字。)宋志十卷 佚


〔釋氏(曇鸞)療百病雜丸方〕隋志三卷 佚


〔論氣治療方〕隋志一卷 佚


〔釋氏(鸞)調氣方〕(外台秘要方。引崔氏產乳序。作巒調氣方。)舊唐志三卷 佚


〔姚氏(僧坦)集驗方〕隋志十卷(隋志。別載姚大夫集驗方十二卷。)佚後周書曰。姚僧坦。字法衛。吳興武康人也。


父菩提梁高平令。嘗嬰疾歷年。乃留心醫藥。梁武帝性又好之。


每招菩提。討論方術。言多會意。由是頗禮之。僧坦幼通洽。居喪盡禮。年二十四。即傳家業。梁武帝召入禁中。


面加討試。僧坦酬對無滯。梁武甚奇之。


時武陵王所生葛修華患宿積。時方術莫效。帝令僧坦視之。


僧坦還說其狀。武帝嘆曰。卿用意綿密。乃至於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朕每留情。頗識治體。今聞卿說。蓋開人意。十一年。帝因發熱。欲服大黃。僧坦曰。大黃乃是快藥。然至尊年高。不宜輕用。帝弗從。遂至危篤。梁元帝嘗有心腸疾。諸醫咸謂。宜用平藥。可漸宣通。僧坦曰。脈洪而實。此有宿妨。非用大黃。必無瘥理。帝從而愈。及大軍克荊州。為燕公於謹所召。太相禮接。太祖遣使馳驛征僧坦。謹固留不遣。謂使人曰。吾年時衰暮。 疾嬰沉。今得此人。望與之偕老。太祖以謹勛德隆重乃止。明年隨至長安。伊芳婁穆以疾還京。請僧坦省疾。自云。自腰至臍。以有三縛。兩腳緩縱。不復自持。僧坦即診脈處湯三劑。穆初服一劑。上縛解。再服中縛解。又服三縛悉除。而兩腳疼痹。猶自變弱。更為合散。稍得屈伸。至九月。遂能起行。大將軍襄樂公賀蘭隆先有氣疾。加以水腫。喘息奔急。坐臥不安。或有勸其服決命大散者。其家疑未能決。乃問僧坦。僧坦曰。意謂此患。不與大散相當。若欲自服。不煩賜問。因而委去。其子殷勤拜請曰。多時仰屈。今日始來。意不下治。意實未盡。僧坦知其可瘥。即為處方。諸患悉除。大將軍樂平公竇集暴感風疾。精神瞀亂。無所覺知。諸醫先視者皆云。已不可救。僧坦後至云。困矣。終當不死。若專以見付。相為治之。其家欣然。僧坦為合湯散。所患即瘳。大將軍永世公叱伏列?苦痢積時。而不廢朝謁。燕公於謹嘗問僧坦曰。樂平永世俱有痼疾。若如仆意。永世瘥輕。對曰。夫患有深淺。時有克殺。樂平雖困。終嘗保全。永世雖輕。必不免死。


謹曰。君言必死當在何時。對曰。不出四月。果如其言。謹嘆異之。


文宣太後寢疾。醫巫雜說。各有同異。高祖引僧坦問曰。太後患勢不輕。諸醫並云。無慮。朕人子之情。可以意得。君臣之義。言在無隱。公以為何如。對曰。臣無聽聲視色之妙。特以經事已多。準之常人。竊已憂懼。帝泣曰。公既決之矣。知復何言。尋而太後崩。


四年。高祖親戎東討。至河陰遇疾。口不能言。瞼垂覆目。不得視。一足短縮。又不得行。僧坦以為諸臟俱病。


不可並治。軍中之事。莫先於語。乃處方進藥。帝遂得言。又治目。目疾便愈。未及治足。疾亦瘳。比至華州。


帝已痊復。是歲高祖幸云陽。遂寢疾。乃招僧坦赴行在所。內史柳昴私問曰。至尊貶膳日久。脈候如何。對曰。


天子上應天心。或當非愚所及。若凡庶若此。萬無一全。尋而帝崩。宣帝初在東宮。嘗苦心痛。乃命僧坦治之。
 

其疾即愈。及即位。恩禮彌隆。大象二年。除太醫下大夫。帝尋有疾。僧坦宿直侍疾。帝謂隋公曰。今日性命。


唯委此人。僧坦診候。知帝危殆。乃對曰。臣荷恩即重。恩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盡心。帝頷之。


及靜帝嗣位。遷上開府儀同大將軍。隋開皇初卒。僧坦撰集驗方十二卷。行紀三卷。行於世。(太平御覽)。


〔姚大夫單方〕藝文略一卷(本朝現下書目。有雜藥方一卷。姚大夫撰。)佚。


〔亡名氏集驗方〕隋志十二卷 佚。


〔名醫集驗方〕隋志六卷(舊唐志。作三卷。)佚。


〔謝氏(士泰)刪繁方〕(唐志。作謝士太。)隋志十三卷 佚。


〔吳氏(闕名)山居方〕隋志三卷 佚。


〔亡名氏新撰藥方〕隋志五卷(本朝現下書目 作一卷。)佚。


〔釋氏(莫滿)單復要驗〕隋志二卷 佚。


〔釋氏(道洪)方〕隋志一卷 佚。


〔亡名氏雜療方〕隋志十三卷 佚。


〔雜藥酒方〕隋志十五卷 佚。


〔趙婆療漯方〕隋志一卷 佚。


〔亡名氏療百病散〕隋志三卷 佚。


〔大略丸〕隋志五卷 佚。


〔靈壽雜方〕隋志二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0:54:38 | 只看該作者

〔宋氏(俠)經心錄〕


(宋志。作治風經錄。不著撰人名氏。)隋志八卷(本朝現下書目。作六卷。舊唐書本傳。作十卷。宋志。作五卷。)佚舊唐書本傳白。宋俠者。□州清漳人。北齊東平王文學孝王之子也。


亦以醫術著名。官至朝散大夫。藥藏監。


撰經心錄十卷。行於世。


〔龍樹菩薩藥方〕隋志四卷 佚。


〔西域諸仙所說藥方〕隋志二十三卷目一卷本二十五卷 佚。


〔香山仙人藥方〕隋志十卷 佚。


〔西域波羅仙人方〕隋志四卷 佚。


〔西域名醫所集要方〕隋志四卷 佚。


〔婆羅門諸仙藥方〕隋志二十卷 佚。


〔婆羅門藥方〕隋志五卷 佚。


〔耆婆所述仙人命論方〕隋志二卷目一卷本三卷 佚。


〔乾陀利治鬼方〕隋志十卷 佚。


〔新錄乾陀利治鬼方〕隋志四卷本五卷闕 佚。


〔隋煬帝敕撰四海類聚單要方〕(隋志。無隋煬帝敕撰字。今據唐志錄之。)隋志三百卷(唐志。作十六卷。) 佚。

〔四海類聚方〕隋志二千六百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0:55:41 | 只看該作者

〔許氏(澄)備急單要方〕


隋志三卷(本朝現下書目。作新錄單要方五卷。魏孝澄撰。)佚隋書許智藏傳曰。宗人許澄。亦以醫術顯。父?。仕梁。太常丞中軍長史。隨柳仲禮入長安。與姚僧坦齊名。


拜上儀同三司。澄有學識。傳父業。尤盡其妙。歷尚藥典御。諫議大夫。封賀川縣伯。父子俱以藝術。名重於周隋二代。


〔吳氏(景賢)諸病源候論〕(唐志無賢字)隋志五卷目一卷(唐志作五十卷)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1:26:1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2-1 10:49 編輯

〔巢氏(元方)諸病源候論〕


新唐志五十卷 存宋綬序曰。臣聞人之生也。陶六氣之和。而過則為?。醫之作也。


求百病之本。而善則能全。若乃分三部九候之殊。別五聲五色之變。揆盈虛於表裡。審躁靜於性韻。達其消息。謹其攻療。茲所以輔含靈之命。裨有邦之治也。


國家丕冒萬宇。交修庶職。執技服於官守。寬疾存乎政典。皇上秉靈圖而迪成憲。奉母儀而隆至化。明燭幽隱。惠綏動植。憫斯民之?苦。佇嘉醫之極濟。且念幅員之遼邈。閭巷之窮?。肄業之士。罕盡精良。傳方之家。頗承疑舛。四種之書或闕。七年之習未周。以彼粗工。肆其億度。大害生理。可不哀哉。是形慘怛。或懷重慎。以為昔之上手。效應參神。前五日而逆知。經三折而取信。得非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詳密乎。


蓋診候之教。肇自軒祖。中古已降。論著彌繁。思索其精。博利於眾。乃下明詔。疇咨舊聞。上稽聖經。旁摭奇道。發延閣之秘蘊。敕中尚而讎對。諸病源候論者。


隋大業中大醫巢元方等奉詔所作也。


會粹群說。沉研精理。形脈之證。罔不該集。明居處愛欲風濕之所感。示針橋引湯熨之所宜。誠術藝之楷模。而診察之津涉。監署課試。固常用此。乃命與難經素問。圖鏤方版。傳布海內。洪惟祖宗之訓。務惟存育之惠。補農經之闕漏。班禁方於遐邇。逮令搜采。益窮元本。方論之要殫矣。

師藥之功備矣。將使後學優而柔之。


視色毫而靡愆。應心手而胥驗。大哉。味百草而救枉者。


古皇之盛德。憂一夫之失所者。


二帝之用心。弭茲札瘥。躋之仁壽。上聖愛人之旨。不其篤歟。翰林醫官副使趙拱等。參校既終。繕錄以獻。爰俾近著。為之題辭。顧惟空疏。莫探秘頤。徒以述善誘之深意。用勸方來。揚勤衄之至仁。式昭大庇云爾。謹序。


趙希弁曰巢氏病源候論五十卷。上隋巢元方等撰。元方大業中被命。與諸醫共論眾病所起之源。皇朝昭陵時。


詔校本刻牘頒行。宋綬為序。


陳振孫曰。巢氏病源論五十卷。隋太醫博士巢元方等撰。大業六年也。


惟論病證。不載方藥。今按千金方諸論。多本此書。業醫者。


可以參校。王應麟曰。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賢校理晁宗愨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元方病源候論。五年四月乙未。令國子監摹印頒行。詔學士宋綬。撰病源序。


呂復曰。病源論五十卷。乃隋大業中太醫博士巢元方等奉敕撰集。原諸病候。而附以養生導引諸法。裒成一家之書。醇?相混。蓋可見矣。宋之監暑。乃用為課試。元復循襲。列醫門之七經。然附會雜揉。非復當時之舊。具眼者當自見之。


吳景賢亦作病源一書。近代不傳。


郎瑛曰。巢氏病源一書。論證論理。可謂意到而辭暢者矣。予嘗惜其常時元方不附方藥。使再具之。


體用俱全。是書真不可及也。(七修類稿)。


王?曰。巢元方著病源候論。王冰撰天元玉冊。要皆有所祖述。然元方言風寒二氣。而不著濕熱之說。冰推五運六氣之變。而患在滯而不通。此其失也。(青岩叢說)。
 

朱彝尊跋曰。上諸病源候論五十卷。隋太醫博士巢元方奉敕。與諸醫共論?疾所起之源。及九候之要。太業六年書成。進於朝。論凡一千七百二十篇。言之詳矣。隋唐經籍志。不著於錄。而宋志有之。蓋太平興國中。命王懷隱王 陳昭遇等。進聖惠方。每部取元方之論冠其首。神宗以之。


課試醫士。是編始大顯於時。書錄解題。謂千金方諸論。多本此書。考宋制醫。以巢氏論。與千金翼。同目為小經。而千金方不與。然則今所傳孫真人書。殆未足深信矣。(曝書亭集)


四庫全書提要曰。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隋大業中。太醫博士巢元方等奉詔撰。考隋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卷。目一卷。吳景賢撰。舊唐書經籍志。有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吳景撰。皆不言巢氏書。宋史藝文志。有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五十卷。又無吳氏書。惟新唐書藝文志。二書並載。書名卷數並同。不應如是之相復。疑當時本屬官書。元方與景一為監修。一為編撰。故或題景名。或題元方名。實止一書。新唐書。偶然重出。觀晁公武讀書志。稱隋巢元方等撰。足證舊本所列。不止一名。然則隋志吳景作吳景賢。賢或監字之誤。其作五卷。亦當脫一十字。如止五卷。 不應目錄有一卷矣。

此本為明汪濟川方礦所校。前有宋綬奉敕撰序。考玉海載天聖四年。十月十二日乙酉。命集賢校理晁宗愨王舉正。校定黃帝內經素問。難經。巢氏病源候論。五年四月乙未。令國子監模印頒行。詔學士宋綬撰病源序。是其事也。


書凡六十七門。一千七百二十論。陳振孫書錄解題。稱王燾外台秘要諸論。多本此書。


今勘之信然。又第六卷。解散諸候。為服寒食散者而作。惟六朝人有此證。第二十六卷。貓鬼病候。見於北史及太平廣記者。亦惟周齊時有之。


皆非唐以後語。其為舊本無疑。其書但論病證。不載方藥。蓋猶素問難經之例。


惟諸證之末。多附導引法。亦不言法出誰氏。考隋志。有導引圖三卷。注曰。立一。坐一。臥一。或即以其說編入歟。讀書志。稱宋朝舊制。用此書課試醫士。而太平興國中。集聖惠方。每門之首。亦必冠以此書。蓋其時去古未遠。漢以來經方脈論。存者尚多。又裒集眾長。共相討論。故其言深密精邃。非後人之所能及。內經以下。


自張機王叔和葛洪數家書外。此為最古。究其旨要。亦可云證治之津梁矣。

王偉青岩叢說。嘗議其唯知風寒二氣。


而不著濕熱之說。以為疏漏。然病機萬變。前人所未及言。經後人闡明者甚多。不可以一節病是書也。


按友人山本恭庭(允)作諸病源候論疏證五十卷。解題一篇。詳確可喜。蓋其言曰。今本謬誤。固已甚矣。


且外台秘要引。有傷寒十日至十二日候。傷寒毒攻眼候。(今本有與此題目相同。其文即異)。重下候。聖惠方。
 

引有食癇候。醫心方引有小兒鬼舐頭候。考之今本。並無所見。癭瘤門有多忘候。嗜眠候。鼾眠候。體臭候。狐臭候。漏掖候。並與題目不相涉。知是他篇錯文。則其所脫佚。亦不止五候也。


三因方曰。巢氏病源。具列一千八百余件。


蓋為示病名也。是陳言所見。應天聖官刊。其所謂即本書原數。而今本唯有一千七百二十六論。其為殘闕亦明矣。


且張從正儒門事親。引是書卷三十七帶下候文曰。巢氏內篇四十四卷云云。此知原有內外之篇目。其卷第亦不同也。


不知今本何以差錯至此云。再按吳景賢名。見於隋書麥鐵杖傳。則提要有吳景監撰之說者。

實系臆測。然以是書為巢吳同編。理似當然。


姑據新唐志。並載二家之書。以俟後考。


〔甄氏(立言)古今錄驗方〕(原作甄權。今據唐書立言傳。及本朝現下書目。)舊唐志五十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1:44:49 | 只看該作者

卷四十二

 

方論(二十)


〔孫氏(思邈)千金方〕新唐志三十卷(本朝現下書目。作三十一卷。)存自序曰。夫清濁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落。萬物淳朴。無得而稱。燧人氏出。觀斗極以定方名。


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畫八卦。立庖廚。滋味既興。?瘵萌起。大聖神農氏愍黎元之多疾。遂嘗百藥。以救療之。


猶未盡善。黃帝受命。創制九針。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故後世可得依而暢焉。


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佗。並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用藥不過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無不愈者。


晉宋以來。雖復名醫間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立心不常。淫放縱逸。有闕攝養所致耳。

 

余緬尋聖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


未俗小人。多行詭詐。旁倚聖教。而為欺?。遂令朝野士庶。咸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冊。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闕而弗論。吁可怪也。嗟乎。


深乖聖賢之本意。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至於切脈診候。采藥合和。服餌節度。將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


不遠千裡。伏膺取決。至於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


多所濟益。在身之患。斷絕醫門。故知方藥本草。不可不學。吾見諸方。部帙浩博。忽遇倉卒。求檢至難。比得方訖。疾已不救矣。嗚呼。


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乃博采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能究盡病源。但使留意於斯者。
 

思過半矣。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


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


未可傳於士族。庶以貽厥私門。張仲景曰。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
 

毛將安傅。進不能愛人知物。退不能愛躬知己。卒遇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後震栗。身居厄地。


蒙蒙昧昧。戇若游魂。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 百年之壽命。將至貴之重器。委付庸醫。


恣其所措。咄嗟喑嗚。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涕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自育若是。何榮勢之云哉。則此之謂也。


舊唐書本傳曰。孫思邈。京兆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講千余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嘆曰。此聖童也。


但恨其器大適小。難為用也。


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


隋文帝輔政。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嘗謂所親曰。過五十年。當有聖人出。吾力助之以濟人。及太宗即位。


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謂曰。故知有道者。


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將授以爵位。固辭不受。顯慶四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不受。上元元年。辭疾請歸。特賜良馬。及鄱陽公主邑司。以居焉。


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執師資之禮。以事焉。


思邈嘗從事九成宮。照鄰留在其宅。時庭前有病梨賦。照鄰為賦。其序曰。癸酉之歲。余臥疾長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陽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廢。時有孫思邈處士居之。


邈道合古今。學殫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耳。


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則洛下閎安期先生之儔也。


照鄰有惡疾。醫所不能愈。乃問思邈。名醫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之於人。善言人者。


亦本之於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


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此天地之常數也。


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寢。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


陽用其形。陰用其情。天人之所同也。


及其失也。


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枯。診發乎面。變動乎形。推是以及天地亦知之。


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孛彗飛流。此天地之危診也。


寒暑不時。天地之蒸否也。


石立土踴。天地之瘤贅也。


山崩土陷。天地之癰疽也。


奔風豪雨。天地之喘乏也。


川瀆竭固。天地之 枯也。


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謂大膽也。


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行之方也。


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


思邈自云。開皇辛酉歲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詢之鄉裡。咸云數百歲人。話周齊間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


不啻百歲人矣。然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可謂古之聰明博達不死者也。


初魏徵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


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觀。東台侍郎孫處約。將其五子?儆俊佑?。以謁思邈。思邈曰。俊當先貴。佑當晚達。?最名重。禍在執兵。後皆如其言。太子詹事盧齊卿童幼時。請問人偷之事。思邈曰。汝後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孫當為屬使。可自保也。


後齊卿為徐州刺史。思邈孫溥。果為徐州蕭縣丞。思邈初謂齊卿之時。溥猶未生。而預知其事。凡諸異跡。多此類也。


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無牲牢。經月余顏貌不改。舉尸就木。猶若空衣。時人異之。


自注老子。莊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於代。又撰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及枕中素書。合三教論。各一卷。子行。天授中。為鳳閣侍郎。


段成式曰。孫思邈嘗隱終南山。與宣律和尚相接。每往來互參宗旨。時大旱。西域僧請於昆明池。結壇祈雨。


詔有司備香燈凡七日。縮水數尺。忽有老人夜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龍也。無雨久。非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腦。將為藥,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護。宣公辭曰。貧道持律而已。可求孫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孫謂曰。我知昆相龍宮。有仙方三千首。爾傳與予。將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許妄傳。今急矣。固無所吝。有頃。捧方而至。孫曰。爾特還。無慮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漲。數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孫復著千金方三十卷。每卷入一方。人不得曉。(酉陽雜俎)


林億等序曰。昔神農遍嘗百藥。以辨五苦六辛之味。逮伊芳尹而湯液之劑備。黃帝欲創九針。以治三陰三陽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大聖人有意於拯民之瘼。必持賢明博通之臣。或為之先。或為之後。然後聖人之所為。得行於永久也。醫家之務。經是二聖二賢。而能事畢矣。


後之留意於方術者。苟知藥而不知灸。未足以盡治療之體。知灸而不知針。未足以極表裡之變。如能兼是聖賢之蘊者。


其名醫之良乎。


有唐真人孫思邈者。


乃其人也。


以上智之材。抱康時之志。當太宗治平之際。思所以佐乃後庇民之事。以謂上醫之道。真聖人之政。而王官之一守也。


而乃祖述農黃之旨。發明岐摯之學。經掇扁鵲之難。方采倉公之禁。仲景黃素。元化綠帙。葛仙翁之必效。胡居士之經驗。張苗之藥對。叔和之脈法。皇甫謐之三部。


陶隱居之百一。自余郭玉范汪僧坦阮炳。上極文字之初。下訖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采摭。集諸家之所秘要。


去眾說之所未至。成書一部。總三十卷。目錄一通。臟腑之論。針艾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始婦人而次嬰孺。先香港腳而後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之?。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性之術。總篇二百三十二門。


合方論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驗。四種兼包。濃德過於千金。遺法傳於百代。使二聖二資之美。不墜於地。而世之人。得以階近而至遠。上識於三皇之奧者。


真人善述之功也。


然以俗尚險怪。我道純正。不可述刳腹易心之異。世務徑省。我書浩博。不可道聽塗說而知。是以學寡其人。寢以紛靡。賢不繼世。簡編斷缺。不知者。


以異端見黜。好之者。


以闕疑輟功。恭惟我朝以好生為德。以廣愛為仁。乃詔儒臣。正是墜學。臣等術謝多通。職專典校。於是請內府之秘書。探道藏之別錄。公私眾本,搜訪幾遍。得以正其紕繆。補其遺佚。文之重復者削之。


事有不倫者緝之。編次類聚。期月功至。綱領雖有所立。文義猶或疑阻。是用端本以正末。如素問九墟。靈樞甲乙。太素巢源諸家本草。前古脈書。金匱玉函。肘後備急。謝士秦刪繁方。劉涓子鬼遺論之類。事關所出。無不研核。尚有所闕。而又溯流以討源。如五鑒經。千金翼。崔氏纂要。延年秘錄。

正元廣利。外台秘要。兵部手集。夢得傳信之類。凡所派別。無不考理。互相質正。反覆稽參。然後遺文疑義。

煥然悉明。書雖是舊。用之惟新。可以濟函靈。俾明聖好生之治。可以傳不朽。副主上廣愛之心。非徒為太平之文致。實可佐皇極之錫福。校讎既成。繕寫伊芳始。恭以上進。庶備親覽。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尚書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臣林億。尚書工部侍郎兼侍講臣錢象先謹上。


葉少蘊曰。孫真人為千金方兩部。說者謂凡修道養生者。


必以陰功協濟。而後可得成仙。思邈為千金前方。時已百余歲。因以妙盡古今方書之要。獨傷寒未之盡。似未盡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論。後三十年。作千金翼。論傷寒者居半。蓋始得之。


其用志精審不苟如此。今通天下言醫者。


皆以二書為司命也。


思邈之為神仙。固無可疑。然唐人猶記中間有用虻蟲水蛭之類。諸生物命。不得升舉。天之惡殺物者如是。則欲活人者。豈不知之。(避暑錄話).


趙希弁曰。千金方三十卷。上唐孫思邈撰。思邈博通經傳。洞明醫術。著用藥之方。診脈之訣。針灸之穴。


禁架之法。以至導引養生之要。無不周悉。後世或能窺其一二。未有不為名醫者。然議者頗恨其獨不知傷寒之數云。


陳振孫曰。千金方三十卷。唐處士孫思邈撰。自為之序。名曰千金備急要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


德逾於此。其前類例數十條。林億等新纂。喬世寧序曰。千金方。世罕刻本。華州舊有石刻千金寶要。所選取僅十之一。今蜀廣中板行者。


是也。


後得建寧本頗全。乃又脫誤不可讀。間嘗欲覽古遂生之說。究極悠邈。顧安得盡據也。


其書為唐孫真人思邈所著。蓋刪輯上古以來醫書。定為此編也。


史稱公道洽古今。學殫術數。今考其書信然。自華佗以後一人而已。世以其遺書神驗。遂傳為龍宮所授。以余所見。新唐書。與真人自序。皆不道龍宮事。其說在道經續仙傳中。是道家剽奇侈稱。希異為勝耳。


世俗傳訛既久。而學士大夫。亦往往稱焉。何也。


世又有別刻海上救急二方。皆贗本依托。尤大謬誤人者。


余覽之。益悵然慨焉。


故為校定千金方正本。余父封君。命余弟世定。自刻於家。將以示世之好孫公者。


建寧本類三十卷。今依道經定次。為九十三卷云。余又得孫公四言詩一首。其暢發玄旨。備矣。顧其詩不盛傳。而近世獨稱嘆世吟。此鄙誕無足采者。


決非孫公語。世何以稱焉。


世又傳孫公嘗騎虎山行。益甚要眇無征者。


或云。龍虎坎離。道家煉氣之說。而傳者誤耶。余覽載籍。孫公蓋深隱獨行之士。與玄晏所述高士類也。


其云膽欲大。心欲小。智欲圓。行欲方。古今以為名言,但其論攝養事。多似老子。乃舊唐書。遂列之方技。其後道經類說。前定錄。酉陽雜俎。湘山野錄諸書。益多附載諸怪異事。誣矣。誣矣。余嘗欲列孫公事跡。稍為論次其事。俾覽者信焉。


會自刻千金方成。因辨證其略如此。以俟洽聞者訂議焉。


孫公華原人。今為余耀州地。城東三裡。為五台山。其上蓋有真人洞云。真人所著。又有馬陰內傳一卷。煉雲母訣二卷。攝養錄二卷。氣訣一卷。燒煉秘訣一卷。龍虎通玄訣一卷。龍虎亂日篇一卷。福壽論一卷。枕中素書一卷。會三教論一卷。龍虎論一卷。龜經一卷。算經一卷。五兆經訣一卷。福錄論三卷。將續求刻之。


嘉靖二十二年。夏四月十三日。承德郎南京戶部貴州司署郎中。耀州喬世寧序。


錢曾曰。千金方三十卷。孫思邈雍州之華原人。救昆明池龍。得仙方三十首。散入此書中。逐卷一方。後人無從辨之。


新刻本。攙改偽謬。不可是正。此猶是原書也。(讀書敏求記)。


張璐曰。自云生於開皇。乃托辭也。


如果生於隋。何周宣帝時。便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耶。(千金方衍義)。
 


徐大椿曰。仲景之學。至唐而一變。仲景之治病。其論臟腑經絡。病情傳變。悉本內經。而其所用之方。皆古聖相傳之經方。並非私心自造。間有加減。必有所本。其分兩輕重。皆有法度。其藥悉本於神農本草。無一味游移假借之處。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藥不能成此方。精微深妙。不可思議。藥味不過五六品。而功用無不周。


此乃天地之化機。聖人之妙用。與天地全不朽者也。


千金方則不然。其所論病。未嘗不依內經。而不無雜以後世臆度之說。其所用方。亦采擇古方。不無兼取後世偏雜之法。其所用藥。未必全本於神農。兼取雜方單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數方。亦有一方而治數病。其藥品有多至數十味者。其中對證者固多。不對證者亦不少。


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大抵所重。專在於藥。而古聖制方之法不傳矣。此醫道之一大變也。


然其用意之奇。用藥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滅之處。(醫學源流論)。
 

王鳴盛曰。舊唐書方伎孫思邈傳。上衣冠文物云周宣帝時。隱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征為博士。此何以自云開皇辛酉歲生。開皇辛酉。隋文帝在位之二十一年。是年改元仁壽。至照鄰作序之年癸酉。是唐高宗在位之二十四年。


威亨四年。當云年七十三。思邈蓋不欲以長生不死。驚駭世人。故自隱其年。而詭詞云開皇辛酉生。故云。以此參之。


不啻百歲人矣。非自相矛盾也。


但七十三。而云九十三者。


此傳刻之誤也。


原本亦誤。舊書於傳末直云永淳元年卒。更不言年若干。蓋的年實無可考。而以上文歷敘者參詳之。


則自是百余歲人。不言可知矣。新書則改云永淳初卒。而又添一句云。年百余歲。永淳之號。本只二年。初與元年。有何分別。何必作。而所添之句。則反成贅疣。凡宋祁之務欲自炫其長。而實則無加於舊者。


多如此。(十七史商榷) 四庫全書提要曰。千金要方九十三卷。唐孫思邈撰。思邈華原人。唐書隱逸傳。稱其少時周洛州刺史獨孤信稱為聖童。及長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徵不起。則思邈生於周朝。入隋已長。然盧照鄰病梨賦序。


稱癸酉歲。於長安見思邈。自云開皇辛酉歲生。今年九十二。則思邈生於隋朝。照鄰乃思邈之弟子。記其師言必不妄。惟以隋書考之。


開皇紀號。凡二十年。止於庚申。次年辛酉。已改元仁壽。與史殊不相符。又由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上推九十二年。為開皇二年壬寅。實非辛酉。干支亦不相應。然自癸酉。上推九十三年。正得開皇元年辛丑。蓋照鄰集。傳寫訛異。以辛丑為辛酉。以九十三為九十二也。


史又稱思邈卒於永淳元年。年百余歲。


自是年上推至開皇辛丑。正一百二年。數亦相合。則生於後周。隱居不仕之說。為史誤審矣。


思邈嘗謂,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所著方書。以千金名。凡延醫之訣。針灸之法。以至導引養生之術。無不周悉。猶慮有闕遺。更撰翼方輔之。


考晁陳諸家著錄。載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錢曾讀書敏求記所載。卷數亦同。又謂宋仁宗命高保衡林億等。校正刊行。後列禁經二卷。合二書計之。止六十二卷。此本增多三十一卷。疑後人並為一書。而離析其卷帙。葉夢得避暑錄話。稱思邈作千金前方。時已百余歲。


妙盡古今方書之要。獨傷寒未之盡。以未盡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論。後三十年。(案百余歲。及三十年之說。皆因仍舊誤。今姑仍原文錄之。)作千金翼。論傷寒者居半。蓋始得之。


其用精審不苟如此云云。則二書本相因而作。亦相濟為用。台之亦未害宏旨也。


太平廣記。載思邈曾救昆明池龍。得龍宮三十首。散入千金方各卷之中。蓋小說家附會之談。固無足深辨焉。


按是書原三十卷。其析為九十三卷者。


道藏中所輯。耀州喬世定錄出刊之。

 

詳見於兄世寧序中。提要不識其說。妄為傅會之談。可謂疏矣。僧法藏華岩傳記。作六十卷。是並前後二方。而言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1:51:45 | 只看該作者

〔千金翼方〕


新唐志三十卷 存自序曰。原夫神醫秘術。至賾參於道樞。寶餌凝靈。宏功浹於真畛。知關?玄牡。駐歷之功已深。轡策天機。全生之德為大。稽炎農於紀?。資太一而反營魂。鏡軒後於遺編。事岐伯而宣藥力。故能嘗味之績。郁騰天壤。診體之教。播在神寰。醫道由是濫觴。時義肇基於此。亦有志其大者。


高密問紫文之術。先其遠者。


伯陽流玉冊之經。擬斯壽於乾坤。豈伊芳難老。儔厥齡於龜鶴。詎可蠲?。茲乃大道之真以持身。抑斯之謂也。


若其業濟含靈。命懸茲乎。


則有越人徹視於腑臟。秦和洞達於膏肓。仲景候色而驗眉。元化刳腸而湔胃。斯皆方軌疊跡。思韞入神之妙。極變探幽。


精超絕代之巧。晉宋方伎。既其無繼。齊梁醫術。曾何足云。若夫醫道之為言。實惟意也。固以神存心手之際。


意析毫芒之裡。當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數之所在。言不能逾。然則三部九候。乃經絡之樞機。氣少神余。亦針刺之鈞軸。況乎良醫則貴察聲色。神工則深究萌芽。心考錙銖。安假懸衡之驗。敏同機駭。曾無掛發之淹。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是故先王鏤之於玉板。往聖藏之以金匱。豈不以營壘至道。括囊其賾者歟。余幼智蔑聞。老成無已。才非公干。夙嬰流疾。德異士安。早纏?瘵。所以志學之歲。馳百金而徇經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藥餌。酌華公之綠帙。異術同窺。采葛生之玉函。奇方畢綜。每以生者兩儀之大德。人者五行之秀氣。


氣化則人育。伊芳人稟氣而存。德合則生成。是生曰德而立。既知生不再於我。人處物為靈。可幸蘊靈心闕。頤我性源者。


由檢押神秘。幽求今古。撰方一部。號曰千金。可以濟物攝生。可以窮微盡性。猶恐岱山臨月。必昧秋毫之端。雷霆在耳。


或遺玉石之響。所以更撰方翼三十卷。共成一家之學。譬?之相濟。運轉無涯。等羽翼之交飛。摶搖不測。矧夫易道深矣。孔宣系十翼之辭。玄文奧矣。陸績增玄翼之說。或沿斯義。述此方名矣。貽厥子孫。永為家訓。雖未能譬言中庶。比潤上池。亦足以慕遠測深。稽門叩鍵者哉。儻經目於君子。庶知余之所志焉。


林億等序曰。臣聞方伎之學。其來遠矣。上古神農播穀嘗藥。以養其生。黃帝岐伯君臣問對。垂於不刊。為萬世法。中古有長桑扁鵲。漢有陽慶倉公張機華佗。晉宋如王叔和葛稚川皇甫謐范汪胡洽深師陶景之流。凡數十家。皆祖述農黃。著為經方。迨及唐世孫思邈出。誠一代之良醫也。


其行事見諸史傳,撰千金方三十卷。辨論精博。囊括眾家。高出於前輩。猶慮或有所遺。又撰千金翼方以輔之。


一家之書。可謂大備矣。其書之得於今。訛舛尤甚。雖洪儒碩學。不能辨之。


仁宗皇帝詔儒臣。校正醫書。臣等今校定千金翼方。謂乎物之繁。必先得其要。故首之以藥錄纂要。凡治病者。


宜別藥之性味。故次之以本草。人之生育。由母無疾。故次之以婦人。疾病之急。無急於傷寒。故次之以傷寒。然後養其少小。故次之以小兒。人身既立。必知所以自養。故次之以養性。養性者。


莫善於養氣。故次之以辟穀。氣之盈乃可安閑。故次之以退居。退居者。當事補養。故次之以補益。若補益失宜。則風?乃作。故次之以中風。風者。


百病之長也。


邪氣緣而畢至。故次之以雜病。又次之以萬病。愈諸疾者。


必資乎大藥。故次之以飛煉。乳石性堅。久服生熱。故次之以瘡癰。眾多之疾。源於脈證。故次之以色脈。色脈既明。乃通?穴。故次之以針灸。而禁經終焉。總三十卷。目錄一卷。臣以為晉有人。欲刊正周易。及諸藥方。與祖訥論。祖云。辨釋經典。縱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至於湯藥。小小不達。則後人受弊不少。是醫方不可以輕議也。


臣等不敢肆臆見。妄加塗竄。取自神農以來書。行於世者而質之。


有所未至。以俟來者。書成繕寫。將預聖覽。恭惟皇帝陛下。天縱深仁。孝述前烈。刊行方論。拯治生類。俾天下家藏其書。人知其學。皆得為忠孝。亦皇風之高致焉。


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太常少卿充秘閣校理臣林憶等謹上。又後序曰。夫疾病之至急者有三。一曰傷寒。二曰中風。三曰瘡癰。是三種者。


療之不早。或治不對病。皆死不旋踵。孫氏撰千金方。其中風瘡癱。可謂精至。而傷寒一門。皆以湯散膏丸。類聚成篇。疑未得其詳矣。又著千金翼三十卷。辨論方法。見於千金者十五六。惟傷寒謂太醫湯藥雖行。百無一效。乃專取仲景之論。以太陽方證。比類相附。三陰三陽宜忌。霍亂髮汗吐下後。陰易勞復病。為十六篇。分上下兩卷。亦一時之新意。此於千金為輔翼之深者也。從而著之。論曰。傷寒熱病。自古有之。


名賢浚哲。多所防御。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尋思旨趣。莫測其致。有以見孫氏尊而神之之心也。


是二書者。


表裡相明。至纖至悉。無不該備。世又傳千金髓者。


觀其文意。殊非孫氏所作。乃好事者為之耳。


王道集外台秘要方。各載所出。亦未之見。似出於唐之末代。博雅者。


勿謂其一家書也。


至於合藥生熟之宜。炮炙之制。分兩升斗之齊。並載千金凡例中。此不著云爾。趙希弁曰。千金翼方三十卷。上唐孫思邈撰。思邈著千金方。復掇集遺軼。以羽翼其書。成一家之學。林億等謂。首之以藥錄。次之以婦人。傷寒。小兒。養性。辟穀。退居。補益。雜病。瘡癰。色脈。針灸。而禁經終焉者。


皆有指意云。陳振孫曰。千金翼方三十卷。孫思邈撰。千金方既成。恐其或遺也。


又為此以翼之。


亦自為序。其末兼至禁術。用之亦多驗。(書錄解題)王肯堂序曰。醫書不經秦火。而上古禁方。流傳於世者。


無一焉。


今獨張仲景方最古。其次莫如孫真人千金方。如是止矣,真人以應化聖賢。現神仙身。行良醫事。其所著書。抉玄扃頎秘笈。宜不涉世情一字。顧房中補益篇。稍類泥水。而婦人左腎膀胱兩部中。雜出淫?不典之方。於養生濟物無當也。


疑為後人附益。非真人手澤。後獲千金翼方於故友徐士彰諫議家。則前所疑者悉無有。而釋氏玄門千金不傳之秘。前書所不及者。


往往而見。於是益知此為真人晚年定本。其視前書。一出一入。何止只字千金而已。按仙傳拾遺。及宣室志。記真人以永淳初元尸解。開元中。復有人見隱於終南山。與宣律師往還。因拯昆明池龍胡僧之難。得龍宮方三十首。且感神人之誡。去千金方藥之害物命者。


以草木代之。


作千金翼三十篇。每篇有龍宮仙方一首。今按服水法中有云。武德中。龍此卷授余。則得龍宮方。非尸解後明甚,然亦可以證龍宮方之實有。而非好事者寓言也。


方中時有用物命者。


豈亦後人附益耶。抑傳者妄也。


千金方收入道藏。今關中江右。皆有刻。乃至宋元刻本。藏書家多有之。


而獨翼方不傳。道藏亦不載,世多有不聞其名者。


豈世人業重。仙真秘之。


神物呵禁。不容妄窺耶。三從子廷鑒以母病。欲刻醫書。冀獲冥?。請於余。余以此書授之。


而表弟孫仲來助余。校訂尤力。苦無它本讎校。其烏焉帝虎之訛。灼然無疑者。


然後改正。不然。寧仍其舊。以俟他日得宋刻善本而更之。


故訛不可讀者。


時有同好。幸無訝焉。


得者當起殷重心。生難遭想。心真人之心。行真人之行。而後可以用真人之方。其為真人不難矣。此則余與廷鑒刻是書意也。


萬歷乙巳十月八日。余以謝諸公之枉予先慈者。


舟抵武林德勝壩。大雨不可登岸。篷窗?暗無聊。而廷鑒遣使。來告書成。且懲序。因書以歸之。


念西居士王肯堂宇泰。按王宇泰刊本。較之家藏元板。不唯誤文居多。甚至脫數十頁。元板目錄末。有大德乙未良月梅溪書院刻梓木記。先考得之於城東醫生白氏。其文字端雅。卷帙完好。惜使王氏校刊之日。不視是善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1:52:43 | 只看該作者

〔千金髓方〕


新唐志二十卷 佚按本事方。有云千金髓。有腎氣攻背項強一證。則其書南宋時猶存矣。


又按朝鮮國醫方類聚引。有千金月令一書。醫官小島學古(尚質)就以采輯。得說一十九首。方三百二十一首。檢其文義。與千金方。實出一手。決非贗鼎矣。考新唐志農家類云。孫氏千金月令三卷。孫思邈。(宋志。作齊人月令。)殆此書也。


而陶九成說郛卷第六十九。載有其書。僅舉節物十二條。蓋是以時令為主。因以及醫方者。


故附於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1:56:51 | 只看該作者

〔郭氏(思)千金寶要〕


八卷 存自序曰。孫真人千金方。一部三十卷。三百一十八門。門中各有論。論下各有方。論以論說人所以得病之由。君子小人。皆宜熟知。方以治人之已病。而人有未嘗得見此集者。


並藥有物多而難合者。


貧下細民。因此不獲治療。枉壞軀命者。可勝言哉。況一州一縣。幾家能有千金方。而有者亦難於日日示人。因此孫君之仁術仁心。格而不行處有之。


鬱而不廣處有之。


孫君此書。上本黃帝岐伯。次祖扁鵲華佗張仲景陳延之衛汜王叔和短劇肘後。龍宮海上。而下及當時之名公方論藥術。並自撰經試者。


世皆知此書為醫經之寶。余亦概嘗閱諸家方書內。唯千金一集。號為完書。有源有證。有說有方。有古有今。有取有舍。關百聖而不慚。貫萬精而不忒。以儒書擬之。


其醫師之集大成者歟。唐之盧照鄰謂。思邈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深入不二。則今之摩詰。斯言得其深致矣。


思久欲闡揚此書。以廣之海內。而在公牽迫。終不克遂。今休閑矣。遂取千金方中諸論。遂件條而出之以告人。使人知防之於未然之前。又將千金方中諸單方。逐件列而出之以示人。使人知治之於已病之後。其思家與知識家,經用神驗者。亦附之其中。各別稱說。


買巨石刊之。以廣其傳。以救急者為先。以稍可待者為次。以尋常大病為三。以尋常次病為四。孫君之書。以婦人小兒為首。以男子婦人雜病為後。思今皆依之。


而特取諸病目前交急者為首。此思急於救人。推行孫君之妙法本意也。


謹敢以千金寶要命篇。誓施萬本。長者仁人。當共斯善,宣和六年四月初一日。徽猷閣直學士。通奉大夫致仕。河陽郭思謹序。


秦王守中序曰。千金寶要者。


宋徽猷閣直學士郭思按唐孫真人先生所集千金方中纂要者也。


宣和六年。思曾刻石於華州公署。我明正統八年。華州知州劉整重刻。景泰六年。和州楊勝賢以石刻冬月不使摹印。易刊木板。


往年春予得之。


喜其方之簡便。藥之近易。醫不煩而取效速。信有切於人之實用。乃珍如拱璧。不容自秘。已命壽之梓矣。竊惟寶要。纂自真人千金方中。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


歲無虛日。日無虛時。顧獨不立石於真人洞前。非所以廣其傳也。


因刻於洞前云。隆慶六年。歲在壬申。春三月上吉。秦王守中識。李海立題詞曰。此書初得華州石刻。舛訛最多。繼得華州木刻。及蜀中及郭武定木刻。其訛猶華之石刻也。


其門類錯亂者。


茲皆類明。拾遺一段。茲皆附之各類。小兒兩類。並而為一。為其便於檢閱也。其間有字句之謬。可以意會者。乃敢更之。


中有文字高古。不能讀者。


不敢輒易。乃仍舊焉。


自千金論起。至若有所舉重段止。以欲人知所避忌也。


自五勞七傷。有小腹痛起。至婦人新產上廁段止。既無治法。又無令人避忌之意。自五勞段。數至第二十二段。中有凡是病者皆須服之之句。後淋閉論末。又云悉服之立驗。或亦萬病玉壺。各有所主也。因並及之。


錢曾曰。郭思千金寶要八卷。宣和六年。河陽郭思取千金方中諸論。逐件條而出之。


使人知治於已病之後。並附經用神驗者。各別稱說。推行孫真人妙法之本意。仍以千金寶要名篇。買巨石鐫之。


立於華州公廨。吾家墨刻舊本。字畫完整。古香襲人。暇日當取以校對。始知是本之佳否也。


孫星衍序曰。千金寶要十七卷。附論及千金須知。為十八卷。宋宣和時。郭學士思從孫徵君思邈所撰千金方撰要。刻石華州公署。自明正統景泰間。俱有木石刻本。至隆慶六年。秦王守中復刊石耀州真人洞。四庫書未及收錄。余游關中。得其拓本藏笈中。按家徵君生於後周。卒於唐永淳之代。葉夢得避暑錄話。稱其作千金前方時。


已百余歲。後三十年。作千金翼。段成式酉陽雜俎。則謂昆明池龍宮。有仙方三千首。徵君因救龍得之。


因上帝不許妄傳。復著千全方三十卷。每卷入一方。千金方。本與千金翼方為二書。是以舊唐書本傳。止載千金方三十卷。晁公武陳振孫書目。則云各三十卷。今俗本千金翼方九十三卷。不知何人更其次第。千金前方。竟不可別。


此宣和時擇要本。當從前方錄出者。龍宮仙方在其內。真世間秘異之書。不可不廣其傳。以公同志。書中謂今俗稱豆瘡。為小兒丹毒。又有反花瘡。元人奇效良方。始謂之痘疹。可證俗人謂此疾出於近代者非也。


縊死人可救。


落水人經一宿猶可活。倉卒間不知其方。書備其術。尤為濟人之仁術。世之從政者。


不師蓋公獄市勿擾之言,惟株累鍛煉之是務。置一切積貯水利農田學校利益於人之事於不問。以致傷元氣。感召災殃。誠不如尋覽方書。胸中常有活人之念。為善最樂。在此不在彼矣。

 

按孫季逑所刻。並附論及千金須知。俱為八卷。與讀書敏求記所載符。其分門凡十七篇。季逑序曰。是書十七卷。合論及須知為十八卷。恐是失檢。序又曰。俗本千金翼方九十三卷。不知何人更其次第。千金前方。竟不可別。考是以喬世定所刻前方。為翼方者。


何錯誤至此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1:58:39 | 只看該作者

〔張氏(學懋)千金寶要補〕


三卷 存自序曰。此宋徽猷閣直學士郭思按唐孫真人千金方。而纂其簡易者也。


宣和六年。思刻石於華州。我明正統八年。知州劉整重刻。景泰六年。知州楊勝賢以石刻艱於摹印。易刻木板。而傳稍廣焉。


但字多訛舛。隆慶六年。秦王復勒石於耀州。真人洞前。為文學謝沾書。稍正其訛。而門類錯亂。有以滯下方。混於小兒丹毒方中者。


余恐其誤人。乃求全本千金要方。並王宇泰太史新刻千金翼方。分門考訂。又按仙傳所載真人著千金三十篇。每篇有龍宮仙方一首。政恐郭氏尚在掛漏。間以己意。擇而補之。


其上各加一補字者。不敢失郭氏原本也。


嗟嗟。真人神化濟世。全在千金一書。今海內僅見關中江右刊行二板。而時醫亦鮮能習之。


蓋非苦其方之珍繁。則憚於藥之炮煉。雖神奇應驗。理在目前。其如不明不行何哉。郭氏所纂。不過采其倉卒救急。藥簡而易辨者。


以便民耳。


若其全本。首婦人。次嬰孺。次男子老人。次針灸導引。養性攝生。以至服食所載。飛煉鐘乳雲母五色石英等法。采制松脂茯苓黃精枸杞等方。種種具備。誠遵而行之。


小可療疾。大則延年。耳食者乃反以為忌嚇。以為不可試也。


噫。此何異認上味醍醐。為毒藥也哉。余欲訪宋元道藏。訂證全方。覓一有力者刊行。以廣真人弘濟之意。徒有其志而未逮也。


倘邀真人冥?。假以余年。庶得竟未竟之愿耶。金陵醫士程初陽文格徐呂梁經洪皆篤信真人。藏有千金方。而善用之者。


若欒恆所文愿范華宇應春。同力校正。得並書。泰昌庚申歲重九日。蜀梓州張學懋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2:00:24 | 只看該作者

〔張氏(璐)千金方衍義〕


三十卷 存自序曰。易云。眇能視。跛能履。明乎非所能。而自以為能。不自知其才德之兼絀也。


余自慚固陋。乏經國濟世之略。生遭世變。瑣尾流離。迨永清大定。而後章句荒落。株守蓬廬。惟有軒岐性命之學。日尋繹焉而不倦。時吾裡有李瑾懷茲者。


與余為膠漆契。博聞強記。潛心醫學。君子人也。


所可議者。


務博而不知所宗。淺涉而未探奧。嘗與之究玉函金匱。及千金方一書。非不有識堪資。而求所謂恢心貴富。尚有憾焉。


深嘆述古之難。如昌黎所云。補苴罅漏。張皇幽眇。洵非末學所可幾也。


夫長沙為醫門之聖。其立法誠為百世之師。繼長沙而起者。


惟孫真人千金方。可與仲景諸書。頡頏上下也。


伏讀三十卷中。法良意美。聖謨洋洋。其辨治之條分縷析。制方之反激逆從。非神而明之。


其孰能與於斯乎。


余自束發授書以來。即留心是道。曩所輯纘緒二論。及醫通一十六卷。付梓行世。深嘆學識迂疏。僅可為後學自邇自卑之一助,迄今桑榆在望。尚欲作蜣螂不朽。亦自愚矣。而此書不為之闡發。將天下後世。竟不知有是書。深可懼也。


因不揣愚昧。匯取舊刻善本。參互考訂。遂一發明。其反用激用之法。貫串而昭揭之。


其於針灸一門。闕以俟專家補之。


俾學人開卷了然,胸無窒礙。照宋刻本。仍隸三十卷。仿趙以德敷衍金匱之義。又殊愧敷衍成文。爰名曰千金方衍義。後之君子。有以討論修飾。授之剞劂。亦斯書之幸甚。余不學無術。老無思索。意之所致。信筆成書。殆所謂眇之能視。不足以有明。跛之能履。不足以與行也。


康熙歲次戊寅。十一月既望。八十二老人石頑張璐路玉序。


〔孫氏(思邈)醫家要妙〕崇文總目五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0 22:01:25 | 只看該作者

卷四十三

 

方論(二十一)


〔蘇氏(游)玄感傳尸方〕(宋志。作蘇 玄感論。注曰。?。一作游。按據外台秘要方。作蘇 誤。)舊唐志一卷 佚。


〔許氏(孝崇)篋中方〕(宋志。作一卷。) 新唐志三卷 佚按新唐志。作許孝宗。誤。今改正。蓋孝宗顯慶四年。與李績等。同修本草圖經者。


仕至尚藥奉御。


〔亡名氏延年秘錄〕舊唐志十二卷(崇文總目。作十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9#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10:53:19 | 只看該作者

〔崔氏(知悌)纂要方〕


(新唐志。作崔行功。)


舊唐志十卷 佚按是書。舊新唐志所記崔氏名不同。今據外台秘要方所引考之。


若灸骨蒸法圖。注曰。崔氏別錄骨蒸灸方圖。並序。中書侍郎崔知悌撰。出第七卷中云。似是出於知悌者。


然蘇沈內翰良方。載崔氏增損理中丸。稱西晉崔行功方。則未知孰是也。


再考外台。又載崔氏療鬼氣。辟邪惡。阿魏藥安息香方。後有餘時任度支郎中語。又小續命湯方下曰。余昔至戶部員外郎。患風疹。又云。余曾任殿中少監。以狀設向說名醫。征之舊新唐書。崔知悌及行功傳,無是官銜。特大中十二年唐技所進郎官石柱題名。戶部員外郎。有崔知悌名。則知其出於知悌者。

仍據舊志。定為知悌書矣。


良方稱行功為西晉人。此以其方後。有予以告領軍韓康伯右衛毛仲祖光祿王道預台郎顧君苗著作殷仲堪之語也。


然崔氏所援諸書。若大小前胡湯。金牙散。並稱出胡洽。療骨蒸蒼梧道士方後。載蘇游玄感論。又載巒公調氣方。劉涓子甘草湯。則知是書。決非晉人所著。至加減理中丸。是崔氏采阮河南等方論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0#
 樓主| 發表於 2012-12-1 10:55:13 | 只看該作者

〔王氏(勃)醫語纂要〕


(藝文略。作醫語纂要論。)


宋志一卷 佚舊唐書本傳曰。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王氏三珠樹也。


勃年未及冠應幽素舉及第。乾封初。詣闕上震游東岳頌。時東都造乾元殿。又上乾元殿頌。沛王賢聞其名。召為沛府修撰。甚愛重之。


諸王斗雞。互有勝負。勃戲為檄英王雞文。高宗覽之怒曰。據此是交構之漸。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補虢州參軍。勃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達犯罪。勃匿之。

又懼事泄。乃殺達以塞口。事發。當誅。會赦除名。時勃父福峙為雍州司戶參軍。坐勃左遷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為采蓮賦以見意。其辭甚美。渡南海墮水而卒。時年二十八。

新唐書本傳曰。勃嘗謂人子不可不知醫。時長安曹元有秘術。勃從之游。盡得其要。


〔孟氏(詵)必效方〕舊唐志十卷 佚


〔補養方〕舊唐志三卷 佚


〔楊氏(闕名)太仆醫方〕(幼幼新書。作楊太鄴方。)


新唐志一卷注曰。失名。天授二年上。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14:02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