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二】
方論(二十)
〔孫氏(思邈)千金方〕新唐志三十卷(本朝現下書目。作三十一卷。)存自序曰。夫清濁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落。萬物淳朴。無得而稱。燧人氏出。觀斗極以定方名。
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畫八卦。立庖廚。滋味既興。?瘵萌起。大聖神農氏愍黎元之多疾。遂嘗百藥。以救療之。
猶未盡善。黃帝受命。創制九針。與方士岐伯雷公之倫。備論經脈。旁通問難。詳究義理。以為經論。故後世可得依而暢焉。
春秋之際。良醫和緩。六國之時。則有扁鵲。漢有倉公仲景。魏有華佗。並皆探賾索隱。窮幽洞微。用藥不過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無不愈者。
晉宋以來。雖復名醫間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立心不常。淫放縱逸。有闕攝養所致耳。
余緬尋聖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君親有疾。不能療之者。非忠孝也。
未俗小人。多行詭詐。旁倚聖教。而為欺?。遂令朝野士庶。咸恥醫術之名。多教子弟。誦短文。構小冊。以求出身之道。醫治之術。闕而弗論。吁可怪也。嗟乎。
深乖聖賢之本意。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所以青衿之歲。高尚茲典。白首之年。未嘗釋卷。至於切脈診候。采藥合和。服餌節度。將息避慎。一事長於己者。
不遠千裡。伏膺取決。至於弱冠。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
多所濟益。在身之患。斷絕醫門。故知方藥本草。不可不學。吾見諸方。部帙浩博。忽遇倉卒。求檢至難。比得方訖。疾已不救矣。嗚呼。
痛夭枉之幽厄。惜墮學之昏愚。乃博采群經。刪裁繁重,務在簡易。以為備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雖不能究盡病源。但使留意於斯者。
思過半矣。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
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
未可傳於士族。庶以貽厥私門。張仲景曰。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
而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而忽棄其本。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
毛將安傅。進不能愛人知物。退不能愛躬知己。卒遇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後震栗。身居厄地。
蒙蒙昧昧。戇若游魂。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 百年之壽命。將至貴之重器。委付庸醫。
恣其所措。咄嗟喑嗚。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涕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自育若是。何榮勢之云哉。則此之謂也。
舊唐書本傳曰。孫思邈。京兆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講千余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嘆曰。此聖童也。
但恨其器大適小。難為用也。
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
隋文帝輔政。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嘗謂所親曰。過五十年。當有聖人出。吾力助之以濟人。及太宗即位。
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謂曰。故知有道者。
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將授以爵位。固辭不受。顯慶四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不受。上元元年。辭疾請歸。特賜良馬。及鄱陽公主邑司。以居焉。
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執師資之禮。以事焉。
思邈嘗從事九成宮。照鄰留在其宅。時庭前有病梨賦。照鄰為賦。其序曰。癸酉之歲。余臥疾長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陽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廢。時有孫思邈處士居之。
邈道合古今。學殫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耳。
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則洛下閎安期先生之儔也。
照鄰有惡疾。醫所不能愈。乃問思邈。名醫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之於人。善言人者。
亦本之於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
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此天地之常數也。
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寢。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
陽用其形。陰用其情。天人之所同也。
及其失也。
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枯。診發乎面。變動乎形。推是以及天地亦知之。
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孛彗飛流。此天地之危診也。
寒暑不時。天地之蒸否也。
石立土踴。天地之瘤贅也。
山崩土陷。天地之癰疽也。
奔風豪雨。天地之喘乏也。
川瀆竭固。天地之 枯也。
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謂大膽也。
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行之方也。
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
思邈自云。開皇辛酉歲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詢之鄉裡。咸云數百歲人。話周齊間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
不啻百歲人矣。然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可謂古之聰明博達不死者也。
初魏徵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
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觀。東台侍郎孫處約。將其五子?儆俊佑?。以謁思邈。思邈曰。俊當先貴。佑當晚達。?最名重。禍在執兵。後皆如其言。太子詹事盧齊卿童幼時。請問人偷之事。思邈曰。汝後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孫當為屬使。可自保也。
後齊卿為徐州刺史。思邈孫溥。果為徐州蕭縣丞。思邈初謂齊卿之時。溥猶未生。而預知其事。凡諸異跡。多此類也。
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無牲牢。經月余顏貌不改。舉尸就木。猶若空衣。時人異之。
自注老子。莊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於代。又撰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及枕中素書。合三教論。各一卷。子行。天授中。為鳳閣侍郎。
段成式曰。孫思邈嘗隱終南山。與宣律和尚相接。每往來互參宗旨。時大旱。西域僧請於昆明池。結壇祈雨。
詔有司備香燈凡七日。縮水數尺。忽有老人夜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龍也。無雨久。非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腦。將為藥,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護。宣公辭曰。貧道持律而已。可求孫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孫謂曰。我知昆相龍宮。有仙方三千首。爾傳與予。將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許妄傳。今急矣。固無所吝。有頃。捧方而至。孫曰。爾特還。無慮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漲。數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孫復著千金方三十卷。每卷入一方。人不得曉。(酉陽雜俎)
林億等序曰。昔神農遍嘗百藥。以辨五苦六辛之味。逮伊芳尹而湯液之劑備。黃帝欲創九針。以治三陰三陽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大聖人有意於拯民之瘼。必持賢明博通之臣。或為之先。或為之後。然後聖人之所為。得行於永久也。醫家之務。經是二聖二賢。而能事畢矣。
後之留意於方術者。苟知藥而不知灸。未足以盡治療之體。知灸而不知針。未足以極表裡之變。如能兼是聖賢之蘊者。
其名醫之良乎。
有唐真人孫思邈者。
乃其人也。
以上智之材。抱康時之志。當太宗治平之際。思所以佐乃後庇民之事。以謂上醫之道。真聖人之政。而王官之一守也。
而乃祖述農黃之旨。發明岐摯之學。經掇扁鵲之難。方采倉公之禁。仲景黃素。元化綠帙。葛仙翁之必效。胡居士之經驗。張苗之藥對。叔和之脈法。皇甫謐之三部。
陶隱居之百一。自余郭玉范汪僧坦阮炳。上極文字之初。下訖有隋之世。或經或方。無不采摭。集諸家之所秘要。
去眾說之所未至。成書一部。總三十卷。目錄一通。臟腑之論。針艾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始婦人而次嬰孺。先香港腳而後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七竅之?。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性之術。總篇二百三十二門。
合方論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驗。四種兼包。濃德過於千金。遺法傳於百代。使二聖二資之美。不墜於地。而世之人。得以階近而至遠。上識於三皇之奧者。
真人善述之功也。
然以俗尚險怪。我道純正。不可述刳腹易心之異。世務徑省。我書浩博。不可道聽塗說而知。是以學寡其人。寢以紛靡。賢不繼世。簡編斷缺。不知者。
以異端見黜。好之者。
以闕疑輟功。恭惟我朝以好生為德。以廣愛為仁。乃詔儒臣。正是墜學。臣等術謝多通。職專典校。於是請內府之秘書。探道藏之別錄。公私眾本,搜訪幾遍。得以正其紕繆。補其遺佚。文之重復者削之。
事有不倫者緝之。編次類聚。期月功至。綱領雖有所立。文義猶或疑阻。是用端本以正末。如素問九墟。靈樞甲乙。太素巢源諸家本草。前古脈書。金匱玉函。肘後備急。謝士秦刪繁方。劉涓子鬼遺論之類。事關所出。無不研核。尚有所闕。而又溯流以討源。如五鑒經。千金翼。崔氏纂要。延年秘錄。
正元廣利。外台秘要。兵部手集。夢得傳信之類。凡所派別。無不考理。互相質正。反覆稽參。然後遺文疑義。
煥然悉明。書雖是舊。用之惟新。可以濟函靈。俾明聖好生之治。可以傳不朽。副主上廣愛之心。非徒為太平之文致。實可佐皇極之錫福。校讎既成。繕寫伊芳始。恭以上進。庶備親覽。太子右贊善大夫臣高保衡。尚書都官員外郎臣孫奇。尚書司封郎中充秘閣校理臣林億。尚書工部侍郎兼侍講臣錢象先謹上。
葉少蘊曰。孫真人為千金方兩部。說者謂凡修道養生者。
必以陰功協濟。而後可得成仙。思邈為千金前方。時已百余歲。因以妙盡古今方書之要。獨傷寒未之盡。似未盡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論。後三十年。作千金翼。論傷寒者居半。蓋始得之。
其用志精審不苟如此。今通天下言醫者。
皆以二書為司命也。
思邈之為神仙。固無可疑。然唐人猶記中間有用虻蟲水蛭之類。諸生物命。不得升舉。天之惡殺物者如是。則欲活人者。豈不知之。(避暑錄話).
趙希弁曰。千金方三十卷。上唐孫思邈撰。思邈博通經傳。洞明醫術。著用藥之方。診脈之訣。針灸之穴。
禁架之法。以至導引養生之要。無不周悉。後世或能窺其一二。未有不為名醫者。然議者頗恨其獨不知傷寒之數云。
陳振孫曰。千金方三十卷。唐處士孫思邈撰。自為之序。名曰千金備急要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
德逾於此。其前類例數十條。林億等新纂。喬世寧序曰。千金方。世罕刻本。華州舊有石刻千金寶要。所選取僅十之一。今蜀廣中板行者。
是也。
後得建寧本頗全。乃又脫誤不可讀。間嘗欲覽古遂生之說。究極悠邈。顧安得盡據也。
其書為唐孫真人思邈所著。蓋刪輯上古以來醫書。定為此編也。
史稱公道洽古今。學殫術數。今考其書信然。自華佗以後一人而已。世以其遺書神驗。遂傳為龍宮所授。以余所見。新唐書。與真人自序。皆不道龍宮事。其說在道經續仙傳中。是道家剽奇侈稱。希異為勝耳。
世俗傳訛既久。而學士大夫。亦往往稱焉。何也。
世又有別刻海上救急二方。皆贗本依托。尤大謬誤人者。
余覽之。益悵然慨焉。
故為校定千金方正本。余父封君。命余弟世定。自刻於家。將以示世之好孫公者。
建寧本類三十卷。今依道經定次。為九十三卷云。余又得孫公四言詩一首。其暢發玄旨。備矣。顧其詩不盛傳。而近世獨稱嘆世吟。此鄙誕無足采者。
決非孫公語。世何以稱焉。
世又傳孫公嘗騎虎山行。益甚要眇無征者。
或云。龍虎坎離。道家煉氣之說。而傳者誤耶。余覽載籍。孫公蓋深隱獨行之士。與玄晏所述高士類也。
其云膽欲大。心欲小。智欲圓。行欲方。古今以為名言,但其論攝養事。多似老子。乃舊唐書。遂列之方技。其後道經類說。前定錄。酉陽雜俎。湘山野錄諸書。益多附載諸怪異事。誣矣。誣矣。余嘗欲列孫公事跡。稍為論次其事。俾覽者信焉。
會自刻千金方成。因辨證其略如此。以俟洽聞者訂議焉。
孫公華原人。今為余耀州地。城東三裡。為五台山。其上蓋有真人洞云。真人所著。又有馬陰內傳一卷。煉雲母訣二卷。攝養錄二卷。氣訣一卷。燒煉秘訣一卷。龍虎通玄訣一卷。龍虎亂日篇一卷。福壽論一卷。枕中素書一卷。會三教論一卷。龍虎論一卷。龜經一卷。算經一卷。五兆經訣一卷。福錄論三卷。將續求刻之。
嘉靖二十二年。夏四月十三日。承德郎南京戶部貴州司署郎中。耀州喬世寧序。
錢曾曰。千金方三十卷。孫思邈雍州之華原人。救昆明池龍。得仙方三十首。散入此書中。逐卷一方。後人無從辨之。
新刻本。攙改偽謬。不可是正。此猶是原書也。(讀書敏求記)。
張璐曰。自云生於開皇。乃托辭也。
如果生於隋。何周宣帝時。便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耶。(千金方衍義)。
徐大椿曰。仲景之學。至唐而一變。仲景之治病。其論臟腑經絡。病情傳變。悉本內經。而其所用之方。皆古聖相傳之經方。並非私心自造。間有加減。必有所本。其分兩輕重。皆有法度。其藥悉本於神農本草。無一味游移假借之處。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藥不能成此方。精微深妙。不可思議。藥味不過五六品。而功用無不周。
此乃天地之化機。聖人之妙用。與天地全不朽者也。
千金方則不然。其所論病。未嘗不依內經。而不無雜以後世臆度之說。其所用方。亦采擇古方。不無兼取後世偏雜之法。其所用藥。未必全本於神農。兼取雜方單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數方。亦有一方而治數病。其藥品有多至數十味者。其中對證者固多。不對證者亦不少。
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大抵所重。專在於藥。而古聖制方之法不傳矣。此醫道之一大變也。
然其用意之奇。用藥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滅之處。(醫學源流論)。
王鳴盛曰。舊唐書方伎孫思邈傳。上衣冠文物云周宣帝時。隱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征為博士。此何以自云開皇辛酉歲生。開皇辛酉。隋文帝在位之二十一年。是年改元仁壽。至照鄰作序之年癸酉。是唐高宗在位之二十四年。
威亨四年。當云年七十三。思邈蓋不欲以長生不死。驚駭世人。故自隱其年。而詭詞云開皇辛酉生。故云。以此參之。
不啻百歲人矣。非自相矛盾也。
但七十三。而云九十三者。
此傳刻之誤也。
原本亦誤。舊書於傳末直云永淳元年卒。更不言年若干。蓋的年實無可考。而以上文歷敘者參詳之。
則自是百余歲人。不言可知矣。新書則改云永淳初卒。而又添一句云。年百余歲。永淳之號。本只二年。初與元年。有何分別。何必作。而所添之句。則反成贅疣。凡宋祁之務欲自炫其長。而實則無加於舊者。
多如此。(十七史商榷) 四庫全書提要曰。千金要方九十三卷。唐孫思邈撰。思邈華原人。唐書隱逸傳。稱其少時周洛州刺史獨孤信稱為聖童。及長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以國子博士徵不起。則思邈生於周朝。入隋已長。然盧照鄰病梨賦序。
稱癸酉歲。於長安見思邈。自云開皇辛酉歲生。今年九十二。則思邈生於隋朝。照鄰乃思邈之弟子。記其師言必不妄。惟以隋書考之。
開皇紀號。凡二十年。止於庚申。次年辛酉。已改元仁壽。與史殊不相符。又由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上推九十二年。為開皇二年壬寅。實非辛酉。干支亦不相應。然自癸酉。上推九十三年。正得開皇元年辛丑。蓋照鄰集。傳寫訛異。以辛丑為辛酉。以九十三為九十二也。
史又稱思邈卒於永淳元年。年百余歲。
自是年上推至開皇辛丑。正一百二年。數亦相合。則生於後周。隱居不仕之說。為史誤審矣。
思邈嘗謂,人命至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所著方書。以千金名。凡延醫之訣。針灸之法。以至導引養生之術。無不周悉。猶慮有闕遺。更撰翼方輔之。
考晁陳諸家著錄。載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錢曾讀書敏求記所載。卷數亦同。又謂宋仁宗命高保衡林億等。校正刊行。後列禁經二卷。合二書計之。止六十二卷。此本增多三十一卷。疑後人並為一書。而離析其卷帙。葉夢得避暑錄話。稱思邈作千金前方。時已百余歲。
妙盡古今方書之要。獨傷寒未之盡。以未盡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論。後三十年。(案百余歲。及三十年之說。皆因仍舊誤。今姑仍原文錄之。)作千金翼。論傷寒者居半。蓋始得之。
其用精審不苟如此云云。則二書本相因而作。亦相濟為用。台之亦未害宏旨也。
太平廣記。載思邈曾救昆明池龍。得龍宮三十首。散入千金方各卷之中。蓋小說家附會之談。固無足深辨焉。
按是書原三十卷。其析為九十三卷者。
道藏中所輯。耀州喬世定錄出刊之。
詳見於兄世寧序中。提要不識其說。妄為傅會之談。可謂疏矣。僧法藏華岩傳記。作六十卷。是並前後二方。而言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