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7671|回復: 123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醫籍考】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1-26 00:11: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醫籍考


書名 中國醫籍考


作者 丹波元胤


分類 綜合


引自:http://jicheng.tw/jcw/book/%E4%B8%AD%E5%9C%8B%E9%86%AB%E7%B1%8D%E8%80%83/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財富 +3500 銀幣 +10 金幣 +5 學習 +5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00:42:2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1-26 12:51 編輯

卷一


醫經(一)


〔黃帝內經〕漢志十八卷 佚 〔外經〕漢志三十七卷 佚 〔黃帝素問〕隋志九卷(梁八卷 按舊唐志亦曰八卷)存佚皇甫謐曰。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


亦有所亡失。其論遐遠。然稱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編次。比按倉公傳。其學皆出於素問。(甲乙經序)。褚澄曰。素問之書。成於黃岐。運氣之宗。起於素問。將古聖哲妄邪。曰。尼父刪經。三墳猶廢。扁鵲盧出。盧醫遂多。尚有黃岐之醫籍乎。


後書之托名於聖哲也。


曰。然則諸書不足信邪。由漢而上。有說無方。由漢而下。有方無說。說不乖理。方不違義。雖出後學。亦是良師。(褚氏遺書)。 邵雍曰。素問陰符。七國時書也。


(皇極經世書)。程顥曰觀素問。文字氣象。只是戰國時人作。謂之三墳書則非也。


道理總是。想當時亦須有來歷。(二程全書)。司馬光曰。謂素問為真黃帝之書。則恐未可。黃帝亦治天下。豈可終日坐明堂。但與岐伯論醫藥針灸耶。此周漢之間。醫者依托以取重耳。


(傳家集與范景仁第四書)。林億等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問之義。及素問之名。起於何代。按隋書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甲乙經序。晉皇甫謐之文已云。素問論病精辨。王叔和西晉人。撰脈經云。出素問針經。漢張仲景撰傷寒卒病論集云。撰用素問。是則素問之名。
著於隋志。上見於漢代也。


自仲景以前。無文可見。莫得而知。據今世所存之書。則素問之名起漢世也。

所以名素問之義。
全元起有說曰。素者。


本也。


問者。


黃帝問岐伯也。


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問。元起雖有此解。義未甚明。按乾鑿度云。夫有形者。


生於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


未見氣也。
 

太初者。


氣之始也。


太始者。


形之始也。


太素者。


質之始也。


氣形質具,而?瘵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素問之名。義或由此。(素問新校正) 又云。或云。素問針經。明堂三部之書。非黃帝書。似出於戰國。曰。人生天地之間。八尺之軀。臟之堅脆。腑之大小。穀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十二經之血氣大數。皮膚包絡其外。可剖而視之乎。


非大聖上智。孰能知之。


戰國之人何與焉。

(甲乙經序)。
竇蘋曰。內經十八卷。言天地生育。人之壽夭系焉。


信三墳之書也。


然考其文章。知卒成是書者。


六國秦漢之際也。


(酒譜)。
朱熹曰。黃帝紀云。其師岐伯明於方。世之言醫者宗焉。


然黃帝之書。戰國之間猶存。其言與老子出入。 予謂此言尤害於理。竊意黃帝聰明神聖。得之於天。其於天下之理。無所不知。天下之事。無所不能。上而天地陰陽。造化發育之原。下而保神練氣。愈疾引年之術。以至其間庶物萬事之理。巨細精粗。莫不洞然於胸次。是以其言有及之者。


而世之言此者。


因自托焉。以信其說於後世。至於戰國之時。方術之士。遂筆之書。以相傳授。如列子之所引。與夫素問握奇之屬。蓋必有粗得其遺言之仿佛者。


如許行所道神農之言耳。周官外史所掌。三皇五帝之書。恐不但若是而已也。


(文集古史余論)。王炎曰。夫素問乃先秦古書。雖未必皆黃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戰國之際。有如和緩秦越人輩。 雖甚精於醫。其察天地陰陽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


則其言雖不盡出於黃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從受矣。


(運氣說出於新安文獻志)。沈作哲曰。


內經素問。黃帝之遺書也。


學人不習其讀。以為醫之一藝耳。


殊不知天地人理。皆至言妙道存焉。


文字訛脫錯亂。失其本經。(寓簡)。 高承曰。皇甫謐帝王世紀云。黃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針。著內外經。素問之書咸出焉。


(事物紀原)。陳振孫曰。素問。黃帝與岐伯問答。三墳之書。無傳尚矣。


此固出於後世依托。要是醫書之祖。(書錄解題)。劉?曰。內經十八卷。素問外九卷不經見。且勿論。姑以素問言之。


則程邵兩夫子。皆以為戰國書矣。


然自甲乙以來。則又非戰國之舊矣。


自朱墨以來。則又非甲乙之舊矣。


(文集)。朱震亨曰。素問。載道之書也。


詞簡而義深。去古漸遠。衍文錯簡。仍或有之。


故非吾儒不能讀。學人以易心求之。


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蠟。遂直以為古書不宜於今。厭而棄之。


(格致余論)。呂復曰。內經素問。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乃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韓諸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於戰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


蓋靈蘭秘典。五常政因。六元正紀等篇。無非闡明陰陽五行生制之理。 配象合德。實切於人身。其諸色脈病名。針則治要。皆推是理以廣之。


而皇甫謐之甲乙。楊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於此。而微有異同。醫家之大綱要法。無越是書矣。


然西漢藝文志。有內經十八卷。及扁鵲白氏二內經。凡三家。而素問之目乃不列。至隋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而不指為內經。唐王冰乃以九靈九卷。牽合漢志之數。而為之注釋。復以陰陽大論。托其為師張公所藏。以補其亡逸。而其用亦勤矣。


(九靈山房集滄洲翁傳)。宋濂曰。黃帝內經。雖疑先秦之士。依仿而托之。


其言深。其旨邃以弘。其考辨信而有征。是當為醫家之宗。(文集)。劉純曰。問云。讀素問有不曉者。


奈何。曰。乃上古之書。中間多有缺文舛訛。且通其可通。缺其所可疑。 又王冰釋於強解。及失經意者。


亦有之。


須自要著力。熟讀玩味。(醫經國小)。方孝孺曰。世之偽書眾矣。


如內經稱黃帝。汲塚書稱周。皆出於戰國秦漢之人。故其書雖偽。而其文近古。 有可取者。


(遜志齋集)。王?曰。內經謂為黃帝之書。雖先秦之士。依仿而托之。


其言質奧。而義弘深。


實醫家之宗旨。殆猶吾儒之六經乎。


(青岩叢說)。陳繹曾曰。素問善議論理明。故枝節詳盡。而論辨精審。先秦書皆然。(文章歐冶)。黃省曾曰。農黃以來。其法已久。考其嗣流。則周之矯之俞之盧。秦之和之緩之。


宋之文摯。鄭之扁鵲。 漢之樓護陽慶倉公。皆以黃帝之書。相為祖述。其倉公診切之驗。獨幸詳於太史。而候名脈理。往往契符於素問。以是知素問之書。其文不必盡古。而其法則出於古也。


(五岳山人集內經注辨序)。趙口口曰。傳記言內經乃黃帝書。難經乃越人書。吾觀內經非黃帝書。直越人書。難經非越人書。直倉令書耳。


以為倉令之書。故必寄之於越人。以為越人之書。故必寄之於黃帝。假令內經非黃帝。


難經非越人。豈不足以牖世而煽俗。彼謂內經不寄諸黃帝。則其為越人者無以安。難經不寄諸越人。則其為倉令者無以安。將無或乎泯其道。以安其身。將無或乎泯其身。以存其道。將無幾乎泯其名。以存其道。安其身。身苟免於非辟。道有濟於開成。雖沒世而名弗稱。君子弗疾也。


(趙浚穀文集)顧從德曰。今世所傳內經素問。即黃帝之脈書。廣衍於秦越人陽慶淳於意諸長老。其文遂似漢人語。而旨意所從來遠矣。

(重雕素問序)。

周木曰。
素問之書。雖不實出於黃岐之世。要亦去先王未遠。時人祖述黃岐遺意而作者也。


詞古義精。理微事著。保天和於未病。續人命於既危。彝倫益敦。王化滋盛。實醫家之宗祖。猶吾儒之有五經也。


故曰。醫人不讀素問。猶士人不治本經。其以是歟。(素問糾略序)。桑悅曰。素問。乃先秦戰國之書。非黃岐手筆。其稱上古中古。亦一左證。玩其詞意。汪洋浩汗。無所不包。其於五臟收受之法。呂不韋著月令似之。


其論五氣鬱散之異。董仲舒郭景純敘五行災異祖之。


其論五臟夢虛所見之類。楞嚴經說地獄仿之。


論運氣。則可為歷家之準則。論調攝。則可為養生者之龜鑒。擴而充之。


可以調和三光。燮理陰陽。而相君之能事畢矣。又豈特醫而已耶。


(素問鈔序)。

郎瑛曰。
素問文非上古。人得知之。


以為即全元起所者。

猶非隋唐文也。


惟馬遷劉同近之。


又無此等義語。宋聶吉甫云。既非三代以前文。又非東都以後語。斷然以為淮南王之作。予意鴻烈解中內篇文義。實似之矣。


但淮南好名之士。即欲藉岐黃以成名。特不可曰述也乎。


或醫卜未焚。當時必有岐黃問答之書。安得文之以成耳。


不然陰陽五行之理學。思固得人身百骸之微。非聖不知。何其致疾之由。死生之故。明然纖悉。此淮南解性命道理處。必竊素問。而詭異奇瑰處。乃蘇飛等為之也。


故宋潛溪以淮南出入儒墨不純正。此是也。


且淮南七十二候。 與素問注。皆多芍藥榮五物。改麥秋至為小暑至。較呂氏春秋不同。則王冰當時亦知素問出淮南也。

岐黃之文。
至於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則黃帝時果末世邪。又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則儀狄是生其前。而彼時人已皆偽耶。精微論中。羅裹雄黃。禁服篇中。軟血而受。則羅與軟血。豈當時事耶。

予故以為岐黃問答。
而淮南文成之者耳。


(七修類稿)。

昊昆曰。
五內陰陽。謂之內。萬世宗法。謂之經。平日講求。謂之素問。馬蒔曰。素問者。


黃帝與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六臣。平素問答之書。即本紀所謂咨於岐伯而作內經者。


是也。


此書出於岐伯者多。故本紀不及諸臣耳。


然此素問八十一篇。而復有靈樞八十一篇。大抵素問所引經曰。俱出靈樞。則靈樞為先。而素問為後也。


書中止以天師夫子。尊岐伯鬼臾區。而其余諸臣。未聞其以是稱。至雷公則自名。曰小子細子。黃帝亦有訓之之語。意者。


所造未及諸臣。而年亦最少。且其曰公曰伯曰師。似皆以爵稱之。


即如寶命全形論。有曰天子。曰君王。移精變氣論。五常政大論。靈樞官能篇。皆稱曰聖王。著至教論。疏五過論。 有封君侯王靈樞根結篇。有王公大人等稱。則其為爵無疑也。


至於鬼臾區少俞伯高。皆諸臣名耳。


後世程子謂出於韓諸公子之手。或謂先秦儒者所作。是皆泥乎爵號文字。而未繹全書。故臆說有如此者。


乃今詳考六節臟象論。 天元紀大論。五營運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等篇。則論天道歷法萬象。人身經絡脈體。人事治法。辭古理微。非子書中有能偶及雷同者。


真唯天神至聖。始能作也。


愚意上天以仁愛斯民為心。而伐命唯病。治病惟書。然玄默無言。故挺生神聖。以代之言。而早出此書。以救萬古民命耳。


況六書制自伏羲。醫藥始於神農。自伏羲以至黃帝。千有餘年。其文字制作甚明。外紀本紀。俱載黃帝紀官舉相。明歷作樂。制為袞冕舟車。畫野分列。經土設井。播百穀。制城郭。凡爵號文字。時已咸備,歷金天高陽高辛諸氏。又經三百四十余年。始迄陶唐。則諸凡制作。人知唐虞為盛。而不知肇自羲皇。其所由來者漸也。


何獨內經之作。史書靈素均誣乎哉。 朱載?曰。按素難二經。乃先秦古書。三代名醫。所相授受。秦始皇有令。不燒醫卜種樹之書。由漢迄今。 醫流遵用。雖經歷代變。更未聞有人妄加刪改。(樂書)。胡應麟曰。醫方等錄。雖亦稱述岐黃。然文字古奧。語致玄渺。蓋周秦之際。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驚世。竊附黃岐耳。


(經籍會通)。又曰。凡班志所無。而驟見六朝後者。


往往多因戰國子書殘軼者補綴之。


而易其名。以為真。則偽莫掩。以為偽。 則真間存。尤難辨。自前輩少論及此。余不敏實竊窺之。


觀素問靈樞之即內經。則余言可概見矣。


素問。今亦稱內經。然隋志止名素問。蓋黃帝內外經五十五卷。六朝亡逸。故後人綴輯。而易其名耳。


(四部正訛)。又曰。有偽作於前代。而世率知之者。


風後之握奇。岐伯之素問。是也。


(同上)。又曰。素問精深。陰符奇奧。雖非軒後。非秦後書。(同上)。 周禮曰。醫家之素問。即儒者之六經。其詞隱。其旨深。非資稟上智。功極研究者。


不能窺其影響。況以中人之資。粗知醫藥。即動以黃帝岐伯為言。其不至於戕人之生者幾何哉。仲景東垣河間丹溪。是皆稟上智之資。致研究之功。而能讀其書以悟之者也。


(醫聖階梯)。張介賓曰。內者。


性命之道。經者。


載道之書。平素所講問。是謂素問。 方以智曰。岐黃云內經。言身內也。


(通雅)。又曰。守其業而浸廣之。


靈樞素問也。


皆周末筆。(同上)。祝文彥曰。內經素問。後人傳以為岐黃之書也。


其論脈法病證。未必不有合於聖人之意。詞義古朴。未必不有得古人之遺。然自余觀之。


確乎為秦以後書。而非盡岐伯黃帝之言也。


當時和扁諸神醫。必有傳於岐黃真諦。而後能彰起死回生之術。則岐黃之微言。宜有一二存乎後世者。


而後人附會之。


以成是書。實非岐黃所著也。

或者曰。
內經所云黔首。蓋秦時語乎。


曰。不但此也。


五帝皆至聖。而孔子刪書始唐虞。以唐虞前無書史。而至唐虞乃始也。


唐虞書不過數百言耳。


而黃帝書。乃至數千萬言乎。


且前民利用之事。皆五帝以前。聖人所為。何他事一無書文可考。而獨治病之書。詳而盡如是耶。

又內經一書。
文氣堅峭。如先秦諸子。而言理該博。絕似管荀。造詞質奧。又類鬼穀。非秦時人書而何

或又曰
人有此等學問。曷不自著姓名。而假托古人耶。

曰。
如汲塚越絕等書。此人止求其書之傳。 不必名之著。猶前人質朴之意也。


若今世人一無所見。便妄自居乎作者之林矣。

(慶符堂集)。

杭世駿曰。
李珠問。黃帝咨於岐伯作內經。今之內經。果是當年之書歟,抑後人所記歟。答云。內經劉向編七錄時。已有之。


秦焚詩書。內經想以方術得存。其書深奧精密。非後人所能偽托。(質疑)。魏荔彤曰。軒岐之書。類春秋戰國人所為,而托於上古。文順義澤。篇章聯貫。讀之儼如禮經也。


(傷寒論本義序)。張志聰曰。墳典乃史臣記述之書。先言義理精微。次敘君臣咨訪。本欲斯道彰明。永垂金石。故其文詞。 或加敷衍。至於陰陽之離合盛衰。血氣之生始出入。其神靈睿聖。惡能洞徹隔垣乎。
 

又曰。陰陽之理。論焉列焉。

總歸於一。
推之數之。


可萬可千。是以全經文義。或同中示異。或異中見同。詞若盾矛。理無枘鑿。馮舒曰。素問一書。通篇有韻。(詩紀匡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曰。黃帝素問。原本殘闕。王冰采陰陽大論以補之。


其書云出於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間人。傳述舊聞。著之竹帛。故通貫三才。包括萬變。雖張李劉朱諸人。終身鑽仰。竟無能罄其蘊奧焉。


韓曰。秦漢以前。有說無方。故內經諸書,鄭重 縷。亦多累世附會竄雜之言。(醫通)。 劉奎曰。內經多系後人假托。觀其文章可見。即如尚書斷自唐虞。其文辭佶屈贅牙。非注解猝莫能醒。內經若果系黃帝時書。其文辭之古奧。又不知更當如何者。


今觀其筆墨。半似秦漢文字。其為後人假托不少。況乃屢經兵火。不無錯簡魯魚。勢所必然。孟子於武成尚取其二三策。況乃他焉者乎。


(溫疫論類編)。姚際恆曰。漢志有黃帝內經十八卷。隋志始有黃帝素問九卷。唐王冰為之注。冰以漢志有內經十八卷。以素問九卷。靈樞九卷。當內經十八卷。實附會也。


故後人於素問系以內經者。


非是。或後人得內經。而衍其說為素問。亦未可知。素問之名。人難卒曉。予按漢志陰陽家,有黃帝泰素。此必取此素字。又以與岐伯問。故曰素問也。


其書後世宗之。


以為醫家之祖。然其言實多穿鑿。至以為黃帝與岐伯對問。蓋屬荒誕。無論隋志之素問。即漢志所載黃帝內外經。並依托也。


他如神農軒轅風後力牧之屬盡然。


豈真有其書乎。


或謂。此書有失侯失王之語。秦滅六國。漢諸侯王國除。始有失侯王者。予按其中言黔首,又藏氣法時。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曰日?。曰下晡。不言十二支。當是秦人作,又有言歲甲子。言寅時。則又漢後人所作。故其中所言。有古近之分。未可一概論也。


(古今偽書考)。
 

何夢瑤曰。昔人謂內經。非岐黃書。乃後人之假托。要未必出於一手。故有醇有疵。分別觀之可耳。


(醫碥)。
 

薛雪曰。黃帝作內經。史冊載之。


而其書不傳。不知何代明夫醫理者。

托為君臣問答之辭。撰素問靈樞二經傳於世。想亦聞陳言於古老。敷衍成之。


雖文多敗闕。實萬古不磨之作。窺其立言之旨。無非竊擬壁經。故多繁辭。然不迨拜手賡揚。


都俞吁?之風。遠矣。


且是時。始命大撓作甲子。其千支節序占候。豈符於今日。而旨酒溺生。禹始惡之。


嘗其玄酒味澹。人誰嗜以為漿。以致經滿絡虛。肝浮膽橫耶。


至於十二經配十二水名。彼時未經地平天成。何以江淮河濟。方隅畛域。竟與後世無岐。如此罅漏。不一而足。


(醫經原旨緒言)。
 

按先子曰。漢書藝文志。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及白氏扁鵲內外經之目。內外。


猶易內外卦。及春秋內外傳。莊子內外篇。韓非內外儲說。以次第名焉者。

不必有深意。內字。諸家有說。不可從也。


素問名。 林億等以為問太素之義是也。


史記殷本紀。伊芳尹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隱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質素。故稱素王。列子乾鑿度並云。太素者。質之始也。


漢藝文志。黃帝泰素二十篇。劉向別錄云。言陰陽五行。 以為黃帝之道。故曰太素。素問。乃為太素之問答。義可以證焉。

其不言問素。
而名素問者。


猶屈原有天問。是倒置而下字爾。全元起解義未太明。吳昆等以為平素講求問答之義。晁氏讀書志曰昔人謂素問。以素書黃帝之問。猶言素書也。


俱臆度之見而已。

至云笈七簽。
神仙通鑒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問之。


作素問。荒誕極矣。


蓋內經之目。見於漢志。而素問之名。出張仲景傷寒論序。


曰。素問九卷。九卷。即今之靈樞。以素靈二書為內經者。


出皇甫謐甲乙經序。而後歷代諸家。無復異論焉。


胡應麟特謂素問。今又稱內經。然隋志止名素問。 蓋黃帝內外經五十五卷。六朝亡逸。故後人綴緝。易其名耳。


此最有理。然晉去漢未遠。皇甫氏之所序。或是古來相傳之說。亦不可廢也。

第七卷。
已亡於晉。皇甫謐甲乙經序曰。亦有亡失。隋志載梁七錄亦云。止存八卷。 據林億等說。全元起所注本。乃無第七。而王冰為舊藏之卷。補七篇。與素問余篇文。?然不同。其論運氣。與六節臟象論七百十八字。全然別是一家言。林億等以為陰陽大論之文。王冰取以補所亡。今考王叔和傷寒例所引。陰陽大論之文。曾無所見。林說難從。而若其篇第。不知古經為奈何。

據林億等校正之說。
全元起本八卷。共六十八篇。至王冰補七篇。又分為八十一篇者。


仿道德經難經也。


是書實醫經之最古者。


往聖之遺言存焉。


晉皇甫謐以來。歷代醫家。斷為岐黃所作。此殊不然也。


醫之言陰陽尚矣。


莊子謂疾為陰陽之患。左傳醫和論六氣曰。陰淫寒疾。陽淫熱疾。班固云。醫經者。


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可以見也。


而漢之時。凡說陰陽者。


必系之於黃帝。
淮南子曰。黃帝生陰陽。又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


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高誘注云。說。言也。

言為二聖所作。
乃能入其說於人。人乃用之。


劉向云。言陰陽五行。以為黃帝之道。漢志。陰陽醫卜之書。冠黃帝二字者。


凡十有餘家。此其證也。


是書設為黃帝岐伯之問答者。


亦漢人所撰述無疑。方今醫家。或牽合衍贅。以為三墳之一。或者詆毀排斥。以為贗偽之書者。


俱為失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00:45: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1-26 10:13 編輯

卷二


醫經(二)


〔黃帝素問遺篇〕宋史四卷 佚


〔趙簡王補刊素問遺篇〕明史一卷 存林億等曰。


刺法論。本病論。二篇。亡在王冰注之前。按病能論篇末王冰注曰。世本既闕第七二篇。謂此二篇也。


而今世有素問亡篇及昭明隱旨論。以為此二篇。托名王冰為注。辭理鄙陋。無足取者。


馬蒔曰。刺法本病二篇。正本所遺。別有素問遺篇。其此。其本病論。正所以發明刺法論之義。內有折其郁氣。資其化源等語。大義見六元正紀大論中。但彼則引而不發。至此二篇。始有下手處。惟升之不前。降之不入。故成五郁。惟不退位。故不遷正。司天不得遷正。則剛失守。而後三年成五疫。司地不得遷正。則柔失守。 而後三年成五癘。後世不知司天在泉。天之右施。地之左施。及治五郁者。


以其不知此二篇升降之義也。


不能治疫癘者。


以其不知二篇退位遷正。剛柔失守之義也。


但不知始自何代。將此二篇。竊出私傳。不入官本。斯人者其無後乎。
 

明史曰。世傳素問王冰注本。中有缺篇。簡王得全本補之。


按先子曰。今所傳遺篇一卷。此乃王冰以後人所托而作。經注一律。出於一人之手。辭理淺薄。不足取。 而馬氏稱之。


亦何不思之甚也。


趙府居敬堂刊本素問。載刺法本病二篇。明志所著。即是也。


簡王名高燧。成祖第三子。母文皇後。永樂三年封。乎元年。就藩彰德。宣德六年薨。事屢見於明史宗室傳。
 

〔素問逸篇〕一卷?存施沛跋曰。


一曰獨坐靜寄軒下。有羽士顧予而問所讀何書。答以素問。乃備晰疑義。因出逸篇二。以授予曰。此長生訣神現方也。


隨謝去。後訪之不可蹤跡。始知異人也。


按是書所載。支離不經。實無足取者。


蓋施沛所托而作。徒供有識者之一噱耳。


考沛始末未詳。據四庫全書史部職官類存目。有沛南京都察院志四十卷。曰沛修此時。則為南京國子監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00:50: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1-26 09:16 編輯

卷三


醫經(三)


〔全氏(元起)注黃帝素問〕隋志八卷(新唐志作九卷訛本朝現下書目作十六卷) 佚南史王僧孺傳曰。侍郎金元起欲注素問。訪以砭石。僧孺答曰。古人當以石為針。必不用鐵。說文有此砭字。 許慎云。以石刺病也。


東山經。高氏之山多針石。郭璞云。可以為砭針。春秋。美?不如惡石。服子慎云。石。 砭石也。


季世無復佳石。故以鐵代之爾。 林億等曰。隋楊上善為太素。時則有全元起者。


始為之訓解。闕第七一通。 按隋志作全元越。南史作金元起。並訛。今從新唐志。改考史。

王僧孺死在天監二年。則元起當為齊梁間人。 林億等謂與楊上善同時。誤矣。


古今醫統曰。全元起以醫鳴晉。妄甚。先子曰。全元起注本。猶存於宋代。今據新校正所載。考其卷目次第。可以窺?略矣。


卷一。平人氣象論。決死生篇。臟氣法時論。宣明五氣篇。經合論。 調經論。四時刺逆從論。(連六卷從春氣在經脈分在第一卷中)凡七篇。


卷二。
移精變氣論。玉版論要篇。診要經終論。八正神明論。真邪論。標本病傳論。皮部論。


(篇末有經絡論)骨空論。(自灸寒熱之法以下在六卷刺齊篇末)氣穴論。氣府論。繆刺論。

凡十一篇。


卷三。陰陽離合論。十二臟相使篇。六節臟象論。陽明脈解篇。 長刺節篇。五臟卒痛。凡六篇。


卷四。生氣通天論。全匱真言論。陰陽別論。經脈別論。通評虛實論。太陰陽明論。逆調論。

痿論。凡八篇。


卷五。五臟別論。 湯液醪醴論。熱論。刺熱論。評熱病論。瘧論。腹中論。厥論。病能論。奇病論。凡十篇。


卷六。脈要精微論。玉機真藏論。寶命全形論。刺瘧論。刺腰痛論。刺劑論。(王本刺要論出於此篇)刺禁論。刺志篇。針解篇。四時刺逆從論。(春氣在經脈至篇末在第一卷)凡六篇。


卷七。闕。


卷八。痹論。水熱穴論。從容別白黑。(今示從容論)論過失。(王本疏五過論)方論得失明著。(征四失論)陰陽類論方論解。(王本方盛衰論)凡八篇。


卷九。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陰陽應象大論。五臟生成篇。異法方宜論。咳論。風論。大奇論。脈解篇。凡九篇。

以上八卷。
合六十八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00:56:46 | 只看該作者

〔楊氏(玄操)素問釋音


(舊注音一作言)。 


宋志一卷 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01:04: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1-26 09:28 編輯

王氏(冰)注黃帝素問〕


(今本題云次注) 新唐志二十四卷 存自序曰。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


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


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


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

兼靈樞九卷。
乃其數焉。


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


今之奉行。惟八卷爾。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征。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蕆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訓詁。未嘗有行不由逕。出不由戶者也。


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

則周有秦公。
漢有淳於公。魏有張公華公。皆得斯妙道者也。


咸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教之著矣。


亦天之假也。


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真經。式為龜鑒。而世本紕繆。篇目重疊。前後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別立二名。或兩論並合。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未已。


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而云世闕。重合經而冠針服。並方宜而為咳論。隔虛實而為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皮部為經絡。退至道以先針。諸如此流。不可勝數。且將升岱岳。非逕奚為。

欲詣扶桑。
無舟莫適。乃精勤博訪。而並有其人。歷十二年。方臻理要。詢謀得失。深遂夙心。時於先生郭子齋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文字昭晰。義理環周。一以參辯。群疑冰釋。恐散於末學。絕彼師資。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


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尋注會經。開發童蒙。宣揚至理而已。


其中簡脫文斷。義不相接者。


搜求經論。
有所遷移。以補其處。篇目墜缺。指事不明者。

量其意趣。
加意以昭其義。篇論吞並。義不相涉。闕漏名目者。區分事類。別目以冠篇首。君臣請問。禮義乖失者。


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錯簡碎文。前後重疊者。


詳其旨趣。則去繁雜。以存其要。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


別撰玄珠。以陳其道。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糅。庶厥昭彰聖旨。敷暢玄言。

有如列宿高懸。
奎張不亂。深泉淨瀅。鱗介咸分。君臣無夭柱之期。夷夏有延齡之望。俾工徒勿誤。學人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屬。千載之後。方知大聖之慈惠無窮。時大唐寶應元年歲次壬寅序。

林億等曰。按唐人物志云。
王冰仕唐。為太仆令。年八十余。以壽終。 又曰。詳素問第七卷。亡已久矣。


按皇甫士安晉人也。


序甲乙經云。亦有亡失。隋書經籍志。載梁七錄亦云。止存八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無第七。王冰唐寶應中人。上至晉皇甫謐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為得舊藏之卷。今竊疑之。


仍觀天元紀論。五營運論。六微旨論。氣交變論。五常政論。六元正紀論。至真要論七篇。居今素問四卷。篇卷浩大。不與素問前後篇卷等。又且所載之事。與素問余篇。略不相通。竊疑此七篇。乃陰陽大論之文。王氏取以補所亡之卷。猶周官亡冬官。以考功記補之之類也。


又按漢張仲景傷寒論序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經。陰陽大論。是素問與陰陽大論。兩書甚明。乃王氏並陰陽大論於素問中也。


要之陰陽大論。亦古醫經。終非素問第七矣。


趙希弁曰。黃帝素問。唐王冰注。冰謂漢藝文志。有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
兼靈樞九卷。 乃其數焉。先是第七亡逸。冰時始獲。乃詮次注釋。凡八十一篇。分二十四卷。今又亡刺法本病二篇。冰自號啟玄子。(讀書後志)。陳振孫曰。唐太仆令王冰。注自號啟玄子。案漢志。但有黃帝內外經。至隋志。乃有素問之名。又有全元起素問注八卷。嘉?中。光祿卿林億。國子博士高保衡。承詔校定補注。亦頗采元起之說。附見其中。其為篇八十有一。王冰者。


寶應中人也。


(書錄解題)。沈作哲曰。王冰注素問敘氣候。仲春有芍藥榮。季春有牡丹華。仲夏有木槿榮。仲秋有景天華。皆月令歷書所無。又以桃始華。為小桃華。王瓜生。為赤箭生。苦菜秀。

為吳葵榮。戊寅元歷皆有之。


(寓簡)。 劉完素曰。王冰遷移加減經文。亦有臆說。而不合古聖之書者也。


雖言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既傳於世。 即文皆為墨字也。

凡所改易之間。
或不中其理者。


使智哲以理推之。


終莫得其真意。豈知未達真理。或不識其偽所致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01:08:2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1-26 09:32 編輯

原病式序)
 

呂復曰。內經素問。唐王冰乃以九靈九卷。牽合漢志之數。


而為之注釋。復以陰陽大論。托為其師張公所藏。 以補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


惜乎朱墨混淆。
玉石相亂。訓詁失之於迂疏。引援或至於未切。至宋林億高若訥等。正其誤文。而增其缺義。頗於冰為有功。 田藝蘅曰。素問王冰注。雷乃發聲之下。有芍藥榮。芍藥香草。制食之毒者。


莫良乎芍藥。故獨得藥之名。 所謂芍藥之和具而御之。


草謂之榮。與此不同。況今芍藥。四月始榮。故知其偽也。


又田鼠化為?。下有牡丹華。牡丹花也。


一名百兩金。一名鼠姑。廣雅謂之木牡丹。唐人謂之木芍藥。此時雖當華。古人不重。始紀於晉。而盛稱於唐。


亦偽也。


(留青日札)。馬蒔曰。唐寶應年間。啟玄子王冰有注。隨句解釋。逢疑則默。章節不分。前後混淆。 汪昂曰。素問。在唐有王啟玄之注。為注釋之開山。注內有補經文所未及者。


可謂有功先聖。然年世久遠。 間有訛缺。風氣未開。復有略而無注者。


四庫全書提要曰。黃帝素問二十四卷。唐王冰注。漢書藝文志。載黃帝內經十八篇。無素問之名。後漢張機傷寒論引之。


始稱素問。晉皇甫謐甲乙經序。


稱針經九卷。素問九卷。皆為內經。與漢志十八卷之數合。則素問之名。起於漢晉間矣。


故隋書經籍志。始著錄也。


然隋志所載。只八卷。全元起所注。已闕其第七。冰為寶應中人。乃得舊藏之本。補足此卷。宋林億等校正。謂天元紀論以下。卷帙獨多。與素問余篇。絕不相通。疑即張機傷寒論序。所稱陰陽大論之文。冰取以補所亡之卷。理或然也。


其刺法論。 本病論。則冰本亦闕。不能復補矣。


冰本頗更其篇次。然每篇下。必注全元起本第幾字。猶可考見其舊第。按每篇注全本篇。第出於新校正。以為王冰者誤。所注排決隱奧。多所發明。其稱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


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無火者。不必去水。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無水者。


不必去火。宜壯水之主。 以鎮陽光。遂開明代薛己諸人探本命門之一法。其亦深於醫理者矣。


冰名見新唐書宰相世表。稱為京兆府參軍。 林億等引人物志。謂冰為太仆志。並系失載。然又非本朝人所撰。藤原佐世編現下書目。在寬平中。時當唐季。則是書殆出於隋唐間人者歟。仍以著錄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01:12: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1-26 09:37 編輯

〔林氏(億)素問補注


(今本題云重廣補注)宋志二十四卷 存表曰。臣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


往聖之先務。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


以理身緒余。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


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蕩。內有喜怒之交侵。夭?札瘥。國家代有。將欽斂時五福。以敷錫厥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受業傳之。


而內經作矣。


歷代寶之。


未有失墜。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具明於左史。厥後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西漢倉公傳其舊學。東漢仲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次而為甲乙。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時則有全元起者。

始為之訓解。
闕第七一通。迄唐寶應中。太仆王冰篤好之。


得先師所藏之卷。大為次注。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藝伎之流。而荐紳先生罕言之。

去聖已遠。其術暗昧。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殊不知三墳之余。帝王之高致。聖賢之能事。唐堯之授四時。虞舜之齊七政。神禹修六腑以興帝功。文王推六子以敘卦氣。伊芳尹調五味以致君。箕子陳五行以佐世。其致一也。


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為已幸矣。


頃在嘉?中。仁宗念聖祖之遺事。將墜於地。


乃詔通知其學人。俾之是正。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歲。遂乃搜訪中外。裒集眾本。寢尋其義。正其訛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竊謂未足以稱明詔副聖意。而又采漢唐書錄。古醫經之存於世者。


得數十家。敘而考正焉。貫穿錯綜。磅因礡會通。或端本以尋支。或溯流而討源。定其可知。次以舊目。正繆誤者。


六千余字。增注義者。


二千余條。一言去取。必有稽考。舛文疑義。於是詳明。以之治身。


可以消患於未兆。施於有政。可以廣生於無窮。恭惟皇帝撫大同之運。擁無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興微學而永正。則和氣可召。災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躋於壽域矣。

國子博士臣高保衡。
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謹上。 天祿琳琅書目曰。重修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一函。十冊。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億孫奇高保衡校正。孫兆改誤。按宋史藝文志。乃晁陳諸家著錄。皆第稱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而無重廣補注之名。且書錄解題。但稱林億高保衡承詔校定。並無孫奇之名。

亦不言有孫兆改誤之事。
今本增入孫奇孫兆二人。則重廣補注決死生。其驗如神。所著有素問鉤玄。仲景或問。諸藥論。甚精。竇文正默幼從其子元學。荐之元世祖。而老不可征。詔有司。歲給衣米終其身。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01:14:5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1-26 09:39 編輯

〔李氏(季安)內經指要


佚吳澄序曰。醫有內經。與儒家六經準。其三才之奧。諸術之源乎。


然其辭古。其旨深。醫流鮮能讀。儒流謂非吾事。亦不暇讀。何望其能采奧而究源也哉。

吾兄李季安自為舉時。
博洽群書。纂事記言。細字大帙。堆案盈篋。余嘗嘆其用心之密。用力之勤。中歲從事於醫。其心力之悉。又有加焉。

所輯諸家方論。
靡不該備。抑其末耳。若素問。若靈樞。若難經傷寒論。所謂醫家六經者。


融液貫徹。取素問一經。綱提類別。較然著明。一覽可了。名曰內經指要。余夙嗜此經。每欲與人共論。而莫可令獲見。此能不抵掌稱快。而篇布?乎天下。俾觀者有徑可尋。有門可入。人人能讀內經。而得其奧。而得其源。則於儒家窮理盡性之方。醫家濟人利物之務。其不大有所裨歟。季安應人之求。不擇貴富。雖貧賤不能自存。必拯其危急。皇皇惟恐後。蓋以儒者之道。行醫者之術。此其實行也。


非止善著書而已。(文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01:18: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1-26 09:41 編輯

〔羅氏(天益)內經類編


佚劉?序曰。近世醫有易列張氏學。於其書雖所不考。然自漢而下。則惟以張機王叔和孫思邈錢乙為得其傳。其用藥則本七方十劑而操縱之。


其為法。自非暴卒。必先養胃氣為本。而不治病也。


識者以為近古。而東垣李明之。


則得張氏之學人。而其論著治驗。略見遺山集中。鎮人羅謙甫嘗從之學。一曰遇予言。先師嘗教予曰。夫古雖有方。而方則有所自出也。


均香港腳也。


而有南北之異。南方多下濕。而其病。則經之所謂水清濕。而濕從下受者也。


孫氏知其然。故其方施之南人則多愈。若夫北地高寒。而人亦病是。


則以所謂飲發於中。腑?於下。與穀入多而氣少。濕居下者。


我知其然。故我方之施於北。猶孫方施之南也。


子為我分經病證而類之。


則庶知方之所自出矣。


予自承命。凡三脫稿。而先師二毀之。


研磨訂定。三年而後成。名曰內經類編。敢望吾子序。

夫內經十八卷。
素問外九卷不經見。且勿論。姑以素問言之。


則程邵兩夫子。皆以為戰國書矣。


然自甲乙以來。則又非戰國之舊矣。


自朱墨以來。則又非甲乙之舊矣。


而今之所傳。則又非戰國之舊矣。


苟不於其所謂全書者。


觀其文而察其理焉。則未有識其真是而貫通之者。


今先生之為此也。


疑特令學人之熟於此。而後會於彼焉爾。


苟為不然。則不若戒學人之從事於古方。而學人苟不能然。則不若從事古方者之為愈也。


羅亦以為然。予聞李死今三十年。羅祠而事之如平生。薄俗中而能若是。是可序。


(文集)徐春甫曰。羅天益字謙甫。真定人。東垣弟子。潛心苦學。真積力久。居東垣門下十余年。盡得其妙。著有衛生寶鑒二十四卷行世(古今醫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01:24:28 | 只看該作者

〔李氏(季安)內經指要


佚吳澄序曰。醫有內經。與儒家六經準。其三才之奧。諸術之源乎。


然其辭古。其旨深。醫流鮮能讀。儒流謂非吾事。亦不暇讀。何望其能采奧而究源也哉。

吾兄李季安自為舉時。
博洽群書。纂事記言。細字大帙。堆案盈篋。余嘗嘆其用心之密。用力之勤。中歲從事於醫。其心力之悉。

又有加焉。
所輯諸家方論。靡不該備。抑其末耳。若素問。若靈樞。若難經傷寒論。所謂醫家六經者。


融液貫徹。取素問一經。綱提類別。較然著明。一覽可了。名曰內經指要。余夙嗜此經。每欲與人共論。而莫可令獲見。此能不抵掌稱快。而篇布?

乎天下。
俾觀者有徑可尋。有門可入。人人能讀內經。而得其奧。而得其源。則於儒家窮理盡性之方。醫家濟人利物之務。其不大有所裨歟。季安應人之求。不擇貴富。雖貧賤不能自存。必拯其危急。皇皇惟恐後。蓋以儒者之道。行醫者之術。此其實行也。


非止善著書而已。(文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09:44:59 | 只看該作者

〔羅氏(天益)內經類編


佚劉 序曰。近世醫有易列張氏學。於其書雖所不考。

然自漢而下。則惟以張機王叔和孫思邈錢乙為得其傳。其用藥則本七方十劑而操縱之。


其為法。自非暴卒。必先養胃氣為本。而不治病也。


識者以為近古。而東垣李明之。


則得張氏之學人。而其論著治驗。略見遺山集中。鎮人羅謙甫嘗從之學。一曰遇予言。先師嘗教予曰。夫古雖有方。而方則有所自出也。


均香港腳也。


而有南北之異。南方多下濕。而其病。則經之所謂水清濕。而濕從下受者也。


孫氏知其然。故其方施之南人則多愈。若夫北地高寒。而人亦病是。則以所謂飲發於中。腑於下。與穀入多而氣少。濕居下者。我知其然。故我方之施於北。猶孫方施之南也。


子為我分經病證而類之。


則庶知方之所自出矣。


予自承命。凡三脫稿。而先師二毀之。


研磨訂定。三年而後成。名曰內經類編。敢望吾子序。夫內經十八卷。素問外九卷不經見。且勿論。姑以素問言之。


則程邵兩夫子。皆以為戰國書矣。

然自甲乙以來。則又非戰國之舊矣。


自朱墨以來。則又非甲乙之舊矣。
而今之所傳。則又非戰國之舊矣。苟不於其所謂全書者。觀其文而察其理焉。則未有識其真是而貫通之者。


今先生之為此也。


疑特令學人之熟於此。而後會於彼焉爾。苟為不然。則不若戒學人之從事於古方。而學人苟不能然。則不若從事古方者之為愈也。


羅亦以為然。予聞李死今三十年。羅祠而事之如平生。薄俗中而能若是。是可序。(文集)徐春甫曰。羅天益字謙甫。真定人。東垣弟子。潛心苦學。真積力久。居東垣門下十余年。盡得其妙。著有衛生寶鑒二十四卷行世(古今醫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09:57:47 | 只看該作者

〔朱氏(震亨)素問糾略


一卷 存徐春甫曰。朱震亨字彥修。號丹溪。浙之義烏人。自幼好學。日記千言。業舉子。講道入華山。拜許文懿公。一日。公謂以己疾久之。


非精於醫者弗能起。子多穎敏。其游藝於醫而濟人乎。


於是丹溪復致力於醫方。既而悟曰。執古方以療今病。其勢雖全。必也參之以素難。活潑權衡。乃能濟世。遂出游求師。渡浙走吳。歷南徐建業。皆無所遇。反還武州。聞太無先生。往拜之。


數謁弗得接。求見愈篤。先生始接之。


以劉張朱三家之書。為之敷揚其旨。彥修授教。而醫益神。名益著。四方求療者。


輻輳於道。 按證施方。錄為醫案可考。又著格致余論。致其秘云,(古今醫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09:59: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1-26 10:11 編輯

〔滑氏(壽)讀素問鈔


三卷 存儀真縣志曰。滑壽世為許襄城人。當元時。父祖官江南。自許徙儀真。壽性警敏。學於韓說先生。日記千余言。操筆為文。詞有思致。尤長於樂府。京口名醫王居中客儀。壽數往叩居中。曰醫祖黃帝岐伯。其言佚不傳。 世傳者惟素問難經。子其習之。


壽受讀終卷。乃請於王。分臟象。經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脈。針刺。 陰陽。標本。運氣。匯萃。凡十二類。鈔而讀之。


自是壽學日益進。所向莫不奇中。 按澹生堂書目。有滑氏素問注解三卷一冊。想是同書。故今不揭出。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10:00: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1-26 10:11 編輯

〔汪氏(機)續素問鈔


三卷 存自序曰。予讀滑伯仁氏所集素問鈔。善其刪去繁蕪。撮其樞要。且所編次。各以類從。秩然有序。非於岐黃之學人不能也。


但王氏所注。多略不取。於經文最難曉處。僅附其一二焉。然自滑氏觀之。


固無待於注。後之學人。未必皆滑氏。苟無注釋,曷從而入首耶。爰復取王氏注。參補其間。而以續字弁之於首簡。間有竊附己意者。


則以愚謂二字別之。


滑氏元本所輯者。


不復識別。滑氏自注者如舊。別以今按二字。如此庶使原今所輯之注。 各有分辨。或是或非。俾學人知所擇焉。雖然。予之所輯。未必一一盡契經旨。而無所誤。或者因予之誤。推而至於無誤。未可知也。


諺云。拋磚引玉。亦或有補於萬一云。正德己卯三月朔旦。祁門縣志曰。汪機幼嘗為邑諸生。母病嘔。遂究心醫學。凡岐黃扁倉諸遺旨。靡不探其肯綮。殊證奇疾。 發無不中。名高難致。病者有聽謦咳。頓喜遂瘳。所全活甚眾。著有石山醫案。醫學原理。本草會編。素問鈔。 脈訣刊誤。外科理例。痘治理辨。針灸問答。傷寒選錄。運氣易覽等書。四庫全書提要曰。續素問鈔九卷。明汪機撰。是編因滑壽素問鈔。采王冰原注大略。因重為補錄。凡所增入。以續字別之。


九卷之中。分上中下三部。上四卷。中一卷。下四卷。其標目悉依滑氏之舊。(存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10:02: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zy_79 於 2012-11-26 10:10 編輯

〔丁氏(瓚)素問鈔補正


十卷 存自序略曰。予被命守東嘉。夙夜只懼。勉修厥職,痛吾民往往誤罹夭枉。故每自疚。乃召群醫告曰。醫者人之生命攸系。汝輩其知所慎乎。


夫藥之弗績。朮之弗精也,


朮之弗精。學之無本也。


汝輩其嘗學素問乎。


曰。未也。


奚為而弗學也。


曰。病其言之隱賾也。


其嘗學素問鈔乎。


曰。未也。


奚為而弗學也。


曰。病其書之亥豕也。


以故政暇。取其鈔本。手自補正。以王氏注。有合於經者。


亦並錄之。


使更相傳錄。擇其子弟而誦習焉。猶恐其氣運之難明。脈理之難曉也。


因取五運六氣主客之圖。並診家樞要。以附於後。庶幾學人知所趣向。而吾民亦殆有賴矣。凡例曰。王注頗覺冗泛。今擇取諸書增減。以附愚見。其有疑誤。姑缺之以俟知者。


一注釋王氏頗詳。因以為主。凡王注皆不名。滑氏則曰滑云。愚見則加圈以別之。


一經文易曉者。


一依滑氏舊文。一五臟只詳釋一臟。余臟可以類推。 休寧縣志曰。丁瓚字汝器。西門人。丁氏自宋世業醫。嘉靖初。丁繩以醫名。子畜瓚。授其業。已藉數百緡欲與子。瓚謝歸。醫則奇中。人以仙目之。


性好客。客常滿。嘗出五十緡。脫人於厄。書畫有米倪風。年六十卒。 四庫全書提要曰。素問鈔補正十二卷。明丁瓚編。瓚字點白。鎮江人。嘉靖丁丑進士。官至溫州府知府。初滑壽著素問鈔。歲久傳寫多訛。瓚因其舊本。重為補正。復兼采王冰原注以明之。


凡十二門。悉依壽書舊例。又以五運六氣主客圖。並診家樞要。附於後。(存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10:03:45 | 只看該作者

〔呂氏(復)內經或問


佚明史稿曰。呂復字元膺。鄞人。少孤貧。從師受經。習詞賦。後以母患求醫。遇名醫衢人鄭禮之於逆旅。遂謹事之。


因得其古先禁方。及色脈藥論諸書。討求一年。試輒有驗。自以為未精。盡購古今醫書。曉夜研究。務窮其閫奧。自是出而行世。取效若神。

其於醫門群經。若內經素問。靈樞。本草。難經。傷寒論。脈經。脈訣。
病源論。太始天元玉冊。元誥。六微旨。五常政。玄珠密語。中藏經。聖濟經等書。皆有辨論。

前代名醫。如扁鵲倉公華佗張仲景孫思邈龐安常錢仲陽陳無擇許叔微張易水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嚴子禮王德膚張公度諸家。皆有評騭。所著有內經或問。靈樞經脈箋。五色診奇賅。切脈樞要。運氣圖釋。養生雜言。脈緒。脈系圖。難經附說。
四時燮理方。長沙傷寒十釋。松風齋雜著。諸書。浦江戴良采其治效最著者。數十事。為醫案。晚年自號滄洲翁。 歷舉仙居臨海教諭。台州教授。皆不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10:04:24 | 只看該作者

〔王氏(翼)素問注疑難


佚陽城縣志曰。王翼幼穎悟。七歲聞人誦唐詩。一過能歷歷誦之。


八歲善屬文。既長日記千言。應進士舉。因染疾棄業。遂精醫術。療疾多奇驗。旁通律歷。尤工於詩。所著有素問注疑難。傷寒歌括。算術若干卷。詩五百余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14:43:40 | 只看該作者

卷四


醫經(四)


〔袁氏(仁)內經疑義〕未見王畿袁參坡小傳曰。參坡袁公名仁。字良貴。浙西嘉善人也。


洞識性命之精。而未嘗廢人事之粗。雅徹玄禪之奧。而不敢悖仲足之軌。天文地理。歷律書數。兵刑水利之屬。靡不涉其津涯。而姑寓情於醫。謂可以全生。 可以濟人。著內經疑義。本草正訛。痘疹家傳等書。百余卷。(一螺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14:49:28 | 只看該作者

〔楊氏(慎)素問糾略


明志三卷 未見錢謙益曰。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師文忠公廷和之子也。


七歲作擬古戰場文。有曰。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青苔之骨。時人傳誦。以為淵云再出。正德辛未。舉會試第二。廷試第一。授翰林修撰。武廟閱天文書。星名注張。又作汪張。下問欽天監及史館。皆莫知。用修曰。注張。柳星也。


歷引周禮史漢書以復。湖廣土官水盡源通塔平長官司入貢。同官疑為三地名。用修曰。此六字地名也。


取大明官制證之。


嘉靖癸未。修武廟實錄。總裁二閣老。盡取稿草。屬刊定焉。甲申七月。兩上議大禮疏。率群臣撼奉天門大哭。廷杖者再。斃而復蘇。謫戍雲南永昌衛。投荒三十余年。卒於戍。年七十有二。(列朝詩集) 按是書。升庵外集等不載。且與朱震亨書同名。先子嘗疑之。


賀藩大高知道。(元哲)曰。恐是升庵序震亨書者。修明志時。仍致誤歟。 此說亦有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3 03:00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