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醫經(七)
〔黃帝八十一難經〕隋志二卷 佚皇甫謐曰。黃帝命雷公岐伯。論經脈。旁通問難。八十一為難經。(太平御覽。引帝王世紀。○按為字。當移在八十一上。)舊唐志曰。黃帝八十一難一卷。秦越人撰。王勃序曰。黃帝八十一難經。是醫經之秘錄也。
昔者岐伯以授黃帝。黃帝歷九師以授伊芳尹。伊芳尹以授湯。湯歷六師以授太公。太公授文王。文王歷九師以授醫和。醫和歷六師以授秦越人。秦越人始定立章句。歷九師以授華佗。華佗歷六師以授黃公。黃公以授曹夫子。夫子諱元字真道。自云京兆人也。
蓋授黃公之術。洞明醫道。至能遙望氣色。徹視腑臟。澆腸刳胸之術。往往行焉。浮沉人間。莫有知者。
(文苑英華) 楊玄操曰。黃帝八十一難者。
斯乃勃海秦越人所作也。
又曰。黃帝內經二帙。帙各九卷。而其義幽賾。殆難窮覽。越人乃采摘英華。抄撮精要。二部經內。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軸。伸演其首。探微索隱。傳示後昆。名為八十一難。以其理趣深遠。非卒易了故也。既弘暢聖言。故首稱黃帝。又曰。難。音乃丹切。(釋幻云史記附標)丁德用曰。難經歷代傳之一人。至魏華佗。乃燼其文於獄下。於晉宋之間。雖有仲景叔和之書。各示其文。而濫觴其說。及吳太醫令呂廣重編此經。而尚文義差迭。按此則難經為燼余之文。其編次復重經呂廣之手。固不能無缺失也。
(難經匯考)黎泰辰曰。世傳黃帝八十一難經。謂之難者。
得非以人之五臟六腑隱於內。為邪所干。不可測知。唯以脈理究其仿佛邪。若脈有重十二菽者。
又有如按車蓋。而若循雞羽者。
復考內外之證參校之。
不其難乎。
(難經匯考)蘇軾曰。醫之有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
神而明之。
如?走珠。如珠走。無不可者。
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知則狂而已。譬如俚俗醫師。不由經論。直授藥方。以之療病。非不或中。至於遇病輒應。懸斷死生。則與知經學古者。
不可同日語矣。世人徒見其有一至之功。或捷古人。因謂難經不學而可。豈不誤哉。(楞伽經跋)趙希弁曰。秦越人授桑君秘術。洞明醫道。采黃帝內經精要之說。凡八十一章。編次為十三類。其理趣深遠。非易了。故名難經。陳振孫曰。漢志但有扁鵲內外經而已。隋志始有難經。唐志遂題云秦越人。皆不可考。難。當作去聲讀。李?曰。黃帝八十一難經。盧國秦越人所撰。史記列傳曰。扁鵲者。姓秦氏。名越人。揚雄所謂扁鵲盧人是也。
假設問答。以釋疑難之義。凡八十一篇。故謂之八十一難經。醫經之興。始於黃帝。故系之黃帝者。以明其義。皆有所受之。
而非私智曲說也。
紀天錫曰。秦越人將黃帝素問疑難之義。八十一篇。重而明之。
故曰八十一難經。吳澄曰。昔之神醫秦越人。撰八十一難。後人分其八十一為十三篇。予嘗慊其分篇之未當。厘而正之。其篇凡六。一至二十二論脈。二十三至二十九論經絡。三十至四十七論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論病。六十二至六十八論穴道。六十九至八十一論針法。秦越人之書。與內經素靈相表裡。而論脈論經絡居初。豈非醫之道所當先明此者歟。(贈醫士章伯明序)歐陽玄曰。切脈於手之寸口。其法自秦越人始。蓋為醫者之祖也。
難經先秦古文。漢以來答客難等作。皆出其後。又文字相質難之祖也。
(難經匯考)虞集曰。史記不載越人著難經。而隋唐經籍藝文志。定著越人難經之目。作史記正義者。直載難經數章。愚意以為古人因經設難。或極閘人弟子問答偶得此八十一章耳。
未必經之當難者。
止此八十一條。難由經發。不特立言。且古人不求托名於書。故傳之者。
唯專門名家而已。其後流傳寢廣。官府得以錄而著其目。注家得以引而成文耳。(難經匯考)
滑壽曰。史記越人傳。載趙簡子號太子齊桓侯三疾之治。而無著難經之說。隋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俱有秦越人黃帝八十一難經。二卷之目。又唐諸王侍讀張守節作史記正義。於扁鵲倉公傳。則全引難經文以釋其義。後全載四十二難。與第一難。三十七難全文。由此則知古傳以為秦越人所作者。
不誣也。
詳其設問之辭。稱經言者。
出於靈樞素問二經之文。在靈樞者尤多。亦有二經無所見者。
豈越人別有摭於古經。或自設為問答也耶。又曰。難經八十一篇。辭若甚簡。然而榮衛度數。尺寸位置。陰陽旺相。臟腑內外。脈法病能。與夫經絡流注。針刺俞穴。莫不該盡。昔人有以十三類統之者。
於乎此經之義。大無不包。細無不舉。十三類果足以盡之。
與八十一篇。果不出於十三類與。學人求之篇章之間。則其義自見矣。又曰。此書固有類例。但當如大學朱子分章。以見記者之意則可。不當以已之立類。統經之篇章也。
今觀一難至二十一難。皆言脈。二十二難至二十九難。論經絡流注始終。長短度數。奇經之行,及病之吉凶也。
其間有云脈者。
非謂尺寸之脈。乃經隧之脈也。
三十難至四十三難。言榮衛三焦臟腑腸胃之詳。四十四五難。言七衝門。乃人身資生之用。八會。為熱病在內之氣穴也。
四十六七難。言老幼寐寤。以明氣血之盛衰。言人面耐寒。以見陰陽之走會。四十八難至六十一難。言診候病能。臟腑積聚。泄利傷寒雜病之別。而繼之以望聞問切。醫之能事畢矣。六十二難至八十一難。言臟腑榮俞。用針補瀉之法。又全體之學所不可無者。
此記者以類相從。始終之意備矣。呂復曰。難經十三卷。乃秦越人祖述黃帝內經。設為問答之辭。以示學人。所引經言。多非靈素本文。蓋古有其書。而今亡之耳。
王 曰。秦越人八十一難。蓋舉黃帝岐伯之要旨而推明之。
亞於內經者也。
(音岩叢說。)胡應麟曰。醫方等錄。雖亦稱述黃岐。然文字古奧。語致玄妙。蓋周秦之際。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驚世。竊附岐黃耳。
考班志。扁鵲有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或即今難經也。
王文潔曰。扁鵲者,軒轅時扁鵲也。
隱居岩岳。不登於七人之列。而自作八十一難經。以後秦越人注之。
今書稱扁鵲秦越人。四庫全書提要曰。難經八十一篇。漢藝文志不載。隋唐志始載難經二卷。秦越人著。吳太醫令呂廣嘗注之。
則其文當出三國前。廣書今不傳。未審即此本否。然唐張守節注史記扁鵲列傳。所引難經。悉與今合。則今書猶古本矣。其曰難經者。
謂經文有疑。各設問難以答之。
其中有此稱經云。而素問靈樞無之者。
則今本內經。傳寫脫簡也。
其文辨析精微。詞致簡遠。讀者不能遽曉。故歷代醫家。多有注釋。姚際恆曰。傷寒論序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八十一難者。
即指素問九卷而言也。
六朝人又為此。絕可笑。(偽書考)徐大椿曰。難經。非經也。
以經文難解者。
設為問難以明之。
故曰難經。言以經文為難而釋之也。
是書之旨。蓋欲推本經旨。發揮至道。剖晰疑義。垂示後學。真讀內經之津梁也。
但其中亦有未盡善者。
其問答之詞。有即引經文以釋之者。
經文本自明顯。引之或反遺其要。以至經語反晦。或則無所發明。或則與兩經相背。或則以此語彼。此其所短也。
其中有自出機杼。發揮妙道。未嘗見於內經。而實能顯內經之奧義。補內經之所未發。此蓋別有師承。足與內經並垂千古。不知創自越人乎。
抑上古亦有此書。而越人引以為證乎。
自隋唐以來。其書盛著。尊崇之者固多。而無能駁正之者。
蓋業醫之輩。讀難經而識其大義也。
為醫道中傑出之流。安能更深考內經。求其異同得失乎。
古今流傳之載籍。凡有舛誤。後人無敢議者。比比然也。獨難經乎哉。按先子曰。八十一難之目。 見於張仲景傷寒論序。難是問難之謂。隋蕭吉五行大義。唐李善文選七發注。太平御覽引此經。作八十一問。則其義可證焉。其冠以黃帝二字者。
正與內經同。蓋出假托也。
此經未詳成於何人。考楊玄操序云。秦越人之所作也。
司馬遷云。天下至今言脈者由扁鵲。蓋論脈莫精於難經。則其說之所以起也。
自仲景以來。叔和脈經。士安甲乙。往往引其文。則漢人所撰。要之不失為古醫經。亦何必論其作者。
而其為說。一本素靈之精要。以發其蘊奧。而較之經義。往往有相詭。是果何也。
素問靈樞。舊稱古之內經。而取兩書較之。
亦往往有其義相乖者。
二經中已如此。又取素問靈樞。而篇篇較之。
其言有前後相畔者。
一書中亦復如此。況難經雖原二經。而其實別是一家言。春秋三傳。各異其辭。古之說經立言。率皆為然。亦何遽取彼舉此。而致軒輊耶。姚際恆偽書考。謂六朝人所為。疏謬亦甚。又按八十一難經。較之於素問靈樞。其語氣稍弱。似出於東都以後之人。而其所記又有與當時之語相類者。
若元氣之稱。始見於董仲舒春秋繁露。揚雄解嘲。而至後漢。比比稱之。
男生於寅。女生於申。說文包字注。高誘淮南子注。離騷章句。俱載其說。木所以沉。金所以浮。出於白虎通。金生於巳。水生於申。瀉南方火。補北方水之類。並是五行緯說家之言。而素靈中未有道及者。
特見於此經。且此經診脈之法。分以三部。其事約易明。自張仲景王叔和輩。執而用之。
乃在醫家。實為不磨之矜式。然征之素靈。業已不同。稽之倉公診籍。復又不合。則想其古法隱奧。以不遽易辨識。故至後漢或罕傳其術者。
於是時師據素問有三部九候之稱。仿而演之。
以作一家言者歟。其決非西京之文者。
可以觀矣。又按千金翼方。診脈大意。引一難五難五難文。外台。載刪繁方六極論。引二十四難文。並稱扁鵲曰。其文雖稍異。而並似原於是經。考隋志。載刪繁方十三卷。謝士泰撰。是士泰系於隋以上人。則是經屬之於越人者。
不特創於楊玄操。余嘗觀宋板史記扁鵲傳。僧幻云附標。所引難經。似是玄操原本。載其卷首名銜。曰。盧國秦越人撰。吳太醫令呂廣注。前歙州歙縣尉楊玄操演。據此。呂廣注本。似署越人名。然則士泰所稱。殆循其舊者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