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善!
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
按:氣不合則形不成,是故形生於氣也;
氣不變則病不生,是故病始於變也。
正名者,病名於是正也。
閔芝慶作正名論,論傷寒與類證。
傷寒之名宜正,凡病之名亦不可不正,可類推矣。
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哉問也!
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
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
言物生之眾,稟化各殊,目視口味,尚無能盡之,況於人心,乃能包括耶。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按:人性多偏,故嗜欲亦異。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也。
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腎也。
陰陽應象論曰:陽為氣,陰為味。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
心榮面色,肺主音聲,故氣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潔分明,音聲彰著。
氣為水母,故味藏於腸胃,內養五氣。
按:五氣入鼻,無所不到,何獨藏於心肺耶?
蓋心者血臟也,氣由鼻入,先行本臟,而後會於心而生血,惟生血,故能使五色修明也。
肺者氣龠也,鼻為肺竅,氣由鼻入,會於肺而後頒布於各臟,清濁於是乎分焉,惟能釐清濁,故使音聲彰著也。
謂之藏於心肺,宜矣。
至於五味入口,藏於腸胃,而五臟之氣即借之以養者,蓋人必具五臟以生,而五臟又必須五氣而運。
然非飲之食之,則五臟之氣亦干槁而閉塞矣。
是五臟之氣,必借五味之氣以養也。
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臟象何如?
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
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萬物系之以興亡,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
火氣炎上,故華在面。
心生血,其主脈,故充在血脈。
心王於夏,氣合太陽,以太陽居夏火之中,故曰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也。
按:王本作神之變,元起、太素並作神之處,良是,今從之。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少陰,通於秋氣。
肺藏氣,其神魄,其合皮毛,故云。
按:王本陽中之太陰,甲乙、太素並作少陰。
新校正云:肺在十二經雖為太陰,然在陽分之中當為少陰也。
良是,今從之。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太陰,通於冬氣。
地戶封閉,蟄蟲深藏,腎又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云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腦為髓之海,腎主骨髓,發者腦之所養,故華在發,充在骨也。
按:王本少陰,元起、甲乙、太素並作太陰。
新校正云:腎在十二經雖為少陰,然在陰分之中當為太陰。
從之。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為陰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夫人之運動者,皆筋力之所為也,肝主筋,其神魂,故曰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爪者筋之余,肝之養,故華在爪,充在筋也。
東方為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也。
按:罷與疲通,肝主筋,過勞則運用乏竭而困倦矣,故云罷極。
又人之血氣,生於心,統於脾,而藏於肝,肝得其養,則血氣充足而無病,故又云以生血氣也。
陽中當作陰中,新校正云全元起、甲乙、太素並同。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皆可受盛,轉運不息,故為倉廩之本,名曰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