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素問經注節解】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28:36 | 只看該作者

帝曰:善!


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


按:氣不合則形不成,是故形生於氣也;


氣不變則病不生,是故病始於變也。


正名者,病名於是正也。


閔芝慶作正名論,論傷寒與類證。


傷寒之名宜正,凡病之名亦不可不正,可類推矣。


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哉問也!


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


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


言物生之眾,稟化各殊,目視口味,尚無能盡之,況於人心,乃能包括耶。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按:人性多偏,故嗜欲亦異。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也。


地以五味食人者,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腎也。


陰陽應象論曰:陽為氣,陰為味。


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


心榮面色,肺主音聲,故氣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潔分明,音聲彰著。


氣為水母,故味藏於腸胃,內養五氣。


按:五氣入鼻,無所不到,何獨藏於心肺耶?


蓋心者血臟也,氣由鼻入,先行本臟,而後會於心而生血,惟生血,故能使五色修明也。


肺者氣龠也,鼻為肺竅,氣由鼻入,會於肺而後頒布於各臟,清濁於是乎分焉,惟能釐清濁,故使音聲彰著也。


謂之藏於心肺,宜矣。


至於五味入口,藏於腸胃,而五臟之氣即借之以養者,蓋人必具五臟以生,而五臟又必須五氣而運。


然非飲之食之,則五臟之氣亦干槁而閉塞矣。


是五臟之氣,必借五味之氣以養也。


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臟象何如?


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


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萬物系之以興亡,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


火氣炎上,故華在面。


心生血,其主脈,故充在血脈。


心王於夏,氣合太陽,以太陽居夏火之中,故曰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也。


按:王本作神之變,元起、太素並作神之處,良是,今從之。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


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少陰,通於秋氣。


肺藏氣,其神魄,其合皮毛,故云。


按:王本陽中之太陰,甲乙、太素並作少陰。


新校正云:肺在十二經雖為太陰,然在陽分之中當為少陰也。


良是,今從之。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太陰,通於冬氣。


地戶封閉,蟄蟲深藏,腎又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云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腦為髓之海,腎主骨髓,發者腦之所養,故華在發,充在骨也。


按:王本少陰,元起、甲乙、太素並作太陰。


新校正云:腎在十二經雖為少陰,然在陰分之中當為太陰。


從之。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為陰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夫人之運動者,皆筋力之所為也,肝主筋,其神魂,故曰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爪者筋之余,肝之養,故華在爪,充在筋也。


東方為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也。


按:罷與疲通,肝主筋,過勞則運用乏竭而困倦矣,故云罷極。


又人之血氣,生於心,統於脾,而藏於肝,肝得其養,則血氣充足而無病,故又云以生血氣也。


陽中當作陰中,新校正云全元起、甲乙、太素並同。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皆可受盛,轉運不息,故為倉廩之本,名曰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28:59 | 只看該作者

營起於中焦


中焦為脾胃之位,故云營之居也。


然水穀滋味,入於脾胃,脾胃糟粕,轉化其味,出於三焦膀胱,故云轉味而入出也。


土合至陰,金匱真言論曰:陰中之至陰,脾也。


按:入出二字妙,唯有入故有出也,大小腸脾胃膀胱皆先入而後出者。


三焦主氣,何亦並言?


蓋三焦之氣亦借飲食之味變化而為升降也。


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


上從心臟,下至於膽,為十一也。


然膽者,中正剛斷無私偏,故皆取決於膽也。


按:一臟有一臟之職司,故在秘典論有十二官之分。


然職在專司者,自不可兼攝,乃功同一致者,則又不可不並言。


所以同一臟腑也,而此篇或分言,或並舉,以見十二臟腑之功用不同,其義始全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


一盛者,謂人迎之脈大於寸口一倍也。


余盛同法。


四倍以上,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


正理論曰:格則吐逆。


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


盛法同陽。


四倍以上,陰盛之極,故關閉而溲不得通也。


正理論曰:閉則不得溺。


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俱盛謂俱大於平常之脈四倍也。


物不可久盛,極則衰敗,故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按:新校正云:古文贏與盈通用。


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


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


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廣陳其脈應也。


夫反四時者,諸不足皆為血氣消損,諸有餘皆為邪氣勝精也。


陰陽之氣,不相應合,不得相營,故曰關格也。


按:此一段,原刻在脈要精微論中,獨論關格,無問突答,必錯簡也。


今移於此,庶文義相貫。


謹按靈樞終始篇云: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陽;


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陽;


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陽。


人迎三盛,病在足陽明;


三盛而躁,病在手陽明。


人迎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


脈口一盛,病在足厥陰;


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


脈口二盛,病在足少陰;


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陰。


脈口三盛,病在足太陰;


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陰。


脈口四盛,且大且數,名曰溢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


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關格,關格者與之短期。


又脈度篇云: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29:20 | 只看該作者

陽氣太盛則陰不利


陰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


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


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


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繼是禁服篇亦言關格。


合而觀之,脈陰陽外盛之極者,實真原內竭之象也,死不旋踵,又何疑焉。


其辨關格者,始於越人三難,謂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復有溢,有關有格,以體象言也。


仲景云: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叔和因之。


東垣則分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氣口之脈,大四倍於人迎,此清氣反行濁道也,故曰格。


人迎之脈,大四倍於氣口,此濁氣反行清道也,故曰關。


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至於丹溪則別立關格一門,云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上,此病多死。


吾鄉前輩馬玄台,言關格是脈體,非病名。


張景岳稱其獨超前代,是也,乃以經中所言人迎,專屬之結喉旁之人迎穴,而力詆從前之非,且咎東垣創以左寸為人迎之謬。


噫!


何其言之過,而所見之偏且鑿也。


夫結喉旁之人迎,人迎穴也,經中所言固多指此,且亦原無以左寸名人迎之明文,猶可蒙混言之。


至謂兩手寸脈盡屬三陰,則謬甚也。


請即以經之言脈者證之,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觀此,是不獨三陰俱候於三部,即三陽亦皆候於三部也。


經之凡言人迎若何者,蓋以三陽之脈皆上頭,而頸旁之人迎,為陽明胃經之外候,可以候胃經之盛衰,不可以候三陽經之疾病。


且也,左寸名人迎,亦非創自東垣也。


靈樞五色篇曰: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甚堅者傷於食。


夫人迎與氣口對稱,右寸為氣口,右關即脾胃,脾胃傷食,則甚堅之脈形於右寸。


左寸為人迎,左關則肝膽,肝感風寒,以致盛堅之脈見於左寸也。


是此人迎實指左寸,本篇固已言之矣。


但因經無明指左寸為人迎之名,故景岳可以率意言之耳。


況人身之內,一名而兩穴者,如臨泣、竅陰、氣海之有上下,三裡之分手足,巨虛之別上下廉也,安在結喉旁之名人迎,左寸之不當更名人迎乎。


景岳誠未之思耳。


且其自言嘗治蒯司馬、田宗伯,脈來堅盛至極者,亦止診之於兩寸,初非上診於喉旁。


惟是以關格為脈體,脈盛之極為無陰,真陰敗竭,孤陽浮露,一段妙解,深中關格肯綮,未可以其一言之失而棄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29:44 | 只看該作者

卷之二


脈要精微論


脈居氣血之先,切為四診之一,凡欲治病,惟脈為要矣。


然其道至精至微,苟非手快心靈,鮮不毫厘千裡。


所載脈法,雖不甚詳,然大略已盡於此矣。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


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過謂異於常候也,切謂以指切近於脈也。


按:動,注謂動而降卑,降卑之義殊不可解。


平旦之時,陽初用事,人氣清明,氣血未亂,故可以審脈之得失,平旦六句正言氣血之所以未亂也。


精明注作穴名,誤矣。


蓋人一身之精神,皆上注於目。


視精明者,謂視目精之明暗,而知人之精氣也,觀下文夫精明者一段可見矣。


參伍謂較其多寡之數,易曰參伍以變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30:05 | 只看該作者

夫脈者


血之府也。


府,聚也,言血之多少皆聚見於經脈之中也。


故刺志論曰:脈實血實,脈虛血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由是故也。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夫長為氣和故治,短為不足故病,數急為熱故煩心,大為邪盛故病進也。


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


上謂寸口,下謂尺中,盛謂盛滿。


代脈者,動而中止,不能自還。


細脈者,動如莠蓬。


澀脈者,往來時不利而蹇澀也。


渾渾革至如涌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渾渾,言脈氣濁亂也。


革至者,謂脈來弦而大,實而長也。


如涌泉者,言脈但出而不返也。


綿綿,言微微似有而不甚應手也。


如弦絕者,言脈卒斷如弦之絕去也。


若病日進面色弊惡,如此之脈皆必死也。


按:王注明確可遵,新校正更引甲乙、脈經,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31:41 | 只看該作者

夫精明五色者


氣之華也。


按:精明以目言,五色以面言,言目之光采精明,面之五色各正,乃元氣充足,故精華發見於外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


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黃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按:色貴潤澤而有神也,此言五色。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


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按:精衰則目不精明,此蓋解精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32:04 | 只看該作者

五臟者


中之守也。


按:腑為陽,屬表;


臟為陰,屬裡。


惟屬裡故曰中。


守者,注云五神安守之所,是矣。


中盛臟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按:聲如從室中言者,謂氣閉而聲不外達也。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


要謂禁要。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按:惡謂詬詈。


元氣削奪,則言語斷續,神明昏亂,則凡事錯妄,此易明也。


若倉廩不藏,世以責之脾胃,而不知胃有病則不受,脾有病則不運,今非不能受,不能運,乃藏之不固,其責在腎。


何則?


腎開竅於二陰,腎虛則不能禁固,即如水泉不止,雖是膀胱不能收藏,然其所以不能收藏者,則皆腎虛氣不能攝之故也。


水熱穴論曰:腎者胃之關也。


即門戶之義。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按:神以臟藏,臟以神守,故生死因之而判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32:27 | 只看該作者

夫五臟者,身之強


臟安則神守,神守則身強。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按:此皆身之不強也。


傾,側垂也。


視深,眼胞內陷也。


隨,謂與背俱曲也。


附,別本作俯,太素作跗,俱非,蓋身既傴僂,不能獨行,必倚附於物而行也。


振掉,戰動也。


僂音樓,不能仰伸也。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按:常強則疾病不起,一弱則疾病隨之,有不可知者矣。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


知病之所在奈何?


知病之所變奈何?


知病乍在內奈何?


知病乍在外奈何?


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


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


按:天之轉運無窮,五者之變化亦若是也。


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


六合謂四方上下也。


按:春氣融和為暖,夏氣酷烈為暑,全元起以暖為緩,非也。


注以忿為急解,言秋氣勁急也,良是。


秋氣勁急,有似於忿,冬氣肅殺,則似於怒矣。


氣因時變,脈則與之相應如是也。


以春應中規,春脈弱而滑,如規之象,中外皆然,故以春應中規。


夏應中矩,夏脈洪大,兼之滑數,如矩之象,可正平之,故以夏應中矩也。


秋應中衡,秋脈浮毛,輕澀而散,如秤衡之象,高下必平,故以秋應中衡。


冬應中權,冬脈如石,兼沉而滑,如秤權之象,下遠於衡,故以冬應中權也。


按:四時迭換,脈象應之,若規矩衡權之有不同也。


四字不得太泥。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


察陰陽升降之準,則知經脈遞遷之象,審氣候遞遷之失,則知氣血分合之期,分期不差,故知人死之時節。


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


按:宜太素作數,非是。


蓋脈與四時合宜,則為無病之生脈也。


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


……按:言治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32:50 | 只看該作者

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


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


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


甚飽則夢與,甚飢則夢取。


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


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按:新校正云:詳是知陰盛則夢涉至夢哭,乃靈樞之文,誤置於此,仍少心脾腎氣盛則夢,今具甲乙經中。


短蟲多二句,亦不當出此,應他經脫簡文也。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寶。


前明脈應,此舉持脈所由也。


然持脈之道,必虛其心,靜其志,乃保定盈虛而不失。


按:王本作保,頗覺辭費。


甲乙作寶,於義較通,從之,寶猶貴也。


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


雖出猶未全浮。


按:亦有和緩之象。


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


泛泛,平貌。


陽氣大盛,脈氣亦象萬物之有餘,易取而洪大也。


秋日下膚,蟄蟲將去;


隨陽氣之漸降,故曰下膚。


何以明陽氣之漸降?


蟄蟲將欲藏去故也。


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


……在骨,言脈深沉也。


蟄蟲周密,言陽氣伏藏。


君子居室,此人事也。


按:新校正云:詳此前對帝問脈其四時動之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33:10 | 只看該作者

心脈搏堅而長


當病舌卷不能言;


搏謂搏擊於手也。


諸脈搏堅而長者,皆為勞心而臟脈氣虛極也。


心手少陰脈,從心系上挾咽喉,故令舌卷短而不能言也。


按:心脈堅長,搏擊指下,火盛氣浮。


舌為心苗,故卷而不能言也。


注謂勞心而臟氣虛極,恐堅長之脈不可概以虛斷也。


其而散者,當消環自已。


諸脈散,皆為氣實血虛也。


消謂消散,環謂環周,言其經氣如環之周,當其火王自消散也。


按:消環義殊不可解,甲乙經作消渴,王注作消散環周,俱不明確,缺疑可也。


音軟。


謹按心、肺、肝、胃、脾、腎五臟一腑凡六經,其脈並以搏堅而長,而散,分發病證。


王氏俱作虛解,竊嘗疑之。


夫六經之脈,為象不同,主病自異,奈何一概以堅長散立說:經豈無意乎?


用是思之,所謂搏堅而長者,以邪實而言也;


其而散者,以正虛而言也。


一經之內,有實有虛,脈病自各相應。


王注惟不明乎虛實之分,宜其言之蒙混不確也。


雖然,六經之義亦有可議者,即如心脈堅長,搏擊指下,是為火盛氣浮,其證甚多,豈止舌卷不能言。


凡此之類,蓋亦約略言之,或止舉其病之尤者言之,未可據以為實也。


善讀內經者,亦惟會其大意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33:26 | 只看該作者

肺脈搏堅而長,當病唾血


按:肺脈浮澀而短,此其常也。


今反搏擊堅長,是為火邪犯肺,病必唾血。


唾血者,痰涎之中見血也。


其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


按:汗出於玄府,玄府者肺之合,今肺脈散,是肺虛而邪從其合也,故當灌汗。


灌汗者,汗出浸淫,有如澆灌,如是不可更為發散,令肺益虛也。


按新校正云:詳下文諸臟各言色,而心肺二臟不言者,疑缺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33:44 | 只看該作者

肝脈搏堅而長


色不青,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諸脈見本經之氣而色不應者,皆非病從內生,是外病來勝也。


肝厥陰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


其支別者,復從肝貫膈,上注肺。


今血在脅下,血氣上熏於肺,故令人喘逆也。


按:注解是矣,惟解墜搏處尚欠明確,今刪而補之。


青者肝色也,肝內病則色必外見。


今脈病而色不見,是病從外來,墜與搏者外來之病也。


肝主兩脅而藏血,墜若搏,因而血逆於脅下矣。


血離經則敗而氣穢,故上熏肺而喘逆也。


其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面色浮澤,是為中濕。


血虛中濕,水液不消,故言當病溢飲也。


水飲既滿,故滲溢易而入肌皮腸胃之外也。


按:注解易字義確,甲乙經作溢,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34:42 | 只看該作者

胃脈搏堅而長


其色赤,當病折髀;


按:胃脈宜緩,今見堅長而搏擊,是胃氣有餘,其色赤,是胃中有火,宜見敦阜熱渴,四肢熱痛等證,而云當病折髀,真不可解。


王注既不明確,欲更求其義,亦終不能,闕疑可也。


髀,股骨也。


其而散者,當病食痹。


按:痹注以為痛,誤矣。


胃主受納,胃脈散,則虛而水穀為之壅閉矣,故云食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34:56 | 只看該作者

脾脈搏堅而長


其色黃,當病少氣;


按:脾脈本宜平緩,反見堅長而搏擊,是失其和平之性而脾自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35:11 | 只看該作者

脾病則色外見


故色黃。


脾胃者元氣之母也,脾病則氣不運,故少氣。


其而散,色不澤者,當病足腫若水狀也。


按:澤,潤澤:水之氣也。


脾者,土也,制水者也。


脾脈散,是虛不制水,水反得而侮土矣。


然水若上行,則潤澤之氣必見於顏面。


今乃不見,是水病下行,故云當病足腫若水狀也。


治此之法,實土利水為要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39:44 | 只看該作者

腎脈搏堅而長


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


色氣黃赤,是心脾干腎,腎受客傷,故腰如折也。


腰為腎府,故病發於中。


其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按:腎脈宜沉實,今反散,是精血內虧,真元何由得復。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


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諸脈勁急者皆為寒,心為牡臟,其氣應陽,今脈反寒,故為疝也。


按:少腹注為小腸,誤矣。


少腹,臍下,下半腹是也。


寒氣聚於中,故有形。


心為陽中之太陽,故為牡臟。


小腸其腑也,故云為之使。


然心為牡臟二句,伯對帝問,似是發語之辭,其所以當有形意,全未說出,故曰二字,承接不上,此處必有闕文,王氏亦竟略過,真缺憾也。


余特會其大意而補綴之曰:心與小腸為表裡,並屬火。


今寒邪犯心,心為火臟,寒無所容,邪氣以從其合也,寒欲犯心,不得停留,轉入小腸。


小腸部分外當少腹,故少腹有形。


然病本原於心,故曰心疝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


脈實者氣有餘,故脹滿;


脈虛者氣不足,故泄利。


按:新校正云:詳此對前帝問知病之所在。


帝曰:病成而變何謂?


岐伯曰:風成為寒熱,按:風邪中人,必為寒熱。


癉成為消中,癉謂濕熱也,積熱於內,故變為消中也。


按:新校正云:詳王注以善食而瘦為消中,按本經多食而數溲為消中,善食而瘦,乃是食之證,當云善食而溲數。


厥成為巔疾,厥謂氣逆也,氣逆上而不已,則變為上巔之疾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40:04 | 只看該作者

久風為飧泄


肝氣內合而乘脾,故為是病焉。


按:風者木之化,久風不去,則木盛凌脾,故為飧泄。


夕食為飧,飧泄者夜泄利也。


脈風成為癘。


風論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


又曰:癘者,有榮氣熱附,其氣不清,故使其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


然此則癩也。


按:癘,原讀作癩。


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按:新校正云:詳此前對帝問知病之所變奈何。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八風,八方之風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勝謂勝克,如金勝木,木勝土之類。


帝曰: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


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


氣乏而神猶強也。


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


神持而邪凌其氣也。


征其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


神與氣俱衰也。


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此新病也。


……神與氣俱強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40:21 | 只看該作者

尺內兩旁,則季脅


尺內,謂尺澤之內也。


兩旁,各謂尺之外側也。


季脅近腎,尺主之,故尺內兩旁則季脅也。


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


按:尺外,注謂尺之外側,尺裡,注謂尺之內側,是與上言兩旁無異,誤矣。


蓋兩旁以橫開言,外裡以上下直接處言,此兼左右兩手也。


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按:此舉兩關而言也。


關雖居中,然亦有內外焉,內者關之上半部,外者關之下半部。


關上聯寸,故云附上,附上,附寸也。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按:此舉兩寸而言也。


寸位本上,上聯魚際,故云上附上。


然前言關脈以上半部為內,下半部為外,而寸脈則反是者,蓋合三部而論,關居中間為內,尺寸居兩頭為外也。


靈蘭秘典論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注云位在兩乳間,是也。


此注云是嗌,誤矣。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按:王注分上前為左寸口,下前為胸之前膺及氣海,上後為右寸口,下後為胸之後背及氣管,其言怪誕不經。


余謂此與下二段皆總上三節寸關尺而言,此言前後者,以三部言,寸為前,尺為後,診寸以候心肺之疾,診尺以候兩腎之疾也;


以一部言,上半部為前,下半部為後,如診右外候肺,內候胸中,左外候心,內候膻中之類是也。


此以脈之部分,診臟腑之疾病,就內而言,蓋脈有三部,部各有前後,故云前後也。


下節言脈之上下而分發胸喉腰足者,是以脈診一身之疾病,就外而言,故云竟上竟下也。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上竟上,至魚際也;


下竟下,謂盡尺之脈動處也。


按:此節總論一身,而止言上下,要之胸喉以下,少腹以上,中部所主之事,在不言中矣。


注但順文平釋,全未發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40:40 | 只看該作者

粗大者


陰不足,陽有餘,為熱中也。


粗大謂脈洪大也,脈洪為熱,故云熱中。


按:粗大者,浮大有力之脈,是為實火,不但熱浮於外而已,故謂之熱中。


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


來徐去疾,上虛下實,謂惡風也。


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


按:疾,急數也。


徐,緩弱也。


脈之至曰來,回曰去,來主上,去主下。


實者邪氣實也,虛者正氣虛也。


邪實於上,故病逆於頂巔;


氣虛於上,故風邪易入而為惡風之病。


然風之得以中人者,非真風之惡也,陽虛不能捍邪故也。


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


尺中有脈沉細數者,是腎少陰氣逆也。


尺脈不當見數,有數故言厥也。


俱沉細數者,言左右尺中也。


按:沉細而緩,腎之平脈也,數則為火。


今沉細兼數,是陰虛水虧而火上逆,名曰少陰厥。


厥,逆而上也,所謂陰虛火動是矣。


沉細數散者,寒熱也。


按:沉細為陰,數散為陽,陰陽相雜,故其為病或寒或熱也。


浮而散者為仆。


脈浮為虛,散為不足,氣虛而血不足,故為頭眩而仆倒也。


按:音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3 23:40:56 | 只看該作者

諸浮不躁者


皆在陽,則為熱;


其有躁者在手。


言大法也。


陽為水氣,故為熱。


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


其有靜者在足。


陰主骨,故骨痛。


按:浮為陽為熱,沉細為陰為骨痛,此易明也。


其有躁者在手,靜者在足二句,注作手陽脈、足陰脈解,未確。


其中必有脫誤,闕疑可也。


數動一代者,病在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


代,止也。


按:凡血必隨氣而行,代則氣斷續而血內壅,血內壅則小大二便皆見膿血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2:22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