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
按:三陰,注不明指何經,而且以偏枯屬三陰不足,痿易屬三陽有餘。
偏枯固不足矣,痿弱而至變易無常,是又豈有餘者,真可怪也。
夫三陰者,太陰脾與肺也。
脾統血,脾病則血少而偏枯;
肺主氣,肺病則氣虛而痿弱。
易者變易不定,或手已而足,或足已而手,故云四肢不舉也。
然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太陽小腸膀胱為陽經之一,小腸主受化物,膀胱主藏津液。
二者同病,則一身乏灌溉之資,而筋絡干槁,此皆足以致偏枯痿廢之病者也。
余謂此節之注,視二陽發病之注,其誤更甚。
夫以安道之賢,但知解分發之非,而又不能糾三陽有餘之謬,此中缺陷,可勝補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按:此蓋言陰陽為病之邪脈也。
然鉤為心脈,毛為肺脈,弦為肝脈,石為腎脈,而溜則義無可考。
今取鼓一陽等語觀之,既非狀其脈之形似,又非指其病之因由,實無意義,故注與諸家雖曲為之解,終未見其明確也。
余謂素問中如此之類,不必強解,存之可也。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按:此言陰陽紛擾,以致氣逆而為喘急之病者,肺病之一端也。
陰主內,陽主外,內外爭擾,則氣亂而汗大泄,汗愈泄則氣愈亂。
四逆非四肢厥逆,言諸經之氣,奔迸逼肺,致令喘急叫呼也。
注謂金鼓不已,以致肺病,是頂上文,誤矣。
魄汗,解已見前。
未藏,謂汗出不止也。
喘鳴者,氣急則喘,喘急則有呼吸之聲也。
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
……剛謂陽也,盛極不久存,而陽氣自散,陽已破敗,陰不獨存,故陽氣破散,陰氣亦消亡。
按:注解精矣,但前節言陰陽爭擾則病肺,而此節則言兩陽相並,為純陽而無陰也。
然剛即陽也,不言陽與陽,而言剛與剛者,兩陽相並,暴悍之氣,陽之亢也,是一說也。
若其人已病陽強之症,而醫復補其陽,或輕投參朮,或誤用薑附,是亦謂之剛與剛,保無破散消亡之患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