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人有身體髀股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
按:心之積名伏梁,而此亦名,是伏梁有二也。
風者外來之邪,何以有根?
蓋必自外而入,伏於臍之上下左右,故令環繞而痛。
諸痛皆屬於木,木與風相應也。
髀音彼,大腿骨。
股,手足也。
音杭,足脛骨也。
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
以衝脈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其上行者,起於胞中,上出臍下關元之分,故動之則為水而澀溺也。
動謂齊其毒藥而擊動之,使其大下也。
此問答之義,與腹中論同,以其為奇病,故重出於此。
按:致病有因,治法自異,苟失其宜,為害非細。
如此一則,病起於風,故一身浮腫。
由經入腑,大腸為肺之腑,其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
病雖及腑,而臍下正當膀胱之分,故不可攻利,非如諸水腫之可以攻利也。
然則動之既不可,而治之之法,伯又不言,豈此證真不可治者乎?
曰:一身盡腫而環臍又痛,既屬於風,當是體虛之人,膚理不密,風邪乘虛而入於內,大腸合肺,肺合皮毛,脈來必沉。
可用輕揚荊、桔之類以散其外,桑、杏、地骨、桂枝之類以通其內,肺與大腸之氣通,則風邪不能留而根拔矣。
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
岐伯曰:此所謂疹筋?
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以尺裡候腹中,故見尺中筋急,則必腹中拘急矣。
色見,謂見於面部也。
夫相五色者,白為寒,黑為寒,故二色見,病彌甚也。
按:尺為腎,主水;
肝為木,主筋。
今尺脈數甚,是水虛不能養木,故令筋急而腹亦為之急。
白為金色,黑為水色,見白則金刑木,見黑則腎自病,故病必甚也。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
名為何病?
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按:腦為髓之海,而腦實在頭之中。
大寒入骨髓,則寒邪之氣,由標及本,上逆於腦而頭為之痛矣。
齒者骨之余,寒入骨,故亦痛。
齒寒亦痛,宜用桂、附、細辛,乃世盡以為火,而治之以寒涼者,誤矣。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
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癉,熱也。
脾熱,則四臟同稟,故五氣上溢也。
生因脾熱,故曰脾癉。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按:口為食之門,其應屬脾。
脾主為胃行津液,故津液在脾。
脾多津液,則濕熱內盛,上溢於口而為甘也。
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按:熱論篇曰:食肉則復。
蓋肉味肥而濃,味濃者氣化為火,故內熱復起。
甘性緩,緩則氣滯而守中,故中滿。
內熱中滿,蓄積之久,火炎水枯,消渴之證見矣。
蘭性平淡,用以除陳,其力恐微。
伯意蓋欲食甘美者,宜常服蘭以漸除陳積,否則必變而為消渴也。
然此不過飲食致消之一端,其病猶易治。
若夫腎虧水竭,虛火扇爍,上中下並消者,真惡候也。
發,太素作致。
消渴,甲乙作消癉。
並通。
帝曰:有病……口苦者,病名為何?
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膽癉。
亦謂熱也。
膽汁味苦,故口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