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素問經注節解】

 關閉 [複製鏈接]
22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31:27 | 只看該作者

寒氣客於衝脈


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


衝脈,奇經脈也。


關元,穴名,在臍下三寸。


言起自此穴,即隨腹而上,非生出於此也。


其本生出,乃起於腎下也。


按:氣因之,謂脈不通而氣亦因之不行也。


蓋氣隨脈而動,潛移默運,無形無跡。


今寒客衝脈,脈閉氣壅,吸吸內動,有形可跡,故云喘動應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31:45 | 只看該作者

寒氣客於背俞之脈


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


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


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背俞謂心俞,亦足太陽脈也。


夫俞者皆內通於臟,故曰其俞注於心,相引而痛也。


按之則溫氣入,溫氣入則心氣外發,故痛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33:29 | 只看該作者

寒氣客於厥陰之脈


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矣。


厥陰者,肝之脈,入髦中,環陰器,抵少腹,上貫膈,布脅肋,故曰絡陰器,系於肝,脈急引脅與少腹痛也。


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


亦厥陰肝脈之氣也。


以其脈循陰股,入髦中,環陰器,上抵少腹,故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33:44 | 只看該作者

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


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


言血為寒氣之所凝結而乃成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34:13 | 只看該作者

寒氣客於五臟


厥逆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反則生矣。


言臟氣被寒擁冒而不行,氣復得通則已也。


按:五臟本陰,更得寒氣,陰凝之極,四肢逆冷,以致嘔吐,故云厥逆上泄也。


然是病也,純陰無陽,陰氣獨治,而反言竭者,盛極氣盡而無余也。


氣復則生者,人生於陽而死於陰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34:31 | 只看該作者

寒氣客於腸胃


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


按:寒入腸胃,抑陽於下,寒熱交爭,故痛。


然寒入自外,不能久停,故又欲上出而嘔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34:57 | 只看該作者

寒氣客於小腸


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


按:小腸者,受盛之腑,主瀉而不藏,更受客寒,不能停蓄,故令大便泄利而腹痛,然要之寒亦隨泄而去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38:01 | 只看該作者

熱氣留於小腸


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按:以前十二則,皆言痛本於寒,而此一則,言熱痛也。


熱氣蓄於小腸,小腸者火之腑,火閉於內,二便不通,故云堅干。


堅者,大便燥結;


干者,小便癃澀也。


此痛之實者,所當通利者也。


帝曰:所謂言而可知者也,視而可見奈何?


岐伯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


謂面上之部分。


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按:有諸內者形諸外,自然之理也。


內熱則色黃赤,然亦有陰虛陽浮而火上升於面者。


內寒則色白,然亦有火鬱於內而色反清冷者。


內痛則色青黑,或亦有驚怒傷肝而色青,血動客忤而色黑,或不盡兼有痛者。


岐伯所對,言其常而已。


若夫病之變化,學人不可執一也。


帝曰:捫而可得奈何?


岐伯曰:視其主病之脈堅,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捫而得也。


按:堅謂脈強硬,不柔和也。


血謂失血。


陷下,氣下脫也。


失血氣脫,皆大虛之候,而脈反強硬,是脈病不相應也。


病脈甚多,此姑舉其一二端耳。


帝曰:善!


余知百病生於氣也。


氣之為用,虛實、逆順、緩急皆能為病。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九氣不同,何病之生?


按:太素驚作憂,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38:17 | 只看該作者

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氣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飧泄也。


何以明其然?


怒則面赤,甚則色蒼。


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按:心遂所欲,則氣必通達,而不能矜慎,勢且流於懈緩矣。


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按:心有哀戚則悲,悲雖屬肺而原於心,故悲則心系急,急則氣斂澀而不外達,故令肺葉脹起,而上焦不通,榮衛不行。


布者,脹也。


舉者,起也。


肺司上焦而主氣也。


肺既主氣,性實畏火,氣不外達,則熱內爍金,肺氣痿弱而消散矣。


注言布蓋大葉,殊不可曉。


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下行矣。


按:恐者,畏懼也。


卻者,退縮也。


恐則神不勇往而退卻,精氣餒弱,上閉下脹,抑而不伸,氣故下而不上也。


王本氣不行,按新校正作氣下行,是也,從之。


寒則腠理閉,榮衛不行,故氣收矣。


腠謂津液滲泄之所,理謂文理逢會之中,閉謂密閉,氣謂衛氣,行謂流行,收謂收斂也。


身寒則衛氣沉,故皮膚文理及滲泄之處,皆閉密而氣不流行,衛氣收斂於中而不發散也。


按:王本氣不行,甲乙經作榮衛不行是也,從之。


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


人在陽則舒,在陰則慘。


故熱則膚腠開發,榮衛大通,津液外滲而汗大泄也。


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按:形容盡矣。


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外內皆逾越於常紀,故氣耗損也。


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系心不散,故氣亦停留。


按:王本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


甲乙經歸正二字作止,字,是也,改從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38:45 | 只看該作者

奇病論


奇者,非常之稱,言不可以經脈延醫也。


凡十則,各有精義,宜分別觀之。


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為何也?


重身,謂身中有身,則懷妊者也。


喑謂不得言語也。


妊娠九月,足少陰脈養胎。


岐伯對曰:胞之絡脈絕也。


按:絕非斷絕,猶急也。


脈,系胎胞之絡脈。


謂至九月墮重,以致系胎之脈絡急絕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絡者系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無治也,當十月復。


……十月胎去,胞絡復通,腎脈上營,故復舊而言也。


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灸刺,積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氣不在胃,故不妨於食也。


灸之則火熱內爍,氣化為風,刺之則必瀉其經,轉成虛敗,故不可灸刺。


是可積為導引,使氣流行,及以藥內消瘀則可矣。


若獨憑藥,不能獨治之也。


按:呼吸一止曰息,所謂氣息是也。


數歲不已,必有致病之由。


伯雖不言:要之非鬱怒傷肝,則必陰虛陽浮者也。


治失其宜,以致留滯經絡,積久不愈,是名積息。


今有似哮非哮,似脹非脹者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1#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39:03 | 只看該作者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風根也。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


按:心之積名伏梁,而此亦名,是伏梁有二也。


風者外來之邪,何以有根?


蓋必自外而入,伏於臍之上下左右,故令環繞而痛。


諸痛皆屬於木,木與風相應也。


髀音彼,大腿骨。


股,手足也。


音杭,足脛骨也。


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


以衝脈起於腎下,出於氣街,其上行者,起於胞中,上出臍下關元之分,故動之則為水而澀溺也。


動謂齊其毒藥而擊動之,使其大下也。


此問答之義,與腹中論同,以其為奇病,故重出於此。


按:致病有因,治法自異,苟失其宜,為害非細。


如此一則,病起於風,故一身浮腫。


由經入腑,大腸為肺之腑,其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


病雖及腑,而臍下正當膀胱之分,故不可攻利,非如諸水腫之可以攻利也。


然則動之既不可,而治之之法,伯又不言,豈此證真不可治者乎?


曰:一身盡腫而環臍又痛,既屬於風,當是體虛之人,膚理不密,風邪乘虛而入於內,大腸合肺,肺合皮毛,脈來必沉。


可用輕揚荊、桔之類以散其外,桑、杏、地骨、桂枝之類以通其內,肺與大腸之氣通,則風邪不能留而根拔矣。


帝曰:人有尺脈數甚,筋急而見,此為何病?


岐伯曰:此所謂疹筋?


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以尺裡候腹中,故見尺中筋急,則必腹中拘急矣。


色見,謂見於面部也。


夫相五色者,白為寒,黑為寒,故二色見,病彌甚也。


按:尺為腎,主水;


肝為木,主筋。


今尺脈數甚,是水虛不能養木,故令筋急而腹亦為之急。


白為金色,黑為水色,見白則金刑木,見黑則腎自病,故病必甚也。


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


名為何病?


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按:腦為髓之海,而腦實在頭之中。


大寒入骨髓,則寒邪之氣,由標及本,上逆於腦而頭為之痛矣。


齒者骨之余,寒入骨,故亦痛。


齒寒亦痛,宜用桂、附、細辛,乃世盡以為火,而治之以寒涼者,誤矣。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


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


癉,熱也。


脾熱,則四臟同稟,故五氣上溢也。


生因脾熱,故曰脾癉。


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按:口為食之門,其應屬脾。


脾主為胃行津液,故津液在脾。


脾多津液,則濕熱內盛,上溢於口而為甘也。


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按:熱論篇曰:食肉則復。


蓋肉味肥而濃,味濃者氣化為火,故內熱復起。


甘性緩,緩則氣滯而守中,故中滿。


內熱中滿,蓄積之久,火炎水枯,消渴之證見矣。


蘭性平淡,用以除陳,其力恐微。


伯意蓋欲食甘美者,宜常服蘭以漸除陳積,否則必變而為消渴也。


然此不過飲食致消之一端,其病猶易治。


若夫腎虧水竭,虛火扇爍,上中下並消者,真惡候也。


發,太素作致。


消渴,甲乙作消癉。


並通。


帝曰:有病……口苦者,病名為何?


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膽癉。


亦謂熱也。


膽汁味苦,故口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2#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39:53 | 只看該作者

夫肝者,中之將


取決於膽,咽為之使。


靈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肝與膽合,氣性相通,故諸謀慮取決於膽。


膽咽相應,故咽為之使焉。


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


治之以膽募俞。


……胸腹曰募,背脊曰俞。


膽募在乳下二肋外,期門下五分。


俞在脊第十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


按:膽主決斷,然過慮不決,則膽虛,而其味上溢於咽,口為之苦也。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十溲,此不足也。


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餘也。


是陽氣太盛於外,陰氣不足,故有餘也。


太陰脈微細如發者,此不足也。


其病安在?


名為何病?


按:癃者數十溲,謂小便澀而頻數也。


頸膺如格,胸喉氣不通也。


人迎躁盛,胃脈太強。


太陰細如發,肺脈微弱欲絕也。


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關按據病能論補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此所謂得五有餘,二不足也。


帝曰:何謂五有餘,二不足?


岐伯曰:所謂五有餘者,五病之氣有餘也。


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3#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40:09 | 只看該作者

今外得五有餘,內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裡,亦正死明矣。


外五有餘者: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格,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也。


內二不足者:一病癃一日數十溲,二太陰脈微細如發。


夫如是者,謂其病在表,則內有二不足,謂其病在裡,則外有五有餘,表裡既不可憑,補瀉固難為法,故曰此其身不表不裡,亦正死明矣。


按:凡言厥,言厥逆,俱是四肢逆冷及不省人事之稱,未便必死。


且帝問病狀,毫與逆冷之意無涉。


予謂此言厥者,竭也。


氣血兩竭,故諸證乖反,所以死不治也。


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


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按:巔,注作頂巔解,恐非是,疑即癲字之訛也。


今世生而有癲疾者甚多,如五癇是也。


帝不言其病狀何似,但言巔疾。


岐伯對以得之母腹中時,有所大驚,其為癲癇明矣。


若謂是頂巔之上有所疾苦,或腫或痛,或為瘡瘍,則又豈驚之所致,而岐伯之對為非,且亦非奇病而帝亦不必問也。


帝曰:有病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


然謂面目浮起而色雜也。


大緊謂如弓弦也。


大即為氣,緊即為寒。


寒氣內薄而反無病,與眾別異常,故問之也。


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


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帝曰:善!


按:言腎風之證,食雖少,猶可治也。


若不能食而善驚,則木盛凌土,更且心氣痿弱,則火又不能生土,死無疑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4#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40:30 | 只看該作者

大奇論


此篇因脈辨證,洵醫家要領。


然尚未詳備,當與平人氣象、玉機真臟等篇參看。


然彼言其常,而此近於異,故以大奇名篇焉。


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為腫。


滿為脈氣滿實也。


腫謂癰腫也。


臟氣滿,乃如是。


按:陰陽應象大論曰:熱勝則腫。


今三經之脈皆滿而實,其為實熱之病無疑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40:50 | 只看該作者

肺之雍,喘而兩滿


肺藏氣而外主息,其脈支別者,從肺系橫出腋下,故喘而兩滿也。


按:雍猶壅也,唯氣壅遏,故喘而滿也。


王氏不解其所以,甲乙經又作癰,誤矣。


肝雍,兩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按:肝本惡郁,壅則郁之甚矣。


者,腋也。


腋為肝之部分,故壅則兩滿也。


人臥則氣斂,肝壅矣而復偃臥,則氣欲達而不能,故驚也。


肝經環陰器,故肝壅則小便不利也。


王注濫引經脈,甚屬膚陋。


腎雍,下至少腹滿,按:腰以下,腎主之,故腎壅則以下俱滿也。


原本腳下,腳當作。


若作腳,則反自下而上,不當言下至矣。


今正之。


脛有大小,髀大,跛易偏枯。


按:此亦腰以下之事,亦腎病也。


言腎氣既壅,不特下有脹滿之患,而且兩足有跛易偏枯之病也。


腎為生氣之源,故壅則氣凝而血滯,所以病則如是也。


膝以上為髀,膝以下為,脛與一也。


大小者,不等也。


跛者,足不齊也。


易者變易,言或左或右無一定也。


是名偏枯之證,亦腎壅之為害也。


髀音卑。


音杭。


跛,波上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6#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41:07 | 只看該作者

心脈滿大,癇螈筋攣


肝脈小急,癇螈筋攣。


按:心與肝,異臟也,一滿大,一小急,異脈也,而病同何也?


蓋心者,火也,主生血,脈滿大,則火盛燥血矣。


肝藏血而主筋,脈小急,則氣寒血凝矣。


是皆足以致癇螈之病者,總由血不能養筋之故,心以熱而肝以寒也。


癇,癲癇。


螈音熾,螈。


肝脈騖,暴有所驚駭,按:騖,馬亂馳也。


肝脈亂馳,是其氣奔亂,必有所驚駭而然也。


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按:不至者,脈體沉伏。


喑,不能言也。


驚駭之極,則脈伏而口不能言,驚去自已,不必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41:21 | 只看該作者

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


不鼓,皆為瘕。


按:小為氣血兩虛,急則寒矣。


不鼓者,脈來無力,不能鼓動也。


瘕者假也,氣血虛寒,則凝滯而不行,如有所積聚者然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8#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41:38 | 只看該作者

腎肝並沉為石水


按:腎,少陰也。


肝,厥陰也。


二臟俱陰,而其脈並沉,則為陰寒不化、水氣凝結之病,是名石水也。


今有病脹而按之堅硬者,是也。


並浮為風水,按:腎本主水,而肝則主風。


若其脈並浮,則病起於外感,而為虛浮腫脹也。


並虛為死,腎為五臟之主,肝為發生之主,二者不足,是生主俱微,故死。


並小弦欲驚。


按:小為虛,弦為邪,虛而有邪,病恐欲驚。


欲驚者,未即驚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41:52 | 只看該作者

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


皆為疝。


疝者,寒氣結聚之所為也。


按:腎急沉則水寒氣滯,肝急沉則筋急血凝,聚而成形,痛不可忍,是為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樓主| 發表於 2012-11-4 10:42:07 | 只看該作者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


按:心肺亦有疝,伯不言其病狀何似,而止言脈狀。


故二疝為病,世但存其名,而不得其真也。


注言皆為寒薄於臟之故,良不誣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4 22:03 , Processed in 0.10937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