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卿子傷寒論】

 關閉 [複製鏈接]
16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50:07 | 只看該作者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第四十四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牡蠣(五兩熬味酸 鹹) 龍骨(四兩味甘平) 大棗(十二枚擘) 蜀漆(三兩洗去腳味辛平) 上為末。

 

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 服一升。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

 

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 。解之。

 

當汗出愈。 形作傷寒。謂頭痛身熱也。

 

脈不弦緊。則無傷寒表脈也。

 

經曰。

 

諸弱發熱。 則脈弱為裡熱。故云弱者必渴。若被火氣。兩熱相合。搏於胃中。胃中燥煩 。必發譫語。脈弱發熱者。

 

得脈浮。為邪氣還表。當汗出而解矣。

 

王三陽云。

 

 

此證固不須治。待其自汗。則愈。若脈不肯浮。酒炒芩連等。微 解之可也。

 

太陽病。

 

以火熏之。

 

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此火邪迫血。

 

而血下行者也。

 

火陽病。用火熏之。

 

不得汗。則熱無從出。陰 虛被火必發躁也。

 

六日傳經盡。至七日再到太陽經。則熱氣當解。若不解。 熱氣迫血下行。必清血清廁也。

 

脈浮熱甚。反灸之。

 

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此火邪迫血而血上行者也。

 

脈浮熱甚為表實。醫以脈浮為虛。用火灸之。

 

因 火氣動血。迫血上行。故咽燥唾血。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 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微數之脈。則為熱也。

 

灸則除寒不能散熱。是慎不可灸也。

 

若反灸之。

 

熱因 火則甚。 遂為煩逆。灸本以追虛。

 

而復逐熱為實。熱則傷血。

 

又加火氣。使血散脈中 。氣主 之。

 

血主濡之。

 

氣血消散。不能濡潤筋骨。致骨焦筋傷。血散而難復也。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

 

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 。名火逆也。

 

脈浮在表。宜以汗解之。

 

醫以火灸取汗。

 

而不得汗。邪無從出。

 

又加火氣相 助。則熱愈甚。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火性炎上。則 腰以下。陰氣獨治。 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也。

 

欲自解者。

 

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

 

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煩熱也。

 

邪氣還表。則為煩熱。汗出而解。

 

以脈浮。故為邪還表也。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

 

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

 

灸其 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三兩。 燒針發汗。則損陰血而驚動心氣。針處被寒氣聚而成核。心氣因驚而虛。腎 氣乘寒氣而動。發為奔豚。金匱要略曰。

 

病有奔豚。從驚發得之。

 

腎氣欲上 乘心。故其氣從少腹上衝心也。

 

先灸核上。

 

以散其寒。與桂枝加桂湯。

 

以泄 奔豚之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52:20 | 只看該作者

桂枝加桂湯方第四十五

 

於桂枝湯方內更加桂二兩。共五兩。余依前法。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先火為逆。復以下除之。

 

裡氣因虛。

 

又加燒針。裡虛而為火熱所煩。故生煩 躁。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以散火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53:30 | 只看該作者

桂枝加桂湯方第四十五

 

於桂枝湯方內更加桂二兩。共五兩。余依前法。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先火為逆。復以下除之。

 

裡氣因虛。

 

又加燒針。裡虛而為火熱所煩。故生煩 躁。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以散火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54:16 | 只看該作者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第四十六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 上為末。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辛甘發散。桂枝甘草之辛甘。

 

以發散經中之火邪。澀可去脫。龍骨牡蠣之澀 。

 

以收斂浮越之正氣。 太陽傷寒者。

 

加溫針。必驚也。

 

寒則傷榮。榮氣微者。

 

加燒針。則血留不行。驚者。

 

溫針損榮血而動心氣。 金匱要略曰。

 

血氣少者。

 

屬於心。 王宇泰云。

 

心屬火。火先入心。心主血而藏神。血如水也。

 

神如魚也。

 

兩陽 相熏灼。 水熱湯沸。則魚驚躍不能安矣。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

 

以醫吐之過 也。

 

一二日吐之者。

 

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

 

不喜糜粥欲食冷食 。朝食暮吐。

 

以醫吐之所致也。

 

此為小逆。 惡寒發熱。為太陽表病。自汗出。不惡寒發熱者。

 

陽明證本太陽表病。醫反 吐之。

 

傷動胃氣。表邪乘虛。傳於陽明也。

 

以關脈細數。知醫吐之所致。病一二日 。為表邪尚寒而未成熱。吐之則表寒傳於胃中。胃中虛寒。故腹中飢而口不 能食。病三四日。則表邪已傳成熱。吐之則表熱乘虛入胃。胃中虛熱。故不 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也。

 

朝食暮吐者。

 

食晨入於胃。胃虛不能克化 。即知至暮胃氣行裡。與邪氣相搏。則胃氣反逆。 而以胃氣尚在。故止云小逆。 張兼善云。

 

 

此病雖逆。當自愈。吐中便有發散之義也。

 

但當節飲食。靜養調 攝。則余邪自去。若更妄治之。

 

則變證起矣。

 

太陽病。吐之。

 

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

 

此為吐之內煩 也。

 

太陽表病。醫反吐之。

 

傷於胃氣。邪熱乘虛入胃。胃為邪熱內煩。故不惡寒 。不欲近衣也。

 

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

 

而反吐者。

 

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 。脈乃數也。

 

數為客熱。不能消穀。

 

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陽受氣於胸中。發汗外虛陽氣。是令陽氣微。膈氣虛也。

 

數為熱。本熱則合 消穀。 客熱則不能消穀。因發汗外損陽氣。致胃中虛冷。故吐也。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 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

 

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 微溏者。

 

此非柴胡證。

 

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心下溫溫欲吐。郁郁微煩。胸中痛。當責邪熱客於胸中。大便反溏。腹微滿 。則邪熱已下於胃也。

 

日數雖多。若不經吐下。止是傳邪。

 

亦未可下。當與 柴胡湯。

 

以除上中二焦之邪。若曾吐下。傷損胃氣。胃虛則邪乘虛。入胃為 實。非柴胡湯所能去。調胃承氣湯下胃熱。

 

以嘔。知胃氣先曾傷動也。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

 

以熱在下 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所以然者。

 

以太陽隨經。瘀熱在 裡故也。

 

抵當湯主之。

 

太陽、經也。

 

膀胱、腑也。

 

此太陽隨經入腑者也。

 

六七日邪氣傳裡之時。脈 微而沉。 邪氣在裡之脈也。

 

表證仍在者。

 

則邪氣猶淺。當結於胸中。若不結於胸中。 其人發狂者。

 

熱結在膀胱也。

 

經曰。

 

熱結膀胱。其人如狂。

 

此發狂。則熱又深也。

 

少腹硬 滿。小便不利者。

 

為無血也。

 

小便自利者。

 

血證諦也。

 

與抵當湯以下蓄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54:36 | 只看該作者

抵當湯方第四十七

 

水蛭(三十個熬味鹹苦寒) 虻蟲(三十個熬去翅足味苦微寒) 桃仁(二 十個去皮尖味苦甘平) 大黃(三兩酒浸味苦寒) 上四味為末。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苦走血。咸勝血。虻蟲水蛭之鹹苦。

 

以除蓄血。甘緩結。苦泄熱。桃仁大黃 之苦。

 

以下結熱。 王宇泰云。

 

按玩仍在字。則邪氣為不傳於裡。非猶淺也。

 

膀胱為太陽本經。 曰熱在下焦。曰少腹硬滿。曰小便自利。皆膀胱之證。故總結曰。

 

隨經瘀熱 也。

 

在裡二字。要看得活。非三陰之裡。乃隨經膀胱之裡也。

 

成氏云。

 

人之所有。氣與血也。

 

氣為陽。氣留而不行者。

 

則易散。

 

以陽病易 治故也。

 

血為陰。血蓄而不行者。

 

則難散。

 

以陰病難治故也。

 

血蓄於下。非大毒駛劑 則不能抵當。 故治蓄血曰抵當湯。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

 

為無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 如狂者。

 

血證諦也。

 

抵當湯主之。

 

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

 

胃熱發黃也。

 

可與茵陳湯。身黃脈沉結 。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

 

非胃中瘀熱。為熱結下焦。

 

而為蓄血也。

 

與抵當湯以下蓄血。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

 

為有血也。

 

當下之不可余藥。 宜抵當丸。 傷寒有熱。少腹滿。是蓄血於下焦。若熱蓄。津液不通。則小便不利。其熱 不蓄津液。

 

而蓄血不行。小便自利者。

 

乃為蓄血。當與桃仁承氣湯。抵當湯 下之。

 

然此無身黃屎黑。

 

又無喜忘發狂。是未至於甚。故不可余駛峻之藥也 。可與抵當丸。小可下之也。

 

王宇泰云。

 

按身黃屎黑。喜忘發狂。

 

亦是推展之詞。若依上文。只是滿而不 硬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55:17 | 只看該作者

抵當丸方第四十八

 

水蛭(二十個味苦寒) 虻蟲(二十五個味苦微寒)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 大黃(三兩) 上四味。杵、分為四丸。

 

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時。當下血。 若不下者。

 

更服。太陽病。小便利者。

 

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

 

必 苦裡急也。

 

飲水多而小便自利者。

 

則水不內蓄。但腹中水多。令心下悸。金匱要略曰。

 

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飲水多而小便不利。則水蓄於內而不行。 必苦裡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58:08 | 只看該作者

卷四

 

辨太陽脈證並治下第七

 

問曰。

 

病有結胸。有臟結。其狀何如。答曰。

 

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 曰結胸也。

 

何謂臟結。答曰。

 

 

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 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

 

難治。 結胸者。

 

邪結在胸。臟結者。

 

邪結在臟。二者皆下後邪氣乘虛入裡所致。下 後邪氣入裡。與陽相結者。

 

為結胸。

 

以陽受氣於胸中故爾。與陰相結者。

 

為 臟結。

 

以陰受之。

 

則入五臟故爾。氣宜通。

 

而塞故痛。邪結陽分。則陰氣不得上通。邪結陰分 。則陽氣不得下通。是二者。

 

皆心下硬痛。寸脈浮關脈沉。知邪結在陽也。

 

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 知邪結在陰也。

 

陰結而陽不結。雖心下結痛。飲食亦自如故。陰氣乘腸虛而 下。故時時自下利。陰得陽則解。臟結得熱證多。則易治。舌上白苔滑者。

 

邪氣結。胸中亦寒。故云難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58:39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脈證並治下第七

 

王宇泰云。

 

按本文云。

 

 

如結胸狀。則與結胸當有分別矣。

 

注曰是二者。

 

皆心 下硬痛。欠穩當。

 

如結胸狀。飲食如故。只是按之不痛耳。既結於臟。

 

而舌 白苔。

 

又為胸寒。外證上下俱病。故難治也。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

 

不可攻也。

 

臟結。於法當下。無陽證。為表無熱。不往來寒熱。為半表半裡。無熱。其 人反靜。為裡無熱。經曰。

 

舌上如苔者。

 

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以表裡皆寒 。故不可攻。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

 

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

 

因作痞。所以成 結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發熱惡寒者。

 

發於陽也。

 

而反下之。

 

則表中陽邪入裡。結於胸中。為結胸。 無熱惡寒者。

 

發於陰也而反下之。

 

表中陰邪入裡。結於心下。為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59:18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脈證並治下第七

 

王宇泰云。

 

按本文云。

 

 

如結胸狀。則與結胸當有分別矣。

 

注曰是二者。

 

皆心 下硬痛。欠穩當。

 

如結胸狀。飲食如故。只是按之不痛耳。既結於臟。

 

而舌 白苔。

 

又為胸寒。外證上下俱病。故難治也。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

 

不可攻也。

 

臟結。於法當下。無陽證。為表無熱。不往來寒熱。為半表半裡。無熱。其 人反靜。為裡無熱。經曰。

 

舌上如苔者。

 

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以表裡皆寒 。故不可攻。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

 

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

 

因作痞。所以成 結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發熱惡寒者。

 

發於陽也。

 

而反下之。

 

則表中陽邪入裡。結於胸中。為結胸。 無熱惡寒者。

 

發於陰也而反下之。

 

表中陰邪入裡。結於心下。為痞。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59:30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陽脈證並治下第七

 

張兼善云。

 

 

或謂成注無熱而惡寒者。

 

發於陰也。

 

既無熱而惡寒。為陰證。安 可有下之理。

 

又豈止作痞而已哉。

 

夫仲景所謂陰陽者。

 

指表裡而言也。

 

病在 表則當汗。

 

而反下之。

 

因作結胸。病在裡。尚未入腑。

 

而輒下之。

 

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與痞者。

 

下 之太早故也。

 

又云。

 

風邪入裡則結胸。寒邪入裡則為痞。然此皆太陽病之所致。非陰證之 所為也。

 

結胸者。

 

項亦強。

 

如柔 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結胸病項強者。

 

為邪結胸中。胸膈結滿。心下緊實。但能仰而不能俯。是項 強。

 

亦如柔 之狀也。

 

與大陷胸丸。下結泄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59:46 | 只看該作者

大陷胸丸方第四十九

 

大黃(半斤味苦寒) 葶藶(半升熬味苦寒) 芒硝(半升味鹹寒) 杏仁 (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溫) 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 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

 

一宿乃下。

 

如不下 。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大黃芒硝之苦鹹。所以下熱。葶藶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滿。甘遂取其直達。 白蜜取其潤利。皆以下泄滿實物也。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

 

不可下。下之則死。 結胸為邪結胸中。屬上焦之分。得寸脈浮。關脈沉者。

 

為在裡則可下。若脈 浮大。 心下雖結。是在表者猶多。未全結也。

 

下之。

 

重虛邪氣復結。則難可制。故 云下之則死。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結胸證悉具。邪結已深也。

 

煩躁者。

 

正氣散亂也。

 

邪氣勝正。病者必死。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 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

 

醫反下之。

 

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 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 。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 。大陷胸湯主之。

 

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 必發黃也。

 

動數。皆陽脈也。

 

當責邪在表。睡而汗出者。

 

謂之盜汗。為邪氣在半表半裡 。則不惡寒。

 

此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

 

表未解也。

 

當發其汗。醫反 下之。

 

虛其胃氣。表邪乘虛則陷。邪在表。則見陽脈。邪在裡。則見陰脈。 邪氣內陷。動數之脈所以變遲。

 

而浮脈獨不變者以邪結胸中。上焦陽結。脈 不得而沉也。

 

客氣者。

 

外邪乘胃中空虛入裡。結於胸膈。膈中拒痛者。

 

客氣 動膈也。

 

金匱要略曰。

 

短氣不足以息者實也。

 

短氣躁煩心中懊。皆邪熱為實 。陽氣內陷。氣不得通於膈。壅於心下。為硬滿而痛。成結胸也。

 

與大陷胸 湯。

 

以下結熱。若胃中空虛陽氣內陷。不結於胸膈。下入於胃中者。

 

遍身汗 出。則為熱越不能發黃。若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者。

 

熱不得 越。必發黃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1:00:01 | 只看該作者

大陷胸湯方第五十

 

大黃(六兩去皮苦寒) 芒硝(一升鹹寒) 甘遂(一錢苦寒)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 。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大黃謂之將軍。

 

以苦蕩滌。芒硝一名硝石。

 

以其咸能 硬。夫間有遂以通水 也。

 

甘遂若夫間之遂。其氣可以直達透結。陷胸三物為允。 王宇泰云。

 

低者舉之。

 

高者陷之。

 

以平為正。結胸為高邪。陷下以平之。

 

故 曰陷胸。 利藥之中。

 

此駛劑也。

 

傷寒錯惡。結胸為甚。非此不能通利。劑大而數少。 須其迅速。 分解邪結也。

 

朱丹溪云。

 

 

此證經曰胃中空虛。曰短氣、躁煩。曰脈浮。

 

此湯不可輕用。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

 

大陷胸湯主之。

 

病在表而下之。

 

熱入。因作結胸。

 

此不云下後。

 

而云傷寒六七日。則是傳裡 之實熱也。

 

沉為在裡。緊為裡實。

 

以心下痛。按之實硬。是以為結胸。與大 陷胸湯以下結熱。 張兼善云。

 

經言所以成結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此不云下後。則云傷寒六 七日。結胸熱實。

 

此亦不因下早而結胸者何也。

 

夫下早結胸。事之常。熱實 結胸。事之變。其熱實傳裡為結胸。乃法之關防不盡者。

 

故仲景述其證以注 方於其下也。

 

此可見古人用心。曲盡其妙。且如下章以水結胸脅。但頭汗出 者。

 

以大陷胸湯主之。

 

亦在常法之外。故條列其證以彰其理也。

 

亦或其人本 虛。

 

或曾吐下而裡氣弱。外邪因入。故自為結胸者也。

 

然所入之因不同。其 證治則一理而已。 傷寒十余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

 

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

 

此為水結在胸脅也。

 

但頭微汗出者。

 

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十余日。熱結在裡。是可下之證。復往來寒熱。為正邪分爭。未全斂結 。與大柴胡湯下之。

 

但結胸無大熱者。

 

非熱結也。

 

是水飲結於胸脅。謂之水 結胸。周身汗出者。

 

是水飲外散則愈。若但頭微汗出。余處無汗。是水飲不得外泄。停蓄而不行 也。

 

與大陷胸湯。

 

以逐其水。 活人云。

 

水結胸。小半夏加茯苓湯。小柴胡去牡蠣湯。

 

亦主之。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 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

 

大陷胸湯主之。

 

重發汗而復下之。

 

則內外重亡津液。

 

而邪熱內結。致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 而渴也。

 

日晡潮熱者。

 

屬胃。

 

此日晡小有潮熱。非但在胃。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 。不可近者。

 

是一腹之中。上下邪氣俱甚也。

 

與大陷胸湯。

 

以下其邪。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小陷胸湯主之。

 

心下硬痛。手不可近者。

 

結胸也。

 

正在心下。按之則痛。是熱氣猶淺。謂之 小結胸。 結胸脈沉緊。

 

或寸浮關沉。今脈浮滑。知熱未深結。與小陷胸湯。

 

以除胸膈 上結熱也。

 

王宇泰云。

 

上文云硬滿而痛。不可近者。

 

是不待按而亦痛也。

 

此云按之則痛 。是手按之。

 

然後作痛耳。上文云。

 

至少腹是通一腹而言之。

 

此云正在心下 。則少腹不硬痛可知矣。

 

熱微於前。故云小結胸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1:00:19 | 只看該作者

小陷胸湯方第五十一

 

黃連(一兩苦寒) 半夏(半升洗辛溫) 栝蔞實(大者一個味苦寒) 上三味。

 

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 、三服。 苦以泄之。

 

辛以散之。

 

黃連、栝蔞實。苦寒以泄熱。半夏之辛以散結。 王海藏云。

 

大陷胸治熱實。大陷胸丸兼喘。小陷胸治痞。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

 

此本有寒分也。

 

反下 之。

 

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

 

四日復下之。

 

此作協熱利也。

 

太陽病。二三日邪在表也。

 

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者。

 

以心下結滿。臥 則氣壅而愈甚。故不能臥。

 

而但欲起也。

 

心下結滿。有水分。有寒分。有氣 分。今脈微弱。知本有寒分醫見心下結而反下之。

 

則太陽表邪。乘虛入裡。 利止則邪氣留結。為結胸。 利不止。至次日。復如前下利不止者。

 

是邪熱下攻腸胃。為挾熱利也。

 

太陽病下之。

 

其脈促。不結胸者。

 

此為欲解也。

 

脈浮者。

 

必結胸也。

 

脈緊者 。必咽痛。脈弦者。

 

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

 

頭痛未止。脈沉緊者。

 

必欲嘔 。脈沉滑者。

 

協熱利。脈浮滑者。

 

必下血。 此太陽病。下之後。邪氣傳變。其脈促者。

 

為陽。若下後脈促。為陽勝陰也 。故不作結胸。為欲解。下後脈浮。為上焦陽邪結而為結胸也。

 

經曰。

 

結胸 者。

 

寸脈浮。關脈沉下後脈緊。則太陽之邪。傳於少陰。經曰。

 

脈緊者。

 

屬 少陰。內經曰。

 

邪客於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所以脈緊者。

 

必咽 痛。脈弦。則太陽之邪。傳於少陽。經曰。

 

尺寸俱弦者。

 

少陽受病也。

 

其脈循脅絡於耳。所以脈弦者。

 

必兩脅俱急。下 後邪氣傳裡。 則頭痛當止。脈細數。為邪未傳裡。

 

而傷氣也。

 

細為氣少。數為在表。故頭 痛未止。脈沉緊。則太陽之邪。傳於陽明。為裡實也。

 

沉為在裡。緊為裡實 。陽明裡實。故必欲嘔。 脈滑則太陽之邪。傳於腸胃。

 

以滑為陰氣有餘。知邪氣入裡。干於下焦也。

 

沉為血勝氣虛。是為協熱利。浮為氣勝血虛。是知必下血。經曰。

 

不宜下而 便攻之諸變不可勝數此之謂也。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

 

反以冷水 之。

 

若灌之。

 

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 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

 

服文蛤散。若不瘥者。

 

與五苓散。寒 實結胸。無熱證者。

 

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病在陽。為邪在表也。

 

法當汗出而解。反以冷水 之。

 

灌洗。熱被寒水。外 不得出。 則反攻其裡彌更益煩。肉上粟起者水寒之氣。客於皮膚也。

 

意欲飲水者。

 

裡 有熱也反不渴者。

 

寒在表也。

 

與文蛤散。

 

以散表中水寒之氣。若不瘥。是水 熱相搏。欲傳於裡。與五苓散。發汗以和之。

 

始熱在表。因水寒制之。

 

不得 外泄。內攻於裡。結於胸膈。心下硬痛本是水寒伏熱為實。故謂之寒實結胸 。無熱證者。

 

外無熱而熱悉收斂於裡也。

 

與小陷胸湯以下逐之。

 

白散下熱。 故亦可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1:00:31 | 只看該作者

文蛤散方第五十二

 

文蛤(五兩味鹹寒) 上一味為散。

 

以沸湯和一錢匕。服、湯用五合。 咸走腎邪。可以勝水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1:00:50 | 只看該作者

白散方第五十三

 

桔梗(三分味辛苦微溫)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平溫) 貝母(三 分味辛苦平) 上件三味為末。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

 

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羸者減之 。病在膈上必吐。

 

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身熱。皮粟不解。 欲引衣自覆者。

 

若以水 之洗之。

 

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 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

 

如上法。 辛散而苦泄。桔梗貝母之苦辛。用以下氣。巴豆之辛。用以散實。 王宇泰云。

 

右熱實結胸及寒實結胸。活人不拘寒熱。但用陷胸湯不瘥者。

 

用 枳實理中丸。應手而愈。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

 

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

 

當刺大椎第 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 當刺期門。 太陽之脈。絡頭。下項。頭項強痛者。

 

太陽表病也。

 

少陽之脈。循胸絡脅。 如結胸。心下痞硬者。

 

少陽裡病也。

 

太陽少陽。相並為病。不純在表。故頭 項不但強痛。

 

而或眩冒。

 

亦未全入裡。故時如結胸。心下硬痞。

 

此邪在半表 半裡之間也。

 

刺大椎第一間肺俞。

 

以瀉太陽之邪。刺肝俞。

 

以瀉少陽之邪。 邪在表。則可發汗。邪在半表半裡。則不可發汗。發汗則亡津液。損動胃氣 。少陽之邪。因干於胃。土為木刑。必發譫語。脈弦。 至五六日。傳經盡。邪熱去。

 

而譫語當止。若復不止。為少陽邪熱甚也。

 

刺 期門以瀉肝膽之氣。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 滿。

 

如結胸狀。譫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也。

 

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中風發熱惡寒。表病也。

 

若經水不來。表邪傳裡。則入腑而不入血室也。

 

因 經水適來。血室空虛。至七八日邪氣傳裡之時。更不入腑。乘虛而入於血室 。熱除。脈遲。身涼者。

 

邪氣內陷而表證罷也。

 

胸脅下滿。

 

如結胸狀。譫語 者。

 

熱入血室而裡實。期門者。

 

肝之募。肝主血。刺期門者。

 

瀉血室之熱審看何經氣實。更隨其實而瀉之。

 

華學士云。

 

婦人平居。水當養於木。血當養於肝。方未受孕。則下行以為月 水。既妊。則中蓄以養胎。及已產。則上壅以為乳。皆此血也。

 

今邪氣蓄血 。並歸肝經。聚於膻中。結於乳下。故手觸之則痛。非湯劑可及。故當刺期 門。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

 

此為熱入血室。其 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中風七八日。邪氣傳裡之時。本無寒熱。

 

而續得寒熱。經水適斷者。

 

此為表 邪乘血室虛。入於血室。與血相搏。

 

而血結不行。經水所以斷也。

 

血氣與邪 分爭。致寒熱如瘧。 而發作有時。與小柴胡湯。

 

以解傳經之邪。 王三陽云。

 

經水適來。血虛甚矣。

 

而邪氣入之。

 

熱除。身涼。胸滿、譫語者 。則邪盡入裡。裡有實邪。

 

又難下。故刺以瀉之。

 

經水適斷。則血尚未盡。 為邪熱相搏。

 

而結之不行。續得寒熱發作有時。邪在半表半裡。故用小柴胡 湯以徹其邪也。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

 

如見鬼狀者。

 

此為熱入血室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傷寒發熱者。

 

寒已成熱也。

 

經水適來。則血室虛空。邪熱乘虛入於血室。若 晝日譫語為邪客於腑。與陽爭也。

 

此晝日明了。暮則譫語。

 

如見鬼狀。是邪 不入腑。入於血室與陰爭也。

 

陽盛譫語則宜下。

 

此熱入血室。不可與下藥犯 其胃氣。熱入血室。血結寒熱者。

 

與小柴胡湯。散邪發汗。

 

此雖熱入血室而 不留結。不可與發汗藥。 犯其上焦熱入血室。胸脅滿。

 

如結胸狀者可刺期門。

 

此雖熱入血室。

 

而無滿 結。不可刺期門。犯其中焦。必自愈者。

 

以經行則熱隨血去。血下也已。則 邪熱悉除而愈矣。

 

所為發汗為犯上焦者。

 

發汗則動衛氣。衛氣出上焦故也。

 

刺期門為犯中焦者。

 

刺期門則動榮氣。榮氣出中焦故也。

 

脈經曰。

 

無犯胃氣 及上二焦必自愈。豈謂藥不謂針耶。 王宇泰云。

 

犯胃氣。謂下之。

 

犯上二焦。謂發汗也。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

 

柴 胡加桂枝湯主之。

 

傷寒六七日。邪當傳裡之時。支、散也。

 

嘔而心下結者。

 

裡證也。

 

法當攻裡 。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為外證未去。不可攻裡。與柴胡桂枝湯以和解之 。 王宇泰云。

 

支節。猶云枝節。古字通也。

 

支結。謂支撐而結。若訓作散。則 不能結也。

 

南陽云。

 

外證未解。心下煩悶者。

 

非痞也。

 

謂之支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1:01:01 | 只看該作者

柴胡桂枝湯方第五十四

 

桂枝(去皮) 黃芩 人參(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 )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薑(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上九味。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婁氏云。

 

病雖屬太陽表證。

 

而有裡證兼之者。

 

則不言太陽病。但稱表不解。 外證未去。其兼心下支結。則此條柴胡桂枝湯是也。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

 

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 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

 

此為未解也。

 

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經汗下之後。則邪當解。今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 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

 

即邪氣猶在半表半裡之間。為未解也。

 

胸 脅滿。微結。寒熱。 心煩者。

 

邪在半表半裡之間也。

 

小便不利而渴者。

 

汗下後。亡津液。內燥也 。若熱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

 

其人必嘔。今渴而不嘔。知非裡熱也。

 

傷寒汗出則和。今但頭汗出。

 

而余處無汗者。

 

津液不足。

 

而陽虛於上也。

 

與 柴胡桂枝乾薑湯。

 

以解表裡之邪。復津液而助陽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1:01:18 | 只看該作者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第五十五

 

柴胡(半斤味苦平)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 乾薑(三兩味辛熱) 栝 蔞根(四兩味苦寒) 黃芩(三兩味苦寒) 牡蠣(三兩熬味鹹寒) 甘草 (二兩炙味甘平) 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內經曰。

 

熱淫於內。

 

以苦發之。

 

柴胡黃芩之苦。

 

以解傳表之邪。辛甘發散為 陽。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在表之邪。咸以 之。

 

牡蠣之咸。

 

以消胸脅之滿。 辛以潤之。

 

乾薑之辛。 以固陽虛之汗。津液不足而為渴。苦以堅之。

 

栝蔞之苦。

 

以生津液。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 。

 

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裡也。

 

脈沉。

 

亦在裡也。

 

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 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

 

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

 

脈雖沉緊。不得為少 陰病。所以然者。

 

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

 

可與小柴胡湯。 設不了了者。

 

得屎而解。 傷寒五六日。邪當傳裡之時。頭汗出。微惡寒者。

 

表仍未解也。

 

手足冷。心 下滿。 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

 

邪結於裡也。

 

大便硬。為陽結。

 

此邪熱雖傳於 裡。然以外帶表邪。則熱結猶淺。故曰陽微結。脈沉。雖為在裡。若純陰結 。則更無頭汗惡寒之表證。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不上循頭。今頭汗出 。知非少陰也。

 

與小柴胡湯。

 

以除半表半裡之邪。服湯已。外證罷而不了了 者。

 

為裡熱未除。與湯。取其微利則愈。故云得屎而解。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

 

柴胡湯證具。

 

而以他藥下之。

 

柴胡證仍在者。

 

復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

 

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 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胸也。

 

大陷胸湯主之。

 

但滿而不痛者。

 

此為痞。柴胡不 中與之。

 

宜半夏瀉心湯。 傷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裡之時。嘔而發熱。邪在半表半裡之證。是為柴胡 證具。

 

以他藥下之。

 

柴胡證不罷者。

 

不為逆。卻與柴胡湯則愈。若下後。邪 氣傳裡者。

 

邪在半表半裡則陰陽俱有邪。至於下後。邪氣傳裡。

 

亦有陰陽之 異。若下後。陽邪傳裡者。

 

則結於胸中。為結胸。

 

以胸中為陽受氣之分。與 大陷胸湯。

 

以下其結。陰邪傳裡者。

 

則留於心下。為痞以心下為陰受氣之分 。與半夏瀉心湯。

 

以通其痞。經曰。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

 

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

 

因作痞。

 

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1:01:29 | 只看該作者

半夏瀉心湯方第五十六

 

半夏(半升洗淨辛平) 黃芩(苦寒) 乾薑(辛熱) 人參(以上各三兩 甘溫) 黃連(一兩苦寒) 大棗(十二枚擘溫甘) 甘草(三兩炙甘平) 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辛入肺而散氣。半夏之辛。

 

以散結氣。苦入心而泄熱。黃芩黃連之苦。

 

以瀉 痞熱。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之。

 

太陽少陽並病。

 

而反下之。

 

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 煩。 太陽少陽並病。為邪氣在半表半裡也。

 

而反下之。

 

二經之邪。乘虛而入太陽 。表邪入裡結於胸中為結胸。心下硬。少陽裡邪。乘虛下於腸胃。遂利不止 。若邪結陰分。則飲食如故。

 

而為臟結。

 

此為陽邪內結。故水漿不下而心煩 。 脈浮而緊。

 

而復下之。

 

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浮而緊。浮為傷陽。緊為傷陰。當發其汗而反下之。

 

若浮入裡。為陽邪入裡 。則作結胸。浮不入裡。

 

而緊入裡者。

 

陰邪入裡。則作痞。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

 

乃可攻之。

 

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 下痞。 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

 

此表解裡未和也。

 

十棗湯主 之。

 

下利嘔逆。裡受邪也。

 

邪在裡者可下。

 

亦須待表解者。

 

乃可攻之。

 

其人 汗 出。 發作有時。不惡寒者。

 

表已解也。

 

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 者。

 

邪熱內蓄而有伏飲。是裡未和也。

 

與十棗湯。下熱逐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1:01:40 | 只看該作者

十棗湯方第五十七

 

芫花(熬味辛苦) 甘遂(苦寒) 大戟(苦寒) 大棗(十枚擘甘溫) 上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 。去滓。 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

 

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 。明日更服。 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辛以散之。

 

戟花之辛以散飲。苦以泄之。

 

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

 

腎所 主也。

 

甘者。

 

脾之味也。

 

大棗之甘者。

 

益土而勝水。 杜壬云。

 

裡未和者。

 

蓋痰與燥氣壅於中焦。故頭疼。乾嘔。短氣。汗出。是 痰膈也。

 

非十棗不治。但此湯不宜輕用。恐損人於倏忽。用藥者慎之。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

 

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 。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 者難治。今色微黃。手 足溫者易愈。 太陽病。因發汗。遂發熱惡寒者。

 

外虛陽氣。邪復不除也。

 

因復下之。

 

又虛 其裡。表中虛邪內陷。傳於心下為痞。發汗表虛為竭陽。下之裡虛為竭陰。 表證罷為無陽。 裡有痞為陰獨。

 

又加燒針。虛不勝火。火氣內攻。致胸煩也。

 

傷寒之病。

 

以 陽為主。其人面色青。膚肉 動者。

 

陽氣太虛。故云難治。若面色微黃。手 足溫者。

 

即陽氣得復。 故云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心下硬按之痛。關脈沉者。

 

實熱也。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虛熱 也。

 

大黃黃連湯。

 

以導其虛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1:13:40 | 只看該作者

大黃黃連瀉心湯第五十八

 

大黃(二兩味苦寒) 黃連(一兩味苦寒) 上二味。

 

以麻沸湯二升。漬之。

 

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內經曰。

 

火熱受邪。心病生焉。

 

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寒。

 

以導瀉心 下之虛熱。但以麻沸湯漬服者。

 

取其氣薄而泄虛熱。 心下痞。

 

而復惡寒汗出者。

 

附子瀉心湯主之。

 

心下痞者。

 

虛熱內伏也。

 

惡寒汗出者。

 

陽氣外虛也。

 

與瀉心湯攻痞。加附子 以固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4 12:16 , Processed in 0.09375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