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卿子傷寒論】

 關閉 [複製鏈接]
14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4:12 | 只看該作者

梔子豉湯方第三十三

 

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 香豉(四合綿裹寒) 上二味。

 

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 二服。 溫進一服。得吐者。

 

止後服。 酸苦涌泄為陰。苦以涌吐。寒以勝熱。梔子豉湯相合。吐劑宜矣。

 

成氏云。

 

吐證亦自不同。

 

如不經汗下。邪氣蘊郁於膈。則謂之實也。

 

應以瓜 蒂散吐之。

 

瓜蒂散。吐胸中之實邪也。

 

若發汗吐下後邪氣乘虛留於胸中。則 謂之虛煩。應以梔子湯吐之。

 

此吐胸中虛煩也。

 

若少氣者。

 

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少氣者。

 

熱傷氣也。

 

加甘草以益氣。嘔者。

 

熱煩而氣逆也。

 

加生薑以散氣。 少氣則氣為熱搏。散而不收者。

 

甘以補之可也。

 

嘔則氣為熱搏。逆而不散者 。辛以散之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4:27 | 只看該作者

梔子甘草豉湯方第三十四

 

於梔子豉湯方內。加入甘草二兩。余依前法。得吐。止後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4:36 | 只看該作者

梔子生薑豉湯方第三十五

 

於梔子豉湯方內。加生薑五兩。余依前法。得吐。止後服。 發汗。若下之。

 

而煩熱。胸中窒者。

 

梔子豉湯主之。

 

陽受氣於胸中。發汗若下。使陽氣不足。邪熱客於胸中。結而不散。故煩熱 而胸中窒塞。與梔子豉湯。

 

以吐胸中之邪。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

 

未欲解也。

 

梔子豉湯主之 。 傷寒五六日。邪氣在裡之時。若大下後。身熱去。心胸空者。

 

為欲解。若大 下後。身熱去而心結痛者。

 

結胸也。

 

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

 

虛煩也。

 

結胸。 為熱結胸中為實。是熱氣已收斂於內。則外身熱去。虛煩。為熱客胸中。未 結為實散漫為煩。是以身熱不去。 六七日。為欲解之時。

 

以熱為虛煩。故云未欲解也。

 

與梔子豉湯以吐除之。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

 

梔子厚朴湯主之。

 

下後。但腹滿而不心煩。即邪氣入裡。為裡實。但心煩而不腹滿。即邪氣在 胸中。 為虛煩。既煩且滿。則邪氣壅於胸腹之間也。

 

滿則不能坐。煩則不能臥。故 臥起不安。與梔子厚朴湯。吐煩泄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4:47 | 只看該作者

梔子厚朴湯方第三十六

 

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 厚朴(四兩薑炙苦溫) 枳實(四兩水浸去穰炒 味苦寒) 以上三味。

 

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

 

止後服。 酸苦涌泄。梔子之苦。

 

以涌虛煩。厚朴枳實之苦。

 

以泄腹滿。 傷寒。醫以九藥大下之。

 

身熱不去。微煩者。

 

梔子乾薑湯主之。

 

丸藥不能除熱。但損正氣。邪氣乘虛。留於胸中。

 

而未入深者。

 

則身熱不去 而微煩。 與梔子乾薑湯。吐煩正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4:59 | 只看該作者

梔子乾薑湯方第三十七

 

梔子(十四枚擘味苦寒) 乾薑(二兩味辛熱) 上二味。

 

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

 

止 後服。 苦以涌之。

 

梔子之苦。

 

以吐煩。辛以潤之。

 

乾薑之辛。

 

以益氣。 凡用梔子湯。病患舊微溏者。

 

不可與服之。

 

病患舊微溏者。

 

裡虛而寒在下也。

 

雖煩。則非蘊熱。故不可與梔子湯。內經 曰。

 

先泄而後生他病者。

 

治其本。必且調之。

 

後乃治其他病。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 者。

 

真武湯主之。

 

發汗不解。仍發熱。邪氣未解也。

 

心下悸。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

 

汗出亡陽也。

 

裡虛為悸。上虛為眩。經虛為身 振振搖。與真武湯主之。

 

溫 經復陽。 咽喉干燥者。

 

不可發汗。 津液不足也。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膀胱裡熱則淋。反以湯藥發汗。亡耗津液。增益客熱。膀胱虛。必小便血。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 。 表虛聚熱則生瘡。瘡家身疼。

 

如傷寒。不可發汗。發汗則表氣愈虛。熱勢愈 甚。生風。故變 也。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 。不得眠。 衄者。

 

上焦亡血也。

 

若發汗。則上焦津液枯竭。經絡干澀。故額上陷。脈急 緊。諸脈者。

 

皆屬於目。筋脈緊急。則牽引其目。故直視。不能 。 瞬合 目也。

 

針經曰。

 

陰氣虛。則目不瞑。亡血為陰虛。是以不得眠也。

 

韓氏云。

 

此人素有衄血證。非傷寒後。

 

如前條之衄也。

 

故不可發汗。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而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5:09 | 只看該作者

針經曰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亡血發汗。則陰陽俱虛。故寒栗而振 搖。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缺。 汗者心之液。汗家重發汗則心虛。恍惚心亂。奪汗則無水。故小便已。陰中 疼。 王三陽云。

 

血家汗家。俱指本人平時舊病言之也。

 

病患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病患有寒。則當溫散。反發汗。損陽氣。胃中冷。必吐蛔也。

 

王三陽云。

 

溫散者。

 

理中湯之類是也。

 

活人云。

 

先服理中丸。次服烏梅丸。 本發汗而復下之。

 

此為逆也。

 

若先後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為逆。 若先下之。

 

治不為逆。 病在表者。

 

汗之為宜。下之為逆。病在裡者。

 

下之為宜。汗之為逆。經曰。

 

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 婁氏云。

 

陽盛。則陽並於陰。故宜下。陰盛。則陰並於陽。故宜汗。陽並於 陰。沉而實也。

 

陰並於陽。浮而實也。

 

又云。

 

陽盛陰虛。是病在裡。陽虛陰盛。是病在表。 傷寒。醫下之。

 

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

 

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 便自調者。

 

急當數表。數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下之。

 

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

 

急當數裡者。

 

以裡氣不足。 必先救之。

 

急與四逆湯。得清便自調。知裡氣已和。然後急與桂枝湯。

 

以救表。身疼者 。表邪也。

 

內經曰。

 

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

 

先治其標。後治其本。

 

此以寒 為本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5:21 | 只看該作者

王三陽云

 

此證當照顧協熱利。須審其利之色何如。與勢之急緩。不可輕 投四逆桂枝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5:29 | 只看該作者

沈亮宸云

 

此大關鍵。不可不知。若兩感者。

 

亦可類推矣。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 陽病見陰脈。裡虛甚矣。

 

若不瘥三字緊甚。言此時當急投四逆救裡不可緩也 。緩則無及矣。

 

發熱頭痛。表病也。

 

脈反沉者。

 

裡脈也。

 

經曰。

 

表有病者。

 

脈當浮大。今脈 反沉遲故知愈也。

 

見表病而得裡脈。則當瘥。若不瘥。為內虛寒甚也。

 

與四 逆湯救其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5:43 | 只看該作者

王宇泰云

 

此為陽病得陰脈。若以發熱體痛。證在太陽。遲投四逆。則病 生他變矣。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

 

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 自愈。所以然者。

 

汗出表和故也。

 

得裡未和。然後復下之。

 

冒者、郁也。

 

下之則裡虛而亡血。汗之則表虛而亡陽。表裡俱虛。寒氣怫鬱 。其人因致冒。金匱要略曰。

 

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汗出則怫鬱之邪 得解。則冒愈。金匱要略曰。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汗出表和。

 

而裡未和者 。然後復下之。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

 

先汗出而解 。但陰脈微者。

 

下之而解。若欲下之。

 

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細觀經文言陰陽俱利。則自然汗出而解。

 

此振栗作汗。不必發汗明矣。

 

但陽 脈微則先自汗而解。陰脈微尚須下之而解。先汗出與下之自有分別。 脈陰陽俱停。無偏勝者。

 

陰陽氣和也。

 

經曰。

 

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 浮沉遲數同等。

 

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今陰陽既和。必先振栗。汗出 而解。但陽脈微者。

 

陽不足而陰有餘也。

 

經曰。

 

陽虛陰盛。汗之則愈。陰脈微者。

 

陰不足而陽有 餘也。

 

經曰。

 

陽盛陰虛。下之則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6:10 | 只看該作者

王三陽云

 

陰陽俱停者。

 

三部相等。皆微脈也。

 

既見微脈。不必更用汗下 法。彼必自汗出。自便利而愈。不必如成先生陽盛陰虛之說也。

 

蓋觀經文用 調胃與若字可知矣。

 

非必當下之下也。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

 

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

 

宜桂枝湯 。 太陽中風。風並於衛。則衛實而榮虛。榮者、陰也。

 

衛者、陽也。

 

發熱汗出 陰弱陽強也。

 

內經曰。

 

陰虛者。

 

陽必湊之。

 

故少氣。時熱而汗出。與桂枝湯 。解散風邪。調和榮衛。 傷寒。中風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

 

或胸 中煩而不嘔。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脅下痞硬。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熱或咳者。

 

與小柴胡湯主之。

 

病有在表者。

 

有在裡者。

 

有在表裡之間者。

 

此邪氣在表裡之間。謂之半表半 裡證。 五六日。邪氣自表傳裡之時。中風者。

 

或傷寒。至五六日也。

 

玉函曰。

 

中風 五六日。傷寒。往來寒熱。即是。

 

或中風。

 

或傷寒。非是傷寒再中風。中風 復傷寒也。

 

經云。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者。

 

正是 謂或中風或傷寒也。

 

邪在表則寒。邪在裡則熱。今邪在半表半裡之間。未有 定處。是以寒熱往來也。

 

邪在表。則心腹不滿。 邪在裡。則心腹脹滿。今止言胸脅苦滿。知邪氣在表裡之間。未至於心腹滿 。言胸脅苦滿。 知邪氣在表裡也。

 

默默、靜也。

 

邪在表。則呻吟不安。邪在裡。則煩悶亂。 內經曰。

 

陽入之陰則靜。默默者。

 

邪方自表之裡。

 

在表裡之間也。

 

邪在表則 能食。邪在裡則不能食。不欲食者。

 

邪在表裡之間。未至於必不能食也。

 

邪 在表。則不煩不嘔。邪在裡。則煩滿而嘔煩。喜嘔者。

 

邪在表方傳裡也。

 

邪 初入裡。未有定處。則所傳不一。故有或為之證。 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即是此或為之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6:19 | 只看該作者

小柴胡湯方第三十八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黃芩(三兩味苦寒) 人參(三兩味甘溫) 甘草 (三兩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溫) 生薑(三兩切味辛溫) 大棗( 十三擘味甘平) 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服。 內經曰。

 

熱淫於內。

 

以苦發之。

 

柴胡黃芩之苦。

 

以後傳邪之熱。裡不足者。

 

以甘緩之。

 

人麥甘草之甘。

 

以緩中和之氣。邪半入裡。則裡氣逆。辛以散之 。半夏以除煩嘔。邪半在表。則榮衛爭之。

 

辛甘解之。

 

薑棗以和榮衛。 成氏云。

 

傷寒邪氣在表者。

 

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裡者。

 

必蕩滌以取利。其 於不外不內。半表半裡。是當和解則可也。

 

小柴胡。和解表裡之劑。 王三陽云。

 

 

此證在半表半裡。

 

或中風。

 

或傷寒。三四日得之也。

 

或有傳經而 得。

 

或直中此經。始終不傳者。

 

醫人但見一證。

 

而以脈合之。

 

便當照此方治 藥。不可汗下。

 

亦不可求諸證悉具也。

 

後加減法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6:28 | 只看該作者

胸中煩而不嘔

 

熱聚而氣不逆也。

 

甘者令人中滿。方熱聚。無用人參之補 。辛散逆氣。既不嘔。無用半夏之辛。溫熱宜寒。療聚宜苦。栝蔞實苦寒。 以泄胸中蘊熱。若渴者。

 

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半夏燥津液。非渴者所宜。人參甘而潤。栝蔞根苦而涼。徹熱生津。二物為 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6:56 | 只看該作者

若腹中痛者

 

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去黃芩。惡寒中。加芍藥。

 

以通壅。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甘令人中滿。痞者。

 

去大棗之甘。咸以軟之。

 

痞硬者。

 

加牡蠣之咸。 王三陽云。

 

不如枳桔穩當。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

 

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飲而水蓄不行為悸。小便不利。內經曰。

 

腎欲堅。急食苦以堅腎。則水益堅 。故去黃芩。淡味滲泄為陽。茯苓甘淡。

 

以泄伏水。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

 

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不渴者。

 

裡和也。

 

故去人參。外有微熱。表未解也。

 

加桂以發汗。 王三陽云。

 

加桂句。

 

亦要顧寒多熱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7:05 | 只看該作者

若咳者

 

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咳者。

 

氣逆也。

 

甘則壅氣。故去人參大棗。內經曰。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五味子之酸。

 

以收逆氣。肺寒則咳。散以辛熱。故易生薑以乾薑之熱也。

 

婁氏云。

 

 

亦有肺熱而嗽者。

 

亦有風邪未散而嗽者。

 

但咳與嗽不同。五味乾薑 當斟酌。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 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 。小柴胡湯主之。

 

人之氣血。隨時盛衰。當月郭空之時。則為血弱氣盡。腠理開疏之時也。

 

邪 氣乘虛。 傷人則深。針經曰。

 

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血氣虛。衛氣去。形獨居。肌 肉減。皮膚緩。腠理開。毛髮殘。 理薄。煙垢落。當是時。遇賊風。則其 入深者是矣。

 

邪因正虛。 自表之裡。

 

而結於脅下。與正分爭。作往來寒熱。默默不欲飲食。

 

此為自外 之內。經絡與臟腑相連。邪氣隨經必傳於裡。故曰。

 

其痛下。痛、一作病。 邪在上焦為邪高。邪漸傳裡為痛下。裡氣與邪氣相搏。逆而上行。故使嘔也 。與小柴胡湯。

 

以解半表半裡之邪。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

 

以法治之。

 

服小柴胡湯。表邪已而渴。裡邪傳於陽明也。

 

以陽明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7:19 | 只看該作者

王三陽云

 

前條渴者去半夏。柴胡證已具。未服柴胡湯。先見渴證者也。

 

此條渴者。

 

已服柴胡湯。外證已除而又渴者也。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

 

不能食。

 

而脅下滿 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

 

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 嘔者。

 

柴胡湯不中與也。

 

食穀者噦。 因下之而脅痛。不可與柴胡。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則邪氣在半表半裡。未為實。反 二三下之。

 

虛其胃氣。損其津液。邪蘊於裡。故不能食而脅下滿痛。胃虛。 為熱蒸之。

 

熏發於外。 面目及身悉黃也。

 

頸項強者。

 

表仍未解也。

 

小便難者。

 

內亡津液。雖本柴胡 湯證。然以裡虛。下焦氣澀。

 

而小便難。若與柴胡湯。

 

又走津液。後必下重 也。

 

不因飲水而嘔者。

 

柴胡湯證。若本因飲而嘔者。

 

水停心下也。

 

金匱要略曰。

 

先渴卻嘔者。

 

為水 停心下。

 

此屬飲家。飲水者。

 

水停而嘔。食穀者。

 

物聚而噦。皆非小柴胡湯 所宜。二者皆柴胡湯之戒。不可不識也。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

 

小柴胡湯主之 。 上文宜用柴胡而反下之道。至脅痛項強。小便難利。柴胡為藥劑。若本病項 強脅滿者。

 

正宜用柴胡而非其例矣。

 

故申言之。

 

身熱、惡風。頸項強者。

 

表未解也。

 

脅下滿而渴者。

 

裡不和也。

 

邪在表。則 手足通熱。邪在裡。則手足厥寒。今手足溫者。

 

知邪在表裡之間也。

 

與小柴 胡湯。

 

以解表裡之邪。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

 

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

 

與小柴 胡湯主之。

 

脈陽澀陰弦。

 

而腹中急痛者。

 

當作裡有虛寒治之。

 

與小建中湯。溫中散寒。 若不瘥者。

 

非裡寒也。

 

必由邪氣自表之裡。裡氣不利所致。與小柴胡湯。去 黃芩。加芍藥。

 

以除傳裡之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7:34 | 只看該作者

小建中湯方第三十九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溫) 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 芍藥(六兩味酸微寒) 生薑(三兩切味辛溫) 膠飴(一升味甘溫) 上六味。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 日三服。 嘔家不可用建中湯。

 

以甜故也。

 

建中者。

 

建脾也。

 

內經曰。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膠飴大棗甘草之甘。

 

以 緩中也。

 

辛、潤也。

 

散也。

 

榮衛不足。潤而散之。

 

桂枝生薑之辛。

 

以行榮衛。酸、收 也。

 

泄也。

 

正氣虛弱。收而行之。

 

芍藥之酸。

 

以收正氣。 成氏云。

 

 

或謂桂枝湯解表而芍藥數少。建中湯溫裡而芍藥數多。何也。

 

皮膚 為近。則制小其服。心腹為遠。則制大其服。

 

此所以為不同也。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證。是邪氣在表裡之間也。

 

或胸中煩而不嘔。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脅下 痞硬。 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熱。

 

或咳。但見一證。便宜與柴胡湯 治之。

 

不必待其證候全具也。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

 

若柴胡證不罷者。

 

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 汗出而解。 邪在半表半裡之間。為柴胡證。即未作裡實。醫便以藥下之。

 

若柴胡證仍在 者。

 

雖下之。

 

不為逆。可復與柴胡湯。

 

以和解之。

 

得湯。邪氣還表者。

 

外作蒸蒸 而熱。先經下。 裡虛。邪氣欲出。內則振振然也。

 

正氣勝。陽氣生。卻復發熱。汗出而解也 。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

 

小建中湯主之。

 

前條心下悸而煩。皆與柴胡湯。

 

此條悸而煩。建中主之何也。

 

前條悸而煩。 以往來寒熱默默不食。自表傳裡之悸煩也。

 

此條悸而煩。

 

以邪氣在表裡。頭 疼發熱之時而悸煩。 此裡虛血氣不勝其邪之故也。

 

故與建中湯以溫裡。

 

如此可悟。

 

凡治悸煩之例 也。

 

傷寒二三日。邪氣在表。未當傳裡之時。心中悸而煩。是非邪氣搏所致。心 悸者。

 

氣虛也。

 

煩者。

 

血虛也。

 

以氣血內虛。與小建中湯。先建其裡。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

 

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

 

先與小柴胡 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

 

為未解也。

 

與大柴胡湯下之。

 

則愈。 日數過多。累經攻下。

 

而柴胡證不罷者。

 

亦須先與小柴胡湯。

 

以解其表。經 曰。

 

 

凡柴胡湯疾證而下之。

 

若柴胡證不罷者。

 

復與柴胡者是也。

 

嘔止者。

 

表 裡和也。

 

若嘔不止。 郁郁微煩者。

 

裡熱已甚。結於胃中也。

 

與大柴胡湯。下其裡寒則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7:51 | 只看該作者

大柴胡湯方第四十

 

柴胡(半斤味甘平) 黃芩(三兩味苦寒)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 半夏 (半升洗味辛溫) 生薑(五兩切味辛溫) 枳實(四枚炙味苦寒) 大棗 (十二枚擘甘溫) 大黃(二兩味苦寒) 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 用大黃二兩。若不加大黃。恐不為大柴胡湯也。

 

柴胡黃芩之苦。入心而折熱。枳實芍藥之酸苦。涌泄而扶陰。辛者、散也。

 

半夏之辛。

 

以散逆氣。辛甘、和也。

 

薑棗之辛甘。

 

以和榮衛。 成氏云。

 

方有緩急輕重。醫當臨時斟酌。

 

如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者。

 

非駛劑 則不能泄。是以有大小承氣之峻也。

 

如不至大堅滿。惟邪熱甚而攻下者。

 

又 非承氣湯之可投。 必也輕緩之劑。乃大柴胡湯。用以逐邪熱也。

 

是知大柴胡為下劑之緩者。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證。下 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

 

知醫以丸藥下之。

 

非其治也。

 

潮熱者。

 

實也。

 

先宜 小柴胡湯以解外。 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傷寒十三日再傳經盡。當解之時也。

 

若不解。胸脅滿而嘔者。

 

邪氣猶在表裡 之間。 此為柴胡湯證。若以柴胡湯下之。

 

則更無潮熱自利。醫反以丸藥下之。

 

虛其 腸胃。 邪氣乘虛入腑。日晡所發潮熱。熱已而利也。

 

潮熱雖為熱實。然胸脅之邪未 已。故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

 

以下胃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9:06 | 只看該作者

柴胡加芒硝湯方第四十一

 

於小柴胡湯方內。加芒硝六兩。余依前法。服不解。更服。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

 

以有熱也。

 

當以湯下之。

 

若小便利者。

 

大 便當硬。 而反下利。脈調和者。

 

知醫以丸藥下之。

 

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

 

脈當微厥 。今反和者。

 

此為內實也。

 

調胃承氣湯主之。

 

過經不解而譫語。其為熱證明矣。

 

以湯藥下之。

 

則熱除垢淨。

 

以丸藥下之。

 

則熱留腸胃而下利不止。與調胃承氣以蕩滌余熱。 傷寒十三日再傳經盡。謂之過經。譫語者。

 

陽明胃熱也。

 

當以諸承氣湯下之 。若小便利者。

 

津液偏滲。大便當硬。反下利者。

 

知醫以丸藥下之也。

 

下利 脈微而厥者。

 

虛寒也。

 

今脈調和。則非虛寒。由腸虛胃熱。脅熱而利也。

 

與調胃承氣湯。

 

以下胃熱 。 王宇泰云。

 

經文內實之實。當作熱。注偏滲。偏、當作漏。 又云。

 

 

此 有五反一對。熱與厥反。丸與湯反。便硬與下利反。脈微與脈和 反。藥下與自利反。小便與大便硬為一對。讀者宜細詳之。

 

王三陽云。

 

前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

 

急當救裡。用 四逆者。

 

觀身有疼痛。則知邪全在表。大不當下。下之。

 

則裡虛之甚。略無分毫邪氣 在裡。故元氣受損。清穀不止。急當用溫藥救裡。況醫下之。

 

不云丸藥。則 必是承氣湯。裡之受病多矣。

 

可不急救乎。

 

且外疼痛。

 

亦須用桂枝可知。

 

此 證寒未變熱。

 

或寒中陰經之證。全未熱也。

 

此條本柴胡證邪在半表半裡。一 半不當下。一半當下。況以丸藥下之。

 

表熱不能徹去。故邪熱乘虛傳裡。為 脅熱利。且外證譫語。內有實邪可知。脈又調和。元氣頗在。故用承氣湯後 下之也。

 

此二條。正宜參看用藥。不可誤也。

 

過經譫語。陽明胃熱也。

 

成注的甚。前條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下利。乃大 柴胡症。過經譫語。乃陽明症。不可不辨。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 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氣湯方。 太陽、膀胱經也。

 

太陽經邪熱不解。隨經入腑。為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者。

 

為未至於狂。但不寧爾。經曰。

 

其人如狂者。

 

以熱在下焦。太陽多熱。熱在 膀胱。必與血相搏。若血不為蓄。為熱迫之。

 

則血自下。血下。則熱隨血出 而愈。若血不下者。

 

則血為熱搏。蓄積於下。

 

而少腹急結。乃可攻之。

 

與桃 核承氣湯。下熱散血。內經曰。

 

從外之內。

 

而盛於內者。

 

先治其外。後調其 內。

 

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9:16 | 只看該作者

桃核承氣湯方第四十二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味甘平)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 大黃(四兩)  芒硝(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 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甘以緩之。

 

辛以散之。

 

少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辛熱 之氣。 寒以取之。

 

熱甚搏血。故加二物於調胃承氣湯中也。

 

王宇泰云。

 

按以上詳玩之。

 

當是桂。非桂枝也。

 

蓋桂枝輕揚治上。桂濃重治 下。成氏隨文順釋。未足據。 傷寒八九日。下之。

 

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傷寒八九日。正當熱氣游行之時。下之虛其裡。則熱氣散漫錯雜而進入於胸 。則滿而煩驚。入於膀胱則小便不利。入於胃則譫語之。

 

入於脾則一身盡重 。 傷寒八九日。邪氣已成熱。

 

而復傳陽經之時。下之。

 

虛其裡而熱不除。胸滿 而煩者。

 

陽熱客於胸中也。

 

驚者。

 

心惡熱而神不守也。

 

小便不利者。

 

裡虛津液不行也 。譫語者。

 

胃熱也。

 

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

 

陽氣內行於裡。不營於表也。

 

與柴胡湯。

 

以除胸滿而煩。 加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驚。加茯苓以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黃以逐 胃熱。止譫語。加桂枝以行陽氣。

 

而解身重錯雜之邪。斯悉愈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0:49:37 | 只看該作者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第四十三

 

半夏(二合洗) 大棗(六枚) 柴胡(四兩) 生薑(一兩半) 人參( 一兩半) 龍骨(一兩半) 鉛丹(一兩半) 桂枝(一兩半去皮) 茯苓(一兩半)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 ) 上十一味。

 

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 服一升。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

 

此肝乘脾也。

 

名曰縱。刺期門。 腹滿譫語者。

 

脾胃疾也。

 

浮而緊者。

 

肝脈也。

 

脾病見肝脈。木行乘土也。

 

經 曰。

 

水行乘火。木行乘土。名曰縱。

 

此其類矣。

 

期門者。

 

肝之募。刺之以瀉 肝經盛氣。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 解。

 

此肝乘肺也。

 

名曰橫。刺期門。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肺病也。

 

大渴欲飲水。肝氣勝也。

 

玉函曰。

 

作大渴。 欲飲酢漿。是知肝氣勝也。

 

傷寒欲飲水者愈。若不愈而腹滿者。

 

此肝行乘肺 。水不得行也。

 

經曰。

 

木行乘金。名橫。刺期門。

 

以瀉肝之盛氣。肝肺氣平。水散而津液得 通。外作自汗出。內為小便利。

 

而解也。

 

王宇泰云。

 

按傷寒發熱惡寒。表病也。

 

至於自汗出。則表已解矣。

 

大渴腹滿 。裡病也。

 

至於小便利。則裡自和矣。

 

故曰其病欲解。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

 

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 必發譫語。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

 

此為欲解也。

 

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 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 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二日反躁。

 

此陰氣虛不當汗也。

 

兩故字照應。故字以下。正申言上文。不當 發汗而熨其背。則雖汗而腰以下不得汗。故不解而煩躁。

 

以陰氣不行於下故 也。

 

所以大便硬。 上嘔逆而下惡風。至十余日。陰氣復生。陽氣行自下利而解者。

 

以穀氣下行 故也。

 

太陽病。二日。則邪在表。不當發躁。

 

而反躁者。

 

熱氣行於裡也。

 

反熨其背 而發汗。 大汗出。則胃中干燥。火熱入胃。胃中燥熱。躁煩而譫語。至十余日。振栗 。自下利者。

 

火邪勢微。陰氣復生。津液得復也。

 

故為欲解。火邪去。大汗出則愈。若從 腰以下不得汗。則津液不得下通。故欲小便不得。熱氣上逆而反嘔也。

 

欲失 溲。足下惡風者。

 

氣不得通於下而虛也。

 

津液偏滲。令大便硬者。

 

小便當數 。經曰。

 

小便數者。

 

大便必硬也。

 

此以火熱內燥。津液不得下通。故小便不數。及不多也。

 

若火熱消。津液和 。則結硬之便。得潤。因自大便也。

 

便已。頭卓然而痛者。

 

先大便硬。則陽 氣不得下通。既得大便。則陽氣降下。頭中陽虛。故卓然而痛。穀氣者。

 

陽 氣也。

 

先陽氣不通於下之時。足下惡風。今陽氣得下。故足心熱也。

 

太陽病中風。

 

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 。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 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 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

 

其人可治。 火劫發汗。則熱盛火熾。

 

以至陰陽俱竭。變症百出。慎之慎之。

 

風為陽邪。因火熱之氣。則邪風愈甚。迫於血氣。使血氣流溢。失其常度。 風與火氣謂之兩陽。兩陽相熏灼。熱發於外。必發身黃。若熱搏於經絡。為 陽盛外熱。迫血上行。 必衄。熱搏於內者。

 

為陰虛內熱。必小便難。若熱消血氣。血氣少。為陰陽 俱虛。血氣虛少。不能榮於身體。為之枯燥。三陽經絡至頸。三陰至胸中而 還。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者。

 

熱氣炎上。搏陽而不搏於陰也。

 

內經曰。

 

諸脹 腹大。皆屬於熱。腹滿微喘者。

 

熱氣內郁也。

 

內經曰。

 

火氣內發。上為口乾 咽爛者。

 

火熱上熏也。

 

熱氣上而不下者。

 

則大便不硬。若熱氣下入胃。消耗 津液。則大便硬。故云或不大便。久則胃中躁熱。必發譫語。內經曰。

 

病深 者。

 

其聲噦。火氣大甚。正氣逆亂。則噦。內經曰。

 

四肢者。

 

諸陽之本也。

 

陽盛則四肢實。火熱大甚。故手足躁擾。捻衣摸床擾亂也。

 

小便利者。

 

為火 未劇。津液未竭。

 

而猶可治也。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

 

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

 

桂枝去芍藥。加蜀 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傷寒脈浮。責邪在表。醫以火劫發汗。汗大出者。

 

亡其陽。汗者心之液。亡 陽則心氣虛。心惡熱。火邪內迫。則心神浮越。故驚狂。起臥不安。與桂枝 湯。解未盡表邪。去芍藥。

 

以芍藥益陰。非亡陽所宜也。

 

火邪錯逆。加蜀漆 之辛以散之。

 

陽氣亡脫。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之。

 

本草云。

 

澀可去脫。龍骨 牡蠣之屬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3:0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