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卿子傷寒論】

 關閉 [複製鏈接]
18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1:14:14 | 只看該作者

附子瀉心湯方第五十九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

 

以麻沸湯二升漬之。

 

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 本以下之。

 

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

 

本因下後成痞。當與瀉心湯除之。

 

若服之。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 不利者。

 

為水飲內蓄。津液不行。非熱痞也。

 

與五苓散。發汗散水則愈。一方。忍之 一日。乃愈者。

 

不飲水者。

 

外水不入。所停之水得行。

 

而痞亦愈也。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 。下利者。

 

生薑瀉心湯主之。

 

胃為津液之主。陽氣之根。大汗出後。外亡津液。胃中空虛。客氣上逆。心 下痞硬。 金匱要略曰。

 

中焦氣未和。不能消穀。故令噫。干噫食臭者。

 

胃虛而不殺穀 也。

 

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土弱不能勝水也。

 

與瀉心湯以攻痞。加生薑以 益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1:14:27 | 只看該作者

生薑瀉心湯方第六十

 

生薑(四兩切) 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乾薑(一兩) 黃芩( 一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八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

 

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 而滿。 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

 

其痞益甚。

 

此非結熱 。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瀉心湯主之。

 

傷寒中風。是傷寒或中風也。

 

邪氣在表。醫反下之。

 

虛其腸胃而氣內陷也。

 

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者。

 

下後裡虛胃弱也。

 

心下痞硬。乾嘔心 煩。不得安者。

 

胃中空虛。客氣上逆也。

 

與瀉心湯以攻表。加甘草以補虛。 前以汗後胃虛。是外傷陽氣。 故加生薑。

 

此以下後胃虛。是內損陰氣。故加甘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0 11:15:41 | 只看該作者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第六十二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溫) 禹餘糧(一斤碎味甘平) 以上二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本草云。

 

澀可去脫。石脂之澀。

 

以收斂之。

 

重可去怯。余糧之重。

 

以鎮固之 。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 。眩冒。 經脈動惕者。

 

久而成痿。 傷寒吐下後。發汗。則表裡之氣俱虛。虛煩。脈甚微。為正氣內虛。邪氣獨 在。至七八日。正氣當復。邪氣當罷。

 

而心下痞。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 冒者。

 

正氣內虛而不復。邪氣留結而不去。經脈動惕者。

 

經絡之氣虛極。久 則熱氣還經。必成痿弱。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旋覆代赭石湯主之。

 

大邪雖解。

 

以曾發汗吐下。胃氣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氣不 除。與旋覆代赭石湯。降虛氣而和胃。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39:29 | 只看該作者

旋覆代赭石湯方第六十三

 

旋覆花(三兩味鹹溫) 人參(二兩味甘溫) 生薑(五兩切味辛溫) 半 夏(半升洗味辛溫) 代赭石(一兩味苦寒) 大棗(十二枚擘甘平) 甘 草(三兩炙味甘平) 上件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 硬則氣堅。咸味可以軟之。

 

旋覆之咸。

 

以軟痞硬。虛則氣浮。重劑可以鎮之 。代赭石之重。

 

以鎮虛逆。辛者散也。

 

生薑半夏之辛。

 

以散虛痞。甘者緩也 。人參甘草大棗之甘。

 

以補胃弱。 婁氏云。

 

病解後。心下痞硬。噫氣。若不下利者。

 

此條旋覆代赭石湯也。

 

若 下利者。

 

前條生薑瀉心湯也。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 前第三卷十六證云。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

 

為與 此證治法同。汗下雖殊。既不當損正氣。則一邪氣所傳既同。遂用一法治之 。經所謂若發汗。若下若吐後是矣。

 

太陽病。外證未除。

 

而數下之。

 

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 解者。

 

桂枝人參湯主之。

 

外證未除。

 

而數下之。

 

為重虛其裡。邪熱乘虛而入。裡虛協熱。遂利不止。 而心下痞。若表解而下利。心下痞者。

 

可與瀉心湯。若不下利。表不解。

 

而 心下痞者。

 

可先解表而後攻痞。

 

以表裡不解。故與桂枝人參湯。和裡解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39:47 | 只看該作者

桂枝人參湯方第六十四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四兩炙味甘平) 白朮(三兩味甘平)  人參(三兩味甘溫) 乾薑(三兩味辛熱) 上五味。

 

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表未解者。

 

辛以散之。

 

裡不足者。

 

甘以緩之。

 

此以裡氣大虛。表裡不解。故 加桂枝甘草於理中湯也。

 

張兼善云。

 

大柴胡湯。瀉也。

 

桂枝人參湯。補也。

 

皆治下利。心下痞硬。若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

 

表和而裡病也。

 

以心中痞 硬。故為實。當以大柴胡湯下之。

 

二者心下痞硬雖同。

 

而虛實之症有異。故 用藥有攻補之別也。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

 

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當先解表。 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下後復發汗。則表裡之邪當悉已。

 

此心下痞而惡寒者。

 

表裡之邪。俱不解 也。

 

因表不解而下之。

 

為心下痞。先與桂枝湯解表。表解。乃與大黃黃連瀉 心湯攻痞。內經曰。

 

從外之內。

 

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 活人云。

 

大抵結胸與痞。皆應下。然表未解者。

 

不可攻也。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

 

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發熱。寒已成熱也。

 

汗出不解。表和而裡病也。

 

吐利心腹濡軟。為裡虛 。嘔吐而下利。心腹痞硬者。

 

是裡實也。

 

與大柴胡湯。

 

以下裡熱。 病如掛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 者。

 

此為胸有寒也。

 

當吐之。

 

宜瓜蒂散。 病如桂枝證。為發熱。汗出。惡風。言邪在表也。

 

頭痛項強。為桂枝湯證具 。若頭不痛。項不強。則邪不在表而傳裡也。

 

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今寸脈 微浮。則邪不在表。 亦不在裡。

 

而在胸中也。

 

胸中與表相應。故知邪在胸中者。

 

猶如桂枝證。

 

而 寸脈微浮也。

 

以胸中痞硬。上衝咽喉。不得息。知寒邪客於胸中。

 

而不在表也。

 

千金曰。

 

氣浮上部。填塞心胸。胸中滿者。

 

吐之則愈。與瓜蒂散。

 

以吐胸中之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0:02 | 只看該作者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

 

瓜蒂(一分熬黃味苦寒) 赤小豆(一分味酸溫)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

 

取一錢匕。

 

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 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

 

不吐者。

 

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 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其高者越之。

 

越以瓜蒂豆豉之苦。

 

在上者涌之。

 

涌以赤小豆之酸。內經曰。

 

酸苦涌泄為陰。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

 

此名臟結。死。 素有宿昔之積。結於脅下為痞。今因傷寒。邪氣入裡。與宿積相助。使臟之 真氣。 結而不通。致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而死。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 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吐若下後。七八日。則當解。復不解而熱結在裡。表熱者身熱也。

 

裡熱者 內熱也。

 

本因吐下後。邪氣乘虛內陷。為結熱。若無表熱。

 

而純為裡熱。則 邪熱結而為實。 此以表熱未罷。時時惡風。若邪氣純在表。則惡風無時。若邪氣純在裡。則 更不惡風。 以時時惡風。知表裡俱有熱也。

 

邪熱結而為實者。

 

則無大渴。邪熱散漫則渴 。今雖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未為結實。邪氣散漫。熏蒸焦隔。故大渴。舌 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與白虎加人參湯。散熱生津。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無大熱者。

 

為身無大熱也。

 

口燥渴心煩者。

 

當作陽明病。然以背微惡寒。為 表未全罷。所以屬太陽也。

 

背為陽。背惡寒。口中和者。

 

少陰病也。

 

當與附 子湯。今口燥而渴。 背雖惡寒此裡也。

 

則惡寒亦不至甚。故云微惡寒。與白虎湯。和表散熱。加 人參。止渴生津。 吳氏云。

 

石膏辛寒。解足陽明經本熱。蒸蒸發熱。潮熱。表裡皆熱。舌燥煩 渴之聖藥也。

 

且時時者。

 

時或惡風而不常也。

 

背上惡者。

 

但覺微惡而不甚也 。所有盛熱燥渴而用。則無疑矣。

 

若夫表證惡寒。常在背上。惡寒而不燥渴 者。

 

切不可用。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

 

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渴者。

 

宜麻黃湯。渴者宜五苓散。非白 虎所宜。 大渴欲水。無表證者。

 

乃可與白虎加人參湯。

 

以散裡熱。臨病之工。大宜精 別。 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

 

當刺大椎肺俞。慎勿下之。

 

心下硬而眩者。

 

少陽也。

 

頸項強者。

 

太陽也。

 

刺大椎肺俞。

 

以瀉太陽之邪。 而以太陽脈。下項挾脊故爾。肝俞以瀉少陽之邪。

 

以膽為肝之腑故爾。太陽 為在表。少陽為在裡。明是半表半裡證。前第八證云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是發汗攻太陽之邪。少陽之邪。益甚於胃。

 

以發譫語。

 

此云慎勿下之。

 

攻 少陽之邪。太陽之邪。乘虛入裡。必作結胸。經曰。

 

太陽少陽並病。

 

而反下 之。

 

成結胸。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與黃芩湯。若嘔者。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為在表。當與葛根湯發汗。陽明少陽合病。自下利 。為在裡。可與承氣湯下之。

 

此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為在半表半裡。非 汗下所宜。故與黃芩湯。

 

以和解半表半裡之邪。嘔者。

 

胃氣逆也。

 

故加半夏 生薑以散逆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0:10 | 只看該作者

黃芩湯方第六十六

 

黃芩(三兩味苦寒)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芍藥(二兩味酸平) 大棗 (二十枚擘味甘溫) 上四味。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

 

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虛而不實者。

 

苦以堅之。

 

酸以收之。

 

黃芩芍藥之苦酸。

 

以堅斂腸胃之氣。弱 而不足者。

 

甘以補之。

 

甘草大棗之甘。

 

以補固腸胃之弱。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第六十七 於黃芩湯方內。加半夏半升。生薑一兩半。余依黃芩湯法服。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黃連湯主之。

 

濕家下後。舌上如苔者。

 

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邪氣入裡。

 

而為下熱上 寒也。

 

此傷寒邪氣傳裡。

 

而為下寒上熱也。

 

胃中有邪氣。使陰陽不交。陰不得升。 而獨治於下。為下寒。腹中痛。陽不得降。

 

而獨治於上。為胸中熱。欲嘔吐 。與黃連湯。升降陰陽之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0:20 | 只看該作者

黃連湯方第六十八

 

黃連(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乾薑(味辛熱) 桂枝(去皮味辛熱 各三兩) 人參(二兩味甘溫) 半夏(半升洗味辛溫) 大棗(十二枚擘味辛溫) 上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上熱者。

 

泄之以苦。黃連之苦以降陽。下寒者。

 

散之以辛。桂薑半夏之辛以 升陰。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益胃。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桂枝附子湯主之。

 

傷寒與中風家。至七八日再經之時。則邪氣多在裡。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數 多。 復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

 

風濕相搏也。

 

煩者風也。

 

身疼不能自轉側者濕 也。

 

經曰。

 

風則浮虛。脈經曰。

 

脈來澀者。

 

為病寒濕也。

 

不嘔不渴。裡無邪也。

 

脈得浮 虛而澀。身有疼煩。知風濕但在經也。

 

與桂枝附子湯。

 

以散表中風濕。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

 

桂發汗。走津液。

 

此小便利。大便硬。為津液不足去桂加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0:29 | 只看該作者

桂枝附子湯方第六十九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 生薑(三兩切 味辛溫) 甘草(二兩炙味甘溫) 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上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風在表者。

 

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濕在經者。

 

逐以附子之辛熱。薑棗辛甘。 行榮衛。 通津液。

 

以和表也。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 惡風。不欲去衣。

 

或身微腫者。

 

甘草附子湯主之。

 

風則傷衛。濕流關節。風濕相搏。兩邪亂經。故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 近之則痛劇也。

 

風勝則衛氣不固。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為風在表。濕 勝則水氣不行。小便不利。

 

或身微腫。為濕外薄也。

 

與甘草附子湯。散濕固 衛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0:39 | 只看該作者

甘草附子湯方第七十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熱) 白朮(二兩味甘溫 )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 上四味。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 。能食。 汗出復煩者。

 

服五合。恐一升多者。

 

宜服六七合者為妙。 桂枝甘草之辛甘。發散風邪而固衛。附子白朮之辛甘。解濕氣而溫經。 活人云。

 

身腫者。

 

加防風一兩。悸氣。小便不利者。

 

加白茯苓一兩半。 傷寒脈浮滑。

 

此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浮為在表滑為在裡。表有熱。外有熱也。

 

裡有寒。有邪氣傳裡也。

 

以邪未入 腑。故止言寒。

 

如瓜蒂散證。云胸上有寒者是矣。

 

與白虎湯。

 

以解內外之邪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0:48 | 只看該作者

白虎湯方第七十一

 

知母(六兩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 甘草(二兩味甘平) 粳米 (六合味甘平) 上四味。

 

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內經曰。

 

熱淫所勝。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熱。熱則傷氣。甘以緩 之。

 

甘草粳米之甘以益氣。成氏云。

 

白虎。西方金神也。

 

應秋而歸肺。熱甚 於內者以寒下之。

 

熱甚於外者。

 

以涼解之。

 

其有中外俱熱。內不得泄。外不得發。非是湯則不 能解。暑之氣。得秋而止。故曰處暑。是湯以白虎名。謂能止熱也。

 

李東垣云。

 

身以前。胃之經也。

 

胸胃、肺之室也。

 

邪在陽明。肺受火制。故 用辛寒以清肺。所以號為白虎也。

 

王三陽云。

 

經文寒字。當邪字解。

 

亦熱也。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結代之脈。動而中止。能自還者。

 

名曰結。不能自還者。

 

名曰代。由血氣虛 衰。不能相續也。

 

心中悸動。知真氣內虛也。

 

與炙甘草湯。益虛補血氣而復 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1:00 | 只看該作者

炙甘草湯方第七十二

 

甘草(四兩炙味甘平) 生薑(三兩切味辛溫)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  人參(二兩味甘溫) 生地黃(一斤味甘寒) 阿膠(二兩味溫甘) 麥 門冬(半升去心味甘平) 麻子仁(半升味甘平) 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 上九味。

 

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 服一升。 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補可以去弱。人參甘草大棗之甘。

 

以補不足之氣。桂枝生薑之辛。

 

以益正氣 。聖濟經曰。

 

津液耗散為枯。五臟痿弱。榮衛涸。流劑所以潤之。

 

麻仁阿膠 麥門冬地黃之甘。 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也。

 

脈按之來緩。

 

而時一止。復來者。

 

名曰結。

 

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 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

 

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 也。

 

得此脈者必難治。 結代之脈。一為邪氣留結。一為真氣虛衰。脈來動而中止。若能自還。更來 小數。 止是邪氣留結。名曰結陰。若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其呼吸。陰陽相引。 復動者。

 

是真氣衰極。名曰代陰。為難治之脈。經曰。

 

脈結者生。代者死。 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1:12 | 只看該作者

卷五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問曰。

 

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

 

答曰。

 

太陽陽明 者。

 

脾約是也。

 

陽明。胃也。

 

邪自太陽經傳之入腑者。

 

謂之太陽陽明。經曰。

 

太陽病。若吐 。若下。 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

 

與小承氣湯。即是太陽陽明、脾約病 也。

 

正陽陽明者。

 

胃家實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1:21 | 只看該作者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邪自陽明經傳入腑者。

 

謂之正陽陽明。經曰。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 。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

 

外欲解。可攻裡也。

 

手足 然汗 出者。

 

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氣湯主之。

 

即是正陽陽明胃家實也。

 

少陽陽明者。

 

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邪自少陽經。傳之入腑者。

 

謂之少陽陽明。經曰。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 者。

 

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此屬胃。即是少陽陽明病也。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1:31 | 只看該作者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邪傳入胃。熱毒留結。則胃家為實。華佗曰。

 

熱毒入胃。要須下去之。

 

不可 留於胃中。是知邪在陽明。為胃家實也。

 

問曰。

 

何緣得陽明病。答曰。

 

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 胃中干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

 

此名陽明也。

 

本太陽病。不解。因汗利小便亡津液。胃中干燥。太陽之邪入腑。轉屬陽明 。古人登廁必更衣。不更衣者。

 

通為不大便。不更衣。則胃中物不得泄。故 為內實。胃無津液。加之蓄熱。大便則難。為陽明裡實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1:41 | 只看該作者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問曰。

 

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

 

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陽明病。為邪入腑也。

 

邪在表。則身熱汗出而惡寒。邪既入腑。則表證已罷 。故不惡寒。但身熱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

 

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

 

何也。

 

答曰。

 

雖得之一日。惡寒將 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邪客在陽明。當發熱而不惡寒。今得之一日。猶不發熱而惡寒者。

 

即邪未全 入腑。尚帶表邪。若表邪全入。則更無惡寒。必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

 

惡寒何故自罷。答曰。

 

陽明居中。土也。

 

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 惡寒。二日自止。

 

此為陽明病也。

 

胃為水穀之海。主養四旁。四旁有病。皆能傳入於胃。入胃。則更不復傳。 如太陽傳之入胃。則更不傳陽明。陽明病傳之入胃。則更不傳少陽。少陽病 傳之入胃。則更不傳三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1:51 | 只看該作者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傷寒傳經者。

 

則一日太陽。二日陽明。

 

此太陽傳經。故曰轉屬陽明。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

 

而反汗出 然者。

 

是轉屬陽明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者。

 

太陽受病也。

 

若反汗出 然者。

 

太陽之邪。轉 屬陽明也。

 

經曰。

 

陽明病。法多汗。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傷寒三日。邪傳陽明之時。經日。尺寸俱長者。

 

陽明受病。當二三日發。陽 明氣血俱多。

 

又邪並於經。是以脈大。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

 

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

 

身當發黃。若小便 自利者。

 

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

 

為陽明病也。

 

浮為陽邪。緩為脾脈。傷寒脈浮緩。太陰客熱。邪在三陽。則手足熱。邪在 三陰。則手足寒。今手足自溫。是知系在太陰也。

 

太陰。土也。

 

為邪蒸之。

 

則色見於外。當發身黃。小便自利者。

 

熱不內蓄。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 便硬者。

 

即太陰之邪入腑。轉屬陽明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1:59 | 只看該作者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傷寒轉系陽明者。

 

其人 然微汗出也。

 

傷寒則無汗。陽明法多汗。

 

此以傷寒邪。轉系陽明。故 然微汗出。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

 

則腹 滿小便難也。

 

脈浮在表。緊為裡實。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者。

 

熱傳於裡也 。發熱惡寒者。

 

表仍未解也。

 

若下之。

 

裡邪雖去。表邪復入於裡。

 

又亡津液 。故使腹滿而小便難。 婁氏云。

 

陽明宜下。先列在經與裡虛不宜下者於前。仲景慎重之意可見。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陽明病。

 

以飲食別受風寒者。

 

以胃為水穀之海。風為陽邪。陽殺穀。故中風 者能食。 寒為陰邪。陰邪不殺穀。故傷寒者不能食。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

 

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 硬後溏。所以然者。

 

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2:09 | 只看該作者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陽明中寒不能食者。

 

寒不殺穀也。

 

小便不利者。

 

津液不化也。

 

陽明病。法多 汗。則周身汗出。

 

此手足 然而汗出。

 

而身無汗者。

 

陽明中寒也。

 

固瘕者。

 

寒氣結積也。

 

胃中寒甚。欲留結而為固瘕。則津液不得通行。

 

而大便必硬者 。若汗出。小便不利者。

 

為實也。

 

此以小便不利。水穀不別。雖大便初硬。 後必溏也。

 

陽明病。欲食。 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 然汗出 而解者。

 

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陽病客熱。初傳入胃。胃熱。則消穀而欲食。陽明病。熱為實者。

 

則小便當 數。大便當硬。今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者。

 

熱氣散漫。不為實也。

 

欲食。 則胃中穀多。內經曰。

 

食入於陰。長氣於陽。穀多則陽氣勝。熱消津液。則水少。經曰。

 

水入於經 。其血乃成。 水少。則陰血弱。金匱要略曰。

 

陰氣不通。即骨疼。其人骨節疼者。

 

陰氣不 足也。

 

熱甚於表者。

 

翕翕發熱。熱甚於裡者。

 

蒸蒸發熱。

 

此熱氣散漫。不專 著於表裡。故翕翕如有熱狀。奄、忽也。

 

忽然發狂者。

 

陰不勝陽也。

 

內經曰 。陰不勝其陽者。

 

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明蘊熱為實者。

 

須下之愈。熱氣 散漫。不為實者。

 

必待汗出而愈。故云 然而汗出解也。

 

水穀之等者。

 

陰陽 氣平也。

 

水不勝穀氣。是陰不勝陽也。

 

汗出。則陽氣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2:20 | 只看該作者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脈緊。則陰氣生。陰陽氣平。兩無偏勝。則愈。故云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止。 四月為陽。土旺於申酉戌。向旺時。是為欲解。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

 

胃中虛冷故也。

 

以其人本虛。 故攻其熱必噦。 不能食。胃中本寒。攻其熱。復虛其胃。虛寒相搏。故令噦也。

 

經曰。

 

關脈 弱。胃氣虛。有熱。不可大攻之。

 

熱去則寒起。

 

此之謂也。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

 

此欲作穀疸。雖下 之。

 

腹滿如故。所以然者。

 

脈遲故也。

 

陽明病。脈遲。則邪方入裡。熱未為實也。

 

食入於陰。長氣於陽。胃中有熱 。食難用飽。飽則微煩而頭眩者。

 

穀氣與熱氣相搏也。

 

兩熱相合。消搏津液 。必小便難。利者。

 

不能發黃。言熱得泄也。

 

小便不利。則熱不得泄。身必發黃。疸、黃也。

 

以 其發於穀氣之熱。故名穀疸。熱實者。

 

下之則愈。脈遲為熱氣未實。雖下之 。腹滿亦不減也。

 

經曰。

 

脈遲尚未可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2:41 , Processed in 0.21875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