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卿子傷寒論】

 關閉 [複製鏈接]
24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9:18 | 只看該作者

黃連阿膠湯方第八十七

 

黃連(四兩味苦寒) 黃芩(一兩味苦寒) 芍藥(二兩味酸平) 雞子黃 (二枚味甘溫) 阿膠(三兩味甘溫) 上五味。

 

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 者。

 

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有餘。

 

以苦除之。

 

黃芩黃連之苦。

 

以除熱。陰不足。

 

以甘補之。

 

雞黃阿膠 之甘。

 

以補血。酸、收也。

 

泄也。

 

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熱。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

 

當灸之。

 

附子湯主之。

 

少陰客熱。則口燥舌乾而渴。口中和者。

 

不苦不燥。是無熱也。

 

背為陽。背 惡寒者。

 

陽氣弱。陰氣勝也。

 

經曰。

 

無熱惡寒者。

 

發於陰也。

 

灸之。

 

助陽消陰。與附 子湯。溫經散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9:28 | 只看該作者

附子湯方第八十八

 

附子(二枚去皮味辛熱) 茯苓(三兩味甘平) 人參(二兩味甘溫) 白 朮(四兩味甘溫) 芍藥(三兩味酸平) 上五味。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辛以散之。

 

附子之辛。

 

以散寒。甘以緩之。

 

茯苓人參白朮之甘。

 

以補陽。酸 以收之。

 

芍藥之酸。

 

以扶陰。所以然者。

 

偏陰偏陽則為病。火欲實。水當平之。

 

不欲 偏勝也。

 

王宇泰云。

 

背惡寒者。

 

陰寒氣盛。

 

此條是也。

 

又或陽氣內陷。有背微惡寒者 。經所謂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是也 。一為陰寒氣盛。 一為陽氣內陷。當於口中潤燥辨之。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

 

附子湯主之。

 

少陰腎水而主骨節。身體疼痛。肢冷。脈沉者。

 

寒成於陰也。

 

身疼。骨痛。 若脈浮。 手足熱。則可發汗。

 

此手足寒。脈沉。故當與附子湯溫經。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

 

桃花湯主之。

 

陽病。下利便膿血者。

 

脅熱也。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

 

下焦不約而裡寒也 。與桃花湯。固下散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9:39 | 只看該作者

桃花湯方第八十九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味甘溫) 乾薑(一兩味辛熱) 粳米(一 升味甘平) 上三味。

 

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 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澀可去脫。赤石脂之澀。

 

以固腸胃。辛以散之。

 

乾薑之辛。

 

以散裡寒。粳米 之甘。

 

以補正氣。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滿。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

 

桃花湯 主之。

 

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裡深也。

 

腹痛者。

 

裡寒也。

 

小便不利者。

 

水穀不 別也。

 

下利不止。便膿血者。

 

腸胃虛弱。下焦不固也。

 

與桃花湯。固腸止利也。

 

吳氏云。

 

 

凡下血。便膿血。有陰陽冷熱之不同。古人云。

 

見血無寒。

 

又言血 得熱而行。

 

此大概之言也。

 

略曰。

 

陽證內熱。則溢出鮮血。陰證內寒。則下紫黑如豚肝也。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下焦血氣留聚。腐化則為膿血。刺之以利下焦。宣通血氣。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

 

吳茱萸湯主之。

 

吐利手足厥冷。則陰寒氣甚。煩躁欲死者。

 

陽氣內爭。與吳茱萸湯。助陽散 寒。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

 

豬膚湯主之。

 

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其支別者。

 

從肺出絡心。注胸 中。邪自陽經傳於少陰。陰虛。客熱下利。咽痛胸滿心煩也。

 

與豬膚湯。調 陰散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9:48 | 只看該作者

豬膚湯方第九十

 

豬膚(一斤味甘寒) 上一味。

 

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 得。溫、分六服。 豬、水畜也。

 

其氣先入腎。少陰客熱。是以豬膚解之。

 

加白蜜以潤燥除煩。 白粉以益氣斷利。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

 

可與甘草湯。不瘥者。

 

與桔梗湯。 陽邪搏於少陰。邪熱為咽痛。服甘草湯則瘥。若寒熱相搏為咽痛者。

 

服甘草 湯。若不瘥。與桔梗湯。

 

以和少陰之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9:56 | 只看該作者

甘草湯方第九十一

 

甘草(二兩) 上一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一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0:06 | 只看該作者

桔梗湯方第九十二

 

桔梗(一兩味辛甘微溫) 甘草(二兩味甘平) 上二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桔梗辛溫以散寒。甘草味甘平以除熱。甘梗相合。

 

以調寒熱。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

 

苦酒湯主之。

 

熱傷於絡。則經絡干燥。使咽中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

 

與苦酒湯。

 

以 解絡熱。 愈咽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0:14 | 只看該作者

苦酒湯方第九十三

 

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味辛溫) 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 甘微寒) 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

 

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 。少少含咽之。

 

不瘥。更作三劑服之。

 

辛以散之。

 

半夏之辛。

 

以後音聲。甘以緩之。

 

雞子之甘。

 

以緩咽痛。酸以收 之。

 

苦酒之酸。

 

以斂咽瘡。 王宇泰云。

 

按苦酒。本草注曰醯。

 

而成氏復云苦酒之酸。余則以為名義俱乖 。安知酒之味苦者。

 

不可以已咽痛耶。若嫌苦酒性熱。則半夏湯更辛。況此 味苦哉。

 

下文發字。 與斂字目相反。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甘草湯。主少陰客熱咽痛。桔梗湯。主少陰寒熱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湯。主 少陰客寒咽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0:24 | 只看該作者

半夏散及湯方第九十四

 

半夏(洗味辛溫) 桂枝(去皮味辛熱) 甘草(炙味甘平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

 

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 者。

 

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一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 咽之。

 

內經曰。

 

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半夏桂枝之辛。

 

以散經寒。甘草 之甘。

 

以緩正氣。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少陰主水。少陰客寒。不能制水。故自利也。

 

白通湯溫裡散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0:34 | 只看該作者

白通湯方第九十五

 

蔥白(四莖味辛溫) 乾薑(一兩味辛熱)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 辛熱) 上三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內經曰。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蔥白之辛。

 

以通陽氣。乾薑附子之辛。

 

以 散陰寒。 張兼善云。

 

白通湯。及白通加豬膽湯。真武湯。與通脈四逆湯。皆為少陰下 利而設。 除用薑附相同。其余之藥各異。何也。

 

蓋下陰下利。寒氣已甚。非薑附則不 能治。然下利之理無殊。

 

而兼有之證不一。用藥故不同耳。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

 

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

 

白通加豬 膽汁湯主之。

 

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少陰病。下利。脈微為寒極陰勝。與白通湯。復陽散寒。服湯。利不止。厥 逆無脈。 乾嘔煩者。

 

寒氣太甚。內為格拒。陽氣逆亂也。

 

與白通湯和豬膽汁湯。

 

以和 之。

 

內經曰。

 

逆而從之。

 

從而逆之。

 

又曰。

 

逆者正治。從者反治。

 

此之謂也。

 

服湯脈暴出 者。

 

正氣因發泄而脫也。

 

故死。脈微續者。

 

陽氣漸復也。

 

故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0:44 | 只看該作者

白通加豬膽汁方第九十六

 

蔥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一合味 苦寒) 豬膽汁(一合味苦寒) 以上三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 服。若無膽。

 

亦可用。 內經曰。

 

若調寒熱之逆。冷熱必行。則熱物冷服。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 性便發。 由是病氣隨愈。嘔噦皆除。情且不達。

 

而致大益。

 

此和人尿豬膽汁鹹苦寒物 於白通湯熱劑中。要其氣相從。則可以去格拒之寒也。

 

張兼善云。

 

白通湯用附子。

 

凡四證。惟真武湯一證熟用。余皆生用。何也。

 

凡附子生用則溫經散寒。炮熟則益陽除濕。乾薑辛熱。故佐生附為用。生薑 辛溫。少資熟附之功。然白通等湯。

 

以下利為重。其真武湯證。

 

以寒濕為先 。故用藥有輕重之殊耳。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者。

 

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嘔者。

 

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二三日。則邪氣猶淺。至四五日。邪氣已深。腎主水。腎病不能制水 。水飲停為水氣。腹痛者。

 

寒濕內甚也。

 

四肢沉重疼痛。寒濕外甚也。

 

小便 不利。自下利者。

 

濕勝而水穀不別也。

 

內經曰。

 

濕勝則濡泄。與真武湯。益陽氣。散寒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0:54 | 只看該作者

真武湯方第九十七

 

茯苓(三兩味甘平) 芍藥(三兩味酸平) 生薑(三兩切味辛溫) 白朮 (二兩味甘溫)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上五味。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脾惡濕。甘先入脾。茯苓白朮之甘。

 

以益脾逐水。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濕 淫所勝。 佐以酸平。附子芍藥生薑之酸辛。

 

以溫經散濕。 後加減法。 若咳者。

 

加五味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氣逆咳者。

 

五味之酸。

 

以收逆氣。水寒相搏則咳。細辛乾薑之辛。

 

以散水寒 。 若小便利者。

 

去茯苓。 小便利。則無伏水。故去茯苓。 若下利者。

 

去芍藥。加乾薑二兩。 芍藥之酸泄氣。乾薑之辛散寒。 若嘔者。

 

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氣逆則嘔。附子補氣。生薑散氣。千金曰。

 

嘔家多服生薑。

 

此為嘔家聖藥。 論云。

 

真武、北方水神也。

 

水氣在心下。外帶表而屬陽。必應發散。故治以 真武湯。 青龍湯主太陽病。真武湯主少陰病。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 面赤色。 或腹痛。

 

或乾嘔。

 

或咽痛。

 

或利止。脈不出者。

 

通脈四逆湯主之。

 

下利清穀。手足厥逆。脈微欲絕。為裡寒。身熱不惡寒。面色赤。為外熱。 此陰甚於內。格陽於外。不相通也。

 

與通脈四逆湯。散陰通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1:06 | 只看該作者

通脈四逆湯方第九十八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 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後加減法。 面色赤者。

 

加蔥九莖。 蔥味辛。

 

以通陽氣。 腹中痛者。

 

去蔥。加芍藥二兩。 芍藥之酸。通寒。利腹中痛。為氣不通也。

 

嘔者。

 

加生薑二兩。 辛以散之。

 

嘔為氣不散也。

 

咽痛者。

 

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咽中如結。加桔梗則能散之。

 

利止。脈不出者。

 

去桔梗。加人參一兩。 利止脈不出者。

 

亡血也。

 

加人參以補之。

 

經曰。

 

脈微而利。亡血也。

 

四逆加 人參湯主之。

 

脈病皆與方相應者。

 

乃可服之。

 

王宇泰云。

 

方與四逆湯同。但此倍乾薑耳。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四逆者。

 

四肢不溫也。

 

傷寒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傳到太陰。手足自溫。 至少陰。 則邪熱漸深。故四肢逆而不溫也。

 

及至厥陰。則手足厥冷。是又甚於逆。四 逆散。

 

以散傳陰之熱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1:16 | 只看該作者

四逆散方第九十九

 

甘草(炙味甘平) 枳實(破水漬炙干味苦寒) 柴胡(味苦寒) 芍藥( 味酸微寒)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內經曰。

 

熱淫於內。佐以甘苦。

 

以酸收之。

 

以苦發之。

 

枳實甘草之甘苦。

 

以 泄裡熱。 芍藥之酸。

 

以收陰氣。柴胡之苦。

 

以發表熱。 後加減法。 咳者。

 

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痢。 肺寒氣逆則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氣。乾薑之辛。散肺寒。並主下痢者。

 

肺 與大腸為表裡。上咳下痢。治則頗同。 悸者。

 

加桂枝五分。 悸者。

 

氣虛而不能通行。心下築築然悸動也。

 

桂猶圭也。

 

引導陽氣。若熱以 使。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五分。 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滲泄。 腹中痛者。

 

加附子一枚。炮令拆。 裡虛。遇邪則痛。加附子以補虛。 泄利下重者。

 

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

 

以散三方寸匕。 內湯中。 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泄利下重者。

 

下焦氣滯也。

 

加薤白以泄氣滯。 論云。

 

四肢者。

 

諸陽之本。陽氣不足。陰寒加之。

 

陽氣不相順接。是致手足 不溫而成四逆。

 

此湯中發陽氣。走散陰寒。溫經暖肌。故以四逆名。

 

此奇制 之大劑也。

 

四逆屬少陰。少陰者腎也。

 

腎肝位遠。非大劑不能達。內經曰。

 

遠而奇偶。制大其服。

 

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1:25 | 只看該作者

少陰病

 

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豬苓湯主之。

 

下利不渴者。

 

裡寒也。

 

經曰。

 

自利不渴者。

 

屬太陰。

 

以其臟寒故也。

 

此下利 嘔渴。知非裡寒。心煩不得眠。知脅熱也。

 

與豬苓湯滲泄小便。分別水穀。 經曰。

 

復不止。當利其小便。

 

此之謂歟。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傷寒傳經五六日。邪傳少陰。則口燥舌乾而渴。為邪漸深也。

 

今少陰病。得 之二三日。邪氣未深入之時。便作口燥咽乾者。

 

是邪熱已甚。腎水干也。

 

急 與大承氣湯下之。

 

以全腎也。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不必痛。口乾燥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少陰、腎水也。

 

青、肝色也。

 

自利色青。為肝邪乘腎。難經曰。

 

從前來者為 實邪。

 

以腎蘊實邪。必心下痛。口乾燥也。

 

與大承氣湯。

 

以下實邪。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1:37 | 只看該作者

少陰病

 

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此少陰入腑也。

 

六七日。少陰之邪入腑之時。陽明內熱壅甚。腹滿不大便也 。陽明病。土勝。腎水則干。急與大承氣湯下之。

 

以救腎水。 張兼善云。

 

陽明與少陰。皆有急下之條。然而證雖不同。其入腑之理則一。 是以皆用大承氣也。

 

王三陽云。

 

少陰病。下利七六日。

 

以下諸條。方是陽證傳經之少陰也。

 

少陰病。脈沉者。

 

急溫之。

 

宜四逆湯。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

 

不云急 溫。

 

此少陰病脈沉。

 

而云急溫者。

 

彼雖寒甚。然而證已形見於外。治之則有 成法。

 

此初頭脈沉。 未有形證。不知邪氣所之。

 

將發何病。是急與四逆湯溫之。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

 

手足寒。脈弦 遲者。

 

此胸中實。不可下也。

 

當吐之。

 

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

 

不可吐也。

 

急 溫之。

 

宜四逆湯。 傷寒表邪傳裡。至於少陰。少陰之脈。從肺出絡心。注胸中。邪既留於胸中 而不散者。

 

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陽受氣於胸中。邪既留於胸中。 則陽氣不得宣發於外。是以始得之。

 

手足寒。脈弦遲。

 

此是胸中實。不可下 而當吐。其膈上有寒飲。

 

亦使人心中溫溫而手足寒。吐則物出。嘔則物不出 。吐與嘔別焉。

 

胸中實。則吐而物出。若膈上有寒飲。則但乾嘔而不吐也。

 

此不可吐。可與四逆湯。

 

以溫其膈。 王三陽云。

 

 

此少陰寒中陰經者也。

 

俱未入於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1:48 | 只看該作者

少陰病

 

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

 

當溫其上。灸之 。 脈微為亡陽。澀為亡血。下利嘔而汗出。亡陽亡血也。

 

津液不足。裡有虛寒 。必數更衣。反少者。

 

溫其上。

 

以助其陽也。

 

灸之以消其陰。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

 

利不止。 邪傳厥陰。則熱已深也。

 

邪自太陽。傳至太陰。則腹滿而嗌干。未成渴也。

 

邪至少陰者。

 

口燥舌乾而渴。未成消也。

 

至厥陰成消渴者。

 

熱甚。能消水故 也。

 

飲水多而小便少者。

 

謂之消渴。木生於火。肝氣通心。厥陰客熱。氣上 撞心。心中疼熱。傷寒六七日。 厥陰受病之時。為傳經盡。則當入腑。胃虛客熱。飢不欲食。蛔在胃中。無 食則動。聞食嗅而出。得食吐蛔。

 

此熱在厥陰經也。

 

若便下之。

 

虛其胃氣。 厥陰木邪相乘。必吐下不止。 張卿子云。

 

素問陰證三條。皆指傳邪。故云已滿三日可下而已。仲景三陰首 條。皆言病氣。所謂傷寒本自寒下也。

 

太陰少陰易明。唯厥陰條。種種似熱 。故成氏注為熱已深。不知太陽篇中。微熱消渴者五苓散則桂術也。

 

又氣上 衝胸。身為振振搖。則大虛也。

 

厥陰寒疝。

 

亦氣上衝心。

 

又膈中陽氣微。心中飢而煩。平脈篇云。

 

氣微者心 內飢。飢而不欲食也。

 

又胃中冷則吐蛔。脾胃論虛勞。則熱氣熏胸中。

 

又雜 病心中疼熱。多成膈氣。 宜吳茱萸湯。蓋皆以不能化熱成陰。玩下之利不止一句。爽然矣。

 

成注未渴 而渴消。渴分淺深。故云渴而至消為熱甚。試玩少陰渴本文云。

 

虛故引水自 救。何曾較太陰不渴為浸熱耶。嘗見厥陰消渴數證。舌盡紅赤。厥冷。脈微 。渴甚。服白虎黃連等湯。皆不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1:57 | 只看該作者

厥陰中風

 

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經曰。

 

陰病見陽脈而生。浮者陽也。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邪氣還表向汗之 時。故云欲愈。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厥陰木也。

 

王於卯。丑寅向王。故為解時。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

 

少少與之愈。 邪至厥陰。為傳經盡。欲汗之時。渴欲得水者。

 

少少與之。

 

胃氣得潤則愈。 諸四逆厥者。

 

不可下之。

 

虛家亦然。 四逆者。

 

四肢不溫也。

 

厥者。

 

手足冷也。

 

皆陽氣少而陰氣多。故不可下。虛 家亦然。 下之是為重虛。金匱玉函曰。

 

虛者十補。勿一瀉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2:10 | 只看該作者

傷寒先厥

 

後發熱。

 

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陰氣勝。則厥逆而利。陽氣復。則發熱。利必自止。見厥。則陰氣還勝而復 利也。

 

張兼善云。

 

三陰傷寒。太陰為始。則手足溫。少陰則手足清。厥陰則手足厥 逆。然病至厥陰。乃陰之極也。

 

故反有發熱之理。蓋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 生。

 

此陰陽推蕩。 必然之理也。

 

易云。

 

窮則變。窮者。

 

至極之謂也。

 

陽至極而生陰。故陽病有 厥冷之證。 陰至極而生陽。則厥逆者有發熱之條。

 

凡言厥深熱亦深者。

 

乃事之極而變之 常。經曰。

 

亢則害。承乃制也。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

 

而利。

 

凡厥利者。

 

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

 

恐 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

 

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 。後三日脈之。

 

其熱續在者。

 

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

 

本發熱六日。厥 反九日。復發熱三日。並前六日。 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 。

 

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始發熱。邪在表也。

 

至六日邪傳厥陰。陰氣勝者。

 

作厥而利。厥反九日。陰 寒氣多。 當不能食。

 

而反能食者。

 

恐為除中。除、去也。

 

中、胃氣也。

 

言邪氣大甚。 除去胃氣。 胃欲引食自救。故暴能食。

 

此欲勝也。

 

食以索餅試之。

 

若胃氣絕。得面則必 發熱。若不發熱者。

 

胃氣尚在也。

 

恐是寒極變熱。因暴熱來而復去。使之能 食。非除中也。

 

金匱要略曰。

 

病患素不能食。

 

而反暴思之。

 

必發熱。後三日 脈之。

 

其熱續在者。

 

陽氣勝也。

 

期之旦日夜半愈。若旦日不愈。後三日。脈 數而熱不罷者。

 

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經曰。

 

數脈不時。則生惡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2:18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脈遲

 

六七日。

 

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 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

 

此名除中。必死。 傷寒脈遲。六七日。為寒氣已深。反與黃芩湯寒藥。兩寒相搏。腹中當冷。 冷不消穀。則不能食。反能食者。

 

除中也。

 

四時皆以胃氣為本。胃氣已絕。 故云必死。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

 

而反汗出。咽中痛者。

 

其喉為痹。發熱無汗 。

 

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膿血。便膿血者。

 

其喉不痹。 傷寒先厥而利。陰寒氣勝也。

 

寒極變熱。後發熱。下利必自止。

 

而反汗出。 咽中痛。 其喉為痹者。

 

熱氣上行也。

 

發熱無汗。

 

而利必自止。利不止。必便膿血者。

 

熱氣下行者。

 

熱氣下而不上。其喉亦不痹也。

 

王宇泰云。

 

厥而利。發熱則利必止。反汗出者。

 

亡陽也。

 

咽中痛。熱上衝也 。亡陽。 則陰獨復會於熱。則陰陽結而為喉痹也。

 

內經曰。

 

一陰一陽。結為喉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52:28 | 只看該作者

傷寒一二日

 

至四五日而厥者。

 

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 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

 

必口傷爛赤。 前厥後發熱者。

 

寒極生熱也。

 

前熱後厥者。

 

陽氣內陷也。

 

厥深熱深。厥微熱 微。隨陽氣陷之深淺也。

 

熱之伏深。必須下去之。

 

反發汗者。

 

引熱上行。必 口傷爛赤。內經曰。

 

火氣內發。上為口糜。 吳氏云。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

 

而厥者。

 

必發熱。是傳經之邪。前熱後厥 者。

 

亦傳經之邪。當以厥之微甚。辨熱之深淺。若厥熱入腑而實者。

 

須下去 之。

 

若反發汗。則胃中津液。愈燥竭而熱。故必口傷爛赤。然經云。

 

諸四逆 者不可下之。

 

至此又云應下。 最宜詳審。先賢謂熱厥。手足雖厥冷而或有溫時。手足雖逆冷而手足掌心必 暖。戴院使又以指甲之暖冷。別寒熱二厥。臨病之工慎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6 03:47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