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卿子傷寒論】

 關閉 [複製鏈接]
22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5:50 | 只看該作者

吳茱萸湯方第七十九

 

吳茱萸(一升洗味辛熱) 人參(三兩味甘溫) 生薑(六兩切味辛溫)  大棗(十二枚擘味甘溫) 上四味。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內經曰。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吳茱萸生薑之辛以溫胃。人參大 棗之甘以緩脾。 婁氏云。

 

得湯反劇者。

 

火也。

 

當用生薑黃連治之。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 。

 

此以醫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

 

病患不惡寒而渴者。

 

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 者。

 

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

 

但以法救之 。渴者。

 

宜五苓散。 太陽病。脈陽浮陰弱。為邪在表。今寸緩關浮尺弱。邪氣漸傳裡。則發熱汗 出復惡寒者。

 

表未解也。

 

傳經之邪入裡。裡不和者必嘔。

 

此不嘔。但心下痞 者。

 

醫下之早。邪氣留於心下也。

 

如其不下者。

 

必漸不惡寒而渴。太陽之邪 。轉屬陽明也。

 

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小便數。大便硬者。

 

當與小承氣湯和之 。

 

此不因吐下發汗後。小便數。大便硬。若是無滿實。雖不更衣。十日無所 苦也。

 

候津液還入胃中。小便數少。大便必自出也。

 

渴欲飲水者。

 

少少與之 。

 

以潤胃氣。但審邪氣所在。

 

以法救之。

 

如渴不止。與五苓散是也。

 

張兼善云。

 

十日不更衣而不用攻伐。何也。

 

曰、此非結熱。乃津液不足。夫 不便者。

 

若有潮熱譫語。可下之證者。

 

然後可以攻之。

 

其不大便而無諸下證者。

 

此津 液不足。當須審慎。勿以日數久而輒為攻下也。

 

王三陽云。

 

 

此處五苓散難用。不然。經文渴字上。當有缺文也。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

 

為自和也。

 

汗出多者為太過。 脈陽微者。

 

邪氣少。汗出少者為適當。故自和。汗出多者。

 

反損正氣。是汗 出太過也。

 

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裡。亡津液。大便因硬 也。

 

陽脈實者。

 

表熱甚也。

 

因發汗。熱乘虛蒸。津液外泄。致汗出太過。汗出多 者亡其陽。陽絕於裡。腸胃干燥。大便因硬也。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浮芤相搏。陰陽不諧。胃氣獨治。鬱而生熱。消爍津液。其陽為絕。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 。麻仁丸主之。

 

趺陽者。

 

脾胃之脈。診浮為陽。知胃氣強。澀為陰。知脾為約。約者。

 

儉約 之約。 又約束之約。內經曰。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 肺。通調水道。下輸於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 也。

 

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大便難。與脾 約丸。通腸潤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6:08 | 只看該作者

麻仁丸方第八十

 

麻子仁(一升味甘平) 芍藥(半升味酸平) 大黃(一斤去皮味苦寒)  厚朴(一斤炙去皮味苦寒) 枳實(半斤炙味苦寒)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 別作脂甘溫) 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

 

以和為度。 內經曰。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麻子杏仁之甘。緩脾而潤燥。津液不足。 以酸收之。

 

芍藥之酸。

 

以斂津液。腸燥胃強。

 

以苦泄之。

 

枳實厚朴大黃之苦 。下燥結而泄胃強也。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

 

屬胃也。

 

謂胃承氣湯汗之。

 

蒸蒸者。

 

如熱薰蒸。言甚熱也。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則表邪已罷。蒸 蒸發熱。 胃熱為甚。與調胃承氣湯下胃熱。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

 

與調胃承氣湯。 內經曰。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熱在上焦則吐。吐後不解。復腹脹滿者。

 

邪熱 入胃也。

 

與調胃承氣湯。下其胃熱。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

 

與小承氣湯和 之愈。 吐下發汗。皆損津液。表邪乘虛傳裡。大煩者。

 

邪在表也。

 

微煩者。

 

邪入裡 也。

 

小便數。大便因硬者。

 

其脾為約也。

 

小承氣湯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

 

以 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

 

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 日。小便少者。

 

雖不能食。 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宜大承氣湯。 針經曰。

 

脈軟者病將下。弱為陰脈。當責邪在裡。得病二三日。脈弱。是日 數雖淺而邪氣已入裡也。

 

無太陽證。為表證已罷。無柴胡證。為無半表半裡 之證。煩躁心下硬者。

 

邪氣內甚也。

 

胃實熱甚。則不能食。胃虛熱甚。至四 五日。雖能食。

 

亦當與小承氣湯微和之。

 

至六日。則熱甚。與大承氣湯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多者。

 

為津液內竭。大便必硬。則可下之。

 

小便少 者。

 

則胃中水穀不別。必初硬後溏。雖不能食。為胃實。

 

以小便少。則未定 成硬。

 

亦不可攻。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

 

此為實 也。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內經曰。

 

諸脈者。

 

皆屬於目。傷寒六七日。邪氣入裡之時。目中不了了。睛 不和者。

 

邪熱內甚。上熏於目也。

 

無表裡證。大便難者。

 

裡實也。

 

身大熱者。

 

表熱也 。身微熱者。

 

裡熱也。

 

針經曰。

 

熱病目不明。熱不已者死。

 

此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則證近危惡也。

 

須急與大承氣湯下之。

 

陽明發熱。汗多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邪熱入腑。外發熱。汗多者。

 

熱迫津液將竭。急與大承氣湯。

 

以下其腑熱。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邪熱傳入腑。

 

而成腹滿痛者。

 

傳之迅也。

 

是須急下之。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邪氣實也。

 

經曰。

 

大滿大實。自可除下之。

 

大承氣湯下其滿實。 若腹滿時減。非內實也。

 

則不可下。金匱要略曰。

 

腹滿時減。復如故。

 

此為 寒。當與溫藥。是減不足言也。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

 

負者失也。

 

互相克賊。名為負也 。脈滑而數者。

 

有宿食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陽明土。少陽木。二經合病。氣不相和。則必下利。少陽脈不勝。陽明不負 。是不相克。為順也。

 

若少陽脈勝。陽明脈負者。

 

是鬼賊相克。為正氣失也 。脈經曰。

 

脈滑者。

 

為病食也。

 

又曰。

 

滑數。則胃氣實。下利者。

 

脈當微。厥冷。脈滑數。知胃 有宿食。與大承氣湯。

 

以下除之。

 

病患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

 

可下之。

 

假令已下。脈數不解。 合熱則消穀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

 

有瘀血。宜抵當湯。 七八日。邪入腑之時。病患無表裡證。但發熱雖脈浮數。

 

亦可與大承氣湯下 之。

 

浮為熱客於氣。數為熱客於血。下之邪熱去。

 

而浮數之脈俱當解。若下 後數脈去。

 

而脈但浮。 則是榮血間熱。並於衛氣間也。

 

當為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穀。潮 熱發渴之證。 此下之後。浮脈去而數不解。則是衛氣間熱。合於榮血間也。

 

熱氣合並迫血 下行。胃虛脅熱。消穀善飢。血至下焦。若大便利者。

 

下血乃愈。若六七日 不大便。則血不得行。 蓄積於下。為瘀血。與抵當湯。

 

以下去之。

 

張兼善云。

 

攻下之法。須外無表證。裡有下證。然後可攻。上言無表裡證。 況脈更浮數。何故言可下之。

 

曰。

 

 

此非風寒之所病。是由內傷而致然也。

 

若 外不惡寒。裡無譫語。 但七八日發熱。消爍津液。乃陽盛陰虛之時。苟不攻之。

 

其熱不已而變生焉 。故不待沉實而攻之。

 

許叔微云。

 

 

凡傷寒當下之證。皆從太陽陽明在經之邪而入於腑。故下之。

 

今 不言陽明病。

 

而止云病患無表裡證。

 

此非自表之裡而病也。

 

但為可下。故編 入陽明篇中。 若脈數不解。

 

而下不止。必脅熱而便膿血也。

 

下後脈數不解而不大便者。

 

是熱不得泄。蓄血於下。為瘀血也。

 

若下後脈數 不解。

 

而下利不止者。

 

為熱得下泄。迫血下行。必便膿血。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

 

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

 

以為不可下也。

 

於寒濕中求之。

 

金匱要略曰。

 

黃家所起。從濕得之。

 

汗出熱去。則不能發黃。發汗已。身目 為黃者。

 

風氣去。濕氣在也。

 

脾惡濕。濕氣內著。脾色外奪者。

 

身目為黃。若瘀血在 裡發黃者。

 

則可下。

 

此以寒濕在裡。故不可下。當從寒濕法治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

 

茵陳蒿湯主之。

 

當熱甚之時。身黃如橘子色。是熱毒發泄於外。內經曰。

 

膀胱者。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小便不利。小腹滿者。

 

熱氣甚於外。

 

而津液不得下行也。

 

與 茵陳湯。利小便。退黃逐熱。 王海藏云。

 

熏黃。濕病也。

 

一身盡痛。橘子黃。黃病也。

 

一身不痛。 唐不岩云。

 

熏黃陰黃也。

 

橘子黃陽黃也。

 

傷寒身黃發熱者。

 

梔子柏皮湯主之。

 

傷寒身黃。胃有瘀熱。當須下去之。

 

此以發熱為熱未實。與梔子柏皮湯解散 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6:19 | 只看該作者

梔子柏皮湯方第八十一

 

梔子(十五個味苦寒) 甘草(一兩味甘平) 黃柏(二兩) 上三味。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濕熱相交。民多病癉。癉、黃也。

 

傷寒為寒濕在表。發黃為瘀熱在裡。與麻 黃連翹赤小豆湯。除熱散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6:28 | 只看該作者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第八十二

 

麻黃(二兩去節味甘溫) 赤小豆(一升味甘平) 連翹(二兩連翹根也苦 寒)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甘溫) 大棗(十二枚味甘溫) 生梓白皮(一升苦寒 ) 生薑(二兩切味辛溫) 甘草(一兩炙味甘平) 以上八味。

 

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 三服。 半日則盡。 內經曰。

 

濕上甚而熱。治以甘溫。佐以甘平。

 

以汗為故。正此之謂也。

 

又煎 用潦水者。

 

亦取其水味薄。則不助濕氣。 婁氏云。

 

梔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身黃。小便利而身不疼者。

 

海 藏所謂干黃是也。

 

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治身黃小便利而一身盡痛者 。活人所謂中濕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6:42 | 只看該作者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

 

少陽之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足少陽膽經也。

 

內經曰。

 

有病口苦者。

 

名曰膽癉。甲乙經曰。

 

膽者。

 

中精之 府。五藏取決於膽。咽為之使。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少陽受邪。故口苦 。咽乾。目眩。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

 

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少陽之脈。起於目 。走於耳中。其支者。

 

下胸中。貫膈。風傷風壅則為熱 。少陽中風。氣壅而熱。故耳聾目赤。胸滿而煩。邪在少陽。為半表半裡。 以吐除煩。吐則傷氣。 氣虛者悸。

 

以下除滿。下則亡血。血虛者驚。 或云。

 

少陽病。耳聾。目赤。胸滿而煩。為中風。口苦。咽乾。目眩。為傷 寒。 王宇泰云。

 

誤吐氣虛者悸。誤下血虛者驚。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

 

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

 

此屬 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悸。 經曰。

 

三部俱弦者。

 

少陽受病。脈細者。

 

邪漸傳裡。雖頭痛發熱。為表未解 。

 

以邪客少陽。為半在表半在裡。則不可發汗。發汗亡津液。胃中干燥。少 陽之邪因傳入胃。 必發譫語。當與調胃承氣湯下之。

 

胃和則愈。不下。則胃為少陽木邪干之。

 

故煩而悸。 王宇泰云。

 

 

凡頭痛俱為在表。惟此頭痛為少陽者何也。

 

以脈弦細。可汗不可 汗。當以此為法。 王海藏云。

 

少陽半表裡。用小柴胡。名三禁湯。然亦須辨表裡症孰多。假令 頭痛往來寒熱。脈浮。但有其一。即為表也。

 

口失滋味而渴。脅下滿。手足 溫。腹中不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6:52 | 只看該作者

大小便或秘而不通

 

或泄而不調。但有其一。即為裡也。

 

如無上下表裡症 。余皆虛熱也。

 

是病在其中矣。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

 

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 下。脈沉緊者。

 

與小柴胡湯。 太陽轉入少陽。是表邪入於裡。脅下硬滿。不能食。往來寒熱者。

 

邪在半表 半裡之間。 若已經吐下。脈沉緊者。

 

邪氣入腑。為裡實。尚未可吐下。

 

而脈沉緊。為傳 裡雖深。未全入腑。外猶未解也。

 

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

 

此為壞病。知犯何逆。

 

以法治 之。

 

少陽之邪。

 

在表裡之間。若妄吐下。發汗溫針。損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 胃。必發譫語。若柴胡證不罷者。

 

則不為逆。柴胡證罷者。

 

壞病也。

 

詳其因 何治之逆以法救之。

 

王宇泰云。

 

救壞病。助榮衛。生津液。桂枝湯求之。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7:02 | 只看該作者

關脈以候少陽之氣

 

太陽之脈浮。陽明之脈大。脈浮大。上關上。知三陽 合病。膽熱則睡。少陰病。但欲眠睡。目合則無汗。

 

以陰不得有汗。但欲眠 睡。目合則汗。知三陽合病。膽有熱也。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

 

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表為陽。裡為陰。邪在表。則外有熱。六七日。邪氣入裡之時。外無大熱。 內有躁煩者。

 

表邪傳裡也。

 

故曰陽去入陰。 又云。

 

所謂煩躁者。

 

謂先煩。漸至躁也。

 

所謂躁煩者。

 

謂先發躁而迤邐復煩 也。

 

蓋內熱曰煩。謂心中郁煩也。

 

外熱曰躁。謂氣外熱躁也。

 

內熱為有根之 火。故但煩不躁。 及先煩後躁者。

 

皆可治。外熱為無根之火。故但躁不煩。及先躁後煩者。

 

皆 不可治。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

 

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 傷寒四日。表邪傳裡。裡不和。則不能食而嘔。今反能食而不嘔。是邪不傳 陰但在陽也。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內經曰。

 

大則邪至。小則平。傷寒三日。邪傳少陽。脈當弦緊。今脈小者。

 

邪氣微而欲已也。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內經曰。

 

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寅卯辰少陽木王之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7:11 | 只看該作者

卷六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

 

必胸下結 硬。 太陰為病。陽邪傳裡也。

 

太陰之脈。布胃中。邪氣壅而為腹滿。上不得降者 。嘔吐而食不下。下不得升者。

 

自利益甚。時腹自痛。陰寒在內而為腹痛者 。則為常痛。

 

此陽邪干裡。雖痛而亦不常痛。但時時腹自痛也。

 

若下之。

 

則 陰邪留於胸下。為結硬。經曰。

 

病發於陰而反下之。

 

因作痞。 王三陽云。

 

 

此風寒中於太陰經。非陽邪傳裡也。

 

若陽邪傳裡。正當下之。

 

何 結硬之有。況痞字與硬字亦自分別。邪之初起。必先入經而後入腑臟。

 

此邪 中太陰經。其病猶在上膈。非中臟腑之陰證也。

 

當用辛甘之藥溫散之。

 

則邪 散去而自和矣。

 

今誤下之。

 

則邪氣乘虛入胸膈間作硬耳。 黃仲理云。

 

宜理中湯。陰經少有用桂枝者。

 

如此證。若肺浮。即用桂枝湯微 汗之。

 

若惡寒甚不已者。

 

非理中四逆不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7:2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

 

為欲愈。 太陰、脾也。

 

主營四末。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者。

 

風淫末疾也。

 

表邪少則微 。裡向和則澀而長。長者、陽也。

 

陰病見陽脈則生。

 

以陰得陽則解。故云欲 愈。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脾為陰土。王於丑亥子。向陽。故云解時。 太陰病脈浮者。

 

可發汗。宜桂枝湯。 經曰。

 

浮為在表。沉為在裡。太陰病脈浮者。

 

邪在經也。

 

故當汗散之。

 

王宇泰云。

 

 

在太陽。則脈浮無汗。宜麻黃湯。

 

此脈浮。當亦無汗。

 

而不言者 。謂陰不得有汗。不必言也。

 

不用麻黃而用桂枝者。

 

以陰病不當更發其陽也 。須識無汗亦有用桂枝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7:31 | 只看該作者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自利不渴者。

 

屬太陰。

 

以其臟有寒故也。

 

當溫之。

 

宜服四逆輩。 自利而渴者。

 

屬少陰。為寒在下焦。自利不渴者。

 

屬太陰。為寒在中焦。與 四逆等湯。

 

以溫其臟。 張兼善云。

 

經言輩字。謂藥性同類。惟輕重優劣不同耳。四逆湯。甘辛相合 。乃大熱之劑。苟輕用之。

 

恐有過度之失。所以仲景不為定擬也。

 

莫若以理 中循循而用之。

 

至為穩當。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

 

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

 

不 能發黃。 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

 

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太陰病。至七八日。大便硬者。

 

為太陰入腑。傳於陽明也。

 

今至七八日。暴 煩。下利十余行者。

 

脾家實。腐穢去也。

 

下利煩燥者死。

 

此以脾氣和。逐邪 下泄。故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

 

而利必自止。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

 

因而腹滿時痛者。

 

屬太陰也。

 

桂枝加芍藥湯主之。

 

表邪未罷。醫下之。

 

邪因乘虛傳於太陰。裡氣不和。故腹滿時痛。與桂枝湯 以解表。 加芍藥以和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1#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7:43 | 只看該作者

桂枝加芍藥湯方第八十三

 

於桂枝湯方內。更加芍藥三兩。隨前共六兩。余依桂枝湯法。 大實痛者。

 

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大實大滿。自可除下之。

 

故加大黃。

 

以下大實。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2#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7:55 | 只看該作者

桂枝加大黃湯方第八十四

 

桂枝(三兩去皮) 大黃(一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 (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婁氏云。

 

用四逆輩。固所當然。復用桂枝大黃。夫大黃大寒。何為用於陰經 。

 

又兼桂枝。寒熱相雜。何也。

 

曰。

 

自利而渴者。

 

屬少陰。為寒在下焦。自 利不渴者。

 

屬太陰。 為寒在中焦。

 

以四逆等湯溫其臟。

 

此本經當用之藥也。

 

其太陽病。反下之。

 

表邪未解。乘虛傳於太陰。因而腹滿時痛。大實痛者。

 

桂枝加芍藥大黃為宜 。 趙嗣真云。

 

太陰腹滿證有三有次第傳經之邪。有直入本經之邪。有下後內陷 之邪。 不可不辨。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

 

宜減之。

 

以其人胃氣 弱。易動故也。

 

腹滿痛者。

 

太陰病也。

 

脈弱。其人續自便利。則邪雖在裡。未成大實。欲與 大黃芍藥攻滿痛者。

 

宜少與之。

 

以胃氣尚弱。易為動利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3#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8:04 | 只看該作者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陰為病。脈微細。為邪氣傳裡深也。

 

衛氣行於陽則寤。行於陰則寐。邪傳 少陰。 則氣行於陰而不行於陽。故但欲寐。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屬少陰也。

 

虛故 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

 

少陰病形悉具。小便白者。

 

以下焦虛。有寒。不 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欲吐不吐心煩者。

 

表邪傳裡也。

 

若腹滿痛則屬太陰。

 

此但欲寐。則知屬少陰 。五六日邪傳少陰之時。自利不渴者。

 

寒在中焦。屬太陰。

 

此自利而渴。為 寒在下焦。屬少陰。 腎虛水燥。渴欲引水自救。下焦虛寒。不能制水。小便色白也。

 

經曰。

 

下利 欲飲水者。

 

以有熱故也。

 

此下利雖渴。然以小便色白。明非裡熱。不可不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4#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8:13 | 只看該作者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王三陽云。

 

 

此寒中陰經而傳入陰臟者。

 

雖引水自救。浮陽在上也。

 

若有大渴 。方可論陽邪傳陰熱證。 病患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

 

亡陽也。

 

此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吐利。 脈陰陽俱緊。為少陰傷寒。法當無汗。反汗出者。

 

陽虛不固也。

 

故云亡陽。 以無陽陰獨。是屬少陰。內經曰。

 

邪客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少 陰寒甚。是當咽痛而復吐利。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

 

被火氣劫故也。

 

小便必難。

 

以強責少陰汗也。

 

咳而下利。裡寒而亡津液也。

 

反以火劫。強責少陰汗者。

 

津液內竭。加火氣 煩之。

 

故譫語小便難也。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為在裡。不可發汗。 少陰病。始得之。

 

反發熱。脈沉者。

 

為邪在經。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發汗。 此少陰病脈細沉數。為病在裡。故不可發汗。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5#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8:23 | 只看該作者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王三陽云。

 

 

此無發熱證。故不可汗。 少陰病。脈微。不可發汗。亡陽故也。

 

陽已虛。尺脈弱澀者。

 

復不可下之。

 

脈微為亡陽。表虛不可發汗。脈弱澀為亡陽。裡虛復不可下。 王三陽云。

 

脈弱澀。澀者、陰也。

 

澀為血少。乃亡陰也。

 

故不可下。陽字誤 。 少陰病。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

 

為欲解 也。

 

雖煩。下利必自愈。 少陰病脈緊者。

 

寒甚也。

 

至七八日傳經盡。欲解之時。自下利。脈暴微者。

 

寒氣得泄也。

 

若陰寒勝止。陽虛而泄者。

 

則手足厥而脈緊不去。今手足反溫 。脈緊反去。知陽氣復。寒氣去。故為欲解。下利煩躁者逆。

 

此正勝邪微。 雖煩。下利必自止。 少陰病。下利。若利自止惡寒而蜷臥。手足溫者可治。 少陰病。下利。惡寒蜷臥。寒極而陰勝也。

 

利自止。手足溫者。

 

裡和。陽氣 得復。 故為可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6#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8:33 | 只看該作者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少陰病。惡寒而蜷。時自煩。欲去衣被者。

 

可治。 惡寒而蜷。陰寒甚也。

 

時時自煩。欲去衣被。為陽氣得復。故云可治。 少陰中風。脈陽微陰浮者。

 

為欲愈。 少陰中風。陽脈當浮。

 

而陽脈微者。

 

表邪緩也。

 

陰脈當沉。

 

而陰脈浮者。

 

裡 氣和也。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調和。故為欲愈。 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 陽生於子。子為一陽。丑為二陽。寅為三陽。少陰解於此者。

 

陰得陽則解也 。 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

 

不死。脈不至者。

 

灸少陰七壯。 經曰。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

 

死。吐利。手足不厥冷者。

 

則陽氣不 衰。雖反發熱。不死。脈不至者。

 

吐利暴虛也。

 

灸少陰七壯。

 

以通其脈。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

 

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膀胱、太陽也。

 

少陰太陽為表裡。少陰病。至八九日。寒邪變熱。復傳太陽 。太陽為諸陽主氣。熱在太陽。故一身手足盡熱。太陽經多血。少氣為熱所 乘。則血散下行。 必便血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7#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8:42 | 只看該作者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少陰病。但厥無汗。

 

而強發之。

 

必動其血。未知從何道出。

 

或從口鼻。

 

或從 目出。 是名下厥上竭。為難治。 但厥無汗。熱行於裡也。

 

而強發汗。虛其經絡。熱乘經虛。迫血妄行。從虛 而出。

 

或從口鼻。

 

或從目出。諸厥者。

 

皆屬於下。但厥為下厥。血亡於上。 為上竭。傷氣損血。 邪甚正虛。故為難治。 王宇泰云。

 

但厥無汗。熱入裡而外寒甚也。

 

當溫之。

 

而強發其汗。則衛寒甚 而汗不能出。必內傷其榮血而妄行也。

 

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

 

不治。 針經曰。

 

多熱者易已。多寒者難已。

 

此內外寒極。純陰無陽。故云不治。 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 吐利者。

 

寒甚於裡。四逆者。

 

寒甚於表。躁煩則陽氣欲絕。是知死矣。

 

少陰病。下利止。

 

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下利止。則水穀竭。眩冒。則陽氣脫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8#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8:51 | 只看該作者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蜷。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死。 四逆惡寒而身蜷。則寒甚。脈不至。則真氣絕。煩、熱也。

 

躁、亂也。

 

若憤 躁之躁。從煩至躁。為熱來有漸。則猶可。不煩而躁。是氣欲脫而爭也。

 

譬 猶燈將滅而暴明。其能久乎。

 

少陰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腎為生氣之源。呼吸之門。少陰病。六七日不愈而息高者。

 

生氣斷絕也。

 

少陰病。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 復煩躁。 不得臥寐者死。 陰氣方盛。至五六日傳經盡。陽氣得復則愈。反更自利。煩躁。不得臥寐。 則正氣弱。陽不能復。病勝臟。故死。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少陰病當無熱惡寒。反發熱者。

 

邪在表也。

 

雖脈沉。

 

以始得則邪氣未深。

 

亦 當溫劑發汗以散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9#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9:01 | 只看該作者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第八十五

 

麻黃(二兩去節味甘熱) 細辛(二兩味辛熱)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味辛熱) 上三味。

 

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藥。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日三服。 內經曰。

 

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

 

以辛潤之。

 

麻黃之甘。

 

以解少陰 之寒。 細辛附子之辛。

 

以溫少陰之經。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

 

以二三日無裡證。故微發 汗也。

 

二三日。邪未深也。

 

既無吐利厥逆諸裡證。則可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微汗以 散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樓主| 發表於 2014-9-22 16:49:09 | 只看該作者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第八十六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三味。

 

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 服一升。日三服。 麻黃甘草之甘。

 

以散表寒。附子之辛。

 

以溫寒氣。 趙嗣真云。

 

仲景發汗湯劑。各分輕重不同。至少陰發汗二湯。其第一證。

 

以 少陰本無熱。今發熱。故云反也。

 

蓋發熱為邪在表而當汗。

 

又兼脈沉。屬陰 而當溫。故以附子溫經。麻黃散寒。

 

而熱須汗解。故加細辛。是汗劑之重者 。第二證。既無裡寒之可溫。

 

又無裡熱之可下。求其所以用麻黃附子之義。 則是脈亦沉。方可名曰少陰病。身亦發熱。方行發汗藥。

 

又得之二三日。病 尚淺。比之前證亦稍輕。故不重言脈證。

 

而但曰微發汗。所以去細辛加甘草 。是汗劑之輕者。

 

又云。

 

四逆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二湯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脈經曰。

 

風傷陽。寒傷陰。少陰受病。則得之於寒。二三日以上。寒極變熱 之時。 熱煩於內心中煩。不得臥也。

 

與黃連阿膠湯。扶陰散熱。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5 00:32 , Processed in 0.20312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