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唐勇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卿子傷寒論】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4:23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王宇泰云。

 

翕奄沉三字。狀得滑字最好。夫翕者、合也。

 

奄者、忽也。

 

當脈 氣合聚而盛之時。奄忽之間。即已沉去。是名滑也。

 

仲景恐人誤認滑為沉。 故下文又曰。

 

滑者。

 

緊之浮名也。

 

曰沉。曰浮。若異而同。觀上文緊者如轉 索無常也一句。則知浮為轉索無常之浮。非輕手便得有常之名也。

 

沉為翕奄 之沉。非重取乃得一定之說也。

 

仲景下字。具有史筆。不可草草看過。 問曰。

 

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

 

假令亡汗。若吐。

 

以肺裡寒。故 令脈緊也。

 

假令咳者。

 

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

 

假令下利。

 

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金匱要略曰。

 

寒令脈急。經曰。

 

諸緊為寒。 王宇泰云。

 

陽舒緩。陰縮急故也。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 高者。

 

暴狂而微。內經曰。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衛為陽氣。 衛盛而暴狂者。

 

陰不勝陽也。

 

針經曰。

 

衛氣者。

 

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 理。司開闔者也。

 

衛氣盛為狂者。

 

氣盛於外也。

 

王宇泰云。

 

 

如脈來浮而有力是也。

 

榮氣盛。名曰章。 章者、暴澤而光。榮者、血也。

 

榮華於身者也。

 

榮盛。故身暴光澤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4:44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張卿子云。

 

 

此章字。責其暴著也。

 

成注暴澤而光。安得為病脈。 高章相搏。名曰綱。 綱者、身筋急脈直。榮衛俱盛。則筋絡滿急。 王宇泰云。

 

綱總也。

 

張卿子云。

 

總滿盈也。

 

以榮衛俱盛。正與下損字反。 衛氣弱。名曰 。 者、心中氣動迫怯。衛出上焦。弱則上虛。

 

而心中氣動迫怯也。

 

榮氣弱。名曰卑。 卑者、心中常自羞愧。針經曰。

 

血者、神氣也。

 

血弱則神弱。故常自羞愧。 王宇泰云。

 

 

如按之沉而無力是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4:57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張卿子云。

 

高者、衛盛於外。卑者、榮弱於內。 卑相搏。名曰損。 損者、五臟六腑之虛 也。

 

衛以護陽。榮以養陰。榮衛俱虛。則五臟六腑。 失於滋養。致俱乏氣虛 也。

 

衛氣和。名曰緩。 緩者、四肢不能自收。衛氣獨和。不與榮氣相諧。則榮病。內經曰。

 

目受血 而能視。 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四肢不收。由榮血病。不能 灌養故也。

 

榮氣和。名曰遲。 遲者、身體重。但欲眠也。

 

榮氣獨和。不與衛氣相諧。則衛病。身體重而眠 。欲眠者。

 

衛病而氣不敷布也。

 

遲緩相搏。名曰沉。 沉者、腰中直。腹內急痛。但欲臥。不欲行。榮氣獨和於內。衛氣獨和於外 。榮衛不相和諧。相搏而為病。腰中直者。

 

衛不和於外也。

 

腹內痛者。

 

榮不 和於內也。

 

但欲臥不欲行者。

 

榮衛不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5:13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張卿子云。

 

遲緩之脈。多屬平和。

 

又以榮衛內外分貼。故緩貼陽。遲貼陰。 又以遲緩二字。與浮躁反。故下曰沉。俗所謂沉靜之意。善讀書者。

 

會其意 可也。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 盛。骨髓生。 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搏。名曰強也。

 

緩為胃脈。胃合衛氣。衛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開闔。衛和氣舒。則 顏色光潤。聲清毛澤矣。

 

遲為脾脈。脾合榮氣。榮養骨髓。實肌肉。濡筋絡 。利關節。榮和血滿。則骨正髓生。肌肉緊硬矣。

 

榮衛調和。二氣相抱。

 

而 不相戾。榮衛流通。剛柔相得。是為強壯。 唐不岩云。

 

 

此釋上三句之義。並結高章以下一 脈法。故復提寸口二字。謂 高章失之盛。 卑失之弱。唯榮衛和平。斯脈法遲緩。審能知遲緩之脈。陰 陽相抱。剛柔相搏。斷而名之為強。則無誤於綱與損二者之患矣。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

 

以手把刃 。坐作瘡也。

 

趺陽之脈。

 

以候脾胃。滑則穀氣實。是為胃實。緊則陰氣勝。是為脾強。

 

以 脾胃一實一強而相搏擊。故令痛也。

 

若一強一弱相搏。則不能作痛。

 

此脾胃 兩各強實相擊。腑臟自傷而痛。譬若以手把刃而成瘡。豈非自貽其害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5:30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張卿子云。

 

玩後趺陽脈數條。一云大而緊。當即下利。

 

又云緊而浮。膈氣乃 下。

 

又曰趺陽脈滑則為噦。責虛取實。

 

此為醫咎。皆本虛寒。故此亦脾胃之 為實為強。非真實真強也。

 

如不劑量邪正。

 

以實持之。

 

以強擊之。

 

誤於攻削 。乃自取傷耳。故重嘆之。

 

即此為醫咎同意。痛字。惜之也。

 

王宇泰云。

 

 

此則敦阜太過之脈也。

 

王三陽云。

 

胃中有食。脾中有寒。皆有餘也。

 

是以相搏。若脾氣自強。胃中 雖實。自然消穀。豈能病乎。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

 

在尺為關。

 

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 則吐逆。 經曰。

 

浮為虛。內經曰。

 

大則病進。浮則為正氣虛。大則為邪氣實。

 

在尺則 邪氣關閉下焦。裡氣不得下通。故不得小便。

 

在寸。則邪氣格拒上焦。使食 不得入。故吐逆。 丹溪云。

 

浮大之脈屬陽。見於寸者。

 

陽氣偏盛。陰不得配之也。

 

為格主吐逆 。

 

此無陰則嘔。見於尺者。

 

陰血不足。陽往乘之也。

 

為關主不得小便。

 

此東 垣滋腎之意。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伏則胃氣伏而不宣。中焦關格。正氣壅塞。故吐逆而水穀不化。澀則脾氣澀 而不布。邪氣拒於上焦。故食不得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5:47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張卿子云。

 

玩二條。脈浮而大。脈伏而澀。正相反。皆名關格。皆為吐逆。 一則言不得小便。一則言食不得入。浮者見病於下。伏者見病於上。趺陽寸 口。上下正別。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 泄風。久久為痂癩。 痂癩者。

 

眉少發稀。身有干瘡而醒臭。內經曰。

 

脈風成厲。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 氣微者心內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衛為陽。榮為陰。弱者、衛氣微。陽氣不足也。

 

遲者、榮中寒。經中客邪也 。榮客寒邪。搏而發熱也。

 

陽氣內微。心內雖飢。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緩遲弱遲雖止一字之異。卻千裡之隔。 趺陽脈大而緊者。

 

當即下利。為難治。 大為虛。緊為寒。胃中虛寒。當即下利。下利脈當微小。反緊者。

 

邪勝也。

 

故云難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6:01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經曰。

 

下利脈大者。

 

為未止。 王損庵云。

 

大為實。大為虛。上下紛紛。更易不一者。

 

只要識得虛者正氣虛 。實者邪氣實之義。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 於膈上也。

 

弱者、陽氣不足。陽能消穀。陽氣不足。則不能消化穀食。緩者、胃氣有餘 。則胃中有未消穀物也。

 

故使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

 

金匱要 略曰。

 

中焦未和。 不能消穀。故令噫。 張卿子云。

 

胃氣有餘。即經云陳氣二字。不必指定未消穀物說。下文噫而吞 酸。 氣填膈上。

 

又曰緩者胃氣實。實則穀消而水化也。

 

正是治之以蘭。除陳氣之 證。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 轉。轉即氣動。 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浮為胃氣虛。緊為脾中寒。胃虛則滿。脾寒則痛。虛寒相搏。腸鳴而轉。轉 則膈中之氣。因而下泄也。

 

若少陰脈不出。則虛寒之氣。至於下焦。結於少 陰。

 

而聚於陰器。 不得發泄。使陰腫大而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6:15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足。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 所仰。 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 部。上焦不歸者。

 

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

 

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

 

則 遺溲。 人養三焦者血也。

 

護三焦者氣也。

 

榮衛俱損。不能相將而行。三焦無所依仰 。身體為之頑痹而不仁。內經曰。

 

榮氣虛而不仁。針經曰。

 

衛氣不行。則為 不仁。榮為血。血不足。則煩疼。榮屬心。榮弱心虛。則口難言。衛為陽。 陽微則惡寒。衛為氣。氣虛則數欠。三焦因榮衛不足。無所依仰。其氣不能 歸其部。金匱要略曰。

 

上焦竭。善噫。上焦受中焦氣。中焦未和。不能消穀 。故令噫耳。下焦竭。即遺溺失便。

 

以上焦在膈上物未化之分也。

 

不歸者。

 

不至也。

 

上焦之氣。不至其部。則物未能傳化。故噫而酢吞。中焦在胃之中 。主腐熟水穀。水穀化則思食。中焦之氣不歸其部。則水穀不化。故云不能 消穀引食。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溲、小便也。

 

下焦不歸其部。不 能約制溲便。 故遺溲。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沉為實者。

 

沉主裡也。

 

數消穀者。

 

數為熱也。

 

緊為肝脈。見於脾部。木來克 土。為鬼賊相刑。故云難治。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 足。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

 

而寒栗咳逆。唾腥 。吐涎沫也。

 

衛為氣。面色黃者。

 

衛氣衰也。

 

榮為血。面色青者。

 

榮血衰也。

 

榮行脈中為 根。衛行脈外為葉。榮為陰。衛為陽。榮為根。衛為葉。根葉俱微。則陰陽 之氣內衰。致生寒栗而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6:29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王宇泰云。

 

子能令母虛。肺主氣。氣虛。則脾色見於面而黃。心主血。血衰 。則肝色見於面而青。肺臭腥脾液涎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 相搏。 宗氣衰微。四屬斷絕。 經曰。

 

衛氣盛。名曰高。高者、暴狂而肥。榮氣盛。名曰章。章者、暴澤而 光。其身體瘦而不肥者。

 

衛氣衰也。

 

肌肉甲錯而不澤者。

 

榮氣傷也。

 

宗氣者 。三焦歸氣也。

 

四屬者。

 

皮肉脂髓也。

 

榮衛衰傷。則宗氣亦微。四屬失所滋 養。致斷絕矣。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穀消而水 化也。

 

穀入於胃。脈道乃行。水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 名曰血崩。 衛為陽。微為亡陽。脈微者。

 

衛氣疏。衛溫分肉。肥腠理。衛氣既疏。皮膚 不得溫肥。則空虛也。

 

經曰。

 

緩者胃氣有餘。有餘為實。故云緩者胃氣實。 內經曰。

 

食入於胃。 淫精於脈。是穀入於胃。脈道乃行也。

 

針經曰。

 

飲而液滲於絡。合和於血。 是水入於經。 其血乃成也。

 

胃中穀消水化。

 

而為血氣。今衛疏榮盛。是榮氣強而衛氣弱也 。衛氣弱者。

 

外不能固密皮膚。

 

而謂之氣疏。內則不能衛護其血。

 

而血為之崩。經、常也 。三焦者、氣之道路。衛氣疏。則氣不循常度。三焦絕其常度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6:42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張卿子云。

 

玩實字。乃胃病也。

 

實則穀消而水化。是胃虛。不能使水穀入經 。循其脈道。故外則膚空。內則血崩。榮盛二字。謂不能與衛和。膚疏二字 。謂不能固其榮。非云榮強而衛弱也。

 

唐不岩云。

 

既言悍氣為衛。精氣為榮。則榮衛者。

 

水穀精悍之氣所成。豈獨 單言水不能化血。即單言穀。

 

亦豈有化氣之理。經文語意甚圓。即引經淫精 於脈。合和於血。 亦不似成氏水穀二字。截然兩分也。

 

此 專言衛氣虛之脈。衛虛則外不能固膚。內不能統血。雖有胃中水穀所化 之血脈。

 

而亦無統攝矣。

 

故曰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趺陽脈微而緊。緊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中虛且寒。氣自短矣。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 煩者、熱也。

 

少陰脈弱者、陰虛也。

 

陰虛則發熱。

 

以陰部見陽脈。非大虛也 。故生微煩。厥逆者。

 

四肢冷也。

 

經曰。

 

陰陽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

 

手 足厥冷是也。

 

少陰脈澀者。

 

陰氣澀。不能與陽相順相接。故厥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6:54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王宇泰曰。

 

 

此 不當作二證。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 脾胃為榮衛之根。脾能上下。則水穀消磨。榮衛之氣得以行。脾氣虛衰。不 能上下。 則榮衛之氣。不得通營於外。故趺陽脈不出。身冷者。

 

衛氣不溫也。

 

膚硬者 。榮血不濡也。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 。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

 

此為尸厥。當刺期門巨闕。 尸厥者。

 

為其從厥而生。形無所知。其狀若尸。故名尸厥。少陰脈不出。則 厥氣客於腎。

 

而腎氣微。少精血。厥氣上奔。填塞胸膈。壅遏陽氣。使宗氣 反聚。

 

而血結心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7:15 | 只看該作者

平脈法第二

 

針經曰。

 

五穀入於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 嚨。

 

以貫心肺而行呼吸。

 

又曰。

 

榮氣者。

 

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 以營四末。今厥氣大甚。 宗氣反聚而不行。則絕其呼吸。血結心下而不流。則四體不仁。陽氣為厥氣 所壅。不能宣發。退下至陰股間。與陰相動。仁者、柔也。

 

不仁者、言不柔 和也。

 

為寒熱痛癢俱不覺知者也。

 

陽氣外不為使。內不得通。榮衛俱不能行 。身體不仁。狀若尸也。

 

內經曰。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刺期門者。

 

以通心下結血。刺巨闕者。

 

以行胸中宗氣 。血氣流通。 厥氣退則蘇矣。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微為亡陽。尺緊為陰勝。陽微陰勝。故名虛損。

 

又加之多汗。則愈損陽氣 。是陰常在。

 

而絕不見陽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 仁。

 

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也。

 

衛、陽也。

 

微為衛氣微。故云亡陽。榮、血也。

 

濡為榮氣弱。故云亡血。弱 為陰虛。虛則發熱。緊為陰勝。故為寒。諸乘寒者。

 

則陰陽俱虛。

 

而為寒邪 乘之也。

 

寒乘氣虛。抑伏陽氣。不得宣發。遂成逆也。

 

鬱冒。為昏冒不知人 也。

 

不仁。為強直而無覺也。

 

為尸厥焉。

 

以胃無穀氣致脾澀不通於上下。故使口急不能言。戰者、寒在表 也。

 

栗者、寒在裡也。

 

問曰。

 

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

 

五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濡弱者、氣血也。

 

往反有十一頭。頭者、五臟六腑共有十一也。

 

問曰。

 

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臟。師曰。

 

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 也。

 

腑、陽也。

 

陽脈見者。

 

為乘腑也。

 

臟、陰也。

 

陰脈見者。

 

為乘臟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7:33 | 只看該作者

卷二

 

傷寒例第三

 

陰陽大論云。

 

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

 

此則四時正氣之 序也。

 

春夏為陽。春溫夏熱者。

 

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故也。

 

秋冬為陰。秋涼 而冬寒者。

 

以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故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

 

乃名傷寒耳。 冬三月。純陰用事。陽乃伏藏。水冰地坼。寒氣嚴凝。當是之時。善攝生者 。出處固密。去寒就溫。則不傷於寒。其涉寒冷。觸冒霜雪。為病者。

 

謂之 傷寒也。

 

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 春風、夏暑、秋濕、冬寒。謂之四時之氣。 以傷寒為毒者。

 

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熱為陽。陽主生。寒為陰。陰主殺。陰寒為病。最為肅殺毒厲之氣。 中而即病者。

 

名曰傷寒。不即病者。

 

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 為暑病。 暑病者。

 

熱極重於溫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7:47 | 只看該作者

傷寒例第三

 

內經曰。

 

先夏至日為溫病。後夏至日為暑病。溫暑之病。本傷於寒而得之。

 

故太醫均謂之傷寒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 者。

 

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 寒而反大溫。

 

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

 

此則 時行之氣也。

 

四時氣候不正為病。謂之時行之氣。時氣所行為病。非暴厲之氣。感受必同 。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也。

 

王宇泰云。

 

 

以上辨傷寒時氣之異。 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占之。

 

四時正氣者。

 

春風、夏暑、秋濕、冬寒、是也。

 

時行者。

 

時行之氣是也。

 

溫 者。

 

冬時感寒。至春發者是也。

 

疫者。

 

暴厲之氣是也。

 

占前斗建。審其時候 之寒溫。察其邪氣之輕重而治之。

 

故下文曰。

 

九月霜降節後。宜漸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後宜解也。

 

所以謂之雨水 者。

 

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

 

至驚蟄二月節後。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 。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8:05 | 只看該作者

傷寒例第三

 

冬寒、春溫、夏熱、秋涼、為四時之正氣也。

 

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

 

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

 

謂之傷寒也。

 

九月、十月。寒氣尚微。為病則輕。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嚴。為病則重 。正月、二月。寒漸將解。為病亦輕。

 

此以冬時不調。適有傷寒之人。即為 病也。

 

此為四時正氣。 中而即病者也。

 

其冬有非節之暖者。

 

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後。更 相重沓。 亦有輕重。為治不同。證如後章。 此為時行之氣。前云冬時應寒。

 

而反大溫者是也。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

 

又不冰雪。

 

而有人壯熱為病者。

 

此屬春時陽氣 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 此為溫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7:48:25 | 只看該作者

傷寒例第三

 

內經曰。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

 

皆為時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

 

或 有暴寒。 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 病熱則重。 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 有殊耳。 此為疫氣也。

 

是數者。

 

以明前斗歷之法。占其隨時氣候。發病寒熱輕重不同 耳。 王宇泰云。

 

 

此辨時行與傷寒相似。治法不同。要在辨其病原。寒、熱、溫、 三者之異。則用藥冷熱之品味判然矣。

 

王履云。

 

即病謂之傷寒。不即病謂之溫暑。其原不殊。故一以傷寒為稱。其 類各別。 故施治不得以相混。今人以傷寒法治溫暑。

 

亦不過借用耳。非仲景立法之本 意也。

 

或用辛涼解散。庶為得宜。苟不慎而輕用之。

 

誠不免夫狂躁斑黃衄血 之變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09:07 | 只看該作者

傷寒例第三

 

王宇泰云。

 

傷寒即發於天令寒冷之時。

 

而寒邪在表。閉其腠理。故非辛甘溫 之劑。 不足以散之。

 

此仲景桂枝麻黃等湯之所以必用也。

 

溫病、熱病。後發於天令 暄熱之時。 怫熱自內而達於外。郁其腠理。無寒在表。故非辛涼。

 

或苦寒。

 

或酸苦之劑 。不足以解之。

 

十五日得一氣於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

 

節氣十二。中氣十二。共二十四。內經曰。

 

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 謂之時。 四時謂之歲。 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

 

或有未應至而至者。

 

或有至而太過者。

 

皆成病氣也 。 疑漏或有至而不去。

 

此一句。按金匱要略曰。

 

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 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故也。

 

師曰。

 

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 陽之時。陽始生。 天得溫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

 

此為未至而至也。

 

以得甲子。

 

而天未溫 和。

 

此為至而不至也。

 

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

 

此為至而不去也。

 

以得甲子 。

 

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

 

此為至而太過也。

 

內經曰。

 

至而和則平。至而甚 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即是觀之。

 

脫漏明矣。

 

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

 

各正一氣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09:27 | 只看該作者

傷寒例第三

 

內經曰。

 

陰陽者。

 

天地之道。清陽為天。動而不息。濁陰為地。靜而不移。 天地陰陽之氣。鼓擊而生。春夏秋冬。寒熱溫涼各正一氣也。

 

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 春暖為夏暑。從生而至長也。

 

秋忿為冬怒。從肅而至殺也。

 

是故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

 

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

 

十月六爻皆陰。坤卦為用。陰極陽來。陽生於子。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 陰爻降。 於卦為復。言陽氣得復也。

 

四月六爻皆陽。乾卦為用。陽極陰來。陰生於午 。夏至之後。 一陽氣下。一陰氣上。於卦為 。言陰得遇陽也。

 

內經曰。

 

冬至四十五日陽 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 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

 

春秋二分。陰陽離也。

 

陽生於子。陰生於午。是陰陽相接。故曰合。陽退於酉。陰退於卯。是陰陽 相背。 故曰離。內經曰。

 

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則氣同。分則氣異。 陰陽交易。人變病焉。

 

天地陰陽之氣。既交錯而不正。人所以變病。內經曰。

 

陰陽相錯。

 

而變由生 也。

 

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09:48 | 只看該作者

傷寒例第三

 

內經曰。

 

養生者。

 

必順於時。春夏養陽。

 

以涼以寒。秋冬養陰。

 

以溫以熱。 所以然者。

 

從其根故也。

 

小人觸冒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

 

而發何病。詳而取之。

 

不能順四時調養。觸冒寒溫者。

 

必成暴病。醫者當在意審詳而治之。

 

是以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 於寒。 春必病溫。

 

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當春之時。風氣大行。春傷於風。風氣通於肝。肝以春適王。風雖入之。

 

不 能即發。 至夏肝衰。然後始動。風淫末疾。則當發於四肢。夏以陽氣外盛。風不能外 發。故攻內而為飧泄。飧泄者。

 

下利米穀不化而色黃。當秋之時。濕氣大行 。秋傷於濕。濕則干於肺。肺以秋適王。濕雖入之。

 

不能即發。至冬肺衰。 然後濕始動也。

 

雨淫腹疾。則當發為下利。冬以陽氣內固。濕氣不能下行。 故上逆而為咳嗽。當夏之時。暑氣大行。夏傷於暑。夏以陰為主內。暑雖入 之。

 

勢未能動。及秋陰出而陽為內主。 然後暑動傳陰而為 瘧。 者、二日一發。瘧者、一日一發。當冬之時。寒 氣大行。冬傷於寒。冬以陽為主內寒雖入之。

 

勢未能動及春陽出而陰為內主 。然後寒動傳陽而為溫病。是感冒四時正氣為病。必然之道。 傷寒之病。逐日淺深。

 

以施方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於 2014-9-15 19:10:06 | 只看該作者

傷寒例第三

 

內經曰。

 

未滿三日者。

 

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

 

可泄而已。 今世人傷寒。

 

或始不早治。

 

或治不對病。

 

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醫人又不 依次第而治之。

 

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

 

今搜采仲景舊論 。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

 

擬防世急也。

 

仲景之書。逮今千年。

 

而顯用於世者。

 

王叔和之力也。

 

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是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 之能。

 

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者。

 

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東方地氣溫。南方地氣熱。西方地氣涼。北方地氣寒。西北方高。東南方下 。是土地溫涼高下不同也。

 

東方安居食魚。西方陵居華食。南方濕處而嗜酸 。北方野處而食乳。是餐居之異也。

 

東方治宜砭石。西方治宜毒藥。南方治 宜微針。北方治宜灸。是四方醫治不同也。

 

醫之治病。當審其土地所宜。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5 14:47 , Processed in 0.44528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