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者】
和諧聲也,其音開口而出,仿佛亥字之音,故有聲無痰為咳。
嗽則如水之灌漱,然有物在喉,漾漾欲出,故從口從敕,後人遂以有痰為嗽。
然則咳嗽之病,胡從生也?
日:
病有萬變,要不出內傷外感兩端,請先明外感。
外感者,風寒暑濕燥火六者盡之。
論其常,則各主一時為病;
論其變,則四時皆可以受六淫之邪。
今則即風寒論。
感風者,鼻塞身重,惡風清涕,此證也;
左脈浮弦,此脈也。
感寒者,惡寒體痛,發熱脈緊,此寒之證與脈也。
而風之中,又有辨。
春則為溫風,肝木用事;
受風者,必傷肝,而又有中血中氣之別;
風傷衛,則參蘇飲;
風傷營,則芎蘇飲。
夏則為熱風,傷心包,而亦有涼熱之別;
涼風香薷飲,熱風雞蘇散。
秋為涼風,傷肺,敗毒散、金沸草散。
冬為寒風,傷膀胱,桂枝厚朴杏仁湯、麻黃湯。
儻冬時天熱而感寒風,則當用葳蕤湯、陽旦湯,此冬溫之邪也。
惟秋分以後少暑濕,春夏無燥氣。
他如先傷風而後傷熱,為熱包寒,葳蕤湯;
肺素熱而感寒風,為寒包熱,金沸草散。
一嗽而痰出稠黏者,脾濕勝,二陳之類。
連嗽無痰者,肺燥甚,清燥救肺湯。
此皆外感咳也。
言風一端,而六氣可類推矣。
若夫內傷,大法惟痰飲、津傷兩種。
痰飲多陽虛,津傷多陰虛。
其陽虛痰飲尚淺者,六安、二陳之類;
有火者,溫膽湯;
夾陰虛者,金水六君煎;
陽虛甚,兼夾痰火不可攻者,玉竹飲子成降法;
喘者,降氣湯、貞元飲,此陽虛痰飲一端也。
他如陰虛者,陰火易於上升,胃氣不清者,麥門冬湯;
曾見血者,四陰煎;
痰多而濃,無胃氣者,六君子湯;
痰少而嗌乾,胃氣未絕者,六味丸、都氣丸、八仙長壽丸。
此粗舉內傷之一端也。
此外又有勞風一門,咳吐濁涕青黃之痰,由勞碌傷風,戀而不化,最為難治。
淺者,秦艽鱉甲,表虛汗多者,黃耆鱉甲;
深則柴前連梅煎,千金法也。
此皆勞風之治也。
至於芎枳二味,以治寒鬱化火之咳;
合二母以瀉肺之母;
瀉白散,以清泄肺臟;
四物桔梗湯,以引清血分,皆在所常用也。
似此某證某方,條分縷析,須平日有格致功夫。
試觀先生臨證之方,似乎夾雜,合之病人之證,則無一味可以增減。
先生嘗曰:
吾門之病,如時文,割截隔章隔節之題,他人無處下手,左支右拙。
余能以心思靈空,貫串合湊一方,令病安穩。
此無他,外感多與內傷同,病內傷,每因外感而發,更遇雜藥亂投之醫,治絲而棼,愈難就緒。
治此者,不能不兼采眾方,就中另出一方,其立方之意,在案中宣露明白。
噫!
執此意以尋先生之門徑,思過半矣。
鄧評:
若葉氏論風溫由口鼻入而肺胃受邪者,則又宜銀翹、桑菊之類矣。
寒都火邪,亦能令人乾咳,便宜辛散帶潤,如甘、桔、蜜炙薑、橘之類。
秦艽鱉甲與黃耆鱉甲,總須有骨蒸寒熱者乃合。
治寒鬱化火之類而將成肺痿者,莫若葛氏保和湯為最妙。
孫評:
治雜症根本透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