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周慎齋遺書】

 關閉 [複製鏈接]
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08:33 | 只看該作者


初驗難分真偽,欲施攻補狐疑,全憑一探實和虛,此是醫家妙計。


凡治病,內外不辨,又虛實不分,妄施藥物,服之不能保其無失。


醫家通活變者,臨證察脈之時,問前醫所用何藥,作何調理,若果能見其實有失處,我則對證施治,必無不治。


(王胥山曰:


前醫用藥未效,後之接手者多務翻案以求勝之,久寒則用熱,久熱則用寒,久瀉則用補,久補則用瀉,以為討巧出奇之計。


然而脈與因故在也,苟據脈審因,確見前醫識力未到,自當改弦易轍,以正其誤,若不據脈審因,而妄生歧論,只圖求異於前人而網其利,竟置病患吉凶於度外,其居心不可問矣。


嗟乎!


惟有初治之時最難,虛實兩途,猶豫未決。


(張東扶曰:


古人知其難而難之,今人知其難而易之,亦並不知其難也。


冤哉!


知機者,用意調和,如按琴瑟,藥中則氣和,自然之理。


但實可受寒,虛可受熱,攻補之訣,在其中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08:51 | 只看該作者


實虛相雜損元陽,攻補兼施細酌量,先理脾家為切要,氣行無滯補何妨。


兼治之法,攻補並瀉,或腹痛,或胸脅滿悶。


怒氣挾食傷肝,皆損中氣,雖兼內外勞傷,頭痛發熱,務以調理脾胃為先。


凡治吐瀉腹痛滿悶等證,先用溫補,加香砂辛熱之味,使諸證平復,而脾氣營運,再用純補之藥,以俟汗解而愈。


古云:


氣滯物傷,補益兼行消導,此之謂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09:14 | 只看該作者


傷寒表實汗為難,火數如逢發等間,(王胥山曰:


火數,謂七日及十四日之期,病證多於此候轉機也。


未至其期,強發其汗,汗或不出,或雖有汗而病仍不解,若至其期,用藥中的,應手取效矣。


發等間,言發汗之不難也。


炳章按:


余見近時,市醫多有持此論者,余常笑之不意,乃原本於此,夫風寒中人,急於星火當其,初起用藥驅之使出,則邪去而正不傷,最要法也。


遲疑逗留坐視其傳經,則變症蜂起,雖欲乘火數而發其汗,庸有冀平。


歷代明醫無此訣,於今說破妙機關。


外感有餘之證,必身熱頭疼,惡寒無汗,乃表實之故。


雖言表實者,理宜發汗,然服發汗藥而汗不出,不宜再發其汗,候逢火數,其汗必出,或作戰而汗,亦有不戰而汗者。


若戰汗時,藥宜用溫補以一助之,要使正氣勝其邪,邪汗出而愈。


如火數未至,將藥強發,雖汗亦非自然之汗,不免反傷其氣,其病反甚於前。


歷代明醫,不立此法有汗當止,無汗當候。


或兼吐瀉,亦當調理中宮,或虛實相兼,攻補互用。


(錢本於驗字條下有此數句,蓋亦慎齋之言,而草廬本不載,今改附錄候字條下,稍低一字,以別於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09:42 | 只看該作者


臨證隨機立見高,宜攻宜守辨分毫,心存專主人司命,仇奪乾坤造化標。


經云:


精氣奪則虛。


又云:


奪血者無汗(汗即血所化也。


奪之為言,重虛之謂也。


精氣奪,奪血者,宜守之,毋再傷其精氣血。


又經云:


土鬱奪之。


奪之即攻之謂也,言土鬱者,宜攻下之,令無壅窒也。


宜守宜攻,辨得分明,自無虛虛實實之禍矣。


(王胥山曰:


病有危急,而虛實介於疑似之間,治之苟失其宜,虛虛實實,死亡不旋踵矣。


惟深於理法者辨之明而察之,審宜守宜攻,確然不惑,獨排群議而急救之,所謂奪者,乃奪之死也而置之生,奪之危地而置之安也。


其引經文,不過取以為攻守二途作一引子,於奪字元機不甚緊對,蓋精氣奪則虛血,血奪者無氣,二奪字當作失字解,土鬱奪之,此奪字當是奪而去之之義,玩詩意,細繹經文,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0:01 | 只看該作者


惡寒戰栗非寒證,陽亢精微積熱深,莫使毫厘謬千裡,總須著意個中尋。


惡寒之證,有陽亢而見陰證者,此假寒真實熱也。


若真寒之證,其脈為遲,為微為弱,氣虛欲脫,足冷厥逆,自汗自利,此急宜溫補之,真寒證也。


若熱極而惡寒者,脈必有力,宜用承氣湯下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0:17 | 只看該作者


惡熱因非熱,元虛氣自傷,莫教從實治,須用補虛方。


惡熱之證,有元氣受傷,邪火獨盛而惡熱者,所謂火與元氣不兩立也。


溫補真元,其火自退。


蓋此是陽虛火動,而非真熱之病也。


真熱之病,脈多洪大有力,身熱譫語,大便燥結,口渴無汗。


(錢本於此下有「得井水探之不逆亟當重下無疑」十三字。


張東扶曰:


大便燥結,口渴無汗,陽虛火動者亦有之,當合上二句參看,方得真情實據耳。


若元氣受傷而惡熱,雖有便燥口渴外象,而脈大無力,宜人參、麥冬、五味、山藥、杞子、肉桂、細辛、生地、甘草、白芍、歸身之類治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0:37 | 只看該作者


陰盛陽衰氣薄,喜溫惡冷通情,醫能識破個中情,起死回生有應。


經云:


氣血者,喜溫暖而惡寒涼。


蓋溫暖之味,得生長之性,多補。


寒涼之味,行消殺之氣,多瀉也。


且萬物生於土,土爰稼穡,稼穡作甘,甘則能補脾胃,為後天氣血之原。


治病而能用甘溫以補土,則效多。


但行補之法,宜先輕後重,不及可加,太過則反劇矣。


(詳觀近時氣化漸衰薄。


人身一小天地也,自然相應。


凡百病證,多宜溫補,少宜涼散,陰盛陽衰之理,靜驗已久。


本此治疾,見效甚多,此實心得之妙也。


錢本於此條內多此數行,而草廬本無之,蓋亦慎齋平昔之言,而門人所記錄者,今附錄於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0:57 | 只看該作者


實病因由汗不宣,脈應證對法當權,休將忽略輕生命,訣有言傳出自然。


瀉者,瀉其有餘。


有餘者,邪氣實也。


瀉實之法,有汗、吐、下三法,病在上者,或寒,或食,或痰,並宜吐之。


邪在表者汗之,邪在裡者下之,此皆有餘之證,當及時施治,不可因循。


蓋補瀉二字,寒熱從之,醫中之秘,的在於斯。


瀉法先緩而後急,不及可再攻,太過恐難復舊。


然亦不可確然竟以攻下為長策。


蓋商鞅治國之法,原非治平之正道也。


(有餘之證宜霸,不宜王法,當下不可因循而失,或不當下而下之,禍不旋踵。


又云:


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脈有虛實,證以明之。


錢本有此一段,而草廬本無之,今附錄於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1:32 | 只看該作者


氣虛下陷因何故?


勞損傷神理必然,閉脫兩般要所據,全憑提固法相兼。


胃氣在中,腎氣在下,二氣相接,周流營運不息,何病之有?


一或有傷而氣虛下陷之病生矣。


故肝腎之陰不能升,心肺之火不能降,則有閉結之患。


(張東扶曰:


肝腎之陰不升,則上燥,心肺之火不降,則下寒。


須先行通知,兼以升提。


如或不效,即宜溫補真陽,其氣自然通達。


又如婦人血崩,下氣虛脫而患泄泄者,皆宜峻補兼提。


經云: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蓋天地人一也,而生生化化,莫不由此一氣之升降。


所以提則春氣生發而元氣營運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1:51 | 只看該作者


食塞胃中氣不調,越因越用法為高,若然反出因無火,溫補中宮積自消。


凡飲食不勻,有傷升降,心下泛泛然,或兼惱怒,則郁悶難舒,一吐即愈。


皆越因越用之法也。


若食入反出,王太仆云:


是無火也。


內必兼寒兼積,法宜溫補中宮,用理中湯去甘草,加烏梅、生薑、消痰之藥。


(錢本多枳殼一味。


此則越法之內,而兼調中之意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2:18 | 只看該作者


治法中間有四應,四應得法可回生,汗溫吐下應無失,失卻相應命不存。


治病之法有四,汗、溫、吐、下,乃醫家之準繩也。


應汗不汗,失也;


汗之不汗,天氣不通矣。


應溫不溫,失也;


溫之不溫,陽氣脫矣。


(王胥山曰:


虛不受補也。


應吐不吐,失也;


吐之不吐,胃氣竭矣。


應下不下,失也;


下之不下,地道不行矣。


凡用汗、溫、吐、下之藥而病仍不應,俱死兆也。


故曰:


順之則生,逆之則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2:38 | 只看該作者


醫家臨證要分明,察色觀識死生,腹痛按知虛與實,還憑驗舌聽聲音。


諸證先觀形色,次察聲音。


經云:


色之與脈,當相參應。


五色有四季之分,惟土為正色,色中見黃,脈中見緩,乃為有胃氣。


黃為土色,土位中央、五色之中,稍帶微黃,方為佳色。


色不可紅,色純紅者,真臟色見也,見則死矣。


(王胥山曰:


色純紅者,乃陽氣外越之征,故見則必死。


真臟色見者亦必死,然真臟色青、黃、白、黑皆有之,不僅紅色一種。


故真臟色不見,知其尚非死征。


若脈氣帶緩,面色帶黃,知其胃氣未敗,未必死也。


目者,一身之精華所萃,色藏於內而發見於外,有神則精明光彩,黑白如常;


實則陽光燦爛,虛則陰翳朦朧,若失其神,則昏昧不明,遠近不辨。


再察其脈神,存否如何?


或兩神俱失,決死無疑矣。


舌者,心之苗也,紅為熱,白苔為寒,色紫者,心火亢極而實熱也。


再察其脈,果系有餘,法宜急下之。


舌黑色者,熱極而無生意也。


色黃兼下利,而唇口碎裂,是為水涸,非實熱,乃假熱也。


由腎之真陽虛極不能化生津液,理宜大劑溫補,稍帶甘寒,使金水相生,則燥解而生可回。


若用純涼,反瀉真陽,其死決矣。


又凡舌短兼囊縮,脈有力為熱,脈虛為寒,則死無惑焉。


聲音從丹田中出,其音嘹亮,則有神矣。


若含糊聲嘶者,痰火盛也;


前重後輕者虛也;


前輕後重者實也;


出言罵詈,其聲雄壯者,胃熱也;


病重失音,死證也;


病患不語,虛之甚也,能語則病方愈;


譫語鄭聲,及呻吟者,皆陰虛中不守,非佳兆也。


診其脈,有神可生,無神者死。


喘息者痰也,治當清金降火。


如不效,據脈審因,宜從溫補,腎溫火降,喘必緩矣。


(若兼外感,亦應發散。


按腹之法,所以驗虛實也。


按之不痛者虛也,診其脈果不足,身雖發熱,理宜溫補;


按之痛者實也,脈果有力,宜急下之,方愈。


人之天庭傾倒,死證也。


蓋天庭為陽,陽不升,則陰不生;


有形之體屬陰,陰不生,則形亦壞不存,故知其為死證無疑矣。


詩曰:


行醫不識氣,治法將何據?


堪笑道中人,未有知音處。


見痰莫治痰,見熱莫攻熱,喘生休耗氣,見血不清血,無汗勿發汗,遺精莫補澀。


明得個中機,便是醫中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3:04 | 只看該作者

卷四

 

用藥權衡


用藥如用兵,醫之有方法,如兵之有軍法也。


醫用藥而無準繩,猶將之用兵而無紀律也。


凡用藥須擇一味為主帥,其余分佐使而驅用之。


治上必達下,下病必升舉,法固然也。


若治病無法,雖輕病亦不宜措手。


如有邪固宜攻邪,攻邪而邪不退者,因正氣虛,不能勝邪故也。


必要扶正為主,正氣足,邪自然不能藏匿,求路而出矣。


然又必順其開 。


令邪得有出路,而其出無難矣。


如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頭痛加川芎、蔓荊子,使邪從汗散。


若自汗表虛,邪因虛入,補中正法,無如緩治最宜,或補中,或保元,加桂枝、白芍,因表虛也。


故正氣未虛,邪氣獨盛,邪在於表,當卻邪而存正,作傷寒治之,若病久則不可用此法。


寒熱往來,仲景用小柴胡湯,黃芩清肺,柴胡行表,半夏豁痰,甘草和中是矣。


又用人參者何?


為肺虛也。


內熱見渴,病在上焦,加麥冬、干葛。


熱而不渴,是未達也,加豬苓、木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3:53 | 只看該作者

用藥權衡


五苓散,散表之裡藥,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豬苓、澤瀉各二錢,四味是矣,又用肉桂者何?


是暑熱之藥,能行表裡,熱飲通表,水調達下,煩渴飲水過多,水入則吐,心中痰濕在內,即當利之。


五苓用肉桂,補中用升麻,當知其為引使通達之妙也。


潮熱,病在上焦,宜表;


病在中焦,宜理;


病在下焦,宜升不宜降,宜緩不宜急。


使血氣歸於中道,斯無偏勝之諸藥方有用氣留味者,有用味留氣者。


如補中益氣湯,用之入陽分以補氣,黃 、當歸氣濃者,宜重用,人參、白朮味濃者,次之,升麻、柴胡升散,陳皮破滯,俱於氣不利,用之宜最少,故味先而氣後,後至者成功,是為用味留氣。


用之入陰分以補血,人參、白朮味濃者,宜重用,黃 、當歸氣濃者,次之,升麻、柴胡提氣,陳皮行氣,俱於血有益,用之不妨多。


(張東扶曰:


提氣所以有益於血者,陽生則陰長也。


行氣所以有益於血者,氣行則血生也。


故氣先味後,後至者成功,是為用氣留味。


自余諸方,大約仿此而已。


補中益氣湯,升麻、柴胡升提走表,黃 、陳皮氣藥,余皆血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4:09 | 只看該作者

用藥權衡


凡服溫補藥,調理莫過於參苓白朮散;


服大熱藥,調理莫過於八珍散。


凡病先用熱藥太過,現出熱證,用清涼和解,二三劑即愈。


用寒涼太過,現出寒證,用溫中理脾,三五劑即愈。


上通,益氣湯。


下達,六味丸。


如用補中益氣湯,汗少肺氣不開,重用黃 ;


汗多裡氣不守,重用人參;


熱不退,重用甘草如保元湯、益氣湯、歸脾湯,用木香同煎,令其氣味浸入,則能助參 成功,是謂補正卻邪。


四君、十全大補用木香,但以湯磨,沖和藥內,不入藥器同煎,令其氣味不散,則能行參之滯,是謂去邪存正。


用乾薑不得用蓮肉,一清一溫,則溫者力減,不能見功。


暑月用滋陰藥,必用燥藥調理,用燥藥,必用滋陰藥調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4:26 | 只看該作者

用藥權衡


胃有邪火,宜養不宜燥,胃無邪火,宜燥不宜養。


養者,養胃陰也。


(張東扶曰:


此二語殊不然,脾宜燥,胃不宜燥,不必定有火也。


經云:


胃為多氣多血之海,燥則氣增而血耗矣,故胃之治法始終宜養,不可偏言燥也。


王胥山曰:


謂胃無邪火,宜燥不宜養,若以胃家有停飲者當之,此理亦是,未可駁其非也。


學人看書,須有圓通之法,自然四通八方,路路皆達矣。


表裡不清,但用補中益氣湯。


病久不愈,但宜八珍。


若附子必無熱證方可用;


乾薑、肉桂,必是寒證方可用;


血凝氣滯,表上焦熱,升陽散火,補中益氣,調理莫過於參苓白朮散;


散火調理,莫宜於八珍。


補中益氣,加附子合和中散,內傷盡矣。


十全大補合二陳湯,凡有濕熱在上焦者,用茯神、遠志,能使濁氣下降;


在中焦用之,能使清氣上升。


參苓白朮散,大人小兒俱宜之藥。


用砂仁,所以行滯燥濕,不可無也。


其人素見陰脈,服補藥不合者,以其陰中之陽虛也。


宜補陰中之陽,用八味地黃丸。


但見脈數,是為細數,細數者不治。


其人素見陽脈,服熱藥不得者,以其陽中之陰虛也。


宜補陽中之陰,用補中益氣湯。


倘脈見數,是為弦數,弦數者無妨。


人參、黃 、甘草,退熱之聖藥也。


不有細辛,其何能使腎水之上升?


不有乾薑、肉桂,其何能使邪熱之發越也?


(王胥山曰:


此為治虛邪、寒邪者言,與治實邪,熱邪迥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4:42 | 只看該作者

用藥權衡


肺氣宜斂,有不可斂者,痛不可斂,脹不可斂,渾身腫脹,俱不可斂。


有不可開者,嘈雜不可開。


如治消中,不宜蓮子之類。


上焦血虛,當歸、肉桂多用,白朮少用。


中焦白朮多用,血燥則與歸身並用。


下焦血虛,用熟地、肉桂,涌泉火起用黃柏。


四君加用木香,治滯氣在胸中。


四物加用沉香,治動氣在臍下。


若氣虛不用木香,用黃,血虛不用沉香,用肉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4:54 | 只看該作者

用藥權衡


補脾兼補腎。


如腹痛腹鳴,脾土虛寒可知。


而或腎亦虛寒,倘專一補脾,未免有土克水之患,故用藥有兼施焉。


山藥、白茯苓、乾薑所以補腎者也,而補骨脂、大茴香、肉桂、杞子、熟地,則補脾之中,兼以補腎矣。


所謂補脾兼補腎者如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5:07 | 只看該作者

用藥權衡


補腎兼補脾。


如小腹脹滿,腎氣虛寒可知。


而或脾亦虛寒,倘專一補腎,未免有水來侮土之患,故用藥有概舉焉。


補骨脂、肉蓯蓉、大茴香、肉桂,所以溫腎者也,而乾薑則溫腎兼溫脾矣。


所謂補腎兼補脾者以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15:21 | 只看該作者

用藥權衡


補脾兼補腎,不宜用白朮。


補腎兼補脾,不宜用熟地。


又二治法俱不用小茴,恐其行腎氣也。


(錢登穀曰:


久泄則術反不宜,以其燥健,能滲土中真氣也。


故脾病久者,必兼補腎,若脾中有濕,又不可拘此。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5 00:27 , Processed in 0.32811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