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施治】
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方無一失。
何以言之?
脾胃一傷,四臟皆無生氣,故疾病矣。
萬物從土而生,亦從土而歸,補腎不若補脾,此之謂也。
治病不愈。
尋到脾胃而愈者甚多。
凡見咳嗽自汗,發熱,肺虛生痰,不必理痰清熱,土旺而痰消熱退。
四君子,加桂、薑、陳皮、北五味,後調以參苓白朮散。
(炳章按:
知本之論,然脾胃之用在升降運化,撥轉氣機,尤為要著,未可徒以四君、六君為足盡脾胃之治法也。
脾胃不足,當責其無陽,亦有陽亢熱不退,自汗怕寒,四肢倦怠乏力之證。
中虛表熱,或潮熱自汗,莫離補中正方。
表熱加羌活;
腹中脹滿,加附子、薑、桂、吳茱萸、青皮、神麯之類;
調理,用八珍湯;
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
陰虛火動,脈洪大而不作瀉,六味東加人參;
惡寒,八珍丸;
腹痛,理中丸;
虛損,虎潛丸。
病證多端,顛倒難明,必從脾胃調理,乃岐黃之正法也。
諸病有吐瀉見證,莫忘脾胃,雖有雜證,以末治之。
氣短脈有力屬實,無力屬虛。
氣脈俱長者易治,虛損氣促者難調,久病不宜脫形。
若內傷虛損不足之證,不拘藥之多少,宜久服有效,如藥力未至,必不能成功。
補中益氣東加附子,無汗加羌活,若自汗發熱,保元湯,加白朮、桂、附、歸、芍、二陳必愈。
凡病日久,陽虛無疑,蓋因胃失生發之氣,保元甘溫退熱之聖藥也,舍此而用寒涼,必死無疑矣。
雖大便燥結,陽陷於陰分,切勿下之。
諸病必尋到脾胃之中,乃東垣之高見。
胃主生發之氣,七情六欲,皆足以傷胃。
至於不思飲食,十二經絡有一處之滯,則生發之氣不行,生發之氣不行,四藏皆無生氣,病日多矣。
醫家於氣血、寒熱、虛實不辨,忘脾胃而投藥石者,十常八九,所以往往害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