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周慎齋遺書】

 關閉 [複製鏈接]
2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3:28 | 只看該作者

望色切脈


腎主水,水性下而不升,故有沉實下凝之象者,腎之脈也,沉中而有澄靜收斂之氣者,胃陽之氣納於中也。


肺主金,金性潤,潤而有堅凝光明外現之象,故其氣多浮,而輕浮中有潤澤輕揚之氣者,胃陽之充實也。


蓋五臟皆陰,非胃陽實之,則生意衰落。


胃陽者,五穀之氣,所以培養乎先天之真陽,而為一身四大五臟之生意者也。


要乎哉!


胃陽之關乎人命也。


倘肝之胃陽不足,則肝氣虛,虛則邪氣湊之,除六氣之外,別有五入,如心邪入則脈兼洪,洪則為木火俱焚之證,肺邪入則脈兼浮毛,其證多郁悶,蓋肺主氣,郁乎中而不下行也。


脾邪入則脈兼緩,其證多痰鬱胸滿之候,蓋濕入而成熱也,多氣塞於咽喉。


腎邪入則脈兼沉石,其證多腰重脅痛,蓋腎主水,水入而成寒鬱也。


其自為病,則為血虛火焚之類,此肝之陽氣不足,當知其病而別之也。


(陽氣即胃陽之氣也。


其五臟皆可以類推,知乎此則知補瀉之道矣。


如心之陽氣不足,而或肝邪入之,則補心而瀉肝。


脾邪入之,則瀉濕而寧心。


肺邪入之,則理氣而涼血。


腎邪入之,則納氣而溫心。


蓋腎主水主寒,故用溫。


肺主氣,氣鬱則為火,故用涼。


脾主濕,故逐濕而心寧,如茯苓補心湯之類也。


但吾所言,乃一隅也,可即是而反之。


總之,治病以回陽為本,乃要法也。


但當別其虛實,在何臟何腑何經何絡而已。


(張東扶曰:


回陽者,回胃陽也。


何臟無胃陽則治何臟,即上所言心之脾胃虛,肺之脾胃虛,肝之脾胃虛,腎之脾胃虛,脾胃之脾胃虛,因其虛而調理之,即治病必先脾胃之說也。


今人講回陽,惟知以桂附熱毒之品一概施治,是徒知藥之陽而不知人身五臟之陽也,豈先生之所謂脈之關節處,只在分理陰陽,然須九等分別,方能不差。


如寸部中仍分上、中、下,三部中仍分浮、中、沉三候。


如上之上,心也,浮也。


心有通經處。


則脾與胃,上之中也,浮而稍沉者也。


腎肝,上之下也,此其最沉者也。


其詳難盡,大約識得陰陽內外上下分屬,便可悟脈法無如《內經》上在上,中在中,下在下,為一定。


故因體而類推,如心肺居寸,居上浮也,則凡浮者,皆其氣也,皆其用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3:42 | 只看該作者

望色切脈


脈者,非血非氣,乃人之神也。


神者,精、氣、血三者之流行也。


若人外無疾病,而脈見枯寂,此因病而神少,非神少而病也,故可救。


若內傷飲食寒暖,脈見枯寂,亦不救。


若因思慮所致,即不妨,蓋思慮傷神,非本原精氣血有枯寂而見此脈也,能處處調神則生矣。


人身有先天之元陽,有後天之元陽;


有先天之元陰,有後天之元陰。


先天元陽,足與不足,別之於右腎右尺;


先天元陰,足與不足,別之於左腎左尺。


此由人生所稟父母之精氣,有足有不足而致此者也。


大凡先天元陽不足者,右尺多微弱而不旺,有病則多偏屬於陰,或不能耐寒,或不能多食,或靜默少慧,或手足不耐勞苦,其類不一,無非陰盛陽衰之證。


稟此氣質者,一生陰藥俱不宜妄用,若再誤用陰藥以助陰,陽益大衰矣。


先天元陰不足者,左尺多微弱而虛細,有病則多偏屬於陽,或多發熱,或不能久耐事或不能靜安,或狂而多言,皆陽有餘而陰不足之病也。


稟此氣質者,一生陽藥,俱不宜妄用。


苟或用陽藥而誤,則火益烈而水益虧矣。


(王胥山曰:


古人謂陽藏者宜用涼,陰藏者宜用熱,亦是此義。


譬之人性相近而有上智下愚之不移者,其天定也。


若中人之性,可善可惡者,則固多矣。


人體之不同,亦有偏於陽而一生不便陽藥者,亦有偏於陰而一生不便陰者藥者,苟或誤用必致危殆,固有之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3:54 | 只看該作者

望色切脈


若夫中人之體,陰陽不妨兩用者固多也,學人當隨時隨證酌而用之,慎勿妄執己意,而為膠柱鼓瑟之見,以致人命於傾危也。


後天之元陽,氣也。


氣之主脈,則右寸肺也。


右寸之脈,多細弱而軟,是後天之元陽不足也陰血也,血之主脈,則左寸心也。


左寸之脈多微弱,是後天之元陰不足也,其人必多火熾之患,蓋君不主令,而相火代之故也。


不能多用心,不能多耐事,營養多不足,血脈多滯遲,藥宜當歸、芍藥、生地、麥冬、棗仁以養心為主也。


此四部實為陰陽氣血之根元。


至論其氣血流通,互相灌注而為生長,則先天以脾胃為歸,後天以脾胃為原。


脾胃者,又陰陽氣血之歸本處,胃為氣之原,脾為血之原,統屬右關一部,故右關之脈,聯乎尺寸,而為先後天之至要脈也。


夫脾不運,則胃不升,脾胃之氣,不升不運,則陰不生而陽不舒,血不長而氣不旺。


故土為中州,貫乎四臟,而為陰陽氣血之所賴者也。


若脾胃生發之氣,即少陽膽氣也,膽氣不疏則胃陽不發,肝血不潤,則脾血不藏,是肝膽之在左關者,又脾胃生發收藏之要脈也。


左關不利,則右關不安,兩關不利,則尺寸之脈,亦必不得其平,此則診三部九候之要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4:15 | 只看該作者

望色切脈


看脈,三部全按,察其通身之氣血;


一指獨按,察其各經之旺衰。


然其中惟尺脈沉微難辨,且為脈之根,尤不可忽。


浮沉遲數為綱領,表裡陰陽仔細分,緩脾滑大洪為火,木性弦長短澀金,革散濡微芤沒裡,伏牢細弱外無形,緊弦虛實無難辨,結促休將代等倫,動脈有胎還足喜,虛人豁大亦堪驚,和緩有神方是胃,力來亢厲客邪侵,總詳胃氣論生死,審力須知內外因。


兩寸,一主氣,一主血,能領一身諸經絡營衛。


脈分兩部,理卻一連,如陰陽內外上下,不能不分,而又不可不合也。


膽脈多弦,其來有柔順之致,則為少陽生氣;


其來有亢厲之氣,則為厥陰木枯之病脈。


凡童子之脈多弦,少陽象也。


肝脈浮長,長者木之形也,浮者木之性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4:33 | 只看該作者

望色切脈


脈見於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餘治;


脈見於左手不平者,莫作內傷不足治。


左曰有餘若脈浮大而數,宜於氣藥中佐以血藥;


若脈沉細而數,宜於血藥中兼以氣藥。


熱則流通,凡浮、大、數、長皆熱也;


寒則堅凝,凡沉、小、遲、短皆寒也;


實則形剛,凡實、滑、弦、緊皆實也;


虛則形柔,凡虛、澀、濡、緩皆虛也。


浮為在表,沉為在裡。


大數為熱,小遲為寒。


長為熱,熱則流通,短為寒,寒則凝結,實為凡虛損勞病,俱見於右尺;


傷寒外感,俱見於左尺。


左手不見太陽之脈。


(太陽之脈,洪大而長。


內傷勞役無疑。


內傷左脈短細而澀,右脈浮大而虛,左為氣中之血。


(左為肝,肝生心,肝主升為氣,心主血,故為氣中之血也。


陽氣下陷,不能生陰,故血枯而脈細澀也。


右為血中之氣,(右為脾,脾生肺,脾主血,肺主氣,故為血中之氣也。


脾胃虧損。


不能生金,故氣虛而脈浮大也兩尺無脈,是為無根,將有痰厥之患。


兩寸無脈,是為氣閉,則有陰陽不升降之憂。


一者升而不降,一者降而不升也。


弱、緊、數之脈,表裡俱虛。


弱為中氣不足,緊為肺虛不衛風寒;


數為血不足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4:46 | 只看該作者

望色切脈


緩為脾之本脈。


緩而有力為太過,緩而無力為不足。


若脾部見弦脈,為木乘土位,中氣所致,是從所不勝來,為賊邪也。


若見沉細,是水反侮土,從所勝來,為微邪也。


見短澀是火克金,從後來為虛邪也。


若見洪大是火生土,從前來為實邪也。


凡看病先認定本部脈形,若兼見別部脈形,或從所生來者,或從所克來者,以五行之理推之,斷病無差矣。


阿阿緩若春楊柳,善狀胃脈者也。


六部俱見此象,是謂有胃氣。


脈緊數者,緊為表之陽虛;


數為裡之血虛。


細數者,細則無水,數則有火。


短數者,短為肺氣虛,兼之以數,則火克金矣。


若浮有沉無,陽氣將脫。


(炳章按:


數語的當,故虛勞證見細數脈,則不治也。


脈細少氣,氣乃水母,氣少則無水可知。


脈大數則無火,數則心煩,是邪火有餘,真火洪者,火之脈也。


火之來,肝之虛也,木枯生火也。


弦者,減也。


在左關為實,肝血減而肝氣亢也。


在尺為虛,子食母氣也。


尺脈短,水枯不能,脾旺生金,則可以制肝而生腎,先天後天俱受益矣。


故曰:


醫宜從虛著腳也。


(炳章按:


水虧則火熾,參 入口,未受其益,先蒙其禍,奈何?


凡尺脈微,寸之故也。


金不生水,故水弱而尺微也。


而寸脈之故,又關之故也。


脾不健運,故金失養而金子衰也,生脈散要藥也凡虛損見數脈,為胃氣不足,若轉緩弱,為胃氣生發之象,蓋緩則有寬裕不迫之意,弱則有,須防作瀉,瀉而脈數,病難愈矣(一本云:


內傷作瀉者,見此為難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5:12 | 只看該作者

望色切脈


病後脈多細小,細小而和軟,則有神而易痊。


細小而搏擊有力,則神少而難痊。


脈不可拘,如浮因表而來者可汗,浮因裡而來者可下,若但知浮為表,沉為裡,非善治故脈浮矣,而其沉分堅硬有力,則知此浮,非因表固,乃裡熱實,火炎脈浮也,宜從其沉分堅實施治。


故凡疑似之證,細察兩手尺部,及六部沉分,方可辨其真也。


左手寸脈旺,右手尺脈亦旺,是君不主令,相火代之,宜六味丸主之。


如單左手旺,生加茯神、遠志、棗仁。


(張東扶曰:


相火上入心部,宜壯水以制火,若心火自旺,則清而斂右手尺脈旺,左手尺脈亦旺,清肺為主,生脈散加歸身。


如單左手尺脈旺,六味地黃丸右尺旺,六味丸,或六味湯。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湯。


右尺微細,八味丸。


左右俱微細,亦八味丸。


寸脈旺,下尺微細,六味丸。


(張東扶曰:


下字似當作右,或當作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5:27 | 只看該作者

望色切脈


兩寸脈浮而無力,宜補上焦,用補中益氣湯。


上焦元氣足,其氣(一作火)下降。


兩尺脈浮而無力,宜補下焦,用六味丸。


下焦元氣足,其氣上升。


兩寸洪而有力,宜降火,涼膈散、黃芩芍藥湯、導赤散。


兩尺洪而有力,陰虛火動,宜滋陰,用黃柏、知母。


兩寸豁大無力,宜大補,兩尺豁大無力,宜升陽散火湯。


寸脈微細者,宜溫補,(為陽氣不足也。


尺脈微細者,宜溫暖。


(為陰氣虛寒也。


二尺浮大,肺氣先絕。


(張東扶曰:


二尺浮大知是腎虛,確緣肺金先敗,不能生腎水之故。


左尺微細不起,右尺帶數,或浮大,病名虛損,調理二、三年方得愈。


凡浮大之脈,見於右尺者,俱是假火,假火從內傷施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5:42 | 只看該作者

望色切脈


右尺陽中之陰,(右尺脈主火,有離象焉,是為陽中之陰也。


若沉細數,陽中之陰虛也,當救其陰,六味丸。


若浮大而有力,陰虛火動,四物東加黃柏知母,或六味湯,加生脈散。


若浮大而無力,當責其無火,宜補中扶陽,保元湯,用黃 必用肉桂,一斂一散,浮大而見豁左尺陰中之陽,(左尺脈主水,有坎象焉,是為陰中之陽也。


若沉細數,陰中之陽虛也,當;


浮大而見豁,陰氣將絕,難以取效。


脈沉而有力,大便閉者,承氣湯;


沉而無力,大便閉者,芎歸枳殼湯。


凡脈沉而帶數,陰中伏火也,宜瀉陰中之伏火,六味丸。


胃脈見豁大,保元四君子,加麥冬、五味;


見於脾脈,保元湯,加乾薑、白朮;


見於肺脈,八味丸;


見於心脈,大補陰丸;


見於肝脈,四物東加黃柏、知母。


大凡豁大之脈,須沉緩者可治,沉則胃不絕,緩則脾不絕也。


倘非沉緩,其何能藥?


凡脈豁大外有火,沉細裡有火。


六脈俱有火者,宜八珍湯和之,脈大亦火之使然。


凡脈浮大數,或兩手俱浮大數,或輕按浮大,重按虛小,或腎脈重按無力不清,皆是中氣不足。


微緊、微弦、微數,皆系脾胃不足。


凡脈沉遲,冷汗出,險。


沉細,冷汗出,死。


洪大,冷汗出,立死。


(張東扶曰:


冷汗、陽虛、沉遲、沉細、陽虛之脈,細甚於遲,故有險、死之別,洪大,虛陽脫矣,故云立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5:57 | 只看該作者

望色切脈


如脾脈頓細,腎脈重按無力不清,外無表證,宜補中益氣。


(炳章按:


細為陰虛,脾脈細宜補脾陰,且腎脈無力,尤為陰虛之征,不宜補中益氣之升舉。


尺脈大於寸脈而俱有力,為陽虛陰盛,宜汗之。


寸脈大於尺脈而俱有力,為陰虛陽盛,宜下之(汗則從陽,下則從陰。


尺脈浮而有力宜表;


浮而無力宜補;


沉而有力,滋陰降火;


沉而無力,地黃丸。


左脈微弱,右脈豁大有力,六味丸,加五味、炮薑、益智。


右尺大,君不主令,相火代之,邪火不殺穀,宜用溫火生土之義,六味丸,加五味、炮薑、益智。


邪火不殺穀,土中無正火也,單用六味則土寒,加此三味,可以退邪火,溫正火矣。


(張東扶曰:


左脈微弱血不足也。


右脈豁大有力陰火起也。


用六味所以壯水制火,加下三味所以斂火歸原,且不令水氣得以血證,脈見豁大無力可延,短數、緊數、細數,豁大有力,不祥之兆。


(張東扶曰:


脈數為胃氣不足,宜補脾陰以養胃氣。


豁大,氣虛有火,無力者,和軟也。


胃氣猶在,故可延。


短則氣疾,細則無水,緊數則表之陽虛,細數則裡之陰虛,有力則無胃氣,故為不祥之兆。


下部見數,不得用炮薑。


(炳章按:


數脈不得用熱藥。


宜用附子升氣。


上部見數,宜炮薑,以其溫中達下也。


(張東扶曰:


乾薑斂火歸原,下部有火用之,則火固而不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6:14 | 只看該作者

望色切脈


命門脈不起,是為心之正脈,沉小亦是正脈。


(相不敢亢君也。


豁大、心包絡少血,宜歸脾湯。


為短為澀,俱是心包絡不足。


肝脈弦長,脾脈短,是為脾陰不足,宜山藥、蓮子、五味之類。


帶數,中氣不足,補中益氣湯。


脾脈緩,肝脈或弦或緊,或弦緊洪數,俱從肝治之方愈。


肺脈短澀,心脈浮洪,宜利小便,引心火下行。


肺脈浮大,或豁大,或微細,縱心脈不平,亦當從肺治之。


(張東扶曰:


心火來克肺金,宜從肺中瀉火,若單治心,則肺病不除。


浮而有力當汗,無力當溫。


沉而有力當下,無力當補。


凡豁大之脈,俱是陽虛,(張東扶曰,甘草五分,陳皮五分,研末,米湯調服。


(炳章按:


胃強脾弱,當抑胃扶脾,枳朮丸是也。


如用先生此方,當加川連。


以抑胃,其義方全。


脈細宜沉,細而浮,陽虛之漸,轉沉為數,勞病不治。


脈弦,甘酸之劑皆可用。


黃 建中湯。


脈洪,甘寒之劑皆可用。


熱邪所傷,三黃丸、調胃承氣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6:34 | 只看該作者

望色切脈


脾胃脈緩,如得本經太過,濕邪所傷,除濕滲痰之劑皆可用,平胃散,加白朮、白茯苓脈澀,燥熱所傷,甘溫甘潤之劑皆可用,四君子,加熟地、當歸,生脈散,加歸身、山藥。


脈沉細,寒邪所傷,甘熱之劑皆可用,理中丸湯、四逆湯。


寒甚,理中加附子,益黃散六脈俱弦,指下有虛,脾胃虛弱病也。


六脈沉緊,按之不鼓,(一本於「不鼓」下多「膀胱勝小腸也。


此水投於火」十一字。


大寒之證也,宜溫之。


脈沉緊而澀,按之空虛,中寒證也。


脈洪大而澀,按之不鼓而無力,是為陰虛,(一本作寒)乃氣血俱虛之極也。


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病在中,脾土受邪也。


脈大則無火,脈細則無水。


凡雜病、傷寒、老人,見歇至脈者,俱將愈之證。


唯吐而見歇至脈者,必死之證。


蓋病後而見歇至者,邪去正虛也。


吐屬腎,吐後而見歇至者,腎氣將絕,不能續也,故知必死。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6:48 | 只看該作者

望色切脈


尺脈浮沉俱有力,宜下,無力則為虛,宜補。


寸脈浮沉俱有力,宜汗。


無力則為虛,宜升。


尺脈洪大,陰不足,陽往乘之,補中益氣湯,加黃柏。


左脈弦滑有力,熱不退,四物東加知柏小柴胡之類。


右脈弦數無力,補中益氣湯,或補脾陰不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左尺浮緊有力,傷寒宜解表,汗出即愈。


但有力不緊,清心蓮子飲。


無力則為虛,六味地黃丸。


沉實為寒,沉遲為虛,宜溫宜補。


沉微弱則為虛,不宜直補,所謂補腎不若補脾,正與此同。


沉數,陰中無陽,八味地黃丸湯。


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脈,後必泄瀉喘促而亡。


(浮為陰虛,有力為邪火,泄瀉下虛不固也,不能納氣歸原也。


凡脈浮取不得,為陰中之陽虛;


沉取不得,為陽中之陰虛;


未至而至者為實邪,應至而不至者為虛邪;


短為肺氣虛,兼之以數,則火克金也。


(學易草廬本,於望色切脈一篇,至「脈細則無水」一句而止,以後二十行,系東扶續書於後者,蓋亦是慎齋之辭,為他門人所錄,而此本未及編入,故補錄之,今稍低一字,以別於學易草廬之原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7:02 | 只看該作者

辨證施治


凡有熱病,喜熱飲食,睡臥不得,衣被不可近者,俱是陽虛之病。


(炳章按:


此亦未可為的據,凡胸有痰飲者,多喜熱飲,若誤認陽虛而用熱藥,久必受其害。


凡泄瀉、腸風等證,小腸薄,不能傳送,故滲入於大腸。


凡干燥等證,大腸虛,不能潤澤,故澀滯而難出。


脾虛食不磨,有宿食則酸,胃虛飲不消,有宿飲則嘈。


脾實,食消肌滑,脾虛,體瘦,四肢不舉。


汗至頸而還者,陽不發越;


至臍而還者,陽氣將動;


至足者,陽氣周流一身,病將自愈肺病則周身不攝,脾病則四肢不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8:36 | 只看該作者

辨證施治


凡渾身脹痛,俱屬陰分血虧,大熱亦屬血分。


微寒微熱,或有熱不退者,汗至頸而還者是氣分。


氣分宜補中益氣湯,見證加減;


血分宜芎歸東加肉桂,或四物湯,加麻黃肉桂。


胸中脹滿,四物東加蘇梗。


口不知味,有實熱者,有虛熱者。


口不知穀味,中虛可知。


蓋穀氣入脾胃,中氣賴以養不喜非不足而何?


二者各自不同,中氣實則空,空則上通下達;


中氣虛則實,實則痰凝氣滯如撲打損傷,服破血藥,不得去者,必成中滿,其毒瓦斯入脾故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9:08 | 只看該作者

辨證施治


凡有表證,俱屬裡虛。


(王胥山曰:


此即邪實皆由本虛之義,蓋示學人治病,不可不求其本說,為節印板注腳,大失周氏立言救世之一片婆心,且使不學無術之庸人得起而議其非矣。


炳章按:


此說究竟非是,果系裡虛即當用補,豈有以補愈表證乎?


即補中益氣之法,原非為外感而設,於此誤認受害不淺,王胥山先生雖曲為之說以時會之,不足以掩其失也。


自熱,蒸蒸發熱,似煩非煩,補中益氣湯。


寒熱似瘧,補中益氣東加二陳。


微寒微熱,陰中之陽虛,宜補上焦,八珍東加黃 。


如胸膈不寬,加入痰藥。


自汗微熱,陽中之陰虛,八珍東加肉桂。


如腹中痛,加乾薑、吳茱萸。


寒熱似瘧,表之陽虛也。


表陽者,即剽悍之胃氣,升於巔頂,浮於皮毛者也。


升浮之氣,無時或息。


胃氣虛,則有時不能升浮,郁於半表半裡,外與太陽爭則寒,內與陽明爭則熱,補而升發之,何寒熱之有?


久而不治,則胃氣之升漸少,升少則陽微而惡寒,升少則降亦少,降少則血少而發熱,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治之。


微寒者,陽虛也。


微熱者,陰無從生,虛陽無附耳,八珍陰陽並補,加黃 則補陽之功居多。


自汗雖屬陽虛,然津液少,則陰益虛,故發微熱,八珍加肉桂,則補陰之功居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9:31 | 只看該作者

辨證施治


凡讀書人,精神恍惚,汗出不睡,或泄瀉,或多痰,病雖不一,要之皆發於心脾。


蓋思慮多則心火乘脾,君不主令,相火用事,倘不清其源,正其本,陽氣愈陷,病氣愈盛,歸脾湯之類,是為對證。


(張東扶曰:


心火乘脾,脾陰受虧,宜補脾之陰,不當補脾之陽。


凡五臟相乘,各當察其陰陽,傷陰則補陰,傷陽則補陽,設或陰陽誤施,為害不小。


炳章按:


此條不的亦非歸脾湯所能治,凡思慮多則心血虛,脾無所受氣而亦虧,歸脾湯專補脾陽,烏能治之?


薛一瓢治病發心脾,以歸脾湯合天王補心丹加減為丸,庶幾近之張東扶之注甚精,可凡人夜間多思,致睡不寧者,淡竹葉、棗仁二味,煎服即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9:52 | 只看該作者

辨證施治


凡下焦有病,六味丸可通用。


若遇泄瀉,其要只在調理脾胃元氣,又不可輕用地黃。


(張東扶曰:


地黃能制得極熟,亦不致有壞脾氣,大約泄瀉者用之,監以山藥、茯苓之類,斯可矣。


炳章按:


泄瀉者多兼濕,熟地究宜斟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00:20 | 只看該作者

辨證施治


凡泄瀉屬脾宜燥,脾惡濕也。


屬腎宜潤,腎惡燥也。


腎之泄瀉,失閉藏之令,不能收攝二便也。


(王胥山曰:


治泄瀉之法,數言已盡,今人但知治脾,不知顧腎,宜其得失相半也凡治病見證雖多,有吐只宜止吐,有瀉只宜止瀉。


止吐後,須用六君子調理,止瀉後,須用參苓白朮散,加木香調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3:00:36 | 只看該作者

辨證施治


凡上焦病,宜開發之;


中焦病,宜和之;


下焦病,宜達宜緩。


見病醫病,醫家大忌。


蓋病有標本,多有本病不見而標病見者,有標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見一證,即醫一證,必然有失。


惟見一證,而能求其證之所以然,則本可識矣。


如頭痛發熱惡寒,筋骨疼痛,此外感實證也。


然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血虛則筋骨枯而多疼痛,胃虛、肝虛、腎虛,皆有頭痛之證。


(不是外感實證。


如默默不語,四肢無力,氣短身寒,此內傷虛證也。


然胃實脾不運,而默默不語者有之,陰氣升騰,陽不得令,而身寒者有之。


(不是內傷虛證。


種種變幻,實似虛,虛似實,外似內,內似外,難以枚舉,皆宜細心求其本也。


本必有因,或因寒熱,或因食氣,或因虛實,或兼時令之旺衰,故治寒者溫之,熱者清之,食者消之,氣者通之,實者平之,虛者補之,再兼時令之味,而病已矣。


(此法當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08:18 , Processed in 0.234377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