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色切脈】
腎主水,水性下而不升,故有沉實下凝之象者,腎之脈也,沉中而有澄靜收斂之氣者,胃陽之氣納於中也。
肺主金,金性潤,潤而有堅凝光明外現之象,故其氣多浮,而輕浮中有潤澤輕揚之氣者,胃陽之充實也。
蓋五臟皆陰,非胃陽實之,則生意衰落。
胃陽者,五穀之氣,所以培養乎先天之真陽,而為一身四大五臟之生意者也。
要乎哉!
胃陽之關乎人命也。
倘肝之胃陽不足,則肝氣虛,虛則邪氣湊之,除六氣之外,別有五入,如心邪入則脈兼洪,洪則為木火俱焚之證,肺邪入則脈兼浮毛,其證多郁悶,蓋肺主氣,郁乎中而不下行也。
脾邪入則脈兼緩,其證多痰鬱胸滿之候,蓋濕入而成熱也,多氣塞於咽喉。
腎邪入則脈兼沉石,其證多腰重脅痛,蓋腎主水,水入而成寒鬱也。
其自為病,則為血虛火焚之類,此肝之陽氣不足,當知其病而別之也。
(陽氣即胃陽之氣也。
其五臟皆可以類推,知乎此則知補瀉之道矣。
如心之陽氣不足,而或肝邪入之,則補心而瀉肝。
脾邪入之,則瀉濕而寧心。
肺邪入之,則理氣而涼血。
腎邪入之,則納氣而溫心。
蓋腎主水主寒,故用溫。
肺主氣,氣鬱則為火,故用涼。
脾主濕,故逐濕而心寧,如茯苓補心湯之類也。
但吾所言,乃一隅也,可即是而反之。
總之,治病以回陽為本,乃要法也。
但當別其虛實,在何臟何腑何經何絡而已。
(張東扶曰:
回陽者,回胃陽也。
何臟無胃陽則治何臟,即上所言心之脾胃虛,肺之脾胃虛,肝之脾胃虛,腎之脾胃虛,脾胃之脾胃虛,因其虛而調理之,即治病必先脾胃之說也。
今人講回陽,惟知以桂附熱毒之品一概施治,是徒知藥之陽而不知人身五臟之陽也,豈先生之所謂脈之關節處,只在分理陰陽,然須九等分別,方能不差。
如寸部中仍分上、中、下,三部中仍分浮、中、沉三候。
如上之上,心也,浮也。
心有通經處。
則脾與胃,上之中也,浮而稍沉者也。
腎肝,上之下也,此其最沉者也。
其詳難盡,大約識得陰陽內外上下分屬,便可悟脈法無如《內經》上在上,中在中,下在下,為一定。
故因體而類推,如心肺居寸,居上浮也,則凡浮者,皆其氣也,皆其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