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842|回復: 63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周慎齋遺書】

 關閉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9-26 22:48: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周慎齋遺書


書名 周慎齋遺書


分類 醫論


品質 0%


http://jicheng.tw/jcw/book/%E5%91%A8%E6%85%8E%E9%BD%8B%E9%81%BA%E6%9B%B8/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5000 金幣 +500 龍幣 +2 學習 +5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48:57 | 只看該作者

趙序


余舅祖琢崖王先生,乾隆甲午,壽屆七十有九,病將易簀,手書一編,囑余曰:


是為明慎齋遺書,開雕未半,子幸竟其事,卒成吾志。


余謹受教,唯而退。


乃於是年之冬,續刊其余,共成書十卷。


雕事畢,為之序曰:


先生諱琦,字載韓,號載庵,又號琢崖,晚年自稱胥山老人。


未弱冠,補弟子員,即館余家。


先生父松穀公,相與昕夕討論書史,上下古今,旁及青鳥演禽,蓍筮云篆,貝葉之文,兼收並覽,孳孳至忘寢食。


性儉素尚義,壯年喪偶,不更娶,不蓄資,有得即以供剞劂氏,刻所注李太白、李長吉等集,既《醫林指月》十二種,其他未付梓者尚多。


此《慎齋遺書》,則得自晚年,第鈔本闕陋,借得東扶張先生藏本,始備卷數。


慎齋名之干,明季東吳人,以醫鳴,著書三數種,《張氏醫通》,曾引其說,此本為勾吳逋人名球者所訂,其文義頗未潤澤。


大抵慎齋門人,記其師所指授,語多質朴,無高手宣達義旨,讀者嘗病其蹇。


東扶先生少為利導之,琢崖先生復細加厘定,始成完書。


余於歧黃理無所窺。


然以先生之博極群籍,又醉心於方藥術者數十年,其所許可謂補世之所未備,則其有裨益於醫道無疑也。


是書傳,慎齋之名亦傳,而勾吳逋人亦不枉費數十載之參稽,其名亦傳,豈徒以其名也歟哉!


世有人熟玩反復,稟是以御諸疾,而收其立成之效,雖得其旨於慎齋,然卒成其書之功,而垂益於後世,非先生其誰與歸。


余是以不敢委其命於草莽,而終踐其諾也。


仁和趙樹元石堂氏謹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49:09 | 只看該作者

吳序


醫道自東漢張仲景後,教亦多術矣。


東垣溫補,河間清熱,丹溪滋陰,戴人攻伐。


四家者,概皆有聞,然俱各得仲景之一體,而非軒歧之正派也。


明季江東周之干慎齋氏,生乎二千年後,而獨得仲景之精髓,直駕李劉朱張而上,有非季世俗醫所能仿佛二三也。


但《遺書》數卷,出於門人之記錄,未經較正,多有隱晦重復之弊。


球久欲刪煩去冗,訂為定本,年來因注《易》未遑,近日《易》注告成,南陽《金匱玉函經解》亦已脫稿,於是刪釋《遺書》,更定卷帙,陰陽臟腑,氣運色脈,經解方解,病機方案,分錄十卷,以翼仲景《金匱玉函經》,作雜證之準繩,為後學之楷式,少醫醫者虛虛實實之病。


球僭妄之罪,自知難逭,然球自年十四即業醫,繼晷焚膏,誦讀幾三十載,幸得稍知一二,而性拙不能阿世,天之所以命我者,端在斯矣。


即欲偷安而諉責,業有所不敢耳!


乙酉申月勾吳逋人書於學易草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49:21 | 只看該作者

卷一

 

陰陽臟腑


天為陽,地為陰,火為陽,水為陰。


天地,陰陽之定位也,水火,陰陽之生化也。


生化體位傷,故水火有過不及之害,則天地不能無旱浸之災。


水火者其用,天地者其體,用傷則體害,一定之理也。


以人身而言,形,陰也。


神,陽也。


心腎,水火也。


有形必有神。


神氣,體也。


形血,用也。


故病於形者,不能無害於神;


病於神者,不能無害於形。


蓋氣病必傷血,血病必傷氣,此不易之道也。


但治之者,不可無先後標本輕重之分。


夫病有陰陽臟腑血氣,其病有各不相值者,有相因而致者,有去此適彼者。


故用藥之法,如腑病而臟不病,不得以臟藥犯之,臟病而腑不病,不得以腑藥犯之。


有腑病而勢將及於臟,用藥治腑,不得不先固臟;


病在臟而勢將入腑,不得不先理腑。


腑入臟,臟入腑,又有輕重之異,藥亦不得不隨其輕重而用。


更有病雖在此,而不必治此,治此反劇;


有病已去此,猶當顧此,此皆分陰陽先後標本輕重之大略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49:38 | 只看該作者

陰陽之義


陽,天道也;


陰,地道也。


非天之陽,萬物不生,地亦不凝。


非地之陰,萬物不成,天亦不靈。


故天主健,無一息之停,使稍有滯,則失其健運之機,而萬物屯矣。


地主靜,無一息之動,若稍不靜,則失其凝靜之氣,而萬物否矣。


人身之陽,法天者也,苟失其流行之機,則百病生;


人身之陰,法地者也,苟失其安養之義,則百害起。


故陽生而陰長,陰生而陽旺。


陰與陽一身之司命,不得偏廢而或失也。


今之醫者,或言陽為重,或言陰為要,均未得要重之故,各執其說而失輕重之機宜者多矣。


夫言陽重者,乃天之陽,人身之真陽,而非壯火食氣之亢陽也。


亢陽者,如天之久旱酷暑,不可不急以甘霖清氣以消其亢害,故丹溪有扶陰之義,黃柏、知母等苦寒之味,在所當用,扶陰正所以濟陽也。


(炳章按:


此為平正之論,扶陽者知顧陰,扶陰者知顧陽,則斷無一偏之害矣。


言陰重者,乃地之陰,人身之真陰,而非堅凝寒結之濁陰也。


濁陰者,如重陰凜冽之寒氣,不得不藉皓日晴和之氣以暖和之,先哲有扶陽之義,桂附乾薑,在所當用,扶陽正所以濟陰也。


蓋火烈則水干,水盛則火滅,兩相需而不得偏輕偏重者也。


若為醫者,重陰而害及真陽,重陽而害及真陰,誤矣!


故知天者可以扶陰,知地者可以扶陽,知天地之義,而成位乎中,方是救人之良醫,而非食醫道必欲明天地之道者,蓋人生天地間,無處不與天地合也。


即人之有病,猶天之陰陽,不得其宜也。


故人因飲食思慮勞碌淫逸而生病者,人中之天,自為病也。


因五運六氣外感而成病者,天中之人,外傷而為害也。


凡因天而病者實也。


雖虛而必先實,因人自病者虛也,雖實而必先虛,虛實明而用藥始無誤矣。


(因天時而病者為外感之實症,雖有虛狀而必當先治其實,因人事而病者為內傷之虛症,雖有實狀而必先顧其虛。


炳章按:


此亦論其大概,尚當以天之風寒暑濕燥火之期,合之人身金木水火土之虛實,察天識病,見病思天,天時有犯無人病之偏者方自全也。


(炳章按:


此語的當,雖參茯,其氣亦偏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49:52 | 只看該作者

人之陰陽


生生之本,俱在於是。


但陽能生陰,故一分陽氣不到,此處便有病。


然陰所以配陽,若陽到而陰不到,亦不能無病。


蓋以陽為本者,知所先也,若單事陽而罔顧陰,且惡陰而多抑陰,則非理矣。


先哲用六味以桂附而成其功,所以補其陰中之陽也。


用四君用補骨脂、五味子以收其效,所以補其陽中之陰也,(炳章按:


語氣抑揚,即不無偏重之弊,且四君子加補骨脂,亦不得謂之補陰。


故胃陽全賴脾陰之合。


又如腎者,陰臟也,而為胃之關,腎津液枯,則關門不利,而胃不能受物,同此理也。


醫之道,生道也。


其生之道,不過陰陽五行生化之機宜也。


得其序而和則生,失其序而離散則死,失其和而紊亂則病。


察其所失,求其所和,則上醫也。


陽者,天之道也,人之氣也。


陰者,地之道也,人之形也。


其所以序而和者,人之臟腑經絡皮肉筋骨表裡內外,無不得五行生化之和而相安也。


大凡形質之失宜,莫不由氣行之失序,故地之萬物不生,皆天氣寒熱水旱之或過也。


人身之陰陽,即天地之形氣,五臟六腑之流通,猶四時之相代,天之陰陽失,為相者燮而理之,則萬物安。


人身之陰陽五行失,醫者調而治之,則百病除。


良相良醫,總在察陰陽五行生化之機宜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0:06 | 只看該作者

凡病不起於先天


即起於後天,是先天後天,皆為人身萬化之本矣。


然其真本,又惟在元陽一氣。


經云:


蒼天之氣清淨,清淨之氣者,陰陽五行先天後天之化原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本是一氣,一而分之,則為二耳。


但有質而凝靜者為陰,無質而營運者為陽,無陽則陰無所衛,無陰則陽無所附,陰陽之相需,如天地相交,不得相失也。


但其間有輕重之別,蓋陽能生陰,陰不能生陽。


《易》曰:


吉凶悔吝生乎動,陽則動而不靜者也。


凡陰之病,皆陽動失其和而致之也。


故扶陽為治病要訣,然知扶陽而不知顧陰,天生而地不成,亦非治病之全法也。


(炳章按:


專重扶陽亦一偏之論,非要訣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得是道,故能長久。


人身同一天地也,其氣與天地等,純乎清淨無雜,清淨則一,一者道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得一謂得此天元真一之氣也。


若或以七情,或以六氣,稍雜其間,則氣不清淨而病生矣。


故經云:


蒼天之氣清淨,順之而陽氣固。


清淨之氣在人,生於肝,行於肺,役於心,養於脾,藏於腎,而流行於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稍有滯隔,即生病矣。


所謂一分陽氣不到,即生病者此也。


用藥之補,補此也。


用藥之攻,攻乎害此者也。


亂則理之,逆則順之,塞則通之,於此無病,病亦不傷,於此有害,雖安亦危。


脈中清輕,安和之氣,即此氣也。


故脈貴和平,失之則死,傷之則病。


胃之養,養此也,胃之行,行此也。


先天之根根此,後天之奉奉此,蓋總先後天統氣血而為功者也。


此氣動處虛處,則為陽為氣,靜處形處,則為陰為血,為精為液。


氣得乎此,則生生不絕,流行百骸。


失乎此,則為火為邪。


血得乎此,得濡潤百骸,失乎此,則為膿為癤,為瘡疸 痞。


此氣若失,天地亦否,況凡人生病處,皆為陰為火,總因陽氣不到,陽氣所到之處,斷無生病之理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0:21 | 只看該作者

陰陽臟腑


人以血為主,胃乃生血之源,陽氣不足,陷於陰分,則血不生長,氣皆化而為火。


若陽氣升舉,則血散布於上下,氣無凝滯,何病之有?


大凡一身只陰陽二氣,陽氣生發,陰氣皆化為血,陽氣不足,陰氣皆化為火。


(炳章按:


此補中益氣之論也。


但近人腎虧者,多一遇升發之品則真陽飛越,頃刻致脫,不可不知。


故為醫者斷不可執於一邊也。


火在丹田之下者,是為少火,少火則生氣。


離丹田而上者,是為壯火,壯火則食氣。


食氣之火,是為邪火,生氣之火,是為真火。


清氣在下,能助命門之火。


若陰氣絕,濁氣在上,則填實肺氣,肺氣不能行降下之令,則大便閉。


心肺為陽,陽中有陰,故上行極而下。


肝腎為陰,陰中有陽,故下行極而上。


中氣上升於肺則為氣,從肺回下則化為血,人身胃氣升降,而氣血自然生生不已。


(中氣即是胃氣人身以陽為主,一分陽氣未絕,不至於死。


一分陰氣未盡,不得成仙。


(炳章按:


醫書引此者多,而俱不得其解,蓋仙經以人身皆陰,惟心中元神為陽元,神充足乃可以點化陰神而成肌肉屬陰,氣屬陽,氣猶百姓,肌肉猶城垣。


若無肌肉為之外衛,即氣亦無依而亡矣,故大肉盡脫者,亦不能生也。


(炳章按:


觀此條可知上條所引系誤解仙經也。


蓋仙經所謂陽氣原非呼吸之氣,而其所謂陰氣者,亦非肌肉之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0:32 | 只看該作者

陰陽臟腑


人身以陽氣為主,用藥以扶陽為先,如上焦閉塞,陽氣不能下降,須開豁之,中焦陽氣上升,須溫補之。


下焦陽氣不能收藏,須求腎納氣。


(炳章按:


此所謂陽氣乃胃中衝和之氣也,切勿誤認,而以以桂附補之。


胃中陽氣,貫於五臟之內,假令胃中陽氣不到於肺,即是肺之脾胃虛也。


余可類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0:46 | 只看該作者

陰陽臟腑


人之生死關乎氣,氣納則為貴。


(炳章按:


納氣為貴即是至論,人能終日將氣沉至丹田,不令走散,久久行之,自然強健,特人多疏懶不能行耳。


氣納則歸腎,氣不納則不歸腎,氣不歸腎者,謂脾胃之氣不得到腎也。


其不到有五,心之脾胃,肝之脾胃,肺之脾胃,腎之脾胃,脾胃之脾胃,不到者,由先後天不能相生故也。


蓋腎為先天五臟之始,天一生水也。


脾胃為後天五臟之成,成數五,五,土數也,乃天生地成之義也。


凡五臟中有一臟不能秉生成之氣則病矣,如心之脾胃虛,則胃氣不到於心,心則無成,亦不奉生,而氣不歸腎。


氣不歸腎,則如樹之不能有雨露,而根葉不能有生氣而枯也。


舉一而五臟可類推矣。


但其間寒熱溫涼之不同,須知人身五行有過不及之分,如心本君火也,君火之德寧,由肝木能中和而無過與不及也。


若肝弱則不能生火,而火之化原病,故火亦不得寧,而心氣不得下交於腎,則氣不納矣。


此皆由肝木弱,不能生心火故也。


且五行之理,不克則不能生。


(炳章按:


不克則不生,實參透造化之論,人身膈膜以上為心與肺,膈膜以下為胃與肝,肺抱心而生,肝抱胃而生,皆以相克而成其用也。


作者此語亦偶然道著,觀其下文肝弱脾無所制云云,仍是腐淺之論,可知其非有卓見矣。


如有妻而無夫也。


肝弱則脾無制,而心亦無秉,心之脾胃虛矣,斯時當以涼而納之也。


蓋心不得胃氣,則君火弱,君弱則臣強,肝枯則生火,胸中無非相火填塞矣,故當用涼也。


又如肺氣弱,則肝必強,肝旺則乘土,土受侮則金之脾胃虛,金虛則寒而不能生腎水,是為水冷金寒,非用熱則金水成冰,而肺氣不納乎腎矣。


又如水弱則肝亦害,肝已病則不能制土,土能克水,土氣不能到肝,而肝之氣,亦不能奉生於腎矣。


斯時若得溫暖之氣,則水能生,而肝得氣,肝和則水火之氣,自能相生,而氣可納矣,此則當溫而納之也。


又如脾之本位,或因濕熱,或因太燥,或因勞若憂煎,或因飲食飢飽,一傷其氣,氣則下行而不能及肺,肺乏下降之令,則脾胃之本位,不能納氣矣。


此則又非寒熱溫涼之所能納也,斯時以扶脾保肺順其升降之性,乃可納耳!


更如腎之氣虛,則水不能制火,而相火起矣。


相火為包絡之火,一本相依,一火興則五火熾。


五火者,龍火、雷火、心火、陽明燥火、三焦壯火也。


斯時須察其本原,若初病而本原未傷者,竟以涼納之,六味加知母黃柏者也。


若病久而本原致傷者,以涼納之必死,則當補元而導之,七味、八味、十味皆可納也。


(炳章按:


然則執此數方便可以御百病乎?


非探本之論也。


總之,百病皆由胃氣不到而不能納腎,以致先後天生成之氣,不能相和所致,醫者知納氣,思過半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1:00 | 只看該作者

陰陽臟腑


五臟分屬陰陽,陰陽全賴生克。


故固腎者,不可以不保肺,肺者所以生腎也。


扶脾者不可以不治肝,肝者所以克脾也。


然扶脾即所以保肺,土能生金也。


保肺即所以平肝,金能克木也。


脾病即肺病,肝病即脾病,肝病當緩其中,蓋肝氣不可亢,肝血不可虧,乃治肝之要訣也。


(炳章按:


二語誠然要訣。


三陰三陽十二經,有樞機焉。


樞機有二:


一者兩腎中間一陽藏處,命門是也。


命門三焦之本,呼吸之原,猶天之北辰,而人身之樞也。


一者在少陰少陽。


(炳章按:


少陽為樞,少陰為樞,原本《內經》不必贅入命門,且所言是經非臟不容誤認。


少陰腎,天一所生,為三陰初入之處,少陰者,陰之樞也。


由少陰而入,則為厥陰。


由厥陰而進,則為太陰。


太陰,陰之至也。


陰極則陽生,陽之初生而始發,則從膽,膽為轉陰至陽之地為少陽,是陽之樞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1:15 | 只看該作者

陰陽臟腑


由少陽而陽明,由陽明而太陽,太陽為陽之極,而又轉入於陰,則少陰少陽,乃陰陽初入之樞。


樞者、如門戶之樞也。


然陰必從陽,故三陰之出入,亦在少陽。


陰之不利,由陽之不利,所以少陰以少陽為主也。


欲其樞之利,非溫暖之不可。


蓋寒則堅凝,熱則流通也。


(炳章按:


執熱則流通一語,故所論俱誤,少陰為陰之樞,少陽為陽之樞,經語何等明白,乃以陰必從陽一語,墮入雲霧至一得皆誤,不可為訓。


亦有熱而不能流通者,不能流通,則出入開闔,不如意而致疾矣。


能開不能闔,則多泄瀉之病,能闔不能開,則起隔噎閉結之虞。


疾之作,有害於先天,則從腎與膀胱起,有害於後天,則從脾胃起,起於脾胃,則土不生金而金壞,金壞則水衰,水衰則木枯,木枯則火熾,火熾則水益涸,水涸則龍火起,龍火起則雷火亦隨之,龍雷並起,而一身三焦臟腑,無非火矣。


此火之來,俱系樞之不利,寒之所致。


若因火熾而更寒之,則火益烈而真元亡矣。


故治之不但欲其腎之安,更不可不固膀胱之陽,不但欲其肝之潤,更不可不疏膽之氣。


(炳章按:


如此輾轉牽引,殊屬支離,若如此則五臟無一不敗,亦非草木所能治,豈固陽疏膽所能愈耶心腎相交,全憑升降,而心氣之降,由於腎氣之升,腎氣之升,又因心氣之降。


夫腎屬水,火性炎上,如何而降?


蓋因火中有真陰,故火亦隨陰而降至於腎,則生腎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陰真陽也。


真陰真陽者,心腎中之真氣也。


故腎之後天,心之先天也。


心之後天,腎之先天也。


欲補心者須實腎,使腎得升,欲補腎者須寧心,使心得降,六味丸丹皮、茯苓,所以寧心也。


地黃、山藥,所以實腎也,乃交心腎之法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1:28 | 只看該作者

陰陽臟腑


人之生死本乎神,神居於心,心為火,故火者,生命之原也。


戊癸化火,戊為土,癸為水,水為先天,土為後天,二天化火之原,人之所賴以生者也。


凡人不知所以生,則不知所以死,不知所以死,則不知所以病,不知所以病,則不知所以治,故知生知死,乃知病知安,而知所以治矣。


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以安者氣也,氣得其平,則神安而無病,氣失其序,則神散而死亡。


神氣者,人之性命也。


神者,心也;


氣者,腎也。


心腎二臟,人之性命所寄也,顧不重哉!


故脈貴有神,形貴有氣,神氣可治,雖危可救。


神氣憒亂,雖安必危。


然神氣之所以因之衰旺者胃也,能治病者,必不可忘胃。


故經云:


胃氣為本,然腎為胃關,人生之來,其原在腎,人病之來,亦多在腎,腎者命之根也。


腎脈不傷,危也可許其生,腎脈有害,安也亦慮其危。


蓋腎傷則先天傷,而後天之胃無根,亦必受害。


凡久病而不死者,腎傷未及胃也,及胃立死矣。


故斷病之訣,在此二天,一傷則病,兩傷則死。


既兩傷矣,尚欲救之,愚人也;


兩不傷而醫者死之,醫人之罪也。


見病不先察此二天,不知醫者也;


能醫者,專以此二天為務。


此醫門之秘談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1:41 | 只看該作者

驗案


一人每至夜,則頸項強硬,喉痛舌乾吐痰,至天明則諸病皆退,此陽虛不能上達也。


蓋夕則陽氣下降於丹田,上焦之陽不足,故陰火熾於上而生諸病,至旦則陽氣從丹田上升,陽升陰降而諸病退矣。


治法用補中益氣湯。


(炳章按:


此證為津液不足者多,補中益氣未見合法,此公以陽不升上之論,亦未知果效否。


觀病須別有證據,方可定其屬陰屬陽,未可執此一證,即定其為上焦陽虛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1:55 | 只看該作者

亢害承制


人受氣以成形,氣失其平則成病,故肝木太旺則肝亢矣。


肝亢則害脾,脾害則不能生金而防水,故木亢則金水亦俱傷。


斯時當以扶金為要,金扶則木制而木平,木平則能和土而水不泛,金得生矣。


若肺金太旺,則肺亢矣,肺亢則不能生水而害木,木病則脾亦損。


斯時當扶火以制金,火旺則金暖而平,金平則能生水而制木,木和則無傷於脾矣。


又若脾胃過於濕熱,飲食思慮,則脾胃之氣亢,脾土亢,則傷腎而不能生金,金弱則水之化原絕,而腎益衰。


期時當疏木以制土,土平則金水俱平矣。


又如腎亢則水泛,泛則水失其流行之道,而不能生木,木傷則邪干於土,而脾胃亦傷,故當補火以生脾,脾旺則水有所制而平矣。


火亢、水亢、木亢、金亢,一有所亢,皆不能無累於脾,脾有累,則後天氣傷,後天傷,則先天不能成其生生之氣,治宜用納氣法。


蓋胃氣為中土之陽,脾氣為中土之陰,脾不得胃氣之陽,則多下陷,胃不得脾氣之陰,則無以轉運,而不能輸於五臟,脾既不輸,則心亦無以奉生而化赤,心不化赤,則心火弱不能制肺金,金既無制,則下降之令不行,於是五臟中失其和平者多矣。


夫脾氣由心而至肺,肺得氣而行下降之令,入心為血,入肝入脾亦為血,入腎為精,自入為液。


五臟和則能互為生克,相生相克,相制相化,而無過與不及之病,所謂氣得其平也。


其不能平者,或因六氣之感,則外傷而不平,或因飲食勞倦欲事七情,則內傷而不平,不平於先天者,必傷於後天,傷於後天者,必害於先天,一有所傷害,則多氣不納腎之患。


故醫者必先審其起病之由,而察其何臟亢?


何臟弱?


亢者則以所承制之,蓋子能報父仇也。


弱者則以生化求之,蓋制則能生化也。


而以脾為要,蓋五臟之氣,皆能奉脾土歸氣於先天之原,萬萬物賴陽而生,從土而發,土不得陽,則不能制水,水無以生化,則反來侮土,土自救無暇,焉能復生金乎?


金水寒則堅滯而不能生化,雖有微火,亦不明也,豈能化金水之寒乎?


急宜桂附薑參救之,蓋陽者胃脘之陽也,救之而不愈者有之,未有不救而能自生者也。


(炳章按:


胃中為沖和之氣,故能化物,若燥熱則為偏駁之氣矣,且古人以胃為陽土,最喜清潤,何能受桂附之辛燥乎?


唯脾土寒濕者,與之相宜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2:08 | 只看該作者

亢害承制


古人云:


瀉其有餘,因不足者瀉之。


補其不足,因有餘者補之。


何以言之?


假使木氣盛者,由肺氣有虧,當瀉南方以制肝,使火不相克,則肺自清矣。


若金不足而火盛,火盛則水虧,脾土因亢而不生,當補脾以養金,滋陰以降火,則水自生而血自長,土常不足,再無有餘。


(炳章按:


然則古人又有敦阜之說,何以通之?


氣血以沖和為上,偏勝者乃邪勝也,非氣血有偏勝也。


瀉其有餘,是瀉邪也。


以邪氣反勝,正氣不足,當卻邪以衛正,補其不足,是補正也。


因正氣不足,邪從虛入,當扶正以卻邪。


氣血均平,邪從何入?


氣有餘者非言氣之有餘,而言火之有餘也。


因血不足,氣過盛則化而為火,五臟空虛,燒灼真陰,為害甚大。


夫人之一身,氣以血為主,血以氣為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2:21 | 只看該作者

亢害承制


血以氣為先,故當補血中之氣。


四物加肉桂,血熱者不宜。


氣以血為主,則當補氣中之血,保元加血藥,治病不可忘血,亦不可忘氣。


忘血則四肢不能用,脾無統也;


忘氣則體無管攝,肺無主也。


氣血互相周流,生生不息。


和平之藥,疏暢氣血,宜多不宜少;


寒熱之藥,不過卻病,宜少不宜多,多則傷脾胃,切宜謹慎。


虛中有實,正虛便生實邪,實中有虛,邪實皆由本虛,故實者以瀉為補,虛者以補為瀉,總不外亢則害,承乃制之道也。


(炳章按:


數語格言,放手桂附,開口芩連者,切宜記之。


水者所以生木也,水泛則木浮,必得土克水而後能生木,木者所以生火也,木盛則自焚,必得金克木而後能生火。


火生土,火炎則土燥,必得水克火而後能生土。


土生金,土重則金埋,必得木克土而後能生金。


金生水,金寒則水冷,必得火克金而後能生水。


此生剋制化之道也五行不克則不生,在五臟亦然。


人徒知克我者為賊邪,而不知克我者為夫也。


蓋女無夫則不生,五臟無克亦不生,如水生木,木不生於江湖河海而生於濃土,土克水而生也。


故相生之道,人皆知之,相克之義,舉世莫知。


經云:


承乃制,制則生化,有志歧黃者,宜詳味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2:38 | 只看該作者

亢害承制


氣運之理,非一言能盡,大端要知五運屬地,六氣屬天。


故五運有過不及,而生病多在有形之血肉筋骨,六氣之有過不及,而生病多在無形之氣。


其過與不及,則會主氣客氣,主運客運之五行生制旺衰而論。


如主克客,客克主,或運克氣,氣克運,或一克三,三克一,其生化之異,亦如克之彼此多寡也。


其間又有主客運氣,相助相解之不同,太過不及平氣之不一。


總之,當其位值其時則正,非其位違其時則邪,如政恆其德,無過不及,則雖克我者亦同化,故不恆其德,則有過有不及,有餘而往,不足隨之,隨往隨動,動則成敗倚伏生焉。


有勝則必有復,則雖我克我生者,亦必來復,既有勝復則病生,病之淺深輕重生死之期,則再察其人之本原,或相需,或相背,以定其止發。


至於用藥,又當詳當時氣運中,何運何氣為害傷人,然後定奪,不得豫以一定之法,該其細也。


(王胥山曰,運氣之詳載於書傳者,所謂一定之法也,但亦只明其大略而已。


至於氣化遷流則有常變之殊,盛衰之別,先後之異,真偽之雜,細微反復之間,未經一一指示,神明變通之道,全在學人深思而自得之,勿為紙上陳言所印定則善矣。


慎齋謂須詳當時氣運中,何運何氣為病傷人,當時二字大宜著眼,慎經曰:


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


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三陰三陽者,六氣也,地也而本乎天;


生長化收藏,五運也,天也而本乎地。


辰戌年,太陽奉寒;


寅申年,少陽奉暑;


卯酉年,陽明奉燥;


丑未年,太陰奉濕;


巳亥年,厥陰奉風;


子午年,少陰奉火。


本乎天者,始於天而還復於天,故曰上奉。


甲己之年化應土,乙庚之年收應金,丙辛之年藏應水,丁壬之年生應木,戊癸之年長應火,本乎地而還應於地,故曰下應。


總之,五運六氣,本一氣也,而有陰陽升降,相生相制之義,故有天干地支十與十二之殊,亦遂有水火木金土,風寒暑濕燥火五與六之別,其實不過一氣,升降上下於天天元紀曰: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


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


蓋五運起於甲,終於癸,甲與己合為土,乙與庚合為金,丙與辛合為水,丁與壬合為木,戊與癸合為火。


每歲一運,五歲則金木水火土五行,每歲一遷,由左而之右,所謂地道右旋也。


六氣則子午為君火,丑未為濕土,寅申為相火,卯酉為燥金,辰戌為寒水,已亥為風木,本於天而流行於地,地位乎中,乘天之運,以為營運氣化者也,故六運循環而定位也。


然六氣本天也,五運本地也。


本在地則用在天,故動而不息;


本在天則用在地,故靜而守位,此五運六氣陰陽天地體用互為動靜也。


故知體而不知用,知用而不知體,則於五運六氣之動靜,猶未明也。


未明五六相需動靜之機,則治病用藥多差矣。


凡五歲之中,當辨其過與不及之殊,五六相生相克比和之別,則體用分明,強弱了了,生死病安之道,即五年十年之內,俱可預期也。


能預期者,能預推五年十年之氣化也。


六氣定,五運遷,人身之氣血盛衰生死,亦隨之轉流而無差也。


若其人真元完固無損者,則能不隨之而轉流,故人貴保元,而治病者,亦以保元氣為首務也。


人病時行之證,是感一時之氣也。


如子午年君火司天,則人必多暑傷者矣。


然暑氣雖一,而人之稟氣不同,則受病亦異。


人但知醫病,未知醫天。


六氣在外則為天,在內則為人中之天,即知醫天,恐亦不能醫人中之天也,醫云乎哉!


五運六氣俱右旋,倘遷入地而左旋則為逆,所謂子能令母實也。


如辰戌年寒水司天,司天者寒水而化燥金則實,金實則左遷,至濕土,入地而逆轉矣,能無病乎?


故辰戌年有濕土之病,當以潤藥治之。


蓋潤者水也,水行則濕土得流,有生金之功,無實金之弊矣。


此天逆而入地,藥順而違天也。


司天主一年天氣,如子午年,君火司天,則一年之天氣,無非君火司事。


丑未年濕土司天,則一年之天氣,無非濕土司事。


除司天外。


其左右間則為客氣矣。


分上下半年者,不過上半年為天氣之升,下半年為地氣之降。


在泉者地氣用事也。


總之子午丑未歲,則本乎天者君火也,濕土也;


本乎地者燥金也,寒水也。


本乎天者氣也,本乎地者血也。


故子午年氣病當清,血病當潤;


丑未年氣病當燥,血病當溫也。


余以類推。


凡人一身,自首至足,皆有經絡聯之,無斷而不接之處,但其中有五行之別。


凡五行經絡,遇其所生則為根,遇其所克則隱伏,遇其所屬則為表為枝。


如肺脈起自中焦,中者土也,土生金,故起於此。


其絡循胃口,胃亦土也。


譬如瓜藤然,其老根則本也,其節遇土,復生小根,遇木則生枝果。


肺絡大腸,大腸為金之表,如木之枝;


肺為金之裡,如木之本。


人之首,人之根本,故五臟經絡皆倒垂,粗者為經,細者為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2:54 | 只看該作者

卷二

 

望色切脈


察色無論四時,無論百病,總以帶土色而有神氣者為吉。


凡肝熱者,左頰先赤,肺熱者,右頰先赤,心熱者,額先赤,脾熱者,鼻先赤,腎熱者,腮先赤。


面有慘色者,寒,目下腫者,濕也。


第一望他神氣色,語言輕重起和眠,彎體即知腰內苦,攢眉頭痛與頭眩,手不舉兮肩背痛,步移艱苦腳間疼,手久按胸胸內痛,按中臍腹痛相連,好起不眠痰火熱,貪眠虛冷使之然,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熱相煎,身面目黃脾濕熱,唇青面冷是陽虛。


第二聞聲清與濁,鑒他真語與狂言,聲濁即知痰壅滯,聲清寒內是真原,言語真誠非實熱,狂言號叫熱深堅,稱神說鬼逾牆屋,胸膈停痰證號癲,更有頻病相循久,聲音忽失命歸泉。


三問病患經幾日,日間便利幾番行,飲食多少宜冷熱,更兼何味喜嫌分,飲食少通容易治,不進之時療必難,喜冷定知心內熱,好溫必是臟中寒,便若赤黃知內熱,便清定是冷相干。


(炳章按:


上三節俱腐淺俗師之歌訣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0#
 樓主| 發表於 2013-9-26 22:53:06 | 只看該作者

望色切脈


治病在看脈辨證,看脈之法,只在有神無神有力無力八字,識得神之有無,則其人之死生可辨;


識得力之有無,則其證之虛實可知。


既已知脈,便當辨證,以證合脈,虛實死生,內傷外感,無不了然矣。


如證虛脈無力者可補,證實脈無力者亦可補,證實脈有力者可瀉,證虛脈有力者亦可瀉,明乎虛實補瀉之義,則思過半矣。


又所謂有力無力,應補應瀉,非獨一經,須看何部有力,則瀉何部,何部無力,則補何部。


或因某部有力,以致某部無力者;


或因某部無力,以致某部有力者;


或有力無力,各自分經者,手下無不了然,胸中始有定見。


故有力無力,為診法要訣也。


看脈須先識五臟平脈,金短木長火浮水沉,土則持重,各象五行脈要有胃氣。


胃氣者,穀氣,營氣,衛氣,真元之氣,少陽生氣,總謂胃氣也。


脈有敦阜之清之象者,真元之氣也;


脈有生動弦長而無亢厲之象者,少陽生氣也。


此數者皆胃氣也,少一則胃氣不足也。


故看脈先看此數氣,以定生死輕重,而預決死期,則以時令生克斷之。


倘脈少此數氣之一,即為真病;


不少此氣,雖病弗藥而安;


此氣已少,雖藥弗救。


辨此以為治脈有來因,不外虛實二字。


欲知其風虛,只辨人迎氣口二處,大小軟潤便知,如肝脈浮,當病風,而人迎不浮,非風證也。


脾脈沉,當病濕,而氣口不沉,非濕證也。


凡看病外辨六氣,內辨七情,內外只看人迎氣口,故《內經》辨人迎氣口,為千古心傳。


脈要和緩中有充實圓滿之氣,即為有胃陽而無弊。


如有一處硬餒,即別於陽,便是病矣。


蓋心肝脾肺腎,五臟皆陰,而其中則有胃陽之氣,周流貫暢於其間,肝屬木,木直而長,弦之象也,故其脈弦,弦而如長竿之梢,有軟嫩和柔之氣者,胃陽之氣游行於中也。


心屬火,火之形浮散而起,故其脈洪,洪而有柔靜之氣充溢於中者,胃陽之氣也。


脾為濕土,而得沖和之氣,舒徐不迫者,土之象也。


故其脈緩緩而有輕順和柔溫濃之氣者,胃陽之氣足於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08:22 , Processed in 0.17187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