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一、崇尚易水學派,繼承石氏傷科特色施氏崇尚易水學派,並成為其學術思想形成的重要來源。
他師承石氏傷科,繼承發展了石氏「以氣為主,以血為先」的學術觀點。
施氏臨床立方用藥,注重涵養脾胃,遵循「以胃氣為本」之大法。
他十分推崇薛己「治病求本,務滋化源」之說。
後人云「化源即生化之源,人體後天生化之源,當屬脾胃之元氣,土為萬物之母,非土不能生物,惟土旺則萬物昌盛,人體諸臟方能得到滋養,生氣才能盎然勃發」。
這些論述深刻闡明了化源之理。
張元素曰:「胃者,脾之腑也……人之根本。
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也。
並說:「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此之謂也。
故云:「安穀則昌,絕穀則亡,水去則榮散,穀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居。
又仲景云:「水入於經,其血乃成,穀入於胃,脈道乃行。
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氣和,營衛乃行。
可見溫養脾胃意義之重要。
李東垣是易水學派的重要一家,他亦認為:脾胃是滋養元氣的源泉,是精氣升降的樞紐,內傷脾胃則百病由生。
指出:「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滋之。
「蓋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胃,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元者也;
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傳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
「地氣者,人之脾胃也。
脾主五臟之氣,腎主五臟之精,皆上奉於天,二者俱主生化之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長皆從胃中出也。
又曰:「胃病則脾無所稟受,故亦從而病焉。
這正如《吳醫匯講》中闡述的「脾胃傷則出納之機失其常度,而後天之生氣已息,鮮不夭劄生民者」。
薛己指出:「血生於脾,故云脾統血,凡血病當用甘苦之劑,以助陽氣而生陰血」,「血虛者,多因脾氣衰弱,不能生血,皆當調補脾胃之氣。
他認為,脾是統血行氣之經,脾胃是氣血之本,氣血之生化以中焦脾胃為源,生血必以調補脾胃之陽氣為先,對於陰虛虧損之證,首重脾胃之氣。
臨床上,施氏常用補中益氣湯合六味地黃丸治癒因脾胃虛弱,又久而及腎,陰血不生之骨傷疾病,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某些病例,疊用活血化瘀、祛痰通絡而不效,乃至施行血管移植手術未能治癒,運用調補脾腎之法而取得滿意療效,可謂是他實踐易水學說的一個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