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論醫話】
(3)腎水乘克心火:①通陽制水,溫陽利水:適用於水旺克火者,即始為心陽不足或腎陽虛衰,終致心腎陽虛,水氣淩心之證。
如心火不足,不能下溫腎陽,以致腎水不化,上淩於心者,宜通陽制水,如桂枝加桂湯(《傷寒論》),治汗後令心陽受損,腎水陰寒上逆,而心悸不安,氣從少腹上衝心胸的腎氣奔豚,用大劑桂枝配甘草溫通心陽,降衝逆而泄奔豚;
薑棗扶脾;
芍藥緩肝,使水邪有制;
生薑少於桂枝,非取其辛散外邪之力,而是助桂枝甘草以辛甘合化,增強補益心陽之功。
上焦陽氣得溫,下焦水寒之氣上逆便隨之而減,則奔豚自平。
若腎陽不足,寒水不化,水邪上泛,心陽被遏而心悸、水腫、頭眩者,又當用真武湯以溫陽利水,是方取附子大補坎中之陽,腎中得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
②補水瀉火:又名壯水制火,補北瀉南,交通心腎。
適於腎陰不足而心火偏亢,或心陰虛損而腎陰虧虛,導致心腎陰虛,陰虛火旺,水火不濟之證,黃連阿膠湯(《傷寒論》)便為此而設。
方中用芩連直折心火;
阿膠補腎陰;
雞子黃稟離宮之色,入通於心,佐芩連於瀉心中補心血;
芍藥佐阿膠滋陰養血,於補陰中斂陰氣,斯則陰復水升,水升火降,心腎交合。
因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故又稱瀉南補北法。
它如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用生地黃為君,取其補足少陰以滋水為主,水盛可以伏火」(《名醫方論》)亦為壯水(腎)制火(心)之法。
③瀉火補水:又名瀉南補北,適於火反克水之候。
火反克水與水不克火常互為因果,治法無顯著差異,僅僅是瀉火與補水之孰主孰次而已。
如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是為陰虛火擾,發熱盜汗而設的方劑。
「此手足少陰藥也,盜汗由於陰虛,當歸二地所以滋陰。
汗由火擾,黃芩柏連,所以瀉火。
汗出腠理不固,倍用黃耆所以固表」(《醫方集解》)。
其中,芩連瀉心火,黃柏苦能堅腎,生地、熟地補腎陰,是瀉南補北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