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056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6:0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益火補土:適於心火不能生脾土,或命火不能生脾土之證。


心火不能生脾土:心主血,脾生血又統血,故心火衰微,不能生土,以致土困脾敗,而心脾兩虛。


臨床上可見心血不足,脾氣虛弱之候。


故補益心脾之歸脾湯中「龍眼、棗仁、當歸所以補心也,參、苓、朮、草所以補脾也。


……其藥一滋心陰,一養脾陽,取乎健者,以壯子益母」(《名醫方論》)。


命火不能生脾土:命門之火即是腎陽。


脾為陰土,惡濕,以陽為用,「脾胃之腐化,有賴腎中之一點真陽蒸變」(《張聿青醫案》),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以致脾陽不足。


脾腎之間,互為因果,最終導致脾腎陽虛,脾失健運。


於是津反為濕,穀反為滯,合汙下降,而生泄瀉,或水濕停聚,小便不利,形成水腫。


脾腎陽虛之證,應從脾腎論治,且以治腎為主。


《內科摘要》的四神丸治五更泄瀉,方中重用破故紙培補命火,加薑、棗、肉豆蔻溫中補土,五味子酸收固澀,吳茱萸散寒補土。


所以說「久瀉皆由腎命火衰,不可專責脾胃,故大補下焦元陽,使火旺土強,泄瀉自止矣」(《成方切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6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6:1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培土生金:肺為主氣之臟,脾為生氣之源;


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


「飲食入胃,脾為運行其精英之氣,雖曰周布諸臟,實先上輸於肺,肺先受其益,是為脾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則氣益壯,化水下降,澤及百體」(《醫碥》)。


脾氣虛弱,不能輸精於肺,為母病及子,又稱脾虛及肺。


臨床可見久咳不已,短氣乏力,痰多清稀,納呆腹脹、便溏等脾氣虛之證,治宜參苓白朮散以健脾益氣。


脾為肺之母,母虛則子羸,脾氣一虛,肺氣先絕,故是方用參朮苓草四君,合山藥、蓮肉、扁豆、薏苡仁等補脾之品,「扶脾即所以保肺,土能生金也」(《慎齋遺書》)。


又如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是治療燥熱傷肺的主要方劑,方中除用石膏、麥冬培肺清金之氣之外,又用甘草,因「土為金母,子病則母虛,用甘草調補中宮生氣之源,而金有所恃」(《名醫方論》)。


這些均是應用培土生金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6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6:2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4)金水相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為水之上源,腎為主水之臟。


肺虛不能滋腎,或為肺腎氣虛,或為肺腎陰虛,且以後者為多。


因肺腎相互影響,治療又相互照顧,故稱金水相生。


如補肺湯中,「肺虛用參耆者,脾為肺母,氣為水母也。


用熟地者,腎為肺子,子虛必盜母氣以自養,故用腎藥先滋其水……且熟地亦化痰之妙品也。


咳則氣傷,五味酸溫能斂肺氣;


咳由火盛,桑皮甘寒能瀉肺火。


紫菀辛能潤肺,溫能補虛,合之曰補肺者,蓋金旺水生,咳嗽自止矣」(《成方切用》)。


麥味地黃丸中,六味地黃丸滋腎,加麥門冬、五味子以補肺。


以及《時病論》用金水相生法治肺腎並虧,人參補肺,麥門冬清肺,五味斂肺,……加色白之知母以清其肺,復清其腎;


色黑之元參以滋其腎,兼滋其肺,再以甘草協和諸藥,俾金能生水,水能潤金之妙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6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6:3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5)滋水涵木:腎藏精,肝藏血,精血相生,肝腎同源。


腎陰不足而致肝陰不足,甚則肝陽偏亢,為水不涵木之候,治當滋水涵木,又稱滋腎養肝法、乙癸同源法。


表現為頭暈目眩,上盛下虛,腰膝酸軟,口乾顴紅,舌紅少苔,脈弱細數等。


《景岳全書》方如左歸飲中熟地、山茱萸、枸杞等,力專補腎,為純甘壯水之劑,有育陰涵木之功。


又如三甲復脈湯用於溫病傳入下焦,熱爍肝腎之陰,虛風內動之候。


「肝為風臟,腎精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風時起。


治以滋液熄風,濡養營絡,補陰潛陽」(《臨證指南醫案》)。


所以用地黃、阿膠、白芍、麥門冬、炙甘草、麻仁等滋肝腎之陰,復加牡蠣、鱉甲、龜板以潛陽熄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6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7:0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根據相克規律確定治療原則和制訂治療方法:臨床上由於相克關係失調而出現的病理變化,雖有相克太過、相克不及和反克之異,但總的來說,不外強弱兩端。


即克者屬強,表現為機能亢進;


被克者屬弱,表現為機能衰退。


所以在治療上往往採取抑強扶弱的手段,並重在制其強,使弱者易於恢復。


另外,也可應用相克規律,預先加強被克者的力量,防患於未然,藉以控制疾病的傳變。


抑強:用於相克太過之證。


如肝氣橫逆,犯脾乘胃,出現肝脾不調、肝胃不和之候,稱為木旺克土,治當以疏肝、平肝為主。


或土反侮木,如脾氣壅滯,影響肝氣條達,當以運脾和胃為主。


抑制其強者,則被克者的機能自然易於恢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6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7:1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扶弱:用於相克不及之候。


如肝虛鬱滯,影響脾之健運,稱為木不疏土,治宜和肝為主,兼顧健脾,以加強雙方的機能。


運用五行相克規律治療疾病,必須分清主次,或是抑強為主,扶弱為輔;


或扶弱為主,抑強為輔。


但是又要從矛盾雙方來考慮,不得顧此失彼。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6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7:2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根據相克規律制訂的具體治療方法,臨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幾種:(1)肝木乘克脾土:①抑木扶土: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生血而司運化,肝之疏泄調暢,則脾胃升降適宜。


若肝氣太過,橫逆犯脾,則成肝脾不調之證。


肝氣旺而急躁易怒,脅肋脹痛,脈弦;


脾虛不運則脘腹脹痛,納呆,便溏等。


治宜疏肝為主,健脾為輔,方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以柴胡、枳殼、香附理氣為主,白芍、川芎和血為次,再用甘草以緩之,既能疏肝又無壅滯之弊,此抑肝以實脾。


又如《時病論》用培中瀉木法,治伏氣飧泄洞泄及風痢,用朮、芍、陳、防為君,以瀉木而益土,佐苓、甘培中有力,薑炭暖土多功,更佐吳茱萸疏其木而止其痛,荷葉升其清而助其脾。


②扶土抑木:若脾氣虛弱,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而招致肝木克土。


其治應重在扶土而佐以抑木,與抑木扶土之重在抑木而佐以扶土不同,可用黃耆建中湯治療,方中黃耆、甘草、大棗、飴糖補脾,佐白芍以抑斂肝氣。


③調理肝脾:適用於土壅木鬱之候。


因水濕困脾,脾氣壅滯,使肝失條達疏泄之性,終致肝脾同病。


因其病本在中,故不直接治肝而著重中焦治本。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6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7:3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如寒濕留滯中焦,致肝膽氣機不暢,疏泄失常,膽汁外溢,發為陰黃,用茵陳朮附湯(《醫學心悟》)化裁以溫中健脾化濕退黃,取薑、附、朮、草健脾溫中;


茵陳利濕退黃「兼理肝膽之鬱」(《醫學衷中參西錄》),亦可加苓、澤等利濕之品。


又如解肝煎(《景岳全書》)中,除白芍養肝,蘇葉芳香兼舒肝鬱外,半夏、陳皮、厚朴、砂仁、茯苓等均屬化濕行滯,調理脾胃之劑,濕去脾健而肝氣自舒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6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40:0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脾土乘克腎水:①急下存陰:適用於土旺克水者,即胃有實熱而耗傷腎陰之證。


如《傷寒論》少陰之急下證,因陽明內熱壅甚,燎原之火有竭盡腎水之虞,臨床表現為「口燥咽乾」,「自利清水色純青」,「腹脹不大便」等火盛水竭之證,故用大承氣湯急下實邪,遏燎原之火勢,救垂絕之陰液。


但臨床上習慣稱其為邪熱傷陰,少用土旺克水解釋之。


②培土制水:又稱敦土利水,用於脾虛失運,水濕停蓄,導致腎的氣化失司,而出現水腫脹滿等證,即土不制水。


治水以實脾飲(《濟生方》)溫運脾陽,以利水濕。


方中薑附術草以振奮脾陽,溫運水濕;


木瓜、腹皮、茯苓以化氣利水;


厚朴、木香、草果、大棗以理氣燥濕,合健脾、利尿、理氣、溫化於一爐,則土能制水而脾自實,瀉水所以實土也。


③濟火利水:即溫陽利水,或稱溫腎健脾。


用於治療腎陽虛衰,水無所主,水反侮土之水腫脹滿等證,方如真武湯(《傷寒論》),以溫化、健脾、利尿為法。


因腎之陽虛,不能制水,則氾濫為病,故用附子溫腎助陽以消陰翳,生薑溫散水寒之氣,薑附相配回陽益衛能壯真火而逐虛寒;


白朮、茯苓補土利水而伐腎邪,芍藥酸收以斂陰和營。


方名真武,蓋取固腎為義,濟火而利水也。


它如濟生腎氣丸(《濟生方》)「用地黃、山藥、丹皮以養陰中之真水;


山茱萸、肉桂、附子以化陰中之陽;


茯苓、澤瀉、車前、牛膝以利陰中之滯。


補而不滯,利而不伐,溫化與利尿並用。


溫補即所以化氣,氣化則水行,而五臟皆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7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40:2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腎水乘克心火:①通陽制水,溫陽利水:適用於水旺克火者,即始為心陽不足或腎陽虛衰,終致心腎陽虛,水氣淩心之證。


如心火不足,不能下溫腎陽,以致腎水不化,上淩於心者,宜通陽制水,如桂枝加桂湯(《傷寒論》),治汗後令心陽受損,腎水陰寒上逆,而心悸不安,氣從少腹上衝心胸的腎氣奔豚,用大劑桂枝配甘草溫通心陽,降衝逆而泄奔豚;


薑棗扶脾;


芍藥緩肝,使水邪有制;


生薑少於桂枝,非取其辛散外邪之力,而是助桂枝甘草以辛甘合化,增強補益心陽之功。


上焦陽氣得溫,下焦水寒之氣上逆便隨之而減,則奔豚自平。


若腎陽不足,寒水不化,水邪上泛,心陽被遏而心悸、水腫、頭眩者,又當用真武湯以溫陽利水,是方取附子大補坎中之陽,腎中得附子,則坎陽鼓動而水有所攝矣。


②補水瀉火:又名壯水制火,補北瀉南,交通心腎。


適於腎陰不足而心火偏亢,或心陰虛損而腎陰虧虛,導致心腎陰虛,陰虛火旺,水火不濟之證,黃連阿膠湯(《傷寒論》)便為此而設。


方中用芩連直折心火;


阿膠補腎陰;


雞子黃稟離宮之色,入通於心,佐芩連於瀉心中補心血;


芍藥佐阿膠滋陰養血,於補陰中斂陰氣,斯則陰復水升,水升火降,心腎交合。


因心主火,火屬南方,腎主水,水屬北方,故又稱瀉南補北法。


它如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用生地黃為君,取其補足少陰以滋水為主,水盛可以伏火」(《名醫方論》)亦為壯水(腎)制火(心)之法。


③瀉火補水:又名瀉南補北,適於火反克水之候。


火反克水與水不克火常互為因果,治法無顯著差異,僅僅是瀉火與補水之孰主孰次而已。


如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是為陰虛火擾,發熱盜汗而設的方劑。


「此手足少陰藥也,盜汗由於陰虛,當歸二地所以滋陰。


汗由火擾,黃芩柏連,所以瀉火。


汗出腠理不固,倍用黃耆所以固表」(《醫方集解》)。


其中,芩連瀉心火,黃柏苦能堅腎,生地、熟地補腎陰,是瀉南補北之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7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40:3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4)心火乘克肺金:①瀉火清金:適於心火熾盛消爍肺津,而致火旺爍金之證。


症見心煩,口舌生瘡,咳嗽痰血,咽喉不利等。


如黃芩知母湯(《景岳全書》),治火嗽,咳痰膠黏,咽喉不利,面赤煩熱者。


方中用山梔除心肺之火熱;


桑白皮、黃芩、知母瀉肺火;


杏仁、貝母、桔梗清熱化痰;


天花粉「涼心肺,解熱渴,降膈上熱痰」(《本草正義》);


甘草調和諸藥,即從瀉心火而清肺金之意。


火刑肺金,亦可用滋陰降火湯(《醫宗金鑒》),滋陰清化丸(《沈氏尊生書》)等以滋陰降火。


故曰「心火刑金,須壯水以制火,此借強制敵,圍魏救趙之義也」(《魚孚溪醫論選》)。


②養心溫肺:適於火不克金之候,即心陽不足,不能溫養肺金,而致肺寒之證。


「心移寒於肺,肺消,飲一溲二」(《素問?氣厥論》)。


因「心與肺,二陽藏也。


心移寒於肺者,君火之衰耳。


心火不足則不能溫養肺金,肺氣不溫則不能化行津液,故飲雖一而溲則倍之」(《類經》)。


又如「肺中冷」(《金匱要略》),均為心火衰微,移寒於肺,導致肺氣消索,治宜溫肺湯(《證治準繩》),方中以肉桂、乾薑、鐘乳石、人參、甘草等扶心陽,溫肺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7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40:4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5)肺金乘克肝木:①佐金平木:是肅肺以抑肝的方法。


用於肝氣衝於肺,肺氣不得下降,木旺金抑之證,臨床表現為咳喘,脅痛,脈弦等,須用桑白皮(吳茱萸汁炒)、蘇梗、杏仁、橘紅、枇杷葉等肅肺之品,使肺氣下降,肝氣也隨之條達舒暢。


如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和《時病論》清宣金臟法中,用桑葉、枇杷葉平肝肅肺使人身之氣,左升右降,治節有權,氣行不鬱,升降如常,則咳逆自安謐矣。


又如「當歸六黃湯治肝以治肺也……肝木之實,由金虛不能制,黃耆益肺中之氣,黃芩清肺中之熱是東實西虛之治也」(《古今名醫方論》)。


方中用黃芩清肺熱,就是佐金平木之意。


②瀉肝清肺:適用於肝氣鬱結化火,氣火逆乘於肺,肺失清肅,而致氣逆咳嗽,咳引脅肋作痛等,此為木反侮金,亦稱木火刑金。


如用瀉白散(《小兒藥證真訣》)清肺,加黛蛤散、梔子、黃芩等瀉肝降火。


又如化肝煎(《景岳全書》)治怒氣傷肝,氣逆動火,而煩熱脅痛脹滿,咳吐痰血等症。


方中用白芍護肝陰;


青皮、陳皮疏肝理氣;


丹皮、梔子清瀉肝火;


加川貝、澤瀉化痰祛濕而兼解鬱,亦可加青黛、龍膽草、蘆薈、枇杷葉之屬。


總之,我們可以從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在辨證論治中的具體運用,進一步領會其朴素的辯證法思想。


但是,五行學說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具有明顯的循環論傾向。


因此,我們在運用五行學說時應注意其適用範圍的有限性,不能把它當作萬能的公式,按圖索驥,刻舟求劍。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7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41:0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太陽蓄水證探微(一)溯源太陽蓄水證首見於仲景《傷寒論》,在太陽病篇、霍亂篇中詳細論述了本證的病因脈治。


如太陽病篇云:「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72);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73);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


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131);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61)。


陽明病篇云:「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


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


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246)。


霍亂病篇謂:「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385)。


綜上可知,本證係太陽病汗不如法,表未盡解,病邪由經入腑所致。


故曰「太陽病,發汗後」,「發汗已」,「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


其臨床表現,既有發熱或微熱、汗出、脈浮或浮數之表,又有煩渴欲飲,或水入則吐,小便不利之裡,所以說「有表裡證」。


總之,太陽腑證蓄水係表裡經腑同病,故仲景用五苓散兩解表裡。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7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41:1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三)沿革歷代醫家在《傷寒論》的基礎上,對太陽蓄水證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處方遣藥進行了深入研究。


現代醫家集前人之大成,將本證之主方五苓散廣泛應用於治療內、外、婦、皮膚等多種疾病。


對太陽蓄水證的病因病機,《傷寒論》僅指出「太陽病,發汗後」,並未詳細闡明其發病機制。


繼仲景之後,歷代醫家從不同角度闡發了太陽蓄水證之病機。


成無己認為,本證是「熱未成,上焦燥」、「亡津液」、「邪氣漸傳裡」、「裡熱少則不能汲水,停積不散」(《注解傷寒論》),總為「水飲內蓄」、「水蓄不行」使然。


方有執倡「膀胱水蓄,不化津液」(《傷寒論條辨》)之說。


喻嘉言則認為,本證之水逆係「汗出雖多,表終不解,轉增煩渴,邪入於腑,飲水則吐者,名曰水逆。


乃熱邪挾飲上逆」(《尚論篇》)。


柯韻伯謂「雖經發汗而表未盡除,水氣內結」,「太陽衛外之陽微,不足以禦邪,故寒水得以內侵,所以心下有水氣。


胸中之陽又不足以散氣,故煩渴而小便不利」(《傷寒論注》)。


沈明宗則認為,本證「即經邪併入於腑,膀胱氣熱,則肺氣亦熱」(《傷寒六經辨證治法》)。


吳謙主張「膀胱氣化不行」之說,曰「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則是太陽表邪未罷,膀胱裡飲已成」,「邪熱入之,與水合化為病,若水盛於熱,則水壅不化,水蓄於上,故水入則吐。


乃膀胱氣化不行,致小便不行也。


若熱盛於水,則水為熱灼,水耗於上,故水入則消,乃膀胱之津液告竭,致小便無出也」(《醫宗金鑒?訂正傷寒論注》)。


而張令韶謂:「小便不利,消渴是脾不轉輸,水精不布」(《傷寒論直解》)。


陳蔚又力主「脾不轉輸非關胃燥」之說,他說:「五苓散證之渴,在脾不轉輸非關胃燥,推而言之,不輸於上為渴,不輸於中為水逆,不輸於下為小便不利。


(《百大名家合注傷寒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7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41:1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總之,歷代醫家均認為,太陽蓄水證為表邪未解、邪熱內鬱、水氣蓄結下焦、膀胱氣化不行之候,其病機要點是熱與水結。


現代醫家有的認為,應是寒與水結,而不是熱與水結,亦有認為是蓄水與失水並存者。


太陽蓄水證的診斷標準,《傷寒論》謂「有表裡證」,但各家對此認識不一。


柯韻伯認為,本證辨證的關鍵是「重在脈浮,微熱,不重在小便不利」(《傷寒論注》),「重在內煩外熱」(《傷寒附翼》);


陳蔚主張「五苓散證在渴」(《百大名家合注傷寒論》);


徐靈胎首稱本證為蓄水,以渴欲飲水,小便不利為主症,「小便不利而欲飲,此蓄水也,利水則愈」(《傷寒類方》);


吳謙持無汗而小便不利之見,他說「此條(指74條———作者注)有表裡證,非發熱有汗,口乾煩渴,水入則消,小便自利,太陽、陽明之表裡證也。


乃發熱無汗、口潤煩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太陽、膀胱之表裡證也。


此病雖未發明無汗、小便不利之證,若汗出小便利,則渴飲之水,得從外越下出,必無水逆之證。


仲景用五苓散,多服暖水令汗出愈,其意在利水發汗,故知必無汗、小便不利之證……五苓散非治水熱之專劑,乃治水熱小便不利之主方也」(《醫宗金鑒?訂正傷寒論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7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41:3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太陽蓄水證是因體質素弱或治療失誤,太陽病表邪未解,邪熱隨經入腑(膀胱),膀胱氣化不利,水飲內停所致,其臨床表現為發熱,惡風,汗出,小便不利,煩渴或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心煩,少腹硬滿,頭痛,身痛,下利,舌苔白,脈浮或浮數。


其中,以小便不利、煩渴欲飲、飲入則吐為其特點。


本證的診斷標準應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7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41:4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凡具小便不利,少腹硬滿,發熱惡風,汗出,煩渴,苔白,脈浮或浮數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7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41:5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凡具小便不利,發熱惡風,汗出,心煩,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7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41:5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凡具發熱,頭痛,身痛,渴欲飲水,嘔吐下利者。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8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42:0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4不論有無表證,凡因氣化失常,水停下焦,而小便不利者。


臨證時應與白虎湯證及白虎加人參湯證、豬苓湯證、小青龍湯證、茯苓甘草湯證等相鑒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0 09:04 , Processed in 0.71875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