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1054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2:02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自然界對人體的影響:人類生活在自然之中,必須受自然規律所制約,故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素問?六微旨大論》)。


倘若違背了自然規律,將導致不良後果。


所謂「至數之機……,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素問?天元紀大論》)。


自然界中,四時氣候、地土方宜等均給予人體的生命活動與疾病以深刻的影響。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4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2:11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季節氣候與人體:「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能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素問?天元紀大論》)。


一年四時氣候呈現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節律性變化,因而人體也就相應地發生了適應性的調節變化。


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四言舉要》)。


「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


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素問?八正神明論》)。


這是機體受四時更替的影響,在氣血方面所引起的適應性調節反映。


又如「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少汁。


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盛,汗大泄,皮淖澤。


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靈樞?刺節真邪》),這充分地說明了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生理功能的影響。


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氣候劇變,超過了人體調節機能的限度,或者機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人體就會發生疾病。


有些季節性的多發病或時令性的流行病有著明顯的季節傾向,如「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痹厥」(《素問?金匱真言論》)。


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如痹證、哮喘等,往往在氣候劇變或季節更替時發作或增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4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2:1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4)晝夜晨昏與人體:天地有五運六氣節律性的週期變化,不但有「年節律」、「月節律」,而且還有「日節律」,故曰「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素問?六節臟象論》),人體也必與之相應。


如「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故氣至而陽起,至陰而止。


……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靈樞?營衛生會篇》)。


可見人體營衛氣血運行的日週期節律,與自然界陰陽變化的日週期節律是一致的。


在病理上也是如此,一日之中,陽氣有生、長、收、藏的變化,所以疾病也隨之有「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週期節律變化。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4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2:2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5)地區方域與人體:中醫學非常重視地區方域對人體的影響。


生長有南北,地勢有高低,體質有陰陽,奉養有膏粱藜藿之殊,更加天時有寒暖之別,故「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素問?五常政大論》),受病亦有深淺之異。


總之,地理環境不同形成了生理上、體質上的不同特點,因而不同地區的發病情況也不盡一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4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2:3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6)人對自然界的能動作用:中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不是消極的、被動的,而是積極的、主動的。


人類不僅能主動地適應自然,更能主動地改造自然,和自然界作鬥爭,從而提高健康水準,減少疾病。


如「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素問?移精變氣論》);


「凡人居住之室,必須固密,勿令有細隙,有風雨得入」(《備急千金要方》);


「棲息之室,必常潔雅,夏則虛敞,冬則溫密」(《奉親養老書》);


「積水沉之可生病,溝渠通浚,屋宇清潔無穢氣,不生瘟疫病」(《養生類纂》)等等,都是改造自然環境的具體措施。


可見,中醫學已經認識到了人對自然界的能動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4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3:0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整體觀念的運用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是中醫學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和探索人體及人體與自然界關係所得出的認識與診治疾病的思想方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4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3:29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整體觀念與生理:中醫學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認為人體正常活動一方面要靠各臟腑發揮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靠臟腑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才能維持。


每個臟腑各自不同的功能,又是整體活動下的分工合作,這是局部與整體的統一。


這種整體作用只有在心的統一指揮下才能生機不息,「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問?靈蘭秘典論》)。


經絡系統則起機能聯繫作用,它把臟腑、經絡、肢體官竅等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精氣神學說則反映了機能與形體的整體性。


中醫學還通過「陰平陽秘」和「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的理論來說明人體陰陽維持相對的動態平衡。


五行相制是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條件,五行生克制化理論揭示了臟腑之間的相反相成、制約互用的整體關係。


這種動態平衡觀、恆動觀、制約觀,與現代系統論有許多相通之處,對發展生理學有重要的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4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3:3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2整體觀念與病理:中醫學不僅從整體來探索生命活動的規律,而且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機制時,也首先著眼於整體,著眼於局部病變所引起的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映統一起來。


既重視局部病變和與之直接相關的臟腑,更強調病變與其他臟腑之間的關係,並根據生克制化理論來揭示臟腑間的疾病傳變規律。


用陰陽學說來綜合分析和概括整體機能失調所表現出來的病理反應,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


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虛則寒,陰虛則熱,陰陽失調是中醫學對病理的高度概括。


在病因學和發病學上,中醫學十分強調機體正氣對於疾病發生與否的決定作用。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熱論篇》),「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兩虛相得,乃客其形」(《靈樞?百病始生篇》)。


這種病因學、發病學的整體觀,對醫療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4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3:4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3整體觀念與診斷:在診斷學上,中醫學強調診斷疾病必須結合致病的內外因素加以全面考察。


對任何疾病所產生的症狀,都不能孤立地看待,應該聯繫到四時氣候、地方水土、生活習慣、性情好惡、體質、年齡、性別、職業等,運用四診的方法,全面瞭解病情,加以分析研究,把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質及致病因素與機體相互作用的反應狀態概括起來,然後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


故曰「聖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素問?疏五過論》)。


人體的局部與整體是辯證的統一,人體的任何相對獨立部分,都寓藏著整個機體的生命資訊。


所以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蘊涵著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盛衰的整體資訊,如舌通過經絡直接或間接與五臟相通。


故曰「查諸臟腑圖,脾、肝、肺、腎無不係根於心。


核諸經絡,考手足陰陽,無脈不通於舌,則知經絡臟腑之病,不獨傷寒發熱有舌可驗,即內傷雜證,也無以不呈其形,著其色於舌」(《臨證驗舌法》),可見舌就相當於內臟的縮影。


「四診合參」、「審察內外」,就是整體觀念在診斷學上的具體體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5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3:5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4整體觀念與防治:中醫防治學強調人與外在環境的統一,以及人體的整體性。


預防和治療疾病,必須遵循人體內外環境相統一的客觀規律。


人的機體必須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並和晝夜陰陽變化相適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方能保持健康,預防疾病。


治病「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素問?疏五過論》)、「必先歲氣,勿伐天和」(《素問?五常政大論》)。


否則「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曰「凡治病不明歲氣盛衰,人氣虛實,而釋邪攻正,實實虛虛醫之罪也;


凡治病而逆四時,生長化收藏之氣,所謂違天者不詳,醫之罪也」(《醫門法律》)。


所以,治療疾病必須以天人一體觀為指導思想,採取適宜的治療方法,才能取得預期的療效。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局部和整體之間保持著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的關係。


因此,治療疾病必須著眼於全局,注意對整體的調節,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上」(《靈樞?終始》)等等,都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而確定的治療原則。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51#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4:06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總之,中醫治療學強調治病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要從整體出發,全面瞭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看到發生病變的局部情況,看到病變所在臟腑的病理變化,而且要看到其與其他臟腑的關係,看到整體陰陽氣血失調的情況,並從協調整體陰陽、氣血、臟腑平衡關係出發,扶正祛邪,消除病邪對全身的影響,切斷病邪在機體臟腑之間所造成的連鎖病理反應。


通過整體作用於局部,從而達到消除病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辨證論治實質上就是整體治療觀的體現。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52#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4:1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論五行及其臨床意義(一)五行的生克乘侮調節機制中醫學的五行概念,不是表示五種特殊的物質形態,而是代表五類事物的功能屬性,是對自然界客觀事物內部陰陽運動變化過程中五種狀態的抽象,屬於抽象的概念,是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重要範疇。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所構成,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五行學說是一種朴素的系統論。


五行學說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框架,將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與人體的生命活動聯繫起來,形成了聯繫人體內外環境的五行結構系統。


這五大系統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係,有自行調節以保持動態平衡的能力。


五行之間的生克乘侮規律充分體現了五行學說的朴素的系統論思想,反映了五行結構系統中兩種自行調節機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53#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4:24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五行的生克規律是五行結構在正常情況下的自動調節機制,酷似現代控制論的回饋理論。


在五行結構中,每一行都和其他四行發生一定的聯繫。


就相生關係言,有「生我」和「我生」兩方面的關係。


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相生關係又稱「母子關係」。


就相克關係言,任何一行都有「我克」和「克我」兩方面的關係。


我克者為「所勝」,克我者為「所不勝」,故相克關係又叫「所勝」與「所不勝」的關係。


五行之中,任何兩行總有相生或相克關係,所以是不平衡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54#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4:33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但其中每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關係,由於既有生,又被生;


既有克,又被克,故在總體上又表現為動態均勢。


在生克關係中,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


沒有克,就不能維持事物正常的變化和發展,生是變化的動力,克是平衡的樞機。


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維持事物相對的平衡協調和發展變化。


故曰「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類經圖翼》)。


這種生克制化機制,是一種完整的回饋調節,通過對人體進行控制和調節,從而保持穩定,維持人體的健康。


五行的乘侮規律是五行結構在異常情況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五行中任何一行一旦出現「太過」或「不及」時,其正常生克制化關係遭到破壞,就會出現相乘、相侮現象。


相乘為相克太過,而危害於被克者。


也就是某一行對其「所勝」超越正常的制約限度。


過度克制相侮,即反克,又稱反侮,係被克者過亢,而反侮於克者,也就是某一行對其「所不勝」的反克。


如木偏亢,金不能對木加以克制,木便過度克制其「所勝」之土(乘),同時木又恃己之強而反去克制其「所不勝」之金(侮);


反之,木不足,則不僅金來乘木(乘),而且其所勝之土又乘其虛而侮之(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55#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4:4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由此可見,當五行中任何一行出現太過或不及時,不僅這一行與其他任何一行之間的不平衡加劇,而且該行與其他四行的關係在總體上也出現了不平衡。


但是有勝必有復,「勝至則復,復已則勝,不復則害」(《素問?至真要大論》)。


五行結構憑藉勝復機制而自動調節,使之恢復正常制化能力。


對「己所勝」的過度克制謂之「勝氣」。


勝至則復,這種「勝氣」必然招致一種相反的力量,將自身抑制下去,能夠抑制「勝氣」者謂之「復氣」。


如火太過,則乘金而金衰,金衰不能制木則木亢,木亢乘土而土弱,土弱不能制水而水旺,水旺則克火,使之恢復正常。


若火不及,既受水乘,又致金亢,金亢則木衰而土旺,土旺則水弱,水弱則火由不及,復歸於平。


故曰:「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


故其始之,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


(《素問?天元紀大論》)五行結構在局部出現較大的不平衡時,通過這種勝復調節機制,繼續維持系統整體相對的動態平衡。


總之,通過五行生克乘侮的調節機制,維持著五行結構系統的動態平衡和迴圈運動。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56#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4:50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二)五行學說的臨床運用中醫五行學說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皮毛肌肉、五官九竅聯繫起來,構成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功能系統,通過五行生克制化的調節,實現了人體生命系統所必須的相對平衡,保證了各臟腑組織進行統一的整體生命活動。


在病因的作用下,五臟系統之間相互資生、相互制約關係被打破,使人體不能保持穩態,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因此,在治療疾病時,總是從整體觀出發,運用五行生克制化規律來確定治療原則來制訂治療方法,藉以調節五臟系統之間的關係,控制疾病的傳變,使五臟系統重建新的動態平衡,則疾病自可痊癒。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57#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4:58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1根據相生規律確定治療原則和制訂治療方法:臨床上運用相生規律治療疾病,其基本治療原則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58#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5:0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補母: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虛證。


因相生不及,補母則能令子實。


如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木,而致肝陰不足,肝陽偏亢者,稱為水不涵木。


其治療,不是直接治肝而是補腎之虛,如杞菊地黃丸為育陰潛陽之劑,治肝陰不足,肝陽亢逆之證,方中以六味地黃丸壯水之主,以滋腎陰。


因為腎為肝母,腎水生肝木,故補腎水以生肝木。


腎水充足,肝陰充盛,則肝陽不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59#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5:25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瀉子:用於母子關係失調的實證。


如肝火熾盛,有升無降,出現肝之實證時,因肝木為母,心火是子,這種肝之實火,可用瀉心法治之,瀉心火有助於瀉肝火。


如左金丸(《丹溪心法》)為清瀉肝火之正劑,獨用黃連為君,瀉心清火,以直折其上炎之勢,從實則瀉子之法。


在臨床上,母病及子、子盜母氣,或單純子病,均可用母子關係加強相生力量。


所以相生的治法,主要是掌握母子關係。


凡母虛累子,先有母的症狀;


子盜母氣,先有子的症狀;


單純子病,必須有子虛久不復元的病史,三者治法相似,處方遣藥則有主次之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560#
 樓主| 發表於 2013-9-16 19:35:37 | 只看該作者

醫論醫話


根據相生規律制訂的具體治療方法有:(1)補木生火:適於木不生火之證,肝屬木,心屬火,肝為心之母,母能令子實。


肝藏血,心主血,兩者相互配合,完成生理的血液環流。


故肝血不足或心血不足,常互為因果,終致心肝血虛,甚則虛火內擾,表現為心悸、心煩、失眠、多夢等,治宜養肝血、安心神之酸棗仁湯。


方中用酸棗仁補肝而養血,川芎條暢氣血,疏達肝氣,酸收與辛散相配,共奏補肝血以養心血,滋陰安神之效。


又如肝虛不能溫養心臟而致心血不足,心陽亦虛者,以養心湯補肝養心,用當歸、川芎養心肝之血,肉桂引藥入心能溫肝而壯心陽等,均取肝木能生心火之義。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10 09:1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