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精華】
《內經》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審清濁,而知部分;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
無過以診,則不失矣。
《景岳全書》曰:「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醫道之綱領,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敝之者曰陰陽而已。
八綱辨證又以陰陽兩綱統領表裡虛實寒熱六綱,《醫學心悟》指出:「至於病之陰陽,統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廣。
熱者為陽,實者為陽,在表者為陽;
寒者為陰,虛者為陰,在裡者為陰。
寒邪客表,為陽中之陰;
熱邪入裡,陰中之陽。
寒邪入裡,陰中之陰;
熱邪達表,陽中之陽。
因此,八綱實為六變,又有二綱統六變之說,即從表裡辨疾病的部位,寒熱虛實辨疾病的性質。
而任何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都可以用表裡寒熱虛實進行概括,並可起到執簡馭繁的主導作用。
張景岳:「六變者表裡寒熱虛實也。
是醫中之關鍵,明此六者,萬病皆指諸掌矣。
即疾病的發生不外或為病發於表的寒熱虛實證,或為病發於裡的寒熱虛實證,或為表裡同時或半表半裡的發病寒熱虛實證;
疾病的發展不外由表入裡或由裡出表,由寒變熱或由熱變寒,由實轉虛或由虛轉實。
表裡寒熱虛實的理論,主要就是以表裡辨別邪正鬥爭的病位所在,即邪氣在表而正氣向外抗邪的為病在表,邪氣在裡而正氣向內抗邪的為病在裡;
以寒熱虛實辨別邪正鬥爭的病性所屬,即邪正鬥爭而陰盛或陽虛的其病屬寒,邪正鬥爭而陽盛或陰虛的其病屬熱,邪正鬥爭而正氣抗邪力強的其病屬實,邪正鬥爭而正氣抗邪力弱的其病屬虛。
例如:發熱惡寒而脈浮的,是因邪氣在表而正氣向外抗邪所致,病在表;
但熱不寒或但寒不熱而脈沉的,是因邪氣在裡而正氣向內抗邪所致;
病在裡,但熱不寒渴喜冷飲而脈數的,是因邪正鬥爭而陽盛或陰虛所致,病屬熱;
但寒不熱口不渴而脈遲的,是因邪正鬥爭而陰盛或陽虛所致,其病屬寒;
上述表裡寒熱等症而脈浮沉遲數有力的,是因邪正鬥爭而正氣抗邪力強所致,其病屬實;
上述表裡寒熱等症而脈浮遲數無力的,是因邪正鬥爭而正氣抗邪力弱所致,其病屬虛。
因此,表裡寒熱虛實的理論是以疾病的邪正的反應為依據的,而表裡寒熱虛實的反應則是由邪正雙方相互作用來體現的。
因此,辨別表裡寒熱虛實,必須同時看到邪和正的兩個方面,只有綜合分析邪正鬥爭雙方的具體情況,才能正確地作出表裡寒熱虛實的判斷,從而給予恰當的處理,如果只看到邪氣或正氣的一個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那就必然會導致誤診誤治。
例如風寒侵犯太陽為病,如果只看到風寒邪氣在表的方面,而忽略了正氣向外抗邪氣力量強弱的方面,虛實不分,表寒實證而用攻中有補的桂枝湯,表寒虛證而用專攻不補的麻黃湯,邪就會犯補有餘而攻不足的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