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氏認為】
隨著社會發展及現代科學研究成果日新月異,必然會引起人們工作、生活環境及飲食、起居等物質文化生活產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在遣方用藥方面要學習古方、繼承古方,更重要的是發展古方,正如其所著《醫學心悟》前言中指出的:「若食古不化,不為交通交流,偏執一方一藥,以候陰陽頗不一之人群、千般萬種之證候、反掌變化之病情,則似盲者履步,蹣跚不定,怎能辨陰陽勝衰、疾病證候,以化裁組方,斟酌劑量,藥到病瘳?
例如,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春、夏之交是梅雨季節,此時人當熱而多汗,腠理開肺氣外泄,然寒氣又當令,氣候多雨而潮濕,故極易外感寒濕致病,患者頭昏體困、渴不欲飲、肢體酸困、午後發熱、舌淡苔黃厚膩微乾、脈弦滑數,反映病情有寒有熱,有虛有實,且濕邪戀而難去,病症遷延不愈,高氏在繼承古方「茯苓皮湯」和「達原飲」的基礎上,創造了「新茯苓皮湯」(詳見後文),用之每每奏效。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他總結出「是病皆宜疏,唯腎當需固」的臟腑辨證施治法則。
認為,心氣要寬,脾氣要運,肝氣要舒,肺氣要宣,六腑更是以通為用,而唯有腎氣需固。
例如:心氣心血皆以疏通暢達為用,不通則痛;
肝膽不疏則鬱結成疾,脾胃運化之樞紐,中焦阻塞,全盤皆亂;
肺氣宣達肅降,一旦失常則氣化開合不利等等。
而腎則不然,「五臟菀熱,寒熱獨並於腎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虛損啟微》)。
五臟病久皆能及腎,因此唯腎氣需固。
以此指導臨床,高氏在治療心病、脾胃病、肝膽病、神志病、癌症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且圍繞冠心病、食管癌晚期臨床緩解、婦女更年期綜合徵、慢性萎縮性胃炎、急慢性肝膽病和風濕病開展的科研工作,亦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發表了科研論著40余篇。
出版了熔其本人臨床經驗於一爐的代表作《臨證新得》,並且長期擔任國際、國內、省內疑難病人的會診工作。
高氏認為「懸壺醫林,治學研究,貴在積累」。
日常須向書堆裡鑽,在病床邊磨,於實踐中體驗,從學理上推求。
聽、讀、行、思,兼行並施,且就點滴心得反復磨磋,並就磨磋之體會再研討新思路、新方法,務求思之有新,行之有得。
如此日經月歷,定會由涓涓細流,匯為河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