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81#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19:27 | 只看該作者

第三,注意《金匱要略》方劑的煎服法


《金匱要略》的方劑,大多為湯劑,很注重煎法和服法。


比如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的用防己黃耆湯,無論在生藥的加工,煎法、服法,加減法,服藥後的反應等都闡述得很詳細。


又如烏頭煎的煎法也十分詳細合理。


加水,先煎取一升後,去掉藥滓,加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用二升等。


除了湯劑外,有鱉甲煎丸、薯蕷丸等丸劑;


有當歸散等散劑;


有紅藍花酒等酒劑;


有狼牙湯等洗劑;


有雄黃熏劑;


有蛇床子坐藥等。


總之,何任強調:《金匱要略》方之運用,自以遵守各方原篇主證為依據,視臨床情況,辨證論治用之。


以古為今用之精神,往往採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常可擴大方劑應用範圍。


然則方藥之加減,自當不離乎《金匱要略》原意。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2#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19:42 | 只看該作者

(四)正確認識「經方」


首先,強調「經方」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並不排除後世其他方劑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


何任說:余以為臨診時並非專以經方統治一切病證,後世醫家發展之經驗諸方,亦宜兼而取之。


若治重病大證,「經方」甚為推崇。


金元諸家方亦多見效,可取,如治脾胃病、鬱證、官能症、內傷虛證等等。


至於溫病,既可用「經方」,亦適宜江南醫派時方,足可師法。


總之,後世諸家經驗名方,均可豐富臨診取用範圍。


強調「經方」者,同時不排除其他方也。


其次,依然要重視「經方」的價值。


何任指出:一個時期以來,在中醫臨床工作中,存在這樣一些現象:有些醫生開方忽視法度,方亂而雜,藥多而重,缺乏精煉、純正的要求。


藥味之多,用量之大往往超過常用範圍,這當然不能不對中醫學術水準和醫療品質的提高帶來一定影響。


我想,如果要改變一下這種狀況,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對「經方」的研究要加強,對「經方」的價值要重視。


具體說:就是對「經方」的確切應用指徵要掌握;


對「經方」取效的道理要瞭解;


對「經方」的組合法度要領會;


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去應用它。


如果掌握了這幾點,不但能按法用方,而且還有可能將「經方」的應用推而廣之,真正產生古為今用的效益,就可掌握到「應用無窮」的境界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3#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19:59 | 只看該作者

二、扶正祛邪治腫瘤腫瘤是臨床常見疾病


惡性腫瘤更是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和生命。


何任對歷代中醫著作中有關腫瘤的資料作過深入的研究,提出扶正祛邪的治法。


中醫對疾病發生之認識,都是在「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基本理論上加以發揮的,而扶正祛邪的治法也是立足於這一基本觀點的。


所謂「扶正」,是扶助人體對「邪」的防禦能力,使人體達到正常功能,即所謂培「本」。


明代李士材根據《內經》治病必求於本的原則提出「善為醫者,必責根本。


而本有先天後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


使「扶正」的具體措施落實在培補脾、腎上。


「正」得到扶助,機體功能正常,就能防禦病邪。


「祛邪」,一方面可以從「扶正」中間接實現;


而用藥直接抗病制邪則是「祛邪」的另一方面,二者相輔相成。


何任對防治腫瘤,按其不同病情或以補脾為主,或以補腎為主,或脾腎雙補。


在扶正的同時,並配以祛邪制病(抗癌)之藥,將扶正的補益藥與抗邪(癌)藥同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4#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0:19 | 只看該作者

現舉出以下幾個醫案以資說明


例一:王某某,女,20歲,1978年1月2日初診。


患者於沐浴時感到腹部膨大異常。


至婦女保健院檢查,發現大量腹水,即入院(住院號:20347)。


於1978年9月5日手術,病理切片證實為右側卵巢惡性細胞瘤。


由於腹水多,另側卵巢目視也遠較正常為大。


徵得家屬同意進行子宮及雙側附件全切。


手術後作過5-fu等化療並照射各一個療程。


出院時醫院認為病人年輕及病的惡性程度較高,估計生命維持不能長久,約活半年。


初診時病人極度消瘦,精神差,胃納差,失眠,頭髮脫落嚴重,腰酸,不能坐。


白細胞低,血沉高,面色蒼黃,口咽乾燥,脈軟苔薄舌紅,乃以補氣血益脾腎並抗癌為法。


處方:太子參12克、丹參12克、茯神12克、炙甘草9克、白朮9克、黃耆12克、乾地黃15克、雞血藤18克、天冬12克、貓人參24克、半枝蓮12克、薏仁30克、炒麥芽18克。


服藥半個月以後,面色漸正,胃納展,睡眠亦安,腰酸減輕,白細胞正常,仍以扶正祛邪為主。


以黨參易太子參,北沙參易天冬,酌加豬苓、平地木,並以杜仲、川斷、六味地黃丸包煎代乾地黃。


以後複診處方大致在此範圍進出加減。


一年後,檢查血沉等均正常。


病人恢復工作,服藥至今,歷時6年有餘,健康如常。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5#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0:37 | 只看該作者

例二:黃某某,男,58歲,1978年5月8日初診


1977年12月因無痛性血尿,於浙醫一院作膀胱鏡檢查為膀胱腫瘤。


行膀胱部切手術,病理切片為膀胱移行上皮乳頭狀癌Ⅱ級。


手術後曾服過當地(諸暨)中藥。


半年後於1978年5月5日膀胱鏡檢查為復發,又作電灼處理。


脈濡微數,苔薄,以扶正祛邪為主。


處方:太子參12克、茯苓12克、白朮12克、炙甘草9克、淡竹葉6克、白花蛇舌草9克、薏苡仁30克、黃柏45克、六味地黃丸(包煎)30克。


以上方為基礎,適當作一些加減:在扶正方面增加或更用黨參、沙參、黃耆、天冬、平地木、黃精、紅棗、炙鱉甲等,在抗癌方面酌加豬苓、半枝蓮等。


治療三個月後作膀胱鏡檢查,未見腫瘤復發。


半年後又作檢查,亦未見復發。


以後隔日服用上方,並每日煮食薏苡仁30克不間斷,已恢復全日工作。


上案均據扶正祛邪治則,以補脾腎益氣血與抗癌藥同用。


何任介紹:補脾、益氣藥有四君子湯、紅棗、黃耆、薏苡仁等;


補血養陰藥有當歸、雞血藤、丹參、天冬、麥冬、沙參等;


補腎有地黃、杜仲、川斷、六味地黃丸等,均視病情而選擇。


抗癌藥中貓人參,為獼猴桃之根,多用治麻風及腫瘤。


薏苡,藥理實驗對某種癌瘤有抑製作用及治扁平疣有效,並有健脾滲濕作用,每日煮食30克,空腹代早餐,效用頗為理想,白花蛇舌草,藥理實驗對癌瘤、白血病有抑製作用,並能促進抗體形成,增加白細胞吞噬力;


半枝蓮,藥理實驗對癌瘤有抑製作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6#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0:56 | 只看該作者

治療腫瘤的資料和臨床


報導雖多,但總的看來,一是單純用扶正的方法,如治子宮肌瘤用歸脾湯而痊癒(見《漢方漢療百活摘編》),但這樣的例子極少;


二是以攻邪的方法抑制腫瘤,這是比較常用的方法。


如用活血化瘀、清利濕熱、軟堅散結、通絡解毒等都屬於這類。


用方選藥上如草藥龍蛇羊泉湯治腫瘤是很有代表性的名方;


三是扶正祛邪合併使用,如以紅參配合抗腫瘤中草藥的製劑及上面舉的醫案。


何任認為以上幾種方法,用單純扶正補益,如證實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將對減少腫瘤轉移和減少復發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尚少例證。


二是以攻邪為主的方法,一般是值得大力推廣採用的,也是無數案例證實有效的果斷治法。


如果邪實明顯,正氣不衰,防止復發轉移,攻堅散結宜急,藥量可適當用重;


若腫瘤手朮、光療、化療以後,病邪趨於緩解,正氣有恢復傾向,但氣陰損傷還明顯存在時,則攻邪之藥宜適當減量並逐漸配合一些扶正、培本之品為妥。


三是扶正祛邪同時合用,如果病例選擇恰當,本法是可取的。


但對邪正的矛盾,要做到「祛邪不傷正,扶正助祛邪」。


至於扶正祛邪以何者為主,要視具體病情而定。


雖然二者是有區別的,但也不能截然分割。


機體情況差異很大,邪正力量對比亦各不相同,不能籠統說以何者為主。


大體早中期,體力未衰,氣血未損,可偏重攻邪。


若晚期,氣血衰敗,應以扶正為主,但也不能疏忽攻邪。


腫瘤病情比較復雜,病程又迂回曲折,要摸索出一個精確平穩有效的而又無疵的治療方法,確實要細緻體味和探索。


「玉石俱焚」的做法並不可取,要力求做到既不傷正,又不助邪。


對於腫瘤病人用藥,他認為要視病證而施,當用峻猛就用峻猛,如病人能承受,且有所見效,就得堅持守方,不可輟藥。


若是藥後病人明顯出現副作用,就應該調換措施。


「粗工凶凶,以為可攻」的蠻乾,是欠妥當的。


而扶正祛邪同時進行的做法,可以減少或者避免這種不足。


遇到診斷明確而又適宜作手術的,儘量使之手術。


力爭做得早,做得好,手術切摘後,結合服中藥治療比較妥當。


有些病人畏懼手術,或不具備手術指徵的,要求單獨用中醫中藥治療,則要慎重對待。


他曾遇兩例老年婦人患子宮癌(一例上海中醫學院確診,一例浙江婦女保健院確診),由於畏懼手術而堅決要求服中藥。


採用扶正祛邪治療多年,至今尚存活。


但是癌畢竟是癌,在現代醫學條件下,單純一種治法能延緩多久,很難估計,需要加倍的注意,嚴密的觀察,定期檢查,果斷處理,決不能掉以輕心。


扶正祛邪的另一側面就是飲食要恰當。


何任認為,有目的地攝取有扶正祛邪作用的食物,有助於復健。


他曾遇一多發性腸息肉患者,經X攝片證實,但又不具備手術指徵,乃囑5日煮食薏米50~100克,代早餐,未服其他藥物,連服半年以後,攝片複查腸息肉已不明顯。


他認為癌瘤患者,日服薏米、茯苓,對防止復發有益而無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7#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1:17 | 只看該作者

三、治婦科病重視調經和氣


(一)概述婦女疾病,因其經、帶、胎、產數端而多於男子。


由於婦女生理、病理與男子不盡相同,故其診斷、治療、立法、遣藥乃至預防均與男子的處理方法有差異。


何任對中醫婦科曾作過深入的探討,對歷代婦科著述,他推崇清代傅山之《傅青主女科》,認為其立論定方,均不落古人窠臼;


用藥純和,無一峻品;


辨證詳明,易於瞭解。


對婦科病的問診,他認為《冷廬醫話》卷二所附《問法要略》一篇,語約而意詳,有助於臨床診斷。


關於切脈,尤注意尺脈。


他說:尺脈滑,反映血氣實,常見為經脈不利;


微弱者,多為少血;


微澀者多閉經;


脈來弦勁,若問診得知少腹痛,則月經多不利;


若弦勁而偶有斷續之勢,則不僅少腹痛,且有痛引腰脅乳臆之症狀。


胎前脈候,經停二三月,脈形滑數,尺中按之不絕,多為妊娠。


配合檢尿,常能一致。


產後之脈,大都以緩滑、沉、小為宜,尤以新產婦人多見,實、大、弦、急、堅、牢等均非產後正常脈象。


帶下脈候,若兼症少或無,脈虛而遲者,其證輕;


數而實者,其證重。


帶下而經行量多如崩者,其脈多浮動。


對於婦科病的治療,他強調應該按照「治病必求於本」的總則。


在具體治法上除採用一般的調氣血、和脾胃、補肝腎方法外,要重視調經、補奇經、和氣三者。


他說:一者治婦人諸證,總於診斷中注意月經情況,而於治療中重視調經。


宋代高宗時太醫陳沂曾謂:「女子經血宜弱,一毫不可壅滯。


既名月經,自應三旬一下。


多則病,少則亦病;


先期則病,後期則病;


淋漓不止則病,瘀滯不通則病。


故治婦人之病,總以調經為第一」,「凡治婦女之疾,先須調經。


(見《陳素庵婦科補解》)此說深合吾心。


驗諸實踐,凡月經不調者,則癥瘕痃癖,腫脹煩滿,骨蒸勞瘵,諸症由此而生。


但先調經,同時治療諸疾,常能事半功倍。


二者診治婦科病,必通曉奇經之理。


奇經八脈為十二經脈以外之任、督、衝、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


奇經具有聯繫十二經、調節氣血之作用。


何任認為婦科之經、淋、帶、崩漏、產後各證均與八脈有關。


葉天士曾謂:「八脈隸於肝腎,一身綱維。


八脈主束固之司,陰弱內熱,陽微外寒矣。


按:正經猶溝渠,奇經猶湖澤,比如雨降溝盈,溢於湖澤。


而正經病久,延及奇經。


婦科疑難之疾,常為病久入絡,氣血消耗,渠枯澤竭也。


何任治經汙如崩久不愈者,常用補奇經而收顯效。


此治婦科之不可不知者也。


三者為治婦科應重視和氣。


婦科諸疾與氣血關係至密,而於氣尤為重要。


婦人多氣者,情不能舒,憂思忿怒,肝火時動。


朱丹溪所謂:「氣血衝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


氣鬱血滯則經不調,胎孕不安,產後腹痛,神情抑鬱諸證均現。


蓋七情失和之氣,反為元氣之害。


和氣則能使元氣復而臟腑功能正常,故治婦科病,調氣血中必重和氣,而疏肝、理脾則參酌在其中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8#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1:36 | 只看該作者

(二)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包括月經週期、月經量、經色、經質等之異常。


所謂月經,正常而行,循平常道,以象月盈則虧。


月經不調,反常而為病。


清代程鐘齡謂:「方書以超前為熱,退後為寒,其理近似,然亦不可拘也。


假如臟腑空虛,經水淋漓不斷,頻頻數見,豈可便斷為熱?


又如內熱血枯,經脈遲滯不來,豈可便斷為寒?


必須察其兼症,如果脈數內熱,唇焦口燥,畏熱喜冷,斯為有熱;


如果脈遲腹冷,唇淡,口和,喜熱、畏寒,斯為有寒。


陽臟,陰臟,於斯而別。


再問其經來,血多色鮮者,血有餘也。


血少色淡者,血不足也。


將行而腹痛拒按者,氣滯血凝也。


既行而腹痛,喜於按者,氣虛血少也。


此節論述質朴無華,且亦合乎辨治大旨。


治療月經不調,基本方為四物湯而辨證加減之,方意在可和血,是有至理。


無論為肝鬱血熱,血脈虛寒,氣滯血瘀等諸種原因導致血脈不和,均可按方加減治癒。


清代王之接注釋四物湯謂:「四物湯,物,類也,四物相類,而仍各具一性,各建一功,並行不悖。


芎、歸入少陽主升,芍、地入厥陰主降,芎鬱者達之,當歸虛者補之,芍藥實者瀉之,地黃急者緩之,能使肝旺血調,陰陽氣暢,故為婦人專劑。


何任治月經不調,嘗以四物湯為基本方,兼采益母勝金丹(大熟地、當歸、白芍、川芎、丹參、茺蔚子、香附、白朮八味以益母草、水、酒各半熬膏、蜜丸)視辨治需要而隨證用之,逍遙散加減,亦為常用效方。


但於經水先後無定期則往往先用定經湯(菟絲子、白芍、當歸、大熟地、白茯苓、山藥、芥穗、柴胡)以定經並舒肝腎之氣,往往有明顯之效果。


傅青主論定經湯,謂「此方舒肝腎之氣,非通經之藥也;


補肝腎之精,非利水之品也。


肝腎之氣舒而精通,肝腎之精旺而不利,不治之治,正妙於治也。


例案:李某某,女,37歲,教師,初診1980年1月7日。


經行錯亂,或提前或落後,一月一行或兩月一行,量較多,時或腰酸脅脹,苔薄脈弦。


宜舒肝腎。


菟絲子12克、白芍12克、當歸12克、熟地9克、茯苓9克、山藥9克、炒黑荊芥穗6克、柴胡6克。


5劑。


複診:上方服後腰酸脅脹減輕,再續服上方5劑,次月經行正常,連續兩月月經均如期而至,未見超落。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9#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1:52 | 只看該作者

(三)痛經


月經期少腹痛,或痛在經前,或痛在經後,或痛引腰骶,甚者昏厥、嘔吐、腹瀉、肢冷等,其主要病機為氣血通行不暢所致。


原因有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氣血虛弱、肝腎虧損等。


宋代陳素庵謂:「婦人經欲來而腹痛者,氣滯也,法當行氣和血,宜調氣飲。


……婦人經正來而腹痛者,血滯也,法當行血和氣,宜服大玄胡索散。


……婦人經行後腹痛者,是氣血兩虛也,法當大補氣血,以固脾胃為主,或余血未盡,加行滯藥一、二味,可服三才大補丸。


清代林羲桐論經痛謂:「有經前身痛拘急者,散其風;


有經前腹痛畏冷者,溫其寒;


氣滯者,行其滯;


血瘀者,逐其瘀;


氣血癘結者,理其絡;


癥瘕痞脹者,調其氣血;


虛寒急痛者,溫其裡;


痛在經後者,補其虛;


一切心腹攻築,脅肋刺痛,月水失調者,和其肝;


經滯臍腹痛不可忍者,導其壅。


何任治痛經,不主張分型太繁。


認為辨清虛、實、寒、熱即可。


就臨床體會言之:虛證痛經大多屬於功能性者為常見,中藥之治癒率較高。


實證痛經多有器質性改變為常見,如子宮過於前屈或後傾,子宮頸管狹窄等,中藥治療之顯著有效率相對較低。


治痛經基本方為《金匱》當歸芍藥散加減,以當歸、白芍、延胡、製香附為主,視其寒、熱、虛、實適當加味:虛者加黃耆、川斷,實者加木香、川楝子、川芎,寒者加木香、小茴、蘇梗,熱者加丹皮,白芍易赤芍,血瘀者加蒲黃、五靈脂。


血瘀明顯而喜熱者則少腹逐瘀湯(小茴、乾薑、延胡、沒藥、當歸、川芎、桂心、赤芍、生蒲黃、五靈脂)為主,多能收到明顯之溫經、止痛、逐瘀的效果。


較輕之痛經,或因學習工作服煎劑不方便者,沖服益母膏亦能調達氣血而止痛。


例案:王某某,女,成人,初診1971年12月30日。


經行腹痛,腰酸,畏寒尤以背部為甚,苔光脈弦,以祛瘀止痛為治。


蒲黃6克、五靈脂6克、乾薑3克、當歸9克、小茴香15克、白芍9克、川芎45克、製香附9克、沒藥3克、延胡9克、桂枝45克。


5劑。


此案以少腹逐瘀湯加製香附,5劑而寒散,瘀去,痛止。


雖苔光而未投滋陰生津之品,瘀去而氣機條達,血行暢通,津液上承,苔漸復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0#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2:09 | 只看該作者

(四)崩漏


婦女非行經期而陰道大量出血,或持續淋漓不止者,稱「崩漏」。


崩則來勢急,出血量多;


漏則來勢較緩,淋漓不淨,兩者常可互相轉化。


崩漏之主要機理為臟腑氣血功能失調,衝任失固所致。


治療崩漏應按照「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


根據病程新久、證型虛實等分別採取塞流、澄源、復舊三法。


宋代陳素庵論血崩謂:「婦人血崩,當辨虛實。


實者,清熱涼血,兼補血藥。


虛者,升陽補陰,兼涼血藥。


宜服黑蒲黃散。


論經水淋漓不止謂:「婦人經行,多則六七日,少則四五日,血海自淨,若遲至半月或一月,尚淋漓不止,非衝任內虛,氣不攝血,即風冷外感,使血滯經絡,故點滴不已,久則成經漏,為虛勞,血淋等症。


清代傅青主論血崩分為七種,認為:「血崩昏暗以必須於補陰之中,行止崩之法,方用固本止崩湯」,「年老血崩……方用加減當歸補血湯」,「少婦血崩……治法自當以補氣為主,而少佐以補血之品斯為得之,方用固氣湯」,「交感血出……用引精止血湯」,「鬱結血崩……用平肝開鬱止血湯」,「閃跌血崩……用逐瘀止血湯」,「血海太熱血崩……用清海丸。


何任治崩漏,按塞流、澄源、復舊三法循序而進,但重點在塞流之必期顯效。


蓋崩證措施不力,出血多則易致虛脫。


至於澄源復舊,則血止以後之審證求因與調理善後而已,與其他病證之處理原則近似。


治崩之基本方常以黑蒲黃散(炒黑蒲黃、炒阿膠、當歸、川芎、炒白芍、炒生地、丹皮、炒黑荊芥、炒黑地榆、醋炒香附、棕櫚炭、血餘炭)為主塞流,再辨證寒、熱、虛、實酌情加減,效果明顯。


徐靈胎所謂:「崩漏必用補血大劑,而兼黑色之藥,大概輕劑不能中病。


此說很有見地,驗之臨床,實屬可信。


何任治崩漏愈後復作或經人工流產後月經量多,其勢如崩或淋漓不已者,常用補益奇經為法,每有顯著之防治效果。


月經過多,經期過長,淋漓不斷,其病雖不盡同於崩漏,然其治方則多可通用。


清代吳瑭之通補奇經丸(當歸、鹿茸、潼蒺藜、小茴、黨參、杜仲、茯苓、鹿角膠、龜板、紫石英、杞子、補骨脂),平時據證情辨證加減,頗有效用,此亦為止血以後之澄源復舊措施。


例案:劉某某,女,35歲,初診1984年4月9日,月經過期未行,昨日突然排紅,量多色鮮,心悸倦乏,脈軟苔白薄,宜先止崩。


炒黑蒲黃12克、炒黑當歸6克、丹皮6克、棕櫚炭12克、炒黑荊芥穗6克、生地15克、炒阿膠珠12克、血餘炭9克、炒黑地榆12克、製香附9克、炒白芍12克。


5劑。


上方服2劑以後,崩中已止,服完5劑則體力漸復而愈。


按黑蒲黃散中當歸、川芎如未見腹痛有瘀者,當減用或不用,免再動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1#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2:26 | 只看該作者

(五)帶下


帶下綿綿不斷,量多而超過正常,有異常之色澤或氣味,並有全身症狀,統稱帶下,此為婦女常見之多發症。


歷代醫家有「五色帶」之敍述,臨床以白帶、黃帶為常見。


若有赤白帶、多色雜下的帶病,極應警惕惡性病變,不可就帶論帶。


帶下之病機,與脾有關,脾失健運為內在原因,其治多以健脾、升陽、除濕為主,結合證情則可配以疏肝、固腎、清熱、解毒。


若帶下清冷如水,則當溫補腎元,並重固澀。


清代傅青主論白帶謂:「雖無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加以脾氣之虛,肝氣之鬱,濕氣之侵,熱氣之逼,安得不成帶下之病哉。


故婦人有終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則臭穢者,所謂白帶也。


夫白帶乃濕盛而火衰,肝鬱而氣弱……治法宜大補脾之氣,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風木不閉塞於地中……方用完帶湯。


清代林羲桐論帶下謂:「帶下,係濕熱濁氣,流注於帶脈,連綿而下,故名帶下,婦女多有之。


赤帶屬熱,因血虛而多火;


白帶屬濕,因氣虛而多痰;


亦五色帶下者,多六淫、七情所傷,滑泄不止,則腰痛膝酸,宜調脾腎,或用升提,或以攝固……。


何任治帶下,宗傅青主以健脾胃稍佐舒肝為常法。


蓋初病多由脾虛濕盛,積久則濕鬱化熱,其兼痰者亦多為濕化。


如單純白帶,或兼便溏足軟者,均以完帶湯(白朮、山藥、人參、白芍、車前子、蒼朮、甘草、陳皮、黑芥穗、柴胡)為主加減之。


如濕熱偏甚,帶下色黃,兼有穢氣則宜瀉其濕熱,易黃湯(山藥、芡實、黃柏、車前子、白果)為基本方。


據臨床所見,確如傅青主所說:「本方不獨治黃帶也,凡有帶病者均可治之。


何任見帶下量多,如膿狀有穢臭,並有下腹脹墮、腰骶酸痛等類盆腔炎症狀者,則常以清肝經濕熱之龍膽瀉肝湯獲功。


帶下日久者,宜酌投固澀。


若過用清熱燥濕之品,易傷陰液,亦不可過用滋膩之藥,以防滯濕。


素有癥瘕而帶下頻仍者,必須消散其癥瘕,以正本清源,方能根治。


例案:陳某某,女,30歲,初診1978年8月4日。


白帶較多,大便溏,足跗浮腫,苔白脈濡。


宜健脾除濕。


黨參12克、炙甘草6克、柴胡6克、白芍12克、車前子9克、白朮30克、山藥30克、炒黑荊芥穗4克、陳皮6克、蒼朮6克。


6劑。


服湯藥後帶下明顯減少,大便成形,服完6劑足腫亦消。


本案白朮、山藥之用量均按傅青主原方意,各用一兩,故見效頗捷。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2#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2:46 | 只看該作者

(六)妊娠惡阻


懷孕之初,出現嗜酸厭食,倦乏思臥,進食即吐,輕者為早孕常有現象,無需治療。


倘若嘔吐頻作,甚則不能進食,則宜及時治療,否則將影響孕婦健康與胎兒發育。


妊娠惡阻之病機乃衝脈上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故治惡阻,應本著胃氣以和降為順,胎元以和降為安之義,宜以調氣和中,和胃降逆,止嘔安胎為主。


夾痰者,則豁痰降逆;


夾熱者,則清熱止嘔。


隋代巢元方論妊娠惡阻謂:「惡阻病者,心中憒悶,頭眩四肢煩痛,懈惰不欲執作,惡聞食氣,欲敢鹹酸果實。


多睡少起。


世云惡食,又云惡字是也。


乃至三四月日以上,大劇者,不能自勝舉也。


此由婦人元本虛,血氣不足,腎氣又弱,兼當風飲冷太過,心下有痰水夾之而有娠也。


經血既閉,水漬於臟,臟氣不宣通,故心煩,憒悶,氣逆而嘔吐也。


血脈不通,經絡痞澀,則四肢沉重。


夾風則頭目眩。


傅青主則謂:「不知妊娠惡阻,其逆不甚,且逆是因虛而逆,非因邪而逆也。


因邪而逆者,助其氣則逆增。


因虛而逆者,補其氣則逆轉。


況補氣於補血之中,則陰足以制陽,又何慮其增逆乎。


宜用順肝益氣湯。


何任認為,妊娠病,治療之原則,應著重養胎。


妊娠期諸種疾病,其治均需一面治療,一面養胎、安胎。


而惡阻重劇者,尤須注意及此,順肝益氣湯(人參、當歸、蘇子、白朮、茯苓、熟地、白芍、麥冬、陳皮、砂仁、神麯)為常用方。


惟妊娠惡阻多見有形寒,故用蘇梗易蘇子,以黃芩易歸、地,去茯苓酌加薑竹茹、薑半夏、生薑。


此兼采《金匱》橘皮湯、橘皮竹茹湯意,效果尤著。


例案:沈某某,女,26歲,初診1975年8月14日。


停經三月餘,脈滑,納滯,尿意頻,時有嘔泛形寒,以安養和中為治:黨參12克、砂仁殼24克、白朮9克、石決明12克、蘇梗6克、黃芩6克、淡竹茹9克、薑半夏6克、陳皮45克。


3劑。


本例惡阻為中虛胃逆,以和胃、降逆、止嘔、安胎,進3劑後瘥痊。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3#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3:04 | 只看該作者

(七)妊娠胎漏


妊娠以後,陰道下血,量不甚多,名為胎漏,亦稱「漏胎」。


胎漏一般無腹痛,倘有腹痛腰酸而陰道下血則為「胎動不安」,如不及時治療,則有演進為墮胎、小產之虞。


胎漏之病機主要為衝任不固,不能攝血養胎。


導致衝任不固之原因有腎虛、氣血虛弱、血熱、虛寒、癥瘕等。


胎漏下血之治療原則,以止血安胎為主。


亦有連續墮胎、小產數次或多次者,稱為「滑胎」,即習慣性流產之謂。


其病機為脾腎兩虧,衝任損傷,胎元不固。


亦有因氣血兩虛,不能攝血養胎,或血熱擾動胎元所致。


張仲景論婦人妊娠病謂:「婦人有漏下者,有半產後因續下血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用以溫攝衝任。


傅青主論胎漏謂:「妊婦有胎不動,腹不痛,而小便中時常有血流出者,人以為血虛胎漏也。


誰知氣虛不能攝血乎。


……治法宜補其氣之不足,而泄其火之有餘。


則血不必止而自無不止矣。


方用助氣補漏湯。


何任認為,胎漏或胎動不安應著重護胎氣。


不論胎漏之有腹痛腰墜,無腹痛腰墜,均以陳念祖所以載丸(白朮、杜仲、桑寄生、人參、茯苓、大棗)為主以益氣助肝腎,合張景岳泰山磐石散(人參、黃耆、當歸、川斷、黃芩、熟地、川芎、白芍、白朮、炙甘草、砂仁、糯米)加減應用。


見紅多者則去川芎,當歸加陳棕炭攝止。


至於滑胎,則常選用傅青主安奠二天湯(人參、熟地、白朮、山藥、炙甘草、杜仲、枸杞、山萸、扁豆)。


傅青主認為:「脾腎虧則帶脈急,胞胎所以有下墜之狀……脾為後天,腎為先天,……補先後二天之脾與腎,正所以固胞胎之氣與血,脾腎可不均補乎?


例案:孔某某,女,25歲,初診:1977年5月26日,末次月經3月17日,檢尿妊娠試驗陽性,漏紅已第四天,腰不酸,腹不痛,排出物中有塊狀物。


初形寒嘔惡,脈右滑,左不顯,以安益為治。


黨參12克、生甘草45克、白朮15克、川斷9克、黃耆9克、黃芩15克、桑寄生12克、砂仁殼15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苧麻根60克、陳棕炭12克、糯米1匙。


5劑。


複診:因方未能續服,紅未淨止。


腹不痛,脈濡苔薄,疲倦,仍以安益為續。


黨參12克、補骨脂15克、黃耆9克、山萸肉9克、炒阿膠12克、生側柏9克、陳棕炭9克、白朮12克、黃芩6克、旱蓮草9克、十灰丸15克(包煎)。


7劑。


此例胎漏,服藥不及時,漏紅已久,氣虛衝任不固,有墮胎之虞。


複診服藥後,血止胎安矣。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4#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3:29 | 只看該作者

(八)癥瘕


婦女小腹部捫之有塊,或自感脹滿疼痛或無疼痛,謂之「癥瘕」。


其塊堅結不散,推之不移,有形可徵,痛有定處者,為「症」,多屬血病。


若聚散無常,推之可移,痛無定處者,為「瘕」,多屬氣病。


本病為臟腑失調,氣血不和,或經行、或新產傷於風冷,或情志失調所致。


其治法首應分清氣病血病,臟腑陰陽虛實,隨證施治。


陳素庵論癥瘕積聚謂:「血滯經閉,不必瑣屑分七症八瘕,五積六聚之名,但診其脈浮、沉、遲、數、滑、澀、虛、實,病屬陰屬陽,屬臟屬腑,瘀血成塊,其塊或硬或軟,痛與不痛,或暫時作痛,或痛之不止。


審其病在何處:胸、膈、腰、脅、大小腹及臍之上下,左右,可隨證用藥。


此說雖為血滯經閉之論,但切合實際,簡潔明白,可為癥瘕辨證之參考。


程鐘齡論積聚謂:「積者,推之不移,成於五臟,多屬血病;


聚者,推之則移,成於六腑,多屬氣病。


治積聚者,當按初、中、末三法焉。


邪氣初客,積聚未堅,宜直消之,而後和之。


若積聚日久,邪盛正虛,法從中治,須以補瀉相兼為用。


若塊消及半,便從末治,即住攻擊之藥,但和中養胃,導達經脈,俾榮衛流通,而塊自消矣。


更有虛人患積者,必先補其虛,理其脾,增其飲食,然後用藥攻其積,斯為善治,此先補後攻之法也。


此治積聚之法,輕重緩急,步驟井然,有制之師也。


何任治癥瘕,先於診斷中分其抑症?


抑瘕?


是血積?


是氣聚?


然後視病人正氣與病邪之勝負強弱,確定攻伐之方藥與程式。


婦科症病最多見者為卵巢囊腫、子宮肌瘤,常以活血散結,攻瘀消症為治,以《金匱要略》桂枝茯苓丸為主加減。


正虛邪實者,與扶正藥同用。


瘕病則多以行氣導滯,見效較速。


例案:毛某某,女,27歲,職工,初診:1982年8月4日。


少腹部於俯腰時感牽掣痛,婦科檢查左側卵巢部位有鴿蛋大小塊狀物,經B超檢查為左側卵巢囊腫。


月經不調,苔薄脈澀,飲食正常,宜散結為先:川桂枝9克、茯苓12克、丹皮6克、桃仁12克、白芍12克、冬瓜仁18克、川楝子9克、延胡9克、蒲公英15克。


7劑。


上方服用7劑後,無何感覺,又陸續服原方達40餘劑。


婦科檢查卵巢部位塊狀物捫不明顯。


此例為症病,以桂枝茯苓丸加味作湯劑連續服用而結散塊消。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5#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3:47 | 只看該作者

九)臟躁婦女情志不寧


變幻不定,無故悲傷哭泣,或喜笑無常,不能自製,頻作呵欠,謂之「臟躁」。


發生於妊娠期者,則稱「孕悲」;


發生於產後者,則名「產後臟躁」,其證大致相同。


其病機主要為陰血虧耗,五臟失於濡養,五志之火內動,尤以心肝火旺為主。


心肝之陰不足,則神不守也。


其因多為情志內傷引發。


張仲景首論本病,謂:「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張氏立方係據《靈樞?本神第八》所謂:「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主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何任治婦女臟躁,案例甚多,自青年至老婦幾均有之。


認為主要係原本血虛,復受七情所傷者最多。


40~55歲婦女,值更年期時亦多有臟躁之徵象,均可結合而治。


沈金鼇論婦女發病謂:「婦女之病,難治於男子數倍也。


……婦女之病,多由傷血……係戀愛憎,入之深著之固,情不自抑,不知解脫。


由陰凝之氣,鬱結專滯,一時不得離散……故其為病根深也。


雖然如此,但臟躁之治,還是可以得心應手的。


主方當為甘麥大棗湯(甘草、小麥、大棗),偏於鬱滯、陽證厥逆者,配合四逆散(柴胡、芍藥、甘草、枳實);


偏於熱鬱,或陰虛有熱者,配合百合地黃湯(百合、地黃)。


雖然藥物簡單,藥性和平,但收效頗為理想。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6#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4:02 | 只看該作者

例案


沈某某,女,40歲,初診於1974年3月31日。


臟躁煩恚,鬱悶失眠,緣於焦急,帶下頻仍,納滯。


擬補益心脾,調肝緩急為治。


炙甘草6克、淮小麥30克、白朮15克、懷山藥30克、枳實6克、白芍9克、柴胡45克、焦棗仁12克、大棗15克。


7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7#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4:17 | 只看該作者

二診


服上方7帖後,鬱悶已解,睡眠安好,自感舒適,以完帶法為續。


黨參9克、甘草45克、柴胡45克、炒白芍9克、車前子9克、蒼朮6克、炒荊芥45克、懷山藥30克、陳皮6克、焦棗仁12克、白朮30克。


6劑。


本案為臟躁兼脾虛帶下。


初診先治臟躁,以甘麥大棗湯,養心氣、安臟氣,甘緩之品以潤臟躁,治血虛內火;


以四逆散解鬱結、調肝氣,緩和急迫。


服藥以後,諸症明顯緩解,自感舒適,故改為完帶法續治脾虛帶下。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8#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4:32 | 只看該作者

名案評析


一、癲癇 方某某,男,33歲,1983年3月22日初診。


1983年2月2日突然發作抽搐,繼則神志不清,口吐白沫,五六天後始蘇醒,醒後不知身在何處。


伴心悸頭昏,夜有盜汗,不寐,肝區作痛,胃納一般。


苔根黑垢,脈濡澀。


予寧心為治(某醫院診斷為癲癇):丹參12克、茯神12克、炙甘草9克、淮小麥30克、石菖蒲45克、桂枝4.5克、煅龍骨9克、煅牡蠣9克、陳膽星45克、生鐵落60克、大棗7枚,5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9#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4:49 | 只看該作者

4月3日複診


上藥連服10帖後,盜汗解,能入寐,神志亦平穩,至今未發作,納展便調,惟感脘腹脹,苔根黑轉灰。


原方加減:丹參12克、炙甘草9克、淮小麥30克、降香3克、神麯12克、雞內金9克、茯神12克、石菖蒲45克、玫瑰花45克、大棗3枚,7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0#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25:07 | 只看該作者

4月17日三診


上方又服14帖,眠已安,神志平靜,腹脹已解,灰苔亦除。


原方去玫瑰花,加北沙參9克,續服7劑。


[評析]患者從起病到就診,為時雖僅一個半月,但癇厥之作五六日始蘇,可見其病程雖短而病情實凶,可謂危重之證。


據脈症所現,屬虛實夾雜之候。


心悸失眠,頭昏盜汗,乃心血不足,血不養心所致;


血虛肝失所養,肝失疏泄,故肝區作痛;


血虛化風,氣鬱夾痰,上蒙清竅,故抽搐神昏,口吐白沫。


初診以甘麥大棗湯、桂枝龍牡湯加生鐵落以滋養鎮攝,加膽星、菖蒲、丹參、茯神以滌痰寧心。


此方治虛不礙實,去實不妨虛,寓疏化於鎮攝滋養之中。


10劑而癇證控制,余證亦有好轉。


續方去桂枝、龍、牡之鎮攝,加神麯、雞內金之疏化,降香之芳香降濁,以解其腹脹。


用藥與病機相合,故見效甚速。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08:11 , Processed in 0.26562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