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樓主: tan2818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名老中醫經驗集】

 關閉 [複製鏈接]
41#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1:04 | 只看該作者

(二)重視研究的實用性


《金匱要略》是一部經典著作,怎樣研究,從什麼角度進行研究是值得探討的。


古往今來,有些研究古典醫著者,脫離實際,以經解經,這對於學術的發展,臨床實際並無多大益處。


何任教授認為學習研究《金匱要略》,不應該就《金匱要略》論《金匱要略》,而應該把它同臨床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把研究的結果更好地指導臨床實際,因而他研究《金匱要略》具有實用性強的特點。


首先,在選擇研究《金匱要略》的內容方面,他重視《金匱要略》中對臨床有指導價值的部分。


例如,他總結了《金匱要略》中有關論治的內容,撰寫了「《金匱要略》辨證論治法則」一文,提出了《金匱要略》治療疾病的六大法則。


即:①掌握疾病的先後緩急,採取適宜的治療步驟的原則。


②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的原則。


③確定病邪歸聚部位,然後用藥攻治的原則。


④虛者治其虛,實者治其實,補不足損有餘的原則。


⑤祛邪安正與扶正祛邪的原則。


⑥隨證治療的原則。


對臨床治療疾病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其次,在臨床上廣泛地應用《金匱要略》方劑,以臨床驗證、研究《金匱要略》方劑的實用價值。


他認為:「學習《金匱要略》還必須結合醫療實踐,要在臨床上應用《金匱要略》方劑,實踐越多,對《金匱要略》的理論和方藥體會越深。


」這些內容分別反映在《金匱方臨床應用選編》、《何任醫案》等著作中。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2#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1:22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善於應用《金匱要略》方劑驗案


來說明《金匱要略》中學術問題。


《金匱要略新解》、《湛園醫話?金匱燃犀錄》中均附有不少他使用《金匱要略》方劑的驗案。


第四,研究《金匱要略》學術問題的落腳點也是在臨床實際上。


《金匱要略》與其他經典著作一樣,也存在不少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的學術問題,對於這些問題他從不盲目信從,而是結合臨床實際情況綜合分析,然後作出判斷。


例如《腹滿寒疝宿食病篇》「發則白汗出」一句,《古令醫統心脈全書》本「白汗」作「白津」。


歷代醫家對「白汗」、「白津」爭論不休,解釋也極為復雜。


他認為,臨床上劇烈腹痛的病人常會冷汗直流,因而作「冷汗」解釋符合臨床實際。


又如,《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中,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一段。


對「絕之」二字,歷代醫家有不同的見解,有的作中止妊娠解,有的把「絕」作極端之「極」解。


何任認為此「絕」字,當指停止錯誤醫治,改用正確的方法救治解釋。


這樣既符合醫生的職業道德,符合臨床實際,又能與這段經文的原意相吻合。


再如,《金匱要略》治陰毒的升麻鱉甲湯,有的認為升麻鱉甲湯治陰毒無效,他根據自己青年時期用該方化裁治癒鼠疫,目前又用來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體會,認為本方使用恰當並非無效。


其評價是十分中肯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3#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1:40 | 只看該作者

(三)注重研究的系統性


何任研究《金匱要略》50年,先後出版了11種著作,發表了專門的論文8篇,這是他50年來孜孜不倦地圍繞《金匱要略》辛勤勞動的結果。


他研究《金匱要略》,縱的方面,從《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開始,到《果實菜穀禁忌並治第二十五》為止,凡二十五篇,每一篇從文字校勘、注釋、學術論點的闡述,藥物與方劑的臨床應用都作了系統的研究。


橫的方面,從《金匱要略》版本的沿革、歷代注本與注家的特點、學習方法,到《金匱要略》基本的學術思想,辨證論治的基本規律和方法,都作過系統的整理,深入的闡發。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根據自己的臨床實踐,用《金匱要略》方劑,治脘腹痛、婦女更年期綜合徵、子宮肌瘤等,都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並且從現代科學較高水準研究其機理。


這些都說明他對《金匱要略》從理論到實踐,從基礎到臨床都作過系統全面、又十分深入的研究。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4#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1:53 | 只看該作者

五、《傷寒論》奧義探微


何任在研究《金匱要略》的同時,對《傷寒論》也頗多闡發。


他引用南齊諸澄的一段話,將《傷寒論》概括為「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5#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2:10 | 只看該作者

(一)博涉知病


他指出「知病的前提在於博涉,博涉才能見病知源」。


一般說來,《傷寒論》是辨證論治的典範,也有人說,「《傷寒論》六經是辨證施治與辨病施治相結合的」(見《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0年第4期徐榮齋文……等)。


事實確實如此,全部《傷寒論》397條,有多數條文是教人辨證和知病的,論中的三陽病、三陰病及其合病、並病(還可以聯繫到《金匱》的「陽病十八、陰病十八」),都昭示我們要辨識病證,辨識病因病機和病位,辨識病情的傳變。


這些,就是知病的實際內容。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6#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2:27 | 只看該作者

1.辨識病證辨


識病證的大要,在於知六經病,知合病、並病,知傷寒、中風、濕病、溫病和風溫病,這一切,都是通過辨證以定病的。


還有對霍亂病的辨識,對陰陽易差後勞復病的辨識。


許叔微所摘出的「七十二證」,都是張仲景關於辨識病證之有名有實的。


這一系列病和證,部分是繼承《內》、《難》加以闡述,部分是根據臨床經驗把它們總結起來的。


以仲景自己的話來說,即「勤求古訓」再加上「多聞博識」。


雖然「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但《傷寒論》中的六經見證,不囿於《素問?熱論篇》,六經病傳,不限於足經;


論五種傷寒的脈證,《傷寒論》比《難經?五十八難》大有發揮。


在研讀《熱論篇》感到所舉病情日傳一經等似多有局限,求之《傷寒論》就顯得明朗真實。


其關鍵在於仲景所見者真,所知者深,辨識病證,巨細畢現。


小而至於辨燥屎可下的旁參證,也細緻入微地從有關病情上多方推究。


(下麵所引《傷寒論》條文及號碼,均據成都中醫學院主編的《傷寒論講義》,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年版)如: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7#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2:43 | 只看該作者

(1)以腹滿痛脹辨燥屎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6條)。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251條)。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22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8#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2:59 | 只看該作者

(2)以譫語、潮熱辨燥屎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219條)。


「……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217條)。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氣湯下之」(220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9#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3:17 | 只看該作者

(3)以懊、煩躁、喘滿辨燥屎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240條)。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241條)。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243條)。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244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0#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3:35 | 只看該作者

(4)以發熱汗多辨燥屎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255條)。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218條)。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1#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4:04 | 只看該作者

2.辨識病因病機和病位


「見病知源」,是知病的重要一環,這就是識病因。


在《傷寒論》中,我們經常讀到的有:「病常自汗出者」之因於「衛氣不和」(53、54條);


「發汗後,惡寒者」之因於「虛」,「不惡寒,但熱者」之因於「實」(70條);


茵陳蒿湯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之因於「瘀熱在裡」(263、238條);


甘草附子湯證之因於「風濕相搏」(180條);


「結胸」之因於「下之太早」(134條)及表未解醫反下之(138條);


以及「病者手足厥冷……小腹滿,按之痛者」之因於「冷結在膀胱關元」(340條)。


這些審證求因的條文《傷寒論》中亦占不少比例。


條文有明指,有暗示,但仔細研究則各具妙諦。


另如「結胸」、「臟結」、「蟲尤厥」、「熱入血室」、「勞復」等特有病,為漢以前古典醫籍所未載,或載而未詳的,於《傷寒論》則詳見之,並且從其所舉病因中可以大體上見其脈、證和治法。


這是值得珍視的。


關於病位的辨識,仲景知之審,析之細,六經、臟腑、氣血、營衛,一以貫之。


柯琴曾說:「仲景之六經,是分六區地面,所賅者廣,雖以脈以經絡,而不專在經絡立說,凡風寒濕熱,內傷外感,自表及裡,有寒有熱,或虛或實,無乎不包。


」(《傷寒論翼?六經正義》)這是說,傷寒六經的病位有一定的界畔。


石芾南闡發更明白,他說:「表裡以六經分,明邪所從入之門,經行之徑,病之所由起所由傳也。


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飲、渣滓、瘀血,為邪所搏結,病之所由成也。


」(《醫源?論張仲景傷寒論》)對病位更有明確發揮。


其實,《傷寒論》中早有「胸中」、「心中」、「心下」、「胸脅下」、「胃中」、「腹中」、「小腹」、「少腹」等受病部位的提出,界畔分明,概括上中下三焦,作為辨證論治的依據之一。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2#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4:40 | 只看該作者

3.辨識病的傳變《素問?熱論篇》


有「一日太陽,二日陽明……六日厥陰」的提出,仲景存用其意而不拘泥其說,且謂「陽明居中,主土也。


萬物所歸,無所復傳。


」意味著陽明傳三陰是極少數,事實上,三陰反借陽明為出路(即《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謂「中陰溜府」)。


太陽篇中有云「二三日者」,有云「八九日者」,甚至有云「過經十餘日不解者」。


可見傷寒的傳經是活法,不是定例。


周學海有這樣的一段闡述:「傷寒傳經,有此經之邪延及彼經者,有前經之邪移及後經者;


合病、並病,皆邪氣實至其經也。


更有邪在此經而兼具彼經之證者,邪在陽經而兼見陰經之證者。


(見《讀醫隨筆?讀傷寒論雜記》)這段闡述比較明白地將張仲景引而不發之意,扼要揭示,頗足參考。


據仲景所述,傷寒之傳與不傳,主要以正氣之強弱、病邪之重輕與是否藥誤有關。


論中最明顯的條文是:「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


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4條)「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250條)「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


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


胃不和,煩而悸。


」(260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


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41條)「太陽病……發熱出汗,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


(246條)「……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9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


(279條)不僅如此,仲景的「知病」,除了辨識病證、病因病機和病的傳變以外,還注意到患者的病史及其新病與久病。


論中有「喘家」、「汗家」、「衄家」、「亡血家」、「風家」、「淋家」、「瘡家」等等明示,可見其知病的深廣,觀察之細緻而精微。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3#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7:25 | 只看該作者

1.《內經》言三部九候


《傷寒論》則僅言三部,不是九候;


所謂「三部」,即人迎、寸口、趺陽,較《內經》直截了當。


而三部中又著重診寸口和趺陽,診寸口為《傷寒》平脈辨證之關鍵,貫穿於全部《傷寒論》,隨處可見;


診趺陽仲景在《傷寒論?序》中作為一項要求提出,論中「脾約證」也提到診趺陽脈(249條)。


許叔微《傷寒脈證總歌》中有「趺陽胃脈定死生」之句,並說「仲景言趺陽脈者凡十有一」。


可見仲景診法確是臨床經驗的結晶。


李士材治韓茂遠傷寒,診其趺陽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與大承氣湯而愈(《醫宗必讀?卷五》),即是明證。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4#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7:45 | 只看該作者

2.仲景脈法主旨


在於「辨脈」、「平脈」兩篇,叔和的整理符合仲景之意,有功於仲景。


成注《傷寒論》首列此兩篇,亦能傳仲景診法之真。


綜《傷寒論》脈診之要,可為研究仲景脈法的主要參考資料。


其中如:「凡脈浮、大、滑、動、數,此名陽也,沉、弱、澀、弦、微,此名陰也。


陰病具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脈數為熱,脈遲為寒。


「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表有病者,脈當浮大;


裡有病者,脈當沉細。


「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這些所謂叔和增益的「辨脈法」中某些內容,為我們所習見的,與《傷寒論》六經病的平脈辨證條文基本相符,其他不縷述。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5#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8:01 | 只看該作者

3.平脈以辨證


是識脈的具體實際方法,貫穿於全部《傷寒論》中的極大部分,直接關係辨證論治。


仲景論脈,重在浮、沉、遲、數,而浮、大、動、數、滑、沉、澀、弱、弦、微,則以類相從。


浮與數為陽脈,大、滑、動亦為陽;


沉為陰脈,澀、弱、弦、微亦為陰。


《傷寒論》對這些脈的辨識,是在《素》、《難》的基礎上加以臨證實踐總結出來的。


王冰贊《素問》各篇謂「嵇其言有徵,驗之事不忒」,我們對仲景的平脈辨證亦有同感。


特別在微弱脈與洪大脈間同,別陰陽病機;


從結代脈作出審因施治,為《傷寒論》所獨到,《素》、《難》中是沒有的。


在平脈辨證論治方面,仲景於太陽病用桂、麻的,因其脈之浮緩、浮緊,緊與緩皆陰脈,所以治以辛溫;


於太陽病用薑、附的,以其脈之微弱、沉微,微與弱皆陰脈,因而治以辛熱。


於陽明病用膏、黃的,以其脈之浮大、浮長,長與大皆陽脈,所以治用辛涼、苦寒。


於三陰病之陰證用薑、附,以其脈之沉細;


三陰病之陽證仍用膏、黃,以其脈之浮滑。


此中病同脈異治異以及病異脈同治同之分,辨證是關鍵,識脈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6#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8:22 | 只看該作者

(三)屢用達藥


他認為「達,通也,通事理也」。


達藥,意思是通曉藥的性味功效。


方之取效,一半在於辨證精確,一半在於熟悉藥性;


能辨病證而用藥不當,非但不效,且多貽害。


所以孔子有「丘未達,不敢嘗」之誡,說明遣藥製劑確實是治病取效的重要一環。


《傷寒論》方,配伍謹嚴而靈活,一味藥不止在這一類方使用,在另一類方通過配伍也可入選,甚至補藥可用於瀉劑,寒藥可用於溫劑。


加減應用,尤見微妙,特別六經病大方的加藥、減藥。


如治太陽病用桂枝湯,見項背強者則用桂枝加葛根湯;


喘者,則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


微惡寒者,去芍藥加附子湯。


此外,如小柴胡湯、小青龍湯、真武湯、通脈四逆湯等方,都各有極其妙的加藥減藥,從這些方中探索仲景的用藥法,受到啟迪是不少的。


然而這僅僅以藥為加減,另有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等,則是兩個方一加一,二合一了。


又如若發奔豚者,用桂枝湯加重桂枝用量為桂枝加桂湯;


還有,桂枝湯倍用芍藥而加飴糖,卻不名桂枝加飴糖湯而為小建中湯,則是以主藥之輕重為加減了。


這些,都是方以病為轉移,藥隨證為出入的例子。


然而仲景「達藥」的精義,還不至此,下面試取桂枝、人參、黃連三藥略作探索。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7#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8:44 | 只看該作者

桂枝


仲景於桂枝之用,可以說是「致廣大而臻精微」,運用出神入化,藥量亦變動靈活。


就其藥用而言,鄒潤庵《本經疏注》據仲景用桂枝方中,約有六端:一曰和營(實際是和營衛),舉桂枝湯、桂枝麻黃各半湯……等43方;


二曰通陽,舉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等8方;


三曰利水,舉苓桂草棗湯、五苓散……等11方;


四曰下氣,舉桂枝生薑枳實湯、桃仁承氣湯……等12方;


五曰行瘀,舉桂枝茯苓丸、鱉甲煎丸……等4方;


六曰補中,舉小建中湯、黃連湯……等5方。


並闡述仲景用桂枝於補中「寓義精妙,而功廣博」,非參朮耆草所補之虛,而是土為木困,因氣弱而血滯,因血滯而氣愈弱者之虛。


把仲景對桂枝的妙用,發掘無遺。


至於用量,從一、二、三分到一至六兩(見日本吉益東洞《藥證》),輕重之差,為其他方所未見,各具至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8#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9:05 | 只看該作者

人參


仲景之用人參,不僅得參之性,實能揚其長而盡其用。


人參功用第一在於補,仲景用以為補的,補脾如理中丸;


補胃如大半夏湯、甘草瀉心湯;


補肺胃如竹葉石膏湯;


補肝如烏梅丸、吳茱萸湯;


補心側重於脈,因脈生於營,營屬心,如白虎加人參湯之用於暑病脈虛;


四逆加人參湯之用於脈微;


通脈四逆湯之脈不出;


炙甘草湯之脈結代,各有各的取用。


其次在於和:一般都認作小柴胡湯為少陽和解之劑,其實柴芩專解邪,用參乃是和解而調停之。


胸痹諸方不用參,而脅下逆搶心則用參;


而且小柴胡湯中的加減法,於嘔、渴、脅下痞硬不去參。


從這些,可以悟得《傷寒》方對參的用法。


然而仲景用參之妙尚不止此,一般痞滿忌參,但以參佐旋覆薑夏,則參可用於散痞;


腹脹忌參,但以參佐朴薑夏,則參可用於消脹;


參能實表止汗,有表證者忌之,若汗出後煩渴不解,於甘寒藥中嘗用它;


參能羈邪留飲,咳嗽證忌之,若肺虛而津已傷,於散邪蠲飲劑中也嘗用它。


這種把參用得如此指揮如意,只有在仲景書中才能見到學到。


黃連:黃連之用,東洞翁《藥證》總結仲景方的主治為:「心中煩悸,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並謂「瀉心湯證『心氣不足』應據《千金方》作『心氣不定』,不定者,煩悸之謂」,此說更能闡明黃連的主治,與仲景方義吻合,足證東洞翁的善讀仲景書,能識仲景用藥之妙。


仲景用黃連於心、胃、肝、腸有關病證的,如黃連阿膠湯治心;


五瀉心湯、黃連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治胃;


烏梅丸治肝;


白頭翁湯、葛根黃芩黃連湯治腸。


其配伍之法,或配阿膠雞子黃之濡,或配以大黃、芍藥之泄,或配以半夏、栝蔞實之宣,或配以乾薑、附子之溫,或配以人參、甘草之補。


因證制宜,所以能收苦燥之益,而無苦燥之弊。


「屢用達藥」,於仲景方中最能體驗,於此可見一斑。


張仲景《傷寒論》之成為醫學巨著,之所以能「知病」、「識脈」、「達藥」者,得力處還在於「博涉」、「多診」和「屢用」。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9#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09:24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臨證善用「經方」


(一)何謂「經方」何謂「經方」?


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其一,是《漢書?藝文志》醫家類所指的經方十一家。


這是指漢代以前的臨床著作,皆屬經驗方之類。


其二,是指《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這幾部中醫經典著作中的方劑。


其三,是專指東漢張仲景的著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部臨床治療學中記載的方劑。


可是近代又說,「經方」一是指經驗方(實即是《漢書?藝文志》所說者),二是指經論方,即指《傷寒論》、《金匱要略》方。


徐大椿所謂:「古聖治病方法其可考者,惟此病書,真所謂經方之祖」,故稱張仲景方為經論方。


但近人陳無咎則云:「經方有二,一遵六經而製方,如《傷寒論》方是;


一循經而製方,如《宣明論》方是。


下此者,非經方也。


其所說之「循經製方」,實指按《內經》病證之意所製方藥而言。


所以,一般所說的「經方」,多是指第三種說法。


如曹穎甫著的《經方實驗錄》所說的「經方」,就是專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著作中的方劑。


本文中所說的「經方」,也是指此類方劑而言。


歸納言之,張仲景的經論方,至今仍為中醫學界有識之士所樂道,何以故?


何任認為是因為「經方」有其顯著的特色和臨床卓越的療效所致。


首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古往今來,「經方」經2000年許,為億萬人的無數次醫療實踐證明具有很高的療效。


「經方」之所以成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喻嘉言《尚論篇?序》)者,因為「經方」配伍謹嚴,用藥精煉,體現了「方以法立,法以方傳」的特點。


其次,「經方」所用藥之揆度、性能、升、降、浮、沉,性味親和的選擇,主輔安排恰當;


佐使量材驅遣;


分量多寡之裁定;


煎法、服法之規矩,無不斟酌精當。


這些特點,都是值得認真繼承和開拓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0#
 樓主| 發表於 2013-8-31 20:12:01 | 只看該作者

臨證特色

 

一、臨證善用「經方」


(一)何謂「經方」何謂「經方」?


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其一,是《漢書?藝文志》醫家類所指的經方十一家。


這是指漢代以前的臨床著作,皆屬經驗方之類。


其二,是指《素問》、《靈樞》、《傷寒論》、《金匱要略》這幾部中醫經典著作中的方劑。


其三,是專指東漢張仲景的著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部臨床治療學中記載的方劑。


可是近代又說,「經方」一是指經驗方(實即是《漢書?藝文志》所說者),二是指經論方,即指《傷寒論》、《金匱要略》方。


徐大椿所謂:「古聖治病方法其可考者,惟此病書,真所謂經方之祖」,故稱張仲景方為經論方。


但近人陳無咎則云:「經方有二,一遵六經而製方,如《傷寒論》方是;


一循經而製方,如《宣明論》方是。


下此者,非經方也。


其所說之「循經製方」,實指按《內經》病證之意所製方藥而言。


所以,一般所說的「經方」,多是指第三種說法。


如曹穎甫著的《經方實驗錄》所說的「經方」,就是專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著作中的方劑。


本文中所說的「經方」,也是指此類方劑而言。


歸納言之,張仲景的經論方,至今仍為中醫學界有識之士所樂道,何以故?


何任認為是因為「經方」有其顯著的特色和臨床卓越的療效所致。


首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古往今來,「經方」經2000年許,為億萬人的無數次醫療實踐證明具有很高的療效。


「經方」之所以成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喻嘉言《尚論篇?序》)者,因為「經方」配伍謹嚴,用藥精煉,體現了「方以法立,法以方傳」的特點。


其次,「經方」所用藥之揆度、性能、升、降、浮、沉,性味親和的選擇,主輔安排恰當;


佐使量材驅遣;


分量多寡之裁定;


煎法、服法之規矩,無不斟酌精當。


這些特點,都是值得認真繼承和開拓的。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3 08:15 , Processed in 0.156251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