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肝脾之關係】
先生在對待肝脾之間的某些病機方面的認識上,就我們淺薄的理解,其至旨乃本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的經旨。
指出內因是一切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基礎。
他既然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而他認為正氣受傷,才導致發病,也就是指兩虛相得的內虛,是發生一切疾病的主要根據。
至於使正氣受傷的原因方面,他首先強調脾為後天之本,以及脾、胃、肝三者的相互關係,尤其重視脾和肝之間的生剋制化關係,亦即土侮木(脾病可以傳肝)與木乘土(肝病可以傳脾)的關係。
在他所著《脾胃病論》一文中說;
脾象土而主肉(脾象土,主肌肉)藏意而惡濕(脾藏意與志,濕傷肉故惡濕),寄在中央(中央黃色入通於脾,故曰寄在中央),養於四旁(脾氣散精以滋養南心、北腎、東肝、西肺,故曰養於四旁),王於四季,正王於長夏。
為統血之臟,而主四肢,思為其志,胃為其表,心是其母,足太陰是其經。
飲食不節,勞而過倦,皆傷於脾。
木氣太過(肝氣過盛),克傷於脾,甘雖主之,過反傷脾。
憂愁不解,亦足飭脾。
脾傷則病遂乘之:脾經受濕鬱熱發黃;
脾經受寒病苦注泄,脾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
尤於土敗木賊,濕氣留滯,七情內傷,六淫外襲,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運之官失序,遂成胃雖納穀,脾不運化,陽自升而陰自降,乃成天地不交矣。
於是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氣留血滯,鬱而不行,萬病叢生之源也……又論胃曰:《靈樞?五味》曰: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穀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
《素問?玉機真藏論》曰;
五藏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素問?五藏別論》曰: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
因而知胃氣乃人生之根本。
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身體各部亦無不壯,反之則五臟六腑及身體皆弱。
是以《素問?平人氣象論》有云:平人之常氣稟於胃(平人之常氣,即所謂有生之正氣,穀入於胃,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曰平其所以平,賴有此氣之稟於胃耳),胃者平人之常氣也。
人無胃氣曰逆。
逆者死。
《難經?十五難》曰:胃者水穀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變病,死生之要會也。
足陽明是其經,與脾為表裏一體。
總此以現,胃乃重要臟器,宜如何慎寶之,自不待言。
然人恒漠視,弗自珍重:外因則恣貪口腹,飲食不節,忽略衛生,內因則不自懲忿,激擾肝陽,動來乘土。
遂致病態百出,此其大端也……先生在臨床中特別注意濕和熱兩種邪氣的輕重及其爭峙的情況。
他指出:數十年來臨證中,濕家兼熱致病者十有八九,此天地氣運使然也。
蓋濕熱之由來,乃木旺土衰,木氣乘於土敗而賊之所致者也。
是以濕重則熱增,濕蒸於中,熱淫於內,濕愈重而愈生熱,熱愈重而濕愈生,濕熱蒸騰,則邪為濕固矣,當今醫者不可不察。
並提出在脾、胃、肝相互關係的基礎上脾濕和肝熱是導致人體發生一切疾病的兩大主要因素。
基於以上所說,可以想見他對脾和胃、濕和熱是如何重視。
因此先生在臨床辨證時,特別強調脾、胃和肝三者的結合。
設若在此三者之間的某一環節上發生了故障,就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亦即其所謂脾胃有病必係肝,肝病必繫於脾胃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