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間學習,在實踐中學習】
先父在其《介壽堂隨筆》中錄有不少民間老醫口述方。
如治關節痛方,先父注明;
此係張東友老友得自民間草藥醫口述方,遍傳親友,愈治甚眾,故錄之以作參考。
在他離開梓潼多年後,尚有病者來我處專索此方。
他自創的二鮮飲(鮮蘆根、鮮竹葉)加鮮茅根、童便名三鮮飲,就是根據梓潼的特點在臨床中自創的專治熱病肺胃津傷,燒熱不退,煩渴,既不可表,亦不可下,唯宜生津退熱的良方,而動血者宜三鮮飲。
先父說:單方、驗方之所以能夠流傳於世,因為有一個驗字。
既然有效亦必有理。
我們在:臨床上就應通過實踐加以總結,不要動輒開貴藥、補藥,因為藥無貴賤。
這樣就能有所進益。
先父相當重視病人的客觀反映,從中積累知識,他曾舉一脾胃患者,腹脹,胸悶,不思飲食一個多月,形容消瘦,身倦。
治療多次無效,求他診治。
他套用古人消食導滯藥如山楂、穀麥芽、雞內金合阿魏丸,一劑後,病者未再求診。
一個月後在路上碰見,病人面色紅潤,形體也較前豐滿。
病者笑著說:上次您那劑藥服後並沒有什麼效果。
別人說傷了什麼食物就用什麼食物燒焦來吃,可以化積。
我是吃海參得病的,因此我買了大海參,燒焦服後瀉下黏挺不少,胸膈頓覺寬敞,沒再服藥就好了。
先父說;
此事對我深有教益。
病人講真話可察知我們治療上的正確與否。
如果病者礙於情面,不講真話,我們則以非為是,必然不能得到提高。
傷於某種食物即以某食物炭為引,大約是同氣相求之理,幾十年中我用此法確有效果。
我一九六四年侍診時曾見他治一消渴患者,男性,口渴引飲,飲而復渴,前後半年,服滋陰清熱藥如六味地黃,玄麥甘桔等五十餘劑無寸效。
舌苔黃膩,脈沉弱。
先父改用茵陳四逆湯,一劑而渴止大半,三劑而基本痊癒,後用參苓白朮散小劑煮服以資鞏固。
事後先父說:雖舌苔口渴屬熱象,但服滋陰清熱藥五十餘劑無寸效,加之脈象沉弱,顯見陽衰不能蒸騰水氣,若果係陰虧五十餘劑雖不能全好,亦必有所進展;
前治者雖未見效,都是我的老師,所謂後車之鑒。
放膽用茵陳四逆湯是背水一戰,既溫中又化濕,濕去熱必孤。
即使熱不去,亦可轉屬陽明,但實者易治,虛者難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