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
先師帶徒臨證實踐時,非常注重理、法、方、藥的一線貫通。
尤其可貴者,診後必於當晚與學生們一起回憶總結,解釋疑難。
先師每引經據典,結合實際,盡吐心得,對於自己幾十年甘苦所得,俗話所謂過經過脈的臨床經驗,絕無保守,並且唯恐學生們學不到手。
每遇疑難怪症,他總要通過師徒共議的形式來啟發和提高學生的辨證論治能力。
先師強聞博記,善於運用實際病例去講解經文,以加強學生對經文的理解和記憶,先師通過活生生的臨床去應證經文,每能使學生對乾巴巴的理論產生濃厚的興趣。
西漢劉向在《說苑?政理》中說到: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先師授徒,以此為軸心,常常通過臨床的實際病例使學生在理論上上升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這點不僅給他的學生,而且給與之相處過的同道和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現夾江縣醫藥衛生學會副會長、當地名中醫陳澤芳老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夾江縣周xx患溫病,起病急驟,高熱汗出兩天後,突然下利不止,四肢厥逆,大汗如珠,昏憒,面頰泛紅,時而躁擾,兩目暝瞑,氣息微弱,家人悲痛欲絕,一面備辦後事,一面急請先師。
診得六脈俱無,斷為元陽衰微,命火將絕,急與大劑回陽救逆(白通湯加豬膽汁湯,附片用至兩許),一劑陽回利止,脈出肢溫。
次日氣喘、咳嗽、痰多、舌苔白滑、胸悶,乃用蘇子降氣湯合三子養親湯。
此方一出,頗令人奇怪,因為白通湯用於溫陽救逆已很難為時方派所接受,既然服後有效,就該守方再服,何以又改為降氣化痰平喘之蘇於降氣湯呢?
此方服後咳喘平,又見小便淋漓刺痛、口渴、心煩、舌質紅、苔薄黃等症,又處以仲景豬苓湯。
最後因口乾舌燥、舌質光紅,少苔、泛惡,納呆,脈細數等症,用竹葉石膏湯收功。
此病經先師診治前後十天,易方四次,而療效卓著,當地醫生皆贊口不絕,但亦有不解之處。
陳澤芳先生因問其故,先師解釋說,中醫治病必講天時、地勢、體質、病邪,並需將幾者綜合進行權衡,然後定出輕重緩急。
周某高年腎虛,平素喜食厚味肥甘之品,乃是一腎虛脾濕之體。
外感溫邪,來勢迅猛,壯火食氣於此體尤烈,故立見亡陽。
斯時用白通湯就不是治病,而是救逆了。
當陽氣略復,中上焦之痰濕又動,故用蘇於降氣湯平喘、化寒痰、溫腎陽。
由於病邪畢竟為溫邪,所以痰濕去後,就漸漸現出水熱互結、內熱傷陰之豬苓湯證。
此證的出現,反證了腎陽的恢復和水濕之鬆動,故服藥後療效頗佳,且病情迅即轉歸為許多熱病後期常見的竹葉石膏湯證,用此方終於收功,也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陳澤芳老先生至今回憶起來,亦覺先師音容宛在面前,不甚感慨唏噓。
|